-
1、车窗外
周国平
①小时候喜欢乘车,尤其是火车,占据一个靠窗的位置,趴在窗户旁看窗外的风景。这爱好至今未变。
②列车飞驰,窗外无物长驻,风景永远新鲜。其实,窗外掠过什么风景,这并不重要。我喜欢的是那种流动的感觉。
③景物是流动的,思绪也是流动的,两者融为一片,仿佛置身于流畅的梦境。
④当我望着窗外掠过的景物出神时,我的心灵的窗户也洞开了。许多似乎早已遗忘的往事,得而复失的感受,无暇顾及的思想,这时都不召自来,如同窗外的景物一样在心灵的窗户前掠过。于是我发现,平时我忙于种种所谓必要的工作,使我的心灵的窗户有太多的时间是关闭着的,我的心灵世界还有太多的风景未被鉴赏。而此刻,这些平时遭到忽略的心灵景观在打开了的窗户前源源不断地闪现了。
⑤所以,我从来不觉得长途旅行无聊,或者毋宁说,我有点喜欢这一种无聊。在长途车上,我不感到必须有一个伴与我闲聊,或者必须有一种娱乐让我消遣。我甚至舍不得把时间花在读一本好书上,因为书什么时候都能读,白日梦却不是想做就能做的。
⑥就因为贪图车窗前的这一份享受,凡出门旅行,我宁愿坐火车,不愿坐飞机。飞机太快地把我送到了目的地,使我来不及寂寞,因而来不及触发那种出神遐想的心境,我会因此感到像是未曾旅行一样。
⑦航行江海,我也宁愿搭乘普通轮船,久久站在甲板上,看波涛万古流涌,而不喜欢坐封闭型豪华快艇。有一回,从上海到南通,我不幸误乘这种快艇,当别人心满意足地靠在舒适的软椅上看彩色录像时,我痛苦地盯着舱壁上那一个个窄小的密封窗口,真觉得自己仿佛遭到了囚禁。
⑧我明白,这些仅是我的个人癖性,或许还是过了时的癖性。现代人出门旅行讲究效率和舒适,最好能快速到把旅程时间缩减为零,舒适到如同住在自己家里。
⑨令我不解的是,既然如此,又何必出门旅行呢?如果把人生譬作长途旅行,那么,现代人搭乘的这趟列车就好像是由工作车厢和娱乐车厢组成的,而他们的惯常生活方式就是在工作车厢里拼命工作和挣钱,然后又在娱乐车厢里拼命享受和把钱花掉,如此交替往复,再没有工夫和心思去看一眼车窗外的风景了。
⑩光阴蹉跎,世界喧嚣,我自己要警惕,在人生旅途上保持一份童趣和闲心是不容易的。
⑪如果哪一天我只是埋头于尘市中的在种种事务,不再有兴致趴在车窗旁看沿途的风光,倾听内心的音乐,那时候我就真正老了俗了,那样便是辜负了人生这一趟美好的旅行。
(1)、抓住关键语句,概括中心思想:文章通过写自己乘车时喜欢静静欣赏车窗外的风景这一“至今未变”的“爱好”,启发人们。(2)、第⑤段加点词语“白日梦”在文中有何内涵?(3)、赏析第⑦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喜欢在乘车时看窗外的风景,只是因为飞驰的风景永远新鲜,永远流动的,作者对此情有独钟。 B、作者并没有把个人的生活体验强加给别人,他把自己在旅途中选择慢节奏的交通方式,喜欢在车窗前观赏风景,喜欢在寂寞中遐想归结为个人癖好,并不否定别人的选择。 C、文章第①段点明自己的喜好,设置悬念,引人思考为何作者喜欢乘车时临窗观景。同时,在结构上呼应标题。 D、作者用敏锐的洞察力思考生活琐事,语言简单、朴素、哲理性强。读来不禁令人反思,我们是否在忙碌中失去了对生活的感悟? -
2、【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汤敦甫,协揆①之封翁② , 虽隐于商贾而轻财好义有古侠士风。偶自都门③归,止于荏平④之逆旅⑤。闻邻房有少妇泣声,询之寓主。则有老翁携少女入都,至逆旅而病。病久丧其资斧⑥ , 将卖女以行。女不忍离其父,故哭。翁恻然悯之,命寓主唤之来。翁因解囊予以百金。老者惊喜过望,亟呼其女来,曰:“蒙汤恩人予我多金,汝从之去”。女趋入叩拜,视之则二八佳丽也。翁正色曰:“吾此举特⑦不忍汝父女分离,岂欲汝女耶?汝携女至都,当为择佳偶,勿再卖也!”父女皆⑧叩谢感泣。
【注】①协揆:清代对协办大学士的称呼。②封翁:封建时代因子孙显贵而受封典的人。③都门:借指京都。④荏平:地名。⑤逆旅:旅店。⑥资斧:盘缠。⑦特:仅,只。⑧皆:通“偕”,一同。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闻之于宋君 (2)国人道之
(3)翁恻然悯之 (4)蒙汤恩人予我多金
(2)、文中画线句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虽隐于商贾/而轻财好义/有古侠士风 B、虽隐于商贾而/轻财好义/有古侠士风 C、虽隐于商/贾而轻财/好义有古侠士风 D、虽/隐于商贾而轻财/好义有古侠士风(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家无井而出溉汲 至逆旅而病 B、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止于荏平之逆旅 C、及其家穿井 病久丧其资斧 D、有闻而传之者 汝从之去(4)、翻译句子。吾此举特不忍汝父女分离,岂欲汝女耶?
(5)、用原文词语来评价一下汤封翁。 -
3、移家别湖上亭
[唐]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①离情。
黄莺久住浑②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注】①系:牵系,牵连。②浑:几乎,完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搬家时,正值春日,微风轻拂,湖上亭呈现出一派宜人的景色。 B、诗中触动作者情思的景物有春风、柳条、藤蔓、黄莺。 C、“啼”字是指黄莺的啼叫,这频繁的啼叫声,难免让诗人更添烦躁之情。 D、诗人视花鸟为挚友,达到了物我交融的地步,故而忧乐与共,灵犀相通。(2)、诗中的“系”用得准确传神,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4、小州同学就“强大的AI会主宰人的命运吗?”分享了自己阅读中搜集的三则材料。
【材料一】很多人相信AI只要继续迭代下去就会自动涌现出意识,但是对大语言模型了解越多,我就越认为AI现在没有,将来也很难有意识。因为“意识”和“智能”______(A大相径庭 B截然不同)。智能是纯粹的计算,意识是主观的体验。我渴了想喝水,这是我的意识;我知道怎么拿起水杯喝到水,这是我的智能。意识需要“自我感”,得有个“我”的概念;身体感觉对意识有决定性的作用;意识是大脑对世界的主观解读,是一个人此前所有经历的产物。而这些特点,恰恰是大模型所不具备的。
【材料二】《智能简史》这本书最重要的一个洞见 , 就是我们的大脑在解剖学意义上跟黑猩猩几乎没有区别 , 我们只是多了一个让语言传承的能力。语言能力一开始也没让我们强出多少,是此后一代又一代人反复积累知识,特别是发明了文字来记载知识,人类文明才突飞猛进。所以高水平智能并不神秘 , 只要继续规模化就好。这决定了AI的智能一定会超过人的智能——正如现代人的智能超过了古人的智能。
【材料三】一切决策都可以归结于从若干个选项中做出选择的结果。AI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选项,但一旦选项已经清楚,剩下的事情就不是聪明不聪明的问题了。眼前有一个好东西和一个不好的东西,你不需要有很高的智能就知道应该选好东西,当然视野广、格局大的人会做出更明智的选择。但正如《机器人叛乱》一书中所说,明智选择的能力和智商是两回事。
(1)、给【材料一】横线处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选项即可)。(2)、下列关于三则材料的探究结果,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意识决定了人的主动性,AI还没有意识,AI也很难拥有意识。 B、高水平智能是规模化的结果,AI将拥有超强的智能。 C、选择、决策能力和高水平智能没关系。 D、综合三则材料不难得出结论:随着科技不断发展,AI将形成主动性,逐渐主宰人类的命运。(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意识”和“智能”是一组反义词。 B、【材料二】中加点词语“洞见”“区别”“神秘”“这”的词性分别是名词、名词、形容词、代词。 C、【材料三】划线句子有语病,应改为“一切决策都可以归结于从若干个选项中做出选择。” D、【材料一】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
5、在《西游记》中,变化之术是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小莱同学制作的以“变”为主题的阅读卡,请帮他完善。
话题
摘录
梳理
变
【摘录一】菩萨听说,心中大怒道:“那泼妖敢变我的模样!”恨了一声,将手中宝珠净瓶往海心里扑的一惯,唬得那行者毛骨悚然⋯⋯菩萨坐定道:“悟空,我这瓶中甘露水浆,比那龙王的私雨不同,能灭那妖精的三昧火……”
(1)“那泼妖”指的是______,最后被菩萨降服。
【摘录二】A道:“娘,你把那个姐姐配我哩?”他丈母道:“正是这些儿疑难:我要把大女儿配你,恐二女怪;要把二女配你,恐三女怪……”A道:“娘,既怕相争,都与我罢。省得闹闹吵吵,乱了家法。”
(2)这段文字出自《西游记》的______情节。文段中的A受到的惩戒是______
【摘录三】叫:“变!”一根即变作金刚钻,一根变作竹片,一根变作绵绳。扳张篾片弓儿,牵着那钻,照瓶底下飕飕的一顿钻,钻成一个眼孔,透进光亮⋯⋯就变作个蟭蟟虫儿,十分轻巧,细如须发,长似眉毛,自孔中钻出。
(3)文段中变作金刚钻、竹片、绵绳的是______,被钻透的“瓶”是______(填妖怪的名字)的宝贝。
思考探究
(4)从摘录材料可见,《西游记》中,上到神仙,下到妖怪,几乎都能“变”。其中变化次数最多的,非孙悟空莫属。“变”是他降妖除魔的法宝。但是在无数次的“变”中,不变的是( )。(选出所有你认为正确的选项)
A.对师父的忠诚 B.取经必成的坚定信念
C.逞强行凶的顽劣性格 D.嫉恶如仇的正义感
-
6、课内经典文段散发着人文关怀的光芒。下面是小文同学的分享,请和他一起思考探究。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A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wàng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B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1)、根据拼音写字,给加点字注音。wàng下断语 虐待
(2)、划线A句运用了修辞,表现了“我”的厌恶之情;从句式上看,还运用了句式,强调了这是“我”对猫的主观臆断。(3)、划线B句运用了修辞,强调了。 -
7、小语同学积累的文化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 )A、《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温故知新”“不亦乐乎”“择善而从”“三十而立”。 B、蒲松龄,清代小说家,著有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世称聊斋先生。 C、神话反映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童话在故事情节上富于幻想,人物活动曲折离奇,引人入胜;而寓言一般不作曲折复杂的情节描写,只通过简短的故事,用明确的比喻把道理显示出来。 D、“家”是在别人面前称自己的长辈和年长的平辈时的谦辞。如,用家父、家慈、家严、家君,称父亲;用家母、家尊,称母亲;用家兄,称兄长。
-
8、漫步诗文长廊,你会发现情思无处不在。请将下列诗文积累卡补充完整。
小莱:山河风雨总关情。有“何当共剪西窗烛,(1)”(《夜雨寄北》)的孤独,也有“(2) , 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悲壮;有“自古逢秋悲寂寥,(3)”(《秋词》)的豪迈,也有“(4) , 山入潼关不解平”(《潼关》)的桀骜;诗人郭沫若遥望银河,也在憧憬着“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5)”的自由。
小州:文以载道寄深情。先贤孔子用“(6) , (7)”告诫弟子坚守志向的重要性;诸葛亮用“(8) , (9)”告诫儿子,过度享乐和浮躁会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毛泽东同志号召大家学习白求恩大夫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他说,从这点出发,“(10)”,其声铿锵,余韵犹在!
-
9、根据要求写作。
有你的世界,就有春暖花开的希望;有你的世界,就有拼搏向上的阳光;有你的世界,就有明媚灿烂的阳光……“你”可以是父母、师长、朋友,可以是一位走进你心灵的文化名人,可以是一种感人至深的物件,一种传统习俗文化,甚至是一种美好的道德品质等。
请以“有你的世界就有阳光”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②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③不少于600字;④书写正确、规范,力求美观。
-
10、结合名著内容,请从刘四爷和虎妞两个人物中任选一个,谈谈其在祥子从“人”到“走兽”这一变化过程中产生的影响。
-
11、结合相关名著的阅读,按要求完成题目。
小博想写《骆驼祥子》读后感,下面他拟的标题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旧事重提,韵味醇厚——读《骆驼祥子》有感 B、想象奇幻,预见未来——读《骆驼祥子》有感 C、活如牲口,堕落成鬼——读《骆驼祥子》有感 D、径回东土,五圣成真——读《骆驼祥子》有感 -
12、《骆驼祥子》是现代作家(1)的代表作。小说把祥子这个小人物写活了,同时还描写了祥子周围的人物,如残忍霸道的刘四爷、大胆泼辣又有点儿变态的(2)、一步步走向毁灭的小福子、离死亡只差一步的老马和小马祖孙俩、诈骗祥子的孙侦探等,展示了一幅具有老北京风情的世态图。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①田。父怒挞②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③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④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选自《王冕僧寺夜读》,有删改)
【注释】①蹊(xī):踩踏,践踏。②挞(tà):用鞭子或棍子打。③曷(hé):为什么。④恬:安然,坦然。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孰若孤
(2)肃遂拜蒙母
(3)冕因去
(4)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4)、吕蒙和王冕在读书上有所成就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跪着起花生的父亲
张淑清
①夜露已经被阳光吸干,风一下一下就把稻穗吹黄,把枝头的果子吹红,花生蔓也日渐枯萎。父亲凌晨四点钟就醒了,醒了的父亲窸窸窣窣穿好衣服,翻了翻墙上的日历,距离国庆节还有几天。连日来,父亲都是这时候去房后的花生地转转。
②今年开春,父亲在镇种子站买了丰产且成熟时间短的花生种子。一树槐花开的季节,父亲将房后那块地深挖细犁,点了花生种,就去医院手术了,住院期间,仍不忘在电话里叮嘱母亲,看管好花生苗,别让野鸡田鼠糟蹋。
③花生苗吹吹风,淋淋雨,晒晒日头,一地月色陪伴,满天星斗交流,有时还来几只青蛙,一群蚂蚁,在花生秧下安一个家,同花生谈一场恋爱 , 虽然这只是昙花一现的激情,但丝毫不影响植物和小动物热爱生命抱团取暖的信心。当然也有母亲的参与,母亲给花生苗拔草,施农家粪;旱了,在坡下的一道溪流内挑水,一担一担地爬坡,浇花生苗。有虫子吃花生叶片,母亲顶着烈日捉虫子,母亲和父亲一样,对花生苗的感情很深。
④后来,父亲终于出院回来了,他的身体不允许他干重活了,他的左腿,股骨头坏死,蹲下身十分费劲,每蹲一回,疼得他满头大汗。父亲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花生地走走。
⑤八月的花生地,绿黄相间,垄上有的花生秧裂口了,父亲明白,今年的花生又是丰收。干瓜涝枣,这片地是沙质土,适宜栽红薯、种花生。父亲是懂土地的人,他知道哪块地该种什么,不该种什么。父亲自医院回家那日开始,早晚都来花生地巡视一番。花生收了后,他要好好分配的。父亲想好了,一部分上等的花生,留着给救了自己一命的医生送一些,给儿女一些,只给自己和母亲留一小部分。
⑥父亲来地里巡逻一遍,坐堤坝,摸摸口袋,没带烟。想起刘教授不准抽烟喝酒的叮咛,父亲突然湿了眼眶,烟酒像他的老兄弟,跟着他几十年。现在,他不得不放下它们,烟瘾来了,就冲着花生地唱支曲子;酒瘾上来,他猛灌白开水。父亲,就这么安静地守着,直至把花生守到月末,守到成熟。
⑦父亲的眉眼欣喜无限,饭桌上,父亲说:“北风一阵比一阵紧了,数数日子,该起了。”父亲选择了农历八月二十四起花生,四平八稳,事事如意,这是父亲认为的,起花生,趁北风,风一刮,花生上的泥沙就干燥得快。
⑧起花生前,父亲闭上眼,虔诚地拜了拜苍天,才慢吞吞跪向大地。他股骨头坏死的左腿,不能“咕咚”跪下,唯有慢慢地,试探着跪,父亲跪在一大片花生面前,眸子里闪耀着星星般的光辉,他双手拔起一棵花生秧,白晶晶的花生,令父亲满眼惊喜。父亲跪着,一点一点朝前腾挪,母亲怕累着父亲,劝父亲歇一歇,父亲喜滋滋地说:“花生高产,丰收了,高兴着呢!不累!越起越开心!”
⑨父亲剥开一枚,好家伙!居然有五粒花生米,且个个饱满、圆润!罗锅的花生特别多,在北方,人们将多籽粒的花生,叫罗锅。父亲笑得脸上的皱纹像一朵绽放的菊花,顾不得跪着的膝盖有些难受,五分地的花生,父亲跪着起,母亲坐着起,两个人谈笑风生,麻雀飞来,喜鹊飞来,凑热闹似的,啾唧一会儿,捡一两粒落花生,尝尝。母亲想撵走鸟雀,被父亲阻止了,丰收了,总得给鸟儿们留口吃的。
⑩五分地的花生,父亲跪着起了两天,大功告成!那晚,父亲吩咐母亲用柴火煮了一钵子花生,一弯月牙悬在树梢,父亲倒了一杯老窖,倒在地上,祭祀上天。他没呷酒,闻一闻酒香,吃一粒花生米;再吃一粒花生米,闻一闻酒味。
⑪父亲的思绪,铺了一地银白的月色。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补全思维导图(时间:事件)。(1)开春:
(2)槐花开时:点花生种
(3):守花生
(4)农历八月二十四:起花生
(5)那晚:
(2)、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花生苗吹吹风,淋淋雨,晒晒日头,一地月色陪伴,满天星斗交流,有时还来几只青蛙,一群蚂蚁,在花生秧下安一个家,同花生谈一场恋爱。
(3)、“父亲”有哪些优秀品质?请联系全文分析。(4)、文章以“跪着起花生的父亲”为题,试分析其作用。 -
15、理解古诗文的方法有多种,根据提示完成填空。
方法
诗句
收获
抓意象
深林人不知,(1)。(《竹里馆》)
(2) , 惟解漫天作雪飞。(《晚春》)
古人常借助意象“杨花”和“明月”来表达情感。
析手法
雄兔脚扑朔,(3)?(《木兰诗》)
以隐喻来巧妙解答木兰女扮男装从军未被发现的奥秘。
(4) , 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以夸张的修辞写木兰奔赴战场的矫健英姿。
明情感
此夜曲中闻折柳,(5)。(《春夜洛城闻笛》)
(6) , 双袖龙钟泪不干。(《逢入京使》)
春夜笛声、漫漫长路,都唤起游子浓浓的思乡情。
-
16、小林挑选了一副对联准备贴在活动现场,但他拿的时候不小心打乱了顺序。请你根据对联常识,将下面短语组合成一副完整的对联。
担道义 立大志 誓把 愿凭 献祖国 树雄心 双肩 青春
上联:立大志,
下联:树雄心,
-
17、下列填入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以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而且对中国社会、美国社会各有深入的认识
②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
③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
④当初选聘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罗夫斯,可谓真正有知人之明
A、②③④① B、③②④① C、④①②③ D、②③①④ -
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土地的誓言》是作家端木蕻良在20世纪40年代写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散文,抒发了作者对沦亡国土的思念之情。 B、《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一文中的主人公是闻一多,代表作有诗集《红烛》《死水》。 C、《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D、《孙权劝学》节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由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
-
19、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在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中,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得以凝聚、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从 【甲】 (A.乐府民歌 B.笔记小说)《木兰诗》中,看到了巾帼英雄替父从军奔赴沙场的飒爽英姿;从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里,读到了志愿军战士坚韧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闻一多锲而不舍地钻研古代典籍,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邓稼先的一生没有彷徨,为国家事业呕心lì血,是当之无愧的“两弹”元勋;光未然用铿锵之音让我们体会到掀起万丈狂lán的黄河之势。每一个 【乙】 (A.家喻户晓 B.大庭广众)的名字背后,都有一个 【丙】 (A.可歌可泣 B.气冲斗牛)的故事。
阅读上面的开场致辞,回答问题。
(1)、小文为活动撰写了一段致辞,但他对文段中加点字的字音或字形有疑惑,请你帮他写出正确的字音和字形。①坚韧 ②锲而不舍 ③万丈狂lán ④呕心lì血
(2)、小文不能确定《木兰诗》体裁,请你帮他在【甲】处横线填入正确选项的序号。【甲】
(3)、小语对文中【乙】【丙】横线处使用哪个词语犹豫不决,请你依据文意,帮她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并在横线上填入序号。【乙】 【丙】
(4)、以上文段中,运用了、等修辞手法。 -
20、金圣叹评《水浒传》塑造人物的手法时概括:如要衬托宋江奸诈,不觉写作李逵真率;要衬托石秀尖利,不觉写作杨雄糊涂是也。《西游记》在塑造主要人物形象时也采用了类似手法。请结合相关内容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