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的图表及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甲流”是甲型流感的简称,是由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流感病毒按其核心蛋白可分为甲、乙、丙、丁四种类型。在人群中呈季节性流行的流感病毒是甲型(甲型H1N1亚型和甲型H3N2亚型)和乙型(Yamagata系和Victoria系)流感病毒。相较于乙型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在自然界中的宿主众多,更易发生突变或重配,造成其在人群中快速传播,历史上多次大规模暴发的流感都与甲型流感病毒有关。近期我国多地出现的流感活动水平上升就是由甲型流感病毒中的甲型H1N1亚型所致。

    甲流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季节性流感的主要传染源。流感病毒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以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能引起感染。在人群密集且密闭或通风不良的房间内,也可通过气溶胶的形式传播。甲流起病急,大多为自限性。主要以发热、头痛、肌痛和全身不适起病,体温可达39~40℃,可有畏寒、寒战,多伴肌肉关节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喉痛、干咳,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颜面潮红、眼结膜充血等。部分患者症状轻微或无症状。但也有个别感染者还会出现肠胃型感染,表现为上吐下泻;严重的可能会出现病毒性肺炎,有基础病的老年人感染后可能诱发基础病加重。

    【材料二】

    甲型流感

    普通感冒

    病因

    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导致的

    是鼻病毒、腺病毒等病毒感染引起,也可能和细菌感染有关

    传染性

    传染性更强,极易在人群中传播,主要通过飞沫和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易引起大规模感染

    传染性相对较弱,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为主,不会出现大规模传染

    表现症状

    首发症状常表现为发热,几个小时就可以达到38℃,常伴有全身症状,包括全身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状

    病情较轻,鼻塞、流鼻涕、打喷嚏、咳嗽表现更加明显,不发热或者中低度发热,无肌肉酸痛等常见症状

    治疗方法

    除了对症治疗外,还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

    一般对症治疗即可

    病程

    大多发病3-5天后发热消退,全身症状好转,但咳嗽、体力恢复需要更长的时间,轻型一般1周左右自愈

    持续1-3天,大多3-5天可自愈

    【材料三】

    如何预防甲流?一方面,戴口罩,保持手部卫生,注意社交距离,勤通风,是预防流感病毒的有效手段,同时保持环境卫生,保持居所清洁通风,对门把手、扶手等重点部位定期清洁与消毒也能有效预防流感病毒。另一方面,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流感季来临前是接种的最佳时期。对于尚未接种流感疫苗的孕妇、老年人、慢性病患者、低龄儿童等高风险人群,在流感疫苗可及的情况下尽快进行接种,仍能起到很好的预防保护作用。

    得了甲流,应该怎么治疗?一般患者在出现症状后,建议居家休息,保持房间通风。充分休息,多饮水,饮食应当易于消化和富有营养。尽量减少与他人接触,以避免传染。治疗重点是缓解发烧、咳嗽等流感症状,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一旦出现持续高热,伴有剧烈咳嗽、呼吸困难、神志改变、严重呕吐与腹泻等重症倾向,应及时就诊。5岁以下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孕妇或肥胖者更容易出现严重并发症,应尽快就医、尽早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病毒药物,奥司他韦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是甲流的预防和治疗药物,但奥司他韦有一定的耐药性,不宜长期服用。需特别注意的是使用抗生素和激素对甲流病毒无效。

    家中出现甲流患者怎么办?首先建议患者居家休息。尽量单间居住,保持房间通风,减少与共同居住者的接触机会,做好物理隔离,可以有效降低高风险人群感染的概率;其次患者需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咳嗽和打喷嚏时应使用纸巾、毛巾等遮掩口鼻;再其次密切观察患者和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一旦患者或其他家庭成员出现持续高热,伴有剧烈咳嗽、呼吸困难、神志改变、严重呕吐与腹泻等重症倾向,应及时就医,患者去医院就诊时,患者及陪护人员要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最后尽可能由相对固定的一名非流感高危人群的家庭成员照顾、接触患者,近距离接触患者时应佩戴口罩。家庭成员,尤其是流感高危人群应尽可能避免与流感患者密切接触。

    (1)、下列说法与原文的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
    A、甲流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以通过口腔、鼻腔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 B、甲流与普通感冒相比,传染性更强,自愈也需要更长时间。 C、小夏同学的爸爸十分注重预防甲流,因此每天吃一粒奥司他韦进行预防。 D、幼儿园、中小学校如果班上有孩子发烧,建议让发烧的孩子回家休息,以免传染给其他孩子。
    (2)、小夏同学不慎在学校感染了甲流,且她有一个年仅三岁的妹妹在家,如果你是小夏的父母,你会如何帮助小夏快速康复?如何防止小夏的妹妹也感染甲流?
  • 2、阅读《小石潭记》一文,回答问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冽       尤:格外 B、潭中鱼可百头       许:表约数 C、往来翕忽       翕忽:静悄悄的样子 D、悄怆幽邃       悄怆:凄凉
    (2)、下面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不同一项是(     )

    例:潭西南而望

    A、其岸势犬牙差互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C、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D、贫贱不能
    (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一段,重点写小石潭石之奇异,“为坻,为屿,为嵁,为岩”,石多、石怪,成为小石潭的特色。 B、第二段文字将游鱼和潭水相互映衬着描写,表现了鱼的活泼可爱和小石潭周围景色的秀丽。 C、第三段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两岸的样子,生动形象。 D、作者不仅善于捕捉山水的自然美,而且在山水中寄托了自己的情怀,情景交融。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 3、长安清明

    韦庄

    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 , 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注】①公元880年(唐僖宗广明元年),黄巢农民起义军攻陷长安;公元885年(光启元年),李克用又进逼京师。经过多年的战争洗劫,长安城早已满目疮痍。公元893年(唐昭宗景福二年)至公元894年(乾宁元年),韦庄在长安应进士试。这首诗就是在这一时期所作。②蚤:“蚤”通“早”。③可堪:意思是不可堪,不能忍受。④白打钱:玩蹴鞠游戏,优胜者受赐金钱,称“白打钱”,一说白打钱指斗鸡。⑤紫陌:大路。⑥红叱(chì)拨:这里泛指骏马。⑦承平:太平。

    (1)、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蚤是”“可堪”这两个虚词,将诗人内心的凄楚表现得深长而急切。但是后面所描写的并不是诗人自己的情态举止,而是朝廷内外游人的赏春之乐。 B、颔联中“上相闲分白打钱”一句描写宫中蹴鞠游戏之乐,一个“闲”字,则交代了贵为朝廷大臣却无所作为的状态。 C、颈联描写宫外游春繁盛的景象,在京师郊野的道路上,红色的骏马嘶鸣不已,游春的男子络绎不绝;在绿杨掩映的庭院中,女子们正在欢快地荡着秋千。 D、尾联展现身处其间的游人的欣慰,他们觉得如今的热闹喧闹,就像是昔年的升平风光,但人们并不能忘却动乱的痛苦记忆,繁华下深藏着人们浓重的现实忧愁。
    (2)、清代姚鼐在《五七言今体诗钞》中评价此诗“伤乱而作此,故佳。若正序承平而为是语,则无味矣”,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情感。
  • 4、思源学校八年级正在开展以“古诗苑漫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小思同学认为古诗历史久远,而且难以记忆,缺乏学习古诗的兴趣,对此,你该如何劝说他呢?
    (2)、为配合这次主题活动,你们班打算办一期黑板报,下面是黑板报设置的一个版块,请你再拟两个版块名称。

    版块①:诗人逸事     版块②:     版块③:

  •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的第三个节气。春分的气候特点是天气温暖、阳光明媚。在这时节,中国民间有放风筝、吃春菜、立蛋等风俗。 B、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 C、小夏是癸卯年出生,小拾比她大一岁,所以小拾是甲辰年出生。 D、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刺史”。
  • 6、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序合理、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在长沙湘府路大桥南面的湘江河畔,一片一望无际的油菜花迎风摇曳,如同一幅美丽的金色画卷,让人眼前一亮。

    ②抬头远望,湘江两岸风景如画,自然之美和城市之韵相映成趣。江水清澈平静,不时有船只穿梭其中,荡起阵阵涟漪,为这幅宁静的画面,增添着丝丝动感。

    ③淡淡的花香,和着泥土的清新,随风飘散、沁人心脾。

    ④走进花海,仿佛置身梦幻世界,四周都是鲜艳夺目的油菜花,在阳光和春雨的滋润下摇曳生姿、竞相绽放。

    ⑤春雨绵绵,不减游人兴致。人们徜徉在金灿灿的花海中,沐浴着春风,或拍照留念,或放风筝玩耍,放松心灵,感受着浓浓的春日气息。

    A、①②⑤④③ B、①④③②⑤ C、②①④⑤③ D、②④③①⑤
  • 7、下面是某老师写给同学们的会考加油寄语,其中加点词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时光飞逝,生地会考即将来临。这段时间,教室里你们偷偷摸摸 , 努力汲取知识的养料,走廊上你们曾经的喧闹声也销声匿迹 , 而办公室内却热闹非凡,原来是你们在踊跃地与老师斡旋 , 老师相信所有的努力都会在盛夏六月开出最美的花,预祝大家会考一切顺利,首战告捷。

    A、偷偷摸摸 B、销声匿迹 C、踊跃 D、斡旋
  • 8、下面是某同学做的字音字形梳理记录,其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注意纠正因为方言发言造成的误读,如:“稀疏(sū)”应读成“稀疏(shū)”,“沙砾(nì)”应读成“沙砾(lì)”。 B、注意纠正人名、地名的误读,“竺(zú)可桢”应读成“竺(zhú)可桢”,“延(tíng)安”应读成“延(yán)安”。 C、注意因音近或形似造成的误写,如“枯躁”不能写成“枯燥”,“迁徒”不能写成“迁徙”。 D、注意成语字形的误写,如:“人情事故”应写成“人情世故”,“嘎然而止”应写成“戛然而止”。
  • 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苏轼的心中装下承天寺的月光,走向豁达;陶弘景的心中装下山林的美景,坚守一份宁静和淡泊……生命之长河,我们在万事万物中感知人情冷暖,积蓄智慧,汲取精神与文化的能量。你的心中曾装下了什么呢?

    请以“心中的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等相关信息。

  • 10、班级开展“读经典,悟常谈”专题阅读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任务一】谈经典

    《经典常谈》作者是 , 共篇,介绍了《》、《》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2)、【任务二】谈经典

    请结合《经典常谈》的内容,说一说中学生阅读中国古代经典的意义。

  • 11、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纺、麻枲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1)、对下列句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外人道也(值得) B、无论魏晋(不要说,不必说) C、而从之(感谢) D、来(结果)
    (2)、根据文意,在括号里补充句子中的省略成分。

    (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至一家,老人谓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二处)

    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2)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

    (5)、以上两文描绘的社会面貌、居民生活状态等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
  • 12、听流人水调子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释】①这首诗大约作于王昌龄晚年被贬赴龙标途中。流人,即流落江湖的艺人。水调子,即《水调歌头》,属乐府商调曲,曲调哀切。②分付:交给,安排。

    (1)、本诗首句营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气氛。
    (2)、末句写客“泪痕深”,请简析其流泪的复杂原因。
  • 1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摆渡人

    汪破窑

    ①当我和杨五子一家告别时,雪就下来了。

    ②杨五子过完年要去深圳打工,还没到寒假他已经不来学校了。春节过后,我能明显感觉到学校里的学生在慢慢减少,我班上也有几个突然就不来了的。打工的娃儿总是把外面的世界说得天花乱坠,往往他们回来一趟总会有一两个学生莫名辍学。我见不得小小年纪的娃儿不读书,就算碰一鼻子灰,我也要上门做工作。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总有些家长会被我的行为打动。村里的那些老人们说,党员就是不一样!其实就算我不是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面对学生辍学我又岂能袖手旁观。

    ③工作没有我想象得那么好做,话总是绕来绕去地说,很多话我重复了很多遍 , 他们一家好像都没有听进去,气氛有点僵。

    ④到晚饭时间了,我不得不走了。

    ⑤天昏昏沉沉的,要知道会下雪,我该早一点走。也不知老刘还在不在?我心里不觉有一些忐忑,现在我只能安慰自己硬着头皮往河边走了。

    ⑥A风大起来了,卷着雪直往脖子里灌,空气中透着刺骨的寒冷。我小心翼翼地走着,生怕滑倒了。

    ⑦终于上了大堤,我赶忙呼喊:“老刘哎,老刘!”

    ⑧老刘是摆渡人刘跃进。刘跃进的爸爸活着时也曾撑过船,据说用船运过抗日的队伍过河。刘跃进从村支书的岗位退下来后,人闲不住,总是会管一管村里村外的“闲事”。村里有十几个孩子要到城里上高中,为了上学不迟到,天没亮就起身,走近一个小时的路到镇上,坐着镇上的中巴车绕大圈子,过桥,到城里,再走半个小时的路程才能到学校。夏季的汉江河,最受孩子们喜爱,他们整天浸泡在河水里消暑,有些水性好的孩子会手举着书包衣服泅过河读书,有些孩子却溺亡在水里。刘跃进把家门前的那棵大桐树砍了,亲手打了这条船,光是桐油就涂了七八遍。老刘熟悉水道,他知道那里有深坑,哪里有水漩儿,船就绕着走。自从老刘在这里摆渡,他已记不清自己救过多少游泳被淹的孩子了。老刘摆渡不收钱,一早一晚,他专门接送村里的孩子上学,孩子们坐上他的船,省去往返的两趟路费,也省出一些时间。那几年,村里上高中的孩子都坐老刘的船。现在,人们有钱了,坐船的人一天天少了,只有一些到沙洲种地的农人不得不坐,还有几个家庭条件差一些的孩子为了省下那几块钱的车费,才会很无奈地选择坐他的船。

    ⑨“老刘哎,老刘!您在不在?”我双手捧成喇叭状,又拖长嗓子喊了几声。

    ⑩“哎,哎!在,在!”随着苍老的声音,老刘扶着船帮,猫着腰从远处的船舱里钻出来。他拉了拉绳索,船往岸边靠了靠。用手背揉了揉眼睛,仔细看了看我。

    ⑪“是刘老师!赶紧上船,进舱里躲躲,暖和暖和”老刘吸了吸鼻子,又搓了搓手,然后用手捏了捏冻得微微发红的鼻头。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

    ⑫我笑着说:“还以为您回去了呢?您再不出来,我就得返回去坐车了。”

    ⑬“哪能呢?说得好好的,哪能撇下你走嘞?”老刘摆了摆手说,“雪还没下下来的时候,天已经很暗了,我估计没人过河了,准备回去了,想到和你约好的,就在这里等你。后来犯困,躺在稻草里猫了一会,结果竟然睡着了。还好,还是把你给等来了。”

    ⑭我苦笑着说:“您要是回家了,我可要遭大罪了,得顶着北风往回走。”

    ⑮“哪能呢哪能呢 , 说得好好的。”

    ⑯坐在船上的那一刻,我的心平静了。

    ⑰“刘老师,坐好喽!开船喽!”那竹篙一到老刘的手里,变得活起来。

    ⑱我寻着话问他:“老刘啊,您老今年高寿?”

    ⑲“快七十了。”老刘望望我回答,“眼见着要入土啰!”

    ⑳“以后让他们去坐车好了,您老正好也休息休息,享几年清福。”我安慰他说。

    ㉑“哪能呢 , 您一个外来的支教老师都为咱孩子们上学着急呢,我这么个老党员,哪能自己去享清福,只要我还能爬得起来,这船我就得撑!哪怕只有一个孩子从这里过,我也得护着他。”

    ㉒老刘的脸被风雪吹成紫红色,皱纹在额头上刻着,数不清有几道痕了,两只眼睛大得有些惊人,却炯炯有神,看上去是那么坚定、和善。B大雪依然下着,一片雪花不经意地落在老刘胸前的党徽上,在红色的党徽映衬下,显得格外晶莹剔透。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到杨五子家里做工作,很多话“我”重复了很多遍,说明“我”的工作经验不足。 B、小说中写老刘亲手打造渡船,强调他用防腐的桐油“涂了七八遍”这个细节,意在突出老刘对船安全性的重视。 C、小说中“哪能呢”这一语句在老刘口中反复出现,朴实的话语背后是老刘值得敬佩的品质。 D、小说第⑧段插叙了老刘的身份和摆渡的缘由,有利于小说情节的完整和主旨的表现。
    (2)、请梳理小说中的相关情节,补全下面表格。

    情节

    “我”的感受

    无奈

    “我”冒着风雪赶往河边

    老刘在风雪中等“我”

    感动

    (3)、文中A、B两处画线句均为环境描写,请分析其各自的作用。

    A.风大起来了,卷着雪直往脖子里灌,空气中透着刺骨的寒冷。

    B.大雪依然下着,一片雪花不经意地落在老刘胸前的党徽上,在红色的党徽映衬下,显得格外晶莹剔透。

    (4)、本文以“摆渡人”作为标题,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分析探究:谁是作者笔下的“摆渡人”?
  • 14、古诗文积累。

    中国是一个爱诗的国度,中华民族是一个爱诗的民族。我们从祖先留下来的经典诗词里,依然可以找到今天我们所渴望的生活的样子。

    “青青子衿,(1)”(《子衿》),那是一份深刻的相思:“(2) , 钟鼓乐之”(《关雎》),那是一份求而得之的喜悦;(3)“ ,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是一份跨越时空的友情;“(5) , (6)”《桃花源记》),那是老少皆安的理想社会。

  • 15、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阳春三月,不少市民携带家眷外出踏青,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徜徉在洞庭湖pàn(     ),人们一抒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随着岳阳文化旅游区的完善,不少原本xiāo(     )声匿迹的民俗活动又来到了人们眼前。闲游汴河街,我们不仅能观赏精彩演艺,还可以体验到剪窗花、品糖画、赏灯彩、绣布艺等;再品一品巴陵美食,沉浸式体验传统巴陵味,在翩然飞舞的鸟雀陪伴下,感受最别样的岳阳民俗。

    (1)、(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湖pàn    xiāo声匿迹

    (2)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领     徉     

    A.juàn   lüè   cháng   piān     B.chuàn   luè   shàng   biǎn

    C.juàn   luè   shàng   piān     D.chuàn   lüè   cháng   biǎn

    (2)、文中画线句缺少句子成分,在横线上写出你的修改意见。
  • 16、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常常被宏大的目标、璀璨的梦想所吸引,追求着那些遥不可及的辉煌与壮丽。然而,在生活的洪流中,往往忽略了那些最寻常、最不起眼的瞬间与事物,如:一句温暖的话,一个小小的举动、与家人的相处,上学途中的风景……它们如同细水长流,悄无声息地滋养着我们的心灵,成为生命中最珍贵的部分。正如那句深刻的话语:“越是寻常,最是珍贵。”

    请以《寻常,也珍贵》为标题、写一篇600—700字的记叙文。

    写作提示及要求:

    (1)明确“寻常”的内容,阐明为何“珍贵”。

    (2)详略得当,充分表现“也珍贵”的过程。

    (3)有逻辑地表达自己从中获得的发现、感悟、思考。

    (4)符合生活常理,内容健康,文体明确。

    (5)勿抄袭、套作,勿出现真实人名、校名等信息。

  • 17、2024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通过评审,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学校要举办“我们的春节”文化活动,请你参与。
    (1)、下列语段是这次活动主持人的部分主持稿,有两处表达不妥,请找出来并修改。

    ①春节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②春节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祖先、家庭的敬畏与感恩之情。③春节也是中华民族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契机,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得以代代相传。④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正式发布了《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的主题和主标识,寓意“巳巳如意,生生不息”。⑤用“巳巳如意”寓意“事事如意”,不仅在新的一年为人们送上了美好的祝福,更是充满创意。

    第一处:

    第二处:

    (2)、在“古诗里的春节”主题活动中,同学们搜集了一些古诗,下列选项搜集的故事不符合活动主题的是(     )
    A、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 B、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C、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D、岁月新更又一春,迎春还是旧年人。
    (3)、春节习俗图鉴:寻找记忆深处的年味儿。下图为“春节习俗图鉴”,请你选择一两个你记忆深刻的习俗向大家介绍,寻找浓浓年味儿。要求表达连贯,通顺。

    春节习俗图鉴

  • 18、采樵作

    [唐]孟浩然

    采樵入深山,山深树重叠。

    桥崩卧槎拥,路险垂藤接。

    日落伴将稀,山风拂萝衣。

    长歌负轻策,平野望烟归。

    【注释】①萝:《全唐诗》校一作薜。《楚辞九歌山鬼》:被薜荔兮带女萝。后以薜萝指隐者之服。

    (1)、下列选项中符合颔联营造的情景的是(     )
    A、深山采樵图 B、日落拂衣图 C、桥卧藤垂图 D、平野高歌图
    (2)、本诗中的“樵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 19、傅永列传

    ①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马鞍,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笔。高祖每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 , 唯傅修期耳。”

    ②齐将鲁康祚、赵公政侵豫州,王肃令永勒甲士三千击之。⋯⋯又以贼若夜来,必应渡淮之所,以火记其浅处。永既设伏,乃密令人以瓠盛火,渡淮南岸,当深处置之。教之云:“若有火起,即亦然之。”其夜,康祚、公政等果亲率领,来斫永营。东西二伏夹击之,康祚等奔趋淮水。……

    (选文有删改)

    【注释】①露布:檄文、捷报类军旅文书。泛指布告、通告。

    (1)、下列选项中选文中没有提及的人物是(     )
    A、家人 B、朋友 C、贼人 D、老师
    (2)、侧面表现傅永读书的效果,突出读书能使人增长才干的句子是“”;正面表现傅永善谋善战的句子是“”。(用原文回答)
    (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复南奔             向所志(陶渊明《桃花源记》) B、有友人之书而不能答       相步于中庭(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C、火记其浅处             刀劈狼首(蒲松龄《狼》) D、西二伏夹击之             西市买鞍鞯(《木兰诗》)
  • 20、乡村综艺为何火爆出圈

    ①过去,综艺节目往往将镜头对准都市场景,聚焦明星互动,传播潮流文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综艺节目扎根沃野乡村、记录新时代田园生活,涌现出不少佳作。真正展现了从乡村脉搏中寻找艺术脉动。

    ②在《种地吧》见证庄稼丰收的喜悦,到《山水间的家》聆听山乡巨变的拔节之声,来《宝藏般的乡村》感受绿水青山间的生活之美……以乡村为主角,把大地放“C位”,一个个乡村综艺如同一扇扇窗口,展现出乡土文化的万千风情与乡村发展的勃勃生机,受到观众喜爱。

    ③沾满泥土气息的“乡”味,是乡村综艺最宝贵的地方。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数千年“乡土中国”,使乡村文明成为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使乡村成为我们精神的故园、文化的原乡。一个农村老家、一缕炊烟袅袅,总能勾起浓浓的乡愁。紧扣这份情感所系,勾染风土物候、捕捉稻香阵阵,乡村综艺以充满泥土味与烟火气的写意笔触,描绘出一幅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画卷,让观众沉浸其间,感受来自大地深处的记忆连接、精神脉动。

    ④乡村综艺虽植根乡土,主要受众却是都市人群。舒缓质朴的“慢”节奏,安宁和乐的“桃花源”,简单而治愈,为紧张忙碌的都市人提供了别样的“精神绿洲”。这片“绿洲”的价值,绝不仅限于呈现乡土的浪漫,更在于记录耕作的不易。比如,在《种地吧》中,10名年轻人拿起锄头、镰刀下地干活,用近200天在142亩土地上播种、灌溉、施肥,将一粒粒麦子变成麦田。对农业生产的真实记录,拉近了城乡间的距离,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食物的来之不易、体会乡村的发展变迁、领悟土地中蕴含的劳动智慧。

    ⑤乡村综艺之所以能走红“破圈”,还有一个重要的背景——乡村全面振兴扎实推进。如今,农村发展日新月异,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都取得了非凡成就,这为乡村综艺的蓬勃发展提供了丰厚土壤。《我们的美好生活》以乡村民宿为切口,展示“千万工程”带来的生活变迁;《云上的小店》以便利店为载体,观察真实的新农村生活;《出道吧!科技小院》将镜头对准扎根农村一线的高校学生,探讨农业新技术落地应用、农业农村发展等问题⋯⋯产业跃迁、文化新貌,今天的乡村,有太多故事值得被讲述。乡村综艺从乡村发展的脉搏中寻找艺术的脉动,用镜头呈现乡村之美、奋斗之志、发展之果,切中了人们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美好期待,满足着人们对故土新生的热情憧憬。

    ⑥乡村综艺的价值,不仅在于展现乡村变化,还在于反哺乡村发展。《生机勃勃的我们》打造“潮农”品牌,推动甘肃农产品销售。《种地吧》热播,带动节目录制地农文旅融合体验基地建设。贵州省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等地,以综艺为契机,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开发旅游资源,实现文旅新增长。今天,综艺、游戏、沉浸式展演等文化新业态的乡村实践,正发挥强大的溢出效应,推动乡村文化资源活化传承、乡村业态丰富发展。充分利用“文化+”解锁“流量密码”,让更多目光向乡村汇聚、更多资源向乡村集聚,将更好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⑦“登高使人心旷,临流使人意远。”今天,千里沃野生机勃发。紧跟乡村发展步伐,挖掘、书写、赋能时代中的乡村,广袤乡村必将舒展更加精彩的崭新画卷。

    (选自“人民日报评论”2025年1月,有改动)

    (1)、下面选项中最适合做本文中心论点的是(     )
    A、乡村文化为何火爆出圈? B、沾满泥土气息的“乡”味。 C、从乡村脉搏中寻找艺术脉动。 D、乡村生活的发展与变迁。
    (2)、下面选项中回答“乡村综艺为何火爆出圈”这一问题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展现出乡土文化的万千风情与乡村发展的勃勃生机。 B、能让观众沉浸其间,感受来自大地深处的记忆连接。 C、不仅限于呈现乡土的浪漫,更在于记录耕作的不易。 D、乡村全面振兴扎实推进为艺人发展提供了丰厚土壤。
    (3)、有人认为“乡村综艺仅仅是一种资本挣钱的‘流量密码’”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反驳。
    (4)、乡村综艺的价值,不仅在于展现乡村变化,还在于反哺乡村发展。你的家乡想引进一个“乡村综艺”,请你结合选文中提到的综艺节目为你的家乡推荐一个适合你的家乡发展的“乡村综艺”,并说明理由。
上一页 662 663 664 665 66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