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小明说要考考你的文学底蕴和学以致用的能力,请补充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颈联“ , ”堪称千古警语,充满哲理意味,表达了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中考前,老师用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的句子“ , ”鼓励大家。
(3)请写出两句感慨物是人非的诗句:“ , 。”
-
2、你准备应聘社区“读报志愿者”,小红从《人民日报》上摘抄了一段文字考考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 、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丰富内涵,以利于更好A( )文化自信、B( )民族精神。”
如今,C( )历史记忆、文化基因的马面裙备受青睐。越来越多人“寻衣问道”,通过马面裙感悟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在福建泉州,头戴簪花、身着马面裙的游人络绎不绝;在山东曹县,马面裙订单不断,厂商开足马力、加紧赶工。今年初有电商平台数据显示,过去一年,马面裙订单量同比增长841%。
(1)、小红抄写横线处三个短句时打乱了顺序,请你选出排序正确的一项( )①传承好 ②保护好 ③利用好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①③ D、②③①(2)、小红在A、B、C处各留下一处空白,下列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合适的一项是( )A、凝聚 坚定 承载 B、坚定 凝聚 承载 C、坚定 承载 凝聚 D、承载 坚定 凝聚(3)、文中有三个加点的字,下列选项中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备受青睐(lài) 头戴簪(zēn)花 络绎(yì)不绝 B、备受青睐(lài) 头戴簪(zān )花 络绎(yì)不绝 C、备受青睐(lái) 头戴簪(zēn )花 络绎(zé)不绝 D、备受青睐(lái) 头戴簪(zān )花 络绎(zé)不绝 -
3、罗斯丹这样评价法布尔:“这个大科学家像哲学家一般地想,美术家一样地看,文学家一般地感受而且抒写。”下列两则材料,哪一则出自法布尔的《昆虫记》?结合评语,写下你的判断依据。
A春天,肥沃的土壤滋养着樱桃树,树下的草坪会格外青翠,蝗虫咀嚼鲜美的草叶,螳螂在后大刀一挥,蚂蚁们分享完螳螂幼虫,转眼又进了母鸡的肚子,至于这些母鸡,不久就会躺在盘子里被端上人们的餐桌。原来螳螂那些密密麻麻的小卵,只有很少一部分用来繁衍后代,其他都将进入大自然的食物链,为了开始而结束,为了新生而死亡。也许在我思考的时候,燃烧的就是小螳螂流入我血管里的能量,并且迸发出思想的火花。
B螳螂,作为一种典型的捕食性昆虫,其捕食行为展现了高度的猎食技巧与生态适应性。在自然界中,螳螂以其敏锐的感官系统,尤其是那对复眼所提供的广阔视野和精确的距离感知能力,悄无声息地接近猎物。它们通常选择在黄昏或夜间活动,利用这一时间段内光线暗淡、猎物警惕性降低的有利条件,进行高效的捕食。
我认为是(填选项),因为
-
4、学校拟筹办《昆虫记》主题阅读展览,请你协助学生会完善活动策划。(1)、设计活动海报。宣传部在海报中设计了对《昆虫记》的简短介绍,请在下面横线处填写恰当内容。
《昆虫记》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被誉为“”,是法国昆虫家法布尔写的科学巨著,堪称完美结合的典范,快来昆虫的世界里,开启你惊叹不已的探索与发现之旅吧!
(2)、小辰在阅读笔记中归类并评价了有相似之处的昆虫,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班牙蜣螂与蝉:都是能干的建筑家,挖土进洞,打造地宫。 B、螳螂和萤火虫:都是捕猎高手,嗜肉成性,绝不留情。 C、圣甲虫与粪金龟:都是空气净化师,为环境的美丽清洁做贡献。 D、大孔雀蝶与小阔条纹蝶:都是导航员,但会受到气味的影响。 -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与朱元思书》南朝·吴均)
【乙】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曲① , 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②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③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④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选自《右溪记》唐·元结⑤)
【注释】①欹(qī)嵌盘曲:(石头)有的倾斜嵌叠,有的盘曲回旋。②逸民退士:退隐的人。③置州:设置州县。④俾(bǐ):使。⑤元结(719~772),唐代文学家,曾两度出任道州刺史,后因不爱官场生活而弃官归田。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任意东西 道州城西百余步 B、泉水激石 洄悬激注 C、猛浪若奔 此溪若在山野 D、不以疾也 置州以来(2)、下列给【乙】文中画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B、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C、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D、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2)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
(4)、【甲】【乙】两文的作者通过描写山水,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志?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村行①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②树似吾乡。
【注释】①这首诗是北宋诗人王禹偁于太宗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写的。②原:原野。
本诗尾联与崔颢《黄鹤楼》的尾联,在写作手法和抒发情感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内容进行赏析。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想我的母亲
梁实秋
①我的母亲姓沈,杭州人。世居城内上羊市街。我在幼时曾侍母归宁,时外祖母尚在,年近八十。外祖父入学后,没有更进一步的功名,但是课子女读书甚严。我的母亲教导我们读书启蒙,尝说起她小时苦读的情形。她同我的两位舅父一起冬夜读书,冷得腿脚僵冻,取大竹篓一,实以败絮,三个人伸足其中以取暖。我当时听得惕然心惊,遂不敢荒嬉。我的母亲来我家时年甫十八九,以后操持家务尽瘁终身,不复有暇进修。
②我同胞兄弟姐妹十一人,母亲的煦育之劳可想而知。我记得我母亲常于百忙之中抽空给我们几个较小的孩子们洗澡。我怕肥皂水流到眼里,我怕痒,总是躲躲闪闪,总是咯咯的笑个不住,母亲没有功夫和我们纠缠,随手一巴掌打在身上,边洗边打边笑。
③北方的冬天冷,屋里虽然有火炉,睡时被褥还是凉似铁。尤其是钻进被窝之后,脖子后面透风,冷气顺着脊背吹了进来。我们几个孩子睡一个大炕,头朝外,一排四个被窝。母亲每晚看到我们钻进了被窝,叽叽喳喳的笑语不停,便过来把油灯吹熄,然后给我们一个个的把脖子后面的棉被塞紧,被窝立刻暖和起来,不知不觉的就睡着了。我不知道母亲用的什么手法,只知道她塞棉被带给我无可言说的温暖舒适,我至今想起来还是快乐的,可是那个感受不可复得了。
④我从小不喜欢喧闹。祖父母生日照例院里搭台唱傀儡戏或滦州影。一过八点我便掉头而去进屋睡觉。母亲得暇便取出一个大簸箩,里面装的是针线剪尺一类的缝纫器材,她要做一下缝缝连连的工作,这时候我总是一声不响的偎在她的身旁,她赶我走我也不走,有时候竟睡着了。母亲说我乖,也说我孤僻。如今想想,一个人能有多少时间可以偎在母亲身旁?
⑤在我的儿时记忆中,我母亲好像是没有时候睡觉。天亮就要起来,给我们梳小辫是一桩大事,一根一根地梳个没完。她自己要梳头,我记得她用一把抿子蘸着刨花水,把头发弄得锃光大亮。然后她要一听上房有动静便急忙前去当差。盖碗茶、燕窝、莲子、点心,都有人预备好了,但是需要她去双手捧着送到祖父母跟前,否则要儿媳妇做什么?
⑥在公婆面前,儿媳妇永远是站着的,没有座位的。足足的站几个钟头下来,不是缠足的女人怕也受不了!
⑦最苦的是,公婆年纪大,不过午夜不安歇,儿媳妇要跟着熬夜在一旁侍候。她困极了,有时候回到房里来不及脱衣服倒下便睡着了。虽然如此,母亲从来没有说过一句怨言。到了民元前几年,祖父母相继去世,我母亲才稍得清闲,然而主持家政教养儿女也够她劳苦的了。她抽暇隔几年返回杭州老家去度夏,有好几次都是由我随侍。
⑧母亲爱她的家乡,在北京住了几十年,乡音不能完全改掉。我们常取笑她,例如北京的“京”,她说成“金”,她有时也跟我们学,总是学不好,她自己也觉得好笑。我有时学着说杭州话,她说难听死了,像是门口儿卖笋尖的小贩说的话。
⑨我想一般人都会同意,凡是自己母亲做的菜永远都是最好吃的。我的母亲平常不下厨房,但是她高兴的时候,尤其是父亲亲自到市场买回鱼鲜或其他南货的时候,在父亲特烦之下,她也欣然操起刀俎。这时候我们就有福了。我十四岁离家到清华,每星期回家一天,母亲就特别疼爱我,几乎很少例外的要亲自给我炒一盘冬笋木耳韭菜黄肉丝,起锅时浇一勺花雕酒,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道菜。但是这一盘菜一定要母亲自己炒,别人炒味道就不一样了。
⑩我母亲喜欢在高兴的时候喝几盅酒。冬天午后围炉的时候,她常要我们打电话到长发叫五斤花雕,绿釉瓦罐,口上罩着一张毛边纸,温热了倒在茶杯里和我们共饮。下酒的是大落花生,若是有“抓空儿”的,买些干瘪的花生吃则更有味。我和两位姊姊陪母亲一顿吃完那一罐酒。后来我在四川独居无聊,一斤花生一罐茅台当晚饭,朋友们笑我吃“花酒”,其实是我母亲留下的作风。
⑪我自从入了清华,以后和母亲在一起的时候就少了。抗战前后各有三年和母亲住在一起。母亲晚年喜欢听评剧,最常去的地方是吉祥,因为离家近,打个电话给卖飞票的,总有好的座位。我很后悔,我没能分出时间陪她听戏,只是由我的姊姊弟弟们陪她消遣。我父亲曾对我说,我们的家所以成为一个家,我们几个孩子所以能成为人,全是靠了我母亲的辛劳维护。三十八年以后,音讯中断,直等到恢复联系,才知道母亲早已弃养,享寿九十岁。西俗,母亲节佩红康乃馨,如不确知母亲是否尚在侧佩红白康乃馨各一。如今我只有佩白康乃馨的份了,养生送死,两俱有亏,惨痛惨痛!
(选自《梁实秋散文集》,中国社会出版社,有删改)
(1)、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画横线句子“我当时听得剔然心惊,遂不敢荒嘻”的原因是被外祖父严格的读书要求所恐惧,不敢嬉闹。 B、第②段中我洗澡怕肥皂水流到眼里,怕痒,总是躲躲闪闪,笑个不停,母亲就会一巴掌打在我的身上,这里体现了母亲的脾气火爆。 C、第⑥段中“在公婆面前,儿媳妇永远是站着的”“不缠足的女人怕也受不了”这两句话,突出了母亲侍候公婆的辛劳,表现了母亲对长辈的孝顺。 D、这篇散文用华丽的辞藻,真是地描绘了母亲的形象,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与梁实秋一同感受母爱的伟大。(2)、作者深情回忆了与母亲之间的点滴小事,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表格。具体事件
母亲形象
母亲抽空给孩子洗澡
③
①
母亲得暇做缝补的工作
②
母亲日夜侍候公婆
母亲给“我”炒冬笋木耳韭菜黄肉丝
(3)、联系上下文,赏析第③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母亲每晚看到我们钻进了被窝,叽叽喳喳的笑语不停,便过来把油灯吹熄,然后给我们一个个的把脖子后面的棉被塞紧,被窝立刻暖和起来,不知不觉的就睡着了。
(4)、小萱在梳理第二单元的思维导图时,觉得梁实秋的《想我的母亲》也可以归类到这个单元,但它更适合放在A处还是B处呢?请你结合《想我的母亲》以及本单元的具体内容来阐述理由,以解答小萱的疑惑。(提示:可以从内容、情感和写作目的等角度作答。) -
8、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近日,来自湖南怀化的女理发师李晓华因为“听得懂话”,能理解顾客需求并打造出顾客想要的发型在网上火速出圈,被网友称为“人民的理发师”。
②理发师李晓华今年33岁,是一名宝妈,跟老公一起开了11年的理发店。她把给顾客理发的视频发布在社交平台上,因技艺精湛、能让顾客“笑着走出理发店”而意外走红。而网友们盛赞她的手艺达到了“换头术”境界。李晓华的直播间观看人数有时会超过十万人。不只普通网友在看剪发直播,还有全国各地的“Tony”组团观看直播,甚至有理发店组团来学习的。
③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行行有门,门门有道,别看只是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李晓华的手仿佛拥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魔法,剪出的发型与顾客头型、穿着相匹配,又符合大众的审美,令人折服。她自豪地告诉记者,“顾客宁愿排队,也指定要我剪,还夸我的技术比老公好”。对顾客需求的高度关注和精准把控,李晓华每一次下刀都干脆利落,准确拿捏了顾客的想法,这靠的不是运气,是“无他,但手熟尔”的硬实力。就算爆火后,晓华剪发费用仍然是男生30元,女生45元。
④探究李晓华走红的“流量密码”,其实不外乎是用心、用情。心里时刻装着人民,而不仅仅是人民的币。探究李晓华出圈的“流量密码”,其实不外乎是回归主职主业,把理发技术练到极致,自然赢得尊重受到追捧。
(节选自三湘都市报《理发师意外出圈“流量密码”是啥》2024年11月7日,有删改)
【材料二】
①如今,理发店所在的长泥坡新村扩建了街道新增20多个摊位展示怀化特产。怀化市鹤城区政府工作人员介绍这两天,长泥坡新村连夜在道路上铺设沥青尽可能创造好的待客环境。
②“我们是10日搬过来的路刚铺好,脚踩在地上还黏黏糊糊的。”一位卖冰糖橙的商家说,“这是我们自己家种的橙子儿子看到这里火了,人多就帮我们联系了这个铺位。”除了冰糖橙外,长泥坡新村还聚集了卤豆腐、粉粑粑、酸萝卜等当地特色的小吃摊位。沅河黑陶、会同木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此展示。
③一位非遗摊位的负责人说“来的基本是非遗的传承人,都是被邀请过来的。”除了特色摊位,长泥坡新村还邀请了一些表演团队,为游客带来精彩的演出。
④11日下午3时,怀化野生动植物园带着猴子、羊驼等动物在村里展示,动物园工作人员说:“特别欢迎远道而来的外地游客。”
⑤怀化市沅陵县蓝溪山歌团也来了,他们在街道中表演了沅陵县的特色节目沅陵山歌。
⑥2006年,该项目被列入第一批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⑦据媒体报道,这些天,怀化市商务部门迅速行动组织当地“怀小创”直播团队,全力促进消费,拉动现场消费超2000万元,拉动全市消费1.2亿元。
(节选自共青团中央公众号《才7天!“听得懂话的理发师”晓华拉动消费1.2亿》2024年11月14日,有删改)
【材料三】
①随着晓华的视频爆火,怀化吸引了大量游客慕名而来,体验这位“懂你”的理发师。短短一周内,怀化的长泥坡新村人流量突破20万人次,拉动现场消费超2000万元,全市消费额突破1.2亿元。面对这股热潮,怀化市政府迅速行动,推动一系列政策和活动以扩大和延续“晓华效应”。
②一是怀化市政府为游客推出“怀化,一座懂你之城”的宣传口号,并为在理发店“打卡”的游客提供免费或折扣门票,涵盖怀化大峡谷、白马风景区等多处景点。
③二是政府开通以晓华所在理发店为起点的免费旅游专线,链接怀化的其他文化景点,方便游客探索当地更丰富的旅游资源。同时,升级道路和公共设施以应对游客激增,缓解交通压力。
④三是理发店所在街区设置起了特色美食街和非遗展示摊位,推广怀化的地方文化和美食,进一步借助其聚集力,提升游客体验。
⑤四是面对网络中“晓华晕倒”等不实传言,怀化政府及时回应和澄清,防止不实信息引发负面舆情。
⑥总体来看,要将互联网短暂流量红利转变为持久的城市品牌,地方政府需要在应对策略上作出调整,以稳健、创新和适度干预为核心原则,构建出能够持久吸引人的城市体验。
(节选自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公众号《“听得懂话”的理发师晓华:从个人流量到城市名片,当地如何实现长效发展?》2024年11月18日)
(1)、根据上述材料,下列关于李晓华爆火的内容,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李晓华能准确理解顾客需求并打造出顾客想要的发型,靠的不仅是运气,还是“无他,但手熟尔”硬实力。 B、李晓华每次直播观看人数超过十万人。不只普通网友在看剪发直播,还有全国各地的理发店组团来学习的。 C、李晓华走红的“流量密码”,其实不外乎是用心、用情,且回归主职主业,把理发技术练到了极致。 D、晓华的视频爆火后,晓华剪发费用上涨至男生30元,女生45元。(2)、根据上述材料,下列分析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当地政府为了抓住晓华这波流量发展经济,优化了基础设施,创设好的待客环境。 B、理发师晓华走红后,仅七天,怀化的长泥坡新村人流量突破20万人次,拉动现场消费超2000万元,全市消费额突破1.2亿元。 C、晓华的火爆是一次推介湖南怀化的好机会,多部门在不遗余力抓住机会。 D、要将互联网短暂流量红利转变为持久的城市品牌,地方政府需要完善基础设施并提出更多地优惠政策。(3)、永州市第三届旅游发展大会的召开,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前来永州领略山水之美,品味人文之韵,请你根据材料三怀化市政府针对晓华爆火后所推行的一系列政策,为永州市政府提出几条建议,助力永州文旅的发展。 -
9、诗以言志,歌以咏怀。小雅想在景区购买的折扇上题写诗句,请你来帮忙补充完整。
(1)【刚劲之美】 , 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
(2)【思乡之美】 , 。(李白《渡荆门送别》)
(3)【忠心之美】 , 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雁门太守行》)
(4)【月色之美】 , 水中藻、荇交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
10、科技助力文旅,沉浸体验文化。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2月6日,浯溪摩崖石刻新区开园和浯溪摩崖石刻数字博物馆开馆仪式在祁阳举行。永州市政协副主席、祁阳市委书记蒋良铁,祁阳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小平共同为浯溪摩崖石刻新区和浯溪摩崖石刻数字博物馆揭幕,唐建平、郑国荣、彭国锋等市级领导以及浯溪管理处、湖南浯溪祁福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湖南星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的代表出席仪式。
浯溪摩崖石刻数字博物馆于今年开工建设,该项目运用数字化、智能化等手段,以及新材料新技术手段,结合当下审美需求,对现有505方摩崖石刻进行修复、重现、永久保存,利用多媒体、VR、光影互动等多种形式展示,方便游客沉浸式体验。与此同时,浯溪摩崖石刻所在的浯溪碑林风景名胜区进行扩建,打造集“博览馆广场区、文创院落区、现代摩崖石刻区、浯溪休闲区”于一体的摩崖石刻文化园,开发摩崖石刻纪念册、文化贺卡、字帖等文创产品,多方面扩大浯溪摩崖石刻的影响,让古代艺术瑰宝进入千家万户。
(摘自红网时刻2024年12月7日,有删改)
(1)、请你为这则通讯拟写一个标题,要求概括主要事实,不超过30字。(2)、语文唐老师计划带领你们研学小组参观摩崖石刻数字博物馆。周五放学后,唐老师和你交流了具体安排。老师:本周日上午九点,我们在学校门口集合,统一出发。
你:好的。唐老师,学生需要购买门票吗?
老师:摩崖石刻数字博物馆参观免费。但是需要先购买浯溪公园的门票方可进入,票价30元,祁阳本地人出示相关证件可免浯溪公园门票。
你:我们在参观过程中,想开展调查和摄录活动。博物馆允许吗?
老师:明天我打电话咨询一下,确定后告诉你们。
你:好的,谢谢您!
请你根据以上对话,周六在QQ群里转述相关安排:
(3)、你对“浯溪摩崖石刻的历史文化价值”很感兴趣,想借助网络搜索引擎进一步搜集相关资料。你认为关键词最有效的一项是( )A、摩崖石刻 历史 B、浯溪摩崖石刻 价值 C、浯溪摩崖石刻 历史 D、摩崖石刻文化 价值 -
11、赏摩崖石刻,探书法之美。请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唐永泰二年(公元766年),时任道州刺史的元结路过祁阳,相中了湘江边上一块有山有水的好地方,第二年辞官归隐于此,命名“浯溪”。并在此地将他最得意的作品《大唐中兴颂》,请书法家书写并刻在山崖石壁上,期望“刊此颂焉,何千万年”。①元结之后,浯溪成了文旅______(①融合 ②融和)的热门“打卡地”,历代文人纷纷“跟帖追评”,先后留下黄庭坚、米芾、何绍基、吴大澂等无数文人墨客的“跟帖留言”。②仅现存石刻大约有505方左右,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露天摩崖石刻碑林。③精美的石头会说话。他们将留与后人的话语,juān刻在石头上,藉由时间这位邮差送达。④而今,我们立于崖下,______(①眺望 ②仰望)石壁,苍崖丹壁,点画犹然。便觉与古人亲接,衣冠音容,如在眼前,千古圣法,会然于心。
(节选自《湖南日报》2024年1月6日,有删改)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2)、从语段中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将对应的序号填在横线上。(3)、以上文段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① B、② C、③ D、④ -
12、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被一些人、一些事感动。有时候,感动来自于父母的一句问候,有时候,感动来自于朋友的一个拥抱,有时候,感动来自于陌生人的一个微笑……
请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立意自定,题目自拟;(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3)不少于 600 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七块红烧肉
①我十三岁那年的正月十三,天下着蒙蒙细雨,母亲挑着担子送我去五校读书。那是我第一次离家住校。担子一头是两床沉甸甸的被子,一头是衣物和米,还有一罐子咸菜,仅此而已。
②三十年前,大年正月的乡村是热闹的。一路走过好几个村庄,地上都是红鲜鲜的爆竹纸,屋里都是笑声,空中飘着酒菜的香气。因为细雨,初泛青绿的原野上,只有我和母亲两个行人。
③担子很重,但一路泥泞,母亲不能放下歇肩,只能以换肩的方式来放松疼痛的肩膀。
④“姆妈,我来挑一截。”
⑤“不要的,我行。”
⑥草色稀淡,野雨如烟。穿过枫河北端的滩涂,再过一个水村,绕着一条溪水转到对面的山梁,顺着山道走下,径直穿过西湾的田野,到枫河入江的狭长河道时,乘渡船而过,爬上河埂,便可望见五校的校舍了。后面的路途是沉默的,只有细雨洒在盖物薄膜纸上的沙沙声和胶靴拔泥而出令人疲惫的声响。我们到达河边时,已是午后一点多了。河边无船,一条粗绳子横贯河面。对面,细雨落水,野渡无人。母亲已经累了,身子随着担子一起摇晃着。
⑦“姆妈,让我来。”我来到母亲身边。
⑧“我行。”母亲不让。她大声喊:“有人吗?有人吗?”
⑨岸上的红砖房门开了,一个人走下来。也不用划桨,人站在船上,手抓着粗绳,把船悠到对岸。那是个穿蓑戴笠的女人。她紧紧抓着绳子,看着我们,说:“那孩子,你先上来,帮你妈接一下!”
⑩我走上船,晃得站不稳。母亲说:“我行。”她挑着担子走上来,船大幅度晃动起来,差点没翻。女人夺过,将被子摁在船板上,厉声说:“被子湿了还能晒,人死了就死了!”母亲嗫嚅着,没说话。
⑪女人不是渡船的,她是给挖沙船上的男人们做饭的。她不要钱,只是看着我们发出一连串地叹息,目送我们走进了五校。
⑫很快就报完名,我住进了宿舍。母亲帮我铺好被子,一边铺,一边流泪。被子湿了半边,她叮嘱我,一出太阳就抱出去晒。她跟我的同学们请求带我睡几夜,直到我晒干被子,但终于不放心,叮嘱我不要睡湿的这边。时间不早了,她也该走了。她站在走廊上,回头看着我。
⑬“我走了,你记得四点去换饭票啊!”
⑭我点点头。走廊上只有我一个人,还有几只叽叽喳喳的麻雀。
⑮“你一定别忘了。”她穿好了雨衣,走进细雨中。远方,山色苍茫,风斜雨细,淅淅沥沥,瑟瑟寒侵。看着母亲远去的背影,我的心里充满着少年的忧伤。
⑯她是在第三天赶来的。来的时候,我快上下午课了,便匆匆去食堂为她打饭。我打了半斤饭两个菜,一个炸酱,一个红烧肉,一共一块五毛五。在五校待过的同学都该知道,那个上海大厨做的炸酱和红烧肉是怎样的美味啊!
⑰“你一定要吃掉,我要上课了。”
⑱下课的时候,母亲已经走了。饭盒里,炸酱没动,十块红烧肉还剩七块,整整齐齐地挨着。酱红色的浓汁,隐隐的油光,肥厚的肉块儿。为她吃掉了三块红烧肉,我开心得流泪。那时候,我一周只有五块钱的伙食费。那是我在五校第一次吃红烧肉,也是最后一次。
⑲有一个黄昏,我到河堤上背课文,遇到了上次撑船的那个女子。她看着我说:“那天你妈妈回去时,胶靴里都是水。我让她坐在床上,帮她使劲儿拽,半天才拽下来。我收不住势头,一屁股坐在地上,摔得不轻。靴子拽下来,也把她的眼泪和哭声拽出来了。她是哭着走回去的。”
⑳她深深地看着我,又说:“你妈那天给我带了三块红烧肉,那是我吃过最好吃的红烧肉。”
㉑夕阳在天,河水粼粼。我沿着河堤跑起来。我不要她看见我的泪水……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②段写大年正月乡村的热闹与我和母亲路上的孤独形成对比。 B、选文⑲⑳两段补充交代了三块红烧肉的去向,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C、文章结尾“我不要她看见我的泪水”,是怕她看见后笑话我的软弱。 D、文章以第一人称为叙述视角,用饱含深情的笔触,传达出母子情深。(2)、文章第①段作者罗列担子里的东西,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1)远方,山色苍茫,风斜雨细,淅淅沥沥,瑟瑟寒侵。(从描写角度赏析)
(2)女人夺过,将被子摁在船板上,厉声说:“被子湿了还能晒,人死了就死了!”(请赏析加点词语)
(4)、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5)、文章以“七块红烧肉”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
14、背影(节选)
朱自清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2)、文中“蹒跚”“攀”“缩”“倾”等动词有什么表达效果?(3)、“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的眼泪又来了”,请分析“我”两次流泪的原因分别是什么?(4)、文中父亲的背影让“我”感动,生活中一定也有一些细节让你感动,请你描述一个这样的细节。(5)、读了这篇文章,你对父爱有了怎样的新认识? -
15、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风烟俱净 (2)互相轩邈
(3)经纶世务者 (4)窥谷忘反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3)、作者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概括富春江的景色。请说说富春江的“奇”“异”表现在哪里?(4)、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你怎样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 -
16、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用自己的话,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展示的画面。 -
17、八年级(1)班正在开展以“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剪纸艺术”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1)、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呼吁更多人关注剪纸艺术。(2)、班里有些同学认为剪纸艺术已经过时了,没必要发扬光大。请你对此观点进行反驳,阐述剪纸艺术存在的价值。(3)、请你为大家介绍一种剪纸的基本技法,并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其操作过程。
-
18、默写填空
(1)树树皆秋色,。(王绩《野望》)
(2) , 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3) , 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4)此物何足贵?。(《庭中有奇树》)
(5) , 终岁常端正。(刘桢《赠从弟(其二)》)
(6)高峰入云,。(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7) , 望峰息心; , 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
(8)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
19、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藤野先生》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主要记叙了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经历,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 B、《列夫·托尔斯泰》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的传记作品,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他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C、《三峡》作者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所撰《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D、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颈联,第三联为颔联,第四联为尾联。
-
20、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B、为了避免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错误,我们必须严格遵守纪律。 C、他的写作水平明显改进了。 D、一个人是否拥有健康的体魄,关键在于是否持之以恒地参加体育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