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四时俱备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落花时节又逢君 B、实是欲界之仙都 是日吾先至家 斯是陋室 C、盖竹柏影也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其夫为相御,拥大盖 D、疏条交映 五色交辉 水中藻、荇交横(2)、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三人同列“唐宋八大家”。 B、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朝诗人、画家,有“诗佛”之称。苏轼曾这样评价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C、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有《渡荆门送别》《月夜忆舍弟》等。 D、古诗文中的标题通常能显示其文体类型,如《爱莲说》《陋室铭》《答谢中书书》中的“说”“铭”“书”(第二个“书”)分别指不同文体。(3)、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翻译:月光从门照进来,(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理解:“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孤独寂寞,主动来与他做伴:“欣然”一词写出作者愉悦相迎,起身赏月的情状。
B、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翻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嘈杂混乱地叫个不停;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理解:这两组对偶句用猿、鸟乱鸣和鱼的欢腾竞跃描绘出一派生机勃勃、富有活力的景象,写出了山林中的四季之美。
C、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翻译: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理解:这句话抒发了作者希望像谢灵运那样终身寄情于美妙的山水之中,远离朝堂、归野山林的志趣,也表达了谢灵运能把自己当做知音好友的自豪感。
(4)、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及下面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丙
己卯上元,予在儋州。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①杂糅,屠沽②纷然。归舍已三鼓③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④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⑤ , 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苏轼《书上元夜游》)
[注]①夷:指当地的少数民族黎族。②屠沽:文中指屠户和卖酒的人。③三鼓:三更。④过:苏过,字叔党。苏轼幼子。⑤出自韩愈《赠侯喜》一诗,“君欲钓鱼须远去,大鱼岂肯居沮(jù)洳(rù)?”意即“想要钓大鱼,就要去较远的江河湖泊等大水域,大鱼是不会在小沼泽里生活的”。在此诗中,韩愈将自己一生立身行事比作钓鱼。
甲、丙两篇文章皆为苏轼月夜出游有感而作。甲文中描写了承天寺的庭院中(1)(填特点)的月夜之景;丙文中儋州小城上元夜里“(2)”,呈现出百姓生活祥和安宁热闹繁荣的月夜景象。甲文中作者以“闲人”自居,“闲人”既可理解为“有雅趣的人”,隐含作者与朋友月下悠闲漫步的愉悦;也可理解为“被贬谪的人”,表达了作者(3)的无奈和自嘲。丙文中作者“放杖而笑”,是“自笑”,也是笑韩退之不懂得(4)的道理(用自己的话表述)。
-
2、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诗歌前两联,从神话传说落笔,通过写 ①、白云悠悠,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颈联将诗人的思绪从怀古拉回现实,描写了他登高所见汉阳、鹦鹉洲的②(填画面特点)景色,尾联一问一答,抒发了诗人情感,意境深远。(2)、唐代诗人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和本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都提到了故乡,请结合诗句的内容,简要分析这两句诗是如何抒发情感的。(3)、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物皆情语”。对下列写景诗句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随”化静为动,写出山随着一片广袤原野的出现而逐渐消失,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活了;“入”写出江水奔涌直泻的气势。这两句境界雄奇,作者惊诧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B、“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两句,写诗人站在东皋向远处眺望,一棵棵树都染上秋天的颜色,重重山岭都披着落日的余光。这萧瑟的秋景,在傍晚的余晖中更显苍凉,这景色也是诗人孤独、迷茫的内心的真实写照。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边塞奇丽壮美的风光:广袤的沙漠上一柱烽烟直上云霄;黄河滚滚,一轮落日浑圆。诗人看到此景,精神振奋,心胸开阔,情感与上文出使边塞的喜悦和下文听闻胜仗的欣慰一脉相承。 D、“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写黄莺争着向阳的树,新燕衔泥筑巢。“几处”勾出黄莺彼呼此应的情景,隐含诗人循声而望的情态,“谁家”写出诗人的疑问,引人遐想。这两句写出了春天的活力和生机,也表现了诗人欢欣愉悦之情。 -
3、默写填空
①停杯投箸不能食,。(李白《行路难》)
② , 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③山光悦鸟性,。(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④ , 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⑤郦道元的《三峡》中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春冬季节水清澈的句子是“ , ”。
⑥诗歌常常运用叙事,呈现笔下景物所在的特定时间和地点,从而抒发情感。请写出表明时间或地点的两句诗:“ , ”。(本试卷中出现的诗句除外)
-
4、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感受苏轼的个人魅力,增进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我校初二年级组织同学们到首都博物馆参观“苏轼主题书画特展”。请阅读下面一位同学写的参观感受,完成题目。
同学们步入博物馆,开启了“苏轼主题书画特展”文化之旅。在这场旅行中,有的同学模仿《西园惟集图》里文人雅士的姿态, ① ;有的同学则聚精会神,细细品味苏轼所书的拓本,似乎在聆听来自千年前的谆谆教诲【甲】;有的同学仿佛回到了古代,用手指在空中摹写那些遒劲有力、 ② 的字迹;还有的同学则以抑扬顿cuò【乙】的语调,轻声背诵《前赤壁赋》,神情中透露出对苏轼文学成就的无限敬仰。在这次参观中,我对苏轼的《黄州寒食帖》情有独钟,它不仅展示了苏轼卓越的艺术才能,更让人感受到他不屈不挠的精神。苏轼一生笔耕不chuò【丙】,即使在逆境中也从未放弃过对文学和艺术的追求。一天下来,大家虽然 ③ , 但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中能有这样的机会感受艺术的美好,每个人都兴味盎然,并对下一次的文化探索之旅翘【丁】首以盼。
(1)、请在【甲】【乙】【丙】【丁】处填入恰当的汉字和拼音。【甲】 【乙】 【丙】 【丁】
(2)、在①②③处填入成语正确的一项是( )A、惟妙惟肖 入木三分 筋疲力尽 B、栩栩如生 入木三分 殚精竭虑 C、惟妙惟肖 摧枯拉朽 筋疲力尽 D、栩栩如生 摧枯拉朽 殚精竭虑(3)、第一组同学在书法展厅看到一段介绍文字,其中【甲】【乙】两处标点不够清晰,请帮助展厅工作人员补全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苏轼曾经在书房写过一副对联:发奋识遍人间字,立志读尽天下书。从先秦百家、汉代大赋,再到唐代诗歌,他无一不通【甲】无一不精。他发明了一套独特的读书方法,叫“八面受敌之法”。通过分解阅读目标,集中精力逐个解决问题,从而全面深入地理解书籍内容。他诸子百家无所不窥,儒释道三家经典驾轻就熟。儒家给了他家国天下的使命,道家给了他潇洒豁达的心态,佛家给了他看淡一切的心胸。苏轼一生著述甚丰,其诗歌以题材多样、情感真挚、思想深邃而著称,艺术成就斐然。清末大学者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说:“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乙】可见对苏轼评价之高。
A、【甲】、 【乙】。” B、【甲】、 【乙】”。 C、【甲】, 【乙】。” D、【甲】, 【乙】”。(4)、第二组同学在参观博物馆时,拍了四幅书写苏轼诗文的书法作品的照片,准备回班分享,以下是他们整理资料时撰写的解说词,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
A、图一是隶书,一波三折,典雅庄重,符合苏轼和志趣相投之人寻访郊游的高雅情趣。 B、图二是行书,笔试连绵,行云流水,正契合词人春风得意、孤高自许的心境。 C、图三是楷书,横平竖直,端正大气,与本诗观景悟理的冷静客观相符。 D、图四是草书,跌宕落笔,酣畅淋漓,恰似诗中所写风雨的变幻莫测。(5)、第三组同学在查找与苏轼有关的名胜古迹时,看到了一段有关“黄楼”的介绍,其中有多处语句不够通顺,请你一起帮助判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①黄楼公园是徐州苏轼文化的重要景点,也是喜好寻幽探古的打卡地。熙宁十年(1077),苏轼由密州(山东诸城)调任徐州知州。到达不久,黄河决口于城下,苏轼日夜巡守,率军民挡水。②水退后,为避免徐州不再遭水害,苏轼奏请朝廷拨款在徐州筑堤固岸并建黄楼。苏轼任职徐州的时候40岁,正值最好的年华。③他在徐州重民生,兴水利,受民爱戴,学者将其在徐州的两年称为“黄楼”时期。斯人已去,精神长存。④徐州八景之一的黄楼正在努力完善展览水平,将以更加丰富的述说形式,迎接新时代里一批批慕名而来的“苏粉”。
A、① B、② C、③ D、④(6)、第三组同学还根据上面查阅的资料撰写了一副对联,你觉得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治水固岸 ① 誉万代;
御浪 ② , 青史传名照后人。
A、①黄楼耀古 ②民生 B、①黄楼耀古 ②安民 C、①苏堤流芳 ②民生 D、①苏堤流芳 ②安民(7)、回到学校后,某同学为年级公众号撰写了一则关于本次活动的消息,请从下列选项中选择语句填入甲、乙两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初二年级学生参观苏轼书画特展
10月27日下午,我校初二年级的同学们来到首都博物馆参观“苏轼书画特展”。本次活动是“山川美景”单元中苏轼小专题的一个学习环节,旨在帮助同学们充分感受苏轼的个人魅力,增进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甲 同学们在活动中热情高涨,边拍图片,边做笔记。 乙
①苏轼的书画作品不仅技艺精湛,更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对中国书画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自幼学习软笔书法的李同学说,参观过程中他还主动为身边同学讲起了苏轼书法作品的韵味和妙处,他为中国的书法文化而自豪。
③参观以小组为单位自由活动,每组同学围绕一个与苏轼相关的话题搜集图片和资料,为后续的交流做准备。
A、甲① 乙② B、甲③ 乙② C、甲③ 乙① D、甲② 乙③ -
5、我们生活的世界,有涤荡情怀的山川湖海、鸟语花香、斗转星移……有陪伴身边的父母长辈、兄弟姐妹、良师益友……与自然相处,我们休养心性,温馨怡情;与人相处,我们体味真情,幸福畅达。许多美好的相处故事成为我们记忆中的珍宝,令我们久久回味,难以忘怀。
请以“难以忘怀的记忆”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紧扣主题,内容具体充实;(2)有真情实感;(3)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4)不少于600字;(5)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
6、读《朝花夕拾》,让我们进一步了解经典,拉近与鲁迅的距离。通过其中的散文,我们看到鲁迅先生也是富有童真童趣的。请写出《朝花夕拾》中哪些篇目及内容体现了童真童趣。
-
7、请根据《朝花夕拾》阅读积累,在下面的横线处填写相应的内容。
人物或篇目
文段或评述
(1)
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 (2) 》
“人之初,性本善”么?这并非现在要加研究的问题。但我还依稀记得,我幼小时候是未尝蓄意忤逆,对于父母,倒是极愿意孝顺的。
(3)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
《 (4) 》
记叙“讲义事件”和“幻灯片事件”,不仅批判了当时日本那些所谓的“爱国青年”,更写出了自己“弃医从文”的动因。
(1)(4)(2)(3)
-
8、某班将开展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一位同学为活动搜集了三则材料。请你按照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9~2023年中国生态修复行业资金投入统计图

【材料二】
我国正式设立第一批国家公园,涉及青海、四川、海南等10个省份,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对保护最具影响力旗舰物种及保护重要生态区域整体,具有重要意义。
【材料三】
国家公园是以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实现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定陆域或海域,是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
【材料四】
国家公园坚持生态保护第一,肩负改善民生等重任,具备科研、教育、游憩等综合功能。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共赢,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请探究【材料一】的内容,简要写出你的结论。(2)、请根据以上相关材料,依次概括设立国家公园的意义、目的和功能。 -
9、阅读《燃烧的木棉》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燃烧的木棉
梁惠娣
①在更远的南方,春天是木棉花燃烧的季节。
②在一个下着微雨的早晨,我在街心公园中散步。走着走着,一棵木棉树出现在我的面前。它枯褐色的枝干像垂暮老人布满皱纹沟壑的脸,充满沧桑的样子,一点也不好看。一抬头,才发现无数硕大、深红的木棉花在头顶密匝匝地开放,像天空中飘过来一团火红火红的云,又像一道红艳艳的朝霞,也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映红了一片天空,是那样耀眼夺目。偶尔,有开得正艳的木棉花从枝头落下,“啪”的一声落到地上,掷地有声,那样响亮,那样决然。
③在这样的春天,我最爱到图书馆里看书。图书馆旁边有一个明如镜子的小湖,湖水清澈。湖边,一棵古老的木棉树临湖岸而长,它一树灰褐的枝干,未待绿叶长出,先开出一树繁盛无比的红花来,像美人临水梳妆。她伸出纤纤玉手,描唇画眉,那艳红亮丽的木棉花便是她发髻上的头饰。满树盛开的木棉花与湖水中的倒影交相辉映,更令人感到惊艳绝伦的美。我每次到图书馆,都坐在靠窗的座位上,安静地阅读。偶尔从书页间抬头,看到无数开放着的木棉花像无数张笑脸,如此灿烂热烈,奔放到肆无忌惮的样子。那时那刻,我的心里也开出一朵朵热情奔放的木棉花来,满心欢欣与感动。有木棉花相伴的闲读,更觉舒心惬意。
④在这个木棉花盛开的时节,流连在燃烧的木棉花下,禁不住吟咏木棉花的诗句,惹几分追昔怀远的情思。
⑤宋代诗人杨万里在《三月一十雨寒》诗中写道:“姚黄魏紫向谁赊,郁李樱桃也没些,却是南中春色别,满城都是木棉花。”意思是说,像姚黄魏紫这样名贵的花要向谁要,就连李子樱桃这样的小家碧玉的花也没有。但是南方春色却有不同,满城都是木棉花。生动地描绘了南国红棉闹春的绚丽景色。我能想象,走在开遍全城的木棉花下,该是怎样繁盛热闹的景象。
⑥明末清初女诗人张乔的《春日山居》里也写到了木棉花,诗曰:“二月为云为雨天,木棉如火柳如烟。烹茶自爱天中水,不用开门汲涧泉。”诗中写了早春二月时晴时雨的气候,木棉花如火如荼地开放,杨柳冒出新芽像一团团浅黄色的烟雾,遇到大雨时,不用开门汲涧泉取水,自接天水烹茶,饶有风味。那样的山居生活令我无限向往。
⑦我爱木棉花,爱它生气盎然地盛放,又如此壮烈地坠落。当我看到那一朵朵盛开的木棉花,心中不禁燃起火一样的热情。我想,我们也要像木棉花一样,要用尽全力开放一次,才无悔这一生。
(选自《教育导报》,有删改)
(1)、阅读①~③段,概括木棉的特点。生长地域
盛开季节
枝干
花的大小
花色
生长过程
(1)
(2)
枯褐色、沟壑状
(3)
(4)
先开花后长叶
(1)(2)(3)(4)
(2)、请结合语境,赏析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她伸出纤纤玉手,描唇画眉,那艳红亮丽的木棉花便是她发髻上的头饰。
(3)、文章⑤⑥段引用了古人有关木棉花的诗句,有何作用?(4)、请简要分析第⑦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
10、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推敲
(贾)岛初赴举①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②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③之。时韩愈吏部权④京兆尹,岛不觉冲至第三节⑤。俄为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遂并辔而归。留连论诗,与为布衣之交⑥。
(选自《刘公嘉话》,有删改)
【注释】①赴举:参加科举考试。②时时:不时。③讶:对……感到诧异。④权:临时代理。⑤第三节:指京兆尹出行仪仗队的第三节。⑥布衣之交:百姓之间的交情。此时贾岛尚未做官。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1)遂于驴上吟哦 于:
(2)俄为左右拥至尹前 至: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谓岛曰:“作敲字佳矣。”
译文:______
(3)、请简要写出文中的故事带给你哪些启示。 -
11、请根据原文或提示,将下面古诗文语句补充完整。
(1) , 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客路青山外,。(王湾《次北固山下》)
(3) , 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4)正是江南好风景,。(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5)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由写景言事转为抒情寄慨的诗句是:“ , 。”
-
12、阅读《咏雪》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B、与儿女讲论文义 文义:文章的义理 C、俄而雪骤 俄而:不久,一会儿 D、未若柳絮因风起 因风:因为风(2)、下面句子不是陈述句的一项是( )A、与儿女讲论文义。 B、白雪纷纷何所似? C、公大笑乐。 D、左将军王凝之妻也。(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涵盖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内容。 B、“公大笑乐”表明谢太傅并没有把两个孩子进行比较、排序,也不忙着评价孩子的表现,而是笑着表示鼓励。 C、文章交代了谢道韫的多重身份,暗示了谢道韫的不凡,直接表明作者对谢道韫才华的欣赏。 D、文章写出了谢安与子侄辈亲密无间的感情,让人感受到古代士族家庭融洽温馨、风致儒雅的氛围。 -
13、下列对《天净沙·秋思》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A、“小桥流水人家”呈现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B、作品前三行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这个主人公的存在。 C、“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表现出主人公浓重的乡愁。 D、这首散曲运用景物烘托的写法,表现出长期漂泊他乡游子的自由洒脱。 -
14、下面句子中方框内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有一个或几个这样的“孤独时刻□怎么度过它□就会有怎样的人生。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有时候,是一个人书写了一页纸□有时候,是一页纸照亮了一个人。
A、”。 , ; B、。” ? ; C、”。 ? , D、。” , , -
15、下面一段话有语病的一项是( )
①在当今信息时代,使知识的更新频率越来越快。②阅读是人了解社会的重要方式。③阅读好书就像跟历代名贤圣哲促膝长谈。④所以大量阅读是完善自我的必由之路。
A、第①句 B、第②句 C、第③句 D、第④句 -
1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中华文明______时间虽不是最早的,却是世界上唯一从未中断的文明,上下五千年,其最显著的______即为连续性。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鲜明______。
A、起源 特长 规格 B、起源 特性 品格 C、起点 特长 品格 D、起点 特性 规格 -
17、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菜畦(qí) 静谧(mì) 咄咄逼人(dū) B、高邈(miǎo) 分歧(qí) 翻来覆去(fù) C、抖擞(shǒu) 匿笑(nì) 人声鼎沸(dǐng) D、沁凉(qìn) 憔悴(jiáo) 茫然无措(cuò)
-
18、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个人的力量是分散的,但在集体中汇聚,就会变得强大;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通过优化组合可以实现互补,产生强大的合力。借助这种合力,我们得以完成许多单凭一己之力无法完成的事情。正如雷锋所说:“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
同学们,对此,你有怎样的经历和感悟呢?请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1)切合题意,内容具体充实;(2)有真情实感;(3)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4)不少于600字;(5)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
19、从朋友圈中的“点赞”之交,到生活中的“搭子”交友,从无话不谈、亲密无间到保持距离、注重边界——当前,年轻人“轻量化”社交越来越普遍。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333名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调查数据如下图:
你觉得维持深度社交关系困难吗?

【材料二】
过度追求所谓纯粹的、简单的、高效的社会交往,会出现一些问题。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与人有效沟通都是项重要的能力,过度追求社交“轻量化”会不断弱化个人深度社交意识,对个人社交能力产生消极影响。
【材料三】
深度交往的社会关系具有强支持的功能,也有强束缚的消极一面。现在一些年轻人拒绝复杂的社会交往,从强束缚的关系中解脱出来,追求社交“轻量化”,也意味着当他们有需要的时候很难获得强支持。
【材料四】
网络技术是“轻量化”社交的推手,它根据用户兴趣推送内容,将兴趣相似的人聚集在一起,这些人形成了以趣缘为基础的社交圈层。圈层内成员分享共同感兴趣的事,交流近似的观点,长期下来,容易陷入信息茧房。
(1)、请探究【材料一】图中内容,写出你的结论。(2)、请根据以上材料,概括“轻量化”社交可能会给人们带来的负面影响。 -
20、阅读下面小说,完成小题。
一窗蓝天
陈凤群
①贾林遇到钉子户了。
②花阳小区下星期就要参评“最美小区”了,评委会要求小区阳台整齐划一。花阳小区的阳台几乎清一色的彩钢遮阳板、乳白色塑钢窗。唯独宁倔强家的阳台无遮无拦裸露着,成为小区里一道迥异、扎眼的风景。
③宁倔强人如其名,轴得很。召开住户会议不来,任贾林在电话里怎么说,宁倔强就两字——不装。
④宁倔强经营着一间小吃店,白市夜市连轴转,每天早出晚归神龙见首不见尾。时间紧迫,贾林决定到宁倔强的小吃店当面做他的思想工作。
⑤宁倔强的小吃店在步行街上,一俟夜晚食客盈门。宁倔强对贾林的出现视而不见。贾林只得寻了一小马扎在偏隅落座,等宁倔强闲了再说。
⑥这一等就三个多小时,已是午夜。见食客稀了,宁倔强点了根烟抽着,贾林这才趋上前去。“宁老板……”贾林绽了绽笑脸。“呼……”宁倔强猛地蹿腾起一团炉火,把贾林吓了一跳,一个趔趄差点倒栽葱。
⑦贾林绕到宁倔强右边,挤了挤笑脸:“宁老板……”“歘……”宁倔强突然铲出一泼水,贾林慌忙跳开,潲水擦身天女散花。
⑧贾林转到宁倔强身后,勾上个脑袋,努了努笑脸:“宁老板……”“啊哧……”宁倔强倏忽打了个喷嚏,喷了贾林一脸唾沫星子,随即抻了抻懒腰,“贾同志,你看都这么晚了,有什么事明晚再讲啦。”
⑨贾林还能说什么呢。
⑩翌晚,贾林提前一个小时来到小吃店。来得早,店小二还在准备食材,店里空荡荡的没有一个食客。贾林窃喜,店小二却说:“老板外出办事去了。”
⑪贾林决定到宁倔强家守株待兔,来到宁倔强家,门竟然开了,开门的是一个老婆婆!
⑫宁倔强鳏居,全小区的人都知道,多年来都一个人居住独来独往,咋忽地就冒出来一个老婆婆呢?贾林眼珠子都要掉下来了。
⑬老婆婆被贾林目瞪口呆的样子逗乐了,慈爱地问:“你是谁啊?找倔强的吗?他还没回来呢。”贾林赶紧亮了亮工作证。一看是小区物业经理,老婆婆连忙把贾林迎进屋。
⑭老婆婆应该八十好几了。老人话多,一坐下来就絮絮叨叨地跟贾林说起宁倔强,说宁倔强十三岁便出外打工,说宁倔强省吃俭用买了这房子,说宁倔强贷款盘了一间小吃店,说宁倔强经常回乡下看她,说宁倔强如何如何,满肚子的话都是宁倔强。贾林耳朵都快听出茧了,起身来到阳台。
⑮敞开的阳台八面来风,一抬头便可仰视天空,真让人舒服。老婆婆亦步亦趋跟着贾林来到阳台,见贾林仰望星空一副陶醉的样子,高兴地说:“贾同志也喜欢看天空?在我们乡下天空可美了。在我们乡下想怎么看天空就怎么看天空,不像城里人住在铁笼子似的房子里,看不到头顶的蓝天。倔强这孩子孝顺,说了好几年了要接我来城里住,我说不来,住不惯城里的房子,看不到头顶的蓝天,这孩子就说咱家房子的阳台不装防盗网……”
⑯贾林听着,感觉心里有股暖暖的东西在涌动,“最美小区”再美也媲不过一片孝心呐!
⑰“奶奶,我来例行巡查,看大家有什么需要帮助。喏,这是我的名片,有事就给我打电话,我随叫随到!”
⑱说着,贾林躬身退出了门外。
(有删改)
(1)、小说围绕宁倔强家阳台“安不安装遮阳板和塑钢窗”展开情节,请根据小说内容将下面空格上的内容补充完整。评委会要求阳台① , 宁倔强家阳台②→贾林与宁倔强电话沟通无果→贾林去店里动员,宁倔强③→贾林去宁倔强家守株待兔,老婆婆说出了宁倔强④的原因→贾林离开了宁倔强家。
(2)、贾林对宁倔强家阳台安装防盗窗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何会有这种变化?(3)、分析“说着,贾林躬身退出了门外”一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评委会的评审标准与宁倔强的坚持,两者难以协调的原因是什么?读完小说后,你认为怎样的小区才是“最美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