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到河对岸去

    ①我要带老黄到河对岸去。

    ②我事先摸过路,穿过苞谷地里的窄埂,过了西河滩,就能到淮河边。我扯着小指粗的牛绳,摸黑往前跑,苞谷被老黄挤兑得噼啪响,我回头看一眼。

    ③出门前,我正给老黄饮水。它沿着水桶像是嗅到了什么,一转头,三叔提着一柄比两个拳头加起来还大的铁锤,网声不响地进了院子。我是觑着个空档跑出来,临出门时,三叔问我做啥,我指指老黄说,给它饮水去。

    ④按我的打算,只要到了河边上,我就把牛绳解掉,不管是喝水也好,下河也罢,它都自由了。我回头看看它,想让它快一点。可老黄快不了,它摇着硕大的肚子,显得很笨拙。我们离对岸还有很远很远。

    ⑤很快就到了河边上,一阵微微的河风吹来,黏在背脊上的汗衫好凉好凉。

    ⑥对岸看不清,一抹淡淡的河雾横亘在树腰上,把林子氤成了一个模模糊糊的世界。从这儿看过去,林于里到底有什么,谁也看不清楚。

    ⑦我冲着河面长出了一口气。本想跟它说些什么的,可时间紧了些,来不及了,我用手拍了拍它的脸。这几年,它的皮毛越来越厚,在脖子下面摞成了一堆有着宽厚褶皱的“皮袋”。皮袋很柔软,一层一层,每一层里都像是塞满了时间的秘密。十四年了,它在我们家住满了十四年。十四岁的我,刚及它的脊背高。可十四岁的它,已垂垂老矣。

    ⑧我把牛绳跟牛鼻梗都取了下来。老黄自由了,它的身体完全属于它自己了。我朝它屁股上推了一把。去吧,到河对面去。我说。可是老黄没有动。我有点着急,还把牛绳扬了扬,提醒它再不走我就要打它了。可它仍然站着。

    ⑨我听到苞谷叶子的哗啵声。他们还是撵上来了。

    ⑩三叔走到我跟前,要夺我手里的牛绳。我攒足了劲,猛地一扬手,把牛绳扔到河心里。回身,我趴倒在牛肚子上哭了起来。对岸雾大了,树林藏了起来,牛绳落进水里,把一河的星辰都搅碎了。

    ⑪我们又回到了坡地上,老黄走在最前面。那根在它鼻子上穿了许多年的牛鼻梗被我紧紧地捏在手里。因泡过油,又被老黄的体液浸润,现在,它就像一块玉,不但光滑莹润,还沉甸甸的。

    ⑫我还清楚地记得父亲砍下这根树丫的情景,他把树丫沉到菜油里泡了几天,浸透了油,再穿进老黄的鼻子里。这几年,我们家确实好了很多,年年有余粮。可也只是六年。六年之后,父亲便管不了了。他在医院里住了三个月,一天,他把我叫到跟前,帮我把汗衫扣好,对我说,要像个大人的样子。那是他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

    ⑬之后,犁地的事就落到了我头上。那时我只有十二岁。犁地时,老黄拖着犁在前面慢慢地走,我跟着它就行。到了地头上,它会自动停下来,等我把犁头调转方向,等着我继续上路。

    ⑭为什么它老了,没用了,就要杀掉呢?

    ⑮我看到,老黄安静地等着,好像早就做好了准备。三叔走到老黄跟前,他把锤柄靠在槐树上,朝手心里吐了口唾沫,然后紧握锤柄,慢慢地举了起来。有人怕三叔瞄不准,故意把火把凑近了一些。老黄那红玛瑙一样的眼睛就像一面凸面的镜子。盯着它的眼睛,我看到——油乎乎的锤子、跳跃的火苗、高矮不一的人们……在老黄的眼睛里,我看到了在场的一切。再之后,我看到了眼泪,但我不知道那是老黄的还是我的,世界慢慢变得模糊起来。

    ⑯我慢慢把身上的汗衫脱了下来,我觉得,它已经足够遮住老黄的眼睛了。我不想让它看这个世界了,我必须把它遮起来。那件汗衫原本是父亲的,现在属于老黄了。套完汗衫,我把手掌插进了它那宽厚的皮帽。我真想就这样睡一觉,一直睡下去。可是,锤子还是落了下去,老黄一声闷哼,原地墩了一个趔趄,然后直直地倒了下去。我光着身子,我的汗衫已经染上殷红的血迹,没法穿了。

    ⑰我穿过苞谷地,来到了父亲的坟墓前。我本想把那根牛鼻梗埋在父亲的墓碑旁,但我突然改了主意,朝河边走去,把它扔到了河里。一声轻响之后,河面上泛起了圈圈的涟漪,它一定会飘到对岸去。

    (注:牛鼻梗,也叫牛鼻环,是一种穿透在牛的两鼻孔间,用来约束牛行动的木制环或金属环)

    (1)、通读全文,按照情节的发展,将表格里的内容补充完整。

    地点

    情节

    苞谷地

    我带着老牛出逃、穿过苞谷地,向着河岸走去。

    坡上

    (2)、结合上下文语境,赏析第⑪段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现在,它就像一块玉,不但光滑莹润,还沉甸甸的。

    (3)、选文在⑫⑬插入对父亲的离世及年幼的“我”扶犁、老黄拖犁犁地的回忆有何作用?
    (4)、对于上面选文的主题思想,小语认为是成长,小文认为是表现儿童之真。你赞同谁的看法?请说说你的理由。
  •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你都还没坚持还谈什么未来

    ①每个人从小都有着远大的理想,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那些理想和憧憬中的美好却一天天离我们远去。不知道什么时候,竟然完全找不回它们了。到底是它们自己离我们而去,还是我们在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中弄丢了它们,答案不说自明。

    ②人活着,都想活出个样,给自己、给他人看看。活出个样,证明了你的能力;活出个样,体现了你的人生价值;活出个样,不枉人世走这一遭。但要想活出个样,必须要坚持不懈,必须有一定的毅力,认准了一件事,无论山多高水多深,都要咬紧牙关,努力坚持。

    ③世间最难的事不是面对困难,而是坚持,成功责在坚持。如果你能一直坚持,你的未来一定非常美好。一天,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学生们说:“今天我们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做的事儿。每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说着,苏格拉底示范做了一遍:“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不屑一顾地笑了。大家想,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每天甩300下,哪些同学坚持了?”有90%的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再问,这时坚持下来的学生只剩80%。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次问大家:“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运动,还有哪几位坚持了?”整个教室仅一人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柏拉图。

    ④每一部伟大的作品,每一次热烈的掌声,不是靠力量而是靠坚持才得来的。“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一百多年前,一位穷苦的牧羊人带着两个幼小的儿子替别人放羊为生。有一天,他们赶着羊来到一个山坡上,一群大雁鸣叫着从他们头顶飞过,并很快消失在远方。牧羊人的大儿子眨着眼睛羡慕地说:“要是我也能像大雁那样飞起来就好了。”小儿子也说:“要是能做一只会飞的大雁该多好啊!”牧羊人对两个儿子说:“只要不断努力,将来就一定能飞起来,去想去的地方。”两个儿子牢牢记住了父亲的话,并一直努力着,等他们长大——哥哥36岁,弟弟32岁时——他们果然飞起来了,因为他们发明了飞机。这两个人就是美国的莱特兄弟。

    ⑤许多人梦想着各种美好的未来,渴望成为科学家、企业家、音乐家、作家……却从不付诸行动,或者付诸行动了,遇到困难便退缩。正如登山一样,爬到半山腰感觉实在坚持不下去了,便气喘吁吁下山,你不仅欣赏不到秀美风光,更体会不到站在山顶上的那种自豪感。最重要的是当你下一次面对同样的困难时,你依然会选择退缩。

    ⑥知难而退的人永远不会成功,那些面对困难、积极挑战困难并能坚持到底的人一定会成功。所以说,如果你连坚持的勇气都没有,就不要谈什么未来。只有先坚持,才会有美好的未来!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赏析第②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活出个样,证明了你的能力;活出个样,体现了你的人生价值;活出个样,不枉人世走这一遭。

    (3)、请你写出本文的论证思路。
    (4)、选出下面对本文分析正确的一项(     )
    A、本文的标题就是中心论点,旗帜鲜明地陈述了“不坚持就没有未来”的观点。 B、第③段和第④段都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分别从正面和反面举例,论证“世间最难的事不是面对困难,而是坚持,成功贵在坚持。”和“每一部伟大的作品,每一次热烈的掌声,不是靠力量而是靠坚持才得来的。”两个观点。 C、“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论证了成功不是靠力量而是靠坚持才能实现的。“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也可以用来证明这个观点。 D、“正如登山一样,爬到半山腰感觉实在坚持不下去了,便气喘吁吁下山,你不仅欣赏不到秀美风光,更体会不到站在山顶上的那种自豪感。”这段话运用比喻,用生动的语言来证明观点。
  • 3、【甲】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乙】

    任末年十四,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 , 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丙】

    农夫耕于田,数息而后一锄。行者见而哂之,曰:“甚矣,农之情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竟月不成!”农夫曰:“于莫知所以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田之难也。”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谬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行者服而退。

    【注释】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庵:茅草小屋。④荆:灌木名。⑤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⑥悦:敬佩。⑦息:呼吸。⑧哂:讥笑。⑨竟月:满一月,整整一个月。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蒹葭杨柳似洲   汀:

    死若存             虽:

    农夫曰             谓:

    (2)、用“/”为【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断三处)

    未 及 移 时 气 竭 汗 雨 喘 喘 焉 不 能 作 声 且 仆 于 田。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

    (2)予莫知所以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

    (4)、【甲】诗中的颈联通过写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诗人的无限感慨:“山雨欲来风满楼”现在常用来比喻
    (5)、从【乙】文任末的成功中,我们明白了在学习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6)、说说你读完【丙】文后得到的感悟。
  • 4、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1)读诗歌,我们深深地感叹:有了第一等的襟怀方才有第一等的诗歌。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发出了“”的感慨;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抒发了“”的伟大抱负。

    (2)古诗文之美,在其民生安乐,是欧阳修《醉翁亭记》中“前者呼,后者应,”的滁人畅游;古诗文之美,在其赤诚烂漫,是苏轼《水调歌头》中“”那般化难全之憾为遥远祝福的美好深情。

  • 5、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绿源中学将组织九年级学生开展革命文化主题学习活动,邀请你参加本次活动。
    (1)、请你结合本次活动主题,帮助组织者完成活动设计。

    活动一:革命经典朗诵会             活动二:①

    活动三:②            活动四:暑期红色研学旅行

    (2)、请结合学校提供的红色研学旅行路线,为该活动拟写宣传语(不超过12字)。

    红色研学旅行路线:嘉兴→井冈山→遵义→延安→北京

    (3)、小冀同学不想参加红色研学旅行,因为他觉得没有意思。假如你是他的班长,请你对他进行劝说。
  • 6、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研学游,“游”是体,“学”是目的。“寓学于行、寓学于游”的研学游集探究式、互动式、体验式等特点于一身,有效(xián jiē)了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让书本上的知识“活”起来。我省是文化和旅游资源大省,拥有璀璨的历史文化、________(精美   壮美)的自然风光、丽的民俗风情,在开发优质研学课程、打造知名研学品牌上大有可。深化旅游与文化、教育的(róng hé),打造特色化、差异化研学游项目,让孩子们在“行走的课堂”中全方位感知可爱的河北,(甲)探索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要途径,(乙)擦亮“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金字招牌的题中应有之义。

    教室里,书本是孩子们的世界;走出去,世界是孩子们的书本。积极________(整合   整顿)文旅资源,推出更多研学精品路线和精品课程,定能让更多孩子在“行走的课堂”中收获成长。

    (1)、根据上面文段中的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xián jiē)②(róng hé)

    (2)、文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体(zǎi)             丽(xuàn)             大有可(wèi) B、体(zǎi)             丽(xuàn)             大有可(wéi) C、体(zài)             丽(xún)               大有可(wéi) D、体(zài)             丽(xuàn)             大有可(wéi)
    (3)、从文段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在答题卡的相应横线处。
    (4)、同学们在读到“寓学于行、寓学于游”的时候,不知道“寓”字的意思,就去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词典上“寓”的含义有:①居住。②住的地方。③寄托。④姓。根据上文的内容,这里“寓”字的意思应该是。(只填序号)。
    (5)、文段中甲乙两处应填入的关联词,恰当的一项是(     )
    A、只有……才…… B、既是……也是…… C、不但⋯⋯而且⋯⋯ D、虽然⋯⋯但是⋯⋯
  • 7、作文。

    “孝”“信”“和”,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就是体谅父母,尊重长辈;“信”,就是诚实做人,讲求信用;“和”,就是温和待人,和睦相处。这些美德,就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请从“孝”“信”“和”中任选一词填到题目的横线上,写一篇作文。

    题目:_______________,就在这里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不得抄袭,不得套作。(3)用规范汉字书写,不少于600字。(4)不得透漏个人信息。

  • 8、从性格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入手,分析人物的复杂性格特征。(以下人物任选其一)

    A.祥子(《骆驼祥子》)       B.林冲(《水浒传》)

  • 9、阅读《水浒传》片段,回答问题。

    当时薛霸双手举起棍来,望林冲脑袋上劈下来。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台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喝道: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两个公人看那和尚时,穿一领皂布直裰,跨一口戒刀,提起禅杖,抢起来便打两个公人。林冲方才闪开眼看时,认得是________。

    (1)、画横线处的人物是;选段中的这个林子叫
    (2)、在这个情节中,体现胖大和尚的性格特点是
  • 10、激发科技创新的青春力量

    丁雅诵

    ①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黑龙江考察时,来到哈尔滨工程大学,总书记强调,年轻一代成为奋力拼搏、振兴中华的一代,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就充满希望。                      

    ②从探索星辰大海,到聚焦国家需要,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成长为科技创新的有生力量。怀揣科技报国理想,太原理工大学学生王煜尘成为中国极地科考史上在站时间最长的大学生;把青春融入祖国的科技事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生邓宇皓在“九章”和“九章二号”光量子计算原型机的研制中做出突出贡献……青年学生在科技创新的舞台上,立大志、担大任,敢为人先、敢于突破,展现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③拥有一大批创新型青年人才,是国家创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发展希望之所在。如何探索有利于科技创新人才成长成才的培养机制和教育方式,实现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推进,成为值得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

    ④激发科技创新的青春力量,要继续在“选苗”上下功夫。近年来,一系列政策举措的出台,让对科学研究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学生脱颖而出:“强基计划”积极探索多维度考核评价模式,着力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拔尖计划”依托多所高水平大学建设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致力于打破培养定式,让学生拥有更多自由探索的空间……一大批具备创新潜质和科学素养的青年学生,秉持兴趣,茁壮成长。

    ⑤激发科技创新的青春力量,要进一步厚植人才培养的“土壤”,让好苗子“冒”出来,一方面,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引导青年学子深怀爱国之心,砥砺爱国之志,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坚定理想、脚踏实地,努力将论文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另一方面,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不断探索本硕博衔接培养机制,国际交流合作机制、长周期评价机制等,同时依托重大科研平台和重大科研任务,为学生开展科研实践提供更多机会,通过高水平科学研究,帮助青年学子获得更好成长。

    ⑥激发科技创新的青春力量,还需要更多“阳光雨露”的滋润,赋予青年学生在科研项目中担大任,当主角的机会。今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次试点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将资助端口前移,正是旨在培育科学素养、激励创新研究,为构建高质量基础研究人才队伍提供源头活水。应通过举办科技创新大赛、扩大高校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支持等方式,引导和鼓励更多青年学子关注并投身科技创新,为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积蓄人才力量。

    ⑦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青年生逢其时、责任重大,期待广大青年学子勇于探索、勇于突破,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做出更大贡献。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根据全文,选择恰当的句子填入第①段横线处(     )
    A、打好劳动底色,铸就为民本色,方能成就更有价值的人生。 B、青年学子要树牢科技报国志,勇攀科学高峰,绽放青春光彩。 C、年年有成,积小胜为大胜,正是学业成功的必经之路。 D、坚定文化目信,要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2)、下面的链接材料是哪种类型的论据?放入第④段是否合适,请说明理由。

    链接材料:“英才计划”建立高校与中学联合培养人才的方式,选拔中学生走进大学、感受科研魅力。

    (3)、结合文意,谈谈你在学习中应如何激发自己的科技创新精神。
  •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乙】

    宣王曰:“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制言者王也,尽忠直言者斶也。言要道已备矣,愿得赐归,安行而反臣之邑屋。”则再拜而辞去也。觸知足矣,归真返璞,则终身不辱也。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注释】①颜斶(chù):战国时期齐国人,隐居不仕。②尊遂:高贵显达。③虞:同“娱”。

    【丙】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雾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故有所不辟也

    ②万钟于我何

    ③乡身死而不受

    (2)、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②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必乘车/则无敌国外患者 B、得赐归/为市鞍马 C、斶愿得/男有分,女有 D、安行而臣之邑屋/窥谷忘
    (4)、请用三条“/”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璞不完

    (5)、【甲】文中“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指什么?为什么说【乙】文中颜周不失“本心”?请简要分析。
    (6)、坚守,指坚决守卫,不改变。请结合【甲】文中孟子的思想主张,谈谈【丙】文中文天祥坚守的是什么?
  • 12、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①我欲乘风归去, , 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

    ②诗文中有景:秦观徜徉在“树绕村庄,”的田园中,感受一派大好春光;许浑《咸阳城东楼》中的“ , 山雨欲来风满楼”极力营造出一种萧条苍凉的氛围;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让人感叹天地苍茫,浑然一体。

    ③李白《行路难(其一)》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感叹前途艰险的句子是:

    ④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借用典故,表达了诗人怀念故友,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感慨:

    ⑤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连用9个名词道尽了“断肠人在天涯”之苦,他的创意可能来自唐朝诗人温庭筠的《商山早行》,诗中“”连用6个名词,写出了行人的孤寂。

    ⑥请从李商隐《无题》中选择合适的诗句,补充下面的句子。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诸葛亮爱国精神的赞颂; , 是张桂梅奉献精神的写照。

  • 13、冷遇见了暖,就有了雨;春遇见了冬,就有了四季;天遇见地,就有了永恒。步入初中,我们在校园中一定遇见了很多的美好:遇见良师,是一种莫大的幸福;遇见益友,是一份难得的幸运;遇见美景,是一种不期的美好;校园里美好的遇见激励我们不断前进。

    请以“遇见你,真好”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2)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3)文中不透漏个人信息。(4)说真话,抒真情,忌套作、忌抄袭。

  • 14、我把嘴凑近流水

    夏真

    ①四月半,花老得快。吧嗒一声,落在书本上。翌日清晨,花瓣沾了露珠,便有了衰腐的气息。

    ②在医院,我凝视着病床上的父亲。老父亲撑起头来叫唤我,如同一把旧斧子砍在树上,发出锈的声音。

    ③父亲是一块刚硬的石头。父亲性格刚直,不向外求,不存一丝坏心,不说人一句坏话。现在,这块石头渐渐腐蚀,一些器官已经老化,尘世皮囊呈现出一处处破碎:血栓,中风,房颤,肺部积水……

    ④我凝视着平躺在病床上的父亲,父亲朝着他的小女儿笑,笑容显露最大的慈祥和善良,但略微空洞,因牙齿漏风。

    ⑤父亲在盛年时候,面容硬朗,像版画里棱角分明的鲁迅。现在,父亲原本硬朗的五官变得松懈,有些肌肉已经消亡——这是苍老在每一个肉体上发生的物质流失。眼窝陷了,牙齿掉了,嘴巴如一张风干的网向颚部收拢。呃,老人的嘴,渐渐是一张收拢的网,皱巴,退缩,消去了向外界捕猎能量的旺盛张力。

    ⑥父亲出院后,躺在家中的床上,有几次哭,一块老去的石头会流泪,为此我很难过。

    ⑦一次,父亲对着最热心的二姐哭:“颉,我软弱兮!冇力气。”父亲尽管中风多年,但精神好时,仍喜欢慢慢走几步。他最喜欢去五马街坐坐,看老街上人来人往;吃上一碗馄饨,咀嚼这热而香的人间烟火,再坐坐,然后回家。

    ⑧又一次,父亲躺着翻日历,翻到他旧历七月生日那天,竟然伤感,直流老泪,对母亲说:“今年生日,还过得上吗?”一个老人,对那一截生命的尾巴,有了一丝丝衰弱的恐惧与战栗。像一个孩子,梦醒了,嘴边那颗糖变成空了。不,这个譬喻不贴切。但父亲老了,更多时候确实像一个小孩,生日时由儿女陪着吃一顿,是重要而盛大的事。

    ⑨父亲退休前是一个小学校长。在更年轻的时候,他极能“打路走”。每在教完书之余,他沿着故乡那条血脉一样蜿蜒而绵长的溪流,行行复行行,行行复行行。走过溪口,走过外潭,走到溪尾;溪尾返回,走过外潭,走回溪口——那是一条多长的路!跟着山峦一起绵延,随着谷风一起回湖溯。父亲当年打路走,挨家挨户去家访,免费辅导学生功课,助他们考上大学;也去朋友家喝酒,父亲嗜酒。

    ⑩但年迈的父亲早已无法再去丈量大地。一屋一床,是一个中风老人从世界溃败下来的退缩之所。时间滴答滴答响于墙上的时钟,一屋之内,时间的回音如心脏的颤动。父亲房颤厉害。

    ⑪服红参,黄芪。父亲在体力稍微恢复后,日常拿起钢笔写写字。他在纸上写:你们放心,我体力好些了……

    ⑫生命是什么?问题太大,不能回答。有点像一张虚无的纸,曾在纸上画了许多画,写了许多字,一边被放入时间的流水中,一张纸渐渐被流水腐蚀,击碎。生命由旺盛到稀薄。

    ⑬……

    ⑭五月初夏降世。春天归入流水。

    ⑮我把嘴靠近流水……

    (选文有删改)

    【注】①冇(mǎo):方言,表示“没有”之意。②打路走:方言,表示“步行”之意。

    (1)、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段描写了四月中旬百花凋谢的景色,渲染了喜悦、蓬勃的气氛。 B、文章的第⑦段和第⑨段将父亲年迈时与年轻时进行对比,突出了岁月的无情和父亲身体的衰老,隐含着“我”对父亲的心疼与痛心。 C、文章刻画了一个善良、刚直、能吃苦,年迈后疾病缠身的父亲形象。 D、本文结构紧凑、主题鲜明,叙述语言平静而节制,却蕴含着感人的力量。
    (2)、细读⑥-⑧段,“老去的石头”哭了两次,一向刚硬的父亲为什么流泪?说说你的理解。
    (3)、赏析语言。

    (1)文中第②段,第④段中,两次用“凝视”一词,能否换为“看着”?简述理由。

    (2)嘴巴如一张风干的网向颚部收拢。呃,老人的嘴,渐渐是一张收拢的网,皱巴,退缩,消去了向外界捕猎能量的旺盛张力。(提示:从修辞角度赏析)

    (4)、对于文章题目的理解,同学们展开激烈的讨论,你同意哪个意见?简述理由。

    小秋:我认为文章的题目不合适。文章是写父亲,跟题目没啥联系啊?

    小夏:我觉得这个题目很有深意。要理解它的含义,应品读第⑫段,再结合作者感受到父亲生命流逝,从引发的对生命的领悟。

    我:

  • 15、请同学们开时光宝盒的信息拼图,整合碎片信息,锻炼思维能力。

    材料一:

    2024年9月25日8时44分,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向太平洋相关公海海域,成功发射1发携载训练模拟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这次试射的洲际弹道导弹成功飞越赤道,落点在南太平洋接近南美洲的位置,导弹飞行了1.2万公里,准确落入了预定海域。此次导弹发射,是火箭军年度军事训练例行性安排,有效检验武器装备性能和部队训练水平,达到了预期目的。发射之前,中方提前向有关国家作了通报,并发出了航行警告。这次发射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材料二:

    洲际弹道导弹通常是指射程大于8000公里的远程弹道式导弹,是军事战略核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洲际弹道导弹按发射基点分为两类:一类是陆基洲际弹道导弹,这类导弹从陆地发射,通常分为固定发射井式和车载机动式两种。美国主要使用固定发射井式,而俄罗斯则更多使用车载机动式。一类是潜射洲际弹道导弹:这类导弹从潜艇发射,具有较高的隐蔽性和生存能力。2024年9月25日发射的洲际弹道导弹属于陆基洲际弹道导弹。

    材料三:

    ①洲际弹道导弹被誉为“镇国神器”。目前,拥有洲际弹道导弹的国家主要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包括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和法国。这些国家不断升级和改进其洲际导弹系统,以提高其战略威慑能力。例如,中国近年来成功发射了多种新型洲际导弹,包括东风-31AG和东风-41,这些导弹具有更高的精度和更强的生存能力。

    ②我国这次试射的洲际弹道导弹,射程超过了1.2万公里,并能携带模拟弹头精准落入太平洋预定海域。这表明我国的军事能力已经大幅度提升,能够覆盖全球目标。此举显著增强了中国的战略威慑力,使得我国在面对潜在威胁时,拥有了更加有效的反击手段,从而有效的确保了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与此同时,这种威慑力的提升有助于维护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1)、下面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用具体的时间和准确的数字,说明了我国此次导弹发射达到了预期目的。 B、材料二画线句,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晰地说明了洲际弹道导弹的分类。 C、材料三,洲际弹道导弹的成功试射,能够说明我国的军事能力已经大幅度提升,能够覆盖全球目标。 D、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拥有洲际弹道导弹,他们不断升级和改进其洲际导弹系统,以提高其战略威慑能力。
    (2)、当今世界局势紧张,战争不断,请结合材料分析:近期洲际弹道导弹的成功试射,对我国有何重大意义。
  • 16、材料一: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选自《论语译注》)

    材料二: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

    (选自明代宋濂的《龙门子凝道记》)

    【注】①吴起,战国初期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战国早期法家代表人物之一,先秦兵家代表人物之一。

    【任务一:字词探秘】

    【任务二:“而”义辨析】

    【任务三:断句之舞】

    【任务四:古今之桥】

    【任务五:品质寻宝】

    【任务六:穿越之旅】

    (1)、请解释句中加点字词。

    (1)人不其忧             (2)返而食

    (2)、请仔细观察,找出下列“而”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择其善者而从之 B、博学而笃志 C、三十而立 D、期返而食
    (3)、正确用“/”断句,开启下一场景大门。(限两处)

    故 人 曰 诺 期 返 而 食

    (4)、此场景需用现代汉语翻译,搭古今桥梁。勇敢尝试吧,少年!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5)、来到智慧殿堂,这里陈列着材料一的第一则画线句、材料二的故事以及《陈太丘与友期行》的画面。这三者中共有的关键品质是什么?请结合三个材料,说说该品质的具体呈现。
    (6)、最后,时空之门即将开启,若穿越与材料人物相遇,你想和谁交流?能从其身上学到什么来点亮初一生活?大胆说出你的想法。
  • 17、送魏二

    【唐】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 愁听清猿梦里长。

    【注】①魏二:作者友人。排行第二,名字及生平均不详。②潇湘月:一作“湘江上”。潇湘,潇水在零陵县与湘水会合,称潇湘。泛指今湖南一带。

    (1)、下列选项与本诗题材不同的一项是(     )
    A、《送元二使安西》 B、《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C、《赠刘景文》 D、《赠汪伦》
    (2)、下列选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押ang韵,韵脚为“香、凉、长”。 B、起笔“醉”字,与“醉卧沙场君莫笑”中诗人的醉态,都描写出了诗人心满意足、酣畅淋漓的情态。 C、诗的第一句中“橘柚香”从视觉和嗅觉上,给人以温暖、柔和之美,与第二句的“风雨”形成鲜明对比。 D、“凉”字一语双关,不仅写秋风秋雨让身体感觉寒凉,还写出了内心的悲凉感受。
    (3)、小夏和小秋赏析这首诗的写作手法时进行了讨论,请你帮她们完成。

    老师:这首诗与《观沧海》都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借助想象,深化了主题。

    小夏:哦?这前两句我能读懂,是实写眼前景,后两句怎么理解?

    小秋:我觉得后两句是虚写。第三句这个“忆”字是想起、想到的意思,。(提示:请结合诗的三、四句内容理解)

    小夏:哦!我懂了,这样虚实结合,借助想象,开阔了意境,深化了主题,表现了诗人的惆怅之情。

  • 18、同学们,穿越时空隧道,漫步诗文殿堂,我们不仅可以欣赏春日里,“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①相映红”(《题都城南庄》)的明媚;夏日中,“更无②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客中初夏》)的清和;秋天里,“树木丛生,③”(《观沧海》)的丰美;冬夜中,“柴门④ , 风雪夜归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静谧。还可以体会“夕阳西下,⑤”(《天净沙·秋思》的羁旅之苦;⑥“”(《江南逢李龟年》)的重逢之悲;⑦“”(《次北固山下》)的人生哲理;“三军可夺帅也,⑧”(《论语》)的弘毅之志。
  • 19、唐僧见他言言语语,越添恼怒,滚鞍下马来,叫沙僧包袱内取出纸笔,即于涧下取水,石上磨墨,写了一纸贬书,递于行者……大圣跳起来,把身一抖,收上毫毛,却又吩咐沙僧道:“贤弟,你是个好人,却只要留心防着八戒言语,途中更要仔细。倘一时有妖精拿住师父,你就说老孙是他大徒弟。西方毛怪,闻我的手段,不敢伤我师父。

    (节选自《西游记》第二十七回有删改)

    【活动一:读名著知内容】

    【活动二:读名著习方法】

    【活动三:读名著悟成长】

    (1)、下列有关《西游记》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它是一部长篇章回体神魔小说,蕴含着人必须经历艰难才能最终获得幸福成功的人生真谛。 B、小说主要写了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到真经的故事。 C、选段中孙悟空遭到唐僧的驱逐,是因为他对师父不敬,再加上八戒的挑唆。 D、小说前七回,主要讲述了孙悟空的诞生、学艺、以及大闹天宫的故事。
    (2)、阅读名著要关注阅读策略,小夏和小秋分别用“略读和精读”的方式对《西游记》展开阅读,并做了交流分享,请你帮她们完成对话。

    (3)、梳理孙悟空的成长之“路”,下列故事情节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上天庭,做弼马温;②渡重洋,拜师学艺;③管蟠桃园,大闹天宫;④被困五行山,等取经人。

    A、②①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②④③ D、①②③④
    (4)、《西游记》中孙悟空历经磨难,终成正果;鲁迅在《朝花夕拾》中也记叙了他从少年到中年的成长历程,请结合作品中鲁迅和孙悟空的成长经历,谈一谈你关于成长获得的启示。
  • 20、下列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春节贴春联、拜年,清明节祭祖,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重阳节登高,这些都是传统节日里约定俗成的活动。 B、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之别。“鄙人”“寒舍”“贵姓”属于谦辞;“惠顾”“赐教”“家父”属于敬辞。 C、《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D、古诗词中的意象内涵丰富,如“月亮”常代表思念,“鸿雁”可抒发乡愁。
上一页 205 206 207 208 20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