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李老师不辞辛劳,三顾茅庐去看望生病在家的晓明同学。 B、在少年队比赛中,用青年队队员参赛,简直是拔苗助长。 C、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 D、我,一个芸芸众生 , 虽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但我有一双巧手和一颗不服输的心。
-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荧光 托辞 粗制滥造 不辍劳作 B、镌刻 操纵 油光可鉴 喑然失色 C、聩退 窒息 匠心独运 为富不仁 D、浩瀚 遗嘱 眼花撩乱 正襟危坐
-
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的人,喜欢拨快生命时钟,高声呐喊:“这个世界,我来了!”
有的人,喜欢调慢生命时钟,欣然追忆:“这个世界,我来过……”
请以《这个世界,我来了》或《这个世界,我来过》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戏剧外,文体自选;(2)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健康,不要原文照抄提示语;(3)标点正确,书写规范整洁,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要出现自己的真实姓名、校名等有关信息。
-
4、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北京人的遛鸟
汪曾祺
①遛鸟的人是北京人里头起得最早的一拨儿。每天一清早,当公共汽车和电车首班车出动时,北京的许多园林以及郊外的一些地方空旷、林木繁茂的去处,就已经有很多人在遛鸟了。他们手里提着鸟笼,笼外罩着布罩,慢慢地散步,随时轻轻地把鸟笼前后摇晃着,这就是“遛鸟”。他们有的是步行来的,更多的是骑自行车来的。他们带来的鸟有的是两笼——多的可至八笼。如果带七八笼,就非骑车来不可了。车把上、后座、前后左右都是鸟笼,都安排得十分妥当。看到它们平稳地驶过通向密林的小路,是很有趣的,——骑在车上的主人自然是十分潇洒自得,神清气爽。
②养鸟本是清朝八旗子弟和太监们的爱好,“提笼架鸟”在过去是形容游手好闲、不事生产的人的一种贬词。后来,这种爱好才传到一些辛苦忙碌的人中间,使他们能得到一些休息和安慰。我们常常可以在一个修鞋的、卖老豆腐的、钉马掌的摊前的小树上看到一笼鸟。这是他的伙伴。不过养鸟的还是以上岁数的较多,大都是从五十岁到八十岁的人,大部分是退休的职工,在职的稍少。近年在青年工人中也渐有养鸟的了。
③北京人养的鸟种类很多。大概说起来,可以分为大鸟和小鸟两类。大鸟主要是画眉和百灵,小鸟主要是红子和黄鸟。
④鸟为什么要“遛”?不遛不叫。鸟必须习惯于笼养,习惯于喧闹扰攘的环境。等到它习惯了与人相处时,它就会尽情鸣叫。这样的一段驯化,术语叫作“压”。一只生鸟,至少得“压”一年。
⑤让鸟学叫,最直接的办法是听别的鸟叫,因此养鸟的人经常聚在一起,把他们的鸟笼揭开罩,挂在相距不远的树上,此起彼歇地赛着叫,这叫作“会鸟儿”。养鸟人不但彼此很熟悉,而且对他们朋友的鸟的叫声也很熟悉。鸟应该向哪只鸟学叫,这得由鸟主人来决定。一只画眉或百灵,能叫出几种“玩艺”,除了自己的叫声,能学山喜鹊、大喜鹊、伏天、苇乍子的叫声,以及麻雀打架、公鸡打架、猫叫、狗叫。
⑥曾见一个养画眉的用一架录音机追逐一只布谷鸟,企图把它的叫声录下,好让他的画眉学。他追逐了五个早晨(北京布谷鸟是很少的),到底成功了。
⑦鸟叫的音色是各色各样的,有的宽亮,有的窄高。有的鸟聪明,一学就会;有的鸟笨,一辈子只能老实巴交地叫那么几声。有的鸟害羞,不肯轻易叫;有的鸟好胜,能不歇气地叫一个多小时!
⑧养鸟主要是听叫,但也重相貌。大鸟主要要大,但也要大得匀称。画眉讲究“眉子”(眼外的白圈)清楚。百灵要大头,短喙。养鸟人对于鸟自有一套非常精细的美学标准,而这种标准是他们共同承认的。
⑨因此,鸟的身份悬殊极大。一只生鸟(画眉或百灵)值两三元人民币,甚至还要少,而一只长相俊秀能唱十几种“曲调”的值一百五十元,相当于一个熟练工人一个月的工资。
⑩养鸟是很辛苦的。除了遛,预备鸟食也很费事。鸟一般要吃拌了鸡蛋黄的棒子面或小米面、牛肉——把牛肉焙干,碾成细末。经常还要吃“活食”,——蚱蜢、蟋蟀、玉米虫。
⑪养鸟人所重视的,除了鸟本身,便是鸟笼。鸟笼分圆笼、方笼两种,一般的鸟笼值一二十元,有的雕镂精细,近于“鬼工”,贵的令人咋舌。——有人不养鸟,专以搜集名贵鸟笼为乐。鸟笼里大有高低贵贱之分的是鸟食罐。一副雍正青花的鸟食罐,已成稀世的珍宝。
⑫除了笼养听叫的鸟,北京人还有一种养在“架”上的鸟。所谓架,是一截树杈。养这类鸟的乐趣是训练它“打弹”,养鸟人把一个弹丸扔在空中,鸟会飞上去接住。有的一次飞起能接连接住两个。架养的鸟一般体大嘴硬,如锡嘴和交喙鹊。所以,北京过去有“提笼架鸟”之说。
(有删改)
(1)、“遛鸟”有哪些讲究?体现了北京人怎样的特点?(2)、作者在第⑦段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3)、作者在第⑩段讲到养鸟很辛苦,为什么仍有很多人去养?(4)、题目是《北京人的遛鸟》,可文章最后一段还讲到了“架鸟”,这是否多余?请谈谈你的理解。 -
5、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扣好人生的每一粒扣子
徐文秀
①有人说,人生好比穿衣服,要想穿戴整齐、美观好看,扣子得扣好。人生总有那么些关键处、转折点、紧要时和危险地,把这些“扣子”扣准、扣紧、扣牢和扣踏实了,才叫扣好了人生的每一粒扣子,才能让人生之路行稳致远。
②扣好人生起步开局的第一粒扣子。“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风华正茂之时,正是人生之路起步的关键处,这个阶段得打好基础。现在还是有那么一些年轻人总感觉茫然困惑,对自己的人生之路“往哪儿走”“怎么走”心里没谱,更有甚者还贪图享乐、虚掷光阴。作家柳青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人生是单行道,起步错了难免绕弯路、走远路。上好人生的第一课,确立好人生的起跑线,才能让起跑成为起飞的开始。
③扣好人生失意失落这粒转折的扣子。人的一生,常常会碰到这样那样的挫折和打击。碰壁了,甚至失败了,怎么办?有人灰心丧气,有人一蹶不振,更有人破罐子破摔。日常生活中,个别所谓“后进生”,厌学之路越走越远、越陷越深,正是从最初的期望受挫开始,逐步失去志向、失去信仰,最后难以回头的。当一个人碰到困难和过不去的坎儿时,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在痛苦中,说不定正蕴藏着人生的精彩转型。
④扣好人生得志得意这粒紧要的扣子。人生最容易迷失自我的时候,往往是平步青云的时候。这时候,掌声四起,听到的是赞歌,面对的是恭维,很容易变得飘飘然、昏昏然,甚至自以为是、刚愎自用。成功的人生,其实一直在做两件事:一是在失败中站起来,二是从成功中走出来。扣好得志得意这粒扣子,就是要在成绩面前看到不足,在成功面前看到差距,始终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警觉和自觉,才不会“平流无石处,闻说有沉沦”。
⑤扣好人生“降落”“着陆”这粒危险的扣子。据说,飞机起飞着陆之时,危险系数最高。有一种“59岁现象” , 说的正是当一个人临近退休时,容易产生“歇一歇”甚至最后“捞一把”的心理,没能保住晚节。李春城说:“按照通常的退休年龄,这将近一生了,居然因自己的错误这样收场,何其悲哀!”这都是活生生的案例和教训。人应当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队、放松不放纵,给自己的人生画一个漂亮的句号,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⑥人生这件“衣服”要扣的扣子很多,但这四粒“扣子”至关重要,它是人生处于关键处、转折点、紧要时和危险地的把握,关系到人生整件衣服是扣歪、扣松,还是扣正、扣紧,务必慎之又慎。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请简要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2)、请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3)、文章第⑤段画线句子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文章第③段强调“扣好人生失意失落这粒转折的扣子”,请你举一个典型的例子,加以论证。 -
6、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砚,只为磨墨而生
宰予
①砚,俗称砚台,是书写、绘画研磨色料的工具。古代文人对砚十分重视,不仅终日相随,而且死后用之殉葬。宋代米芾对一方山形砚台爱不释手,专门为它写了《砚山铭》,连续三年抱着砚山入睡,真是痴迷到一定境界了。
②砚台一物,大致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用于研磨的石槽、石板。目前所知最早的成型石砚,出土于一座战国秦墓,跟毛笔、墨块放在一起,文房四宝在这时就已有其三了。汉代的砚,往往还附带一块研石,就像捣药的杵,被称为“研杵”,这说明当时墨锭制作工艺尚未成熟,不能用手捏着墨直接在砚上磨,需用研石将墨块碾碎磨细。东汉之后,随着制墨工艺的进步,墨锭可直接用手捏着磨,就不需研石了。
③早期的砚注重实用,普遍造型朴素,只有一些贵族墓葬才会出土比较精美的砚。唐宋以后,日常所用的砚造型日渐丰富。比如,唐代流行龟形砚、鱼形砚,明清流行牧牛砚、虎伏砚等,精彩纷呈。
④制作砚台,主要材质是天然岩石。但并非所有石头都适合做砚,必须精挑细选,核心因素就是材料的硬度。
⑤墨锭的莫氏硬度通常在2.3左右,想让它轻松磨出墨汁(称为“易发墨”),砚石中要有石英、长石等硬度较大(6—7)的矿物,它们是决定发墨效果的关键成分。然而柔软的毛笔也要频繁接触砚台,如果硬度太大,容易损伤笔毛,缩短笔的使用寿命。所以,砚台又必须有一定的柔韧性。通常,在砚台中占主流的成分是方解石、绢云母等,硬度在2—4,质地偏软,细腻滑润,不易伤笔。
⑥从微观视角看,砚面经过打磨后,软石部分磨损较大,微微下凹,硬石颗粒则微微凸起。研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众多“小刺”从墨块上刮下墨粉,再溶于水中。硬质的石英、长石颗粒必须很细,分布也要均匀,研磨出的墨汁才够细腻均匀,不会出现粗粒。各种矿物成分之间联结紧密,颗粒间空隙小,砚台就“不吸水”,墨汁更不易干涸。
⑦符合这些标准的就是一款好砚 , 人们将广东的端砚、甘肃的洮砚、安徽的歙砚、黄河岸的澄泥砚,并称为“四大名砚”。
⑧端砚、洮砚和歙砚都是天然石头做成的。端砚出自广东肇庆,颜色多彩,石质娇嫩,摸起来像婴儿皮肤一样细腻。洮砚出自甘肃洮河,石色碧绿,颇为秀美。歙砚出自安徽南部、江西北部一带,多为青黑色,其代表为南唐李后主最爱的“龙尾石砚”,产于江西婺源龙尾山的溪流中,质地细密温润,叩之声音清越。宋代大书法家蔡襄曾专门写诗赞美它,将它与天下至宝“和氏璧”相提并论。澄泥砚比较特殊,用反复淘洗、过滤后的细泥烧制的,属于陶砚。因其原料讲究、工艺独绝,磨墨效果可媲美石砚。
⑨今天,除了少数书画爱好者,我们平时写字用的多是现成的墨水或墨汁。墨从固体到液体,砚失去了用武之地,也就渐渐淡出日常生活了。
(选自《博物》,有删改)
(1)、阅读文章,概括主要内容。→制作砚的材质要求→
(2)、第⑦段画线句中“这些标准”具体是指什么? -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句子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为身死而不受 B、行道之人/弗受 C、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D、万钟于/我何加焉(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者不可得兼 兼:同时 B、蹴尔而与之 蹴:踩踏 C、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施加 D、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奉:侍奉(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从“鱼”与“熊掌”的选择联系到“生”与“义”的选择,自然通俗。 B、孟子认为,人们可以忍受别人的羞辱去接受那些关乎性命的东西,合乎人性。 C、孟子通过举例,告诫那些接受优厚俸禄的人也应该讲求“礼义”,观点明确。 D、孟子告诉人们,在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时,应把正义放在首位,发人深思。(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
8、阅读杜甫的《旅夜书怀》,完成小题。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飘飘何所似”中“飘飘”原意是飞翔的样子,这里含有的意思,抓住了诗人与沙鸥的相似之处。(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 B、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 C、五、六句直抒胸臆:名声,哪里是因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 D、前半部分描写易于抒发情的景物,情藏于景;后半部分不是抽象地抒情,而是情中藏景。 -
9、近日,某校开展了“重温笔顺,写好汉字”综合实践活动,请你来参加。
书写笔顺抽样调查统计表
字例和规范笔顺
按规范笔顺书写的人数
火:
25
方:
29
忆:
8
说明:调查对象为50名初中学生。
图一
图二
(1)、请看图一,你从中发现了什么问题?请简要说出你的发现。(2)、请看图二,请你和老师一起研究书法作品,说出你的感受。师:“户”字运笔意趣在于“曳”,最后一笔是撇,有飘逸之感,真可谓笔势送足。
你:“草”字运笔意趣在于“垂”, , , 真可谓精神外露。
师:很不错!你仿照老师的示例,也说到点子上了。
(3)、请你邀请书法名家魏先生到校指导,商定讲座安排。你:魏先生,您好!下周是我校的“书法活动周”,特邀您下周二到我校开展讲座。
魏:哎呀,很不巧,下周二我另有活动,能换个时间吗?
你:
魏:太好了!那我们下周五下午在你们学校的报告厅见!
-
10、按要求填空。
(1) , 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2)会当凌绝顶,。(杜甫《望岳》)
(3)惜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沁园春·雪》)
(4) , 草色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
(5)不以物喜,;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范仲淹《岳阳楼记》)
(6)《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劝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那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的句子是“ , ”。
(7)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揭示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强大的统治者都避免不了最终灭亡的两句是“ , ”。
-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号东坡居士,北宋诗人、文学家,我们学过他的《记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等。 B、寒食,即寒食节。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有插柳、祭扫、踏青、荡秋千、蹴鞠等风俗。 C、《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生得倾城倾国容貌,兼有旷世诗才,是富有灵气的经典女性形象。 D、莫泊桑是法国小说家,他的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项链》《最后一片叶子》《麦琪的礼物》等。
-
12、下面是对一则新闻内容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益阳市延续中国·湖南(南县)首届国际涂鸦艺术节、2017美丽牛田首届映山红节、桃江竹笋节等系列节庆活动的人气,依托独有的美人美景美食资源,吸引了大批游客纷至沓来。趁着好天气,游客纷纷结伴出行,全市各大景区迎来了“五一”旅游小高峰。传统景区魅力不减,安化茶马古道、桃花江竹海、皇家湖、南洞庭湖湿地等景区人山人海,景区日接待量同比增长25%以上;乡村旅游红红火火,采茶、垂钓、赏花、踏青等活动深受游客好评,上千辆自驾车、上万名游客穿行于各大乡村旅游点,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A、益阳市有许多旅游活动。 B、“五一”传统景区魅力不减。 C、“五一”各大景区游客盈门。 D、“乡村游”“自驾游”红火。 -
1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公众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格权法编第五十五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建议稿发表在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主办的《民商法前沿》上。在此之前,曾经还有一个更为详细的条文草案,详细地说明了公众人物的界定,就是“领导人、艺术家、影视明星、体育明星、社会活动家等”。
①可以披露社会公众人物的有关隐私 ②同时也是新闻学的概念
③其实是人格权及其保护中的一个概念 ④是民法的概念
⑤被监督人不得就此主张侵害隐私权 ⑥为社会公共利益进行舆论监督
A、③④②⑥①⑤ B、③②④⑥⑤① C、④②③①⑥⑤ D、④②③①⑤⑥ -
1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童年时代小伙伴们快乐的歌声、活泼的身影,至今还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B、学校经常开展安全常识教育活动,这大大增强了同学们的自我安全保护。 C、今年春节,铺天盖地的各类网络红包,让人们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 D、为了防止“埃博拉病毒”不流入我国,海关严格排查入境人员及相关物品。
-
1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手机该不该进校园”的主题班会上,同学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B、虽说没有一蹴而就的事情,但是很多事情也需要我们能够一鼓作气地完成。 C、不法分子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实施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令人叹为观止 , 防不胜防。 D、持续多天的低温阴冷天气,使融水县摩天岭上的雾凇景观美不胜收。
-
16、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这些油画水准不高,如果拿去参展,恐怕要贻笑大方。 B、牢牢抓住时代的脉膊,在分分秒秒间追逐,尽显人生的精彩纷呈! C、大山里的环境就是不一样,山青水秀处处生机勃勃。 D、齐白石晚年画的虾,维妙维肖,好似轻轻一触,便会弹跳起来。
-
17、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菜畦(qí) 笨拙(zhuō) 万籁俱寂(lài) B、颤栗(zhàn) 寒碜(chen) 绮丽多彩(qǐ) C、地壳(qiào) 女红(gōng) 沁人心脾(qìn) D、棱角(líng) 不啻(chì) 接踵而至(zhǒng)
-
18、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作文。
同我们角斗的对手强健了我们的筋骨,磨练了我们的技巧。我们的对手是我们的帮手。——伯克
爱你的敌人吧!因为他们把你的不足告诉了你。——本杰明·富兰克林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独自一人,我们能做的很少;团结一致,我们能做很多。——海伦·凯勒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觉得自己更需要一个好对手还是好队友?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
你可以谈看法,讲故事;可以创作独幕剧表达你的见解;当然也可以设计一次访谈,深入探讨这一问题。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文体自选;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等相关信息;⑤不少于600字。
-
19、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
汉尚书邓芝①言于诸葛亮曰:“今主上幼弱,初即尊位,宜遣大使重申吴好。”亮曰:“吾思之久矣,未得其人耳,今日始得之。”芝问:“其人为谁?”亮曰:“即使君也。”乃遣芝以中郎将修好于吴。
冬,十月,芝至吴。时吴王犹未与魏绝,狐疑,不时见芝。芝乃自表请见曰:“臣今来,亦欲为吴,非但为蜀也。”吴王见之,曰:“孤诚愿与蜀和亲,然恐蜀主幼弱,国小势逼,为魏所乘,不自保全耳。”芝对曰:“吴、蜀二国,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诸葛亮亦一时之杰也。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唇齿,进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大王今若委质于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内侍,若不从命,则奉辞伐叛,蜀亦顺流见可而进,如此,江南之地非复大王之有也。”吴王默然良久曰:“君言是也。”遂绝魏,专与汉连和。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邓芝:三国时期蜀汉重臣,将领。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闻寡人之耳者 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B、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莫说相公痴(《湖心亭看雪》) C、孤诚愿与蜀和亲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D、大王今若委质于魏 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2)、把选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今主上幼弱,初即尊位,宜遣大使重申吴好。
(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进 可 并 兼 天 下 退 可 鼎 足 而 立 此 理 之 自 然 也。
(4)、甲文中的邹忌和乙文中的邓芝最终劝谏成功,他们有哪些劝说艺术? -
20、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辋川闲居
唐·王维
一从归白社① , 不复到青门。
时倚檐前树,远看原上村。
青菰②临水映,白鸟向山翻。
寂寞於陵子③ , 桔槔④方灌园。
【注释】①白社:在今洛阳东。后代指隐士居所。②青菰:俗称茭白,生于水中,叶如蒲苇。③於陵子:齐国高士陈仲子的号。④桔槔:井上汲水的一种工具。
(1)、请展开想象和联想,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颈联所呈现的画面。(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相关内容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