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国家的进步,______着青年的足迹;一个民族的未来,______于青春的力量。______,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百年zhēnɡ(     )嵘岁月,在苦难中成长,在奋斗中壮大,正是有了前(     )后继、埋头苦干的先辈们,不惧生与死的考验、不顾苦与痛的磨难,用生命诠释无悔的青春、伟大的人生,奏响了浩气长存的爱国主义壮歌。吾辈当自强,在中国人民持之以恒的奋斗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强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1)、根据拼音填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zhēnɡ嵘   前后继

    (2)、请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横线处,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①寄望             ②爱国             ③镌刻

    A、①③② B、③①② C、③②① D、②③①
    (3)、语段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意见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民族”改为“中国人民” B、删除“的伟大飞跃” C、“强起来”放到“站起来”的前面 D、“富起来”放到“强起来”的前面
  •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适者生存是自然的选择,舍生取义是孟子的选择,与民同乐是欧阳修的选择……选择时时见勇气,处处显智慧。

    请以“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①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②联系生活实际,立意新颖,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③不得套作抄袭;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和地名。

  • 3、简述《西行漫记》一书中斯诺的彭德怀印象?
  • 4、你向你的同学推荐《红岩》,阐述推荐理由。
  • 5、一个好的书名,往往内涵丰富。请解读《骆驼祥子》书名内涵。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小题

    梨树,甜了一方山水

    李汀

    ①梨树下乘凉是夏日里一件畅快事。青石板院坝里一棵老梨树,主干粗壮,树身上的纹路如沟壑、如断壁。正值盛夏,酷暑难熬,走进小院,浓荫密密,绿风荡漾。老陈坐在梨树下,眯着眼睛,哼着小曲儿。见有人进了院子,赶快让座。快来,快来,这梨树下有细风,凉快呢。

    ②没等我们坐下来,老陈伸手摘了梨树上一颗梨子递过来。一尝,入口化渣,满口汁水,一行人连口称赞:好吃,好吃。老陈笑说:老梨树结的。

    ③坐在梨树下,老陈兴奋地对我们说:你看,梨子多美,多像一盏盏灯!

    ④我们抬头一看,树枝上一颗颗梨子在阳光里晃动,仿佛有光在摇曳。

    ⑤老陈笑着说:村子里上千亩的梨树,都快四五十年了。想想,那时候自己三十多岁,栽梨树还真是不容易,每一棵梨树都有一个故事。

    ⑥先说这棵栽在田坎上的梨树吧。顺着老陈手指的方向看过去,一棵老梨树树皮开裂纵横,树枝沧桑蜿蜒。这棵老梨树不言不语,站在高高的田坎上守着这一园子的梨树。这是最早栽下的梨树了。那时候,村里人还喊我小陈。大家说,小陈,梨树能当饭吃?我不服那口气,不在大田大地里栽,就把梨树栽在田坎上。第二年开始挂果,第三年这棵树上的梨就卖了近百元。当时,村里传开了:多栽苍溪雪梨树,不到几年就致富,要是栽上百十株,保你当上万元户。一下子,村里家家户户开始在田坎上栽梨树,有的甚至在大田大地里也栽上梨树。记得1984年,雪梨大户卢履清去北京参会,还把这梨子带到北京呢!老陈笑呵呵地说:我把这棵梨树命名为致富一号树。

    ⑦一号树,就是示范树,就是带头树。这一园子的梨树,这一半坡的梨树,春天,满树白雪;初秋,果实摇曳。让人一看,心里总是满满当当的激动。

    ⑧致富奔小康,这雪梨树是立了大功的。这一村子的人,都靠雪梨致富了。

    ⑨跟随老陈在梨树园里转悠,有一种甜润的气息充满心田。走到一棵歪脖子梨树下,老陈停下来,慢慢讲述起来。别小看这棵梨树,它是坚强树。栽了三回,才栽活。湿地栽树,开始看长得好好的,长着长着,就缩回去了。后来先排水,地里垫上一层枯草树叶,再刨坑栽树,终于在这地里把梨树栽活了。老陈露出一脸的骄傲,一阵风吹来,歪脖子梨树摇晃身姿,像是在向人们致意。

    ⑩我把我的感觉告诉老陈,他哈哈一笑说:当然,它们都认识我这老头子了。

    ⑪说着,老陈带我们来到梨园山腰一老井处,见一股细水从一岩石缝流出,水光闪烁。侧耳细听,似有轻轻的水流声。令人惊奇的是岩石上有一老树,数丈之高,树身需两人合抱,树根却把这岩石团团抱住。岩石多洞,每个洞里都是老树的根须。老陈笑笑说:村里人看重这树呢。啥子树,大家猜猜吧。冬青树?香樟树?老陈摇摇头,又笑笑说:梨树,野砂梨树。一行人一脸迷惑,异口同声地重复道:野砂梨树?

    ⑫老陈接着说:我们村开始发展梨树,就是先育这种野砂梨树,再在上面嫁接雪梨树呢,多艰辛的过程啊。

    ⑬野砂梨,果皮褐色,拳头大小,汁多,酸甜。而清朝的《苍溪县志》载雪梨:“肉白如雪,味甘于蜜,清香无渣,入口即化……”由酸到甜,由砂梨到雪梨,梨子相伴人类走过了多么漫长的路程。由此看来,那时的苍溪雪梨已经在不断选育优化,品种众多了。到如今,有了早熟翠冠梨、中熟黄金梨,以及晚熟雪梨。不过,大家念念不忘的还是那肉白如雪、入口即化的雪梨。记得家乡集市上,卖雪梨不带苹,而是按个卖。将一颗一颗雪梨摆于地上,小的,一斤多;大的,两三斤呢。椭圆形的雪梨,就像一盏盏的马灯,站在地上等着上门的顾客。

    ⑭老陈乐呵呵地说:人一辈子要干很多事,我老陈就干了一件事,种了一辈子的梨树。

    ⑮乡党委王书记带着几个同志来了,给老陈送“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金灿灿的纪念章挂在老陈脖子上,老陈一个劲摸着纪念章,激动得泪眼汪汪。

    ⑯看看一行人,看看满山坡的梨树,老陈深深鞠躬。满目青山,其实,老陈也是一棵历经风雨的老梨树了,他甜了这里的一方山水,甜了这一村的乡亲。

    (1)、文章⑥—⑬段描述了老陈和梨树的相关片段。根据文意,将下列空白处补充完整。

    , 使家家户户共同致富。

    ②老陈设法三栽梨树,

    ③老陈艰辛嫁接梨树,

    (2)、结合文中的具体内容,谈谈老陈是一个怎样的人?
    (3)、老陈说他一辈子就“干了一件事”,表达了他怎样的内心感受?
    (4)、班级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开设了“作品推送”环节,现向同学们征集作品推荐语。请你根据《梨树,甜了一方山水》的中心思想,写一段推荐语。要求:内容准确具体,表达简洁通顺,字数在100字左右。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王丽)

    ①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自甲骨文起,三千年间,凡中国历史、文化、文学、政治、军事、医卜、农业、算学等所有重要典籍均为文言。文言是打开这个宝藏的钥匙。身为中国人,不懂文言,很难真正了解自己的历史文化,也很难做到“鉴古知今”。

    ②我们的前人留下了大量的文学经典,如《离骚》《出师表》《陋室铭》《兰亭集序》《桃花源记》。这些用文言撰写的经典之作像一条永不枯竭的河流,滋养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这些经典与其他典籍一起化为文化基因融入中华儿女的血脉里,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审美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

    ③曾经有人说,文言难懂难学,不够大众化。可是,人类是一种具有高级精神活动的动物,需要有一座精神殿堂,而在这座殿堂里,需要用一种更深沉、更庄严、更典雅、更具仪式感的语言来表达。文言文,以及用文言所撰写的赋、表、记、铭、传、碑、祭文、对联等,便是这种需求的具体体现。

    ④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图像时代。众所周知,图像是平面的,它让我们直接面对所谓的实际存在,而语言的抽象性却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比之白话的直白和浅露,文言的高度凝练及其特有的含蓄、蕴藉,具有无穷的“言外之意”和“韵外之致”,为读者提供了巨大的再创造的语言空间,其品读过程本身就是想象力的展开与激活。并且,文言所特有的节奏和音韵,即在表达上所造成的一唱三叹、回环婉转、起伏跌宕、抑扬顿挫等,使它具有白话所无法比拟的语言张力。晚年在台湾的于右任先生曾写下《望大陆》一诗: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⑤放眼古今中外,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千千万。唯有用古老的文言,才能唱出如此荡气回肠、触动中华儿女灵魂深处隐痛的绝唱。

    ⑥面对如此绝唱,某些对文言持有偏见的人应当深刻地反思:时下某些国人语言之鄙俗,整体文化教养之不足,是否与文言传统的断裂有某种关系?

    (1)、第①段中加点的“这个宝藏”指代什么?
    (2)、比之白话,文言具有哪两个特点?
    (3)、在作者看来,“文言难懂难学,不够大众化”的观点,导致了怎样的结果?
    (4)、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隐含在文中的真正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材料一】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宋与西夏交兵,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担起西北边疆防卫重任。这首词即作于这一时期。

    【材料二 】

    岳阳楼记(节选)

    范仲淹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

    【注】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以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身份,提出了十项政治改革方案,为守旧派所不容,遂外放,先后任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等地知州。《岳阳楼记》作于他任邓州知州时。

    【材料三】

    邠州建学记(节选)

    范仲淹

    ①庆历甲申岁,予参贰国政 , 亲奉圣谋,诏天下建郡县之学,俾岁贡群士,一由此出。

    ②明年春,予得为邠城守。署事之三日,谒夫子庙,通守太常王博士稷告予曰:“奉诏建学,其材出于诸生备矣。今夫子庙甚,群士无所安。”因议改卜于府之东南隅。地为高明,遂以建学,并其庙迁焉。明年夏,厥功告毕。

    ③增其庙度,重师礼也;广其学宫,优生员也。谈经于堂,藏书于库,长廊四回,室从而周,总一百四十楹,广厦高轩,处之显明,士人洋洋,其来如归。且曰:“吾党居后稷、公刘之区,被二帝三王之风,其吾君之大赐,吾道之盛节欤!敢不拳拳服膺。以树其德业哉?”

    【注】①贰国政:指范仲淹任枢密副使和参知政事二职。②俾:使。③署事;到衙门上任。④改卜:另行选择。⑤厥功:指建学堂工程。⑥服膺;牢记在心中。

    (1)、“长烟落日孤城闭”一句中的“孤城”即词人镇守的延州。根据这首词的内容,你认为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是怎样的?请用你自己的话描述。(不得抄写原文)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吾谁与               

    (2)通守太常王博士稷告予   

    (3)今夫子庙甚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广其学宫,优生员也。

    (4)、宋代沈作喆评价范仲淹“文正公真一世英杰”。结合上面三则材料内容,概括范仲淹被赞力“一世英杰”的原因。
  • 9、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唐]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释】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任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分别写诗相赠。

    (1)白居易的赠诗对刘禹锡的遭遇感慨万千,最后两句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是被 所累。白居易的诗与刘禹锡的诗相比,感情基调较

    (2)【情境化题】根据诗的内容和情境补充对话。

    白居易:梦得,

    刘禹锡:乐天,我虽遭贬谪,滞留南方漂泊了二十三年,但我想对你说,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试加以赏析。

  • 10、阅读下面文字,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阅读,能够让我们思接千载。读《岳阳楼记》,可以领略“沙鸥翔集, , 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的洞庭美景;读《醉翁亭记》,可以领略“野芳发而幽香,”的琅琊山色;读《湖心亭看雪》,可以感受“ ,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雪后奇景。阅读,还能够让我们神游到长沙的贾谊宅,感受诗人“ , 怜君何事到天涯”(《长沙过贾谊宅》)的自怜之意;到韩愈路过的蓝关,感受“云横秦岭家何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英雄失路的悲慨;到杜甫的容居之地,感受“ , 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的思乡之情。

  • 11、三月里来三月三,李运昌带大队十二团青年壮年前方去打仗,妇救会、儿童团全把责任担。
    (1)、请你对“儿童团”的小朋友说一些致敬词。
    (2)、【跨学科 音乐】你能想到哪些红歌?请写出歌名及其歌词(几句)
  • 12、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卢龙的红色记忆

    八路军在冀东有一个重要的战略物资基地,人称“柳河圈”。这里位于卢龙、抚宁、昌黎交界处一座        (绵延 延伸)百里的山谷。

    清清的柳河(wān yán)而过,十多个村庄散落其间。其中隶属卢龙的柳河北山村是当年八路军兵工厂的主要集中地。

    “三月里来三月三,李运昌带大队十二团,青年壮年前方去打仗,妇救会、儿童团全把责任担”,这首曾经在柳河圈流传的歌谣,是冀东抗日根据地创始人之一李运昌将军带领八路军与当地百姓紧密配合,打击日军的真实写照。

    从1943年到1945年,冀东第三地委和公署机关一直在这里办公。八路军在这里建立的被服厂、兵工厂、手榴弹厂、鞋厂、扣厂、印染厂等十几个工厂,生产抗日军需物资。

    日寇为阻止八路军的兵工厂生产,封锁了这片区域。煤炭运不进来,兵工厂就无法生产。当地居民借鉴农村铸造铁铧犁的土办法,利用柳河北山的石炭代替焦炭,使用大风箱吹风,最终获得成功,保证了军工厂的正常运转。

    卢龙人民为抗战付出了巨大牺牲。戎马一生的李运昌将军始终牵挂着这片曾经战斗过的热土。在99岁高龄之际,李运昌将军饱蘸浓墨亲笔为柳河北山村题写了“卢抚昌抗日根据地”八个大字,当地也建起了冀东抗战纪念馆和烈士陵园纪念碑,以(miǎn huái)先烈,烛          (映   照)未来。

    (1)、根据文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wān yán)       ②(miǎn huái)

    (2)、给文中的加点字注音。

    ①铸造           ②饱蘸

    (3)、从文段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横线处。

                 乙

    (4)、文段中的“柳”字,使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部首检字法检索,应先查部,再查画。
  • 1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成长是充满挑战与惊喜的旅程。在旅程中,总有一些瞬间,如同一抹亮色,照亮我们的内心,给予我们前行的力量。这些亮色或许是一次心灵的触动,一次勇敢的尝试,一次深刻的领悟,或是一个人、一本书、一句话。

    请以“成长中的那一抹亮色”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信息。③书写规范、整洁。④不得抄袭和套作。

  • 14、小明读《水浒传》,发现一个“义”字贯穿全书,于是他围绕表中四种“义”做了归纳,请你帮忙补全。

    义的类型

    典型人物

    具体事件

    急人危难之义

    (1)

    宋江杀了阎婆惜后就投奔他处避难,他二话不说热情招待宋江两兄弟,让他们沐浴更衣室并准备丰盛佳肴。

    惺惺相惜之义

    鲁智深、林冲

    (2)

    手足情深之义

    武松

    父母双亡,由哥哥一手抚养长大的武松,得知哥哥莫名身亡,不惧身死不惜一切代价杀死奸夫淫妇报仇。

    知恩图报之义

    晁盖、宋江

    (3)

  •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守望

    尹小华

    ①双望和庆莲定亲不久,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双望高呼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加入了志愿军队伍。临走那天晚上,两人在村边老槐树下见了个面——半个月亮在云层里时隐时现,他们在老槐树旁靠了一会儿,说了几句话,庆莲送给双望一副亲手做的鞋垫,双望拉了一下庆莲的手,然后一人朝西,一人向东。

    ②庆莲不唤双望名字,叫“那谁”。那谁走后,庆莲心里就觉得空荡荡的。那谁在家时,庆莲常能见到他。比如,有时村里开会,还有在庙会上,庆莲都会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寻找那谁,当终于看见他时,心头嗡的一声,似乎达到了某种目的,便转身往回走。是的,在那些场合下,只是看一眼,心里就暖暖的。那谁这一走,再想看见可就不容易了,庆莲不由叹息一声。声音虽轻,还是被自己听到了,不由一惊,生怕被娘也听到,说她有心事。

    ③庆莲有时在地里干农活,也不住地东想西想,想来想去,总离不开那谁。那谁不用干农活了,跨过鸭绿江打侵略者去了。庆莲这样一想,就紧张起来:枪子儿哪有长眼的,那谁要有个好歹怎么办?这种念头刚刚冒出来,庆莲就笑自己傻——要是人人都贪生怕死,还怎么打胜仗?接下来,她又盼着那谁英勇杀敌,荣立战功。这时庆莲一抬头,飞来一只鸟,叽喳叫了几声飞走。如果鸟知晓自己的心事就好了,飞去看看那谁。

    ④收工后,庆莲来到小河边,就看见了水里自己的影子。照理说,她熟悉自己的长相,可每次都忍不住在水里照一照,但又不敢久照,停留时间稍长,脸就发烫。回家时,路过村边的老槐树,树上又有鸟在叫。她停下来,抬头望望,引来更多的鸟叽叽喳喳欢叫起来……那一刻,她真的以为,那些鸟是那谁派来的信使。她想,若是自己能听懂鸟语多好。

    ⑤有一次,庆莲站在老槐树下,朝东张望时,正遇邻居大嫂路过大嫂张口便问:“有双望的消息吗?”

    ⑥“没有。”

    ⑦“这个双望!”大嫂责怪后,又改口道,“打仗哩,可能不得空,双望肯定像你惦记他一样惦记你。”

    ⑧庆莲听了这话、害羞地低头一笑,但想到那谁不知何时回来,便陷入了沉默。

    ⑨大嫂似乎看出了庆莲的心事,说我帮你打听打听,等有双望的信儿,就快点告诉你。大嫂的话,给了庆莲一些盼头。大嫂常去县城,那里人多,知道的信儿也多。

    几场秋雨过后,天气转凉 , 庆莲要给那谁做双棉鞋,她边纳鞋底,边像云一样游移着去了大嫂家。大嫂知道庆莲是来打听双望音信的,但她不说破,只说庆莲鞋底纳得密实。闲聊一阵后,绕来绕去,庆莲还是绕不过那谁。大嫂摸着庆莲手里上好鞋帮的棉鞋说:“仗总会打完的,你把日子过好,等他回来。”

    ⑪从那天起,老槐树下少了庆莲张望的身影。她穿梭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洒扫庭院,春种秋收,时光在忙碌的生产劳动中悄然而过。柜子里新纳的鞋早已攒了厚厚一摞。

    ⑫两年多后的一天,庆莲又一次去大嫂家,终于得到一个消息——战争结束了。

    ⑬成群结队的人们载歌载舞地迎接志愿军将士凯旋,庆莲远远地望见队伍里那个熟悉的身影,胸前的红花在阳光下格外耀眼。庆莲的心剧烈跳动起来,怦怦怦,一阵紧似一阵好像要从嗓子眼儿里跳出来了……

    ⑭后来,庆莲成了我奶奶。

    (选自《中国纪检监察报》。有删改)

    (1)、下列选项中,对本文内容与写法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庆莲生怕被娘听到自己的叹息声,是因为她怕娘担心双望的安危。 B、第④段“更多的鸟叽叽喳喳欢叫起来”使心事重重的庆莲更加烦躁、厌恶。 C、结尾双望荣立战功、平安归来,与前文庆莲盼双望立功的心理形成照应,突出中心。 D、文章多次写到庆莲做鞋子的情节,表明双望走后庆莲无所事事,想借此打发时间。
    (2)、从环境描写的角度分析第⑩段画线句子。
    (3)、简要分析“大嫂”在文中的作用。
    (4)、结合你对小说的理解,分析标题“守望”的含义。
  • 1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小题。

    阅读经典,成就“今典”

    白龙

    ①阅读是永恒的,载体却不断更新。从中国的简帛、埃及的莎草纸、欧洲的羊皮纸到今天的电子墨水屏,人类的阅读载体不断演进,不变的却是人们对阅读的热爱,对精神世界的守望。

    ②经典作品的魅力,并没有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而消散,相反,阅读方式和载体的丰富,让人们可以更轻松地接触经典。近两年,中国互联网界最引人关注的现象之一,就是风起云涌的“知识付费”。通过缴纳一定的费用,用户可以收听收看包括经典作品在内的各种知识讲座,甚至可以让专家为自己答疑解惑。曾经被认为“高冷”的文学经典,通过这一方式收获了大批听众。例如一位作家主讲的关于《红楼梦》的节目,创下了2.2亿人次的播放量。移动互联时代的经典作品,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释放出延绵不绝的魅力。

    ③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开拓出一个巨大的文化和阅读空间。当代中国社会已经积累了规模庞大的“知识大众”和“文化大众”群体,他们拥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文化水平,有着较强的精神诉求。这个数量以千万级计算、以45岁以下年轻人为主体的人群,和知识爆炸的移动互联时代正面遭遇,产生了核爆级的知识需求,构成了学习型社会的主力军。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为他们提供包括经典作品在内的优质知识资源,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刚需。

    ④有了大众的参与,阅读将不仅仅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还将是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一部作品从诞生到成为经典,就是“经典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因为有了无数读者的参与和拣选,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构成了经典的谱系。【甲】正是在大众的口耳相传之中,成就了人类文明史上延绵不绝的经典作品。

    ⑤因此,我们阅读经典作品,要以优质的创作、精纯的阅读、大众的文化参与,成就今天的经典。【乙】前几天,美国《纽约客》杂志网站刊登了一篇文章,介绍在中国家喻户晓的一位作家:金庸。文章称他在中国的文化价值,大约相当于《哈利·波特》加《星球大战》。这一评价,恐怕也是看中了金庸作品作为大众文化“今典”的价值。当然,“经典化”的过程难免泥沙俱下,大部分风靡一时的流行读物都成了泥沙。这就需要我们的大学、知识群体以及负有文化责任的媒体做出引导,让年轻人在更广阔的世界里,以更高质量的阅读,形成自己的精神视野。

    ⑥今天,我们阅读前人经典,更要成就当代“今典”。技术发展赋予我们时代的读与写更大的开放性,需要我们好好把握,善加运用,让久远的经典面目可亲,让优秀的当代作品脱颖而出。

    (选自2018年5月《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移动互联时代,人类阅读载体和阅读方式都在不断丰富,但人们对阅读的热爱却从未减退。 B、阅读方式的丰富让人们能轻松地接触经典,故而“知识付费”成了互联网最重要的现象。 C、满足“知识大众”和“文化大众”阅读需求,提供优质知识资源,已成为一种文化刚需。 D、文章多角度论述如何使经典作品释放永久魅力,强调阅读前人经典,更要成就当代“今典”。
    (2)、下列链接材料更适合放入【甲】【乙】中的哪一处?请说明理由。

    【链接材料】

    简·奥斯汀的作品在成为经典之前和之后,都是很多英国家庭晚饭后的谈资;美国西进运动中的拓荒人,结束一天的伐木后也会读上一幕莎士比亚;对于不少有一定年龄的中国人来说,听老人摇着蒲扇讲《三国演义》的情景,又填满了多少个夏日黄昏?

    (3)、请你根据选文从下列三种身份中任选一个,就“在移动互联时代如何让一部文学作品成为今典”这个话题发表看法。

    身份一:作者     身份二:读者     身份三:媒体

    我是 , 我认为在移动互联时代

  •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吾兄晦叔为人慷慨,喜义勇而有大志,能读前史,识其盛衰之迹。听其言,豁如也。困于位卑,无所用以老,然其胸中亦已壮矣。夫壮者之乐非登崇高之丘临万里之流不足以为适。

    今吾兄家荆州,方规地为池,方不数丈,治亭其上,反以为乐,何哉?盖其陶乎不以汪洋为大,不以方丈为局,则其心岂不浩然哉!夫视富贵而不动,处卑困而浩然其心者,真勇者也。然则水波之涟漪、游鱼之上下,其为适也,与夫庄周所谓惠施游于濠梁之乐,何以异?乌用蛟鱼变怪之为壮哉!故名其亭曰:“游鲦亭”。

    (节选自欧阳修《游鲦亭记》,有删改)

    【注释】①晦叔:作者同父异母兄欧阳昺,字晦叔。②乌:哪里,怎么。③游鲦:游动的白色小鱼,语出《庄子》濠梁论辩故事,此处寓自得其乐意。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规地为池/不数丈 B、反以为/宴酣之 , 非丝非竹(《醉翁亭记》) C、何以/渔人甚之(《桃花源记》) D、乌用蛟鱼变怪之为哉/老有所终,有所用(《大道之行也》)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2)夫视富贵而不动,处卑困而浩然其心者,真勇者也。

    (3)、请用三条“/”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夫壮者之乐非登崇高之丘临万里之流不足以为适

    (4)、结合【甲】文第二段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说说太守因何而醉?
    (5)、结合【甲】【乙】两文,补充填空。

    欧阳修虽被贬,但沉醉于山水之乐,【甲】文中的亭子以“醉翁”命名,表现了欧阳修(1)的人生态度。从【乙】文可知,【乙】文中的亭子以“游鲦”命名,表现了欧阳修的兄长(2)的人生态度。

  • 18、综合性学习。

    某学校开设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取得了丰硕的育人成果。为滋养学生心灵,传承中华美德,学校开展了成果汇报活动。

    (1)、活动现场需要悬挂标语,有同学写好了上句,请你完成下句。

    上句:校本课程弘扬传统文化

    下句:

    (2)、下面是校报记者为此次活动写的采访提纲,请你根据采访目的,在横线处补充一个采访问题。

    采访提钢

    时间、地点

    5月28日下午活动结束后,汇报活动现场

    采访对象

    校团委书记

    采访目的

    了解此次活动的规模、亮点、影响

    采访问题

    (1)请问参加此次活动的班级和人数是多少?

    (2)活动中让您印象最深的节目有哪些?请您具体谈谈。

    (3)

  •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是一件兴趣使然的雅事,一种心灵的活动,不可强读。找到一部(            )与你相符的作品,才能享受心灵相通、rú mù chūn fēng的美好;找到一位性情与你相投的作家,自会méng shēng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的情愫。若东览西阅,则所读未必能(            )灵魂深处,学业终将难成。

    读书能丰富见识,陶冶情操,还能积累优美词句,增加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读毕淑敏的《读书使人优美》,让我(            ),明白知识是一切美好的基石;读泰戈乐的《梦想》,令我huò rán kāi lǎng,明确目标是不断前行的动力。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rú mù chūn fēng (2)méng shēng (3)huò rán kāi lǎng

    (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品位   侵入   茅塞顿开 B、品质   沁入   如梦初醒 C、品位   沁入   茅塞顿开 D、品质   侵入   如梦初醒
    (3)、语段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读书能丰富见识,陶冶情操,还能积累优美词句,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B、读书能积累优美词句,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还能丰富见识,陶冶情操。 C、读书能丰富见识,陶冶情操,还能积累优美词句,增强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D、读书能积累优美词句,增加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还能丰富见识,陶冶情操。
  • 20、默写古诗文。

    (1)鸡声茅店月,。(温庭筠《商山早行》)

    (2)?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3) ,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5)人有悲欢离合, , 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6)《咸阳城东楼》在呈现自然之景的同时又体现丰富的生活经验,其中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紧张气氛的诗句是:

    (7)朗诵古诗,感悟诗人表达的至真至纯之情。《月夜忆舍弟》中,杜甫有“露从今夜白,”的思乡之情;《无题》中,李商隐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别离之苦;《长沙过贾谊宅》中,刘长卿有“ , 湘水无情吊岂知”的被贬凄凉;《行路难(其一)》中,李白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的积极乐观。

上一页 190 191 192 193 19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