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列词语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A、犁耙/疮疤默契/锲而不舍 B、摇撼/遗憾袄襟/忍俊不禁 C、哺育/胸脯露宿/锋芒毕露 D、屏息/屏障霹雳/劈波斩浪
-
2、下面的图表呈现了初中语文教材中关于鲁迅作品的统计与分析。请根据图表所示和题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统编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统计和分析
篇目
年级
单元主题
体裁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七上
学习生活
散文
《阿长与〈山海经〉》
七下
“小人物”故事
散文
《藤野先生》
八上
生活记录
散文
《社戏》
八下
民俗风情
小说
《故乡》
九上
少年时代
小说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思想光芒
议论文
《孔乙己》
九下
小说人物
小说
(1)、依据上表,归纳教科书所选鲁迅作品的四个特点。(每点不超过五个字)答:① ② ③ ④
(2)、上表梳理的鲁迅作品里,有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请仿照画线句进行续写。入选统编语文教材的鲁迅作品,刻画了丰富多姿的人物形象。寿镜吾方正质朴,一把“戒尺”蕴含着师者的严与爱;孔乙己可怜可叹,一袭“长衫”折射出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戕害……他们就像一面面镜子,演绎出时代背景下的复杂人性,也引导读者在阅读中体悟多样的人生。
(3)、下面关于鲁迅作品的短文,从语意连贯和表意准确来看,有四处错误,请将错误句番号及修改后的内容填写在相应横线处。①读鲁迅作品怎样解决阅读障碍?②鲁迅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若不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容易产生阅读障碍。③鲁迅先生用词简洁凝练,但寓意深远。④此外,他还善于运用象征和隐喻手法,其意象与表达往往具有多重含义。⑤这样的写作手法与语言特色给理解文章增加了难度。⑥进一步说,⑦初中生只有克服这些障碍,就能更好地理解鲁迅作品。
-
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冷摊负手对残书
谢 伟
①但凡好读书者,没有不爱逛书店的,就像好打扮的时尚人士爱逛商场、喜欢养花种草的人乐上花市一样。
②我向来很少出门,但只要出门,多半会有意无意地拐进书店里去。在书堆间绕上几圈,吸几口油墨的馨香,心里便添得几分舒爽。
③成都的书店数量不少、在宽街窄巷里走上一段,是准能见到一两家的。店子有大有小,或高轩大楣,或低户矮扉,但大多有一个雅气的门脸儿,散发着诱人的书卷气。
④我家所在的小区开有许多小型的书店和书吧,均时尚精巧。我偶尔也会侧身进去瞄两眼,但无法在里面安心地坐下来。在那里,书刊成了环境营造的一种元素,浓郁的咖啡味儿更是盖过了淡淡的书香。
⑤相比之下,我更爱去逛二手书店。成都颇有名的几家店,我都是常客。这些店的老板或店员都是爱书、懂书的人,你问起某本书,有还是没有,他马上就能作答;你说想找某方面的书,他的大脑就像一台存有海量信息的电脑,瞬间检索出相关书目,立马就向你推荐;还能在如山的书堆里迅速找到你要的那本,像抓中药般精准……
⑥二手书虽破旧了些,有的甚至发黄变脆,但读来却多了一份异样的乐趣。书页上有曾经的拥有者用不同颜色的笔写下的批注,其中一些联想竟与你不谋而合。有些批注则是浮想联翩、离题万里的,却觉得甚是可爱。我总是想,那一行行的文字曾被多少人的目光抚摸和打磨过,到达我眼前的时候已经变成了一粒粒圆润光洁的珍珠,现在又要和我眉来眼去了,这是何等神奇美妙的事情。
⑦去地摊淘书又有另一番乐趣。成都几个古玩市场都有售卖旧书的摊点。一开始我不大明白,为什么要把二手书放到古玩市场去售卖呢?待我成了那里的常客,才在某一天突然开悟——那些残损破旧的老书不就是书籍里的古玩吗?它们带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不愿与外人述说的故事,静静地待在时间里,等待一位隔代的知音将自己带走。
⑧去古玩市场淘书总有一种乡下人赶场的味道。因为书市一般逢周三、周日开放,有店的开门,没店的摆摊。旧书店一般店面很小,十平方米左右,书都摞成上大下小的书堆,整个空间显得有些凌乱。但正是这种不修边幅的天然,让人觉得自在、亲切。地摊就更不讲究了,摊主直接把书散放在地上,连塑料布都懒得铺上一块。来淘书的人鲜有年轻的面孔,不像购书中心,多为时尚男女。来这里的多是面带沧桑的书虫,衣着、发式都不甚讲究,也像那古玩市场里的一件旧物。
⑨入得市场,淘书人先是背着双手在列阵般的书摊前迈起方步,两眼在书籍上扫描,发现心仪的书籍,身子便微微前倾,继而弯腰拿起,或是就地蹲下,翻阅起来。若突然发现一本心仪已久的好书,眼里立即就会放出熠熠的光亮。淘书过程俨然一次发现之旅,非此中人物断难体会个中乐趣。
⑩经常来这里逛悠,就会见到一些淘书的常客,时间一长,见了面就会很自然地微微颔首、面带浅笑,算是同类间的一种会意。偶尔,相互间搭上一两句话,然后各自分散,寻自己的宝贝去了。
⑪这时,转头看见那人在书摊前背着手闲闲踱步的背影,便觉得是一幅很美的图画。冷摊负手,闲对残书,这确是一帧极可心的画面。
(选自《成都锦城诗酒花》,有删改)
(1)、文末,作者说“冷摊负手,闲对残书”是“极可心的”,有哪些原因?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2)、本文以“冷摊”“残书”为题,但文章前四段并未直接描写二手书店,请说明这四段在文中的作用。(3)、第⑧段画线句将“淘书人”比作“旧物”,有何妙处?请联系相关内容简要赏析。(4)、本文选自中国旅游出版社“一人一城”书系中的《成都锦城诗酒花》。作者将此文放入书中,可能有哪些意图?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条作答。 -
4、小说中的人物命名往往包含着作者的匠心。请从下列两组人名中任选一组,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A.周进、范进(《儒林外史》) B.祥子、小福子(《骆驼祥子》)
-
5、同学们阅读《红星照耀中国》时,提出了一些问题。假如可以跨越时空,与斯诺先生相遇,他会怎样回答呢?请你依据这本书的内容,推测他的回答。
同学们的问题
斯诺先生的回答
问题一:在“序言”中,您说“从字面上讲起来,这一本书是我写的,这是真的。”您为什么强调“这是真的”?
_________________
问题二:您那时曾说“这本书值得介绍给一切中国读者”,那么现在呢?
现在中国社会正处于大变革时代,广大中国人更需要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养分,获得力量。所以,我认为现在这本书更值得介绍给每一位中国读者。
-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新繁县三贤堂记
樊汝霖
①吾友沈居中为新繁① , 以暇日访繁上故事,则得贤者三人焉:其一唐宰相李卫公德裕③ , 其一我宋故太师王公益,其一龙图阁直学士梅公挚。李卫公、王公尝为是邑,而梅公则邑人也。居中于是即县署之东创为堂,绘三公像其上,榜之曰“三贤堂”。以书抵予曰:“其为我记之”。
②呜呼!卫公之事业文章,世传之,史载之详矣,而不书其为繁。岂以公勋业如彼其崇,一县之政不足道欤?观其节度西川所以治蜀,相武宗所以治天下,而所以治繁者,可见矣。逮今余三百年,父老思之不忘。以县署最大一楠四柏,为公手所植。前人为此作文饶堂,后更名卫公堂。而堂宇褊小不称 , 及是居中彻③而大之,并与王、梅祠焉。
③王公以殿中丞来为邑。始至,有犯法者,乡所素嫉也,公条其奸上府,流恶处。自后,一待以恩信,迄其去,不更笞一人。梅公历台谏,言事有体,仁宗嘉之。嘉祐二年,司贡举⑤ , 得人甚盛。
④甚矣,三人者之贤,天下所共忻慕也。其于李卫公、王公,不特取以励己思齐焉,盖以励来者也。乃若梅公,则将一邑劝焉。登堂而瞻其像,读其诗,虽暴悍者,其易直子谅⑥之心,莫不油然为之生矣。
(选自《钦定四库全书·成都文类卷》,有删改)
【注释】①为新繁:担任新繁县令,后面的“为是邑”也是此意。②李卫公德裕:即李德裕,封卫国公。③彻:撤除改建。④台谏:御史台谏官。⑤贡举:科举考试。⑥子谅:“子”通“慈”,慈爱。谅:诚信。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以书抵予曰 书:书信 B、而堂宇褊小不称 称:对称 C、乡所素嫉也 素:向来 D、司贡举 司:掌管(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岂以公勋业如彼其崇,一县之政不足道欤?
(2)自后,一待以恩信,迄其去,不更笞一人。
(3)、始建于南宋的三贤堂,至今仍完好保存于成都市新繁镇东湖公园内。请依据此文,推断其留存至今的原因。 -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霜天晓角·梅
范成大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胜绝,愁亦绝。
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1)、词人笔下的梅有何特点?请概括作答。(2)、词中重复的两个“绝”字有何妙处? -
8、按要求作文
班级文化栏里贴着两个字:“优”与“悠”。“优”代表品学卓异,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悠”则是追求过程中的精神状态,从容不迫、张弛有度。面对“优”与“悠”,你有怎样的联想与感受?
请结合对这两个词语的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可以聚焦一个词,也可兼顾两者,可以记叙事件,可以抒发感受,也可以发表见解……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
9、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甲】
独特的说唱俑
①在成都博物馆,有一个常年被围观的文物“显眼包”。人们只要一见他的神态,就忍不住“哈哈哈……”
②这就是东汉俳优俑,俗称说唱俑。从外观看,它“嬉皮笑脸”的滑稽表情 , 显得格外生动。嘴角咧到耳边,眉毛和眼睛弯成月牙形,额头笑出“抬头纹”。除了表情,整体造型也趋于夸张写意。陶俑通高约56厘米,身长腿短,肚腩圆圆。看似比例失调,实则因东汉工匠不拘泥于细节真实,而以粗线条捏塑人物形体动势,表现说唱艺人的特殊神韵。
③俳优与“排忧”同音,是古代以乐舞谐戏为业的艺人。汉朝经济繁荣,民间娱乐需求激增,俳优成为街头市井的“明星”。他们以戏谑、滑稽的表演取悦观众,不仅给人们带来欢乐,也藉此排忧解难。《史记》就记载了俳优以幽默讽谏化解纷争的表现。因此,说唱俑的出土,见证了特殊的语言运用形式——古代幽默文化的发展。此外,俳优表演以说唱曲辞为主,也需要歌舞表演技能,再辅以琴、鼓等道具。说唱俑的发现,证明东汉时期说唱艺术已广泛流行,是中国曲艺发展的重要实物史料。
④东汉说唱俑也是汉朝殡葬文化的产物。汉朝取消了奴隶社会的殉葬制度,转而使用陶俑代替,一方面代表社会思想的转变,另一方面也使我们得以在考古发掘中看到如此多的精美文物。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乙】
说唱俑有多火
①成都大运会闭幕式用技术手段让说唱俑在舞台上“复活”;以说唱俑为原型的文创供不应求……说唱俑化身“热门文物”,大受青睐,这是为何?
②人们喜欢它的笑颜吗?答案是肯定的。说唱俑“嬉皮笑脸”的滑稽表情,让文物充满人性和灵性,其笑颜折射出成都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人生的积极态度。为什么自古以来天府多笑颜?因为土肥水润、物产丰饶,人民生活富足安定,性格开朗乐观。四川人常爱笑说的两个方言词足以证之:巴适!安逸!笑颜是世界上最动人的容颜,是生活与人心中的真善美混合熔炼后发出的耀眼光芒。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凝望着说唱俑延续千年的开怀大笑,你的嘴角是否也上扬了呢?
③当然,这是针对一般人而言,对科技研究者来说,说唱俑受到喜爱则不会那么感性。来自2000多年前的说唱俑,历经千年掩埋,为何能完好保存至今?陶俑的背后隐藏着诸如制作材料、烧制技艺、颜料提取等怎样的技术密码?这些代表着汉朝科技发展水平的技术,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能提供哪些有价值的参考……这些,比起说唱俑的艺术价值,更容易引起科技研究者的关注。
④古老的“巴蜀笑星”身上,也体现了“各取所需,各有所爱”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
(摘自“红星新闻”,有删改)
(1)、甲文谈及的“说唱俑受欢迎之处”,哪些不符合乙文的表述?(2)、甲乙两文的画线句都提及说唱俑的表情,作用有何不同?请结合两文内容简要说明。(3)、两文都围绕“说唱俑”展开,其中有一篇文章的题目与内容不够匹配,请作出判断并简述理由。 -
10、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两句作答;如三句皆答,按前两句判分)
① ,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②一上高城万里愁,。(许浑《咸阳城东楼》)
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2)请在韩愈的《晚春》或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任选一首,在答题卡上写出题目再默写全诗。
答: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及其家穿井 穿:凿 B、国人道之 国:国都 C、朝服衣冠 服:衣服 D、私我也 私:偏爱(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有闻而传之者 结友而别 B、及其家穿井 安陵君其许寡人 C、齐国之美丽者也 何陋之有 D、欲有求于我 其一犬坐于前(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A、明天徐公来了,(无论)谁看到他,都自认为不如徐公(美丽)。 B、明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看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美丽)。 C、第二天徐公来了,(无论)谁看到他,都自认为不如徐公(美丽)。 D、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看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美丽)。(4)、下列属于甲文“宋君”与乙文“邹忌”都具备的特点的一项是( )A、清醒自省 B、实事求是 C、忠于职守 D、善于辞令 -
12、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成都公交为满足市民出行需求,将新增多条“快速公交”线路,力争提高市民出行效率。 B、今年“3·15”晚会以“共铸诚信,提振消费”为主题,关注不良商家侵害消费者的权益。 C、国际经济衰退时,我国坚持创新驱动,表现我国为经济复苏做出重大贡献是显而易见的。 D、亚运会落户哈尔滨,不仅可以提升哈尔滨城市发展水平,还能带动本地体育事业的发展。
-
13、下面语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年度汇报中,研究员对某团队考古方法提出质疑,指出其调查研究浮光掠影。面对研究员的批评,团队负责人如坐针毡。他赶忙表示自己的团队经由持之以恒的实地考察,才断定遗址年代。同时,他们在阅读大量文献古籍基础上,通过寻章摘句才得以还原古文明全貌。
A、浮光掠影 B、如坐针毡 C、持之以恒 D、寻章摘句 -
14、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辨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 B、他辛辛苦苦把个要关张的福聚德拾掇得名噪京师,就落了这名声,就太冤枉人了。 C、但是大手笔只选择两三件事轻描淡写一下,完全境遇便能呈露眼前,栩栩如身了。 D、眼泪有什么用啊?我们只有雷霆,只有闪电,只有风暴,我们没有托泥带水的雨!
-
15、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旗帜(zhì) 恣睢(suī) 血雨腥风(xuè) B、径自(jìng) 狡黠(xiá) 自吹自擂(léi) C、拘泥(nì) 娉婷(pīng) 哗众取宠(huá) D、懦夫(nuò) 真挚(zhí) 咬牙跺脚(duò)
-
16、“你笑起来真好看,像春天的花一样,把所有的烦恼所有的忧愁,统统都吹散……”歌声中,笑容具有神奇的力量。
健康周活动即将结束,请以《你笑起来真好看》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语言流畅,书写清晰;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不少于600字, 不超过900字;不出现真实信息(人名、校名等),不可避免时用 XX代替;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
17、同学们跟着作家走近乡村戏台,感受烟火人间,汲取生命的滋养。请带着对“艺术与心灵健康”的思考,完成各题。
一台戏拢住村庄的人气
葛水平
①中国,有多少村庄就有多少个戏台。
②秋罢,粮食丰收了,一台戏水到渠成。台上锣鼓家伙猛一响, A. 台下黑乎乎清一色核桃皮般的脸上,会漾开一片18岁春光。
③“春祈秋报”,是远古先民留下的对土地神灵的崇拜。山西民俗文化历史悠久,至今保存了许多悠久的民俗事象与活动。比如“迎神赛社”,这源于周代十二月的蜡祭。人们在农事结束后,陈列酒食祭祀田地,并相互祝酒作乐,称为“赛社”。
④赛戏井始,台上关公手举大刀追杀雄,从戏台上踩着锣鼓点一鼓作气进到台下,位演筒在看的人群中穿梳、那时节,一个胸前挂着鼓、一个肾弯上挂着锣的乐队跟着他俩,有一下没有一下地敲打着。他们绕场子边打边跑,一时又跑到了场子外的街道上。
⑤B.“台上笑台下笑台上台下笑笑,看古人看今人看古看今人看人。”
⑥鸡们狗们家畜们,老者站在村边的路沿上,下巴磕一翘一翘的,嘴张着笑不出声来,笑在肚子里乱串。⑦一群大小娃娃跟在后头,走进村街,“关公”和“华雄”沿途随意抓取摊贩的瓜果梨桃,边吃边打,只觉寒风并不都是凉风刺骨,亦有千姿百态。
⑧一群娃娃横晃着膀子钻到演员前面,两张挂了油彩的脸齐齐对着娃娃们扮鬼脸,娃娃们呼呼四散,敞亮的空地上,把历史演得玩儿似的轻松。
⑨演员与观众融为一体,演出气氛高潮迭出,村子有多大,戏台就有多大。民间奔田地、奔日月、奔前程的普通人,看戏看热闹。热闹中那些非想,闭眼、睁眼、醒着、梦着,黄尘覆盖在村口大道上,一出戏明晃晃亮过来。
⑩谁见过这样的演出!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走至村口的人都要愣愣站站,步子里显出几分怀念,盼一场戏开始。
⑪赛社和赛戏日子的到来不仅萦绕禽畜鼎沸,更是让全村人都在繁忙地往返。一台戏把血和肉粘连在躯干上,把外出的脚步声拽了回来。只要唱戏了,生活就进入了最饱满的时刻。很多人平常想不起来,在你就要忘掉的时候,一转身却在戏台下碰面了。天涯海角走远的家乡人,回乡看戏,啥时候念着了,心吊在腔子里都会唬响。
⑫戏台除了演绎历史、牵系乡情,戏剧脸谱也好看。生活中晒得漆黑、吓得煞白、臊得通红、病得焦黄的人脸,在戏剧中勾勒、放大、夸张,成了戏剧的脸谱。关羽的丹凤眼、卧蚕眉,张飞的豹头环眼,赵匡胤的面如重枣,媒婆嘴角那一颗超级大痞子等,夸张着我们的趣味。
⑬还记得有一年麦黄时节,故乡山神凹适逢有人画炕墙画。小小的一方炕上有着历史的血缘,是历史的基因留下的印迹,民间手艺人用自己的方法描绘出来。我在炕墙画中看到了国仇家恨,它传达着一份无可言说的力量。
⑭人这一辈子有多少人事可以入了戏?戏剧人生,人生戏剧,它就埋伏在村庄那头,随时可能扑向我们。戏剧是人用来表达情感、对抗真实生活中的苦难的工具,并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人的感官和精神之间存在某个桥梁,有时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生活需要戏剧化,只有等到合适的时机,普通人事才可获得再生,生活背后的苦难才会获得新生。
⑮一场庙会结束后,冬天真正开始了。村庄成了麻雀的世界,它们把饥饿和焦躁嚷嚷得满世界都知道。冬天里的乡村就像黑白电影,而在生活中交谈的人们,无异于在重复从前的每一个冬天,他们抑制着自己的情绪,在黑白世界里想着明年春来第一场戏。
⑯旺盛的日子,一天胜似一天,一直到入了腊月。腊月里的灶间少有消停,杀猪、宰羊、磨豆腐,家家都忙乱得很。一个最大的节日在等着,那是一个样样儿不能耽搁下的好日子:年,和年后的一台戏——一台戏或许可以让村庄在大地上缓过身子来,戏台上凝聚的光与色,在释放与渲染中似乎是记忆的显影。
⑰戏台,牵动着我的想象,让我相信世界上不仅存在着精神与念想,同时还有守候。能够守候这些美好的事物,在生存的距离里与自然更为亲近,是因为曾经看过的戏,它告诉了人们太认真的事都该由唱腔中的“咦、呀、呼、哪、咳、哎”这些虚字、衬字带过,这样,人生才____。
(1)、根据文章内容补充场景,了解民间风俗。(2)、文中画波浪线语句都描写看戏的观众,请从A、B中任选一句,品析其表达效果。A. 台下黑乎乎清一色核桃皮般的脸上,会漾开一片18岁春光。
B.“台上笑台下笑台上台下笑惹笑,看古人看今人看古看今人看人。”
(3)、文章前面已经写了一台秋天的戏,为什么还要在后面写“冬日盼戏”?请简要分析。(4)、文章结尾写道:“它告诉了人们太认真的事都该由唱腔中的“咦、呀、呼、哪、咳、哎’这些虚字、衬字带过,这样,人生才能 。”请结合全文,选词填入,并阐述理由。轻而易举 舒展明朗 有所成就
(5)、“一台戏拢住村庄的人气”,乡戏是民俗,也是精神的寄托。在城市生活中,每个人其实也需要这样一个“精神戏台”。请结合文章和你的生活经历,阐述这样的“精神戏台”如何滋养你的心灵。
小贴士:当代城市生活中,如展览会、博物馆、电影院、音乐厅等,或者广场、公园甚至市场等,都可能成为人们的“精神戏台”。 -
18、 典藏静心,书香润魂。学校开展“探姓名之意,育健康心理”的专题活动,请阅读以下材料,完成各题。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持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庄子·逍遥游》
【乙】汤鹏举,字致远。九岁从乡先生受《易》,有问于先生者,曰:“‘贞者事之干’,何谓也?”先生命诸生以意对,鹏举曰:“事不正不立,木无干不生。”先生大____之。
未冠入学,遂贡京师,擢①进士第,后知当涂县。听讼敏决,一见姓名状貌,辄②记不忘,咸以为神明。
——选自《京口耆旧传》
【注释】①擢: zhuó,提拔.《说文解字》中将“擢”解释为拉拔一类的动作,后来引申为官员的提拔.②辄:就,
探究古人起名冠字的文化追求
冠字明志,名以正心。古人重名德相合,其实也是心态积极健康的表现。
探究步骤
探究内容
溯源经典
我发现:甲文与现代汉语常用义不同的有两个字:一是“怒而飞”的“怒”,翻译为____;二是“志怪者也”的“志”,翻译为____。
我判断:乙文右图显示的是古籍中“先生“大____之’”的记载。关于此处是“竟”“奇”还是“苛”,众说纷纭。我认为应该是____,因____
我读懂:请将下列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辄记不忘,咸以为神明。
我了解:上述材料中涉及到诸多历史典籍,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属于诸子散文,庄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B.《易》即《周易》,主要讲八卦和阴阳五行,以及做人道理。
C.《说文解字》一书类似现在的“文集”,即文学作品的合集。
D.《京口耆旧传》类似史书,像《史记》一样属于编年体通史。
析解意象
我代言:
鹏鸟:我体型硕大,能凭借旋风扶摇直上高空,展现我远大的志向。你既然名为“鹏举”,想必和我有相通之处。
汤鹏举:是啊,____。
鹏鸟:善哉!你能以我为名,是你志趣的追求,望无愧于心!
印证史传
我畅想:
杜甫字子美,他的名字展现他崇德尚美。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彰显了他的情怀之美,情感浓烈,千百年来荡气回肠。请结合以下诗句,分析作者是如何达到这一效果的。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古人寻找各种高雅的名物作为姓名。以梅为名,寓其人品高洁傲岸,正如陆游《卜算子·咏梅》所言:____,只有香如故”。
观照应用
我自勉:我仿效古人为自己起一个“别名”,并说明意图。(不能与前文重复)
我给自己起的别名是“____”,意图是____
(1)、我发现:甲文与现代汉语常用义不同的有两个字:一是“怒而飞”的“怒”,翻译为;二是“志怪者也”的“志”,翻译为。(2)、我判断:乙文右图显示的是古籍中“先生“大 ▲ 之’”的记载。关于此处是“竟”“奇”还是“苛”,众说纷纭。我认为应该是 , 因(3)、我读懂:请将下列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②辄记不忘,咸以为神明。
(4)、我了解:上述材料中涉及到诸多历史典籍,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属于诸子散文,庄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B、《易》即《周易》,主要讲八卦和阴阳五行,以及做人道理。 C、《说文解字》一书类似现在的“文集”,即文学作品的合集。 D、《京口耆旧传》类似史书,像《史记》一样属于编年体通史。(5)、我代言:鹏鸟:我体型硕大,能凭借旋风扶摇直上高空,展现我远大的志向。你既然名为“鹏举”,想必和我有相通之处。
汤鹏举:是啊,。
鹏鸟:善哉!你能以我为名,是你志趣的追求,望无愧于心!
(6)、我畅想:①杜甫字子美,他的名字展现他崇德尚美。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彰显了他的情怀之美,情感浓烈,千百年来荡气回肠。请结合以下诗句,分析作者是如何达到这一效果的。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②古人寻找各种高雅的名物作为姓名。以梅为名,寓其人品高洁傲岸,正如陆游《卜算子·咏梅》所言: , 只有香如故”。
(7)、我自勉:我仿效古人为自己起一个“别名”,并说明意图。(不能与前文重复)我给自己起的别名是“”,意图是
-
19、城市环境健康不容忽视!欢迎走进“海绵城市”探究馆,一同探寻其中的奥秘!
材料一:
2019-2025年中国海绵城市建筑面积及增速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造成极端降雨等情形频繁出现,雨洪灾害呈多发趋势,为了从源头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径流污染等问题,2012年“海绵城市”被正式提出。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由此开启了全国范围的海绵城市建设。2016年4月深圳成为全国第二批海绵城市试点城市之一。
(摘自《海绵城市,让城市自由“吐纳”》等,有删改)
材料二:
什么是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是一种城市建设理念,指的是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在一吸一放中实现水的良性循环利用。
海绵城市建设有哪些技术?城市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往往通过渗、滞、蓄、净、用、排公园】拦水s市小区 等多种技术,合理控制地面上的雨水径流,使雨水就地消纳和吸收利用,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
海绵城市建设遵循的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原则。森林、大海、河流、湖
泊、水库、红树林,这些都是自然界的大海绵体,都具备一定的雨洪调蓄、水源涵养、雨污
净化等功能。一方面我们要保护好自然界的大海绵体;另一方面也要建设好如海绵小区、海绵产业园、海绵学校、海绵公园等这些人工海绵体。
(根据刘侃《海绵城市定义、作用与深圳实践》等编写)
材料三:
(根据网络资料编写)
材料四:
城市
案例名称
案例特点
海绵城市设施
案例效果
深圳市
龙华观湖中心公园
位于高密度滨海城市;案例地雨量充沛,蓄滞洪能力差。
透水铺装
实现雨水循环利用,改善了水环境,提升了公园景观。
雨水花园
人工湿地
拉萨市
南山(恰加山)核心区水系景观工程
位于高原山地城市;案例地水土流失严重;山高沟深,洪水陡涨。
植树造林生态修复
从十多年前的一片荒山,变成市民游客踏青休闲的好去处。
设溢洪道引流分洪
设置拦蓄沉淀设施
(根据《海绵城市在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以深圳龙华观湖中心公园为例》《西藏商报》等资料改编)
(1)、【信息导览】根据以上材料,下列关于“海绵城市”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2015年国务院发布指导意见后,深圳成为首批海绵城市试点城市。 B、森林、大海等都是自然界大海绵体,如阳台山就是自然大海绵体。 C、透水铺装“小雨不湿鞋”,是因为采用了材料二中“蓄”的技术。 D、植草沟一般都建在地势高处,通过植物、土壤、微生物净化雨水。(2)、【概念理解】请你结合材料一图表概括中国海绵城市的两大特点:结合材料二,用简明语言解说“海绵城市”中“海绵”的内涵。(3)、【案例剖析】材料四中深圳与拉萨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二、三分析其差异及原因。(4)、【实践提案】小区人行道及道旁空地雨后常常出现污浊积水,影响居民出行和小区景观。请综合以上材料,给出组合改造方案,并说明理由。
(5)、【古今对应】古代诗文与现代“海绵城市”理念奇妙呼应,请根据提示补全诗句。海绵城市理念
篇目
诗句
湿地涵养
《诗经·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①
植被净化
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② , 禅房花木深。
山水协同
唐·李白《送友人》
③ , ④
(6)、【跨界思辨】同学们围绕“海绵”的特性展开讨论。请你结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的具体经历,阐述你的看法。小语:我发现“海绵”与“钢铁”都有韧性:海绵因柔性而吞吐水分,钢铁在淬炼中增加强度。
小文:你说得有道理,那保尔柯察金身上是如何体现这种“刚柔相济”的初性呢?
-
20、【行走·假日课堂】
接受诗文美的熏陶,从书斋走向自然。请补充图片中相关内容。
村落 津渡 大湖 古刹 土地平旷,①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② , 风烟望五津。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气蒸云梦泽,③。
(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缺月挂疏桐,④。
(宋·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