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为什么人的眉毛这么重要

    ①如果把人类和亲缘关系很接近的猩猩、猴子、猿类相比,人类身上、脸上的毛发少得可怜。而在很多毛发都演化消失的过程中,眉毛竟然被保留下来了。放眼整个哺乳动物界,人类的眉毛也算是够“奇葩”的了。

    ②眉毛既不能保暖,也没什么防晒功能,这个结构为什么会被保留下来呢?对此,科学家有三种猜测:_________________。

    ③我们先说说防水,一些科学家认为,在眼睛上方的眉毛可以阻挡汗水和雨水直接进入眼睛。在遇到眉毛后,水流会被“引流”到脸部侧面流下来,这样一来它们就不容易干扰视线了。这让人类在雨天以及大汗淋漓的情况下依然能紧盯猎物追逐,对生存确实是有帮助的。

    ④2003年发表的一项研究又发现,眉毛除了排汗功能,似乎在面部识别上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人类识别个体的重要特征之一,这个特征甚至比眼睛更加重要。

    ⑤在研究中,研究者找来了50张知名度极高的人物照片(男性和女性照片各25张),然后将这些图片进行了处理,分成了“抹去眼睛组”和“抹去眉毛组”,让志愿者进行识别。结果发现,在抹去眼睛之后,人们对这些面孔的认出率能达到55.8%。但是如果抹去了眉毛,认出率就只有46.3%了。

    ⑥因此研究者认为,眉毛在人类的面部识别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另外,这项研究中的研究者也提到,眉毛能很好地传达各种细微情绪。综合这些,眉毛在人类社会中就被保留了下来。

    ⑦2018年发表的一项研究,对比了现代人和海德堡人的头骨特征,也得出了“眉毛有利于传递情绪”的结论。

    ⑧从海德堡人的头骨中可以看出,它们的眉骨非常突出,额头比较小。而现代人的头骨上,眉骨非常平整,额头很“宽敞”。过去有科学家对此的解释是:海德堡人突出的眉骨有利于增强整个头部的稳定性,增强咬合力。但约克大学的研究者做出了一个不同的推测,他们通过建模发现,人类头骨的变化,可能跟传递社交信号有关。

    ⑨对海德堡人来说,突出的眉骨是力量和统治地位的象征,有这样特征的人才是理想的配偶。但随着时间推移,维护统治地位的重要性不再那么高,相比之下,能够同情别人,与别人进行细致的情感交流对整个族群的发展更为重要。所以,宽大的额头取代了“窄小”的额头,厚重的眉骨,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能够“灵活运动”的眉毛,能把细致的情绪展现得淋漓尽致

    ⑩当然了,这种说法也是一种推测,具体是不是这样,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但不可否认的是,眉毛确实可以传递微妙的情绪,在人类社会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选自“科普中国”公众号,有删改)

    (1)、通读全文,在选文第②段的横线处补出恰当内容。
    (2)、选文第⑤段中画直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阅读下面的材料,说说它与选文的哪种说法是相联系的,为什么?

    在《红楼梦》里,林黛玉“眉尖若蹙”,曹雪芹描绘她“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她微微蹙起的眉毛,表现出忧郁之感。

  • 2、【甲】

    溪 居

    柳宗元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①指在冉溪居住的生活,诗人贬谪永州司马后,曾于此筑室而居,后改冉溪为“愚溪”,在今湖南省永州市东南。②簪组:古代官吏的饰物。此以簪组指做官。

    【乙】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石潭记》)

    【丙】

    吾邑佳山水以福山为最,距城南四十里,延袤绵亘,若屏障然。

    初入谷四山交峙涧水环流循涧至寺门。一路松阴交翠,飞流溅沫,境幽矣,未旷也;由寺门至语石岩,望城市一面如指掌,旷矣,犹未大也;是时仰企箫峰 , 尚在天际,乃命樵夫数人伐山开道,支筇冒险至草堂故址。环坐其下,流连不忍去。起视前途,径益险仄,从者皆有退志,予褰裳而前,直跻其巅,徘徊四望,一目千里。于是从游诸子相顾乐甚。

    乃别寻樵径,纡道返寺。寺僧为予言:兹山峰最高者为箫曲洞,最邃者为雁腋石,最奇者为玉笋窝、一线天,岩最险者为梅花岩,泉最香冽者为语石泉。诸境皆在语石以上。顾近数年来,荆榛道塞,游人强半语石而止,过此能搜一二岩洞者难矣。

    相与一笑而别归,以语筑野。筑野曰:“顾天下美境,非险艰无由得。而履险艰者非强有力或且垂成自止。斯游足以鉴矣。”予退而为之记。

    (节选自《游福山记》【清】涂瑞)

    【注】①寺门:指福山寺门。②箫峰:福山主峰。③支筇(qióng):拄着拐杖。④筑野:作者涂瑞族兄涂登,号筑野。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乃命樵夫数人”与《桃花源记》中“乃不知有汉”、两个“乃”的意义和用法不同。 B、“径益险仄”与“似与游者相乐”中“险”和“乐”均为动词。 C、“以语筑野”即“以之语筑野”与“全石以为底”句式相间。 D、“相与一笑而别归”与《核舟记》中“峨冠而多髯”的“而”用法相同。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描绘了诗人以农田菜圃为邻,赏花种树。清晨踏着露水去耕地除草,傍晚乘着小船沿溪游玩。常常独来独往,碰不到别人,有时仰望碧空蓝天,不禁放声歌唱的溪居生活 B、“伐竹取道”与“伐山开道”体现了小石潭与草堂故址都处于人迹罕至之处。 C、“延袤绵亘,若屏障然”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来形容地势。 D、乙文和丙文同为游记,《小石潭记》重在“记游”,写景较为简练,而《游福山记》绘景摹物细腻逼真。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处相应的字母依次填写到答题卡上。

    初A入谷B四山C交峙D涧水E环流F循涧G至寺门

    (4)、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乃别寻樵径,纡道返寺。

    (5)、颜色往往是心情的写照。如“蓝色”代表“忧伤”,“绿色”代表“平静”,“黄色”代表“快乐”,“紫色”代表“神秘、浪漫”。《溪居》描写柳宗元在冉溪居住的田园生活,《小石潭记》与《游福山记》均借山水抒发人生感悟,请你为以上三篇作品配上相应的底色,并结合作品内容说明理由。
  • 3、你所在的班级正在开展《古诗苑漫步》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揣摩诗歌,把备选词语“梅”“兰”“竹”“菊”填在下面横线正确位置上。  

    A. 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     B.一树寒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C.幽生前庭,含熏待清风。       D.荷尽已无擎雨盖,残犹有傲霜枝。

    (2)在传统古诗文当中,处处流传着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请你依据学过的古诗文将这段话补充完整。

    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在《诗经·子衿》中“① , ②”一句里,我们可以看出古人有佩玉的着装习俗;从《诗经·关雎》中的“参差荇菜,左右芼之。③ , ④”,我们可以看出古人有婚嫁奏乐的习俗;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可以看出古人有临别赠诗的礼俗,“⑤ , ⑥”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可以了解唐代知识分子有送诗求仕习俗,孟浩然用“⑦ , 端居耻圣明”表明心迹,希望得到引荐,入仕做官;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便要还家,⑧”可以看出古人的待客习俗。

  • 4、下列文化常识运用不正确的一项(     )
    A、八年级的小鹭同学过了今年春节就满13岁了,爸爸的同事对爸爸说:“令嫒已是豆蔻年华了”。 B、农历正月十五,小鹭吟着“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与家人一起赏花灯、猜灯谜、吃汤圆。 C、开学后,小鹭以绝对优势成功竞选为学生会会长,她谦虚地说:“感谢各位老师以及同学的支持,我就敬谢不敏了。” D、小鹭的爸爸今年到了知天命之年,妈妈比爸爸小两岁。爸爸在妈妈生日那天送了妈妈一个雕刻着灵蛇和“巳巳如意”的玉佩。
  • 5、下列各项中对语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直到有一天,当我们真正抵达这些人的心灵,接近了事情的真相之后,才发现,我们对生命的了解竟是那么肤浅,那么简单。②更多的时候,我们看到的世界,是它浩大而琐碎的表象。③他们的心底,深藏着苦痛,深埋着善良,深掩着真爱,深蓄着大义,我们竟毫不知晓。④而一些人的内心,一些事情的真相,却藏在岁月的背后,我们无法感知。⑤所以,只有岁月的河流在喧响中沉寂下来 , 在翻滚中平静下来,我们才会真正理解一个生命,懂得一颗心灵,才会明白这个世界赋予我们的真实与美好。

    A、“真相”和“浩大”都是形容词。 B、“沉寂下来”“真正理解”都是偏正短语。 C、“更多的时候,我们看到的世界,是它浩大而琐碎的表象。”这个句子的主语是“我们”。 D、将选文各句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排列顺序是②④①③⑤
  • 6、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鲁迅记忆里那jiǎo洁月色下的社戏,贺敬之心中那永不变味的子、油馍和米酒,刘成章笔下那气势páng礴、令人          的安塞腰鼓,吴伯箫那“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然的盛世”中的灯笼,无一不是民俗风情画卷中色彩浓重的一笔。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并理解民俗的多样和价值。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jiǎo洁     子     páng礴     

    (2)、在①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拍手称快 B、眼花缭乱 C、戛然而止 D、叹为观止
    (3)、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的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 B、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 C、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世代传承并民众创造。 D、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传承并世代创造的民间文化。
  • 7、品诗情词韵,颂经典雅风。6月10日下午14:00在学校体育馆,师大附中举行“素养展风采,语你共成长”为主题的第九届语文风采大赛。学校七年级语文备课组邀请了国家一级作家、湖南省作协副主席余艳老师现场指导语文风采大赛,并担任点评嘉宾,请你帮助七年级组拟写邀请函。

    要求:①信息准确、有效;②语言简明、得体;③符合文体要求;

  • 8、阅读下文,回答各题。

    那个搭车的青年

    毕淑敏

    ①那一年,我“五一”放假回家,搭了一辆地方上运送旧轮胎的货车,颠簸了一天,夜幕降临才进入离家百来里的戈壁。正是初春,道路泥泞。突然,在无边的沉寂当中,立起一根土柱,遮挡了银色的车灯。

    ②“你找死吗?你!你个兔崽子!”司机破口大骂。我这才看清是个青年,穿着一件黄色旧大衣,拎着一个系着棕绳的袋子。“我不是找死,我要搭车,我得回家。”“不搭!你没长眼睛吗?司机楼里已经有人了,哪有你的地方!”司机愤愤地说。“我没想坐司机楼子,我蹲大厢板就行。”司机还是说:“不搭!这样的天,你蹲大厢板会生生冻死!”说着,踩了油门,准备闪过他往前开。

    ③那个人抱住车灯说:“就在那儿我母亲病了……我到场部好不容易借到点小米我母亲想吃……”“让他上车吧!”我有些同情地说。他立即抱着口袋往车厢上爬。

    ④夜风在车窗外凄厉地鸣叫。司机说:“我有一个同事,是个很棒的师傅。一天,他的车突然消失了,很长时间没有踪影。后来才知道,原来是有个青年化装成一个可怜的人,拦了他的车,上车以后把他杀死,甩在沙漠上,自己把车开跑了。”

    ⑤我心里一沉,找到司机身后小窗的一个小洞,屏住气向里窥探。我看到青年敏捷地跳到两个大轮胎之间,手脚麻利地搬动着我的提包。那里装着我带给父母的礼物:“哎呀,他偷我的东西呢!”司机很冷静地说:“怎么样?我说的不错吧。”“然后会怎么样呢?”我带着哭音说。“你也别难过。我有个法子试一试。”只见司机狠踩油门,车就像被横刺了一刀的烈马,疯狂地弹射出去。我顺着小洞看去,那人仿佛被冻僵了,弓着腰,抱着头,石像般凝立着,企图凭借冰冷的橡胶御寒。我的提包虽已被挪了地方。但依旧完整。我把所见跟司机讲了,他笑了,说:“这就对了,他偷了东西,原本是要跳车了,现在车速这么快,他不敢动了。”

    ⑥路面变得更加难走,车速减慢了。我不知如何是好,紧张地盯着那个小洞。青年也觉察 到了车速的变化,不失时机地站起身,重新搬动了我的提包。我痛苦地几乎大叫,就在这时,司机趁着车的趔趄,索性加大了摇晃的频率,车身剧烈倾斜,车窗几乎吻到路旁的沙砾。只见那个青年艰难地往轮胎缝里爬,他把我的提包紧紧地抱在怀里,往手上哈着气,摆弄着拉锁上的提梁。这时,他扎在口袋上的绳子已经解开,就等着把我提包里的东西搬进去呢……

    ⑦“师傅,他……他还在偷,就要把我的东西拿走了……”我惊恐万状地说。“是吗? ” 师傅这次反倒不慌不忙,嘴角甚至显出隐隐的笑意。“到了。”司机突然干巴巴地说。我们到一个兵站了,兵站里住着边防士兵,也是离那个贼娃子住的村最近的公路,他家那儿是根本不通车的,至少还要往沙漠腹地走10公里……司机打亮了驾驶室里的大灯,说:“现在不会出什么事了。”那个青年挽着他的口袋,像个木偶似的往下爬,狼狈地踩着轱辘跌下来,跪坐在地上。不过才个把时辰的车程,他脸上除了原有的土黄之外,还平添了青光,额上还有蜿蜒的血迹。“学学啦…… 学学……”他的舌头冻僵了,把“谢”说成“学”。

    ⑧我们微笑地看着他,不停地点头。他说:“学学你们把车开得这样快,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在赶路……”他抹了一把下颌,擦掉的不知是眼泪、鼻涕还是血。他点点头,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我们。看着他蹒跚的身影,我不由自主地喝了一声:“你停下!”

    ⑨“我要查查我的东西少了没有。”我很严正地对他说。司机赞许地冲我眨眨眼。青年迷 惑地面对我们,脖子柔软地耷拉下来,不堪重负的样子。我爬上大厢板,动作是从未有过的敏捷。我看到了我的提包,像一个胖胖的婴儿,安适地躺在幽黑的轮胎之中。我不放心地摸索着它,每一环拉锁都像小兽的牙齿般细密结实。

    ⑩突然触到棕毛样的粗糙,我意识到这正是搭车人袋子上那截失踪的棕绳。它把我的提包牢牢地固定在大厢的木条上,如焊住一般结实。我的心像凌空遭遇寒流,冻得皱缩起来。

    (1)、【体验情感】文中“我”的情感体验随着青年的行动而不断变化。请结合文本,完善表格信息。

    事情情境

    情感体验

    青年想要搭车,但被司机拒绝。

    (1)

    “我”听到司机所讲的悲惨往事。

    沉重

    (2)

    担心

    路途难行, “我”看到青年重新搬动提包。

    痛苦

    (3)

    惊恐

    “我”让青年停下并检查行李

    不放心

    “我”看到提包牢牢地固定在大厢的木条上

    (4)

    (2)、【聚焦细节】选文第⑧段中有两处都写到了“点头”,但意味不同,请仔细揣摩,谈谈你的理解。

    (1)我们微笑地看着他,不停地点头。

    (2)他点点头,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我们。

    (3)、【探究写法】细读选文第⑤段画横线的句子,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那人仿佛被冻僵了,弓着腰,抱着头,石像般凝立着,企图凭借冰冷的橡胶御寒。

    (4)、【比较主题】普通人身上常常闪耀着人性的光辉,选文和《老王》都是写普通人的故事。有人认为,杨绛和选文中的“我”,老王和青年人都有相似之处,你赞同这种说法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 9、材料一:

    古代王公贵族死后,一般建起“庙”,以便经常祭祀;平民百姓是没有“庙”的,往往在屋廊下摆“豖”(猪)祭拜,就是“家”。“家”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也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后引申为“住所”等义。

    原作“”(或)。字形象以“戈”(武器)守卫“口”(城邑)。后来在字的周围加方框表示疆域,构成“国”字。一般而言,“国”是一个较为宏大而抽象的概念。

    材料二:

    在中国文化中,自古以来家国一体,不可分割。这就是孟子说的:“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国家”在传统文化中其实是家庭概念在不同层面的表述,都在一个宗法关系之中。《左传》说“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意思是天子分封子弟为诸侯,建立诸侯国;诸侯分封子弟为卿大夫,建立“家”;卿大夫再分封子弟们,建有“室”“宗”。所以说“大夫有家,诸侯有国,天子有天下”。“家”的本义特指古代卿大夫的家族和封地,后来泛指家庭。中华文化最大的“家”是天下,“天子以四海为家”。《论语•颜渊》:“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讲的就是“天下一家”的观念。家是小家庭,国是大家庭,天下是更大的家庭,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材料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本义是人用兵器保卫城池,“家”后引申为“住所”。 B、“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国”则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 C、“家、国、天下”是家庭概念在同一宗法关系中不同层面的表述。 D、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
    (2)、新时代我们应如何践行“家国天下”观?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 10、【甲文】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选段

    【乙文】吕蒙闻曹操欲东兵,说孙权夹濡须水口立坞。诸将皆曰:“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蒙曰:“兵有利钝,战无百胜,如有邂逅 , 敌步骑蹙人,不暇及水,其得入船乎?”权曰:“善!”遂作濡须坞。

    春,正月,曹操进军濡须口,号步骑四十万,攻破孙权江西营,获其都督公孙阳。权率众七万御之,相守月余。操见其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如刘景升儿子,豚犬耳!”权为笺与操,说:“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别纸言:“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操语诸将曰:“孙权不欺孤。”乃彻军还。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背景:建安十五年(210),孙权劝学。大约建安十五年(210)至十六年(211),鲁肃访吕蒙。建安十七年(212),吕蒙劝说孙权在濡须立坞。建安十八年(213),吴军在濡须成功抗击曹军。

    [注]①濡须:水名。②坞(wù):防卫用的小堡或营寨。③邂逅:意外,万一。④蹙:紧迫,窘消 ⑤别纸: 大信值上又附上纸名。

    (1)、解释下列点词。

    (1)蒙乃始(2)鲁肃过寻阳(3)吕蒙闻曹操欲(4)诸将

    (2)、用“/”给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上 岸 击 贼 洗 足 入 船 何 用 坞 为

    (3)、学完这篇文言文,小霞和你进行了讨论。

    小霞:《孙权劝学》这篇文章给人很多启发啊!

    你:是的,吕蒙的变化大到让人“刮目相看”,这告诉我们:(1)

    小霞:从孙权劝说的角度来看,启示我们劝人要讲策略;从吕蒙接受规劝的角度来看还启示我们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你:如果从鲁肃评价的角度来看,又得到不样的启示:(2)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操语诸将曰:“孙权不欺孤。”乃彻军还。

    (5)、联系《孙权劝学》和选文内容,说说曹操为什么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
  • 11、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题目。

    ①祥子昏昏沉沉的睡了两昼夜,虎妞着了慌。到娘娘庙,她求了个神方:一点香灰之外,还有两三味草药。给他灌下去,他的确睁开眼看了看,可是待了一会儿又睡着了,嘴里唧唧咕咕的不晓得说了些什么。虎妞这才想起去请大夫。扎了两针,服了剂药,他清醒过来,一睁眼便问:“还下雨吗?”

    ②第二剂药煎好,他不肯吃。既心疼钱,又恨自己这样的不济……为证明他用不着吃药,他想马上穿起衣裳就下地。可是刚一坐起来,他的头像有块大石头赘着,脖子一软,眼前冒了金花,他又倒下了。什么也无须说了,他接过碗来,把药吞下去。

    ③他躺了十天……

    ④刚顾过命来,他就问虎妞:“车呢?”

    (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骆驼祥子》以20世纪20年代末期的北平市民生活为背景,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社会的黑暗。 B、虎妞把祥子存在刘四爷那里的三十元钱还给他,让他在刘四爷生日那天去拜寿,讨老头子欢喜。 C、祥子在逃出军营时顺手牵走了乱兵丢下的两匹骆驼,并转手卖给了一个年轻的商人,因此得到了“骆驼祥子”的称号。 D、《骆驼祥子》中的祥子最终也没能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第一次买的车被大兵抢走,第二次买车的钱被孙侦探敲诈去了,第三次买的车为安葬虎妞卖掉了。
    (2)、什么原因使祥子昏昏沉沉大病一场?祥子问起的那辆车后来的命运怎样了?
  • 12、诗缘志,诗缘情。有一种情叫关心下属,于是就有了《孙权劝学》中孙权劝吕蒙学习的原因(1)“”,有一种情叫明月相伴,于是就有了王维(《竹里馆》)中“深林人不知,(2)”的美好情趣;有一种感情叫心系祖国,于是就有了《木兰诗》中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突出战争漫长和残酷的句子:(3)“”。有一种情叫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于是就出现了岑参《逢入京使》(4)“ , 凭君传语报平安”的复杂感情。
  • 13、

    家国情怀是人类共有的一种朴素情感。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得以凝聚、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兴华中学七年级(2)班举行了“天下国家”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一起参加。

    【爱国人物故事会】

    (1)李晓同学打算把《木兰诗》改编成故事讲给同学们听,讲述“木兰辞别爷娘”的情节时,你对李晓说:“晓晓,为了表现木兰此时________ 的心理,语调应该________ 些,可以加上________ 的动作,还要让同学们在你的眼神中感受到你对木兰敬佩的情感。”

    【爱国诗词朗诵会】

    A.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

    B.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他就不属于人类。(海涅)

    C.你若爱她,让你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她,并且给她自由。(泰戈尔)

    [示例]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朗诵设计:朗诵时要饱含热爱黄河的深情,两个“伟大坚强”表达对黄河的赞美,要重读。

    (2)我选                 

    【爱国诗词创作会】

    第二小组负责分类搜集爱国诗词,请给下列材料补充诗句。

    我国现代爱国诗:

    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

    (选自光未然《黄河颂》)

    外国爱国诗:

    我是你的,是你的,我的祖国。

    这颗心,这灵魂;

    假如我不爱你,我的祖国,我能爱哪一个人?

    (选自裴多菲《爱国者之歌》)

    (3)我国古代爱国诗:________   ,________

  • 14、小南准备和同学们分享一些文化常识,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A、古汉语中常用“三、九、十二、百、千、万”等词来表示“多”,“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的“三”也是这样的用法。 B、小雅的外国网友对中国上古地理、历史、神话、天文、动物、植物、医学、宗教,以及人类学、民族学、海洋学和科技史等方面的知识都很好奇,小南建议小雅买一本鲁迅幼时爱读的《山海经》寄给对方。 C、鲁肃在与吕蒙对话时,称其为“大兄”,称蒙母为“令堂”,自称为“孤”。 D、小南认为“沿河边走”中的“沿”是介词,跟名词一起组成短语,表示地点。
  •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闻一多先生面对敌人的捣乱,拍案而起,大骂特务,声震天地,气冲斗牛 B、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他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C、即将光荣退休的张老师,一辈子潜心教学,不计名誉得失,兀兀穷年 , 呕心沥血。 D、徜徉荷兰花海,我们用相机浮光掠影记录美好生活的细节。
  • 16、岁月长河激荡民族精神 , 百年沧桑砥砺家国情怀。因为有满腔家国情怀,花木兰代父从军卸红装,淡看名利写传奇;闻一多慷慨淋漓斥特务,气冲斗牛震华天;邓稼先qiè而不舍扎戈璧,鞠躬尽瘁扬国威;吴天一守望高原无畏艰险,尽心血庇护生命;航天员携手共圆飞天梦,甘将热血洒苍穹……他们是民族的英雄,是民族的脊梁,对英雄的尊重,体现了一个民族认知水平、理性能力的高低。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要憧憬英雄,学习楷模,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不懈努力。

    孟子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以生命赴使命,用挚爱护苍生,舍小我顾大局,为家国践一生。从历史到现实,这份亘古不变的家国情怀始终激励着人们勇毅前行 , 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1)、(qiè) 而不舍        (lì)尽心血            鞠躬尽            古不变
    (2)、下列关于语段中语法知识的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语段中的加点词“岁月”“精神”是名词,“激荡”“前行”是动词。 B、生命”“家国”“历史到现实”中的三个加点字都是介词。 C、因为有”“始终激励”“勇毅前行”中的三个加点字词都是副词。 D、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排比句。
    (3)、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把正确的句子,写在下面横线上。
  • 17、按要求作文

    东篱南山,令陶渊明陶醉;西湖美景,令白居易陶醉;昆虫世界,令法布尔陶醉;昆明的雨,令汪曾祺陶醉……无论是自然美景,还是人间风物,抑或一番动人场景,甚至一颦一笑、一枝一叶,只要用欣赏的眼光,用热情的心态,以热爱的情怀,挖掘出属于你的情思,一定会流连、陶醉。

    请以“____________令我陶醉”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 18、老灶台

    江北乔木

    ①老灶台,那是乡村里不知留传了多少年的百姓做饭的锅台,所以许多人也叫锅台。那是奏响锅碗瓢盆交响曲、吟唱柴米油盐灶房歌、伴奏“咕哒、咕哒”协奏曲的舞台,那是过去寻常百姓一日三餐离不了的“简易厨房”,那是连结飘零在外游子心中的一缕乡愁。

    ②灶,火、土结构,指很久以前,灶是由火和土结合而成的,后来大都是用砖垒砌成的。有的匠人垒灶时,还特意在砖上刻出了灶王爷的像,大都是在灶头供奉着灶王爷像。灶王爷被认为能掌管一家祸福。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亦称“辞灶日”,傍晚时分,乡村里家家户户都烧香烧纸,送灶王爷上天,这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祭灶习俗。民间还有在灶头上贴“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除夕日再放鞭炮迎回,有些地方叫做:“迎灶日”。

    ③老灶台,大都由十几印的大锅、风箱构成。灶台上摆放着盖垫、油盐酱醋、箅子、箅梁棍、刷碗盆等日常生活必备用品。老灶台大都连通着土炕,再通过屋上的浮炱冒出烟去。

    ④在过去的乡村里,家家户户都有这样的一座或两座灶台。有了它,家里就有了烟火气,就有了聚合和生息;没有它,家里就像缺少了许多东西,空落落的,用庄稼人说法就是“不像个过日子来头”“这家没有牌谱”,三天二日的没有灶台可将就,长久居家过日子,没有个灶台真不行。锅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没有了锅就没法做饭,人长期不吃饭就不能生存下去,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所以,砸锅在乡村里是很忌讳的一件事情,也带有某种人格侮辱。锅在百姓中须臾不离的程度也就说明了灶台的重要。

    ⑤灶台,还与时代发展相联系,与一家的兴衰相关联。譬如,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有人就说:“家里穷得几天都揭不开锅了。”“他家穷得浮炱都不冒烟了。”从灶台就看出了贫穷的程度。后来,生活条件好了,乡村里也经常飘出鸡鸭鱼肉的香味,飘出山珍海味的鲜味,有人就羡慕地说:“整天吃香的,喝辣的,天天像过年一样。”从灶台上飘出的香味,就推断出时代在发展和发展的程度。过去在乡村里,如果几天听不见有的人家拉风箱的“咕哒”声,看不到浮炱冒烟,邻居们就会关切地相互打听着:“是不是到他子女家去了?已经好几天没听着拉风匣了。”出于关心,还会过去看个究竟,这都是灶台发出的信号。只要听着家里“咕哒”的烧火,就昭示着一家人平平安安过日子,灶台昭示着一家人的贫富、兴衰、健康、平安。所以说,不要小看了灶台。

    ⑥我从小在农村长大,老灶台对于我来说,是多么熟悉和亲切。从记事起,就见我家堂屋南端的东西两边并立着两座灶台,像一对孪生姐妹一样,几乎一般大,都是那种大大的灶台,两个灶台几乎占了半间屋子;模样也长得像,大概都是出自心灵手巧的父亲之手。两个灶台脾性相近,气味相投,一起相守了几十年。

    ⑦我家的老灶台与我就像老朋友一样,有着很深的感情,儿时与灶台的经历历历在目。还记得母亲用大锅炒花生的情景。那时候,生产队里分了剥花生任务,全家人都围坐在炕上剥花生,剥着、剥着,就打瞌睡了,我和弟弟都无精打采了,我已睁不动眼,弟就眯缝着眼。这时母亲就说:“炒长生果了。”我俩接着就睁大了双眼,母亲忙说:“一听说要炒长果,都来精神了。”接着母亲就把交任务剩回来的花生拿过来,刷好东间锅。我就〖A〗下炕去烧火,一会儿工夫就炒熟了,那时觉得母亲炒的花生真香,那是母亲的味道。直到现在我还时常想起母亲深夜用大锅炒花生的情景,灶台上凝聚着深深的母爱。

    ⑧如今,常常围着灶台转的祖母、母亲都早已离开灶台,去了天堂,留下了我不尽的思念,每每想起与灶台的历历往事,我就会深深怀念天堂里的祖母和母亲。

    ⑨离开老家几十年了,我仍能记起老灶台的模样,我始终记得在老灶台烧火做饭的情景,我始终记得忘记添水烧坏了盖垫、差一点引起火灾的情景,我始终记得烧了很多松针也没煮熟地瓜的情景,我始终记得我烧火、父母轮流炒菜的情景。现在想来,不管当时如何,都是浸透着感情的美好回味。

    ⑩随之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灶台渐行渐远了,在民间已很少了。老灶台,寄托着老感情,感情老鼻子了。随之老灶台的离去,也带走人们对它的感情。带不走的是人们对它的怀念和美好回味。

    (有改动)

    【注】①印:锅尺寸大小的计量单位。②浮炱:烟囱。③老鼻子:多极了,方言。

    (1)、〖批注一〗读散文,标题不可忽略。“老灶台”记录着童年的生活场景,请根据第④-⑦段内容,写出3个场景,每个不超过10个字)

    (2)、〖批注二〗读散文,可以学着炼炼字。比如第⑦段〖A〗处的动词,有人说填“跑”,有人说填“走”,有人说填“跳”……你觉得填哪个字最好呢?说说理由。
    (3)、〖批注三〗有些散文是“卒章显志”的,读第⑩段,揣摩作者在“渐行渐远”中蕴含的情感。
    (4)、〖尾注〗怀念老灶台,但现在的生活中,我们更习惯用燃气灶。有人说,老物件是用来回忆的。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说说你对“老物件”的理解。
  • 19、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天宫”奇迹

    ①在中国,几乎每个人都听过《西游记》中美猴王大闹天宫的故事。天宫,是中国人心目中最美妙的仙境。随着各类空间站的建立,总有一天,普通人上天宫的梦想也会成真。

    ②我国“天宫”空间站是一座组合式空间站,由“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巡天”太空天文台、“神舟号”飞船和“天舟”货运飞船等组成。空间站呈“T”字形,2段实验舱分别连接在核心舱的左右两端。“天舟”货运飞船、“神舟”载人飞船分别对接于核心舱前后两端。

    ③“天宫”空间站的体积很大,直径达5米,重量在100吨左右,空间约110立方米,电力100千瓦。空间站可同时支持3名航天员长期生活和工作,在航天员乘组交替的数周或数月内,可同时支持6名航天员短期飞行。

    ④“天和”核心舱是“天宫”空间站的主要舱段,全长16.6米,重达22吨,直径为4.2米,内部空间为50立方米。“天和”的舱外安装一大一小两架机械臂,其中大的机械手臂可以抓取25吨的物体,用于对接、安装、变轨和分离等操作。“天和”的前端是一段有6个接口的节点舱,其中有3个出舱口。这个节点舱可以同时充当航天员进出太空的主要的气闸舱。“问天”(实验舱Ⅰ)和“梦天”(实验舱Ⅱ)同为科学实验舱。“天舟”货运飞船的主要任务,是为空间站运送各种科学仪器、生活用品和清洁用水,以及运回生活废弃物等。“神舟”载人飞船承担运送航天员往返地球、作为“救生艇”应急返回等任务。

    ⑤此外,“巡天”太空天文台是一架观测太空和宇宙的太空望远镜,将与“天宫”空间站共轨飞行。据说,它重约十几吨,在很多性能指标上都超过了“哈勃”太空望远镜,其分辨率与“哈勃”望远镜相当,但视场则要大上200多倍。

    ⑥“天宫”空间站的体量实在是太大了,各舱段必须分别发射,在太空中进行组装。首先发射的是“天和”核心舱,待核心舱入轨,完成平台测试及相关任务支持技术验证之后,再分别发射“问天”和“梦天”科学实验舱,与核心舱对接,组合建成“天宫”空间站。“天宫”空间站在轨运行期间,由“神舟”载人飞船负责运送航天员,“天舟”货运飞船负责运送货物和科学仪器等。

    ⑦“天宫”空间站各舱段既是各自独立的,具备独立的飞行能力,又可以与核心舱组合成多种形态的太空组合体,完成各项任务。“天宫”空间站主要的科学任务是验证生命保障系统的关键技术,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试验、货运飞船在轨试验等,还将开展部分太空科学和航天医学试验。空间站上将开展太空科学研究和应用实验,如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航天医学、微重力科学、天文学和基础物理等领域的研究。

    ⑧2021年上半年,我国将发射“天宫”空间站的“天和”核心舱。2023年前,“问天”和“梦天”科学实验舱也将相继发射,并与“天和”核心舱对接和组合飞行。“天宫”空间站的航天员将分组分批上天,每组通常为3~6人。每半年,将会轮换一批航天员执行驻守任务。

    ⑨当全部建成后,“天宫”空间站可根据需求扩大舱段和规模。在核心舱的前端增建A、B、C3个舱段,组成小“T”字型。A舱段后端与核心舱前端对接。B、C舱段与A舱段前端的左右处对接。届时,“神舟”载人飞船将停泊在A舱段的正前端。根据需求,“天宫”空间站可以增配第2艘载人飞船,以备紧急返回时作为“救生艇”。第2艘载人飞船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端下方。这时,空间站驻留的航天员人数可提高到3~6名,“天宫”空间站的重量将达到180~200吨。

    ⑩未来,“天宫”空间站还会发生怎样的奇迹呢?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选自《科学24小时》有删改)

    (1)、“天宫”空间站主要有哪些科学任务?
    (2)、第④段中加点词“主要”能否删去?为什么?
    (3)、第⑤段中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表达作用是什么?
  • 20、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题小题。

    【甲】

    周亚夫军细柳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乙】

    康定元年,元昊反,延州诸砦多失守,仲淹自请行

    先是 , 诏分边兵:总管领万人,钤辖领五千人,都监领三千人。寇至御之,则官卑者先出。仲淹曰:“将不择人以官为先后取败之道也。”于是大阅州兵,得万八千人,分为六,各将三千人,分部教之,量贼众寡,使更出御贼。

    明年正月,诏诸路人讨,仲淹曰:“正月塞外大寒,我师暴露,不如俟春深入,贼马瘦人饥,势易制也。当据要害,拓疆御寇,策之上也。”帝皆用其议。

    仲淹又请修承平、永平等砦,稍招还流亡,城十二砦,羌汉之民,相踵归业。诸羌来者,仲淹皆推心接之。

    仲淹为将,贼不敢辄犯其境。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注】①砦,同“寨”。②行:这里指前往御敌。③先是:指范仲淹到延州之前。④钤辖:地方统兵官,位在总管之下,都监之上。⑤卑:低下,卑贱。⑥更:调换、交替。⑦城:修筑城墙。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霸上                军:军队 B、上自军                    劳:慰劳 C、无何                居:经过 D、其将可袭而虏也       固:必,一定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备胡             域民不封疆之界 B、已而细柳军        往女家 C、将固可袭而虏也             如土石何 D、成礼               山不加增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节,符节,皇帝派遣使者或调动军队的凭证。 B、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汉阴,指汉水南岸。 C、《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全书一百三十篇,是一部编年体史书。 D、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以《水经》为纲,全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两处。

    将 不 择 人 以 官 为 先 后 取 败 之 道 也

    (5)、【甲】【乙】两文都刻画了鲜明的人物形象。【甲】文中周亚夫是一位治军严明、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将军,请结合【乙】文内容说说范仲淹是一位什么样的将军。
上一页 514 515 516 517 51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