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在青春的世界里,是什么驱走了你的迷茫,打开你的心扉,让你荡起奋进的双桨?是什么使你相信:枯枝会绽出绿意,沙粒会变成珍珠?
请以“因为__________,我的青春拥抱温暖”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
②文体鲜明;
③不得抄袭和套作;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信息。
-
2、【甲】
A的出游,相传是父亲命他搜求史料去的;但也有些处是因公去的。他搜到了多少写的史料,没有明文,不能知道。可是他却看到了好些古代的,听到了好些古代的 轶闻;这些都是活史料,他用来 并补充他所读的书。他作《史记》,叙述和描写往往特别亲切有味,便是为此。他的游历不但增扩了他的见闻,也增扩了他的胸襟;他能够综括三千多年的事,写成一部大书,而行文又极其抑扬变化之致,可见出他的胸襟是如何的 。
(选自《经典常谈》)
【乙】
B出生于湘潭县的中农家庭,童年经历虽有不幸,但B是个愉快爱笑又吃苦而劳的人。南方红军长征时,B是打先锋的一军团司令员。突破了几万敌军的层层防线,在进军途上一路攻克战略要冲,为主力部队保证交通,最后胜利进入陕西,在西北苏区根据地找到了栖身之地。B的部下告诉我说,六千英里的长征,大部分B是步行过来的,常常把自己的马让给走累了的或受了伤的同志骑。
(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丙】
青春胜利了。伤寒没有能夺走C的生命。C已经是第四次跨过死亡的门槛,又回到了人间。卧床一个月之后,苍白瘦削的C终于站起来,迈着颤巍巍的双腿,扶着墙壁,在房间里试着走动。母亲搀着他走到窗口,他向路上望了很久。
积雪融化了,小水洼闪闪发光。外面已经是乍暖还寒的早春天气了。
紧靠窗户的樱桃树枝上,神气十足地站着一只灰胸脯的麻雀,它不时用狡猾的小眼睛偷看C。“怎么样,冬天咱们总算熬过来了吧?”C用指头敲着窗户,低声说。
(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甲】文中的A是 , 【乙】文中的B是 , 【丙】文中的C是。(2)、班级举办“名著人物我来评”读书分享会,请你从上面材料写到的A、B、C两个人物,仿照下列语段中划线句子再续写两句话,对人物进行评价。要求:要有人物具体事迹,语言简洁,句式一致。
古今中外的名著精彩纷呈,小说类名著中的人物更是个性鲜明,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有勇有谋;。
-
3、阅读下列文言文,作答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自余为僇人① , 居是州,恒惴栗。其隟②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③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始得西山宴游记》节选)
【注释】①僇人:有罪的人。②隟:空闲时间。③蹙:紧缩。培塿:小土丘。
(1)、下列对乙文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B、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C、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D、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蒙络摇缀 络:缠绕 B、悄怆幽邃 邃:深 C、恒惴栗 恒:常常 D、始指异之 异:奇怪(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以作者的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形的手法,依序写景,先写声(水声),后写形(潭中景物),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近观(水、石、树、鱼),后写远望(水源),最后概写环境,引发感触。 B、甲文中“斗折”写的是静止的溪身,“蛇行”写的是流动的溪水,一动一静,各具特色;用“犬牙”形容小溪两岸的形状,突出了“岸”是石岸,特征明显。 C、甲乙两文中作者巧妙地把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遭遇和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密切地交融在一起,情融景,景寓情,使这两篇游记散文具有了深沉的思想内容。 D、甲乙两文都综合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的表达方式。叙述发现石潭、游西山的事,描写石潭和西山的美丽景色,直接表达了自己被贬官之后的愤懑之情。(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2)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时令,“平”“混”写出洞庭湖水岸齐平、与天空浑然一体的景象。 B、颔联中“气蒸”二字写出了湖水的丰厚蓄积,“波撼”二字展现了湖面的澎湃激荡。 C、颈联“无舟楫”暗指诗人有心出仕却无人识,“耻”则指为谋求功名者感到可耻。 D、全诗写景抒情相结合,触景生情,情在景中,前两联写景豪壮,后两联抒情真切。(2)、尾联化用古语“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
5、微尘远,山花近
秦锦屏
①万山红遍的金秋,在遥远的大西北,我带着任务,远赴乡郊野岭采风,在前不巴村、后不着店的地方遭遇道路塌方。为我带路的摩的司机刘师傅,急忙跳下车,站在黄尘漫漫的土路上,双手拢成喇叭放声吆喝:“喂,路那边有人吗?……能帮忙挖通路吗?”
②我沮丧地蹲在路边,盯着刘师傅高大的背影,惶恐而焦虑,大脑里不断闪回播放我和他初见的情景,顿时悔意重重,心乱如麻眼前这条偏僻蜿蜒的乡间土路是单行道,稍有不慎有可能连人带车翻入荆棘丛生的鸿沟中!即使我放弃此行的计划,出租车也根本无法调头!
③五分钟,十分钟过去了,刘师傅还在那里费力而徒劳地呐喊着。我咬牙憋气,心里做好了在这荒山野岭徒坐一整夜的最坏打算。一直紧握方向盘蹙眉沉默的出租车司机也下了车,跟刘师傅一起吆喝“喂,路那边有人吗?……能帮个忙吗?”
④“喂、喂、喂……喂、喂、喂!”回应我们的只有鹦鹉学舌的群山和越来越凉的山风。
⑤一声悠扬的应答,带动唰啦啦一阵细响,塌方路那端,一片不起眼的、依山靠坡的庄稼地里,忽地冒出个裹着白羊肚手巾的脑袋,在扬声问清楚我们的意图后,这手拄柴棒的老人掉头而去,嘴里说的是他这就回村里去喊人来帮把手,现在手里没拿家什,没法将垮塌在路当腰的土堆铲平。
⑥听人家这么一说,刘师傅和那位不知名的司机一齐转回头看我,面露喜色。我撇撇嘴,心想,这老人,十有八九不会回来了,因为,这地方离他居住在何处!的村庄一定十分遥远,任凭我手搭凉棚望尽村路,也未见窑洞组成的村郭坐落在何处!
⑦沉默。等待。
⑧又是数十分钟过去了,夕阳像一个没有烧透的夹生煤球,半红半黑悬挂在天际,树梢上满是寒凉寡情的秋风。刘师傅站一会儿,蹲一会儿,“啪啪”打儿。火抽烟。司机则反复在原地看表、兜圈子,看样子,他有些后悔接了我这档活儿。
⑨听,土堆后面好像有人声!
⑩我们一跃而起,探头看去,呀,好多手执铁锹、锄头的村民,正从带状的小路上陆陆续续汇集而来,带头的就是那弓背老人!他们舞动工具又铲又挖。刘师傅和司机高兴坏了,挽起袖子在路的这端徒手刨土,我也要效仿他们,却被硬生生推开:“你是客人呢,不要把手弄脏了!”
⑪蒙在夕阳脸上的灰色面纱被风掀开了,夕阳一跃而出,安详地注视着大地,橘色的薄暮里,一群人,正在为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刨土开路!呵,不说别人,就那位黑脸白牙的刘师傅,我认识他也才不到两小时。当时,我在县城里招手问驾摩托车兜生意的他:“黑家洼村怎么走?”他认真打量了我一下,自告奋勇要弃车带路,理由是,我要去的那地方路况不好,驾摩托车去危险,不识途的人很容易走进丛生的岔道,路走岔了,非但今晚回不了城,连个住宿的地方也难找到。他特别强调:“你看看,这天都快黑了,你一个女人家,身上还背着个包……”我见他满脸真诚,便接受了建议,由他带路,当街拦了一辆出租车……哪知,路上遇到这坟包一样意外出现的“拦路虎”!刚才,我还差点误会了他。
⑫“拦路虎”被一群陌生人合力“打败了”!我强忍满眼激动的泪花,掏出钱想略表谢意,却被那些粗糙的大手坚决挡回:“那不能要呢,都是小事情嘛!谁人出门不遇个事儿嘛……”
⑬一旁的刘师傅拍拍满是灰尘的手,竟也替他们帮腔:“应该的,咱们这里的人,都这个样儿。快走,天快黑了!”
⑭车子“嘀嘀”唱了几声,再次启动,夹道而立的是扛着、拄着劳动工具的村民,他们微笑的脸庞朴实而憨厚,挥舞的手臂,像广袤大地上鲜明生动的平安路标,被夕阳镀上了灿灿金色。
⑮车子颠簸前行,我频频回头。远远看去,他们散落道旁,如微尘一样越来越小,越来越小;他们又像朵朵美丽的山花,沁人心脾,越来越近,越来越近。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节)
(1)、依据提示,梳理文章情节和“我”的情感变化。遭遇塌方,沮丧焦虑→回村喊人,→ , 愧疚感激→再次前行,赞美留恋。
(2)、请根据提示,品析下面句子。①为我带路的摩的司机刘师傅,急忙跳下车,站在黄尘漫漫的土路上,双手拢成喇叭放声吆喝:“喂,路那边有人吗?……能帮忙挖通路吗?”(从人物描写角度)
②他们微笑的脸庞朴实而憨厚,挥舞的手臂,像广袤大地上鲜明生动的平安路标,被夕阳镀上了灿灿金色。(从修辞的角度)
(3)、文中第②段有一处设置悬念,请你找出来,并说说其表达效果。(4)、文题“微尘远,山花近”内涵丰富,请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 -
6、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①当你拖着疲惫的身体下班回家,打开家门,灯光自动亮起,发出柔和光线,音乐随之传来,还有缕缕香味沁人心脾……这不再是幻想,一个灯泡就能帮你全部搞定。随着科技的发展,灯泡再也不只是发光工具,它还能“读”懂你的心,为你提供愉悦、温暖和安全。
②来自澳大利亚的智能灯泡开发商LIFX日前就推出一款新式灯泡,它不仅可通过智能手机控制开关,还能根据你的心情调节灯泡颜色。这种灯泡可通过无线网络激活,由智能手机操作,多款颜色可以自由变换。你可以设定早上开灯定时功能,把自己的心情添加到列表中,灯泡就会调整到指定的颜色,匹配你的心情,为你营造舒适氛围。
③灯泡不仅让你的家随时变化色彩,如今它更可以愉悦听觉,revogi就是这样一款“音乐魔灯”。它不仅包含1600万种颜色,接近天然照明,更可以通过无线网络精准还原音乐现场,让你在舒缓的音乐和灯光中放松自己。它还是你的个性闹钟,能在悦耳乐曲和缓缓亮起中唤醒你,让你告别单调闹铃,开启美好一天。
④如果视听感不能满足你的话,面对冬日的来临,下面这位“灯泡君”一定会让你动心。麻省理工学院的智慧城市实验室研发了一款加热灯。基于单点供暖概念,系统使用LED灯泡向你直接发射红外光束,在你周围聚集成一个舒适的暖光圈。装在天花板上的供暖光束能够通过无线网络跟踪技术,在你走动时进行切换和移动,如同舞台上的追光。这个LED灯泡较大,但比起以往照明灯泡却更节能,寿命也更长,甚至可以直接替代阳光,为植物提供模拟光合作用的照明,堪称灯泡界的“小太阳”。
⑤小灯泡有大作用,它还能帮你监测家居环境,守护你的安全。一位纽约设计师设计了一款名叫DrOP的概念智能吊灯,它不仅拥有漂亮的外型,还可以根据温度、环境、用户活动以及需求变换自己的颜色,兼具设计感和功能性。同时,它还能通过专用App进行远程控制。当周围出现烟雾、明火或陌生入侵等紧急情况时,它会发出警报,并且自身变成红色,提醒你采取应对措施。
⑥看到这么多可爱的“灯泡君”,你是不是想赶紧抱一款回家了?
(1)、选出本文内容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 )A、本文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是智能化的灯泡。 B、第③段加点的“接近”一词,说明还不等于天然照明,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C、文章主要介绍了根据心情调节颜色的灯泡、愉悦听觉的“音乐魔灯”、加热灯、监测家居环境守护安全的灯泡等智能化灯泡。 D、随着科技的发展,灯泡再也不是发光工具,它还能“读”懂你的心,为你提供愉悦、温暖和安全。(2)、综合全文,灯泡的“智能范儿”体现在哪些地方?(3)、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分别有什么作用? -
7、八(3)班开展“漫步古诗苑”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参与进来。(1)、为了烘托气氛,需要张贴一则宣传标语。请你从下列词语中选出六个,组成一组对偶句,作为宣传标语。
领略 精神 诗词 风骨 感受 培养 古人 精髓
宣传标语:
(2)、在“分门别类辑古诗”活动中,小刚收集到以下几句诗,请你为这一组诗命名,应为《》。把下面几句诗描写的景物按时间先后排序,应为:①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②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④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3)、活动结束,班长写下了一段感言,下面是其中的部分内容,请你帮助修改。中华古诗词典籍是我国文学的瑰宝。从<<诗三百>>开始,到唐诗、宋词、元曲,一首首情韵盎然、铿锵有力的诗词,传承着源远流长的中华历史,承载着先贤的思想智慧、高雅情趣和高远情怀。【A】中华古典诗词表示了中华传统文化,它们璀璨芬芳。没有诗意词韵的文字是苍白无力的,失落了诗情画意的民族是没有创意和想象力的。【B】学习、亲近中华古诗词能够涵养博大情怀,获得生活情趣,树立强大的文化自信。
①画线句【A】搭配不当,可将“”改为“”。
②画线句【B】语序不当,应将“”与“”调换位置。
-
8、根据课文,用规范汉字在下列横线上补写出相应的句子。
(1)青树翠蔓, , 参差披拂。(柳宗元《小石潭记》)
(2) , 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3)土地平旷,。(陶渊明《桃花源记》)
(4) , 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5)古诗常常会成为现代歌词作者的灵感之源。比如歌曲《在水一方》中的“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就化用了《诗经·蒹葭》中的“ , ”这两句诗。
-
9、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不法分子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实施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令人叹为观止 , 防不胜防。 B、老人们常常抱怨,现在的年轻人不懂人情世故。 C、要想取得成功就意味着要坚持。坚持,顾名思义就是遇到困难不放弃。 D、当旋律戛然而止时,整个端午节晚会现场出奇的寂静,人们沉浸在无尽的回味中。
-
10、下列字词书写完全正确的是( )A、思慕 亢奋 辐射 人情世故 B、翰旋 欺侮 踊跃 蓦然回首 C、严峻 搏击 振撼 张灯结彩 D、静穆 曈仁 恬静 大彻大悟
-
1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归省(xǐng) 糜子(mí) 束缚(fù) 恬静(tián) B、羁绊(bàn) 蕴藻(zǎo) 神龛(kān) 闭塞(sāi) C、争讼(sòng) 冗杂(rǒng) 撺掇(cuān) 踱步(duó) D、恐吓(hè) 脑畔(pàn) 蓦然(mù) 领域(yù)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从……到……”是生活中常用的短语,它所表达的或许是时间的推移,或许是地点的转换,或许是情感的变化,或许是不同事物的关联……
要求:
①请将题目“从……到……”补充完整,并将其作为题目,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
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④要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套作。
-
13、我的父亲(小传)
①父亲出生于1978年,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汉族。7岁时,他就要学着帮父母分担家务。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天也要光着身子下河捉鱼摸虾,因寒冷而直哆嗦,更常被虾夹得哇哇大叫。谁能想象,这是一个7岁孩子的生活?
②可艰难困苦的环境和不幸的生活并未打倒他,反而更加激励着他不断追寻自己的梦想。他相信只要自己努力,不灰心,不放弃,总有一天会实现自己的梦想,生活就会有美好的明天!于是,他一直努力着……
③那时候过年,虽然没有如今这么丰盛的饭菜,没有干净舒适的新衣,但也十分热闹。大人们忙着准备食物,孩子们打打闹闹,捉迷藏,做游戏。唯独他,一个人躲在家中认真地看书。
④可是老天爷似乎并没有看到他的努力,也没有体谅他的艰辛,反而将更多的不幸抛给他。
⑤那是一个明媚的春天,万物复苏,台阶上也长出了碧绿的青苔。12岁的他去水塘打水,满满的一桶水压得他那黝黑而瘦弱的身躯不住地摇晃着,一不小心踩到青苔上,“砰”的一声摔倒在地,后脑重重地磕在坚硬的地面上,满桶的水也打翻在地,就像他的梦想一样瞬间倾覆了。
⑥摔倒之后,他一连几天都感到恶心,想吐,吃不下饭。但是因为家里经济条件的限制,他并没有就医。可是他和爷爷奶奶都明白,那应该就是脑震荡。
⑦这件事曾让他一度伤心不已,倍感沮丧,可是,他并不甘心,不想就此放弃!强大的自尊和顽强的意志驱使他重新站了起来。学习变得更加吃力——不知道是不是那次摔跤的后遗症,但是,他总是想尽一切办法去努力,努力为人生拼搏。父亲说:“虽然我不一定做得最好,但是我发誓一定要做到最认真、最刻苦!”
⑧老天爷终究还是看到了他的努力!
⑨20岁的他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30岁的他考研成功;如今,他走上了学校的领导岗位,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
⑩他,就是我41岁的父亲,我那倔强而执着的父亲!
(1)、为了刻画父亲倔强而执着的性格,文章选取了哪四件典型事例,请简要概括。(2)、结合语境,品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天也要光着身子下河捉鱼摸虾,因寒冷而直哆嗦 , 更常被虾夹得哇哇大叫。
(3)、在传记中,直接引用父亲(传主)的话“虽然我不一定做得最好,但是我发誓一定要做到最认真、最刻苦!”有什么好处?(4)、文章的第④段有何作用?(5)、本文与《列夫·托尔斯泰》在刻画人物的手法上,有何不同?请举例说明。 -
14、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回顾“两弹”实验秘闻
罗 坪
1964年,张其彬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分配到酒泉基地,作为技术员参与原子弹、导弹结合实验,那年他28岁。
张其彬到基地后,与基地所有的科技工作人员一起,夜以继日地进行认真仔细的实验前准备。两弹的发射日期,定在了1966年10月27日。
然而,在实验前一天清晨,戈壁滩天气陡变:大风呼啸,天昏地暗……如此恶劣的天气,实验还能否如期进行?下午三四点到实验场时,张其彬和大家都很担心。按规定,风速超过15米/秒,温度超过零下11摄氏度,就不能进行这个实验了。而当时最大风速达25米/秒,气温降至零下十几摄氏度。但在征求了气象专家的意见后,中央果断决定实验如期进行,所有的设备、人员按计划进场。
据张其彬回忆,由于风沙太大,能见度太低,十几米外已视物不清。下午三四点,天空昏暗如夜,车队进场时,不得不集体编队打开大灯,一辆接一辆地紧跟着向目的地进发。车跟太紧怕造成追尾,稍一拉开距离,车就可能走丢。负责运载导弹和原子弹去两个地方进行测试的车队,竟然沿着电线杆走迷路,在走岔了50多公里才回归正途,3个多小时后终于到达目的地。
10月26日下午5时,仪器终于检测完毕,但是大风又带来了另一个难题——无法将导弹在风中顺利地竖到发射架上,只有组织人力拉绳子。开始时,16个人拉还不行,后来又增加了12个人。28个人拽着、扶着、拉着,配合着吊车,慢慢把导弹吊起来,再慢慢放下去,总算艰难地完成了这道程序。
按计划,10月27日发射核导弹。为防止意外事件,当时兰新铁路停运,数百万群众紧急转移疏散。26日21时,地面准备工作完成,按要求,基地所有人员全部撤出。而地下室负责发射控制的,只留下了包括张其彬在内的七个人。当时的两弹结合发射塔,距离他们七人所在的地下控制室大约100米、深度4米。
地下室面积总共十几平方米,一旦出现意外,谁也不能保证活命。于是,张其彬在日记本上写下了这样的句子勉励自己:活着,为党的事业而战斗;死了,为党的事业而献身!张其彬如今坦然承认,当时心里很清楚核武器实验的危险性。那时两弹结合的实验尚属秘密,不能明说,所以只能将其隐喻为“战斗”。此后,人们把当时留在现场的七人誉为“七勇士”,又称“敢死队”。
10月27日晨8时45分,距发射仅剩下15分钟。在这最后15分钟里,张其彬跟操作员们一起进行最后的调试。十几平方米的小控制室里,满满当当的设备仪器在工作中散发出的热量,使室内温度迅速升高。室外地面上零下十几摄氏度,地下室里却是零上40多摄氏度。紧张忙碌中,七勇士汗流浃背,一个个热得头昏脑涨。
张其彬称,不像现在电视上演的要喊点火,按按钮。当时他们就是按照程序,拧动钥匙。8时59分,参谋长下达命令:一分钟准备,开始倒计时!上午9点按时发射。地下室里,七勇士各有分工,聚精会神地眼睛紧盯着仪器。一片静寂中,只听表在嘀嗒嘀嗒地响,心在怦怦怦地跳……五、四、三、二、一,——发射!
一阵火焰喷射,导弹携原子弹呼啸着腾空而去,转瞬间消失在浩瀚无垠的天幕。顾不上欢呼,也没有等到原子弹爆炸,七人中的徐虹、颜振清、刘启泉三人冲出了控制室。按照规定的程序,这时他们必须开始工作,基地上还有许多发射后的任务等待着他们。几分钟后,张其彬冲了上来喊道:爆炸了!当时大家的眼睛都湿润了。
(选自《人民周刊》,有删改)
(1)、本文按照顺序,以为线索行文。(2)、文中有多处环境描写,请任选一处,谈谈其作用。(3)、文中画线部分引用了张其彬日记中的话,有什么好处?(4)、你认为地下控制室留守的七个人,是否堪称“勇士”?请结合文意,阐述理由。 -
15、按要求默写。
(1)写出出自《孙权劝学》的两个成语:、。
(2)孙权为了让吕蒙多学一些知识,对吕蒙说:“ , !”
(3)文章并没有直接写出吕蒙的进步,而是通过鲁肃的“大惊”和他所说的一句话表现出来的,这句话是:“ , !”
(4)面对鲁肃的赞扬,吕蒙说:“ , ,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了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
1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a !但当涉猎,见往事 b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 c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 , 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 , 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①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 d !”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吾已决 e 。”终遣之。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②闻之,纵奇兵,详③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④之。
(有删改)
【注释】①不将括:不让赵括带兵。②白起:秦国名将。③详:通“佯”,假装。④坑:活埋。
(1)、【甲】文选自《__________》一书。(2)、下列对加点字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1)卿今当涂掌事
A.应当 B.掌管 C.面对 D.在(某时、某处)
(2)括母问奢其故
A.原因 B.故意 C.计谋 D.因此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
“难”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有六个义项:
①困难 ②灾难 ③反驳 ④仇怨 ⑤畏惧 ⑥驱除疫鬼
(4)、将“也”“耳”“矣”“乎”“邪”分别填入选文恰当的位置。a处填: b处填: c处填: d处填: e处填:
(5)、【甲】文题目是“孙权劝学”,作者为什么要写鲁肃与吕蒙论议、结友等内容?(6)、两篇短文的主人公都有读书的经历,而两人读书的结果却大相径庭。试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原因。 -
17、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扬子江①
[宋]文天祥
几日随风北海②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注释】①扬子江:长江在南京一带称为“扬子江”。②北海:这里指北方。
小组的故事分享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复盘时,小语认为可以在[丙]处加入《扬子江》一诗,帮助同学们更深入地了解文天祥。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请说明理由。
-
18、小语想从课本人手,对闻一多先生的事迹进行概括,但在执行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问题。请你浏览下面两则材料,帮小语解决问题。
材料一: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锲而不舍。他从唐诗下手,足不下楼,lì尽心血。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qián心贯注,心会神níng,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材料二:闻一多尽管在文学上有着卓越的成就,但是在中国民主同盟中担任了重要角色,积极参与反对国民党政权的独裁统治、争取人民民主的斗争。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在这种情况下,闻一多先生所做的最后一次讲演,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1)、依次给材料一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qì jiào B、qiè jiào C、qì xiào D、qiè xiào(2)、根据材料一中的拼音写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历 潜 凝 B、沥 虔 凝 C、沥 潜 凝 D、沥 潜 宁(3)、下面是《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迭’的三个义项。材料二中“迭起”的“迭”的意思是。(填序号)①轮流;替换:更~。 ②屡次:~挫强敌!~有新发现。 ③及:忙不~
(4)、材料二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指出病因并提出修改意见。 -
19、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 B、“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网上展馆全网爆火。上线当日,该展馆全网播放量大约超过1.0亿。 C、《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积累了路子,探索了经验。 D、通过对《列夫·托尔斯泰》一文的学习,使我们了解了托尔斯泰“天才灵魂”的深邃。
-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也许因父母的一句叮嘱,你学会了感恩;也许因老师的一次鼓励,你学会了坚强;也许因朋友的一次谅解,你学会了宽容;也许因同学帮你走出生活的阴影,你学会了微笑;也许因阅读一本书,你学会了坚持……成长路上,父母、老师、朋友、同学,或者一本书、一首歌、一场电影、一道风景等会让你有所收获,有所感悟、你发现了吗?
请将“因你,我学会了______”补充完整并以此为题,写一篇文章。
作文要求:(1)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3)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4)不少于500字;(5)文字和标点书写要规范、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