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工智能(AI)也参与到了学校的中考动员会,以下是他们准备的宣传标语,你认为哪个最合适?请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简述理由。
    请为学校的中考动员写一条宣传标语
    A.DeepSeek:厚积分秒之功,不留终生之憾。
    B.Kimi:三军可夺帅,中考不可失志!
    C.豆包:考场亮剑展锋芒,青春挥毫铸辉煌,
  • 2、以下是七年级同学为学校2025年中考动员大会准备的对联,你认为最合适的是(      )
    A、上联:九年砺剑试今朝   下联:逐风六月明日辉 B、上联:精耕细作丰收岁   下联:勤俭持家有余年 C、上联:笔底风云凝浩气   下联:卷中锦绣展雄心 D、上联:和顺一门有百福   下联:二字平安值千金
  • 3、请根据语境填写古诗文名句。

    当你在广袤无垠的西北土地上驰骋,你是否会想起“ , 关山度若飞”的木兰?当你身处陕西蓝田的“竹里馆”,你是否会吟咏“深林人不知,”?

    当你游走在洛城的街道,你是否会听见遥远的唐朝飞来的笛声“此夜曲中闻折柳,”?

    当你望见晚春奇美的景色,你是否会深思“ , 惟解漫天作雪飞”?

    ……

  • 4、阅读语段,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语文学习无处不在,它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书本知识,更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它是田lǒng     间高粱摇曳的诗意,是演讲台上澎湃的激情,也是深宵灯火下锲而不舍的奋笔。它让我们在    的文字中,读懂生活的真谛,也让我们在社会浪潮    的时代里,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1)、结合上下文语境,根据拼音写出相应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①田lǒng          ②澎           ③而不舍       

    (2)、请根据上下文,为①②处选择正确的词语。

    ①(      )   A.入木三分   B.淋漓尽致           

    ②(      )   A.迭起          B.叠起

  • 5、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学校的这次“执生活之笔,书语文万象”主题学习活动即将结束,你的“打卡”任务也将圆满完成。

    翻开语文课本,《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是最早的成长打卡;《三峡》是地理打卡的典范;陶渊明“晨兴理荒秽”是田园诗意的劳作打卡。而今在我们身边,也有各种形式的“打卡”:作业“打卡”、锻炼“打卡”、美食“打卡”、旅游点“打卡”…… “打卡”俨然成为当下常见的一种生活方式。有人认为“打卡”能督促自律,激励人上进;也有人认为,“打卡”流于形式,只是被动地完成任务。你如何看待这个方式?

    请以“打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记述你的故事,可以写文学作品,也可以发表你的看法。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出现含考生个人真实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 6、阅读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选自《核舟记》[明]魏学洢)

    马先生钧 , 天下之名巧也。明帝时为给事中 , 与常侍高堂隆、骁骑将军秦朗争论于朝,言及指南车。二子谓:“古无指南车,记言之虚也。”先生曰:“古有之。”二子哂之。先生曰:“虚争空言,不如试之易效也。”二子以白明帝诏先生作之而指南车成此一异也。从是,天下其巧矣。

    居京师,都城内有地可为园,无水以溉。先生乃作翻车 , 令童儿转之,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其巧百倍于常。此二异也。

    其后有人上百戏者,能设而不能动也。帝以问先生:“可动否?”对曰:“可动。”帝曰:“其巧可益否?”对曰:“可益。”受诏作之。以大木雕构,使其形若轮,平地施之,潜以水发焉。设为女乐舞象,至令木人击鼓吹箫;作山岳,使木人跳丸、掷剑、倒立,出入自在,变巧百端。此三异也。

    (选自《太平御览》[宋]李昉,有删改)

    【注释】①马先生钧:马钧,三国时曹魏发明家,古代科技史上最负盛名的机械发明家之一。②明帝:魏明帝曹叡。③给事中:侍从官。④翻车:水车。⑤百戏:各种杂技,此专指木偶。⑥益:更好。

    (1)、根据语境,解释下面的加点词。
    宫室、器皿、人物      罔不因势象形 

    从是,天下其巧矣      无水以溉之 

    (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二子遂以白明帝诏先生作之而指南车成此一异也。
    (3)、马钧高超的技艺体现在哪“三异”?请简要概括。
    (4)、王叔远与马钧都是奇巧人,他们的技艺或故事令人赞叹。请结合文意谈谈你获得的感悟(不少于两点)。
  • 7、阅读

    【材料一】新闻链接

    “重塑哪吒”为啥非得用“藕”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里,太乙真人用藕粉为哪吒和敖丙重塑肉身,这一情节引发了许多观众的好奇心:重塑肉身为啥非得用莲藕呢?

    有人说,这是因为哪吒的故事发生在商周时期,那时中国还没有种植玉米、土豆和红薯,但早就有种莲藕的记录了。有人说,这跟藕的特性——“藕断丝连”有关。在古人看来,那一根根藕丝就像是人的血脉,藕丝相连,象征着生命的再生与坚韧。还有人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莲花自古以来便是高洁与纯净的象征,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深受古人推崇,使用莲花的根茎莲藕重塑肉身,不仅体现了哪吒“脱胎换骨”后的新生,也暗示了他虽历经磨难,内心依然纯净无瑕……这些说法各有各的道理。若深究民间传说,哪吒重生更接近“藕为骨、莲为肉”的经典设定。

    此次,电影将传统神话进行了现代化演绎,把这一设定创新性改为藕粉——先把藕粉与冷水混合搅拌,再用热水冲泡,就制成了半透明状、胶质饱满的藕粉,观众一下子就能感受到藕粉胶质的黏性——多方便塑形啊!

    (摘自“人民网”2025年02月21日,有删改)

    【材料二】制作工艺

    那么,藕粉是如何制作的呢?

    ​ 传统手工作坊式藕粉制作需要经过选藕、磨浆、洗浆、漂浆、沥烤等多道工序。首先,选取新鲜的老藕,洗净后用石臼捣碎或打浆机磨成藕浆。接着,将藕浆装入布袋中,用清水冲洗,边冲边搅动藕渣,直到滤出清水。然后,把冲洗出的藕浆用水漂 1—2 天,每天搅动 1—2 次,待澄清后去掉浮在水面上的细藕渣和底层的泥沙,将中间的粉浆反复沉淀,直至藕粉呈白色。最后,将经过漂洗、沉淀后的藕粉沥干水分,掰成粉团,晾晒后削成薄片,烤干或晒干即成藕粉片。传统做法能够保留独特的风味,也能体现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但产品标准不一致,质量不统一。

        现代的藕粉生产线通过自动化技术,快速、准确地完成藕的清洗、粉碎和研磨等加工过程;同时,采用过滤和干燥设备,可以有效地去除杂质和水分,保证藕粉产品的质量和纯度。这种生产线适用于大规模生产,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并且可以生产出高质量、更安全的藕粉产品。但在原料的选择方面,需确保莲藕新鲜、成熟、无腐烂变质、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此阶段尚无良好的机械化工艺,往往需要人工参与。

    (摘自《中国食品报》2025年3月5日)

    【材料三】数据分析

    (摘自《中国藕粉质量评价及减菌加工新工艺研究》)

    【材料四】各方观点

    ①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阮光锋:藕粉 90%左右的成分都是能够为人体提供能量的碳水化合物,还有一部分是可溶性膳食纤维,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改善肠道健康,预防便秘。至于蛋白质、脂肪等,藕粉中几乎没有。所以,藕粉虽然晶莹细腻、口感独特,但的确算不上营养丰富。 

    ②北京中医药大学医院聂里红:藕粉不适宜人群包括肥胖人群、糖尿病患者等。藕粉中淀粉含量较高,过量食用容易导致热量摄入过多,进而转化为脂肪,不利于体重控制。藕粉属于高升糖食物,其淀粉在消化过程中会迅速转化为葡萄糖,导致血糖水平快速上升,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可能会加重病情。 

    ③网友“莲叶田田”:很多市面上所售速溶藕粉为追求口感,会添加果干、砂糖、麦芽糊精等成分,虽然味道好,但升糖指数也变得很高。所以建议大家购买藕粉时要注意查看配料表,最好还是选择纯藕粉,避免糖分摄入过多。

    (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梳理下面的思维导图。
    (2)、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2025年年初,各种媒体纷纷报道藕粉,与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热播并无关系。 B、现代的藕粉生产不需要人工参与,因此生产效率更高,生产成本更低。 C、工业化生产的藕粉,其菌落总数远低于手工作坊式,所以更加卫生安全。 D、手工作坊生产的藕粉标准不一致,质量不统一,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
    (3)、同样是写藕粉加工工艺,【材料二】中画线句与右下这则新闻摘录在语言表达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甲】将经过漂洗、沉淀后的藕粉沥干水分,掰成粉团,晾晒后削成薄片,烤干或晒干即成藕粉片。

    【乙】等漂洗、沉淀好的湿藕粉滤干后变成了藕粉团,操作间的老师傅便用一把小刀快速在藕粉团上飞舞,手腕翻转间,藕粉被削成薄如蝉翼的片状。……再等走出操作间,进入烘房,我们瞬间感到一阵暖流扑面而来,晾晒架上层层叠叠的筐里放满了藕粉片,它们呈现出通透的浅粉色,像铺展开的一段段素色绸缎。

    (摘自《浙江日报》2025 年3月3 日) 

    (4)、李阿姨听别人说藕粉可以减肥,有益健康,于是买了不少速溶藕粉,打算当作每天的营养早餐。请你根据材料四提供的信息,给李阿姨提供一些建议。
  • 8、阅读

    怀念一盏灯

    俞天立

    ①小时候过完年,最喜欢正月十五那天,满树的字谜,一城的灯火。

    ②那时,总爱坐在父亲脊背上,去武林广场观花灯。父亲厚实的肩膀,驮起了我的童年和好奇心。路旁影影绰绰、高高下下的树,染上一层圆月的清辉,又披上一袭灯火的华彩,与我打着照面。街道两旁,花灯林立,在晚风中摇曳;人潮涌动,笑语驱散了寒意。圆月和花树,人潮与花灯,这一刻像是达成了某种默契似的。大人小孩追着烛火通明的一盏盏花灯,欢欢喜喜摘下吊在灯上的字谜纸,憋足劲儿猜着谜底。

    ③兔子灯、老虎灯、鱼灯、马灯……脚步被一路的各式花灯吸引着,欢快得停不下来。一处摊位前,一个满头银发的老艺人正扎着一盏花灯,顷刻间吸引了我的目光。我至今仍记得,那用十二根小竹棍撑起的花灯。一根细细的红绳在竹棍间穿梭、缠绕,胳臂般挽起了四方体的灯架,也串联起醉浓的年味。将一块暖色的绢布剪成四块,分别粘贴在灯筒外,便现出了栩栩如生的灯形。一盏美得不可方物的花灯,像是要把人的魂儿勾了去。

    ④童稚的好奇心怎么都遮掩不住,我的双眼睁得滴溜圆,生怕错过了每一个细节。那花灯在我手上提着,点亮满心的憧憬。老艺人又拿起一张朱红色的彩纸,对折,用记号笔画出猴儿的样子。沿边细细剪下,镂空,麻利地粘贴在灯筒绢布上。末了,在底座铁丝上插上一支小蜡烛,划燃一根火柴,点亮。我开怀地笑,没有了时间,也没有了空间,心里只剩下那盏灯。

    ⑤一盏指尖的烛火,一点童年的满足,酿成温暖一世的美好。

    ⑥但如今,传统花灯已越来越难觅踪影,就像这日渐衰微的年味一般。人们不再期待上元那璀璨的满城灯火,却蚁附蜂聚在商家的打折让利中。甚至,不再祈愿、不再祝福——

    一个微信红包代替了七彩的灯海。元宵,和其他大大小小的传统节日一般,过成了任务。过了便过了,不留下片羽般的文化记忆。

    ⑦年味,究竟还在吗?童年的那盏花灯,究竟还在吗?

    ⑧年味不因物质进步而消逝,却因内心混浊而淡去。

    ⑨比年味淡去更可怕的,是失去心中那灯一样的澄明。

    ⑩当今社会,物欲改写着清欢,浮华挑逗着情怀。炒八卦、玩手游、晒奢华的多了;闻书香、传非遗、继绝学的少了。精神大餐的碗碟里,文化兴味自然也寡淡了不少。缺了文化的“维生素”,无意间,大家也就成了物质的奴隶、精神的侏儒——看得到风景,看不到风骨;记得住香水,记不住乡愁。可是,最先随风飘落的,一定是离根最远的那一片叶子啊!

    ⑪感慨之余,我特别怀念童年,怀念那盏花灯,怀念那个扎花灯的老艺人。老人笑吟吟把灯递过来的一瞬,小小的花灯,点亮了我对老手艺的最初记忆,文化的嫩芽在心灵深处萌生。只是不知,我的同道有几人?

    ⑫好在近日应邀参加的一个民俗工艺展览,让我心宽了不少,因为我在其中发现了不少年轻人的身影!欣喜之余,当然对未来充满了期待: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记住自己的血脉,关注自己的精神,点亮自己的心灯!

    ⑬心灯不灭,前行的路自然是清晰可辨的。

    (选自散文集《素手调艺》,有删改)

    (1)、【梳内容】

    文章抒写对元宵花灯的一些记忆和感受,请填写表格。

     

    时间

    主要内容

    情感

    童年正月十五

    与父亲观花灯

    欢快、好奇、憧憬

    年味淡薄,成了任务

    失落、感慨、忧虑

    近日参加展览

    发现年轻人参与传统文化活动

    (2)、【品语言】

    品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完成下面两个任务。

    ①路旁影影绰绰、高高下下的树,染上一层圆月的清辉,又披上一袭灯火的华彩,与我打着照面。(请从修辞角度赏析这个句子)

    ②请借助示例,给下面句子提供一个朗读设计。
    年味,究竟还在吗?童年的那盏花灯,究竟还在吗?

    (3)、【析写法】

    文章第⑪段为什么再次提到“扎花灯的老艺人”?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

    (4)、【探主旨】

    学校文学社准备邀请作家俞天立谈谈他的散文集《素手调艺》的创作经历。请你结合对其中一篇文章《怀念一盏灯》的阅读体验,在下面讲座海报的空缺处,为他的这本散文集写一段推荐词,不超过80字。

  • 9、请你和同学们一起完成《经典常谈》的探索之旅。
    (1)、如果要探究杜甫的诗风,《经典常谈》中最适合我们阅读的篇目是(      )
    A、《诗经》第四 B、“四书”第七 C、诗第十二 D、文第十三
    (2)、小杭将朗诵杜甫《月夜忆舍弟》一诗。请阅读下面资料卡,为他选择一种乐器配乐,并结合资料卡说明理由。

    资料卡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释】①写于安史之乱时。②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③边秋:边关的秋天。④况乃:何况是。

    “……杜甫用来抒写那个大时代,诗的领域扩大了,价值也增高了。而杜甫写‘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更给诗开辟了新世界。”

    (节选自《经典常谈》)

    供选择的乐器

    A.唢呐:音色响亮高亢,欢快喜庆        B.大鼓:音色雄浑有力,粗犷豪放。

    C.二胡:音色低沉哀婉,凄凉悲怆        D.长箫:音色细腻柔美,缠绵悠扬。

    小杭,你可以选择(填写选项)进行配乐朗诵,因为

  • 10、同学们分门别类辑录古诗,以探究古诗文之美,请你补全下面表格。

    古诗文之美

    诗句

    出处

    托物起兴的手法美

    窈窕淑女,①

    《诗经•关雎》

    上下求索的理想美

    , 在水一方。

    《诗经•蒹葭》

    积极昂扬的情谊美

    , ④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恢宏壮阔的气象美

    气蒸云梦泽,⑤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生动有趣的景致美

    潭中鱼可百许头,⑥。 

    柳宗元《小石潭记》

  • 11、阅读

    杭州,这座被传统民俗滋养的城市,将生活与艺术交融得浑然天成。杭绣的银针在绸缎上起舞,南宋官窑的陶土在匠人掌心裂成岁月的纹路,这些曾经濒临绝境甚至xiāo□声匿迹的传统手艺,如今在年轻匠人的守护中重新huàn□发生机。

    仿佛看到,白娘子与小青撑着油纸伞,在西湖断桥上周而复始地徘徊,烟雨濛濛中等一场命定的相逢。而在万松书院的梁祝传说里,那份海枯石烂的深情早已róng□入城市的血脉,化作长桥上永不褪色的同心锁。此刻,你会突然明白:这座城市的灵魂从未漂泊,它始终栖息在每条石路上、每段传说里,更驻留在每位热爱生活之人。

    (1)、在上面文字中,根据拼音填写汉字,或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xiāo声匿迹     huàn发     róng入    (A.guī  B.jūn)

    (2)、文中画单横线的词语或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滋养 B、濒临 C、周而复始 D、海枯石烂
    (3)、文中画双横线的句子结构不完整,请提出修改意见。
  • 12、 阅读下面这则材料,按要求写作。

    “你总是渴望得到同学的肯定,我觉得,你首先得肯定自己。”

    “每个人都希望被肯定,被人肯定能增强信心;换位思考,我们也要学会肯定别人。”

    “关键是这种肯定必须是真诚的,因此应留心发现他人的闪光点。” “我们要变成更好的自己,有更多的闪光点被肯定。”

    这几个同学的谈话,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500字的文章。 可以叙写自己的经历;可以发挥想象创作故事;可以对这个话题发表见解。

  • 13、文言文阅读。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 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石青糁之。
        【乙】季弟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全核向背皆山。山坳插一城,雉历历可数。城巅具层楼,楼门洞敞。枕山麓一寺,老松隐蔽三章。松下凿双户,可开阖。户内一僧,侧首倾听;户虚掩,如应门;洞开,如延纳状——左右度之无不宜。松外东来一衲,负卷帙踉跄行,若为佛事夜归者。对林一小陀,似闻足音仆仆前。核侧出浮屠七级,距滩半黍。近滩维一小舟。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舟尾一小童,拥炉虚火,盖供客茗饮也。舣舟处当寺阴,高阜钟阁踞焉。叩钟者貌爽爽自得,睡足余兴乃尔。山顶月晦半规,杂疏星数点。下则波纹涨起,作潮来候。取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
    (选自宋起风《核工记》)
    【注释】①雉:城墙垛子。②应门:应声开门。③度:揣测。④卷帙(zhì):书卷,这里指佛经。⑤屠:塔。⑥舣舟:找船靠岸。
    (1)、 运用课内迁移法解释加点词。

    字词

    课内句子

    课外句子中的解释

    高可二黍许(《核舟记》)

    长五分许    (                 )

    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形若渐寤然    (             )

    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

    盖供客茗饮也      (               )

    (2)、 选出对【甲】【乙】两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
    A、“ 记”这种文体写法上大多以记叙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的成分,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 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 杂记”。 B、【甲】文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是空间顺序,详细地介绍了核舟的结构,依次写了船头、船舱、 船尾和船顶,很有章法。 C、【乙】文所记桃核工艺品的微雕世界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七绝《枫桥夜泊》意境的具体化、形象 化,并赋予其丰富的内涵。 D、两文都描述了一件微雕作品,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②山顶月晦半规,杂疏星数点。 

    (4)、【甲】【乙】两篇短文都描述了一件微雕作品,请概括它们共同具有的妙处。
  • 14、诗词鉴赏
    归自谣
    〔南唐〕冯延巳
        寒山碧 , 江上何人吹玉笛?扁舟远送潇湘客。芦花千里霜月白,伤行色,来朝便是关山隔。
    【注释】①碧:在古诗词中常作为一种伤心色。②潇湘客:去往潇湘的远行客。③来朝:明早。
    (1)、词中“寒山碧”“霜月白”等词语,营造出了送别时  的意境。
    (2)、 结合全词,分析“来朝便是关山隔”一句中“隔”字的妙处。
  • 15、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当蟋蟀不再歌唱
    叶子
        ①蟋蟀是大自然的天然歌手,它们的歌声优美动听。为了吸引异性,公蟋蟀们常常不知疲倦地一展歌喉,唱着优美婉转的小夜曲。公蟋蟀的翅膀就是它们的小提琴。每当需要交配时,它们就会通过弯曲翅膀,用右翼鞘盖在左翼鞘上,利用它们的相互摩擦来发声,以期吸引异性,并与之交配。
        ②突然有一天,在夏威夷考艾岛,蟋蟀们基本沉寂了下来,它们都离开这里了吗?都去了哪里呢?一个生物学研究小组自1991年以来一直在夏威夷考艾岛研究蟋蟀,但直到2003年他们才明白,其实蟋蟀并没有少,而是近九成的公蟋蟀已经不再唱歌了。考艾岛近几代的蟋蟀一直都在经历着重要的遗传改变,它们的翅膀始终平铺着,不能再痛快地唱出求爱的歌曲了。
        ③是什么使公蟋蟀们不再歌唱了呢?原来歌声使它们的生命受到了威胁。在夏威夷考艾岛,被公蟋蟀们的小夜曲吸引来的不仅有异性,还有一种寄生昆虫。这种寄生昆虫常常会循声而至,一旦发现正在唱歌的蟋蟀,就会寄生下来,并把卵产在它身上,而这种卵会钻进蟋蟀的身体里,在那里长大,然后钻出蟋蟀的身体并杀了它。
        ④为了保护自己,公蟋蟀们被迫停止激情的歌唱,沉默了下来。虽然这种安静的转变让公蟋蟀们看起来没有以前的激情,但毕竟也保护了它们免受寄生虫的袭击。
        ⑤但是不唱歌又如何求偶?不求偶又靠什么来繁殖?
    (选自《大科技·科学之谜》有改动)
    (1)、请简析第⑤段两个设问句独立成段的作用。
    (2)、请指出②③④段的说明顺序。
    (3)、请写出你从末段画线文字得到的启示。

    大部分蟋蟀放平翅膀不再歌唱,而利用少量保持正常翅膀的“歌唱者”求偶,因而避免了寄 生虫的侵袭并能继续繁殖,这应该属于生物进化的一种成功范例。

  • 16、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儿时的端午节
    黄梦燕
        ①童年的端午节是我记忆最深刻的日子,因为我最喜欢吃粽子,往往在节前两三天,母亲就开始忙碌起来,从街上买来青绿色的箬,洗净晾干,浸泡好糯米、红豆、蚕豆之类的东西,然后请隔壁胖婆帮忙一起来包。妈和胖婆都是包粽子的能手,她们坐在方桌旁,一边张长李短地聊,一边手脚麻利地裹。她们把两张箬拼叠起来,卷成漏斗形,倒进豆米,用筷子压实,再用手一揿,封好口子。而后用事先撕成条状的老箬作绳子,一头咬在嘴里,另一头用手紧紧把粽子捆住,再把咬在嘴里的那一头穿过圈结,使劲一抽,一只棱角分明的粽子便诞生了。一个下午能裹一大镬,加上水和碱,用柴爿在大灶里煮烤。随着熊熊的烈火,锅里的水开始哒哒地滚起来,带着箬清香味的水汽不断地从锅边冒出来,弥漫灶间,香飘屋外,惹得在廊下玩耍的我口水直流。
        ②与此同时,爷爷开始挖水缸边的菖蒲。丛生的菖蒲,叶如宝剑般往上刺着,它冬不畏霜雪,夏不怕虫咬,生命力极强,终年青翠,春天还开穗状黄色的花。因为它有一种特殊的气味,平时无人理它,只有到端午才派上用场。爷爷连根带叶挖上几棵,把菖叶和艾草一起悬挂在每个房间的门上,说菖叶为天上五瑞之首,又形如宝剑,可以捉鬼辟邪;艾草作为治病的草药,可以招纳百福,挂在门前可以强身。爷爷把菖蒲淡红色的根制成一个个小人的样子,俗称菖蒲姥人(女人之意),挂在我们孩子的衣襟上,说可以保孩子平安过夏。我好奇地问爷爷别的节日没有这样,为啥端午要这样搞?爷爷说,从古以来都把阴历五月五日当作恶月恶日 , 因为端午以后,天热起来,瘟疫瘴气开始蔓延,毒蛇虫蝎纷纷出洞,所以就用这种方法来对付它们。
        ③到了端午节那天,一早起来,母亲先把头天晚上做好的香袋挂在我的脖子上,再用毛笔把调好的雄黄涂在我的鼻翼、额角、眉心上。我拿镜子一照,哎呀!难看死了,小囝不像小囝,小娘不像小娘。吃好早饭我躲在房里不敢出来,唯恐被人见了笑掉大牙,可母亲偏让我拿着瓶子到小店去买烧酒。我先是不吭声,再是拒绝,闹得母亲一肚子火,不得不向我下了最后通牒:你去不去?不去,中午你别想吃粽子!这可击中了我的要害,只好硬着头皮去打酒。路上见到别的小孩也同我一样脸上涂着雄黄,颈上挂着香袋,心中的顾虑打消了。
        ④此时,爷爷也从街上买来了一张钟馗的画像贴在大门上。这个鬼怪似的形象,满脸都是毛发,瞪着一双铜铃般的眼睛,凶神恶煞的样子。我问爷爷贴这画干啥,爷爷向我讲了一个故事,说唐朝有个皇帝叫李隆基,人称他为唐明皇,一次,他从骊山讲武回宫,忽患大病,梦中见一大一小两个鬼怪,先是小的穿着大红无裆裤子,潜入宫中偷杨贵妃的香袋和他的玉笛,然后绕殿而去,结果遇上一个身穿蓝袍的大鬼,大鬼把小鬼一把捉住,夺下香袋和玉笛,挖掉小鬼眼睛,一口吞到肚子里。唐明皇见了吓了一跳,大声喝问你是何人,大鬼说,臣姓钟名馗,因武举落第,原为陛下在宫中除妖。唐明皇醒后,出了一身大汗,顿感大病痊愈。第二天刚好是端午,于是叫画家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出钟馗捉鬼画像,通令天下张贴于门上,驱邪赶魔。这一风俗一直延续至今,不但端午贴,过年时也贴。
        ⑤母亲把买来的烧酒拌上雄黄,喷在屋角、床下、橱边。那时家里没有喷雾器,母亲用嘴巴来代替,喝一口雄黄酒,鼓胖两腮,紧缩嘴唇,嘟嘟地喷,喝一口喷一次,喷得满屋都是雄黄酒味,呛得躲在暗角里的过冬蚊子只好提前飞出来,让母亲拍死。蛰伏在地板缝里的一条蜈蚣也熬不住,爬出来被我踩死。
        ⑥中午,爷爷喝的是菖蒲酒,他事先把菖蒲根洗净切碎后泡在烧酒里,酒液呈淡红色。爷爷让我喝了一口,有点怪怪的香味,很不好喝。爷爷却喝得津津有味,他喝了几口还吟起了古词:共荐菖华酒,君王寿万春。我不懂这两句的意思,只大口吃着香喷喷的粽子,还有倭豆韭菜糯米饭,再用红烧肉过口,这味道至今尚留在齿间。宁波端午风俗,已成为浙东地区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选自《为霞尚满天》)
    (1)、通读全文,仿照示例,用简洁的短语概括本文所写的端午节习俗。

    (2)、   品读下面的句子,分析多感官描写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随着熊熊的烈火,锅里的水开始哒哒地滚起来,带着箬清香味的水汽不断地从锅边冒出来,弥漫灶间,香飘屋外,惹得在廊下玩耍的我口水直流。

    (3)、有人认为第④段中作者花较多笔墨讲述的李隆基的故事是赘笔,没必要写。你是否同意?请简要 说明理由。
    (4)、读罢全文,孩提时代的端午节习俗历历在目。你觉得作者在此文中寄寓了怎样的情思?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 17、 名著阅读。
    (1)、小文读了《经典常谈》之《诗第十二》后,整理了诗歌中的“第一人”,请你帮他补充完整。
    第一个用全力作五言诗的人是 , 第一个将田园生活描写在诗里的人是 , 第一个用全力在诗里刻画山水的人是
    (2)、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读者可依据不同的情况做不同的阅读选择。小组同学在阅读《经典常谈》时,将《 <诗经>第四》《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进行了组合阅读。请你说这样组合的理由。
  • 18、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社戏》的作者是鲁迅,选自散文集《呐喊》。社,在绍兴指一种居住区域,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B、“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社戏》),句中“老旦”是戏曲行当之一,扮演老年男子。 C、《小石潭记》的作者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被贬谪到湖南永州之后,常常探山访

    水,以排解心中郁积的苦闷。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各地的民歌。
  • 19、 古诗文积累。
    (1)、式微式微,  ?
    (2)、蒹葭苍苍, 
    (3)、   ,君子好逑。
    (4)、     ,悠悠我心。
    (5)、 《桃花源记》中运用借代描绘老人和小孩安闲快乐的生活情景的句子是:      ,  
    (6)、  《小石潭记》中侧面描写潭水清澈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 ,    ,影布石上。
    (7)、唐朝陆龟蒙的《别离》中有“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的诗句,由此可联想到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两句诗是: , 
    (8)、《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 ,   ”写出了洞庭湖水汽升腾、波涛汹涌的磅礴气势。
  • 20、 根据汉字写出拼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默,并不代表内心的huì 暗,也并非自我的xiāo声匿迹。它yùn 育着一种生活态度,是捍卫心灵底部那份宁静淡泊的独特方式,是繁华俗世中的另一幅画卷。

上一页 264 265 266 267 26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