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有同学假期去扬州瘦西湖游玩时,看到了一幅牌匾,于是拍照留存。但回家后发现因曝光过度,匾额中的最后一字看不清楚,查找资料后发现最后一字应该是“堂”。请你根据牌匾中其他字的字体为“堂”字选择合适的字体

  • 2、 为勉励自己用功读书,小天想用一句名言作为座右铭。请你从下面两幅书法作品中,选出最合适的一幅,将对应简体字用楷体正确、工整地抄写下来。

  • 3、班级开启了“汉字齿轮”闯关游戏,齿轮的中心是 , 请仿照示例,将齿轮中心的偏旁与齿轮边缘的字组成新的汉字并注音,并完成闯关心得。

    闯关心得

    “汉字齿轮”上的这些汉字都是竖心旁表明它们大多与⑥(   )有关,这样的汉字还有“⑦(   )

     ②

  • 4、 乐乐为班会撰写了发言稿,但有几处字音字形拿不定主意,请教了下面几位同学,其中分析正确的是(  )

    谁都曾经年少轻狂,犹如那海上的晚霞,明漏而张扬,五彩缤纷,散发着生命的色彩,丝毫不会因为夜幕的降临而tuì    ▲        (煺/褪)色几分。那扬帆起航的船经历过惊tāo    ▲    (涛/滔)骇浪,从来不会因为前进的方向迷茫害怕,沉默不过是因为内心积攒着无畏的勇气,再大的风雨、再远的航程也会乘风破浪。

    A、小语:“湄”是名词,指“水边,岸旁”,语段中该字应为形容词,因此要将“湄”改为“媚”。 B、小彬:“散发”中“散”的读音和“松散”的读音相同,都读作“sǎn”。 C、小文:“tuì色"在这里应是形容颜色变淡,联系日常生活,太阳暴晒会使物品颜色变淡,因此横线处应选择火字旁的“煺”。 D、佳佳:“惊 tāo骇浪”联系“滔滔不绝”可知,应写作“惊滔骇浪”。
  • 5、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要学会使用关联思考的方法理解其蕴含的多重意思,请完成下面的字义探究表。

      字形

    字义理解

    关联思考

    “步”的字形像人两只脚一前一后走路的样子,本义为缓步慢行,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

    就运用的是“步”的本义。

    词义演变有时表现为词性的变化。如“寸步难移”的“步”由本义的动词演变为

    (填写词性)。

    走”的字形上半部分像一个人

    摆动双臂、迈开大步跑的样子,

    下面的“止”像一只脚的样子。

    其本义可关联成语“

    ”“飞檐走壁”,意思为“跑”。

    “走”由脚步的移动引申为离开(亲友之间)来往、改变或失去原样等义。如“走样”中“走”的意思为

    “奔”的字形比“走”字多了两

    个“止”,显然,这是通过“止”

    的数量来区别

    “奔”的本义为急走、快跑。

    由于跑的时候通常希望跑得越快越好,故“奔”由急走、快跑引申为

    如“奔逃”“东奔西窜”;人为事情而往来奔跑忙碌,可以叫“”“奔走”“奔忙”。以上含义中的奔,往往强调其行为

    速度而不强调其方向性,均读作。如果强调投向的意思,就要读作bèn,如

  • 6、在汉字溯源课上,同学们对“雨”的字形很感兴趣,因此整理了以下资料,请你加入学习小组,和同学们一起进行探究并完成下面的溯源整理单。

    ★“雨”,属于字(造字法)。“雨”字甲骨文上边一横像天空,下边的小点像水滴,从天空中滴下的水滴便是雨。“雨”字篆书中的“一”像天“门”像云,“四点一竖”部分像水从天空云彩间滴落下来,据此可推断“雨”字的本义是

    ★“雨”,亦为部首,以“雨”为部首的字,大都和“雨”的本义有关。如“霜”“    ”

    ”等。

    ★当“雨”用作动词时,意思为“降落”,读作“”,如《诗经・采薇》中所写“今我来思,”。

  • 7、 下面是你为学校即将举办的演讲比赛写的演讲稿的部分内容,你仔细校对后发现其中有几处错别字,请记录到错题本的易错字栏目中。

    新时代青年要自觉接受红色传统教育,檐仰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等,廷续红色血脉,坚定“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的人生,让清风正气、篷勃朝气遍布全社会。

    易错字

    错别字           更正后的字

      ⇒ 

     ⇒ 

     ⇒ 

  • 8、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落    脚    草垛    见风转  B、    石    走    信手 C、息    幼    旗    地有声 D、    绊    变    无之谈
  • 9、同是离别,王勃与入川的朋友告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尽显洒脱旷达之意;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却显示出无限的惆怅;李白则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远远地寄去愁思陪伴友人。
  • 10、古仁人在诗歌中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如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的“”借“大雁”传书以解思乡之情;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里用“”表达征夫们的思乡之情;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的“”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水有情,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思乡是永恒的话题,听李白在《春夜洛城闻笛》中吟诵“”,听崔颢在《黄鹤楼》中吟诵“”,岑参在《逢入京使》中,面对前路迢迢,不禁回首故乡,愁思萦怀,吟诵着“”。

  • 11、和”是古人自处时的宁静平和。吴均陶醉在富春江美景中,停息物欲之心,获得内心的平和富足:鸢飞戾天者,;经纶世务者,。苏轼漫步在沙湖道中,无论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照耀,都能随遇而安: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和”是古人对“大同”社会的向往和追求。丰收之年,山西村村民热情好客、民风淳朴: , 丰年留客足鸡豚。大道之行,各年龄段的人群都得到合适的安排,弱势群体都受到关爱: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 矜、寡、孤、独、废疾者。“和”是古人面对自然时的天人合一。陶渊明在东篱下与南山相会,闲适的心境与静穆的山野物我合一:。杜甫在《望岳》中渴望登临泰山之巅,远大的抱负与巍峨的泰山融为一体:
  • 12、共享,就是愿意敞开心扉,与他人共情,“① , 起坐而喧哗(者)”(《醉翁亭记》),欧阳修醉情山水,与滁人共享宴酣之乐;“② , ③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信笺传情,与谢中书共享比肩贤者的心愿;“④  ,⑤。”(《夜雨寄北》),潇潇雨声中,李商隐遥想妻子,期望与其共享此情此景:“沉舟侧畔千帆过,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推杯换盏间,刘禹锡答谢白乐天,与其共享豁达洒脱的心志;“⑦ , ⑧”(《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酒酣沉睡时,辛弃疾梦回疆场,与好友共享昔日驰骋沙场的英姿。
  • 13、“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种大爱在李商隐的《无题》里为“”,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用“”诠释,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用“”表现了他舍己为人的博大胸襟和献身精神。
  • 14、穿越时空,对话古人,我们总能从他们的词句里看到家国情怀。《十五从军征》里“遥看是君家,”是对劳动人民被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奴役的同情;从《行路难》中,能看到李白要冲破一切阻力,为国施展抱负的乐观和豪迈:长风破浪会有时,;从《木兰诗》中,能读到将士为国杀敌的英勇: , 壮士十年归;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里我们又看到了将士守卫边疆的艰辛: , 都护铁衣冷难着”;在《己亥杂诗》中我们读到了龚自珍虽脱离官场,依然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在《春望》里,杜甫以乐写悲,让我们与他一起体会到国破家亡的苦恨:;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我们又看到他忘我为人的奉献:
  • 15、《论语》中,指出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 ,;强调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强调学习态度要端正,切莫不懂装懂的句子是:;强调让别人成为自己修身养性的镜子,学习好的,摒弃不好的句子是:
  • 16、山林美景,用“野芳发而幽香,”描绘;秋日情怀,借“ , 便引诗情到碧霄”表达。登山,抒发“会当凌绝顶,”的豪情;临水,感受“潮平两岸阔,”的意境。看见花落,领悟“落红不是无情物,”的精神;遇到雪飘,想起“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妙喻。离别时,以“海内存知己,”宽慰朋友;迷茫时,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激励自己……中国人有中国人的眼睛,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灵。
  • 17、吟诗:“山气日夕佳,①”赏陶渊明笔下秋意颇浓的山野之美;“② , 芳草萋萋鹦鹉洲”,赏崔颢笔下登楼远眺的江景之美;“③ , ④”赏王维笔下塞外大漠的雄浑壮丽之美;诵词:“我报路长嗟日暮,⑤”我们体会到李清照在人生道路上的茫然。“⑥ , ⑦”我们感悟到晏殊借落花和归燕传递的惋惜伤感之情。读文:“⑧ ,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⑨”陶弘景带我们领略山川之美,晨曦变化。“富贵不能淫,⑩ , 威武不能屈”,孟子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
  • 18、请在下面对话的横线处填写相应的古诗词名句。

    小语:纵观古今,有许多文人经历坎坷,于诗词中抒写心志。他们或登高远望,喟叹“念天地之悠悠,①”(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抒发内心的孤寂惆怅;或对月抒怀,吟诵“但愿人长久,②”(苏轼《水调歌头》),表达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

    小文:他们虽受挫困顿却依然昂扬向上,刘禹锡面对宦海沉浮,用“③ , ④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表现自己豁达乐观的胸襟;王安石面对保守派的非议阻挠,用“⑤ , ⑥”(《登飞来峰》)来表现自己锐意改革的决心。

    小豫:他们不仅抒个人情怀,也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杜甫虽个人遭遇不幸却想到“⑦ , ⑧”(《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天下寒士的安居疾呼,期盼国泰民安。他们身上的积极进取精神总能给处于低谷的人以激励。

  • 19、用典是诗人委婉抒情的常用手法之一。李白的“”(《行路难》其一)用姜尚、伊尹两个典故,表达了自己希望能够重新得到任用的愿望;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用向秀、王质两个典故,表达了对受害朋友的怀念与岁月易逝、人事变迁的感叹;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引用战国时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揽人才,表现将士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李商隐的“”(《无题》)借青鸟的典故传达思念之情;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引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之情;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用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获胜在燕山刻石记功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秋瑾在《满江红·小住京华》中“”化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句子,表达了知音难遇、抱负难以施展的孤寂与苦闷。
  • 20、曹操的“”(《观沧海》)借想象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表现诗人宽广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李白以“”(《行路难(其一)》)体现了诗人坚信抱负必能实现的积极昂扬的精神;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杜甫的“”(《望岳》)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王安石的“”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上一页 436 437 438 439 44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