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们向来崇敬救急于困顿、救命于危难的英雄。学校开展以“救”为话题的名著阅读交流活动,小语制作了阅读卡,请帮他完善。
话题
篇目
摘录
梳理
救
《西游记》
【摘录一】
八戒道:“实不瞒哥哥说,自你回后,我与沙僧保师父前行。只见一座黑松林,师父下马,教我化斋……他独步林间玩景,出得林,见一座黄金宝塔放光,他只当寺院,不期塔下有个妖精,被他拿住……”行者道:“贤弟,你起来。不是我去不成,既是妖精骂我,我就不能不降他,我和你去。”
(1)这一情节说的是唐僧被(名称)抓去,八戒去花果山请行者营救师父。
《水浒传》
【摘录二】
他道:“郑屠的钱,洒家自还他。你放这老儿还乡去。”那店小二那里肯放。他大怒,叉开五指,去那小二脸上只一掌……且说他寻思,恐怕店小二赶去拦截金公,且向店里掇条凳子,坐了两个时辰。约莫金公去的远了,方才起身,径投状元桥来。
(2)这段文字写的是的情节。
《红星照耀中国》
【摘录三】
这件衣服使他孩子气地高兴骄傲着,这是一件背心,是用在长征中射下来的敌人飞机上所得到的一把降落伞所做的……他也许是一个疯人和一个土匪,至少他是一个反叛者。可是,我很清楚地感觉到,这个反叛者,是具有很伟大的一副心肠的!
(3)文段中的“他”是(人名)。根据对原著的阅读感悟,段中加点的“伟大的一副心肠”是指。这何尝不是一种“救”!
思考探究
(4)摘录材料都与“救”有关,但“救”中所体现出的思想情感是不同的。【摘录一】中的“救”是出于师徒情谊,是本分;【摘录二】中的“救”是出于;【摘录三】中的“救”是出于。
-
2、默写。
(1)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艾青《我爱这土地》)
(2) , 蝉鸣黄叶汉宫秋。(许浑《咸阳城东楼》)
(3) ,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秋草独寻人去后,。(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5)?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6)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 ,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7)《行路难》中诗人引用两个典故,表示世路虽艰,但自己对前途并未丧失信心的句子是: , 。
(8)“燕”与“雁”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但传达的情感却不尽相同,请选择其中一个意象,写出包含此意象的完整的两句诗句: , 。
-
3、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官员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一句中,守:秦代郡的长官名,汉代更名太守。后时作州、府地方长官的省称。谪:一般指(官吏) 因罪被降职并外放。 B、《故乡》这篇散文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的衰败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 C、“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的“风骚”指的是文学才华。其中“风”原指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国风》,“骚”原指屈原的《离骚》。 D、“始龀”“而立”“不惑”“豆蔻”“及笄”“孩提”在古代都代表年龄,它们按年龄从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孩提——始龀——豆蔻——及笄——而立——不惑。
-
4、根据语境,将下面各句填入横线,语意连贯流畅的一项是( )
未来,人工智能会和人类抢“饭碗”吗?这样的担忧有一定道理。 。但后来的事实证明,新兴起的汽车行业拥有比传统马车行业多出数千倍甚至数万倍的产值和工作机会。
①当年,汽车开始进入大城市并逐渐普及的过程中,曾经在数百年的时间里充当出行工具的马车,面临着“下岗”威胁。
②但若从长远来看,就会发现,所有重大科技革命无一例外地都最终成为人类发展的加速器,促进了人的生活品质提高。
③回看科技史,划时代的科技成果往往引发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工智能的确会对就业造成一定冲击。
④每一项新技术的出现,都会同时制造出足够多的新的就业机会。
⑤马车被汽车取代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A、③①②④⑤ B、④③②①⑤ C、②③④①⑤ D、③②④⑤① -
5、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不同于唐代服饰艳丽多彩、大胆开放,宋代服饰更趋于独特的素雅之美,风格以简洁、清雅为上。其主要色调以杏黄、葱白为主,这类颜色使着装者清丽婉约、朴素淡雅,令人赏心悦目。衣服样式虽然简约,但是风格素雅 , 整体给人与众不同、高贵大方之感。这种简约之美,即使是放在当下,也能与大众的审美很好地契合。服饰是文化的缩影,也是社会的一面镜子。不同的社会基础与文化,自然会产生不同的审美风格,它们共同构成了绚丽多彩的中国古代服饰的历史画卷。
A、“主要”是形容词,“契合”是动词,“赏心悦目”是主谓短语,“风格素雅”是偏正短语。 B、“这种简约之美,即使是放在当下,也能与大众的审美很好地契合。”这是选择复句。 C、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缩影”“镜子”形象的写出了服饰可以反映社会的审美风格和文化面貌。 D、“它们共同构成了绚丽多彩的中国古代服饰的历史画卷。”这个句子中,“共同”是定语,句子主干是“它们构成画卷”。 -
6、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读诗歌,可以陶冶情操,感悟诗人的情感,提高审美能力。我们可以看北国万里雪景分外妖挠 , 感悟革命领袖豪情激荡 , 壮阔胸怀;可以随艾青化作一只飞鸟,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深爱的土地,感受无数先烈前仆后继拼命硬干的精神;也可以走进余光中的乡愁,感受诗人的怅惘与期待;还可以走进林徽因的四月天,戴着百花的冠冕,期待夜夜的月圆……
阅读议论文,可以深化我们对社会、人生的认识,提高思辩能力。“百行孝为先,万恶懒为首”,梁启超先生告诉我们: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地劳作。凡做一件事,要心无旁骛 , 对职业不敬,便是亵渎职业之神圣。毕淑敏也认为要想濡养精神的三间小屋,就不要轻觑了事业的作用。读《论教养》,我们认识到:优雅的风度,不是扭泥造作 , 它是一种自我修养,是以慎重的态度对待世界。
(1)、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怅惘(chàng wǎng) B、冠冕(guàn miǎn) C、亵渎(xiè dú) D、轻觑(qīng qù)(2)、文段中的画线词语,书写全对的一项是( )A、妖挠 豪情激荡 B、嘶哑 前仆后继 C、思辩 心无旁骛 D、濡养 扭泥造作 -
7、题目:下边这幅漫画,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可以讲述故事,也可以阐述观点。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地名、校名。
-
8、题目:
泰戈尔说:鸟儿愿为一朵云,云儿愿为一只鸟。我们应当坚定地做自己,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闪光点,不盲目地崇拜他人,不被外界的表象所迷惑,遵循内心的声音,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道路。
请以“做______________的自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②不得抄袭、套作。③文中不得泄露与个人相关的信息。
-
9、班级开展“读名著,谈感想”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各题。(1)、下面对《红星照耀中国》的描述,错误的是( )A、《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纪实性作品,是斯诺根据采访和考察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写成的。 B、《红星照耀中国》中有一群“红小鬼”,他们不怕困难,有着使命和担当,为革命而奋斗。 C、在陕北期间,斯诺拍摄了大量苏区照片。如朱德头戴八角帽的半身像,一直广为流传。 D、本书毋庸置疑是在向全世界宣告: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2)、请你选择《红星照耀中国》中一位人物并谈谈他的革命之路。(3)、毛泽东称赞《红星照耀中国》为“一部客观、准确、公正的报道”,认为它对中国的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请谈谈你读了《红星照耀中国》的感悟。(70字左右)
-
10、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各题。
鸡枞亦人
李光彪
①“五月端午,鸡枞拱土。”这是家乡的谚语,也是故土发出的“鸡枞令”在召唤我。不,确切地说,是长眠于泥土之下的母亲在呼唤我回老家,兑现我和鸡枞的契约。
②鸡枞和菌子,都是野生菌,是雨水和泥土相亲相爱的孩子,只是故乡人认为鸡枞比较高贵,习惯把野生菌分为两类,分别叫做“鸡枞”和“菌子”。鸡枞与田地庄稼为邻,菌子喜山间树木草丛而居,鸡枞有“鸡枞窝”,菌子有“菌子塘”,各有各的地盘,各有各的家园。它们都是我们那方水土上雨季的报幕员,“山珍”的扮演者。
③节令和雨水是鸡枞出世的“晴雨表”。故乡每个人心中的内存,都有自己的“天气预报”,人和鸡枞的契约都藏在每一个人记忆的密码里。每年雨季到来,大地胎盘里孕育了一年的鸡枞,在雨水的哺乳下,在雷鸣的千呼万唤中,一个个举着小箭头,不断戳破大地的胎衣,如雨后春笋般前呼后拥冒出来,不断向上伸长脖子,撑开一把把小伞。灰色的、白色的、黄色的,挤挤挨挨,家族式、集群式,站立在田埂地角的草丛中,宛若一群群要去参加泼水节的少女,这里一窝,那里一簇,闪亮登场。
④鸡枞是故乡不需要耕耘的庄稼,找鸡枞和上山采摘野花、野菜、野果一样,谁先找到,就是谁的。故乡人把农历六月二十四“火把节”前后出土的鸡枞,叫做“火把鸡枞”,这种鸡枞一般都是十几朵、几十朵,白花花一片。有一种鸡枞,菇帽似麦子颜色,也是成片的出,瘦瘦的,高脚杆,就叫做“麦秆鸡枞”。这两种鸡枞一般都生长在田间地头的草丛中,或山坡地、“二荒地”里。还有一种鸡枞,霜降节令才姗姗来迟,差不多都是“独鸡枞”,叫做“土黄鸡枞”。最不招人喜欢的是“山鸡枞”,每年中秋节前后,从松树周围的腐叶下冒出来,根茎粗、帽圆,像灰色的松果,有一股浓浓的中草药味,没有其它鸡枞香甜好吃,肠胃生锈的贫穷岁月,我们上山找菌子,都嫌弃它,甚至是一脚飞腿当松球踢了。
⑤随着改革开放之风吹开闭塞的山门,渐渐地我们才弄清“山鸡枞”的真实身份就是松茸,跟鸡枞不是一个家族。“山鸡枞”摇身变成松茸,漂洋过海,卖到了日本、韩国和欧美很多国家,传说是可以防核辐射、防癌,成了鸡枞的“太上皇”。慢慢的,我们也学会了吃生鱼片一样吃“山鸡枞”,用炭火烤肉串一样烤“山鸡枞”吃,或是用“山鸡枞”炖鸡肉、炖猪排骨,或是用“山鸡枞”切片炒肉。不论哪一种吃法,都是城里人时尚的美味佳肴。如今的“山鸡枞”,还真的成了三七、人参、虫草之类的中草药,很多人用“山鸡枞”泡酒,这可算是楚雄人的专利。
⑥找到鸡枞,拔鸡枞也有诀窍,必须用木棍撬,手配合轻轻地拔,不能用铁钎撬,更不能用锄头挖,挖深了,破坏了鸡枞的菌窝、菌丝和菌种,来年就不会再出鸡枞了。所以,有经验的人,拔完鸡枞,还要把泥土复原,用渣渣草草松毛树叶掩盖,生怕别人发现自己的鸡枞窝。找鸡枞,人比不过羊,羊漫山遍野跑,见到鸡枞就当草吃了,等放羊人赶到,鸡枞早已被先遣部队的羊蚕食。羊是鸡枞的食客,坟堆上冒出的鸡枞,很多人认为那是死者的化身,都不敢要,而在羊的眼里,不论哪里的鸡枞,都是可口的草木,“吧嗒吧嗒”就当美食吃了。
⑦找鸡枞要眼尖心细,有的鸡枞开屏,就像人的手指不规则地张开,我们把它叫做“鸡枞指手”,顺着鸡枞指手的方向慢慢寻找,不远处就有可能发现其它鸡枞。如果没有,记住鸡枞指手的方向,明后天接着返回去找,也会多多少少找到几朵鸡枞。鸡枞好像通人性,只要到了那个节骨眼上,八九不离十都会在那里,东张西望等你。
⑧故乡的人也经常用鸡枞比喻人,有的人家几个孩子读书都有出息,村里人就会说他家出了一窝鸡枞;有的人性格倔犟,跟人合不来,就会被村里人说成与众不同的“翻毛鸡枞”;小孩子品学兼优,村里人就会把他说成“鸡枞骨朵”;穷人家的孩子奋发努力,成绩优秀,村里人会说“鸡枞拱土”了;如果小孩子中途辍学,不能顺利成长,村里人就说这朵“拳黄鸡枞”可惜了;如果一家人只有一个孩子最成器,村里人就说他是某家的“独鸡枞”。鸡枞仿佛是村庄里成长的孩子,是村庄必不可少的一员,祖祖辈辈,人若鸡枞,鸡枞似人,生生不息。
(选自2024年第5期《长城》杂志)
(1)、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鸡枞亦人”这一标题作用的理解。(2)、汪曾祺在《昆明的雨》中写道:“有人从昆明坐火车到呈贡,在车上看到地上有一棵鸡枞,他跳下去把鸡枞捡了,紧赶两步,还能爬上火车。”这笑话写出了鸡枞的什么特点?简要分析与本文的哪段内容对应?(3)、下列关于文章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引用家乡谚语“五月端午,鸡枞拱土”,点明了鸡枞生长的时间,营造浓浓的乡土氛围,引出对故乡鸡枞的回忆。 B、文中将鸡枞和菌子对比,突出鸡枞的高贵,介绍鸡枞种类,体现作者对鸡枞的喜爱。 C、寻找鸡枞的过程穿插了羊吃鸡枞的情节,可见羊是鸡枞生长的破坏者,表现了作者对羊的厌恶之情。 D、《鸡枞亦人》以鸡枞为线索,使文章结构严谨,主题突出。(4)、结合语境,选取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1)鸡枞好像通人性,只要到了那个节骨眼上,八九不离十都会在那里,东张西望等你。
(2)鸡枞仿佛是村庄里成长的孩子,是村庄必不可少的一员,祖祖辈辈,人若鸡枞,鸡枞似人,生生不息。
-
11、小冀学习《苏州园林》时,搜集了一些河北园林的材料。请你阅读并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园林艺术是中华国粹之一,是世界园林园艺的一枝奇葩。河北是中国园林的发祥地,也是现存最大皇家园林所在地。
河北是商文化的发祥地,商王祖乙建都于邢(今邢台),沙丘为殷纣王的陪都。沙丘平台宫苑,是中国园林肇兴的文化标志。战国时期中山国守丘石刻,记录了中山王都城灵寿的古老园囿。秦始皇统一天下,葺沙丘宫,建碣石宫(今秦始皇行宫遗址),揭开了秦汉皇家园林的序幕。北宋贤臣韩琦在定州创建了众春园,这座文化园林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公共园林,名扬天下。承德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它不仅是清代皇帝避暑的离宫别苑,还是一座园林,外八庙留下了世界上最大的寺庙园林。清东陵和清西陵依照中国传统风水学理论选勘并营建,是规模最为宏大、体系最为完整、保存最为完好的帝王陵墓建筑群,为世界上最大的帝王陵寝园林。
【材料二】
在定州执政的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北宋名臣韩琦,他把宋太宗大舅哥儿子李昭亮家的私家园林,改造成为一座定州历史上著名的众春园,而且对民众开放,官民同乐,共享城市园林的魅力。同时,韩琦在园中重建了一座阅古堂,精选历代名臣良将爱国清廉的故事,镌刻成六十块石刻,对官吏们进行廉政警示教育,并且定期宣讲这些清官廉吏的为官之道和为人之德,使得定州众春园成为中国历史上一座经典的文化园林和最早的公共园林,也是最早的廉政教育的基地。
【材料三】
众春园的历史可追溯到宋代,初始是宋太宗宣徽(官职名)李昭亮任定州知州时所建的郡圃。李昭亮的离任日渐荒芜。直至北宋名相韩琦任职定州,他扶助农桑、整顿吏治、充盈财库,公平理事,给久颓萎靡的定州带来了勃勃生机,同时韩琦对荒废的郡圃遗址进行修缮,通过改建、扩建还景于民。韩琦取“偕众同春、与民同乐”之意题名“众春园”。这个时期是“众春园”发展历史的鼎盛时期。宋代大文豪苏轼在定州任职期间也曾多次到“众春园”赋诗作画,与民同乐,留下了不少清誉美谈。宋代后,战乱使众春园再度荒废。清道光二十七年诏罢行宫,当时的州牧宝琳捐俸禄,雇巧匠,因地借景对众春园进行了重新规划。把“众春园”打造成了“专祀韩琦、苏轼二公”的主题公园,对民众日夜开放,众春园因此成了名噪一时的北方公共园林。
(1)、下列对材料中河北园林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河北古代园林均为皇家园林,其规模宏大且建筑风格单一,主要体现皇家威严。 B、众春园自宋代建成后一直繁荣发展,从未经历过荒废,是中国园林史上的独特存在。 C、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不仅是园林建筑,还融合宗教文化,是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 D、清东陵和清西陵作为帝王陵寝园林,虽有一定艺术价值,但文化内涵较为单一,仅与丧葬礼仪有关。(2)、材料二和材料三说明对象相同,分析其说明的内容有什么关系?(3)、结合上述材料内容,辨析下面图片特征,写出其代表的园林名称。甲: 乙: 丙:
-
12、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各题。
【甲】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对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④ , 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丙】
秦欲伐楚,使使者往观楚之宝器,楚王闻之,召令尹子西而问焉:“秦欲观楚之宝器,吾和氏之璧,随侯之珠,可以示诸?”令尹子西对曰:“臣不知也。”召昭奚恤问焉,昭奚恤对曰:“此欲观吾国之得失而图之,国之宝器,在于贤臣,夫珠宝玩好之物,非国所宝之重者。”王遂使昭奚恤应之。
(选自《新序·杂事第一》)
①上:指唐太宗。②守成:保持成就。③草昧:蒙昧、模糊不定的状态。④忽:不注意,不重视。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1)曾益其所不能 曾益:
(2)故知创业之难 故:
(3)使使者往观楚之宝器 使:
(4)楚王闻之 闻:
(2)、用“/”给【乙】中画线句子断句(限两处)。草 昧 之 初 与 群 雄 并 起 角 力 而 后 臣 之 创 业 难 矣!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4)、【丙】文的情节,起因是“秦欲伐楚”,楚王咨询大臣,昭奚恤认为国之宝器是;“王遂使昭奚恤应之”说明楚王认识到的道理。(5)、【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甲】文中孟子的思想有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
13、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各题。
【甲】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乙】
塞下曲
李白
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①云。
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
兵气天上合② , 鼓声陇底③闻。
横行负④勇气,一战净妖氛⑤。
①甘泉:甘泉山。②合:满。③陇底:山坡下。④负:凭借。⑤妖氛:指敌人。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中“卷”字写出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B、乙诗“按剑起”的动作描写,突出了汉皇心情之急迫、态度之坚决果断。 C、乙诗尾联写战争胜利结束,将士们纵横驰骋英勇杀敌,一举把敌人彻底消灭。 D、“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诗人引用典故,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得到赏赐。(2)、甲诗和乙诗中都写到相同的意象“鼓声”,请分析二者各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王安石曾对【甲】诗提出疑问:“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请你解答他的疑惑。 -
14、“诗情画意”杯诵读经典活动即将结束。下面是小冀主持活动的结束语,请你补写其中诗句。
亲爱的朋友们,在这充满“诗情画意”的聚会中,我们仿若穿越古今,赏遍了世间万象。我们领略了“大漠孤烟直,①”(王维《使至塞上》)的雄浑壮阔,感受了“② , 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的明丽悠远,品味着“东风不与周郎便,③”(杜牧《赤壁》)的历史幽思,体会着欧阳修《采桑子》中④ , 绿水逶迤”的闲适自在,还有朱敦儒《相见欢》里“中原乱,簪缨散,⑤?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的沉痛哀伤。此刻,活动即将结束,在学习诗词的路上我们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困难如大山,而“山不加增,⑥?”愿大家在漫漫人生路上,追寻到更美好的诗情画意。
-
15、观察下面“冀”字的字源演变,金文像古代祭祀时头戴面具,手舞足蹈,向神乞求降福的人形,表达对神灵降福的渴望,推测“冀”字有之意。大禹治水第一站是尧的旧都,水患严重,取名“冀州”,寄托大禹的愿望。“老骥伏枥”中“骥”意为“”。
金文小篆 大篆 楷
-
16、学校开展“让风景讲述河北故事”主题活动,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塞罕坝”是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这里曾是“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茫茫荒原,环境恶劣。历经半个多世纪,在三代务林人驰而不息改造后,如今的塞罕坝成为华北特别是环京津地区最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浩瀚的林海与广袤的天然草原浑然一体,明净壮观。塞罕坝地处坝上高原,长期为清代皇家猎苑( )因此成就了这里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游客浸润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告别(xuān xiāo),享受自由的洗礼。蓝天白云(yìng chèn)下,山地起伏,林海已经被秋风吹得泛黄,一种萧瑟却又【甲】______________(豪迈/豪放)的感觉油然而生,远处,一座座白色的巨大风车在山顶上缓慢地转动,它们仿佛正【乙】______________(搅动/搅拌)着时间,让一切都慢了下来。
(1)、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①(xuān xiāo)②(yìng chèn)
(2)、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飞鸟无栖树(qī) 环境恶劣(liè) 浑然一体(hùn) B、飞鸟无栖树(xī) 环境恶劣(lüè) 浑然一体(hùn) C、飞鸟无栖树(qī) 环境恶劣(liè) 浑然一体(hún) D、飞鸟无栖树(xī) 环境恶劣(luè) 浑然一体(hūn)(3)、从文段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横线处。【甲】 【乙】
(4)、文段中画线句有语病,请把修改方案写在下面横线上。(5)、请在文段中括号内填入正确的标点符号。 -
17、“一颗、两颗星火,照亮整个山海错落,山海才如此磅礴;三颗、四颗青春,点燃袅袅人间烟火,人间才如此鲜活……一颗、一颗、亿颗、亿颗,汇成银河……”多美的歌词啊!再平凡的人,也能发出自己的一缕光芒,也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学校、在家庭、在社会……在大家向着共同的目标一起努力奋斗的路上,不能少了你的力量。
请以“我也出了一份力”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①立意准确,思想健康,情感真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用规范汉字书写,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
18、根据你对文学名著的阅读,回答问题。
A 和他的夫人住在两间窑洞里,四壁简陋,空无所有,只挂了一些地图。……他们的主要奢侈品是一顶蚊帐。除此之外, A 的生活和红军一般战士没有什么两样。做了十年红军领袖,千百次地没收了地主、官僚和税吏的财产,他所有的财物却依然是一卷铺盖,几件随身衣物——包括两套布制服。他虽然除了主席以外还是红军的一个指挥员,他所佩的领章,也不过是普通红军战士所佩的两条红领章。我曾几次同 A 一起去参加过村民和红军学员的群众大会,去过红色剧院。他毫不惹眼地坐在观众的中间,玩得很高兴。
(1)、《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是(人名),文中的A是谁? , 从选文看,他是一个、的人。(2)、在《红星照耀中国》中,作者探求了中国革命发生的背景、原因。他判断由于的宣传和行动,使穷人和受压迫者对国家、社会与个人有了必须行动起来的新的信念。书中第一次见面用英语和他打招呼的人是。《红星照耀中国》充满了国际主义精神,加拿大医生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支持中国的革命事业,不幸的是在一次战役中因细菌感染而献出了生命。 -
19、阅读《从此不与爱抗争》,完成后面问题。(将正确答案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从此不与爱抗争
①叠纸飞机正起劲时,忽听同学说,闪!我迅速偏头,一个粉笔头擦着我耳边飞过。嘿,没打着。我正得意地笑着,头顶结结实实地挨了一巴掌,杨老师说:“我让你闪,站后面去!”
②那天晚饭时,杨老师声色俱厉地批评:“佟来,你就不能争点气?……”她边说边重重地拍了一下桌子。我一惊,从凳子上滑下来。我说:“杨老师,你让我坐后面吧,我坐第一排都挡住后边的同学了。”“坐第一排我都看不住你,坐后面你还不翻天了?”她愤怒地指着我:“在家你不用叫我老师!”“哦,”我 地重新叫了一声:“妈。”她拂袖而去。
③那时,我觉得没有比有一个当老师的妈更糟糕的事了,而且,我妈还是我的班主任。因为是她的儿子,监督我的人特别多。老师们都说:佟来,要给你妈争气呀。同学都说:老师的孩子还捣乱!在她的严格管教和复杂的舆论氛围下,小小的我度日如年,天天盼着赶紧上初中。
④没想到,上初中后,她每周都要到我们学校探访一次。我的几个小学同学为此嘲笑我,并把我当年遭遇粉笔头袭击的事描述得绘声绘色,这让我在班里威信扫地。那时,我下定决心离开她,考到远远的县城读书。
⑤初中毕业,我以全校第3名的成绩被县里的重点高中录取。
⑥成绩下来,她吃惊地看着我,眼神里有一种陌生,好像眼前站着的不是我。她抬手想抚摸我的脑袋,可又迟疑着放下了,只喃喃自语:“佟来长大了,懂事了……”语调从未有过的温柔。不知什么时候,她看我的眼神不再那样凌厉,而是有些喜悦、欣慰和……不知所措。
⑦那是我最惬意的一个暑假,我随心所欲地做着一切。我看到了她的气愤和不满,但因为出色的成绩,我不再唯唯诺诺地躲避她的眼神,总不等她发火就站起来,以高出她半头的气势压倒她的火气……
⑧开学了,县城离镇上30公里,我住校。
⑨在远离杨老师的学校里,我得到了我向往的自由。我成了班里第一个学会网络游戏并为之着迷的学生。起初,我只在不回家的周末去网吧,之后晚上也偷偷地溜去玩,再后来,就逃课。批评、记过已成了家常便饭……高一下学期我在网吧和人打架,学校终于做出了开除我的决定。
⑩我这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灰溜溜地逃回家,对她道出了原委那一刻,屋子里静极了,连一根羽毛落地都能听见,她一句话也不说,大颗大颗的泪珠无声地滚落……“妈,”我怯生生地叫了一声,她不动,我又喊了她一声,她才醒悟过来,一把抓住我:“佟来,快带我去找你们的校长!”
⑪她认错、乞求,说尽了好话。记忆中的杨老师那么骄傲,可在校长面前竟卑微如草芥,她流着泪说:校长,求求您了!
⑫我紧抿着双唇,所有年少的叛逆被她的眼泪和乞求击打成碎片,那一刻,我心如刀割。
⑬两年后,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北京一所知名大学。
⑭大二开学不久,在我的极力邀请下,她来北京看我。一出站台,她就紧紧拉住我的手,像一个害怕走丢的孩子。走到宿舍楼口,她整整头发拉拉衣角,又去搽皮鞋上的灰尘,弯下腰的一瞬间。我感到她的笨拙。她和当年迅速将粉笔头砸向我的杨老师判若两人……她轻声说:你们学校可真大,学生也多呀!此时的她眼里闪现的自卑让我心疼。小时候我一直以为她坚韧、强大,而那一刻我发现她那么脆弱、不堪一击。我伸出手,将她拥在怀里,就这样拥着她一起走。从此以后,我不会再和一颗爱我的心抗争,永远不!
(1)、结合具体语境,在第②段空白处填上一个恰当的四字词语,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哦,”我 地重新叫了一声:“妈。”她拂袖而去。
(2)、文章围绕着“年少的叛逆”写了那几件事?请分条简要概括。(3)、请从修辞和描写两个角度欣赏第⑩段画线的句子。(4)、母亲是个怎样的人?结合文中具体事例简要分析(写出两方面即可)。(5)、结合文意,说说第⑭段中画直线句子的作用。(6)、读完全文,结合你与同学或者家长相处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
20、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己卯上元,予在儋州。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历小巷,民夷①杂揉,屠沽②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③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④ , 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苏轼《书上元夜游》)
【注释】①民夷:民,汉族夷,当地土著,少数民族。②屠沽:这里泛指各种店铺、商贩。③过:即苏过,苏轼的小儿子。④韩退之钓鱼无得:韩愈曾写诗述其钓鱼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垂钓佳处,这里作者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③予欣然从之
④舍中掩关熟寝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欣然起行 屠沽纷然 B、盖竹柏影也 盖自笑也 C、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D、何夜无月 过问先生何笑(3)、翻译下列句子。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放杖而笑,孰为得失?
(4)、甲文中的作者为何称自己为“闲人”?(5)、甲、乙两文都是苏轼记夜游之作,它们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相同点?试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