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 江苏省泰兴市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 江苏省宝应县泰山初级中学、安宜初中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联考试卷
- 江苏省苏州市2017届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
- 江苏省2017届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 抒怀言志类 专项训练
- 江苏省2017届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 怀乡思人类 专项训练
-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2017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 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实验学校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阶段测试试卷
- 江苏省南京市竹山中学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调研测试卷
-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实验、邗江实验初级中学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
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甲】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西湖念语①
【宋】欧阳修
昔者王子猷之爱竹,造门不问于主人。陶渊明之卧舆,遇酒便留于道士。况西湖之胜概,擅东颍之佳名。虽美景良辰,固多于高会②。而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并游或结于良朋,乘兴有时而独往。鸣蛙暂听安问属官而属私曲水临流自可一觞而一咏。至欢然而会意,亦傍③若于无人。乃知偶来常胜于特来,前言可信。所有虽非于己有,其得已多。因翻旧阕之辞,写以新声之调。敢陈薄伎,聊佐清欢。
【注释】①此文写于欧阳修辞官退休流连颍州西湖山水之时。②高会:盛大的宴会。③傍,同“旁”。
(1)、请你结合所学,推测“胜”的意思,填写出来。①欧阳修《西湖念语》“乃知偶来常胜于特来”
②欧阳修《西湖念语》“况西湖之胜概,擅东颍之佳名”
(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鸣蛙暂听安问属官而属私曲水临流自可一觞而一咏。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①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虽美景良辰,固多于高会。而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
(4)、【甲】【乙】两文中的“闲人”有多重内涵。请结合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谢朏①轻舟出诣阙② , 诏以为侍中、司徒、尚书令。朏辞脚疾不堪拜谒。诏见( )华林园,乘小车就席。明旦,上幸③朏宅,宴语尽欢。朏固陈本志④不许因请自还东迎母许之。临发,上复临幸,赋饯别;王人⑤送迎,相望于道。及还,诏起府于旧宅,礼遇优异。朏素惮烦,不省职事,众颇失望( )。
(选自《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五·梁纪)
【注】①谢朏:字敬冲,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南朝梁大臣,文学家。②诣阙:赴京都。③幸:古代指皇帝亲临(某地)。④本志:历来的意愿或志向;本文段中是指谢朏不想出仕的心愿。⑤王人:指天子使臣。
(1)、下列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中书”以官名称呼对方表尊敬,“侍中”“司徒”“尚书令”均为古代官职名。 B、“诏以为侍中”与“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中的“以”,均为介词“把”,二者用法相同。 C、“及还”与《桃花源记》中“及郡下”的“及”,均译为“等到”,意义相同。 D、“宴语尽欢”中的“宴”,名词作状语,“宴”修饰动词“语”。(2)、在【乙】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下列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而 矣 B、之 乎 C、于 乎 D、于 矣(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处相应的字母依次填涂到答题卡上。朏固陈A本志B不许C因请自D还东E迎母F许之。
(4)、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朏辞脚疾不堪拜谒。
(5)、陶弘景与谢朏都是南朝梁时的思想家,都与梁武帝交往密切。请结合【甲】【乙】两个文段分析两人相同的人生态度。 -
3、阅读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天气晴朗,步出南郊野寺,沽酒饮之。半醉半醒,携僧上雨花台① , 看长江一线,风帆摇曳,钟山②紫气,掩映黄屋③ , 景趣满前,应接不暇。每登高丘,步邃谷,延留燕坐,见悬崖瀑流寿木垂萝閟④邃岑寂之处 , 终日忘返。
(选自陈继儒《小窗幽记》)
【注】①雨花台:相传梁武帝时期,有位法师在此谈经说法,天空中花落如雨,故称“雨花台”,位于今南京市以南。②钟山:即紫金山。③黄屋:宫殿。④閟(bì):幽深,幽静。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①五色交辉 辉:
②四时俱备 俱:
③应接不暇 暇:
④延留燕坐延 留:
(2)、请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见悬崖瀑流寿木垂萝阙邃岑寂之处
(3)、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步出南郊野寺,沽酒饮之。
(4)、简要概括【甲】【乙】两文情感的相同点。 -
4、阅读《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 B、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 C、盖竹柏影也 盖:大概是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但是,表转折意义(2)、下列句子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A、解衣欲睡 B、月色入户 C、怀民亦未寝 D、何夜无月(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5、理解性默写填空。苏轼《记承天寺夜游》(1)、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运用奇特的想象,从侧面写出月光的澄澈、皎洁的句子是“ , ”。(2)、《记承天寺夜游》中点明主旨,抒发作者感慨,表达作者旷达情怀的语句是“”。(3)、《记承天寺夜游》中表露作者复杂而又旷达心境的句子是“??”。
-
6、《答谢中书书》(1)、《答谢中书书》中统领全文,充当本文引子的句子是: , 。(2)、《答谢中书书》中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
“ , ”。(表现山水相映之美)
(3)、《答谢中书书》中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 , , , 。(4)、《答谢中书书》中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 , , , 。(5)、《答谢中书书》中的议论句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是: , , 。(6)、《答谢中书书》中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 , 。(7)、《答谢中书书》中表现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 , , , 。(8)、写山水相映之美的语句是: , 。(9)、写景物色彩配合之美的语句是: , 。 , 。(10)、本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和“”。 -
7、细读《记承天寺夜游》,结合写作背景,谈谈你对“闲人”一词的理解?
-
8、下列对《答谢中书书》一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通过仰观的视角,写了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 B、“实是欲界之仙都”,意思是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将作者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遗。 C、“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昔日欲颓,沉鳞竞跃”通过对朝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生物活动的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 D、文章传达了作者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他酷爱自然、常伴林泉的志趣。
-
9、下面对《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苏轼写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他贬官黄州时期。 B、“欣然”与“念无与为乐者”都是心理描写,前者写出作者的兴奋喜悦之情,后者写出他遭贬后的寂寞之感。 C、文中作者自称“闲人”,充满自豪与庆幸,庆幸自己做官清闲,才得以饱览这样美的月色。 D、最后三句是借景抒情,寥寥数语,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
10、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译文: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B、晓雾将歇,猿鸟乱鸣。译文: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
C、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译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五种五颜六色的石头交相辉映。
-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A、自三峡七百里中。 B、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C、自非亭午夜分。 D、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
12、《记承天寺夜游》作者 , 字子瞻,一字和仲,号 ,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A.陶弘景 B.苏轼 C.山中宰相 D.东坡居士
-
13、《答谢中书书》作者 , 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人称为“”。
A.陶弘景 B.苏轼 C.山中宰相 D.东坡居士
-
14、朗读“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时,语气变化应为( )A、前两句疑问,后一句平淡 B、前两句反问,后一句感慨 C、全程保持疑问 D、前两句肯定,后一句激昂
-
15、朗读“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时,应重读的词语是( )A、山川 B、美 C、古来 D、共谈
-
16、下列对“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B、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C、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D、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
17、对“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节奏划分恰当的一项是( )A、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B、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C、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
18、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更是因三峡工程闻名于世,无数中外游客慕名前去观光。学完课文之后,老师决定带你们去三峡旅游,请你联系课文的描述,做一回小导游,与一段导游词。(不少于100字)
-
19、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作者为什么将春冬二季放到一道来写?(2)、文章结尾引用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有何作用? -
20、到《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查阅“引”和“时”的意思,为加点词选择合适的义项吧!学习梳理课文结构,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1)、默读全文,圈画文中提示课文结构的关键词语,并填写表格。
表3-1《三峡》结构梳理
文章结构
段落
段落
景物特点
三峡总貌
第1段
山势连绵,隐天蔽日
季节分说
①
第2段
②
春、冬
第3段
③
④
第4段
⑤
(2)、填完上表,小文提出了一个问题:“本文为什么没有按四季的顺序来写呢?”写作顺序总是受到写作对象和写作目的的影响。请你和她一起探究答案,结合上面的学习成果,从“思考原点”出发,逐步完成“写作顺序”探究地图,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并在课堂上发表你的见解。◎思考原点:《水经注》是一部记录大小河流的地理著作。我们对写作顺序的思考要围绕写作对象,也就是“水”这个字来展开。
图3-1“写作顺序”探究地图第一站:浏览全文,我们不难发现,第1段总写了三峡风貌,全文是结构。
第二站:写作时,作者往往将最富有特点的内容放在最前面介绍。我们可以用第2段的内容来验证这个道理。
第三站:进一步思考,春、冬两季的水为什么放在一起写?
第四站:写作对象特点的丰富性也是作者需要考虑的一个内容。从内容和在全文中所处的位置来说,第4段的价值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