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语段,根据语境完成后面的题目。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神秘的古罗布 , 邓稼先隐姓埋名于此,他为潜心研究核事业(lì)          尽心血;群众会上,闻一多面对白色恐怖,毫无畏惧,慷慨( )词;疆场之上,花木兰保家卫国,她身披(kǎi)            甲,替父出征。危难之际,总有人挺身而出,扶大厦于将倾,充分(zhānɡ)          显中华民族血脉中的伟大民族精神。

    (1)、填入文中“▲”处最恰当的一项(       )
    A、 B、
    (2)、加点字“泊”在文中的正确读音是(       )
    A、 B、
    (3)、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kǎi) 甲       (lì)尽心血     (zhānɡ)

  • 2、有人说:“今年冬季时间很长,虽然我们熬过了一个寒冬,即使立春很久了,但大地的寒气仍然未散,可能是春天复苏的暖意正在蓄势,要给我们一个惊喜。”请以雪莱的诗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为话题,写一篇600字的文章。

    要求:(1)书写工整,字迹清晰,文章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或校名(2)文章内容必须健康,不能书写违背社会主流观价值的内容。(3)除诗词外,文体不限。

  • 3、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时光是短暂的,然而我们总有那么一些温暖的时间打动着我们,让我们终生难忘,请以“温暖的时刻”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求:(1)书写工整,字迹清晰,文章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或校名(2)文章内容必须健康,不能书写违背社会主流观价值的内容。(3)除诗词外,文体不限。
  • 4、著名的现代文学大家朱自清先生著有《经典常谈》一书,这本书搜集了古代诸多传统文化和文学常识。根据大家对这本书的认知,请完成各题
    (1)、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提到“五经”不包括哪一部?(     )
    A、《诗经》 B、《春秋》 C、《礼记》 D、《论语》
    (2)、《经典常谈》中,朱自清认为《周易》最初的功能是(     )
    A、哲学思辨 B、历史记录 C、占卜吉凶 D、文学创作
    (3)、关于诸子百家,朱自清认为哪一学派对后世政治影响最深远?(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4)、朱自清在书中提到“经典是民族精神的载体”。请从《经典常谈》中选择一部经典(或者某个经典里面的一句话)(如《论语》《礼记》《史记》等),结合现代社会现象,谈谈你对“经典是民族精神的载体”的理解。
  • 5、母亲的三句话

    周华诚

    ①母亲没什么文化,也没出过远门,几十年只在小山村里跟着日升日落忙活。然而,母亲常常能说出一些很有道理的话来。在心中,我牢记着母亲的三句话。

    ②小时候,每年冬天都要下好大的雪,漫山遍野白雪皑皑。为了让家里养的两头猪能在年前卖个好价钱,母亲每天都要把它们喂得饱饱的。尽管下了雪,母亲也每天都要到白雪覆盖的地里去砍一担白菜回来。有一次我跟母亲到地里去,空旷的田地北风呼啸,刮得皮肤生疼。我们从雪层下扒出白菜,只一下两下,我的手就冷得刺骨,似万箭穿心。偷偷看母亲,却见她一点也没有冷的意思,“哗啦哗啦”地扒开结冰的雪层,拔出已被冻结的白菜,扔到雪地上去。我又扒了几下,实在忍受不了,便袖手站在一旁,问母亲不冷么。母亲答道,不冷。见我很惊讶的样子,母亲继续说,对自己说不冷不冷,也就不冷了。

    ③我一下怔在那里,忽然觉得懂得了母亲。我学母亲的样子弯身下去,扒开厚厚的雪,一下,两下,三下,每一下,我都咬着牙对自己说,不冷,不冷。

    ④从此,每当我遇到困难时,都会记起雪地里母亲的话,它伴我走过人生中一个又一个冬季。

    ⑤读小学时的一个黄昏,我把牛从五里外的邻村牵回家。那时,我只会在前面远远地拉着牛绳走。然而这牛却跟我作对——我牵得紧,牛却偏要走得慢。我用力拉,它使上性子就是不肯迈步。这牛脾气!我只好一边骂牛一边心急。

    ⑥眼看着天越来越黑,沿路村庄里昏暗的灯一盏盏都亮了起来。我心一急,就从路旁折了一根荆条,绕到牛屁股后面狠狠地抽了它一下。这下可好,牛一惊,挣脱了牵在我手中的缰绳就向前狂奔起来。当我没命地跑了半个多小时赶上牛的时候,牛正悠闲地在村口的路边吃草。母亲也站在那里等我。当我把牵牛的事一说,母亲反倒笑开了,母亲说,你把绳子牵得太紧,牛鼻子疼了,它当然不会跟你走了。我恍然大悟。

    ⑦18岁那年的高考,由于我思想压力太重,平时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我竟失利了。后来母亲跟我说,别把考大学看得跟命一样重。想起你小时候牵牛的事了么?绳子牵得太紧,牛反倒不跟你走了。

    ⑧第二年的夏天,我终于以优异成绩被江南一所著名大学的中文系录取。离家上学那天,母亲送我到村口,眼睛红红地对我说,你现在长大了,我不能把你永远拴在身边……

    ⑨毕业后到一企业里工作,因对工作不很满意,心里觉得很委屈。两个月后的一天,老板批评我整天板着脸孔并要扣我奖金时,我一时火起,跟老板吵了几句,气得他拂袖而去。

    ⑩正好那几天母亲到城里来看我,知道这件事后说,孩子,一头牛不可能永远拴在一个桩上,你也不会永远待在一个地方,但是干什么都要尽量干好。你不顺心我知道,我可以告诉你一个办法,有事儿没事儿时,你就小声唱歌。

    ⑪小时候和母亲一起下地,母亲总一边干活一边在嘴里小声地唱歌。在母亲的歌声里,那些繁重而枯燥的农活儿不知不觉被我们一样一样地干完了。

    ⑫后来我养成一个习惯,不管是骑车上班,还是工间休息,我都轻轻地哼着歌。尽管我从小缺乏音乐细胞,但我相信,母亲从小教我的那些旋律,定然是世界上最美的音乐。

    ⑬这,就是母亲给我的财富。

    (1)、阅读文题,联系全文,以“母亲的三句话”为题有什么作用?
    (2)、开头交代“母亲没什么文化,也没出过远门”,其用意何在?
    (3)、文章最后说:“母亲从小教我的那些旋律,定然是世界上最美的音乐。”请结合文章说说母亲教会了我哪些“优美的旋律?”
    (4)、“绳子牵得太紧,牛反倒不跟你走了。”你有过类似的经历或感悟吗?请简述。
  • 6、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回答各小题

    ①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母亲很为难,没有法子想。到晚饭时候,外祖母也终于觉察了,并且说我应当不高兴,他们太怠慢,是待客的礼数里从来没有的。吃饭之后,看过戏的少年们也都聚拢来了,高高兴兴的来讲戏。只有我不开口;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我高兴了。然而外祖母又怕都是孩子,不可靠;母亲又说是若叫大人一同去,他们白天全有工作,要他熬夜,是不合情理的。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②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③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 , 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④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⑤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⑥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⑦“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⑧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⑨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然而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如果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

    ⑩“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我向船头一望,前面已经是平桥。桥脚上站着一个人,却是我的母亲,双喜便是对伊说着话。我走出前舱去,船也就进了平桥了,停了船,我们纷纷都上岸。母亲颇有些生气,说是过了三更了,怎么回来得这样迟,但也就高兴了,笑着邀大家去吃炒米。

    ⑪大家都说已经吃了点心,又渴睡,不如及早睡的好,各自回去了。

    ⑫第二天,我向午才起来,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下午仍然去钓虾。

    ⑬“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蹋坏了不少。”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棹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

    ⑭“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说。

    ⑮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⑯我点一点头,说道,“好。”

    ⑰“豆可中吃呢?”

    ⑱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

    ⑲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

    ⑳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㉑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节选鲁迅——《社戏》)

    (1)、选文一共写了四件事情,按顺序将其补充完整

    月夜出行————月下归航————六一送豆

    (2)、说说第②段加点字“飞”的妙处。
    (3)、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一下第③段划线的句子。
    (4)、如何理解最后一段“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的深刻含义。
  • 7、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回答各小题

    甲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南阳刘驎之,大医者也,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 , 旋雾绕之,似不隶人间,驎之恐之,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可救世人之病,驎之欲更寻索,不复知处矣。

    (选自陶渊明《搜神后记》,有删改)

    【注】①囷(qūn):这里指似圆形谷仓的巨石。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的意思。

    (1)芳草鲜美      (2)处处

    (2)深入忘       (4)驎之

    (2)、翻译下列两句话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2)驎之欲更寻索,不复知处矣。

    (3)、找出甲乙两文渔人与刘驎之遇到“奇景”后的不同反应,再结合甲乙两文,分析一下渔人与刘驎之的人物形象。
  • 8、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古诗讲究练字,本诗颔联初稿为“气蒸云梦泽,波拍岳阳城”,后经作者反复推敲成“波撼岳阳城”,请说说“撼”字比“拍”字用得好,好在哪里?阐明理由。
    (2)、诗歌中的“舟楫”与“垂钓者”分别指什么?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 9、默写填空,将下列古诗词补充完整,完成各小题。

    (1)微君之躬,。(《式微》)

    (2)挑兮达兮,在城阙兮。。(《子衿》)

    (3)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关雎》)

    (4)海内存知己,。无为在歧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树梢树枝树根根,。(《回延安》)

  • 10、阅读下列一段资料,回答问题。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汉语方言有些已经趋于萎缩和衰亡。为了抢救和保护各地的方言,2008年10月,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正式启动。对此举措,同学们有着自己的看法。甲同学说:“我觉得我家乡的方言是最美的,应该有效保护方言。”乙同学说:“应该大力推广普通话,保护地方方言完全没必要。”丙同学说:“什么时代了,还讲方言,土里土气的。”

    (1)、请用一句话概括出材料的主要信息。
    (2)、你认为该不该保护地方方言,请发表你的看法,说说你的理由。
    (3)、方言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请你根据你所熟知的本土方言,随便写一句方言词汇,并用大众语言解释。例如:我写的方言是“打幺台”,它的意思是吃正餐前吃一点点不饱腹的食物或点心,以解饥饿。(注:所写方言必须文明健康)

    我写的方言是“”,它的意思是

  • 11、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回答问题

    大自然的语言(选段)

    ①去年(1962年)五一节前后在华北是比较冷的,但五一节当天早上的温度记录却比1961年、1960年同天早晨的温度记录高摄氏二、三度。北京的物候记录却反映出了这一事实。去年的山桃、杏树、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和五一节左右开花的洋槐的花期,总的说来,比1961年迟开十天左右 , 比1960年迟开五六天左右。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农业季节来得较晚。去年,北京地区的农村人民公社在春初种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的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了低温的损害。假如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可见,物候对安排农事的活动影响极大,对农业的重要性也就在于此。

    ②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就是纬度(南北差异),就是说,在不同的纬度上,物候来临的迟早是不同的。例如,越往北桃花开得就越迟,候鸟来得也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不仅有南北的差异,而且因季节、月份的不同而异。例如我国地处世界最大大陆──亚洲的东部,大陆性气候极显著;冬冷夏热,气候变化极为剧烈。在冬季南北温度相差悬殊,但到夏季又相差无几。从广东南海沿海直到北纬26度的福州、赣州一带,南北相差五个纬度,春初物候如桃始花相差50天之多,即每一纬度竟相差达10天。在这地区以北,情形比较复杂。如长江黄河下游平原地区,北京和南京相差六个纬度强;在阳历三四月间桃李盛花期,前后竟相差19天。但到四五月间柳絮飞、洋槐花开时,南京和北京物候相差只有9天而已。长江黄河大平原上的物候差异尚且不能简单地按纬度计算出来,至于丘陵、山岳地带物候的差异自必更为复杂。

    ④其次是东西的差异,也就是说经度的不同,是影响物候现象的第二个因素。东西的差异,在欧洲主要决定于气候的大陆性强弱不同。凡是大陆性强的地方,冬季严寒而夏季酷暑(我国温带地区就是如此)。反之,大陆性弱(即海洋性气候地区),则冬季既不太冷,夏季也不太热。在欧洲如德国,从西到东,离海渐远,气候的海洋性逐渐减弱,大陆性逐渐增强,所以德国同一纬度的地带,春初东面比西面冷,而到夏季就形成东面比西面热。我国全国具有大陆性气候,加以天山、昆仑山、秦岭自西向东横亘于中部,因此地形气候与北美、西欧大不相同。天山、昆仑山高耸于西部,在东部则秦岭山脉由西向东渐次降低。到东经116度以东,除了个别山岭如大别山、黄山之外,都是起伏不平的丘陵区。所以冬春从西伯利亚南下的寒潮,可以挟其余威长驱直入,侵扰长江以南的地区。这对物候有很大影响。除了寒潮,风暴影响物候也是常有的事。我国西南、西北的同一区域的地形高下可以相差很大,物候随地形转移,经度的影响就变为次要的了。一般说来 , 在同纬度上,经度和高度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可能起很大作用。例如在北纬30度左右,稻麦两熟区在岷江流域只能种到2000米的高度;向西至大渡河流域可种到2200米的高度;更向西至金沙江流域则可种至2500米的高度。

    ⑤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但到了秋季,如乔木的落叶等现象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在研究这一因素时,也应该考虑到会有例外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在天气晴朗的空中,常会出现一种特殊的现象:在一定高度上,气温不但不比低处低,反而更高。这叫逆温层。这一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尤其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我国华北和西北一带,不但秋季逆温层极为普遍,而且远比欧洲的高而厚,常可高达1000米。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而不合适,就是这个道理。

    (1)、选文第一段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     )
    A、举例子 B、列数字 C、作比较 D、打比方
    (2)、将选文1-4段中加点的字词删除后,对原句所表达的意思影响最小的一项是(     )
    A、左右 B、首先 C、凡是 D、一般说来
    (3)、选文3—5段的行文说明顺序是(     )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D、总分顺序
  • 12、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1)终于,在岩石缝中发现了一株嫩绿的幼苗

    (2)连续几天的春雨滋润了干涸的大地

    (3)它倔强地伸展着叶片,仿佛再向阳光致敬

    (4)我蹲下身子,仔细观察这顽强的生命

    (5)原本荒凉的山坡上隐约泛起了生机

    A、(2)(5)(1)(4)(3) B、(5)(2)(1)(4)(3) C、(2)(1)(5)(4)(3) D、(5)(4)(2)(1)(3)
  • 13、关于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B、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历法的一部分,先辈们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时间段,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清明、谷雨、端午”等,二十四节气在古代为指导农耕生产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C、十天干与十二地支是中国古代用来记录时间、方位、五行等概念的基本符号系统。 D、中国古代四大名著是《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其中《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
  • 14、下面关于课文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灯笼》作者吴伯箫,作者从儿时对祖父、母亲、远姊出嫁家事的回忆,写到王朝盛衰发出的感慨,最后引用典故列举疆场浴血奋战的武将,整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以及强烈的爱国情怀。 B、贺敬之笔下的《回延安》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现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C、《安塞腰鼓》不仅从“形”上写出了安塞腰鼓振聋发聩、气势雄壮的特点,更从“神”上表达了生活在陕北高原的人民用腰鼓抒发自己富足幸福生活的情感。 D、《大雁归来》是一篇科学性与文学性结合的文章,文中多用拟人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文章也在呼吁人们要保护环境、爱护动物、敬畏自然。
  • 15、选出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威海海防纪念馆一共分为序厅、抗倭、抗英、抗法、抗日、尾厅六个部分组成。 B、随着MV中闪过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的百年征程的画面,使大家更加坚定了向党组织靠拢的决心。 C、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常常能够使我们明白很多道理。 D、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从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肆虐八方,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
  • 16、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他邋遢的房间堆满发霉的方便面盒子,其脏乱程度令人叹为观止 B、敦煌壁画历经千年风沙,仿佛在诉说一段海枯石烂的文明守望。 C、那位曾红极一时的歌手退出歌坛后,彻底销声匿迹 , 连社交媒体也再无动态。 D、教室里一片嘈杂,但就在老师出现的下一秒,声音立即戛然而止
  • 17、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蕴藻   眼框   斡旋   悬殊 B、农彦   雾霭   枯燥   帏幕 C、沟壑   喧嚷   褪色   瞳仁 D、溺水   怠慢   静睦   砂砾
  • 18、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duó)              归(xíng)             子(méi)             然(mù) B、绊(jī)              连(qiáo)             部(tún)             皱(zhě) C、默(jiān)             然(pián)             然(jiāng)              争(sòng) D、途(zǎi)             暗(huì)             潺(chán)             水(hú)
  • 19、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作文。

    追问是发现问题的勇气,改进是解决问题的行动。追问与改进,可以是破解难题的执着,还可以是探索未知的锐意……追问让改进有了方向,改进让追问更有高度和深度。

    请以“追问与改进”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选文体;(2)不少于5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 20、名著中也有很多像李彩霞一样用生命谱写“舍”与“守”赞歌的人物。根据名著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原文

    人物

    示例

    “啊!先生,到大海里来生活吧!一个人只有在海洋里才是独立的!在这里,我不听命于任何人!在这里,我是自由的!”

    尼摩船长

    【甲】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__________

    【乙】

    “我自己在乎我自己。越是孤单,越是无亲无友,越是无依无靠,我就越要尊重自己。我要尊重上帝颁发、世人认可的法律……原定的想法,已下的决心,是我此刻唯一必须坚持的东西,我要牢牢守住这一立场。”

    (2)__________

    (1)、根据表格中的名著原文填写人名。
    (2)、参照示例,从【甲】【乙】中选择一个人物,结合名著内容和阅读感悟,为该人物写一段“舍”与“守”的赞歌。

    示例:《海底两万里》中,尼摩船长亲手折断连接陆地的青铜船舵,但他坚持将诺第留斯号撞碎殖民者的钢铁战舰,将珍珠与仇恨一同沉入大海深处。在“舍”与“守”的抉择中,他深蓝瞳孔中燃烧的,是对自由的永恒守望:宁可做永不上浮的深海幽灵,也要守护海洋最后的尊严。

上一页 479 480 481 482 48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