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列句子中,加线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听闻敦煌莫高窟保护面临困境,张大千如坐针毡 , 多方奔走呼吁,积极筹措资金助力文物修缮。 B、张大千在创作巨幅泼墨荷花时,灵感迸发,运笔如飞,浓墨重彩间将荷塘的磅礴气势一气呵成 , 令人叹为观止。 C、旅居海外期间,张大千对故乡山水望眼欲穿 , 笔下的青绿山水无不寄托着他浓浓的思乡之情。 D、为复刻敦煌壁画色彩,张大千带领团队查阅古籍、试验矿物颜料,对每一处细节都吹毛求疵 , 最终完成高水准临摹作品。
-
2、踏入张大千纪念馆,墙上的《长江万里图》睥睨众生,展柜上的信笺映出大师足迹。掂量特制苎麻宣纸时,突然战栗——原是台湾研学团在体验泼彩技法,少年们正在泼墨临摹《荷花图》。想起曾经书画课单调无趣,味同嚼腊 , 此刻却被少年教游客执笔的模样触动。展馆工作人员见我聂手聂脚靠近《荷花图》真迹复制品,笑道:"当年大千先生翻越敦煌洞窟,临摹这荷花,可谓费尽匠心。”微风拂过未干的《荷花图》,浮光掠影般于那抹无可耐何的乡愁里,跃动着赤子丹心。(1)、上述材料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睥睨(nì) B、战栗(lì) C、掂量(diān) D、信笺(qiān)(2)、上述材料中加线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味同嚼腊 B、浮光掠影 C、聂手聂脚 D、无可耐何
-
3、请以“阅读助我成长”为题目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得抄袭、套作;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泄露个人相关信息,如需出现本市人名、地名、校名,请用XX代替。
-
4、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作文。
有人说,挫折是人生中的绊脚石;有人说,挫折是成功的催化剂。泰戈尔说:“我一路走来的世界,是有许多生活中的挫折所滋润。”歌德说:“流水在碰到抵触的地方,才把它的活力解放。”
你是如何看待生活中遇到的挫折的?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得抄袭、套作;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泄露个人相关信息,如需出现本市人名、地名、校名,请用XX代替。
-
5、初中生活即将结束,九年级(1)班准备举办“青春不散,感恩有你”主题活动。以下是活动具体安排。
活动时间:12月21日下午1点—2点
活动地点:九年级(1)班教室
活动内容:学生节目表演、任课教师讲话
请你根据以上信息,以班委会的名义,写一则给李老师的邀请函,将邀请的对象、活动的主题、时间、地点及内容等交代清楚。(正文内容不少于100字)
[小贴士]邀请函正文包括:活动的日程安排、时间、地点,并对被邀请方发出得体、诚挚的邀请。
-
6、经典无国界,阅读经典可以丰富阅历,涵养性情。自古以来,公平和正义一直是人类共同的追求。请从下面几部名著中任选其一,从主旨或人物形象上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海底两万里》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红星照耀中国》 《简·爱》
-
7、班级针对“整本书阅读”开启热烈讨论,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对话。
老师:我们学习了设计整本书阅读探究专题的一种方法,那就是关注书中反复出现的内容。今天,我们围绕这个话题来交流一下。
小安:老师,我发现《水浒传》中“酒”这一物品在不同的情节反复出现。比如:“(1)”“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等,“酒”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小乐:我发现的是不同名著中情节的三次反复!比如《水浒传》中有“(2)”,(3)《》中有“三借芭蕉扇”。
-
8、咏芭蕉
郑燮①
芭蕉叶叶为多情,一叶才舒一叶生。
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
【注释】①郑燮:号板桥,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咏芭蕉》是诗人怀人之作。
赏析古诗,完成对话。
小语:本诗题为《咏芭蕉》,诗歌从芭蕉叶的(1)着笔来描写芭蕉。
小文:诗中“多情”一词用了(2)的修辞手法,赋予芭蕉叶以人的情态。
小语:诗中用“抽不尽”写出了诗人(3)。
小文:“(4)”一句间接抒发了诗人对秋风秋雨和秋天的怨恨之情。
-
9、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
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①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②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
①伏伽①曰:“臣闻‘性相近,习相远’。今皇太子诸王左右执事,不可不择。大抵不义无赖及驰骋射猎歌舞声色慢游之人,止可悦耳目,备驱驰,至拾遗补阙,决不能也。泛观前世,子姓②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乱之。愿选贤才,澄僚友③之选。”
②帝④大悦,即诏:“周、隋之晚,忠臣结舌,是谓一言丧邦者。朕惟寡德,不能性与天道,然冀弼谐以辅不逮,而群公卿士罕进直言。伏伽至诚慷慨,据义恳切,指朕失无所讳。其以伏伽为治书侍御史,赐帛三百匹。”
(选自《新唐书·列传·卷第二十八》)
【注释】①伏伽:孙伏伽,唐初大臣,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状元。②子姓:子孙,子孙辈。③僚友:指官职相同的人。④帝:指唐高祖。
(1)、解释下列加点词。(1)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2)时时而间进
(3)朕惟寡德 (4)而群公卿士罕进直言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皆以美于徐公 然冀弼谐以辅不逮 B、其以伏伽为治书侍御史 若为佣耕 C、臣之妻私臣 驰骋射猎歌舞声色慢游之人 D、而群公卿士罕进直言 暮寝而思之(3)、翻译下列句子。(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2)今皇太子诸王左右执事,不可不择。
(4)、阅读文章,回答下面问题。(1)联系【甲】【乙】两文内容,分析齐威王和唐高祖这两个人的共同特点。
(2)古往今来,人们大多宣扬讽谏,贬低直谏。但苏洵却说“讽、直一也”,认为讽谏和直谏两者都一样。你是否赞同苏洵的观点?请结合【甲】【乙】两文说说你的理由。
-
10、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心有敬畏行不逾矩
吴宇轩
①《明史》中记载:一日早朝,明太祖朱元璋问群臣,天下何人最快活?大家众说纷纭,或曰金榜题名者,或曰功成名就者,或曰富甲天下者,不一而足,却皆未获赞许,唯独大臣万钢回答“畏法度者快活”时,朱元璋点头称是,称其见解“甚独”,并说“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
②敬畏,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行为准则。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
③敬是会意字,由“苟”和“攵”两部分组成。苟同“苟”意为自我告诫、自我反省。“攵”同“攴”意为敲击。《说文解字》中说:“敬,肃也。”敬字本义为恭敬、端肃。
④畏的甲骨文字形像是鬼以手持杖的样子。《说文解字》中说:“畏,恶也,从白,虎省,鬼头而虎爪,可畏也。”畏的本义为害怕、畏惧。
⑤敬畏一词最早见于《管子·小匡》:“故以耕则多粟,以仕则多贤,是以圣王敬畏戚农。”自此之后,敬畏便成了一种固定用法,用来指对人和事物心存崇敬尊重。敬畏虽然由敬与畏两种情感组成,却并非二者的简单组合。畏因敬而生,内心敬服,方能有所戒惧,从而约束规范言行。敬中有畏,畏中有敬,二者相融通,方能体现敬畏意识的真谛。
⑥宋人李俊甫所撰《莆阳比事》中记载:北宋林逵居官清白,任职于泉州市舶司时,有人赠其十瓮海蜇。林逵起初以为不过是腌制的海产品,只能当小菜用,也不好意思拒绝,就勉强接受。过了一些日子,家人发现十个瓮中竟然全部装着白银。林逵知道后感叹道:“昔人畏四知,予独畏一心。”急忙叫人将白银送还。林逵洞悉送礼者的居心,内省自己的贪心,而幡然醒悟,正是因为其心存敬畏,方能自省自警。
⑦中国传统文化十分强调敬畏意识。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朱熹在《中庸注》中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明代张居正曾说:“志成于惧,而荒于怠。”这里的惧并非害怕、戒惧,而是对人生的敬畏。明代吕坤亦有云:“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意思是说,常怀敬畏则不敢放肆妄为,因此能修养德行;若无敬畏则随心所欲,从而招致灾祸及身。
⑧对为官从政者来说,敬畏之心十分重要。明朝清官鲁穆为官正直,被称为“鲁铁面”,初任都察院监察御史,出巡江北、两淮等地,所到之处,秉公执法,刚正无私。常州有一巨商,犯法当斩,其家人托鲁穆的一个亲戚向他馈金300镒,请求免去其死罪。鲁穆不为所动,斥责说情的亲戚道:“你难道还不了解我吗?如果我真想靠做官发财又何必等到今日呢!”打发走亲戚后,鲁穆按原定刑罚对巨商予以处置。鲁穆所为,是对法律的敬畏,更是对手中权力的敬畏。正因为心存敬畏,因而能公正无私、正道直行。
⑨敬畏是自律的开端,也是行为的界限。只有时刻保持敬畏,方能心不妄动、行不逾矩,让我们用敬畏之琴,弹奏出生命的强音!
(有改动)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选文以《明史》中所记载的史料开头,有何妙处?(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选文第②段中的画线句子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B、选文第③④⑤段中引用的典籍内容解释了“敬畏”的含义及来源。 C、选文第⑥段引用《莆阳比事》中记载的故事,论述“敬”与“畏”的关系。 D、选文第⑨段最后一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发出号召,引起读者的共鸣。(4)、选文第⑦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
1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母亲的厨艺
刘心武
①十八岁以前,我一直跟父母住在一起,吃母亲做的饭菜。我家的常备菜有三样:泡菜、卤肉、豆豉,都是母亲自制。
②母亲常年经营着两个泡菜坛,一个是玻璃的,可以见到里面所泡的蔬菜品种:白萝卜条、胡萝卜条、淡绿的豇豆、鲜红的辣椒、嫩黄的姜芽、深紫的包菜……另一个是陶制的,从中可以攥出莴笋、青菜头、水萝卜皮……虽然母亲对淘气的我相当放纵,一般情况下管束得并不怎么严格,容忍我在家里关起门来当个孙悟空,但她那两个泡菜坛,却绝不许我靠近。
③后来我就懂得,泡菜坛绝对不能沾一点油腥,也不能溅进生水,母亲填入食材、搛出成品各用一双长筷,平时都是晾干裹在纯净的豆包布里保存的,用时取出后要用开水烫过,并用白酒擦拭。她进行相关的操作,仿佛是在执行一种仪式,颇有神圣感。有一回母亲视察泡菜坛,一声惊呼:咿呀,长白了!于是不得不将整坛泡菜抛弃,泡菜并不怎么可惜,可惜的是久经使用不断在原来基础上添加的泡汁,母亲重新配制泡汁,如何把握食盐、白酒的比例,体现出她高超的技艺,但新的泡菜,总需泡汁达到一定的成熟度,搛出来才能恰到好处的爽脆适口。泡汁即使没有生白坏掉,太陈旧也泡不出好味道,因此一年里母亲会几次倒换新的泡汁。真是泡菜坛中物,块块皆辛苦!
④母亲还有一口颇大的砂锅,是专用来制作卤肉的。锅里的卤汁,最早的根源,据说是我家从重庆迁到北京不久,就有的,我常见母亲把砂锅放在厨房灶眼文火煨炖,一旦微有沸腾声,便及时熄火,当然随着取食其中的卤肉,会再往砂锅里续进新汁,新汁是另锅炖出的肉汤,配以各种佐料,这样,总体而言,锅里的卤汁总保持着无可取代的陈年魔力。锅里的卤肉当然会不时更新,铁打的卤汁流水的肉,卤好的肉取出切片,放在盘中色泽鲜丽,未曾进口,已令人垂涎。都用什么肉来卤呢?猪肉、牛肉,都不带一点肥,纯用瘦肉,另外的食材只取三样:猪心、猪肝、牛舌。
⑤母亲还常年制作豆豉。干豆豉黑色,我家餐桌上四季常备油炒过的黑豆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水豆豉。水豆豉一般在夏季制作,母亲会在一个大细竹笸箩中,用大幅豆包布盖住煮熟的新鲜黄豆,让其发酵,一两天过后,若掀开豆包布一角看去,不懂行的或许会吃惊:呀,长出霉丝了,这东西能吃吗?若掌握不住分寸,那真就不能吃了,但母亲总能在恰当的时候,将产生出粘液的裂开的豆瓣取出,再加上盐、碎花椒、姜屑、芝麻大小的辣椒屑,制作成带水浆状态的食品,这就是水豆豉,母会把成品装进一个陶罐,每餐倒出一碗,放入一只汤匙,吃饭的时候,可以舀出来直接吃,也可以拌饭,拌面,或涂抹在馒头片上吃。水豆豉的外观,在杏黄色的豆瓣上,显现出许多芝麻大小的辣椒屑,十分可爱,而所发散出的气息,具有异香,令人胃口大开。
⑥母亲制作的三种常备菜,是家庭亲情的凝聚物。父亲1951年参加赴湖南的土改工作队半年可家后第一餐,就要求母亲搛出一大盘泡菜,母亲问:湖南不也有泡菜吗?父亲答:那个自然,也很好吃,不过我今天就要吃你泡的,要横扫一大盘!母亲问:原来你想念的,只是泡菜!父亲说:是呀!说完他们相视而笑。姐姐考上了哈尔滨的大学,暑假回家,母亲要给她烧条鱼,姐姐说:不要!我只要咱们家的老三样!果然,一盘泡菜,一盘卤肉,一小碗水豆豉,连主食也免了,吃完她三赞:㬰死了!香死了!美死了!
⑦母亲好客。亲友们来了,总是留饭。有的亲友会说:“您别麻烦了,咱们出去吃馆子吧,我请客!”母亲就总用一句话怼过去:“哪个说的哟?”
⑧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文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家常菜,又是家庭文化中极其重要的一项。不是我刻意要将母亲的厨艺价值拔高,我是真觉得那是一种融汇进亲情、友情、爱情,乃至邻里情、乡土情、民族情的既平凡又神圣的文化存在。
⑨昨夜梦中恍惚又回到父母家中,我跟母亲说:又有新书出版,又有稿费到账,我请二老去便宜坊吃烤鸭!于是母亲那微笑的面容又呈现于眼前,而且分明听见了那句熟悉的回应:哪个说的哟!
(有删改)
(1)、阅读本文后,小南对文中“母亲”制作三种常备菜的过程产生了兴趣,制作了下面的菜谱,请你帮助他将菜谱补充完整。第一道菜:泡菜
第二道菜:卤肉
第三道菜:水豆豉
所需食材:白萝卜、胡萝卜、豇豆、辣椒、姜芽、包菜……
制作步骤:(1)
注意事项:(2)
所需食材:卤汁、瘦肉(猪肉、牛肉)、猪心、猪肝、牛舌
制作步骤:将卤肉放入砂锅中用文火煨炖,不断续入新的卤汁,配以各种佐料
注意事项:(3)
所需食材:黄豆、盐、碎花椒、姜屑、辣椒屑
制作步骤:发酵黄豆,将产生出粘液的裂开的豆瓣取出,加上调料,制作成带水浆状态
注意事项:(4)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她进行相关的操作,仿佛是在执行一种仪式,颇有神圣感。
(3)、文章为什么要花诸多笔墨来详细描写母亲制作常备菜的过程?请谈谈你的理解。(4)、假如你是《中国年度散文》一书的主编,拟按主题分设专辑,你准备把选文收录进以下哪个专辑?请联系文章内容简述理由。A.挚爱亲情 B.美食美味 C.善美家风
-
12、填写诗文名句。
赏自然之美,感文人情怀。(1)柳宗元的“斗折蛇行,”(《小石潭记》)描写了溪流的逶迤曲折、时隐时现;(2)杜甫的“ , ”(《望岳》)表现泰山的神秀巍峨;(3)张养浩的“ , ”(《山坡羊·潼关怀古》)描绘出山峰聚集、黄河汹涌的动势;(4)范仲淹的“ , 衡阳雁去无留意”(《渔家傲·秋思》)展现了奇特寒冷的边塞风光;(5)朱自清的“ , 嫩嫩的,绿绿的”(《春》)生动地描绘了春天嫩草破土而出的景象。
-
13、低碳生活就是指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生活和工作中耗用的能量,从而降低碳的排放量,达到减少大气污染、减缓生态环境恶化的目的。五一假期将至,陇南市的小安一家准备去万象洞游玩,爸爸妈妈正在为出行乘大巴车还是开车犹豫不决。假设你是小安,请你说服父母乘大巴车出行。
-
14、下图示意本届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会标图案,请用简洁的语言对该图案进行解说。
-
15、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简称CBD)是一项保护地球生物资源的国际公约,主题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CBD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在中国云南昆明召开。为进一步了解生物多样性,小南搜集到以下两则材料,请你对这两则材料的主要信息进行综合概括。
【材料一】2020年5月22日,云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发布会,发布我国第一部生物多样性方面的白皮书——《云南的生物多样性》。据发布会介绍,近年来云南已采取以下举措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生物资源合理利用及生物多样性减贫示范,严格生物多样性监督执法,推进生物多样性国际交流合作。
【材料二】下表为2019年云南省野生动物植物保护现状及相关数据(部分)。
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
10个7.76万公顷
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
26个42.11万公顷
亚洲象:从150头增长到300头左右。
滇金丝猴种群:从2000年的13群1400~1700只增长到约3000只。
黑颈鹤:从1996年的约1600只增长到约3000只。
-
16、在语段横线上填写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自然滋养万物而不计得失,只要人不负青山,青山就不负人。________
①庾信说:“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
②我们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守好生态“红线”,用好法治“利剑”,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③让我们一起为祖国大地绿起来、美起来尽一份力,汇聚起保护生态环境的磅礴力量,不断绘就美丽中国新画卷吧!
A、②①③ B、③②① C、②③① D、③①② -
17、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题目。
大自然是一部bù xiǔ的杰作,它正以千变万化的色彩,展现出无尽的美。让我们去阅读它吧:你看,________,芦苇荡一望无垠,绿水荡漾;________,曾经裸露的黄土地如今披上了绿装;________,光影瞬息万变,惊艳无比,让人yóu zhōng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走近自然,拥抱自然,能唤醒人们内心深处,让我们一往无前。
(1)、给加点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裸露________ 瞬息________
bù xiǔ yóu zhōng
(2)、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甘泉大峡谷里 洽川湿地中 黄土旱塬上 B、黄土旱塬上 洽川湿地中 甘泉大峡谷里 C、洽川湿地中 甘泉大峡谷里 黄土旱塬上 D、洽川湿地中 黄土旱塬上 甘泉大峡谷里(3)、画线句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
18、走出困境,是新路的发现;走出苦恼,是心灵的解脱;走出偏见,是自我的突破。走出意味着成熟,走出意味着腾飞……走出中有反思,走出中有奋起,走出中有新生……
请以 “走出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将文题补充完整,力求有新意。(2)用生动的细节描写展示人物信念、品格。(3)不少于600字,不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4)书写工整规范。
-
19、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学校开展“筑梦青春”读书分享活动,请完成下面的探究活动,从经典中汲取青春奋斗的力量。
(1)、请你回顾以下青年的奋斗史,结合阅读体验完成下面表格。奋斗之路(具体情节)
青春精神
作品及人物
一年,两年,至少有三四年;一滴汗,两滴汗,不知道多少万滴汗,才挣出那辆车……
①
《骆驼祥子》祥子
② (列举一件典型事件)
机智勇敢、爱憎分明
《西游记》孙悟空
做了十年红军领袖,千百次地没收了地主、官僚和税吏的财产,他所有的财物却依然是一卷铺盖,几件随身衣服——包括两件布制服。
廉洁无私、生活简朴
《红星照耀中国》③
(人物)
(2)、同学们准备把名著《红星照耀中国》排演为话剧,你是否赞同用下面的歌曲作为背景音乐?请结合书名及歌词内容说说自己的看法。你看那天边有颗闪亮的星星/关山飞越一路撒下光明/咱们就跟着他的脚步走啊/哪管他道路平不平/你看那天边有颗闪亮的星星/关山飞越一路撒下光明/咱们就跟着他的脚步走啊/走过黑夜是黎明
-
20、丰乐亭游春(其一)
欧阳修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丰乐亭周围景色四时皆美,这首诗和《钱塘湖春行》中的三、四两句都描写春景之美。请结合诗句分析它们在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上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