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采春》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采春

    ①冬季日短夜长。农人说,十月里天碗里转,好婆姨做不熟三顿饭。是呀,刚刚日头还在当顶,扫了扫院子,喂了喂鸡,出溜一下便滑到西山梁上去了。白日真短,短得匆匆忙忙,慌慌张张,气气喘喘。城里人也不例外,上个班两头不见太阳。早晨起床屋里黑,晚上下班外头黑,回到家里倒是亮堂,可那不是阳光,却是灯光,忙忙碌碌一天就这么过去了。

    ②日子这么紧紧张张,应该过得快吧?没有,丝毫也没有。非但没有觉得冬日短暂,一个个都感到缓慢,要不为啥总见书卷报端出现漫长的冬季呢!冬季的漫长是人们感觉出来的,不,是人们煎熬出来的。日光淡淡的,没有一点温色,寒气就像草原上的群狼到处肆虐。伸出手,手冻得疼。走几步路,脚冻得疼。手脚冻木了,不疼了,鼻尖却辣辣地疼。疼得眼睛直想流泪,却强忍着不敢流,怕流出来把冰碴子挂在脸上。这日子还能说是过吗?不,是在熬,在煎熬。一煎熬日子就长,唉,好漫长,好漫长的冬天呀!

    ③好不容易熬到立春了,可春天只在日历上露脸,天地间还是冬天的鬼样子。寒寒的,秃秃的,没有一点生机。就盼惊蛰,一天一天盼,盼来了惊蛰,似乎也没啥改观。寒还在寒,秃还在秃,要摧毁冬日根深蒂固的营盘不那么容易。没有耐心,没有韧劲,还真不行,那就打消脾气,耐下性子,慢慢熬吧!

    ④忽一日,地皮软了。踏上去不再像往日那样硬邦邦,倒似是踩在了海绵上,软软的,柔柔的。抬起头,高高的杨树梢垂挂起絮穗穗,萧疏的柳树条爹开了黄翅翅。哈呀,河边沿,垄堰根,一色的绿气正在蔓延。真让人摸不着头脑,春天却悄无声息地来了。

    ⑤好啊,春来了!

    ⑥春来了,哪里还能在屋里憋得住?憋屈了一冬天的肢体早该展放了,憋闷了一冬天的浊气早该释放了。街市上不行,挤窄;村巷里不行,弯折。只有阔野,只有山梁,才是展放肢体、释放浊气的理想地方。二月二,龙抬头。人们出了城,出了村,原野里、山梁上到处是人。小路上是人的溪流,大路上是人的河流,平地上是人的海洋,山巅上是人的峰峦。随便拦住一个打问,这是干什么?回答简练干脆:采春。

    ⑦采春!

    ⑧采春?怎么个采法?采法不复杂。满地是春气,走一走浑身是春情;小溪流春水,洗一洗满脸是春意;山壑荡春风,爬一爬萦怀是春温。更别说,枯树丛里的松树叶柏树叶早变绿了,绿得像是点缀的翡翠;更别说,崖壁岩角的连翘花山桃花早已开了,粉嘟嘟的像是仙女的笑靥。有人手痒了,折一节松枝带回去,往花瓶里一插,满屋子清香,春天的气息驱走了冬日的萎靡。有人心痒了,掐一朵粉桃花簪在乌黑的头发上,走到哪儿,都是笑笑的,笑开了一个人见人爱的春温时令。采春,采出的是欢乐,采出的是笑颜!

    ⑨还有人比他们更贪婪,见到春色手也痒,心也痒。手痒没动手,心痒大动心,把那春意、春情、春光,甚而春枝春叶、春蕾春花,装满一肚子,塞满一脑子。回到家里放不下,躺在床上推不开,睡在梦里仍是春水流淌,春鸟啼鸣,春条喷绿,春花怒放……梦醒了,人未醒,反而醉得迷迷离离,痴痴幻幻。迷离中展开纸,痴幻中拿起笔,于是,世人看见:“绿柳才黄半未匀”,那是杨巨源采回来的春天;“二月初惊见草芽”,那是韩愈采回来的春天;“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一枝枝不教花瘦”,那是辛弃疾采回来的春天;“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那是白居易采回来的春天。

    ⑩凡人采回的青枝绿叶,香着香着淡了,散了;凡人采回的蓓蕾花朵,开着开着败了,干了。而诗人采回的春天,却永恒地绿着,香着。白居易的春草,从唐朝绿满书卷,绿到了今天;辛弃疾的春花,从宋代香满庭堂,香到了今天。

    (选自《散文百家》2016年第6期,有改动)

    (1)、完成本文的思维导图。

       ②

    (2)、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更别说,枯树丛里的松树叶柏树叶早变绿了,绿得像是点缀的翡翠;更别说,崖壁岩角的连翘花山桃花早已开了,粉嘟嘟的像是仙女的笑靥。

    (3)、“采春”有哪两种方式?作者更欣赏哪一种,为什么?
    (4)、请结合全文探究“采春”一词作为文章题目的作用。
  •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 , 春往而冬 , 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

    以管仲之圣 , 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选自《韩非子》)

    注释:①管仲、隰(xī)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古国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③掘:挖。④圣:精明通达。⑤不难:“不以……为难”。⑥圣人:有智慧的人。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春往而冬       反:

    (2)放老马而随之       乃: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

    (3)、短文的第一段是一个成语的出处,请写出该成语并写出它的比喻意。简单谈谈你从第二段中受到什么启发?
  • 3、请根据原文或提示,将下面古诗文语句补充完整。

    (1)峨眉山月半轮秋,。(李白《峨眉山月歌》)

    (2) , 风正一帆悬。(《次北固山下》)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一句借明月表达对朋友的思念。

    (4)《〈论语〉十二章》中阐述了在学习中要把“学”和“思”结合起来的句子是“”。

  • 4、阅读《〈世说新语〉二则》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差可       拟:相比 B、风起       因:趁、乘 C、日中       期:期待 D、而去       委:丢下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人聚集在一起,和子女们谈论文章的义理。 B、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人聚集在一起,和小辈们谈论文章的义理。 C、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人聚集在一起,和小辈们讲解论文的意思。 D、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人聚集在一起,和子女们讲解论文的意思。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讲论文义”表明谢太傅虚心向孩子们请教。 B、甲文通过写谢家即景咏雪的情景,着重表达了对雪的赞美之情。 C、乙文中“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表明了不守信用的是友人,而非陈太丘。 D、乙文中“尊君”是谦辞,是对自己父亲的一种称呼。
  • 5、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①低碳生活首先源自碳足迹。碳足迹是指一个人或一个团体碳耗费量,是测量某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一种指标。

    ②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的碳足迹都可以分为第一碳足迹和第二碳足迹。第一碳足迹是因使用石化能源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一个经常坐飞机出行的人会有较多的第一碳足迹,因为飞机飞行会消耗大量燃油,排出大量二氧化碳。第二碳足迹是因使用各种产品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消费一瓶普通的瓶装水,因它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而带来第二碳足迹。女性消费化妆品除了会有氟利昂排放增加温室气体外,还会因为化妆品的包装、运输等增多第二碳足迹,因而增加环境负担,甚至间接破坏环境。

    ③低碳生活就是在生活和生产中极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行为方式。例如,通过一个专门设计的“碳足迹计算器”来测算,你用了100度电,就等于排放了大约78.5千克二氧化碳;你自驾车消耗了100公斤汽油,也就等于排放了270千克二氧化碳。

    ④人类的低碳生活并不只是体现在个人生活上,还尤其体现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在直接和间接加速全球变暖,所以,所谓的低碳生活还包括降低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所有温室气体,而不仅仅是二氧化碳。

    ⑤温室气体是指大气层中易吸收红外线的气体,主要包括水汽、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臭氧、氟利昂或氯氟烃类化合物。人类的衣食住行无一不在产生和制造温室气体,如工业生产、使用石化燃料。甚至连我们吃的粮食也是温室气体的重大来源之一。

    ⑥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气体排放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二大重要来源,它的排放量介于电热生产和尾气之间。中国是一个水稻生产大国,而水稻生产排出的温室气体可能并不被人们所知。水稻生产期间,植株及稻田会释放出大量氧化亚氮,而每千克氧化亚氮相当于296千克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量。全球农业生产中氧化亚氮的排放占全球氧化亚氮总排放量的84%。

    ⑦尽管农作物生产和使用石化燃料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会危害环境,但我们却不可能因噎废食,只能从其他方面来加以改善。例如,种植氮素高效利用水稻,不但可以减少氧化亚氮排放对环境的破坏,还可以节约资源和资金。同理,研发和使用生物燃料也可以节约资源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冯云     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与“低碳生活”无关的一项是(     )
    A、低碳生活指的是在生活和生产中极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行为方式。 B、温室气体是指大气层中易吸收红外线的气体。 C、所谓的低碳生活还包括降低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所有温室气体。 D、种植氮素高效利用水稻,可以减少氧化亚氮排放对环境的破坏。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气体排放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二大重要来源。 B、女性消费化妆品的碳足迹仅属于第一碳足迹。 C、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在直接和间接加速全球变暖。 D、人类的低碳生活并不只是体现在个人生活上,还尤其体现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
    (3)、对文章第三段运用的说明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下定义   分类别     作比较 B、分类别   举例子     打比方 C、列数字   分类别     打比方 D、下定义   举例子     列数字
  • 6、下面对《观沧海》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点明了观沧海的位置,虽没有直接写到人,但让读者似乎看到了诗人登临碣石观海时的英姿。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全景,表现出大海雄浑开阔的气象。 C、“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写了岛上树木茂盛、野草繁密的画面,这一排欣欣向荣的景象让诗人生发出豪迈之气。 D、“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借助想象表现了波涛汹涌的壮阔动态。
  • 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A、、 ;   ”。 B、、   ;   。” C、, 。   。” D、,   。   ”。
  • 8、下面一段文字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①“走遍五大洲,最美有郴州”这句豪言,与其说是自夸,倒不如说是彰显了郴州的自信。②这里的山山水水奇秀奇丽,如果说“一山(莽山),一湖(东江湖),一泉(汝城热水温泉)”为郴州山水之精髓,实在是谦逊了。③郴州若只掏得出这点儿家当,就对不住徐霞客“无寸土不丽,无一山不奇”。④郴州的美俯拾即是,若得闲暇时日,必要畅游一番。

    A、第①句 B、第②句 C、第③句 D、第④句
  • 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生活中的精彩与黯淡,教会你       面对平凡的自己; 旅途中的温暖与寒凉让你学会了         , 懂得了感恩。于是,无论在怎样的            里,你都能放平心态,幸福生活。这时,你就获得了成长。成长就是你送给自己的礼物。

    A、坦然   爱惜     遭遇 B、坦然        珍惜        境遇 C、坦白   珍惜     遭遇 D、坦白        爱惜        境遇
  • 10、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rùn)       蓄(chǔ)       翻来去(fù) B、告(dǎo)       别(jǘe)       花枝招(zhǎn) C、(chà)       和(ǎi)       然大悟(huǎng) D、(mì)       遮(bì)       人声沸(dǐng)
  • 11、“青少年应该如何对待时下流行的各种电子游戏?”对此话题你有什么看法?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性文章。

    要求:

    (1)将题目抄写在作文纸上。

    (2)不少于600字。

    (3)作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 12、青年鲁迅在仙台学医期间遇到了诸多困难,藤野先生像夜空中闪亮的星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在成长过程中,当你遇到困难与挫折时,谁像星星一样照亮了你前进的旅程?

    请以“夜空中最亮的星”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要求: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 13、阅读《学会思》,完成下面小题。

    学会思

    朱传世

    ①会思考是一生享之不尽的财富。从小就培育良好的思维品质,成功会时时光顾你。

    ②勤思考、会思考的人生与不爱思考、不会思考的人生,迥然不同。被称为日本“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就曾说:“经过自己仔细的研究、思考,与从来不动脑筋而请教别人,两者之间,有天渊之别。”事实确如他所言。德国化学家维勒在研究矿石时,发现了一种化学物,在没有深入思考的情况下就武断地认为它是金属铬。不久,瑞典物理学家、化学家肖夫斯特姆也遇到了这种化学物,他刨根问底,苦苦追思,终于发现这种金属是不为人知的钒。为此,维勒痛悔莫及,由于自己没有深入思索,与一个科学发现的良机失之交臂。

    ③怎样做到会思呢?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中国古代圣贤说的话,很有见地。意思是说,要将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学中思,思中学,边学边思。正如大学问家朱熹所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要想使读到的知识成为自己的智慧,就必须精于思考。否则,他山之石,亦不可攻玉。

    ⑤享誉世界的德国数学家高斯小时候挨罚的事也许对我们会很有启发。一百多年前,在德国某小学的低年级班里,有几个孩子因发出闹声而被老师留下来罚做算术题:从一加到一百。当别的孩子忙着一个一个累加数字的时候,高斯却一动不动地望着窗外。过了一会儿,他在练习本上写上一个答数交给了老师,顺利过关。第二天,老师不解地问他为什么做得又快又准。高斯机敏地回答说:“我想这个题目一定有一个快捷的好办法。您知道,100加1是101,99加2也是101,这样一直加下去就有了50个101,也就是5050。”正是由于从小便具有这种边学边思的优良品质,才成就了后来的世界奇才。如果高斯像其他同学一样,一个一个地加,做这种低效重复的学习,也便没有了这段历史佳话。可见,学习离不开思考,学而优更离不开思考。

    ⑥当然,也有学生,成天浮想联翩,你说他没有思考,那确实是冤枉他了。但是他“思而不学”“思而不做”,这样的思考形同“白日梦”,他是不会聪明起来的。还有的学生,心游万仞,精骛八极,但不切实际,盲目思考,白白地荒废了时日,就如“杞人忧天”里的那个杞人,也不可取。

    ⑦唐代的大散文家韩愈有一句很精辟的话:“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意思是说,要想事业有成,就得勤奋且深思。相反,如果整天嬉戏玩耍,随大流而没有自己的思考,事业就会荒废,毁于一旦。也就是说,做事之前要先思而后行。不仅如此,《论语》还主张“三思而后行”,这里的“三”是虚指,实言多。也就是说,做事之前要多加考虑。

    ⑧在这一点上汉代王商的事迹值得我们学习。王商身为汉成帝的丞相,遇事冷静,很有主见,从不人云亦云。一天,长安城中:盛传要发大水,人们争相外逃,城中混乱一片,似乎水临城下。皇亲国戚、文臣武将也吓得要乘船避难,就连汉成帝也为谣言所动,想出去躲一躲了。要是皇帝都信了,也卷铺盖走人了,岂不天下大乱。为此,王商力阻成帝随迁,力陈轻信谣言、妄迁京师的祸端,终于留住了成帝,稳定了军心、民心。后来,事实证明,发水之说实为无稽妄谈。因为这,成帝很是看重王商。倘若没有王商的“先思”“三思”,国亡家破或未可知。

    ⑨牛顿因思考自然中苹果落地的现象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因思考生活中开水滚沸的现象而发明了蒸汽机,释迦牟尼因思考人生的真谛而创立了佛教……思考是发动机,思考是催化剂,思考是润滑油。不思考,便没有动力,没有催生的媒介,没有足够的介质。

    ⑩朋友们,趁还年轻,学会思考吧!让思考成为你大脑中的一台永动机,只要思考,一切皆有可能,当思考成为习惯,成功将随之而至。请记住:我思,故我在!

    (文章有改动)

    (1)、认真阅读文章,说说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
    (2)、阅读全文,请你写出作者是从哪三个方面教我们“学会思”呢?
    (3)、认真阅读第②段,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就“勤思考、会思考的人生与不思考、不会思考的人生,迥然不同”展开论证的。
  • 14、阅读《太行喊山》,完成下面小题。

    太行喊山

    刘兆林

    ①一进太行山,心就跳得欢了,嗓子眼儿痒痒的,想喊。先还压抑着,顾及自己的年龄而不敢聊发少年狂。走着走着,上了太行之巅,呼喊的欲望直撞嗓门儿,几下就撞开了,那喊便喷泉般喷射出来。阳光下,连绵射向天空的“啊啊”声,灵魂出窍似的,直到嗓门儿不痒了,才缩回体内。头回这样的喊,是在山西长治平顺县的太行之巅。二回这样的喊,则在山西长治壶关县壁立如刃的太行大峡谷底。两回喊山,相隔八年。

    ②从中原大地拔地而起的八百里太行山,就是起自山西的平顺。乘汽车一进平顺的大山,车在弯弯转转的山路上逐渐上升,但见计程器数字不断增,却不见前进的距离怎么长。两山之间直线五六里的距离,盘山公路就得绕上二三十里,甚至更远。当车顺山路拐了几个山谷,奇异的景象便接连出现了:那连绵的几乎发乌的山,渐渐地变成了鱼鳞状,遍体均匀地长出无数白色鱼鳞似的——那是秃山上等距离凿出的石坑垒成了石堰,再从很远处担来泥土填进坑里,栽上小树苗。但根还得几年后才能通过担来的泥土慢慢扎进石缝儿,需十多年才能长一人多高。十多年啊,幼苗依托远方担来那点薄土,虔诚地试探着寻找微小的石缝儿,顽强地向石头扎根。俗话说,树有多高根有多长。石头上长一人多高的树,那要付出多少艰辛才能扎下根啊!平顺许多山都是这样绿起来的。那可是挥铁锤钢钎,一下下凿山石注血汗,把一座一座石头山染绿的啊!我忽然明白,愚公移山的传说何以出自太行、王屋二山了。

    ③那一次,盘山路升着升着就从趴在山坡上变成悬挂在石壁上了,因而当地人管这种路叫“挂壁路”,那路是从探悬着的石崖上一寸一寸凿出来的,探悬着的石崖下是数十丈的深渊,最险峻的地段则沿悬崖凿成了弯洞,再在洞的外侧凿出些窗口来透光照亮。司机特意将车停在有窗口可倚处,让我们探头往窗下深渊看看景色,人和公路真的像被挂在悬崖似的,个个心被提到嗓子眼儿倒吸凉气呢,乘客大多闭了眼,谁还敢多看?

    ④汽车是侧凹在挂壁公路里面的,人不可能直接看清深渊有多深。同行中有位曾走遍天涯海角的诗人,初看几眼后还能笑着高谈阔论,再行些路程,下车步行过高悬三四百米的天脊山铁索桥和云崖栈道时,却再拿不出一点闲情逸致说古论今了。他几乎是闭了眼弓着腿,摸索着过了这道桥,躲开惊险的云崖栈道,直奔三叠瀑去饱眼福了。我们不恐高的一伙,抖腿走过云缭雾绕的铁索桥和栈道,再奔从大裂谷口跌下的三叠瀑。

    ⑤从三叠瀑下望出去,周围高陡的山遮天蔽日,远处则雾海深深,苍山茫茫。我们依栈道而立,既不像在人间,又不像在天上,身上汗水淋漓,身边凉气凛然,宠辱皆忘,病痛全无,只觉胸中有气流向外涌动,不由自主想放开喉咙。

    ⑥有人说,三叠瀑望过去的对面山头,就是河南林县了,这儿的山水连着两个省呢!哦,著名的林县红旗渠就是从平顺县挂壁穿凿而通的,平顺贵如油的漳河水,从那里分流给河南。我仿佛真的看到漳河分流向林县那段红旗渠了,渠槽怀抱着漳河水,漳河水欢快地从平顺流向河南,这更是一道别具魅力的景致呢!我站在夕阳染红的、既真实如铜墙铁壁,又朦胧如太虚幻境的山上,长长地喊了一嗓子。

    ⑦八年后,我由来太行山看新风景!

    ⑧这回,让我一见便嗓门儿发痒的,不是太行山刀削斧砍望而生畏攀之胆寒的那种水墨色主体了。首先迎接我们的是,主峡谷二十六公里、平均一千六百多米高的平顺虹梯关通天峡。峡谷的水深不见底,平静如翡翠镜面,把两侧的山都映得绿绿的,不仅可以在谷底乘游船仰望两壁间的一线天,我们还乘刚完工的霓虹电梯,毫不费力上升到云中的一线天顶。站在新安装的玻璃栈道,纵情观望,白云缭绕,水天相拥,恰好此时一弧半圆彩虹热情地把两壁绿山抱在一起。闯入眼底的,全是高高低低比八年前浓重许多的绿。

    ⑨八年前来太行时所说的绿化,是指每处有土能植种树的地方,都植上树。而现在遍地山石,也密植了树,而且密得没了再植的余地。在石头上栽树,要向凿出坑来!比如我亲眼看见的三地交界的万米石头岭上,想绿化全覆盖,就得先在石头上凿出十万多个坑来!这得多少当代愚公蹲在崎岖山岭上抢锤呢?又得抢多少锤?流多少汗,担多少土,才能凿一个树坑呢?才能植活一棵树呢?巍巍太行山啊,新时代凿石绿化的愚公们继承先辈精神,使铜墙铁壁般的太行变成绿色的金山银山了。于是我站在这遍山染翠的山上,又长长地喊了一嗓子。

    ⑩在石头上植满树,可不光是为了好看养眼,更是为了省出土地来种谷子!谷子,是山西人泛指粮食的代名词。听听民间艺人演唱的《谷子好》吧,农民出身的一班艺人,扯开嗓子拼力吼,越唱调门越高,二胡梆子喇叭等家什的伴奏声也水涨船高,鼓舞得我们也跟着嗓门儿发痒,直在心里跟他们一起呼吼:“谷子好!谷子好!树到石上栽!省出土地种谷苗!……”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文章记叙了作者两次“太行喊山”的经历。阅读全文。从主要游踪、景物特点概括作者的游览历程。

    时间

    主要游踪

    景物特点

    八年前

    (1)

    高徒险峻

    雾海深深

    苍山茫茫

    八年后

    大峡谷底

    一线天顶

    (2)

    (2)、文意第⑨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写得极富表现力,请你加以赏析。
    (3)、文章以“太行喊山”为题口,阅读全文。说说作者“喊山”的原因有哪些。
  • 15、《启明星》是《艾青诗选》中一曲追求光明的颂歌。请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星照耀中国》《海底两万里》中选择一个你认为最符合“启明星”特点的人物,并结合其经历阐述选择的理由。(100字左右)

    启明星

    艾青

    属于你的是

    光明与黑暗交替

    黑夜逃遁

    白日追踪而至的时刻

    群星已经退隐

    你依然站在那儿

    期待着太阳上升

    被最初的晨光照射

    投身在光明的行列

    直到谁也不再看见你

  • 16、阅读《醉翁亭记》,完成下面小题。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未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或用法有不同的一项是(     )
    A、者歌于途       重前行       荆请罪       夸娥氏二子二山 B、往来而不       韦编三       滔滔不       连绵不 C、醉翁之       出其不       志得满       称心如 D、游人而禽鸟乐       国怀乡       扬长而       人楼空
    (2)、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翻译: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在于欣赏山水之间的自然风光。
    理解:这句话点出醉翁之“醉”的深意,作者陶醉于滁州的自然美景中,可见他虽遭贬谪却能寄情山水,心境恬然。
    B、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翻译: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水位下降,石头露出来。
    理解:这些句子描绘了山间早晚和四季的不同风光,正是这些优美多变的景物给作者带来了无限乐趣。
    C、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翻译: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出游。
    理解:写游人不绝路途,描绘了一幅安乐祥和的滁州百姓游乐图,既能表现人情之乐,更从侧面体现政治的清明。
    (3)、“与民同乐”原指君王施行仁政,与百姓休戚与共,同享欢乐,后泛指官员与百姓共享快乐。《醉翁亭记》写了山水之乐、宴游之乐,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阅读“链接材料”,说说短文中的“孙公”做的哪两件事能体现“与民同乐”。

    链接材料

    朝议大夫直龙图阁、宣城孙公为郡之初 , 访民俗之所安而知其故,至清明节,始罢榷驰禁 , 纵民自饮。又明年,宅西山之中 , 作新亭以休遨者,名曰醉乐,取昔人“醉能同其乐”之义。孙公性不喜饮,其政不专为宽,盖通民之愿而务得其情如此,亭成而民歌乐之。当是时,四邻水旱不常,而永嘉独屡熟,殆天亦以其人之和者应之欤!

    (节选自叶适《醉乐亭记》)

    【注释】①朝议大夫:文官散官,从四品封阶。直龙图阁:宋真宗赵恒大中祥符年间建龙图阁,以奉太宗赵炅御书及御制文集等物,设有学士、直学士等领荣誉衔的官。直龙图阁即龙图阁直学士的简称。②罢榷驰禁:停止酒类专卖制度取消禁酒令。③宅西山之中:寄寓于西山中。

  • 17、阅读《水调歌头》,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下列对这首词的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前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及缘由。 B、“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借月亮移动,暗示夜已深沉,词人却因忧愁思念而难以入睡。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体现了词人郁闷伤感,无法释怀的情感。 D、“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以反问的语气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又含蓄表达对不幸离人们的同情。
    (2)、请你说说这首词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与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 18、默写填空

    ①长风破浪会有时,。(李白《行路难·其一》)

    , 后天下之乐而乐。

    ③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富含理趣,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与此联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 19、你心中的智慧博物馆是什么样的?自2018年起,中国国家博物馆着力推进“智慧国博”建设,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爱展览”社团想组织一次国博参观活动,几名先遣队员已经发来了展览资料,让我们先睹为快。
    下面是同学们写的展览推介语料,请你帮助润色修改。
    材料一:
    “华彩万象——石窟艺术沉浸体验”
     

    石窟艺术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历史见证。本次主题展借助巨型数字装置和全感官互动技术,让古老石窟焕发了新的蓬勃生机。在这里,你将穿越时空,360°全方位、沉浸式体验千年石窟的辉煌壮丽,探询石窟艺术所承载的中华灿烂文明。快来和我一起打卡吧!保证让你流连忘返!
    材料二:
    “科技的力量”
     

    上起甲骨文中的日食记录和干支表,下至“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科技的力量主题展勾勒出从古至今中国科学技术与工业发展历程的基本脉络及突出成就。这里有好玩的模型,有丰富有趣的互动项目,还可以线上线下同步看展。你,是不是很期待?
    材料三:
    “数说犀尊”
     

    一物一展,你看过这样的展览吗?这______是一个前沿数字技术与古老文物相遇、相知、相伴而行的展览,____是一个充满“智慧”、观众与展览相互成就的展览,___是一个参观者“变身”为探索者的展览。走近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全方位读懂犀尊,体验科技的力量,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义。“数说犀尊”,等你来看!
    (1)、材料一中有几处加点词语的字形、词义有疑问。请你选出判断完全正确的一项(    )。

    A、因为表达的是“相互交流、借鉴”的意思,所以“交流互鉴”中没有错字。 B、因为表达的是“振作并展现新的活力”的意思,所以“焕发”中有错字。 C、因为表达的是“探求、寻找”的意思,所以“探询”中没有错字。 D、因为文中想表达的意思是“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所以“流连忘返”中有错字。
    (2)、材料二画线句存在问题,请你加以修改。

    修改为:                          

    (3)、材料三横线处选填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仅……也……却        B、虽然……但……也 C、无论……还……都  D、不仅……也……还
    (4)、有同学对材料三中展览标题的理解产生了争议。请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数说犀尊”是国博首次以一物一展的形式策划的展览。展览从出土经历、功能特点、铸造工艺、造型美学等方面对西汉错金银云纹铜犀尊进行全方位解读,并突破常规展陈手段,综合运用高清三维扫描、超高清显示、人工智能、红外感应等技术,通过数字手段直观呈现文物高清细节和科学研究成果,让观众从视、听、触、互动思考等多维度深入感受犀尊所承的价值。展览最为特殊的一点是,犀尊其实并没有出现在展厅中,它依旧安静地立于“古代中国”展厅,却通过数字技术与“数说犀尊”展厅实时联动。

    (1)对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承zǎi             立zhù              B. 承zài             立zhù

    C. 承zài             立chù              D. 承zǎi             立chù

    (2)请你依据材料内容,用自己的话解释展览标题的含义。

    “数说犀尊”:

    (5)、下面是几位同学写下的看展体验。其中修辞方法和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石窟艺术是中国古代灿烂文明的独特形态之一,是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 B、“复活”的文物,让人们记得起历史沧桑,看得见岁月留痕,留得住文化根脉。 C、自古以来,科学技术就以一种根深蒂固、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D、犀尊之美让我们不得不惊叹于古代工匠强烈的美学感受力和不拘一格的艺术创造力。
    (6)、社团组织者为活动写了一段宣传语,请你帮助将语段填写完整。要求语意连贯,节奏匀称。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当博物馆与信息技术相遇,解码历史文明、、促进交流互鉴的方式就更加多元,展览内容也更加丰富。衷心希望同学们能走进博物馆,切身感受文物被科技手段赋予的新生!

  • 20、请以“课间”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纸上。(2)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500-800之间。(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上一页 243 244 245 246 24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