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材料一】

    整体阅读素养是整本书阅读的主线。整体阅读素养,是一种运用系统思维理解和把握阅读材料的综合性阅读能力。如图所示:

    【材料二】

    ①1923年:叶圣陶等就提出“略读整部的名著”“参用笔记,求得其大意”。今天倡导“整本书阅读”,最终目的是达成2022年版《课程标准》提出的“积累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拓宽阅读视野”。怎样才能获得“整本书阅读”的精髓、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呢?学生需要认真阅读原著,养成阅读习惯,感受原著的语言美、情节美、情感美、文化美,这是不二法门。

    ②整本书阅读效果差,与没有采用正确的阅读方法有关。读书要注重概括要旨及真意,这是阅读的第一个方法,即理解。精要的地方要细读精读,别的地方可跳读浏览。精要处要多读几遍,要耐心地看,这是阅读的第二个方法,即鉴赏。夏可尊认为读书不但要理解,还要会鉴赏,知道其好处所在。而鉴赏有两条路:一是把“我”放入鉴赏的对象中去,两相比较;二是要反复“玩味”,要冷静,每一次阅读总会有不同的感受。

    【材料三】

    ①目前整本书阅读的情况依然不容乐观。同学们的阅读量太少,甚至很多人的阅读“普遍处于一种无序和零散的状态”,没有完善的个人阅读计划。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一些同学阅读态度不端正,有的不爱读,有的认为名著难读,而时间不够与学习压力过大是主要原因。同学们有繁重的学习任务,科目多,时间紧,学习压力大,能阅读的时间相对减少,而整本书阅读需要的时间较长,因此整本书阅读效果难以得到保障。

    ②怎样有效阅读整本书呢?三步阅读法无疑是一种好方法。第一步,梗概读书法。即同学们结合目录,用浏览与跳读的方式,尽可能在较短时间内读完全书,然后写一篇故事梗概。如一周内读完完整的《西游记》,并写出故事梗概:《西游记》是中国古代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主要描写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的故事。第二步,问题任务导读法。以作品的关键节点设置问题任务支架,以完成问题任务为驱动去阅读,如“绘制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路线图”。第三步,重点精读法。即对重点段落进行精读赏析,写出精读成果,进行汇报展示。如以“成长”为话题,写出唐僧四人在西天取经路上的成长,可以写一下这个故事带给自己的启发和感悟等。三步阅读法需要较长时间,同学们可以把假期与课堂学习结合起来,第一步可以放到假期去完成,第三步在课堂学习期间完成。

    【材料四】

    ①整本书阅读虽然需要略读、精读等多种方法,但从本质上看,它是一种整体阅读,突出一个“整”字。这种整体阅读,表现为阅读过程的序列化。它基于学生对整本书的“素读”,即自主、自由的阅读;精于学生对整本书的“批读”,即个性化、多角度的阅读;化于学生对整本书的“研读”。即带着特定目的、话题的研究性阅读。这种整体阅读,还表现为阅读思维的系统化。通读整本书,要把握主要内容、整体框架、基调色彩等;细读整本书,要关注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阅读整本书,要从不同的阅读视角梳理、整合整本书的阅读成果。

    ②整本书阅读,是一种个别阅读过程,更是一种共享阅读过程,且以共享阅读为贵。所谓个别阅读,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阅读整本书,不与他人交流阅读的感受、困惑和心得。所谓共享阅读,就是个人或集体将阅读的感受、困惑和心得分享给他人。相比于个别阅读,共享阅读更能激发自己深入研读、触类旁通的积极性,从而使自己获得启示,激荡思维。丰富体验,拓宽视野。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整体阅读素养主要关注阅读方法、阅读过程、阅读能力,并不关注阅读目的。 B、叶圣陶倡导整本书阅读,认为其能积累阅读经验、养成阅读习惯、拓宽阅读视野。 C、因用三步阅读法阅读整本书时间较长,可将假期与课堂学习结合,在假期完成前两步。 D、整本书阅读本质是一种整体阅读,表现为阅读过程的系统化和阅读思维的序列化。
    (2)、请结合材料二、材料三,简要概括部分人整本书阅读效果差的主要原因。
    (3)、若为材料四第二段添加论据,下面哪一句合适?为什么?

    ①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2、长沙图书馆举行“楚云湘水自古多情——古籍中的湖湘诗文”主题展,请你把下面的诗文补充完整。

    (1)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以“”写出了洞庭湖湖面气势阔大、烟波浩渺的壮观景象。

    (2)杜甫寓居长沙期间,遇到了长安时的老朋友李龟年,他在《江南逢李龟年》里以“”写尽了唐王朝开元时代的世事沧桑、人生巨变。

    (3)辛弃疾曾在湖南练兵抗金,从他的词句“ , 赢得生前身后名”中(《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我们读出了他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 3、三湘大地可谓人杰地灵,悠久的历史,多元的民族和文化,独特的自然资源,都给湖南留下了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花鼓戏是湖湘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湖南最著名的戏种,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湖南花鼓戏曲调活泼轻快,旋律流畅明快,名剧《刘海砍樵》曾唱遍大江南北,风靡海内外,但是如今却坐上了冷板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湖南花鼓戏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冲击,发展停滞,专业剧团人员老化,行当不齐,设备简陋,民间剧团举步维艰,数量不断减少,湖南花鼓戏的处境堪忧,如何传承与保护湖南花鼓戏成了摆在我们面前十分紧迫和重要的任务。

    (1)、岳麓山南大门对联的上联是“学正朱张一代文风光大麓”。请为其选出正确的下联(     )
    A、勋高黄蔡千秋浩气壮名山 B、浩气黄蔡千秋勋高壮名山 C、惟楚有材三湘弟子遍天下 D、有材弟子三湘惟楚遍天下
    (2)、请你根据以上材料反映出的主要问题,为“传承与保护湖南花鼓戏”建言献策,至少提2条建议。
  • 4、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湖湘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性文化,可以上溯至屈原、贾谊的先秦、大汉时代,但真正成型是在宋代,而湖南书院在湖湘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功不可没。北宋时期,名列天下四大书院的岳麓、石鼓书院异想天开 , 文风渐 , 在促进湖湘士人树立文化自信方面卓有成效 , 为湖湘文化的形成diàn( )定了坚实的基础。发扬传承湖湘文化,身为湖湘儿女的我们任重道远。

    (1)、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文风渐diàn

    (2)、下面的词语在文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功不可没 B、异想天开 C、卓有成效 D、任重道远
    (3)、文中划“________”的句子有语病,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写出修改意见。

  • 5、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小”常常被我们忽视,其实“小”亦有价值。一个善意的举动虽小,却能给人带来温暖;一次创新的尝试虽小,却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前行的脚步虽小,日积月累,却能带我们走向成功……不要轻视小,小中有真情;不要忽略小,小中见大义。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作文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表达有真情实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 6、作文题目:我的成功密码

    作文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表达有真情实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 7、毕业季即将来临,九年四班全体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够积极乐观地为这段生活画上圆满的句号。
    (1)、语文老师布置每人借用一句古诗表达和同学之间的赠别之意,请你写出一个上下句。

    上句:       下句:

    (2)、美术老师为同学们在教室后面黑板上绘制了成长树,让同学们记录一下自己三年里具有代表性的内容。请你也写上两个吧!(每个不超5字)

    (3)、班委会想要征集每个人的照片,整理成美篇放在班级群相册里,请你给相册取一个好听的名字。要求能体现初中生活的特点,并在相册名称之后加以解说。

    名称:

    解说:

    (4)、全体毕业班老师委托音乐老师在课堂上播放了田汉的《毕业歌》。下面是其中的一段歌词,你从这段歌词中读出了什么?

    歌词: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我们今天是弦歌在一堂,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巨浪,巨浪,不断地增长!同学们!同学们!快拿出力量,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 8、班级开展“小说人物我点赞”的活动,请从下列备选小说中选择一个人物,简要写出你点赞的理由。

    要求:至少列举一个典型情节。

    备选作品:《水浒传》《海底两万里》《西游记》

    我为点赞。他(她)

  • 9、班级为了分享名著阅读体验和探究成果,布置同学们写一篇读后感,仿照下面两位同学的示例,请你也为自己所写《朝花夕拾》的读后感拟一个标题。

    示例:A.红心向党,星火相传——读《红星照耀中国》有感

    B.无悔人生,百炼成钢——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读《朝花夕拾》有感

  • 10、阅读后回答问题。

    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

    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

    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

    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

    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

    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

    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

    艾青诗中的“她”是①(人名)。她是中国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化身,她身上集中体现了②的崇高品质。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老师齐白石     

    李可染

    ①白石老师平时作画,既不看真实的对象,也不看草稿,就是那样“凭空”自由自在地在纸上涂写,但笔墨过处,花鸟鱼虫、山水树木尽在手底成长,而且层出不穷,真是到了“胸罗万象”“造化在手”的地步。

    ②有次我在江南写生,一天午后躺在一棵大松树下休息,仰观天际伸出的松枝,忽然感到似在哪里见过。想想才恍然明白,那分枝布叶及松塔的形态,原来就像一幅白石老师的画。这使我感佩老师作画不仅是从造化入手,而且观察得是那样细致,认识得是那样深刻。过去有人批评国画家的“凭空”作画就是不重视生活,殊不知优秀的传统画家都是把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作为艺术修养极其重要的部分,当他正式进行创作时,认识生活的阶段已经成为过去。我们不能设想白石老师一边执笔一边观看,能画出今天这样生动的小鱼小虾。

    ③白石老师晚年作画,喜欢题“一挥”两个字,不了解的人就会联想到,大画家作画,信笔草草,一挥而就。实际上,老师在任何时候作画都很认真,很慎重,并且是很慢的,从来就没有如一些人所想象的那样信手一挥过。他写字也是一样,有人请他随便写几个字,他总是把纸叠了又叠,前后打量斟酌。有时字写了一半,还要抽出笔筒里的竹尺在纸上横量竖量,使我这在旁边帮忙按纸的人都有点着急,甚至感到老师做事有点笨拙。可是等悬挂起来,这些字画马上又会使你惊叹,你会在那厚实拙重之中,感到最大的智慧和神奇。

    ④老师有句诗道“采花蜂苦蜜方甜”,好心的艺术家往往只愿把有丰富滋养的甜美成果分享给人,却不愿人知道自己所受的辛苦。假若有人问白石老师在他的艺术修养上下过多大的苦功,我想以“铁杵磨成针”来作比也并不怎么过分。就以老师画案上那块砚台来说,那是一块又粗又厚的石砚,但以老师作画之勤,经过千万次的研磨,砚底有的地方已经很薄。近年别人给他磨墨时,他总是嘱咐往厚处磨,不要把砚底磨穿了。勤学苦练,功夫不可间断,是历代艺术大师的名言,白石老师就是身体力行的典范。

    ⑤老舍先生收藏了一幅白石老师的钓丝小鱼图。图中很大的篇幅只有一根被微风吹动的钓丝,下边是几条被钓饵所吸引的小鱼,墨色淡淡的。画面似乎没有什么东西,但是,我们眼前却似乎浮现出这样的场景——晚风习习,天边一抹晚霞,人在清澈的池塘边观看游鱼,闲适惬意。画面上那一根钓丝给人无限的想象和美妙的感觉。这张画使我们深深体会到白石老师感觉的敏锐和感情的真挚。更可贵的是这些作品的思想感情与我们的思想感情息息相通,不感觉有什么疏远和隔膜。

    ⑥一次,我陪一位著名的印度诗人去访问老师,老师画了一幅牵牛花送他。画面中的牵牛花迎风向露,欣欣向荣。诗人站在画前激动地说:“这花的艳丽生动使我感到在枝叶间就要穿出一只蝴蝶。”停了一下,他又说:“这不仅是一棵花,这是东方人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歌颂。”在国际和平奖授奖仪式上,艺术家郁风代白石老师致答词:“正因为爱我的家乡,爱我的祖国美丽富饶的山河土地,爱大地上的一切活生生的生命,因而花费了我的毕生精力,把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感情画在画里、写在诗里。直到近几年,我才体会到,原来我追求的就是和平。”

    ⑦我很喜欢白石老师九十多岁时画的一棵棕树。棕干笔直冲天,棕叶下垂,笔力之雄健真可说是“如能扛鼎”。我不想说画里的棕皮、棕叶的质感如何的神似,只想说我感到的那种震撼人心的气魄,正如画上题字“直上青霄无曲处”传达出的中华民族雄迈、昂扬、不屈的精神。我想不管是谁,站在白石老师的作品之前,都会感到清新蓬勃的气息、雄强健壮的力量扑面而来,心胸为之一快,精神为之振奋。

    ⑧白石老师逝世前,还是经常不断地创作,这些作品精神饱满,一点未见衰颓之气。他九十六岁画的一幅秋海棠,红光满纸,神采焕发,浓艳至极。另外一幅万年青,真有一种永不衰竭的生命力。

    ⑨赏画思人,对白石老师“一挥”的题字,我有了更真切的理解。

    (1)、你的同桌对齐白石先生的“钓丝小鱼图”“牵牛花图”和“棕树图”三幅画进行了整理,请你帮助补充完整。

    绘画

    元素

    意境

    寓意

    钓丝小鱼图

    被微风吹动的钓丝和几条被钓饵所吸引的小鱼

    充满无限想象,表现此刻的静谧美妙

    牵牛花图

    牵牛花迎风向露

    欣欣向荣

    棕树图

    蓬勃雄强

    赞颂中华民族雄迈、昂扬不屈的精神

    (2)、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他写字也是一样,有人请他随便写几个字,他总是把纸叠了又叠,前后打量斟酌。

    (3)、作者笔下的齐白石老师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精神品质?依据文章内容列举三点。
    (4)、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会说“对白石老师‘一挥’的题字,我有了更真切的理解”?
    (5)、下面是齐白石先生晚年的画作《松鹰图》。请结合文中鉴赏画作的方法和链接材料中李可染的观点,为这幅画写一段鉴赏词。(50字左右)

    【链接材料】

    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

    ——李可染《山水画的意境》

    鉴赏词: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拥有现实的世界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由此我想,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他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

    ②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人们从《论语》中学得人生的智慧,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中学得刚烈的人格;从马克思那儿学得激情的人世,从鲁迅那儿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那儿学得执着的道德;歌德的诗句刻写出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③一个人一旦与书结缘,极大可能是注定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并非凡书皆好,在流传的书籍中,并非全是劝善之作,也有无价值的甚至起反作用的。但我们所指的读书,总是以其优良品质得以流传一类,这类书对人的影响总是良性的。一旦与此种嗜好结缘,人多半会向往崇高一类,如对暴力的厌恶和对弱者的同情,使人心灵纯净而富有正义感,人往往变得情趣高雅趋避凡俗。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就是读书使人向善;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这就是读书使人避恶。

                             

    (节选自谢冕《读书人是幸福人》,有删改)

    材料二:

    ①根据不同的读书目的,可以选择不同的阅读内容。例如,如果是为了与课内学习沟通衔接,就要关注与课内关联度较高的内容;如果是为了写读后感,就要关注感受最多、体会最深的内容;如果是为了质疑批判,就要关注你认为可以商讨、指瑕的内容。

    ②阅读不同的文本,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例如,实用文体可以采取“冷读”的方法,阅读时头脑冷静,心平气和,这样有利于把握概念,抓住要点,深入理解;文学作品则可以采取“热读”的方法,阅读时可以调动感情,鼓舞精神,一气贯注,达到感同身受或身临其境的效果。再如,理解、记忆性阅读,可以采取默读的方法;评价、探究性阅读,可以采取评点批注的方法;消遣、娱乐性阅读,可以采取浏览跳读的方法。

    材料三:

    ①“我叫董宇辉,之前是老师,现在是售货员。”这位8年带过50万学生的新东方英语教师,因为双语直播带货走红。

    ②一天,董宇辉在直播间介绍完产品后,随口说道:“当你背单词时,阿拉斯加的虎鲸正跃出水面;当你算数学时,南太平洋的海鸥正掠过海岸;当你晚自习时,地球的极圈正五彩斑斓。但少年梦要你亲自实现,世界你要亲自去看。那些你觉得看不见的人和遇不到的风景,终将在生命中出现!”随后,这段话风靡网络,激励了无数想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学子。

    ③很多人说,董宇辉上到天文地理,下到百姓生活,信手拈来,侃侃而谈,是不是有剧本?对此,他在接受央视采访时回应:“文案不需要提前准备,在镜头前张口就来的东西,取决于这些年你读的书。”说得多好!正应了那句“腹有诗书气自华”。你所读的每一本书,你所做的每份努力,都会有收获和回报!

    (选自《人民网》,有删改)

    材料四:

    读者的四种类型

    ①海绵型:读什么吸收什么,随即又原封不动地吐出来,什么都没有获得。

    ②磨砂玻璃型:只满足于把书读完,为的是消磨时间,没有留下有价值的东西。

    ③过滤袋型:把阅读的内容进行过滤,留下的是残渣剩料。

    ④钻石型:阅读时主动与作者对话,用自己的思考来折射书籍的内涵。不仅自己读书受益,还使别人也受益。

    (节选自王荣生《国民语文能力构成研究》,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可以通过读书,从先贤们的优秀作品中学习做人,收获幸福。 B、与书结缘的人,是注定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 C、材料二属于说明文体,使用的说明方法是分类别和举例子。 D、根据材料三、四的内容思考,董宇辉是钻石型的读者类型。
    (2)、如果在材料一第④段横线上补写一个呼应开头且简洁的结尾,可写为:
    (3)、同学在阅读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时,对范进是励志人物还是批判对象产生了争论。对此,请你根据材料二,从方法上给同学们阅读此书提出建议。
  • 13、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柳仲郢退公布卷,不舍昼夜。九经三史,一抄,魏晋南北史,再抄。手书分门三十卷,号“柳氏自备”。小楷精谨,无一字肆笔。东坡少时,手抄经史,皆一通。每一书成,则变一体,卒之学成。手抄有三益:先经抄一遍,于记诵亦易,益一也;可以校书之讹误,收已之放心,益二也;常抄则手法亦熟即以当学字益三也。今时读书,有力者必雇倩佣史,其或不得已而抄,又潦草成行;而其贫者,又直读于无书可抄。手抄之益,今之不解也久矣

    (节选自《读书止观录》,有改动)

    [注]①柳仲郢:唐朝大臣。②退公:公馀休息,这里指闲暇时间。③肆笔:纵笔,不端正。④雇倩:出钱雇请。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手抄之益,今之不解也久矣。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三处)

    常 抄 则 手 法 亦 熟 即 以 当 学 字 益 三 也。

    (3)、选文作者写了柳仲郢和苏轼抄书,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也曾写到自己抄书,试分析两文作者写抄书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 14、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节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1)、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日光下          (2)雾凇沆砀

    (2)、甲、乙两文都有对“影子”的描写,光影辉映。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妙处。
    (3)、下面的链接材料表明了对游记写作及游览的一种观点,请简要概括。你是否赞同链接材料中画线部分对《小石潭记》的分析?请简要评析。

    【链接材料】

    古人游记,写尽妙景,不如不写尽为更佳;游尽妙境,不如不游尽为更高。盖写尽游尽,早已境味索然,不写尽不游尽,便见余兴无穷。篇中遥望潭西南一段,便是不写尽妙景;潭上不久坐一段,便是不游尽妙境

    概括:

    评析:

  • 15、名篇名句默写。

    如果可以回到古代,我想亲到岳阳楼,凭栏吟诵(1)“”,感受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范仲淹《岳阳楼记》);我还要去感受李白为了理想呐喊出(2)“”的万丈豪情(李白《行路难(其一)》);我还想与苏轼对坐,聆听他(3)“”希望被朝廷委以重任的心声(《江城子·密州出猎》);再到三峡乘一乘游船,观赏一下郦道元眼中(4)“”的春冬之景,美不胜收。

  •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诵读《孟子》,一句“鱼,我所欲也”,传承了千年。溯回历史,你会发现“鱼”贯穿于人类文明发展始终。它是鲜(     )的彩陶上蜿蜒的鱼纹,是承载着阴阳哲思的鱼图,是流俗“鱼跃龙门”中的欢欣和惘然中折射的文人对自身命运的关照……顺时而下,“鱼文化”的内涵并没有停zhì(     ),现代文化中它还代表着富饶、繁荣和幸福。春节期间,人们会用年画、窗花等形式来表现鱼的形象,其中寄寓着的富贵有余的企盼不谋而合

    鱼在水,人临渊,可观、可赏。赏是一种情志,观是一种境界。以鱼见万物,以万物悟人生。若是这山水天地少了游鱼,(     )少了一份自然的灵动,(     )少了一份逍遥的意趣。

    (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1)鲜       (2)停zhì

    (2)、文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下列选项中最恰当的是(     )
    A、不约而同 B、不言而喻 C、不期而至 D、不可思议
    (3)、下面各组词性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
    A、诵读   内涵   自然 B、传承   蜿蜒   游鱼 C、富饶   繁荣   鲜妍 D、承载   境界   企盼
    (4)、文中画线的句子应填入的一组关联词语是(     )
    A、虽然……但是…… B、不仅……还…… C、不是……而是…… D、与其……不如……
  •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杨绛笔下善良淳朴的人力车夫老王:在逆境中倔强成长;勇于创新的清华博士庞众望:永不放弃;热爱发明的人形机器人领军者宇树科技王兴兴:敢为人先;开发AI大模型、引领人工智能发展的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为新中国“两弹一星”事业贡献毕生精力的大科学家钱学森……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别人眼中的那束光,我们也要看到属于自己的独特光芒。因为这光芒,我们便无惧征途的黑暗:因为这光芒,我们更热爱这人间烟火:因为这光芒,我们更要追逐心中的诗和远方……

    以上内容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在追光的日子里”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姓名,不少于750字。

  • 18、《庄子·山木》中写道:“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请从下面选项中任选一组人物,结合相应的作品内容,分析这句话是如何体现的。

    A.范进与张静斋(《儒林外史》)

    B.保尔与朱赫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 19、小语在阅读时发现以下名著的人物之间存在一定关联,请你帮他完成名著联读卡。

    名著联读卡

    作品

    人物

    人生导师

    分析

    《朝花夕拾》

    鲁迅

    (1)

    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对鲁迅有深远的影响。

    《骆驼祥子》

    祥子

    (2)

    祥子在他家拉包月,他和气待祥子;祥子摔伤了他,他没有责备祥子。

  •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窗台那棵向日葵

    许锋

    ①莫艳辉展开信,“要做莫老师那样的向日葵,籽实埋在十里,花盘朝着娃们”。是考上大学的学生写来。

    ②广东西北部有个瑶族自治县叫连南,连南从前有个乡叫盘石。许多年前,莫艳辉转学到盘石小学读三年级时,父亲是那所小学的语文老师。小艳辉没见过父亲上课,父亲也没给她上过课,但隐隐的,她就想当老师,玩“过家家”时总扮先生。母亲打趣:“用丝瓜花搓手,长大就能当老师。”她当真,夏天总攥着丝瓜花。指甲甲渗着黄汁,晚上睡觉都不肯洗。

    ③1992年那年夏天,不满20岁的莫艳辉从师范毕业,哪儿都不愿去,只想去盘石——连南最偏远的角落,也是父亲守了一辈子的地方。她被分配到盘石中学,离盘石小学不过一里路。下班回家很方便,家就是小学校园的一间平房,虽小却温暖。父亲已是盘石小学的校长。

    妹,瑶山孩子读个书不容易,要好好教。父亲语重心长。她使劲点点头。

    ⑤瑶乡的课堂总比别处静些。山里的孩子典。近半瑶族孩子说普通话时,该送气的声音总含在喉咙里一一瑶语本无送气音。她不急,慢慢磨。每日课前腾三分钟练嘴皮子。顺口溜打头阵,“四是四,十是十”脆生生响满屋:接着有孩子红着脸讲新闻,或说段瑶寨传说。渐渐地,朗读声漫出教室,孩子们的脸像初春的杜鹃,一茬茬红起来。

    ⑥春末夏初,她带着学生去寨子里寻访传统手艺人。老人坐在门槛上绣瑶锦,长针穿来绕去,讲起盘王节的故事。学生举着本子记,清风拂来阵阵兰花的幽香。

    ⑦学生们都喜欢她。20多年前,莫艳辉调到县民族中学教书。一个初二的女孩在本子上写:“莫老师念课文时,声音像清泉敲响我的心田。”一个初三毕业班的孩子留言:“不知往后能否再相遇,此刻只想说:谢谢你,老莫。”她捧着这些本子抹眼泪。

    ⑧父与女,均出类拔萃。2016年春天,莫艳辉被评为“特级教师”,这年秋天,父亲获“乡村学校从教30年”荣誉证书。因为教得好,珠三角的学校来请,她总说:“瑶乡孩子更需要我。”有私立学校开几倍工资“挖”,她指指操场边的桂花树:“挪了根,这花就不香了。”行政部门要调她,她头摇得像拨浪鼓,转头去带年轻教师。

    ⑨担任副校长那年,兰花开得早。校长说:“管初中部就够忙了。”她攥着课程表,执地说:“我喜欢教语文!”最后讨价还价,从两个班减到一个班。

    ⑩她的办公桌抽屉里总备着小零食。发现有男生蹲在办公室门口,她牵他:“来,别怕,吃块糖,这里就是你的加油站。”学生有心事,总爱找她倾诉。周末,即便下雨,她也深一脚浅一脚走一两个小时山路去家访。一次她生病,在邻县住院,十几个学生跋山涉水来看她,带来枇杷花,说这花煮水止咳,一旁的病友无不羡慕。

    ⑪“她是一缕光,让我对未来充满希望。”学生们说。“用青春丈量父辈走过的山路,被需要的感觉很幸福。”她说。师生情像寨子里的火塘,暖洋洋。有一年中考前,一名学生因家庭矛盾欲弃考,她得知后立即赶往调解,母女和好,学生参加考试,以语文满分的成绩摘取全县桂冠。

    ⑫期末改试卷,年轻教师嘀咕:“莫校怎久还跟咱们一起?”她笑:“咱是流水线上的‘小伙伴’。”红笔尖沙沙划过3000多道题,有人抱怨眼花,她摸出小盒:“含片薄荷糖,当年改作业全靠它提神。”

    ⑬莫艳辉52岁生日那天,女儿给她寄来新钩的毛线向日葵。花盘有碗口大,金黄金黄的,茎叶绿油油。她摆在办公室窗台上。女儿说,妈妈特别像这棵向日葵。

    (选自《人民日报》2025年04月14日 第20版)

    (1)、简析第④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2)、联系上下文,任选一句体会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她当真,夏天攥着丝瓜花,指甲缝里渗着黄汁,晚上睡觉不肯洗。

    (2)渐渐地,朗读声漫出教室,孩子们的脸像初春的杜鹃,一茬茬起来。

    (3)、在文章末尾,女儿为什么说妈妈特别像摆在办公室窗台上的这棵向日葵?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4)、广东电视台拟推荐莫艳辉老师入选“202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栏目,请你代广东电视台写一段颁奖词,向中央电视台推荐莫老师。要求:结合文章内容,语言简洁典雅,100字以内。
上一页 429 430 431 432 43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