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礼物

    孙梓菡

    ①离闺女的周岁生日还有3天,老殷躺在行军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②两个月前,老殷随部队机动数百公里来到这片戈壁滩。天高云淡,几十公里戈壁滩,一眼望不到边际。戈壁滩虽然荒凉,但战士们一个个热情高涨,并没有因环境恶劣而消沉。

    ③可戈壁滩怎么可能放过考验他们的机会?一天24小时的狂风尽情肆虐。搭帐篷时,砂石土质坚硬无比,想把1米多长的钢钉砸进去哪有那么容易。上等兵谭超费了老大劲,砸了半天手上的老茧都磨破了,却依旧只完成了一半的任务量。

    ④“让我来。”老殷不服老,搓了搓手,提了口气抡起大锤,凭着一股子蛮力,愣是和戈壁滩比起了狠。在老殷的带领下,大家分工明确,干劲十足。4个小时过后,车库帐篷和班用帐篷首先被搭了起来,总算有了个“新家”的雏形。

    ⑤彼时,戈壁滩的天已经黑透了,借着探照灯射出的强光,老殷和战友们坐在地上一边吃着单兵干粮,一边欣赏着自己的杰作。

    ⑥进戈壁滩之前,老殷按规定交了手机,从此与家里断了联系。之后的一段日子,老殷和战友们朝夕相伴,以这片戈壁滩为家。但老殷还有自己的小家。

    ⑦今年年初,妻子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小棉袄”。他本想在家多陪陪她们娘儿俩。但因任务需要,不得不提前返回单位。临走时,老殷的心里有一万个不舍,倒是妻子一直宽慰他,让他不要太牵挂。军人,完成任务才是第一位的。

    ⑧“失联”的时间越长,老殷心里的那份思念就越重。眼看着离闺女第一个生日的时间越来越近,晚饭时候却接到上级通知,部队返回的时间又推迟了一个礼拜。老殷的心里顿时五味杂陈。

    ⑨戈壁滩的夜很美。那天夜里,老殷仰望星空,心中阵阵思念随着狂风遥寄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乡。“何不把这醉人的星空拍下来送给闺女当生日礼物?”一个温暖而甜蜜的念头在老殷的脑海中突然浮现。

    ⑩第二天一早,老殷就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宣传科的老王。老王当即表示“立马给他安排”。

    ⑪一向“狂躁”的戈壁滩这一次出人意料的十分“配合”。轮到老殷站夜岗的那晚,群星璀璨,闪耀夜空,从浩瀚的深蓝一直延伸到地平线的远端。老殷手握钢枪。一身戎装挺立风中。老王悄悄来到他身后不远处,调整好角度,按下快门,一张“星空下的哨兵”照就此诞生。随后,他还特地将照片打印出来交给了老殷。

    ⑫日子一天天过去,眼看闺女的生日越来越近,老殷开始筹划着怎样把这份特殊的礼物寄给地们娘儿俩。老殷没想到,先收到礼物的人却是自己。

    ⑬几天前,同事老肖神神秘秘地塞给他一个信封。老殷打开一看,里面竟是妻子和孩子的照片,白白胖胖的女儿咧着嘴笑,几个月不见,长大了许多。

    ⑭“你呀,平时总和我们叨念嫂子和闺女,这次我回驻地拉物资,看到了嫂子寄到驻地的信,想着你心里正盼着呢,就给你捎来了。”

    ⑮老殷把照片翻过去,看到背后有一行细细的字:“只要我们的心在一起,再遥远的距离也不是分别。”顿时,他心里涌上一股暖流。

    ⑯第二天,老殷收到了大家写下的祝福,这是对“小棉袄”的生日祝福,更是对他们一家子的祝福。

    ⑰戈壁滩的风,依旧不停地在耳边咆哮嘶吼,老殷手里紧攥着照片缓缓走出帐篷,向着天边的方向,静静地看了好久……

    ⑱得知老肖第二天要提前返回单位,老殷连忙把自己准备的礼物和战友们的祝福精心包装好,请老肖一回到单位赶紧寄出去。

    ⑲任务结束回到驻地的那天,老殷第一时间就给妻子打了视频电话。两人拿着给彼此的礼物,微笑着流下了幸福的泪水。

    (摘编自2021年11月7日《解放军报》)

    (1)、根据提示,梳理老殷在戈壁滩执行任务的主要事件。

    →拍“星空下的哨兵”照→②→请老肖寄礼物。

    (2)、联系上下文,赏析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老殷手里紧攥着照片缓缓走出帐篷,向着天边的方向,静静地看了好久……

    (3)、请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第⑦段的记叙顺序及作用。
    (4)、文章多处写老殷的思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传统医学认为,病邪侵袭咽喉的时候,会出现咽喉疼痛,下至肺脏就会出现咳嗽,肺不布津,肺气被外邪淤闭就形成了痰。这些症状在人们感冒时都很常见,特别是咳嗽,即使在病愈后,也会成为很多人的长期困扰。出现这种情况,一是因为外邪入体后余邪未清,二是因为肺脏功能未完全恢复,全身气息的升降出入出现紊乱。

    ②从中医角度讲,此时可以选取适合的食材来进行食疗,比如有清咽作用的金橘,有润肺作用的银耳,以及有清肺作用的萝卜。

    【材料二】

    ①我们的机体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因子、免疫细胞、免疫器官等组成的,它在我们体内构成三道防线去抵御致病微生物对我们的侵袭。人们生病时病程的长短、病情的轻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免疫系统功能的强弱。

    ②对免疫力而言,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蛋白质。人体免疫三道防线的组成都离不开蛋白质,补充蛋白质不是简单地大吃大喝,我们更强调优质蛋白的摄入。所谓优质蛋白就是和人体较为接近的蛋白质,它们更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利用。常见的优质蛋白有动物蛋白、大豆蛋白,而谷类生物的蛋白相对来说就要差一些。

    ③理论上,维生素C、维生素A和维生素E都与免疫功能密切相关。还有一些人们日常有所耳闻的矿物质,如钙、铁、锌、硒,它们对于免疫系统的组成不可或缺。这些维生素和其他微量元素在一些常见水果中含量丰富,如苹果、雪梨等。维生素和其他微量元素进入人体后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免疫力。

    ④此外,水也对增强免疫力不可或缺。它能把营养物质运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并代谢成尿液、汗液,把废物排出体外。

    【材料三】

    ①在与感冒长期的“斗争”中,维生素C似乎被寄予“厚望”。

    ②维生素C有很多综合功能,包括参与氨基酸的代谢、神经递质的合成等等。机体一旦发生急性或慢性的感染,负责吞噬病原体的白细胞维生素含量就会急剧下降,与病原菌的对抗能力也会下降。补充维生素C可以使白细胞功能更活跃,增强清除病原菌的能力。通过维生素C的摄入还能保证皮肤和黏膜的完整性,阻止病原微生物进入到体内。另外维生素C能够促进抗体的形成,间接提高对病原菌的阻挡作用。

    ③日常生活中的维生素C来源广泛,特别是蔬菜、水果中含量丰富。除了食物,补充剂其实也是一种选择,除了吞咽片剂,近些年来咀嚼片、维生素软糖、泡腾片渐渐成为不少年轻人补充维生素C的“新宠”。医生一般会建议日常补充的维生素C100毫克左右,而泡腾片中的含量要高得多,通常每片可达到500毫克,还有更大剂量的1000毫克。如果感冒期间想增加抵抗力以改善症状,那么选择维生素泡腾片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作为常规补充来说,还是偏高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根据自身需求和补充的目的来选择含量较为适宜的维生素C补充剂。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选出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
    A、材料一①段从中医学角度谈了很多人感冒愈后仍然被咳嗽长期困扰的原因。 B、材料二说明免疫三道防线的组成离不开蛋白质,同时强调应多摄入谷类蛋白。 C、材料三提到补充维生素C可以使人体中的白细胞增强与病原菌的对抗能力。 D、三则材料都谈到了有些饮食对人体健康有益,并给予了一些很好的建议。
    (2)、概括选文材料二中①段的说明内容。
    (3)、人们经常饮用“银耳雪梨汤”缓解感冒后的咳嗽症状,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说说这样做是否有用。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 , 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半”,其此之谓乎!

    (节选自《虽有嘉肴》)

    【乙】

    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 , 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

    【注释】①华(huā):花。②登:进用,这里指摘取。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虽有至道       (2)然后能自反也       (3)学半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 B、曰:教学相长也/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C、学者为己/策不以其道 D、以利世也/不得志,独行其
    (4)、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5)、根据[甲][乙]两篇选文,把下面对话补充完整。

    小明:小志,[甲]文开篇用①手法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那你知道[乙]文开篇用什么手法论述了学习的目的吗?

    小志:这可难不倒我,[乙]文开篇用②手法论述了学习的目的。轮到我考一考你了,小明,你知道[乙]文指出求学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吗?

    小明:[乙]文指出求学的真正意义是③

  •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影视业寒冬已过,热闹喧腾的横店充满了烟火气。 B、战争年代里,老将军指挥千军万马驰骋疆场,至今身上还留有多处枪伤。 C、学习和复习,是用以掌握知识和巩固知识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 , 缺一不可。 D、冬运会期间,哈尔滨实行了交通管制,交通拥堵的状况戛然而止
  • 5、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下面我就要谈到我第六个重要jué zé

    (2)排排黄浪shà shí碎成堆堆白雪。

    (3)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tàn wéi guān zhǐ

    (4)这样看来,花香鸟语,cǎo zhǎng yīng fēi , 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 6、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

    (2) , 在水一方。(《蒹葭》)

    (3)海内存知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 , 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5)潭中鱼可百许头, , 日光下澈,。(柳宗元《小石潭记》)

    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他们都通过反映时代和社会的苦难,在可怜的生存状态与卑微的人生处境中散开高贵博大的心。从杜甫《石壕吏》的“吏呼一何怒!(6)”中,我们读出了差役的蛮横愤怒、老妇人的悲苦可怜;从白居易《卖炭翁》的“(7)”中,我们读出了卖炭翁艰难的处境和矛盾的心理;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8)!风雨不动安如山”中,我们读出了诗人推己及人的博爱情怀。

  • 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祖国的锦绣河山无限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各不相同。建筑有建筑的奇伟,山有山的博大,海有海的深长。你曾外出旅游吗?哪一处风景名胜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也许是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也许是一处不起眼的小地方。

    请你拿起你的笔,描写下最让你心动的一处,向我们述说一段你的旅游经历和感悟吧!

    要求:(1)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不得抄袭、套作;(3)用规范汉字书写,不少于5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舞动的醒狮

    林延军

    ①村庄的气息,从“咚咚咚”的鼓声里开始。

    ②劳作了一年的人们,黝黑的额头写满皱纹,像是田畴里的庄稼。田里耕作的带头小哥,还来不及放好农具,便直奔村里宗祠旁的一间小屋,屋内灯光微弱,暗暗的,带头小哥举起鼓槌,“咚咚咚”的鼓声在村庄的上空回荡。一阵熟稔地拾掇,有人敲锣打鼓,有人头顶着狮头,有人弯腰当狮尾,带头小哥与几名青年小伙摇身一变成为“狮子班”,他们脚踩着土地,双手举起狮头,在人群里舞动起来。

    ③“狮子”时而抬头扭脖,时而腾挪翻越,时而眨眼踢腿,刹那间,“狮子”又向前奔跑,像是听到谁的呼唤,踢腿,抬头,突然间又摆头晃脑。此时,鼓声从轻快转为慢悠,紧跟着又从慢转为快。

    ④一会儿狮子“高兴”了,一会儿狮子“生气”了,一会儿狮子“悲伤”了……从步伐到动作,从表情到性格,舞狮人在“狮子”的世界里,靠默契和心灵相通等配合,将狮子的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八态展现得淋漓尽致。此刻,狮子像生长在村庄的精灵,为百姓带来欢乐,祥瑞,辟邪。

    ⑤正月的日子,“狮子班”便串村走巷,挨家挨户,为村民舞狮,寓意庆贺一年的收成,祈祷风调雨顺。他们在村庄穿行,变成村庄乐谱上的一个个音符,又像田畴里的庄稼,星星点点,在南方这片贫瘠的红土地上跳跃起来。

    ⑥每次舞狮前,都会有一段击鼓演奏。“咚咚”的声音从低到高,变化多端,似乎在召集志同道合的人,又似乎要把“狮子”唤醒。随后,醒狮闻鼓起舞,或睁眼,或洗须,或舔身,或抖毛。渐渐地,鼓声如千军万马奔腾而来,又像狂风暴雨,排山倒海。小孩儿坐在大人的肩膀上,看得如痴如醉。

    ⑦霎时,握鼓槌者用尽力气,擂出浑厚的鼓声,“狮子”又弯了一下头,似沉思,似惊悚,尾巴随之摇摆起来。鼓声、镲声和鞭炮声回荡在房舍、村庄和草木之间,地面不时扬起一阵土灰,围观的老老少少如追星,久久不忍离去……

    ⑧舞狮,源于宫廷狮子舞,盛行于民间。

    ⑨相传远古时期,广东南海一带发生了瘟疫,后来出现一只神兽,神兽所到之处,瘟疫便很快没有了,后来百姓为了纪念神兽,称神兽为“年兽”。家家户户用竹篾、纸等材料制作“年兽”,配合锣鼓,并用一张桌子放置家门口,准备好“年兽”喜欢吃的青菜,等待年兽采食。由于年兽与狮子的样貌相似,经常为老百姓带来祥瑞和喜气,故年兽被称为“瑞狮”。

    ⑩在广东,因粤语“瑞”与“睡”读音相同,老百姓比较忌讳,认为“瑞狮”是带来福瑞,后又将“瑞狮”改称“醒狮”。直至明代,醒狮出现在广东的一些村庄,百姓为祈愿兆丰年,风调雨顺,把愿景寄托在醒狮的身上。村民用醒狮的威严驱赶邪恶,祈盼来年事事顺心。

    ⑪记忆中的童年,许多小伙伴都有“功夫梦”“狮子班梦”。一听到鼓声响起,小伙伴们就像着了魔,拔腿就跑,直奔村中央的那片空旷地。“舞狮子啦!快!”成为我们奔走相告的口头禅。但每次看完舞狮表演,伙伴们都意犹未尽,回家又找来棍子到处敲,模仿击鼓。

    ⑫是的,醒狮一动,沉寂的村庄就被唤醒。它们威严,它们凶猛,它们祥瑞,它们从乡野走进城市,又从城市走出国门。醒狮要将舞蹈、武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气神,从世界的东方撒向全世界。在一呼一吸之间,醒狮登上异乡的舞台,在华丽转身之间,在万千景象之中,醒狮一跃登上非遗的榜单,万物景仰。

    ⑬醒狮,是有生命的,它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目光,还有记忆。它舞动的走向,又像一条辽阔的河流,支流所到之处,连着根脉,滋长乡愁。

    (1)、醒狮是音乐和舞蹈配合的艺术。请根据文章内容,梳理醒狮表演的过程。

    场景

    场景一:(1)

    场景二:正月日子祈祷风调雨顺

    锣鼓

    鼓声咚咚,敲锣打鼓→从快转慢,从慢转快

    (3)→鼓声回荡,热烈浑厚

    狮子

    (2)→奔跑呼唤,摇头摆尾

    睁眼洗须,舔身抖毛→(4)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第⑤段画横线句进行赏析。

    他们在村庄穿行,变成村庄乐谱上的一个个音符,又像田畴里的庄稼,星星点点,在南方这片贫瘠的红土地上跳跃起来。

    (3)、在分析第⑪段是否删除时,小安与小深发生讨论,请你帮忙补充完整。

    小安:这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都略显多余,我认为可以删去。

    小深:我认为这段不能删去,因为

    (4)、老师要求同学们推荐一些散文编入民俗单元,作为拓展阅读。你觉得本文是否可以编入这一单元,请借助单元前言,说说推荐的理由。

    第一单元前言

    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本单元的课文,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我们能够从中看到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感受到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学习本单元,要注意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还要注意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3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加大优质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激发旅游消费需求、提升行业综合能力、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了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30条工作措施。各地把旅游业作为扩大内需、提振消费的重要产业,出台支持政策,推出惠民措施,开展丰富活动。旅游市场强劲复苏,人们的出游热情持续攀升。未来一年,对于旅游行业来说,将是繁华再现的一年。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2024年元旦假期3天,全国国内旅游出游1.35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97.3亿元。

    图1       2023年旅游热度趋势

    (数据来源:《2023年旅游大数据报告》)

    表1部分省份2024年元旦旅游成绩

    省份

    接待游客(万人次)

    比2023年同期

    收入/消费(亿元)

    比2023年同期

    湖南

    2102.14

    65.5%

    207.54

    79.5%

    河南

    1613.7

    23.3%

    78.7

    28.9%

    续表

    省份

    接待游客(万人次)

    比2023年同期

    收入/消费(亿元)

    比2023年同期

    广东

    1447.9

    78.1%

    89

    99.1%

    江苏

    1421.66

    122.6%

    171.78

    126.9%

    浙江

    1149.5

    67.3%(日均)

    123.1

    68.4%

    福建

    939.37

    159.6%

    60.74

    211.6%

    辽宁

    737.6

    157.6%

    51.6

    203.8%

    新疆

    166.49

    195.14%

    17.57

    424.28%

    (数据来源:央视网《元旦旅游成绩单公布》)

    材料二

    ①随着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多元化,激发游客出游的触点越来越小,一顿美食、一场音乐节,都能促成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城市“出圈”,其中既有互联网时代流量红利的偶然因素,也是多重内在因素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

    (1)______

    ②今年5月,一项名为“贵州榕江和美乡村足球超级联赛”的村级足球比赛打响揭幕战,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其相关内容全网浏览量超300亿次,火出了圈,被网友称为“村超”。其实,比“村超”还先火爆起来的是“村BA”。2022年,在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台盘村的篮球赛,凭借万人级的观众规模和不输美职篮的赛场氛围,走红网络。

    ③凭借“村BA”和“村超”出圈的贵州,主打的是反差感。户外露天的比赛场地、村民自发组建球队参赛、用活蹦乱跳的家禽家畜作为获胜队伍的奖品……这些配置相较于专业赛事只能用简陋来形容,但现场里三层外三层围满观众的比赛氛围,完全不输于美职篮总决赛现场。各种接地气的元素,无一不在强调贵州的独特气质,也向大众展示了贵州特色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吸引了众多外地游客。

    依托优质赛事活动

    ④城市“出圈”不是一个静态的结果,而是一个与时俱进、变化创新的过程。四川成都等老牌“网红”城市也纷纷发力,在原来已颇具知名度的基础上积极寻找新的切入点。

    ⑤8月,第三十一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简称“成都大运会”)在成都圆满结束。经由成都大运会,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展现于世人,作为东道主的成都也收获了自身成长,再度“出圈”,成为人们讨论和关注的热门城市。体育大赛是城市天然的“推广人”,大运会的成功举办,让“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面向世界做了推广。

    ⑥在大运会博物馆里领略大运风采,在体育场馆内挥洒汗水,在公园绿道上运动起来……成都大运会虽然已经落幕,但城市的运动氛围却持续升温,市民运动热情高涨。借着大运会的热度,今年双节期间,成都推出了后备箱集市、文化展示、旅游互动、农事体验等各类活动300余场,丰富多彩的活动让群众耳目一新。

    (2)______

    ⑦在推动城市“出圈”上,陕西西安等城市选择顺应时代发展新潮流,持续深挖文化内涵,创新丰富城市IP。

    ⑧2018年6月,原本可以行驶机动车的大唐不夜城路段被彻底改为步行街。如今,每当夜幕降临,“不倒翁”“石头人”“唐代仕女”等行为艺术开始上演,吸引大批游客。今年双节期间,陕西各大文旅景区、博物馆、商圈、步行街人气爆棚,大唐不夜城更是成为全国最热街区之一。

    ⑨十三朝古都西安的城市IP形象,从早期的“唐妞”到后来的“唐富贵”,再到借力《长安十二时辰》《长安三万里》等热点,衍生出一系列文旅产品,使不同人群在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新鲜感。可见,城市IP的打造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久深耕城市特色,不断做好新产品、做出新业态。

    (选自2023年10月30日《中国新闻周刊》,有删改)

    材料三

    今冬,哈尔滨火热“出圈”:从冻梨摆盘到人造月亮,哈尔滨“整活”不断;从“南方小土豆”到“马铃薯公主”,哈尔滨旅游热词频频登上热搜。以下是网络热议:

    @人民日报:这次哈尔滨文旅火爆和短视频的推广宣传有关,也和当地政府大力推广文旅产品有关。“冰城”游客逐渐增多,相关部门的服务日益细致入微。

    @看山河:真诚才是必杀技!出租车司机、小摊摊主、商场保安,人人化身服务员和导游,以真心换真心,我们完全没有不去哈尔滨旅游的理由!

    @平原公子:“铺防滑地毯,延长早餐时间,赠送冻梨,增加大堂礼宾员,提供御寒用品、限制酒店调价……酒店接待用心“宠”游客,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需要整个城市全行业的老百姓配合。

    (选自2024年1月9日微信公众号“博约舆评”)

    (1)、下列关于材料一、材料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去年到现在,中国旅游业跑出了复苏加速度。七八月暑期热度占比30%,是旅游高峰期,相较于2019年也有显著增长。 B、2024年元旦旅游成绩单中,与去年同期相比,湖南表现最为突出,接待游客人次和收入/消费的增长量均位列第一。 C、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是成都天然的推广人,让这座老牌旅游城市再度成为人们的关注热点。 D、只有长久深耕城市特色,不断做好创新,才能打造强劲的城市IP。
    (2)、根据材料二内容,仿照小标题“依托优质赛事活动”补写其他小标题,并给材料二取一个总标题。

    (1)

    (2)

    总标题:

    (3)、随着哈尔滨在旅游市场上持续“出圈”,河源的旅游文化也需要被更多人关注。请你结合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为河源文旅的“出圈”建言献策。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

    入见,帝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介而驰,初不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踊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

    (节选自《宋史·岳飞传》,有删改)

    [注释]①介:披上鞍甲。②褫(chǐ):脱去,解下。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辱于奴隶人之手

    (2)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之不以其道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初不疾/渔人异之 B、二百里/潭中鱼百许头 C、致远之也/食之不能尽其 D、欲毙然/思而不学则
    (4)、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

    (5)、【甲】【乙】两文表面谈马,实则另有深意。请结合两文内容,谈谈文章阐述的道理。
  • 11、学校图书馆计划在4·23世界读书日开展图书推荐活动,邀请你作为好书推荐官向同学们推荐《经典常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两本名著。
    (1)、阅读整本书时,读者会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或带着某个具体目的进行选择性阅读。请你根据小语和小文的关注点,向他们推荐《经典常谈》中合适的章节。

    推荐章节: A.三礼第五 B.《春秋》三传第六 C.《战国策》第八 D.辞赋第十一

    人物

    关注点

    推荐章节

    小语

    游说之士在古代是一个特别的群体,他们通常口才极佳,有时甚至能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我很感兴趣。

    小文

    我通过端午节知道了屈原,感动于他的爱国之情,想对他有深入的了解。

    (2)、作为好书推荐官,你需要根据不同读者的读书需求,有理有据地给出推荐理由。请你根据小语或小文的需求向其推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

    小语:我最近很迷茫,我对未来有很多向往,想搞好学习,但数学实在很难,很难坚持下去。有和我一样的人吗?

    小文:我热爱小说创作,最近陷入了困境,总感觉写作形式单一,不太吸引人。

    我选择向推荐,推荐的理由是

  • 12、根据名著内容,完成各题。

    学校图书馆计划在“4·23世界读书日”开展图书推荐活动,邀请你作为好书推荐官向同学们推荐《经典常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两本名著。

  • 13、班级开展了以“荷文化”为主题的专题学习,现准备将大家的学习成果编成一本文集,要求你在下周五之前完成组稿工作。你打算当面向语文老师李老师约稿,请她为文集写一篇前言,你会怎样说?

    我会这样说:李老师,

  • 14、请将下列短语组成对联。

    荷在我国有几千年的栽种历史,民间还特定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为荷花的生日。荷有许多别名:莲花、芙蕖、泽芝、菡萏、芙蓉等。光看这些美丽的名称,就足以激发文人的诗兴。所以自人类有文学以来,荷花就不断被文人墨客所青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如《诗经》中有两首写到荷花,《楚辞》中有十一首写到荷花,汉代诗歌中写到荷花的诗更是俯拾皆是。有四首写到荷花……到了唐代,咏荷诗有近两千首,约占全唐诗的十六分之一。这固然与唐人体物写志,无物不可以入诗的心理有关,但主要还是由于荷花的自然美质,受到他们特别的怜爱,引起他们美的体验和感受,成为他们共同的审美观照的对象。而荷花作为诗人心灵的客观对应物,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抒写,成为表达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的特定意象。

    莲花     双檐影     春水     百叶     十分     七里香

  •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民俗文化并没有______。无论人们经历多少qiānxǐ,每个地方都仍存在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zhuīsù至《清嘉录》,其序中写道:“夫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虽时序之在天下薄海皆同,而一方有一方之风土人情,不可得而强也。”民族风俗涉及的范围是如此之广,它可以是一场______人心的安塞腰鼓,也可以是令人______的苗族剪纸,又或许是精彩的热巴鼓舞,即使表演jiárán-érzhǐ,也深深地吸引着人们的眼球。这些民俗文化或恬静或豪迈,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更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qiān xǐ (2)zhuī sù (3)jiá rán ér zhǐ

    (2)、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无影无踪     震撼     蔚为大观 B、销声匿迹     震撼     叹为观止 C、销声匿迹     震惊     蔚为大观 D、无影无踪     震惊     叹为观止
    (3)、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而且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B、它不仅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C、不仅它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D、不仅它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更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 16、默写古诗文。

    中国古典诗词在传情达意方面首屈一指。《诗经·关雎》中以“(1)。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将主人公求之不得的相思之情深刻地表现出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明不要因为离别而伤感,不必作儿女之态的句子是“(2)”;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关心民间疾苦、寄托美好愿景的诗句是“(3)”;白居易在《卖炭翁》中,表现卖炭翁处境艰难和矛盾心理的诗句是“(4)”;陆游在《卜算子·咏梅》中,表达即使遭遇摧折也要坚持自己的操守和品行的诗句是“(5)”;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景物的清幽激起了作者“(6)”的感受,含蓄地表达了被贬后无法摆脱的落寞。

  •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灯,驱散黑暗,带来光明。台灯,在案头默默陪伴学子挑灯夜读;路灯,在街头静静照亮行人晚归的路;孔明灯,承载着人们美好的祝愿冉冉升空……在成长的道路上,也有许多像灯一样的存在。家人的关怀,似柔和的暖灯,温暖心灵;朋友的鼓励,如明亮的路灯,指引方向;老师的教导,像闪耀的航灯,引领前行……这些“灯”,有的看得见、摸得着,有的虽无形却能给予强大力量。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触与思考?请结合你的经历和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请不要写成诗歌或者戏剧。

    ②不少于600字,不要抄袭,不要套作。

    ③文中不得出现自己的真实姓名、校名等相关内容。

  • 18、阅读以下《经典常谈》有关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经典常谈》目录

    《说文解字》第一                 《周易》第二                      《尚书》第三

    《诗经》第四                       “三礼”第五                      “春秋三传”第六

    “四书”第七                       《战国策》第八                  《史记》《汉书》第九

    诸子第十                              辞赋第十一                         诗第十二

    文第十三

    【材料二】

    传说这部《春秋》是孔子所作,至少是他编的……孔子见仁兽麟被猎户打死,一面同情,一面伤感,发愿修一部《春秋》,要让人从具体的事例里得到善恶的教训……

    这个故事虽然够感伤的,但我们从种种方面知道,它却不是真的。《春秋》只是鲁国史官的旧文,孔子不曾掺进手去。《春秋》可是一部信史,里面所记的鲁国日食,有三十次和西方科学家所推算的相合,这绝不是偶然的……

    (《“春秋三传”第六》)

    【材料三】

    《九章》的各篇原是分立的,大约汉人才合在一起,给了“九章”的名字。这里面有些是屈原初次被放时作的,有些是二次被放时作的。差不多都是“上以讽谏,下以自慰”;引史事,用譬喻,也和《离骚》一样……

    《离骚》各篇多用“兮”字足句,三百篇中已经不少……汉人称这种体制为“辞”,又称“楚辞”。

    荀子的《赋篇》最早称“赋”……《赋篇》总题分咏,安排客主,问答成篇,开后来赋家之风气。

    (《辞赋第十二》)

    【材料四】

    战国时代,游说之风大盛。游士立谈可以取卿相,所以最重说辞。他们的说辞却不像春秋的辞命那样从容婉转了。他们铺张局势,滔滔不绝,真像背书似的;他们的话,像天花乱坠,有时夸饰,有时诡曲,不问是非,只图激动人主的心。

    (《文第十三》)

    (1)、下面对以上材料所做的批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材料一中可知,《经典常谈》是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B、在材料二中作者破除了“经书都是圣人所作”的传说,体现了现代学术摒弃一味“尊经”“崇古”的旧习,实事求是的精神。 C、从材料三的“大约”“有些”“差不多”等词语中,可见作者对待学术问题严谨、认真的态度。 D、材料四显示作者注意到大众接受的广度,所以语言生动精彩,甚至抛弃了学术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2)、读整本书,特别是内容涉及面较广的作品时,不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作为切入点进行选择性阅读。小明他想了解中国古代诗词歌赋的发展,请你根据以上材料,为他推荐两篇以上的章节进行组合阅读并说明原因。
  • 1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豆包儿

    肖复兴

    ①如今的豆包儿,很少有人在家里自己做了,一般都会到外面买。外面卖的豆包儿,馅大多用的是红豆沙。这种红豆沙,是机械化批量生产的,稀烂如泥,豆子是一点儿也看不到的,自然,红小豆的豆粒那种沙沙的独有味道,也就大减,甚至索性全无。要想尝到那种味道,只有自己动手将红小豆下锅熬煮,不用说,这样传统的法子,费时费力又费火,谁还愿意做这种豆包儿?

    ②小时候,我吃的豆包儿,都是我母亲做的。那时候只有在改善生活的时候才能吃到豆包儿。春节前,必定是要包上满满一锅的,上锅之前,母亲还要在每个豆包儿上面点上一个小红点儿。出锅的时候,豆包儿变得白白胖胖,小红点儿像用指甲草或胭脂花抹上的小红嘴唇,格外喜兴。豆包儿,便显得和节日一样的喜兴了。

    ③因此,每一次母亲包豆包儿,都会像过节一样。包豆包儿的重头戏,在于熬馅。我家有一口炒菜的大铁锅和一个蒸馒头的铝锅,熬豆馅必得用铁锅,至于什么道理,母亲是讲不出来的,只是说用铁锅熬出的豆馅好吃。说完之后,母亲觉得说的好像没有说服力,会进一步解释:你看炖肉是不是也得用铁锅?没有用铝锅的吧?这样解释之后,她觉得道理已经充足了。

    ④熬豆馅的重头戏,在于熬的火候。红小豆和凉水一起下锅,一次要把水加足。不能在熬到半截时看着水不够,一次次地加水逗着玩!母亲这样说的时候,同时把红枣下进锅里。那红枣是早就用开水泡好,一切两半,去核去皮。我老家是河北沧县,出金丝小枣,但母亲从来不会用这种金丝小枣,用的是那种肉厚实的大红枣。用小枣煮出的豆馅没有枣的香味,那种金丝小枣,母亲会用它来蒸枣馒头。

    ⑤水开之后,大火要改小火,还要用勺子不停地搅动,免得豆子巴锅。豆子不能熬得过烂,烂成一摊泥,豆子的香味就没有了。也不能熬得太稀,太稀包不成个儿不说,豆子的香味也没有了。母亲包的豆包儿,馅一般会比较干,不会有那种黏稠的液体出现,开花之后的红小豆的颗粒感非常明显,咬起来沙沙的。豆子虽然被煮烂了,但是小小的颗粒还在,没有完全变成另一种形态,很实在的豆子的感觉和豆子的香味,会长久地在嘴里回荡,不像现在卖的豆包那样稀软如同脚踩在泥塘里的感觉。按照那时母亲的话说,那是把豆子给熬得没魂儿了!按照我长大以后开玩笑对母亲说的话,就像唱戏,那样的豆馅是属于大众甜面酱的嗓子,母亲熬的这豆馅属于云遮月的嗓子。

    ⑥豆馅熬得差不多了,放糖,是放红糖,不能放白糖。吃豆包儿和吃年糕不一样,吃年糕要放白糖,吃豆包儿必须放红糖。这个规矩,是母亲从上辈那里传下来的,是不能变的。只是,在闹灾荒的那几年,买什么糖都得要票,不是坐月子的或闹病的,红糖更是难淘换。没有办法,只好改用糖精,豆馅的味道差得太多,母亲嫌丢了自己的脸,那几年,豆包儿很少包了。

    ⑦我长大以后,特别是大学毕业之后,自以为见多识广 , 建议母亲再包豆包儿熬馅的时候,加上一点儿糖桂花,味道会更好的。母亲不大相信,在她的眼里,糖桂花是南方货,包元宵和汤圆在馅里加一点儿可以,她包了一辈子豆包儿,从来没有加过这东西。别遮了味儿!她摇摇头说,坚持她的老法子。我说不服她,由她去。

    ⑧如今,母亲去世多年,买来的豆包儿都会加有糖桂花,母亲包的没有糖桂花的豆包儿,却再也吃不到了。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标题“豆包儿”,点明写作对象,是叙事线索,也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 B、第②段画线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豆包出锅时的诱人。 C、第⑦段“见多识广”一词写出我对母亲坚持她的老法子固执己见的惋惜之情。 D、本文通过写母亲包豆包儿的事,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位心灵手巧、有主见的人。 E、母亲所包豆包儿与现代工艺机械生产的豆包相比多了一份对传统手艺的坚守与执着。
    (2)、本文第③至⑥段写了母亲“熬豆馅的过程”,请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空缺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准备铁锅→①→加入红枣→②→③

    (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波浪线的句子。

    按照我长大以后开玩笑对母亲说的话,就像唱戏,那样的豆馅是属于大众甜面酱的嗓子,母亲熬的这豆馅属于云遮月的嗓子。

    (4)、相比文章开头和结尾提到的豆沙馅豆包、加糖桂花的豆包,对于成年的我来说,母亲所制作的豆包儿多了些什么让我念念不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 20、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4年元月,美国拉斯维加斯的消费电子展(CES)让世界见识了人工智能融入万物的新时代。逾千家中国企业在现场展示了新产品和新技术。科技公司把人工智能当作招牌,就连家居和生活用品也要拼命往人工智能上凑,例如可以监测睡眠的人工智能床垫、可以识别食物的冰箱、可以帮助狗狗减肥的狗盆。

    (摘编自《从床垫到管家,人工智能将要承包人类生活?》,《看天下》2024年第4期)

    【材料二】

    2024年中关村论坛年会特设4月27日为“人工智能主题日”。

    当日围绕人工智能,1场主论坛、4场专场论坛和7场特色论坛举办,现场座无虚席,包括图灵奖得主在内的国内外学术与产业界大咖共同探讨新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展望产业应用发展前景。

    “通过本场论坛,希望业界能共同关注6G与AI的融合发展,推动‘6G+AI’技术的产业化进程,实现AI和通信的双向赋能。”中关村泛联移动通信技术创新应用研究院副院长金毅敦说。

    当日,海淀区宣布全面打造人工智能创新街区。它以“三横两纵一带”为骨架,串联起清华北大等37所高校、10个新型研发机构、5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106个国家级科研机构、1300家人工智能企业的科技成果,汇聚学者智慧,将持续高效地孕育出人工智能前沿成果。

    (摘编自《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首设“人工智能主题日”)

    【材料三】

    在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AIGC改变世界”分论坛上,人工智能的未来成为嘉宾讨论的焦点。

    “我们是否能把大自然演化的规律嵌入到人工智能当中,让它成为自然演化的延伸,去关注其他的生命,而不是给其他生命和世界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这是人工智能的技术研究以及未来人类演化都需要共同进化的方向。”

    高通公司中国区董事长表示,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治理。《人工智能:现代方法》的作者认为,关于人工智能安全,国际合作非常重要,全世界团结起来,为人类安全、繁荣构造一个更安全、更可靠、更可信的人工智能环境,这应是世界的目标。

    (摘编自《未来如何发展?——博鳌嘉宾热议人工智能》,《半月谈》2024年3月29日)

    【材料四】

    4月29日,第三届全球媒体创新论坛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办,以“智能向善,责任共担——人工智能媒体发声”为主题。来自国际组织、媒体机构、中外智库、跨国企业等各领域代表共200余人参会。

    与会嘉宾表示,在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立规立制和全球治理方面,媒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坚守严肃负责的立场,发出公正客观的声音,促进人工智能产出更多积极健康、真实多样的优质内容,推动人工智能向善发展、造福人类。要加快媒体智能化发展步伐,创新媒体产品和服务,促进新闻传播提质升级,推动媒体发展不断焕发生机活力。要充分发挥媒体的桥梁纽带作用,推动各国深入交流、密切协作,凝聚人工智能治理共识,合力促进全球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安全发展。

    (摘编自《第三届全球媒体创新论坛在京举行》,《光明日报》2024年4月30日)

    (1)、根据上述材料,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逾千家中国企业在CES现场展示了新产品和新技术。 B、海淀区有计划全面打造人工智能创新街区。 C、在人工智能安全发展的问题上,国际合作非常重要。 D、在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立规立制和全球治理方面,媒体发挥的作用无关紧要。
    (2)、根据上述材料,下列分析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24年元月,包括图灵奖得主在内的国内外学术与产业界大咖共同参加了CES。 B、人工智能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便利。 C、多种行业的相互交流与碰撞,可以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创新。 D、人工智能产业应用虽然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但并非没有隐患。
    (3)、发展到现在,人工智能已经开始赋能千行百业,进入千家万户中,为促进人工智能健康发展,请你结合材料提出两点建议。
上一页 636 637 638 639 64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