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仿照画波浪线句子,再续写两个句子。

    七年级举行了4×100米接力赛,七年级某班男子、女子4×100米接力赛都获得了团体第一名的好成绩。对此,该班的小王在周记本里写道:“一根小小的木棒,连接的是团结和友爱;一根小小的木棒,传递的是勇气和力量

    加油吧!让这激动人心的时刻,一直铭记在我们心中!”

  • 2、近日,《孤勇者》成儿歌神曲,引发社会热议,也激发了同学们对于儿歌的探究兴趣。小组同学将网络搜索到的100首儿歌进行了内容分析。请你依据图表,将下面的分析材料补充完整,注意语意连贯。

    流行儿歌的内容情境构成

    主题

    主角

    气氛

    习惯

    培养

    知识

    启蒙

    自主

    实践

    自我

    述求

    实体

    形象

    虚构

    形象

    欢快

    恬静

    伤感

    21

    22

    32

    25

    76

    24

    42

    52

    6

    首先,儿歌主题涉及儿童教育的不同方面。其中,① , 表明当今社会普遍强调儿童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次,② , 这说明人们并不愿意总是将孩子置于虚幻世界中,而更注重引导儿童通过实体形象认识客观世界。此外,情绪管理对于儿童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儿歌情感气氛偏于恬静、欢快,这是为了③。综上可知,儿歌内容情境④

  •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学校对极少数不尊重老师、无理取闹的事件及时进行了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 B、为发展数字经济,使得市政府决定与国家信息中心合作共同举办博览会。 C、中国的抗疫斗争,不仅是对中国人民的生命安全负责,也是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 D、“中国天眼”在国内开放运行以来,运行稳定可靠,已发现大约300余颗脉冲星。
  • 4、下列语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观沧海》和《天净沙·秋思》同是写秋天,但二者所传递出来的情感却是截然不同的。 B、置身青城山脚下的泰安古镇,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一切都是那么美不胜收 C、她性格温和,举止文雅,言语动听,虽然是初次接触,但我对她的好感油然而生 D、公园经过政府精心的打造,重新升级,变得焕然一新,很快就人迹罕至了。
  • 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凌乱          奥秘          博学          精益求精 B、溜达          贮蓄          鄙簿          晃然大悟 C、云宵          晕眩          帐蓬          疲倦不堪 D、酬劳          击荡          争执          惊慌失错
  • 6、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liànɡ )       塌( tān )         争( zhí )        呼朋伴( yǐng) B、啬( lìn )          抽( yè )            磨( zhuó )       各得其(suǒ) C、( záo )          怪( chēn )        热( chén )       人声沸(dǐnɡ) D、( huí )          脑( suí )          搓( niǎn )       根问底( bào)
  • 7、阅读下面的材料,选择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齐白石作画,喜欢题“白石老人一挥”几个字,给人的印象好像是画得很快。其实,齐白石在任何时候作画、写字都是很认真很慎重的,并且是很慢的,从来就没有信手一挥过。齐白石坚持每天作画,他一辈子只有两次十天没画画。第一次是他害了大病,躺在床上10天不能起来;第二次是他母亲去世,悲伤过度,10天没有动笔。

    要求:(1)表达真情实感;(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3)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4)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5)不少于600字。

  • 8、作文题目:这样的你让我佩服

    作文要求:表达真情实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不少于600字。

  • 9、综合性学习。

    为保护学生视力,让学生在学校专心学习,防止沉迷网络和游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请你参与完成以下任务。

    (1)、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材料的主要内容。

    材料:记者1日从教育部了解到,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中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学校要提供必要保管装置,应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班主任沟通热线等途径,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

    (记者胡浩)

    (2)、请仔细观察右面的漫画《新规定——不得使用手机》,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它的寓意。

    (3)、中小学生该不该将手机带进校园?对此,网友们观点不一。有家长认为,如今的手机融合了各种娱乐休闲的功能,大人都很难控制自己玩手机的时间,学生将手机带进校园势必会影响学习。有家长认为,学生不带手机自己很没有安全感,特别是放学之后不能及时联系孩子确保他的安全。你的看法是什么?试着说一说。
  • 10、在“走进《朝花夕拾》”的活动中,我们尝试做以下方面的探究。

    人物形象

    人名

    性格

    主要事件

    她生得黄胖而矮,说话时喜欢切切察察,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A_______

    善良质朴、麻木愚昧、诚实勤劳

    过年,吃福橘

    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藤野先生

    B_____

    给我修改笔记

    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无论闹出什么乱子来,也决不去告诉各人的父母。

    C______

    自私自利、多嘴多舌,阴险势利

    让我吃冰,却不让自己孩子吃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藐视。

    范爱农

    懦弱、优柔寡断、不堪压力

    D______

    (1)、请根据你的阅读体会,完成上面表格部分内容的填写。
    (2)、结合表格的内容,我们探究鲁迅在刻画人物时善于运用怎样的写作手法来更有效地叙事写人。

    你的发现:

  • 11、关于《朝花夕拾》中的文章,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花夕拾》中的人物长妈妈和鲁迅是同一门的邻居,鲁迅在她的影响下,做了一件令自己终身不能释怀的事:在父亲临死的时候大声喊父亲的名字让父亲走得不安生。 B、《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三篇作品,记述了作者离开家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经历。 C、《二十四孝图》批判了不顾人情甚至灭绝人性的封建孝道。 D、《狗·猫·鼠》中,鲁迅借动物比喻人,表达了对资产阶级反动文人的辛辣讽刺。
  • 12、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清水一般的杨绛

    李娟

    ①读杨绛先生的《一百岁感言》,不由得惊叹,杨绛先生已是百岁老人了。岁月的河流中,有的人,如江南人家的一坛女儿红,历久弥香,醇厚芳香。

    ②老去的只是光阴,不老的,永远是她的人格魅力。

    ③她在《一百岁感言》中写到:“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④她八十余岁时,钱锺书和女儿钱瑗相继病重住院,她奔波在两座医院、两位病人之间,悉心照料,辛苦和操劳可想而知。钱先生临终,眼睛一直未合上,她在他的耳边柔声地低语:“你放心,有我。”听到这句话,钱先生安然离世。

    ⑤这是她年轻时常对他说的话。早年她和钱先生一起留学英国,在英国牛津生下女儿钱瑗。在她住院期间,常见钱先生苦着脸去看她。一次,他说,不小心将墨水打翻了,染了桌布。她说,不要紧,有我,我洗。几天后他又说,门轴坏了,不能锁门了。她又说,不要紧,有我,我修。他感激之余,对于杨绛所说的“不要紧,有我”深信不疑。

    ⑥钱锺书一生学贯中西,著书立说,但在生活琐事面前却如幼童一般束手无策。有她一生陪伴在身旁,与他比翼齐飞,做他温柔的知己。直到他生命的尽头,她还是那句话:“你放心,有我。”在生死面前,内心如此强大和沉静,听之令人落泪。此时,她唯一的孩子钱瑗也已经过世。

    ⑦她说:“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不能逃走,我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⑧尘世间,她最爱的俩人都离她而去,内心的悲苦和孤独无以言表。八十余岁的老人,提笔写下散文集《我们仨》,写下一个学者家庭半个多世纪的相濡以沫、患难情深,写下我们仨在人世的点点滴滴,如微风细雨,温馨感人。

    ⑨那段灰暗的日子,他们都被下放“干校”劳动。艰苦繁重的劳动之余,杨绛先生写下散文《干校六记》,从容练达,幽默风趣,细微处见真情。那是寒冬里一树树盛开的梅花,清芬暗盈,几乎所有的苦难都被她一支妙笔化解了,连同那漫天的冰雪。她温情而柔弱地支撑着他,相依相伴,不离不弃。

    ⑩杨绛先生年近九十岁,开始认真整理钱先生几十年来的书稿和笔记。那些手稿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霜,纸张发黄变脆,字迹模糊不清,她一字一句艰难地辨认,抄录,整理,而后相继出版了《容安馆札记》《钱锺书手稿集·中文笔记》。

    ⑪钱先生离去了,留下她一个人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完成钱先生未完成的事业。她以这样的方式,寄托自己深深的思念。书稿所得的稿费和版税800万元,全部捐赠母校清华大学,成立“好读书”奖学金。留给后来的莘莘学子,连同他们一生严谨治学的精神。

    ⑫有一次,媒体邀请她参加作品研讨会,她没有去。还幽默地说:“稿子交出去了,卖书就不是我该管的事。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听她的话,令人莞尔。

    ⑬她说得真好。她就是一滴清水,文字和内心一样干净,清澈,透亮。她清华其外,淡泊如水,不做媚世之态,也不被俗世所打扰,一生沉浸在文字里,一活就是百余岁,终成一代大师。成为被世人尊称“先生”的女性。

    (1)、选文写了关于杨绛先生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2)、若把文章标题改为“杨绛先生二三事”,好不好?为什么?
    (3)、第⑬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4)、按要求品析语言。

    (1)她在他的耳边柔声地低语:“你放心,有我。”(从描写的角度)

    (2)那是寒冬里一树树盛开的梅花,清芬暗盈,几乎所有的苦难都被她一支妙笔化解了,连同那漫天的冰雪。(从修辞的角度)

    (5)、选文第②段说:“老去的只是光阴,不老的,永远是她的人格魅力。”回顾《老王》一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代的快递如何

    ①伴随电商的一路高歌而发展起来的中国快递,业务规模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快递在中国出现的时间相当早,完整的国家邮政系统在古代就已经建立了。

    ②古代的国家邮政系统叫作“驿传”或者“邮驿”,是政府为了传递文书、接待使客、转运物资而设立的组织,官办、官管、官用。其重要的任务就是负责公文往来和军情传递。公文和军情对时效的要求就非常高。那么,这套系统的速度有多快呢?

    ③汉代马递的最快速度是日行400里(汉代1里等于345米,400里等于138公里)。唐代则规定,每天车行至少120里,骑马180里,敕令须日行500里(唐代1里等于450米,500里等于225公里)。清代设立了军机处,传递文书的速度提高到一昼夜600里甚至800里(清代1里等于510米,800里等于408公里)。咸丰和同治时期,战火不断,军情紧急,出现了“红旗报捷”,各驿站必须接力传递讯息。

    ④如何保密是古代快递业十分重视的问题。为了防止泄密,古人采取了不少手段。

    ⑤秦代有严格的交接和登记制度。同时对投递员的素质也提出了硬性要求;老弱和不诚信的人不能担任投递员。防止泄密最重要的手段是密封。在秦代,文书通常写在竹简上,传递前,人们会将邮件捆扎妥当,在结绳处使用封泥,并盖上相关印玺,以防私拆。写在绢素上的文书则要装入书袋中密封。

    ⑥到了汉代,封装工具和手段更加丰富,外封套就有函、箧、囊等。在唐代,公文邮件的封装通常要用囊封。封泥不仅有保密作用,还有等级之分,最高5封,最低3封,封泥越多,邮件越重要。清代邮件的封发、保密和防损工作做得更好,有“重封入递”“木匣入递”“绢袋封发”“汇总封发”等多种装封手段。清代在速递奏折一类的重要邮件时还有专用的封装程序,使用“封桶”“报匣”“夹板”等封套,外人是绝对看不到的。

    ⑦古代的国家邮政系统也有物流服务。古代生鲜速递可以追溯到唐代,山东官员进贡海鲜时,为了保证新鲜,会用毡子密封,然后用驿马快速运到长安。然而,这种果蔬生鲜的快递业务大多是为了满足王公贵族们的口腹之欲,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被言官和文人们批评。

    ⑧古代物流也会运输很多来自国外的商品,算是最早的“海外购”。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开辟出“丝绸之路”。隋唐时,除了陆路外,还可以走海路,东到日本,西到波斯湾。到了宋代,海运和海外贸易进一步发展,广州、泉州、明州(今浙江宁波)、杭州和密州都设置了市舶司,专门管理海外贸易事务。那时海外的商品有几百种,如香料、宝物、皮货、食品等,其中光是香料就有一百多种。明代的海外贸易虽然时开时禁,但总体上十分繁荣,很多我们现在常见的农作物都是这个时候才被引入中国种植,例如南瓜、玉米、番茄等。

    (有删改)

    (1)、请简要分析选文题目有什么作用。
    (2)、选文第⑥段中的加点词语“通常”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3)、以下内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伴随电商而发展起来的中国快递,业务规模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B、古代的国家邮政系统是政府为了传递文书、接待使客、转运物资而设立的组织。 C、咸丰和同治时期,战火不断,军情紧急,出现了“红旗报捷”。 D、秦代不仅有严格的交接和登记制度,封装工具和手段也更加丰富。
  • 14、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绂传

    李侍郎 , 性聪慧。少时家贫,无赀买书,乃借贷于邻人。每一翻译,无不成诵。偶入城市,街衢铺店名号,皆默识之。后官翰林,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公皆读之。同僚取架上所有抽以难公无不立对人皆惊骇。

    (节选自《啸亭杂录》)

    【注】①侍郎:古代官名。②绂(fú):李绂,人名。③赀(zī):通“资”,钱财。④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大路。

    (1)、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同 僚 取 架 上 所 有 抽 以 难 公 无 不 立 对 人 皆 惊 骇。

    (2)、把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少时家贫,无赀买书,乃借贷于邻人。

    (3)、请结合原文说说李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15、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世说新语》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太丘

    (2)元方入门不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期日中”、“过中不至”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友人,而不是陈太丘。 B、“元方入门不顾”一句的意思是元方奋不顾身地进去了。 C、本文选自《世说新语》,是由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D、“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辞,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辞,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3)、面对“友人”责骂自己的父亲,元方是如何回答的?这表现出他怎样的特点?
  • 16、古诗默写填空。

    (1)水何澹澹,。(曹操《观沧海》)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王湾《次北固山下》中,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的诗句:

    (4)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仅以寥寥数语就勾画出了悲情四溢的“游子思归图”。其中,真切地表达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点明主旨的句子:

  • 17、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题目。

    轻轻地打开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眼前花团锦簇,美不胜收:解决散步时的分歧彰显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瘫痪的史铁生在秋天怀念与母亲决别的情景时收获着“好好儿活”的勇气;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的牧童的笛声传递着春的气息;还有那可爱的水澡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奉献给济南的冬天……在语文的世界里,一片片天光云影尽收眼底,一股股清泉细流滋润心田。

    (1)、在横线上写出加点字的拼音。

    ①应       ②

    (2)、“美不胜收”的意思是:
    (3)、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改为“”       “”改为“

    (4)、上文语段中多处出现了与“鲜花”词性相同的词语,请找出两个:
  • 18、进入了中学,同学们接触了更多的课程,认识了更多的朋友,也经历了更多的事情,在这两个月中,你一定成长了。请以“我长大了”为题,写一篇以记事为主的作文,字数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班级和姓名。
  • 19、按要求作文

    爱,是对人或物的深情,能够带来温暖、力量、希望、奇迹……爱,是喜欢做某事,能够带来勇气、动力、恒心、成功……爱,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爱,使奋斗变得其乐无穷。

    请以“有爱才有             ”为题,补全题目,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2)作文内容积极向上。(3)字数在500-800之间。(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 20、阅读《又见鹭鸶》,完成下面小题

    又见鹭鸶

    陈忠实

    ①那是春天的一个惯常的傍晚,我沿着水边的沙滩漫不经意地溜达。旱草和水草都已经蓬勃起来,河川里满眼都是盎然生机,野艾苦蒿薄荷和鱼腹草的气味混和着弥漫在空气里,风轻柔而又湿润。在桌椅间蜷窝了一天的四肢和绷紧的神经,渐渐舒展开来松弛开来。

    ②绕过一道河石垒堆的防洪坝,我突然瞅见了鹭鸶,两只!当下竟不敢再挪动一步,生怕冲撞了它们,惊飞了它们,便蹑手蹑脚悄悄在沙地上坐下来,压抑着冲到唇边的惊叹。哦!鹭鸶又飞回来了!

    ③在顺流而下大约30米处,河水从那儿朝南拐了个大弯儿,弯儿拐得不急不直随心所欲,便拐出一大片生动的绿洲,靠近水流的沙滩上水草尤其茂密。两只雪白的鹭鸶就在那个弯头上踯躅,在那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草中悠然漫步;曲线优美到无与伦比的脖颈迅捷地探入水中,倏忽又在草丛里扬起头来;两只峭拔的长腿淹没在水里,举足移步悠然雅然;一会儿此前彼后,此左彼右,一会儿又此后彼前此右彼左:断定是一对儿没有雄尊雌卑或阴盛阳衰的纯粹感情维系的平等夫妻……

    ④于是,小河的这一方便呈现出别开生面令人陶醉的风景。清澈透碧的河水哗哗吟唱着在河滩里蜿蜒,两个穿着艳丽的女子在对岸的水边倚石搓洗衣裳,三头紫红毛色的牛和一头乳毛嫩黄的牛犊在沙滩草地上吃草,三个放牛娃坐在草地上玩扑克,蓝天上只有一缕游丝似的白云凝而不动,落日正渲染出即将告别时的热烈和辉煌……这些时常见惯的景致,全都因为一对鹭鸶的出现而生动起来。

    ⑤不见鹭鸶,少说也有20多年了。小时候在河里耍水在河边割草,鹭鸶就在头前或身后的浅水里,有时竟在草笼旁边停立;上学和放学涉水过河时,鹭鸶在头顶翩翩飞翔,我曾经妄想把一只鸽哨儿戴到它的尾毛上;大了时在稻田里插秧或是给稻畦里放水,鹭鸶又在稻田圪梁上悠然踱步,丝毫也不戒备我手中的铁锨……难以泯灭的永远鲜活的鹭鸶的倩影,现在就从心里扑飞出来,化成活泼的生灵在眼前的河湾里。

    ⑥至今我也搞不清鹭鸶突然离去突然绝迹的因由,许是水流逐年衰枯稻田消失绿地锐减,这鸟儿瞧不上越来越僵硬的小河川道了?许是乡民滥施化肥农药污染了流水也污浊了空气,鹭鸶感到窒息而逃逸了?许是那些隐蔽在树后的猎手暗施的冷枪,击中了鹭鸶夫妻双方中的雌的或雄的,剩下的一个鳏夫或寡妇悲怆遁逃……

    ⑦又见鹭鸶!又见鹭鸶!

    ⑧我便天天傍晚到河湾里来,等待鹭鸶。连续五六天,不见踪影,我才发现没有鹭鸶的小河黯然失色。我明白自己实际是在重演那个可笑的“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然而还是忍不住要来。鹭鸶的倩影太富于诱惑了。那姿容端庄的是一种仙骨神韵,一种优雅一种大度一种自然;起飞时悠然翩然,落水时也悠然翩然,看不出得意时的昂扬恣肆,也看不出失意下的气急败坏;即使在水里啄食小虫小虾青叶草芽儿,也不似鸡们鸭们雀们饿不及待的贪馋和贪婪相。二三十年不见鹭鸶,早已不存再见的企冀和奢望,一见便不能抑止和罢休。我随之改变守候而为寻找,隔天沿着河流朝下,隔天又溯流而上,竟是一周的寻寻觅觅而终不得见。

    ⑨我又决定改变寻找的时间,宁可舍弃了一个美好的出活儿的早晨,在晨曦中沿着河水朝上走。大约走出五华里路程,河川骤然开阔起来,河对岸有一大片齐肩高的芦苇,临着流水的芦苇幼林边,两只鹭鸶正在悠然漫步,刚出山顶的霞光把它们白色的羽毛染成霓虹。

    ⑩哦!鹭鸶还在这小河川道里。

    ⑪哦!鹭鸶对人类的信赖毕竟是可以重新建立的。

    ⑫我在一块河石上悄然坐下来,隔水眺望那一对圣物,心头便涌出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有删改)

    (1)、根据提示,把文章的行文脉络补充完整。

    看见鹭鸶 —→ —→ 思考因由 —→      —→     —→再见鹭鸶。

    (2)、请从下面两句话中选择一句,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难以泯灭的永远鲜活的鹭鸶的倩影,现在就从心里扑飞出来……

    (2)我在一块河石上悄然坐下来,隔水眺望着那一对圣物

    (3)、文章第⑧段“我明白自己实际是在重演那个可笑的‘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这句话该怎么理解?
    (4)、文本的第⑦段连用两个“又见鹭鸶”单独成段,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上一页 366 367 368 369 37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