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诗歌鉴赏

    蝶恋花

    〔宋〕柳  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残照”的意思是
    (2)、后人在论及做学问时,常引用“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借此所体现的精神是(    )。
    A、乐而忘忧 B、锲而不舍 C、挺身而出 D、尽力而为
  • 2、诗歌鉴赏

    山居秋暝

    〔唐〕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   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山居秋暝》写的是雨后傍晚的景色,《题破山寺后禅院》则写的是的景色。
    (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描写了幽深宁静的山间风光。 B、两首诗都表达了追求清净隐逸的思想。 C、两首诗都以有声衬无声表现山林之静。 D、两首诗都在尾联含蓄委婉点明了题旨。
  • 3、诗歌鉴赏

    浣溪        沙

    〔宋〕苏  轼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 , 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释】  ①雪沫乳花:形容煎茶时上浮的白泡。②午盏:午茶。③蓼(liǎo)茸:蓼菜嫩芽。④春盘:旧俗,立春时用蔬菜水果、糕饼等装盘馈赠亲友。

    (1)、上阕中,两种景物增添了晴天河滩的妩媚。
    (2)、“人间有味是清欢”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4、诗歌鉴赏

    乙卯重五

    〔宋〕陆  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 , 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  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注释】 ①乙卯:指1195年,这年作者71岁,在家乡绍兴隐居。②重五: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③粽包分两髻:粽子有两个尖尖的角,古时又称“角黍”。④艾束著危冠:高高的帽子上插上艾枝。

    (1)、诗句“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了端午节的什么习俗?
    (2)、请结合全诗内容,概括诗人“笑”的原因。
  • 5、诗歌鉴赏

    酬乐天三月三日见寄

    〔唐〕元  稹

    当年此日花前醉,今日花前病里销。

    独倚破帘闲怅望,可怜虚度好春朝。

    (1)、诗中两次出现“花前”,请简述其作用。
    (2)、作者感到“虚度好春朝”。结合全诗,分析原因。
  • 6、诗歌鉴赏

    山  中

    〔唐〕王   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一)

    〔唐〕贾至

    江上相逢皆旧游,湘山永望不堪愁。

    明月秋风洞庭水,孤鸿落叶一扁舟。

    (1)、两首诗共同使用的意象有:江水、
    (2)、贾至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感情?
  • 7、文言文阅读

    物各有短长

    朱熹,字元晦,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人。父松,字乔年。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之上何物?”松异之。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主泉州同安簿,选邑秀民充弟子员,日与讲说圣贤修己治人之道。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究圣贤之经训。所著书皆行于世。

    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 , 多所全活。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茶盐公事 , 即日单车就道。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纳栗赏行,遂受职名。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躅其征 , 及至,则客舟之米辐凑。

    (选自刘向《说苑卷十七·杂言》)

    【注释】①甫:刚刚。②除:任命,授职。③荒政:赈济灾荒的措施。④茶盐公事:宋代职官名。⑤蠲其征:蠲(juān),免除;征,赋税。

    (1)、解释加点词。

    郡,兴利除害

    ②圣经之不明

    与讲说圣贤修己治人之道

    ④松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 B、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 C、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 D、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
    (3)、朱熹任同安主簿时,在同安梵天寺开设书院,所以同安翔安素有“紫阳过化,海滨邹鲁”之称。请你结合文段内容简要说说“紫阳过化”的意思。
  • 8、文言文阅读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 , 古来所重。若君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 , 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朕与卿等可得不慎,无为后所嗤!”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朕闻周、秦初得天下,其事不异。然周则惟善是务,积功累德,所以能保八百之基。秦乃恣其奢淫,好行刑罚,不过二世而灭。岂非为善者福祚延长,为恶者降年不永?朕又闻桀、纣,帝王也,以匹夫比之,则以为辱;颜、闵 , 匹夫也,以帝王比之,则以为荣。此亦帝王深耻也。朕每将此事以为鉴戒常恐不逮为人所笑。

    (选自《贞观政要·卷三》,有删改)

    【注释】①合契:对合符契,这里引申为符合、投合。②钳口:闭口不言。③可:岂,哪。④福祚(zuò):福禄,福分。⑤降年:天赐予的年龄,寿命。⑥颜、闵:指孔子的两个学生颜回和闵子骞,他们以德行修养著称。

    (1)、解释句中的加点词。

    ①若主忠谏

    ②寻亦

    ③无为所嗤

    匹夫比之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朕        每        将        此        事        以        为        鉴        戒        常        恐        不        逮        为        人        所        笑。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②此亦帝王深耻也。

    (4)、选文中唐太宗对侍臣说的话体现了哪些治国理政的思想?(用自己的话概括)
  • 9、文言文阅读

    人有馈一木者,家僮曰:“留以为梁。”余曰:“木小不堪也。”僮曰:“留以为栋。”余曰:“木大不宜也。”僮笑曰:“木一也,忽病其大,又病其小。”余曰:“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

    他日,为余生炭满炉,烘人。余曰:“太多矣。”乃尽湿之,留星星三二点,欲明欲灭。余曰:“太少矣。”僮怨曰:“火一也,既嫌其多,又嫌其少。”余曰:“小子听之,情各有所适也,岂惟火哉?”

    (1)、解释句中的加点词。

    ①留以

    ②乃湿之

    (2)、文中两件事情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回答)
  • 10、文言文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 , 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释】  ①涂潦:路上积水。②镭:锹。

    (1)、解释加点词。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知徐州

    (2)、下面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    )
    A、竹柏影也 B、苍颜白发,颓然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C、吾在 , 水决不能败城 D、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②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4)、从甲、乙两文中,你能感受到苏轼怎样的情感或者是怎样的精神品质?请分别加以概述。
  • 11、文言文阅读

    陶渊明字光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选自萧统《陶渊明传》,有删改)

    【注释】①偃卧瘠馁:卧床挨饿。②麾而去之:被他退回了。③三径:指归隐者的居所。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博学善文(写) B、州召主簿不(赴任) C、以为彭泽令(认为) D、便客(告诉)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B、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C、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D、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塑造了陶渊明自由洒脱的形象,表现了他高洁的人格。 B、陶渊明已卧床挨饿多日,江州刺史檀道济馈赠他粮食和肉,但他退回了檀道济的馈赠。 C、陶渊明不愿束带迎接督邮,当日辞官,体现了他“不汲汲于富贵”的品质。 D、陶渊明嗜酒。亲朋无论穷富,都会设酒招待他,而陶渊明逢酒必醉。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②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

  • 12、文言文阅读

    剑门之左峭岩间有大树,生于石缝之中,大可数围,枝干纯白,皆传曰白檀树。其下常有巨虺 , 蟠而护之,民不敢采伐。又西岩之半,有志公和尚影,路人过者,皆西向擎拳顶礼,若亲面其如来。

    王仁裕癸未岁入蜀,至其岩下,注目观之,以质向来传说。时值晴朗,溪谷洗然,遂勒辔移时望之。其白檀,乃一白栝树也。夹路溪谷之间此类甚多安有檀香蛇绕之事?又西瞻志公影,盖岩间有圆柏一株,即其笠首也;两面有上下石缝,限之为身形;斜其缝者,即袈裟之文也,上有苔藓斑驳,即山水之毳文也。方审其非白檀,志公不留影于此,明矣。乃知人之误传者何限哉!

    (《玉堂闲话》)

    【注释】①虺:一种毒蛇。②移时:一段时间。③限:限制,限定。文末的“限”指界限、边界。④毳文:像鸟兽细毛一样的花纹。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释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大可围        果得于里外 B、西岩之半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C、路人者        以其境清,不可久居 D、溪谷洗  吴广以为
    (2)、用“/”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断两处)

    夹        路        溪        谷        之        间        此        类        甚        多        安        有        檀        香        蛇        绕        之        事?

    (3)、阅读第三段文字,完成下表。

    志公影

    真相

    志公戴着斗笠的头

    志公身体的形状

    圆柏两边上下走向的石缝

    斜向的石缝、斑驳的苔藓

    (4)、下列句中的加点词,不能直接照应文题中“辨”的一项是(    )
    A、注目观之,以向来传说 B、遂勒辔移时 C、又西志公影 D、志公不影于此
    (5)、联系《穿井得一人》中的传闻,赏析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知人之误传者何限

    附: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 13、古诗文阅读

    【甲】梦赏心亭

    〔南宋〕刘克庄

    梦与诸贤会赏心 , 恍然佳日共登临。酒边多说乌衣事,曲里犹残玉树音。

    江水淮山明历历,孙陵晋庙冷沉沉。晓钟呼觉俱忘却,独记千门柳色深。

    【注释】①赏心:赏心亭,南京名胜之一,在今水西门外。陆游、辛弃疾等大诗人曾登临赋诗。②千门:众多宫门。

    【乙】赏心亭记

    〔南宋〕萧  山

    赏心亭,佳丽地之瑰观可赏。古今游宦几何,人目以玩赏,口以吟赏,而真赏以心者几希。

    抚慨千数百年之消息,兴怀四十余帝之盛衰,客心悲未央,伤心长春草,其心耳,骚人赏。自高如虚。何实而胜?莫若王谢高。宴饮新亭,赏也,“戮力王室,克复神州”实之;放情丘壑,赏也,“棋墅指授,破贼淮淝”实之。用实心办实功,两公实高之赏欤。以调玉烛之明,为时和赏;以补金瓯之缺,为国寿赏。此之谓大赏,高哉!

    亭前为张丽华墓,一赏有一戒存。

    【注释】①王谢:指东晋名臣王导和谢安。在新亭酒宴上,诸臣为西晋灭亡而流泪,王导劝勉大家“戮力王室,克复神州”;谢安指点谢玄等在淝水打败前秦军队,捷报传来时,谢安在家墅下棋。②张丽华:昏君陈后主的宠妃,陈亡时被斩。

    (1)、小明查找资料,为诗中“玉树”一词做了四个注释。你告诉他(    )是正确的。
    A、指《玉树后庭花》一曲,为南朝陈后主作。这里暗含对昏君误国的感叹。 B、即芝兰玉树,指优秀人才。这里表达对王谢的仰慕和与之同游时的喜悦。 C、常指男性美好的姿态。这里指作者梦见自己和王谢诸贤一样,风姿俊逸。 D、地名,在今青海省。这里借远地边声,表达诗人欲收失地而难成的惆怅。
    (2)、小明读古文时写下了不理解的句子,请你将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古今游宦几何,人目以玩赏,口以吟赏,而真赏以心者几希。

    (3)、研读“赏”字,小明提了两个问题,请你一一回答他。

    小明:读《赏心亭记》,我明白了,观看风景,只是普通的欣赏;登高怀古,感物伤怀,是“骚人赏”。“赏”还有其他类型吗?

    你:还有像王谢两公那样“①”的“大赏”。(摘录原文句子填空)

    小明:诗人刘克庄梦游赏心亭属于哪一种“赏”呢?

    你:②属于 , 因为

  • 14、文言文阅读

    马援少时,以家用不足辞其兄况,欲就边郡田牧。况曰:“汝大才当晚成良工示人以朴且从所好。”遂之北地田牧。常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有畜数千头,谷数万斛,既而叹曰:“凡殖财产,贵其能赈施也,否则守钱虏耳!”乃尽散于亲旧。闻隗嚣好士,往从之。嚣甚敬重,与决筹策。

    (选自《资治通鉴》)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家用不足辞其兄况/蒙辞军中多务 B、北地田牧/能以径寸 C、穷当坚/慕圣贤之道 D、闻隗嚣好士,往之/客外来,与坐谈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汝        大        才        当        晚        成        良        工        不        示        人        以        朴        且        从        所        好。

    (3)、结合选文,说说隗嚣为什么敬重马援。
  • 15、文言文阅读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出师表》)

    【乙】立身成败,在于所染。陛下贞观之初,砥砺名节,不私于物,唯善是与 , 亲爱君子,疏斥小人。今则不然,轻亵小人,礼重君子。重君子也,敬而远之;轻小人也,狎而近之。近之则不见其非,远之则莫知其是。

    (节选自魏征《十渐不克终疏》)

    【注释】 ①染:熏陶,沾染。②与:赞许。③狎:亲昵,亲近。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此后汉所以倾颓也②未尝不叹息痛恨

    陛下亲之信之④不于物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亲爱君子,疏斥小人。

    (3)、【甲】文段中,“亲贤臣,远小人”是为了追求“”,【乙】文段中,对待“君子”和“小人”的不同态度则关系到“”。(用原文语句填空)
    (4)、请结合【甲】【乙】两个文段,指出“唯善是与”中的“善”主要包含哪两个方面的意思。
  • 16、阅读理解

    宇宙也有“高速公路”

    李明涛

    ①据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进展》日前报道,科学家在太阳系中发现了新的星际“高速公路”。小天体可以“借道”星际高速公路,用几十年时间完成从小行星带到海王星之外的轨道迁移,此前学术界普遍认为该迁移过程需要几十万至百万年时间。

    ②在宇宙中航行,离不开引力,也藏有“高速公路”。星际高速公路,就是太阳系中一系列相互连接的空间流形管道构成的超级运输网络。这些空间流形管道与太阳系天体的拉格朗日点密切相关。不同天体附近的流形管道在空间中可以相互连接,由此形成庞大的星际高速公路网络。在星际高速公路网络上运行的物体,无须消耗任何燃料便可从太阳系一处转移到另一处。

    ③早在1997年,美国科学家就利用星际高速公路理论,为“创世纪号”航天器设计了低能量转移轨道。该航天器在从2001年发射后到返回地球的过程中,几乎没有消耗任何燃料。2011年,中国“嫦娥二号”探月卫星完成任务后,利用剩余不多的燃料“搭乘”星际高速公路飞向日地系统第二拉格朗日点,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从月球飞向日地系统第二拉格朗日点的深空探测器。

    ④星际高速公路虽不是新理论,但它在太阳系小天体快速轨道运输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却是首次被发现,颠覆了人们对小天体轨道迁移速度的认知,也表明当今太阳系仍然处在快速演化的过程中。作为太阳系中引力最强的行星,木星附近的流形管道对太阳系中小天体的快速轨道迁移起主导作用,是太阳系星际高速公路网络中的“霸主”。小天体可以沿着流形管道抵达木星附近,在木星强大引力作用下,要么被木星俘获,要么被木星弹出到海王星轨道之外,甚至弹出太阳系,成为进入恒星际空间的流浪天体。

    ⑤当然,其他星系也存在类似的星际高速公路,让一些“不速之客”造访太阳系。2017年,人类发现了首颗闯入太阳系的星际访客“奥陌陌”;2020年,第二颗星际访客“鲍里索夫”被发现。它们的到来很有可能与其母星的星际高速公路网络有关。

    ⑥星际高速公路理论为设计创新的空间任务轨道方案提供了基础,有望进一步应用于未来的月球与深空探测中。该理论还增进了人们对太阳系中小天体轨道迁移规律的理解。星际高速公路令小天体在太阳系中的迁移速度加快,增加了小天体与行星发生碰撞的概率。据美国宇航局研究,1994年“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就是因为进入木星系统拉格朗日点附近的星际高速公路网络,最终撞击木星。星际高速公路的混沌效应也增加了小天体轨道预报误差和小天体碰撞概率的不确定性,加大了小天体的监测预警难度,对防御潜在威胁小行星提出了挑战。

    ⑦目前,我们对星际高速公路的认知仍然有限。小行星是否会搭乘星际高速公路到达地球?如何及时发现星际高速公路网络上运行的具有潜在威胁的小行星?未来人类能否借助星际高速公路网络更快地飞出太阳系?要回答这些问题,科学家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5月17日)

    (1)、阅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在星际高速公路网络上运行的物体,需要消耗较多燃料便可从太阳系一处转移到另一处。 B、中国“嫦娥二号”探月卫星是世界上第一个从月球飞向日地系统第二拉格朗日点的深空探测器。 C、“奥陌陌”的到来很有可能与其母星的星际高速公路网络有关。 D、星际高速公路理论有较大的应用价值,未来有可能应用于月球与深空探测中。
    (2)、文中画线句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很多读者喜欢文章的最后一段,试阐释其妙处。
  • 17、阅读理解

    以智能家居打造智慧生活

    韩        鑫

    ①今天,居家生活场景可能是这样的:语音切换智能电视节目,智能健身镜上进行AI私教指导⋯⋯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一大批智能产品走进千家万户,关于智慧生活的美好想象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②快速发展的智能家居,涵盖家电、娱乐、安防、家庭能源管理等细分方向。从单个设备智能、多设备联动的协同智能,到设备智能感知、自主操作的决策智能,再到跨平台的高度主动智能,自动控制、物联网、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家居设备不断融合,为把人从家庭管理中逐步解放出来提供了解决方案。

    ③近年来,我国智能家居行业发展迅速。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1年,我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由2600亿元增长至5800亿元,年均增长率近20%。但从整体上看,当前不少智能家居产品功能较为简单,同质化情况突出,成熟的全屋智能项目尚不多见。此外,现阶段了解智能家居并有使用意愿的消费者占比仍然较小。

    ④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智能家居的市场渗透率也将不断上升。一方面,家居生活最能体现个性,通过定制化服务满足个人需求、实现用户意图,以更好的口碑吸引消费者。再者,推进移动物联网终端、平台等技术标准及互联互通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提升行业应用标准化水平,推出更多跨场景、多功能的智能家居产品,行业才能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

    ⑤智能家居发展潜力巨大。我国正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在居住环境适老化改造方面存在很大需求,这是智能家居可以精耕细作的重要市场之一。不过,智能家居产品进入千家万户,可能会带来隐私安全、数据安全等方面的隐患。要及时加强研究,探索可行办法,强化数据安全保障,让更多人放心使用、安全使用。

    ⑥家居产业是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载体。只要不断升级产品功能和使用体验,定能在行业行稳致远发展的基础上,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更大惊喜。

    (选自2023年5月25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2)、选文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国正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在居住环境适老化改造方面存在很大需求,这是智能家居可以精耕细作的重要市场之一。

    (4)、根据选文内容,分析怎样才能进一步提高智能家居的市场渗透率。
  • 18、阅读理解

    我们为什么要睡觉

    ①地球上绝大部分陆生动物都要睡觉,人类自然也不例外。但动物们为什么非得睡觉呢?睡眠的功能到底是什么?

    ____

    ②从进化的角度来看,睡眠似乎对动物的生存很不利。你想啊,动物睡觉时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极为迟钝,很容易被天敌抓住。如果有动物进化出不睡觉的能力,岂不是会比那些需要睡眠的动物更有生存优势?可惜这样的事例极为罕见,迄今为止尚未在陆生动物中发现过。

    ③曾经有人相信动物的睡眠需求是由阳光周期决定的,但后续研究发现,即使生活在暗无天日的洞穴中的动物也需要睡觉,这说明睡眠需求和光照周期无关。

    ④不管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硬挺着不睡觉的感觉是很糟糕的。20世纪60年代,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市的一位名叫兰迪·加德纳的高中生决定挑战一下不睡觉的极限,在几位科学家的轮番监督下,长达7天零25分钟没有睡觉,创下了人类最长不睡觉的世界纪录。据说最后那几天他出现了严重的精神问题,具体表现为认知障碍、情绪失控和短期记忆力丧失等等,甚至还出现了幻觉。但是,结束试验之后,他休息了两天就完全恢复了,此后好像也没有留下什么后遗症。这说明不睡觉造成的损伤似乎并不是永久性的,很容易恢复。

    ⑤按照这个思路,有些科学家认为,睡眠的主要作用可能就是清除脑神经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废物堆积过多当然不好,但如果堆积时间不长的话,只要通过补觉来清理一下,就能完全恢复原状。所以一个人偶尔熬个夜不是什么大问题,只有长时间睡眠不足才会对身体有害。

    ⑥那么,大脑产生的代谢废物主要靠什么来清理呢?答案是脑脊液。这是一种像水一样清亮的液体,可以在脑组织和脊髓之间自由流动,其功能有点像清洁液,可以通过反复冲洗,将神经细胞产生的废物清理出去。脑脊液是如何冲进大脑开始“干活”的呢?美国波士顿大学的劳拉·路易斯博士通过实验证明,人类脑脊液的流动和睡眠状态密切相关。每当实验者进入深度睡眠,脑脊液就会大量涌入脑组织,开始打扫卫生。

    ⑦为什么只有在深度睡眠时脑脊液才会流进脑组织中去呢?原来,脑神经在工作时需要消耗大量氧气,这些氧气是被血液带进来的。人在清醒时以及在非深度睡眠时脑神经一直持续放电,耗氧量居高不下,血液必须保持高速流动,并充满整个脑组织,这样才能保证脑神经的氧气供应。处于深度睡眠阶段时,脑神经元放电模式趋向一致,要么大家一起放电,要么集体同时休眠。当脑神经集体休眠时,耗氧量快速下降,血液流速降低25%左右,空出的部分则由脑脊液来填补。换句话说,人类大脑在深度睡眠时放慢了脑神经放电的频率,从而减少了对血液的依赖,脑脊液便可趁机进入大脑,开始清理工作。睡眠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为大脑打扫卫生的。

    ⑧路易斯博士的这项研究成果发表于2019年1月1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她相信,如果未来的科学家们能够掌握控制脑脊液流动的方法,就能动员起人体自身的清洁工,把脑部产生的所有废物全部清理出去,从而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健康。

    ⑨当然,在这一天到来之前,我们也可以自救,方法就是好好睡觉,别老熬夜了。

    (选自《大众健康》,有删改)

    链接材料:

    新冠肺炎疫情对身体素质的大考,让一样人人皆有的武器备受瞩目———那就是免疫力。就像机器用一段时间需要检修一样,睡眠就是人体免疫系统的“维护”时间。如果总是贪黑、熬夜,健康防线很容易被病毒攻破。

    (选自《读者》)

    (1)、文章前三段对动物睡觉的现象进行了探究,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2)、品读下面两个句子,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这说明不睡觉造成的损伤似乎并不是永久性的,很容易恢复。

    ②睡眠的主要作用可能就是清除脑神经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

    (3)、文章第⑧段画线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夜很深了,有的同学还在聊天、刷手机、打游戏⋯⋯睡前,时间总是“余额不足”。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写几句话,规劝你的同学按时休息,不要熬夜。
  • 19、阅读理解

    镜鉴千秋

    ①镜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照面饰容的用具。从最初的以水当镜到打制石器时代的石镜,再到四千多年前齐家文化第一面铜镜的诞生,镜子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寄予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②中国有着悠久的用镜历史。《说文解字》有载:“监可取水于明月,因见其可以照行,故用以为镜。”上古的镜就是大盆的意思,被称为“监”。商代初期开始铸造铜鉴,此时的“监”字才有了“金”字旁,作“鉴”。“监”“鉴”的本意都是镜子。

    ③古代的一些思想家、政治家常常以镜鉴引喻一些人和事。《庄子》中说:“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意为有修养之人应当像一面镜子,来者即照、去者不留,应合事物本身而不去刻意掩藏,就能始终保持心境平和。成语“前车之鉴”“前车可鉴”,则意为前面车子翻倒,可以作为后面车子的鉴戒,鉴为镜子,引申为教训,此成语源于《荀子·成相》:“前车已覆,后未知更,何觉时?”

    ④当镜的功能与鉴的哲思相互碰撞融合,这件实用器物便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人文内涵,从此成为悠远精深中华文化中璀璨的人文意象。

    ⑤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铜镜的国家之一。商周铜镜大多为圆形,镜或微凸,镜身较薄,镜钮有弓形、半环形、长方形多种,可分为素镜、重环镜、鸟兽纹镜三类。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古代铜镜发展史中是一个成熟和大发展的时期,无论是铸造工艺,还是铸造数量,都大大超过了以前,是中国古代铜镜由稚朴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也是铜镜铸造中心由北开始向南迁移的重要时期,当时楚国为战国时期最重要的铜镜产地。到了汉代,汉镜出土数量最多,在制作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相较战国时期有了很大发展。

    ⑥铜镜的流行在唐代达到鼎盛,唐人“咏镜”之风盛行。恢宏气象的大唐,社会各个阶层均对镜偏爱有加,文人雅士更将其融入于情思之采、炉炼于艺术创造,形成一种“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艺术境界。从一些诗词文赋中可以看出,此时期不少文人目光集于“镜”这一物象,它的映衬、比拟、寄寓,都蕴含着读书人普遍的生存状貌。“写月无芳桂,照日有花菱。不持光谢水,翻将影学冰。”“咏镜”便成为他们心照不宣的默契。

    ⑦随着镜文化在唐代空前发展,加之制镜工艺改良进步,加入大量锡的铜镜更加明亮,其造型也更显华丽。唐镜在造型上突破了传统圆形的特征,不仅出现了各种样式的花式镜,更有人开始制造有把柄的手镜,除了日常功能外,更增添了把玩观赏的稚趣。唐代镜最大特点之一是艺术样式的多样化,铜镜艺术也呈现出浓郁的“盛唐气象”。有代表性的镜子图案大致可分为四种:一是宝相花图案镜,包括写生图案、佛教宝相图案等;二是珍禽奇普花草图案镜:三是串枝葡萄鸟兽蝴蝶镜:四是故事传说镜,包括人物、社会生活、神话传说等。

    ⑧时至今日,随着时代发展,玻璃镜早已取代了铜镜,但方寸铜镜凝聚着的浓郁文化气息却将变换着形式继续长远流传。古时,藩邦之间、百姓之间互相赠送铜镜的礼俗依然延续至今,比如,镜子常用作爱情婚姻的信物,寓圆满、团圆、吉祥之意,象征婚姻美满。再如,历史这面镜子永远无法取代,“铜镜正衣冠”寓意影响深远,作为自醒自警的方式早已融入华夏儿女的血脉。

    (1)、请简要概括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2)、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全文看,镜子经历了“水镜”“石头镜”“铜镜”和“玻璃镜”四个阶段。 B、根据第③段内容,第④段加点词语“鉴的哲思”指的是“吸取教训”。 C、中国早在四千多年前的齐家文化时就有了铜镜,是最早使用铜镜的国家之一。 D、第⑦段画线句使用了分类别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唐镜造型华丽、样式多样。
    (3)、唐人“咏镜”之风盛行,请探究原因。(至少写三点)
  • 20、阅读理解

    甲骨文中的象形字和会意字

    ①甲骨文中有不少象形字和会意字,形象反映了殷商社会客观事物的主要特征和生活状况,对甲骨文字形体进行考古学研究,是释读甲骨文字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②先说一下象形字。

    ③殷人形象地描摹实物的形状,产生了象形字。甲骨文的“戈”字(见图1),上部横道,代表着戈头,竖道是戈秘(bì),即戈把,是木头做的。殷代的戈,戈把长度大概在80厘米至1米左右。甲骨文的“戈”应源于这种安上木柲的铜戈。殷墟墓葬出土的铜戈,大多数都只剩下铜戈头,没有木把了。

    ④简化、线条化表现实物形状,产生了象形字。甲骨文的“牛”字(见图2),是简化了的牛头正面形,是牛头线条化的一个表现。殷墟54号墓出土的铜牛尊,为水牛的形象,体态肥硕,四肢粗短,尾部下垂,目字形眼,眼珠外突,两只大角呈圆弧形向后伸展,双耳上竖。牛尊身躯布满了纹饰,非常漂亮,可谓国宝级文物。

    ⑤这是“万”(萬)字(见图3)。甲骨文“萬”字像蝎子形,后来借为数字的万字。殷墟侯家庄M1001号大墓出土一件残骨笄(jī),俗称骨簪子,骨笄顶部的形状,与甲骨文的“万”字轮廓基本相似,均突出了蝎子头前的一对拱钳。殷人对蝎子有细致的观察,所以才能够造出这样形体的字。

    ⑥下面我再介绍一些会意字。

    ⑦这是“为”(為)字(见图4)。甲骨文的“为”字,像人手牵着大象,表示有作为的意思。西北冈王陵区发现两个埋象的坑,一座埋一头象和一个人。另一座只埋放一头象,是亚洲象的幼象。象的前肢上面还有一只小猪的骨骼。此坑最值得注意的是什么呢?是象脖子旁有一个铜铃铛,表明了这是被人驯服的象。殷商时期,中原地区包括安阳一带,气候比现在暖和,也有象活动。“为”字的形体及《吕氏春秋》提到“殷人服象,为虐于东夷”的记载,表明殷商人已经能够驯服和驾驭大象了。

    ⑧这是“夫”字(见图5)。像人的正面图形,头上有一个簪,也就是笄。这个字也是会意字,古代的男子成人后要束发加冠的,笄是束发的用具。

    ⑨殷墟出土了数以千计或上万件骨笄和少量玉笄。一般来说,贵族用玉石做的笄,普通平民、奴隶用骨笄。殷代的男子用笄,一般为一人一根。后冈发掘了一个圆形祭祀坑,里面有三个人牲,头顶插一根骨笄。我参加发掘的郭家庄M160墓,发现有三个男性殉人,头顶上也只有一根骨笄,说明当时的男子,是一人只用一根骨笄或者玉笄的。

    ⑩由此可见,甲骨文中的象形文字和会意文字,记载了人类发展的历史,传承了人类的智慧。

    图1甲骨文中的“戈”字

    图2甲骨文中的“牛”字

    图3甲骨文中的“万”字及铜牛尊头部正视图

    图4甲骨文中的“为”字

    图5甲骨文中的“夫”字

    (1)、释读甲骨文字的一种有效方法是什么?本文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至少写出两种)
    (2)、品析并写出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3)、依据选文,概括象形文字产生的原因。
    (4)、依据选文第⑦段回答:“为”字反映了殷商时期怎样的自然状况和史实?
上一页 392 393 394 395 39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