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作文
胜利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犹如山间小径一样,这条路有时会先折回来,然后再伸向前去,走这条路的人需要坚持和毅力。累了就放弃的人是不会得到胜利的。
请以“坚持”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③字迹工整;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⑤不得抄袭、套作。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
2、【甲】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幡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节选自《梦溪笔谈·活板》)
【乙】
鄜延①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生于水际② , 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③而出,土人以雉尾裛④之,乃采入缶⑤中。颇似淳⑥漆,然之如麻⑦ , 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皆黑。予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⑧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⑨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今齐、鲁间松木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太半皆童矣。造煤人盖未知石烟之利也。
(节选自《梦溪笔谈·石油》)
【注释】①鄜延:鄜州、延州,今陕西延安一带。②水际:水边。③惘惘:缓慢涌流的样子。④雉尾裛(yì):雉,野鸡。裛,此处指蘸取。⑤缶:古代瓦器,泛指瓦罐类的器具。⑥淳:同“纯”。⑦麻:此处指麻秆。⑧松墨:我国名墨之一,用松烟制成,故称“松烟墨”。⑨识(zhì)文:标上名称。
(1)、用“/”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一处)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1)持就火炀之 (2)则第二板已具
(3)但烟甚浓 (4)造煤人盖未知石烟之利也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又为活板 自以为大有所益 B、则以纸帖之 以我酌油知之 C、惘惘而出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D、造煤人盖未知石烟之利也 水陆草木之花(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2)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
(5)、沈括的《梦溪笔谈》广泛地记载了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成就。“活板”解决了雕版效率低、不易修改的难题,体现了“①”的优势:在沈括看来,如果“石油”能广泛使用,就能改变“②”被砍伐殆尽的命运。无论是发明“活板”,还是发现“石油”,我们都可以在阅读文章后感受到中国古代人民的③。(第①②空用原文中的字词回答,第③空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
3、梅花不急
①出门回家,我路过一棵腊梅,正开花的腊梅。梅叶几乎凋尽,只余一树的腊梅花冷冷淡淡、漫不经心地开在嶙峋的枝干上。迎着那冷香,我走近折了一枝。回家后,插进淡绿色的细颈瓷瓶里。一下午,梅枝在书房里,幽幽地吐着香,像是低声吟唱,又带着点叙事长诗的味道,婉转,朴素。
②冬天,在这不紧不烈的梅花香里,才算是真正地开场了。
③记得我少年时,外婆家的后院有一棵大舅栽种的腊梅树。大舅他爱养花,蔷薇、大丽菊、美人蕉、君子兰……实在是多。那时的我一去外婆家,就爱去那些花草边转悠。但对腊梅,我心里哂笑大舅的审美。腊梅树看起来实在是貌不惊人,完全不像能演绎一段传奇的角色。
④外婆家的后院,春天里,桃花、杏花闹哄哄地开着,气场盛气逼人。我那时常常仰面在树下,等花瓣落到我脸上来,而腊梅树呢,只是在长叶子,叶子俗常得很,惹不起人的兴致。夏天,篱笆旁的木槿枝上眨巴眨巴地开起紫红色的花来。腊梅呢,叶子倒是和木槿的叶子长得一样厚,可依旧冷清模样,片花不着。秋天,桂树终于开花了,桂花的香充盈得一个村子都清甜起来,很有些五谷丰登的意味。我闻着空气里满溢的桂香,心想:腊梅啊,你怎么办呢!就这样什么都不交代吗?
⑤腊梅树依旧缄默着,静静地立在后院,人家长叶子,它也长叶子,人家落叶子,它也落叶子。它如何知道,一个小女孩已经在逼视它,逼视它生长的意义,怀疑它存在的价值。
⑥可是,腊梅不急。它依旧安然走着自己的时令。
⑦不记得是在哪一阵冷风里,我忽然闻到了花香。好奇地寻到后院,惊喜地看见落光叶子的腊梅树上,有黄色的花朵打开,一朵、两朵、三朵,像是各开各的,又像是呼应着开,更多的是花蕾,一粒粒的,像小拳头。梅花初绽芳华了!
⑧我站在腊梅树下,闻着冷香,觉得这香味沉实,若能把花香拿到秤盘上称称,梅花的香一定比桃花、杏花的香重得多。
⑨实在,梅花担得起这传说!初听平淡,细思感怀。
⑩有些人的人生,其实就是一段梅花的传说。
⑪它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遭遇过漠视,遭到过嘲笑,遭受过排挤。就像我对待外婆家后院的那棵腊梅,我无视过它的存在,哂笑它不会开花,我甚至建议舅舅砍掉它,好让芍药、海棠们喧哗地开。
⑫但是,梅花没有抱怨,它依旧静静地生长,笃定地伸展枝干。它只有一个信念:我要生长,生长,生长——长高,长粗,长得根脉深深扎进宽广的土地,长得枝叶可以涨满一座院子……
⑬直到长得所有的花都开过了,长得所有的叶都凋尽了,它才长舒一口气,开了。顶风冒雪,寂静盛开,一朵花一盏雪,一树花一树雪,即使开得肝胆欲裂,也是寂静盛开。
⑭苦难太深长了,所以,当最后一展芳华独自绽放的那一刻,它是静穆的。它已经习惯低调,已经懂得从容,已经能稳稳地沉住气。最后,当天地将一年的光阴交给它来压轴收梢时,它已无意哗众取宠,无意显摆炫耀。
⑮楼下的梅花,依旧在漫不经心地盛开,漫不经心地零落。进出小区,我常常会路过它,我默然走过,觉得自己心上也开着一枝冷梅。它也没有委屈,没有抱怨……只有不急。
(1)、阅读第③~⑭段,补充完成表格内容。腊梅树给“我”的印象或生长变化
貌不惊人
①
初绽芳香
一展芳华
“我”的情感变化
②
逼视、怀疑
③
理解、赞美
(2)、第④段为什么用大量笔墨描写桃花、杏花、木槿花和桂花?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3)、比较下面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原句:更多的是花蕾,一粒粒的,像小拳头。
改句:更多的是花蕾,一粒粒的。
(4)、作者说“梅花不急”,梅花的“不急”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析。(5)、文章写道:“有些人的人生,其实就是一段梅花的传说。”请结合亲身经历,说说我们应该怎样演绎自己的传说。 -
4、撞进教室的麻雀
庞余亮
①我十六岁考入师范学校,十八岁师范学校毕业后,开始成为一名教师。
②那时我年龄小,个子小,站在讲台上,总是故作镇定地看着孩子们。孩子们叫其他老师为“先生”,称呼我的时候,却特别加上了一个“小”字:小先生。
③那时是1985年,被孩子们称之为“小先生”的我赶上了和他们的第一个教师节。往后的十五年里,我用掉了不下百本的备课笔记薄,那些卷了角的、磨了边的牛皮纸的备课笔记簿封面上,就这样用大大小小的指纹刻下了一个个故事。比如那只撞进教室里的麻雀……
④写字课上,一只愣头愣脑的麻雀忽然撞进了我们教室,像睡眼惺忪的学生走错了教室。本来很安静的孩子们的心一下子都像那麻雀一样乱飞了。这只慌张的麻雀,它即唧唧地叫着,仿佛又在表演,它一会儿飞到教室前面,一会儿又飞到教室后面,学生们的头一会儿向前倾,一会儿向后仰。我看见一个学生悄悄地打开了窗户,它会不会从这敞开的窗户里飞出去呢?
⑤可这只麻雀似乎不知道这个学生的好意,它还在叽叽地叫,又有点心虚了,它乱飞了好一阵子,学生们的心也乱飞了好一阵子。终于,这只麻雀飞出去了,从那敞开的窗户中。
⑥但孩子们已无法安静下来了,好在传来了下课的钟声。我如释重负,学生们都冲出了教室。教室屋顶上的麻雀很多,哪一只是刚才走错教室的麻雀?谁也不会在意这一点了,趁着下课的空隙,学生们大多盘起一条腿“架鸡”。只有刚才那位开窗户的学生坐在窗前,他是一个拐腿的孩子,下了课他总是默默地坐着。有时候出来走,他也只是贴着墙脚走,不知是他不喜欢看其他的同学“架鸡”,还是生怕那些孩子会撞翻他。他走得很缓慢,像一个疼痛的词。他是我们班来得最早的人,本来教室的钥匙丢给了班长,后来我还是把教室钥匙丢给了他,他就到教室更早了。我曾试图和他交谈,我总说起张海迪或者海伦,可他总是羞赧地微笑着,低着头,一句话也不说。
⑦还是他自己在他的作文里说出了他的秘密。记得那次作文题目是写一个“你最崇拜的人”,很多孩子们心中最崇拜的是名人,唯有这个孩子没有写任何名人的名字,而只是写了一句:“骑自行车的人”。
⑧后来在下午的活动课上,我和我们班的学生就用一根扁担横绑在车后架上,帮他学骑车。看着长了翅膀的自行车,他一开始还有点羞赧,躲到我身后一时不知所措,眼里却似乎闪着光芒。孩子们推着他,他终于小心翼翼地攀上了车。我和一个学生一人扶着一边扁担,一次,两次,一开始我们全程扶着,慢慢地,我们轻轻放手,跟在摇摇晃晃的车后面跑着。他学得很勤奋,涨红着脸,努力降伏总是左右摇摆的自行车。
⑨终于他学会了骑车,我看过他骑车的样子,他骄傲地抬着头,目视前方,像那只冲出教室的麻雀,不,他更像一只怒飞的雄鹰!
⑩这个故事,那只麻雀,那个少年,就像一个深深浅浅的指纹,刻在我的备课笔记簿上,那是小先生我珍藏的唱片啊,只要一触摸这些指纹唱片,我就能想起我和孩子们一起长大的回忆。
(1)、请根据文章内容,将下列图示补齐。① ②
(2)、请从加点词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可这只麻雀似乎不知道这个学生的好意,它还在唧唧唧地叫,又有点心虚了,它乱飞了好一阵子,学生们的心也乱飞了好一阵子。
(3)、梅梅读这篇文章时,觉得文章标题太过普通,你是怎么认为的呢?请简述理由。(4)、秀秀同学特别喜欢右图那幅为第⑧、⑨段所配的插图,但她总感觉缺少了一点东西。请你品读原文,关注细节,帮秀秀解惑答疑。图片应加上这个小动物,因为
(5)、希希同学读了链接材料后,认为文中的“我”虽被称为“小先生”,但实为“大先生”。你认同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链接材料:
在中国,“先生”二字是一种称呼,“大先生”更是对有德业者的尊称。只有在人格、品德、学业上能为人表率者,才被称为“大先生”。
-
5、七年级(1)班组织开展“孝亲敬老,从我做起”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1)、【活动一:悟“孝”义】参考图片及“孝”的古文字,猜猜“孝”的本义。(古文字“孝”由“老”和“子”构成)(2)、【活动二:巧对联】活动中,有同学拟写了一副对联。请结合上联,从备选词中挑选合适的词组组成下联,并准确、规范、美观地写在下面的米字格里。
备选词:风尚好 国泰民安 脸上开 敬老如花 岁月新
上联:孝心似籽心里种
下联:
(3)、【活动三:说“孝”理】惠惠向好友倾诉自己的烦恼,她觉得妈妈管得太多,为此还和妈妈吵了一架,现在甚至想离家出走。如果你是她的好友,你将怎样劝阻惠惠?请你引用以下《论语》中的一句名言进行劝说。(60字左右)A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思: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
B事父母几谏。(意思:侍奉父母,如果他们有不对的地方,得轻微婉转地劝阻。)
-
6、七年级(1)班开展了名著阅读分享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回答下面的问题。(1)、婷婷在《海底两万里》阅读分享活动中做出了以下人物名片,但不够完善。请你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补全内容。
① ②
(2)、做批注是很好的自主阅读习惯。某同学在阅读《骆驼祥子》的过程中为下面文段做了批注,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先不用想过去的事吧,明天怎样吧?曹宅是不能再回去,上哪里去呢?“我在这儿睡一夜,行吧?”他问了句,(A)好像条野狗找到了个避风的角落,暂且先忍一会儿……(B)老程睡去,祥子来回地翻腾,始终睡不着。地上的凉气一会儿便把褥子冰得像一张铁,他蜷着腿,腿肚子似乎还要转筋。(C)门缝子进来的凉风,像一群小针似的往头上刺。他狠狠地闭着眼,蒙上了头,睡不着。(D)听着老程的呼声,他心中急躁,恨不能立起来打老程一顿才痛快,越来越冷,冻得嗓子中发痒……
A、“野狗”写出了祥子走投无路的样子和寄人篱下的落魄,“野狗”一词用得好! B、“来回地翻腾”,明写动作,暗指祥子因找不到出路而愁苦的心情,以动作写心理。 C、把“凉风”比成“一群小针”,既指当时环境的冷,也暗示祥子内心的冷。 D、“心中急躁”表明祥子被迫卖车葬小福子,人生理想又一次破灭,真是可怜! -
7、完成下面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所呈现的画面。(2)、本诗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和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虽然都是登高望远的主题,但诗人在其中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简要说说。 -
8、诗文名句默写填空。
(1)而那过去了的,。(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 , 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3)莫言下岭便无难,。(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4)杜牧《泊秦淮》一诗中,诗人借“商女”批评沉溺于歌舞升平的享乐生活而“不知”国之将亡的达官贵人的诗句是: , 。
(5)刘禹锡《陋室铭》中,通过描写交往之人的高雅,凸显自己志趣的句子是: , 。
-
9、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色衣服为啥容易招虫子
①随着天气变热,有人发现身穿黄色或绿色衣服走在街头时,总会受到小飞虫的“偏爱”。相关话题登上网络媒体热搜,引发热议。还有网友晒出黄色衣服上停满了小飞虫的照片,以证明这一现象并非错觉。
②“黄绿色衣服容易吸引小飞虫,背后的科学原理是昆虫对色彩的趋性,也就是趋色性。”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副院长石娟教授说。趋性是指昆虫会受到某种特定环境的吸引,比如受温度吸引的趋热性、受光线吸引的趋光性、受化学物质吸引的趋化性等。不同种类的昆虫对色彩也有特定选择和爱好,蚜虫、潜叶蝇、粉虱等对黄色有较强的趋性,而一种叫作蓟马的小虫对蓝色有较强的趋性。
③趋色性的本质是一种趋光性,颜色即物体表面反射的光波,可以被昆虫的视觉敏锐感知。石娟说:“趋色性在昆虫觅食、求偶、选择栖境和躲避敌害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昆虫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生物学行为。”
④研究发现,不同饱和度的颜色对昆虫吸引效果影响不同,总的来说,昆虫大多对黄色有较强的趋性。除了上述提到的飞虫以外,黄色衣服还可能吸引到蚊子、蚜虫、蜜蜂等各种各样的昆虫;其次容易吸引昆虫的是蓝色和绿色的衣服。所以在春夏时节,如果想避开或减少飞虫的侵扰,就要避免穿这几种颜色的衣服。
⑤春夏季防虫还可以佩戴护目镜,以防止昆虫进入眼睛。当小飞虫误入眼睛,建议不要揉搓,用眼泪、眼药水或者清水冲洗即可。
⑥此外,穿长袖长裤、使用驱虫剂或防虫喷雾、避免使用香水类产品等方法,都能有效减少昆虫的侵扰,提高户外活动的舒适度。
(节选自2024年5月10日《科普日报》)
(1)、根据文章内容,黄色衣服容易招虫子的原因是( )A、昆虫大多对黄色有较强的趋性。 B、黄色衣服吸热,昆虫受温度吸引。 C、昆虫的视觉只能敏锐感知黄色。 D、黄色对昆虫躲避敌害有关键影响。(2)、春夏时节,如果想避开或减少飞虫的侵扰,下列做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量避免穿黄、蓝、绿这几种颜色的衣服。 B、佩戴护目镜,以防止昆虫进入眼睛。 C、当小飞虫误入眼睛时,小心地揉搓。 D、穿长袖长裤,使用驱虫剂或防虫喷雾。(3)、下列表述与文章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A、昆虫会受到某种特定环境的吸引,比如趋热性、趋光性、趋化性等。 B、蚜虫、潜叶蝇等对蓝色有较强的趋性,蓟马、粉虱对黄色有较强的趋性。 C、不同饱和度的颜色对昆虫吸引效果影响不同,蓝色也容易吸引飞虫。 D、趋色性的本质是一种趋光性,它是昆虫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生物学行为。 -
10、下列句子的排序,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有趣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自己有趣,让生活有味。
①而人一旦无趣,就不免面目可憎,让人避之不及
②这样的趣,终非真趣
③不妨学学前人,多发现、挖掘生活的趣味,多吸收、汲取方方面面的知识
④不仅自己收获快乐,也是别人的“开心果”
⑤现在,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平日以“斗图”为乐,从各类小游戏、小程序中寻求快意,而一旦合上电脑、锁住手机,往往双眼发胀,大脑茫然,趣味尽失
A、②⑤①④③ B、④①⑤②③ C、②①④⑤③ D、④⑤③②① -
11、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绛,江苏人,作家、翻译家。代表作有散文《干校六记》、译作《堂吉诃德》等。 B、“说”和“铭”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铭”侧重于议论,“说”侧重于叙事。 C、《回忆鲁迅先生》选自《萧红全集》第二卷,本文写了鲁迅生活中的一些琐事。 D、茨威格,奥地利作家。代表作有小说《象棋的故事》、传记《三大师》等。
-
12、下面语段中画线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①在川渝大地的交通版图上,一条新的铁路动脉悄然崛起,它就是广安至南充的遂广忠黔铁路。②广安市积极争取遂广忠黔铁路的建设,目的是旨在通过这条铁路加强与重庆及周边地区的联系。③与此同时,广安市民也期待着南广高铁350公里时速的线路能够建成 , ④这样不仅能够极大地提升广安的交通便捷度,还能够进一步推动广安与南充、遂宁等地区的互联互通。
A、① B、② C、③ D、④ -
13、下面语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小满节气后,在嘉陵江之滨武胜县沿口镇万亩晚熟柑橘产业基地,疏密有致的大雅柑小果千钧重负般挂满枝头。大庭广众下,一片片果林焕发勃勃生机,一条条产业道路蜿蜒向前,一幢幢新居错落有致,美丽的乡村振兴新图景正姗姗来迟。近年来,该镇立足多文化交融实际,锲而不舍谋发展,开创了群众和乐、社会和谐的新局面。
A、千钧重负 B、大庭广众 C、姗姗来迟 D、锲而不舍 -
14、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凛冽 过瘾 沥尽心血 当之无愧 B、仿徨 浑浊 锋芒必露 忧心仲仲 C、仰幕 窘迫 鞠弓尽瘁 迥乎不同 D、调羹 闲暇 慷概淋漓 妇儒皆知
-
1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点缀(chuò) 斑斓(lán) 取缔(tì) 屏息凝神(bǐng) B、深宵(xiāo) 憎恶(zèng) 猥琐(wèi) 毛骨悚然(sǒng) C、校补(jiào) 粗拙(zhuō) 侮辱(wǔ) 酣然入梦(hān) D、修葺(xì) 愧怍(zhuò) 遗憾(hàn) 海市蜃楼(shèn)
-
1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余世存说:“你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世上没有不劳而获的成功,每一个优秀的人,都有一段沉默的时光;在这段时光里,不抱怨不诉苦,要有恒心韧劲,坚定地往前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请以“时间给了我答案”为题,自定文体,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立意正确,思想健康;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③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班级名;④要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套作。
-
17、经典名著不仅可以传播知识,更可以传承文化。为了让更多的同学热爱读书,班级开展了“读书点燃智慧,知识照亮人生”的名著活动。请同学们一起完成以下任务。(1)、任务一:小语同学展示了读书笔记,其中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骆驼祥子》这部小说塑造了一批人物,如残忍霸道的车主刘四、一步步走向毁灭的小福子、不给仆人饭吃的杨太太、诈骗祥子的孙侦探等。 B、儒勒·凡尔纳是法国科幻小说和冒险小说作家,被誉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科学时代的预言家。 C、读《红星照耀中国》,我发现书中记录了作者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评价。 D、埃德加·斯诺笔下的朱德喜欢说说笑笑;很有才智,善于驰骋,又能吃苦耐劳,是个很活泼的人;他身经百战,只受过一次伤,而且只是表面的。(2)、任务二:小语同学在阅读《红星照耀中国》时做了批注,请将批注内容补充完整。
摘录内容
批注
①我们走过山上的一丛野杏树时,他们忽然四数散开来去摘野杏,个个装满了口袋,总是有人给我带回来一把,临走时他们好像一阵大风卷过一般又排列成行,赶紧上路,把耽误了的时间补回来,但是在我们走过私人果园时,却没有人去碰一碰里面的果子,我们在村子里吃的粮食和蔬菜也是照价付钱的。
①到红色首都去的路上红军战士一开始就给斯诺留下了的印象。(经过实地考察,有自己的印象和感受)
②共产党人认为,而且显然也这么相信,他们是在向抗日前线进军,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这帮助他们把原来可能是军心涣散的溃退变成了一场精神抖擞的胜利进军……这次大规模的转移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总有一天有人会把这部激动人心的远征史诗全部写下来。
②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这次大规模的转移”指的是 。(记录事实的同时,有自己的思考和认识)
(3)、任务三:小说既有描摹鲜明个人形象的,也多有刻画整个团队的。请从下列作品中选择一个团队,仿照示例进行概括和评点(答题要素:团队组成、相关情节、团队作用)。A.《海底两万里》 B.《红星照耀中国》
示例:《西游记》取经团队主要由唐僧师徒四人组成。唐僧善良慈悲、坚韧执着,是取经团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孙悟空武艺高强、重情重义,一路斩妖除魔,保护唐僧众人:猪八戒言听计从、憨厚单纯,是孙悟空的得力助手;沙僧任劳任怨,后勤服务工作周到。师徒四人目标明确,分工合理,精诚团结,一路斩妖除魔,三打白骨精、智取红孩儿、三调芭蕉扇……克服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回真经,修成正果。
-
18、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手艺的江湖
明前茶
①大雨初歇,我拎着要修的鞋子出门了,才发现老鞋匠的摊位上空空荡荡,只能失望地往回走。忽见20米开外,一个修自行车的师傅正在翻转自行车,我便问他:“鞋子开胶了,你可知道老鞋匠什么时候出摊吗?”
②师傅打量着我手里的鞋,断然说道:“你这双鞋,他弄不来。老鞋匠原来在钢厂工作,手劲儿过人,修鞋多半是挤完502胶,像捏饺子皮似的,用力把脱胶的鞋帮捏拢了。你这鞋帮子将来还得开裂,想永不开胶,得缝一圈麻线……”听这意思,他才是民间的一个修鞋高人。
③我也不赶时间,索性坐下来等他修完车,再帮我修鞋。只见他准备了半盆水,将自行车轮胎一段段捆在搪瓷盆里找漏点,找到漏点后,将小片胶皮在喷着蓝火的电枪上烤软了,再严严实实地补在漏点上。接着,他用电动磨轮在补漏点附近小心铿磨,就像给美人遮瑕一样,让轮胎平滑匀整,看不出任何补漏痕迹。
④师傅的修鞋功夫果然到家,我穿了缝牢的鞋,感觉他的手艺高超,就陆续把家里的鞋子带去修。师傅的脾气并不好,有人来修车,他会抛出一团白棉线,说:“去打盆水,把车子擦亮了,我再给你修。看看你,车子从来不保养,都脏成什么样了。我小时候,一辆二八大杠凤凰自行车,享受的是家人待遇。现在的年轻人,总觉得鞋是鞋,车是车。要知道,你这么薄情,物件儿也不会跟你多久。”那些来修车的人倒也不恼,蹲坐在小马扎上,擦起自己的车子来。也许,让人低头的不仅是修车师傅那张饱经世事的脸,还有什么都难不倒他的扎实手艺。如今来修的,有数千元的碳钢山地车、竞速自行车,还有可以在半空中拨转车头、脱手斗技的小轮车,对,就是在奥运会上争金夺银的小轮车。师傅修好了他们的特技小轮车,小伙子们还会在附近的高坡和台阶上来一段表演。修车师傅也津津有味地欣赏,还拿起手机追拍视频。
⑤师傅在这里摆摊30年了。这些年瞬息万变的社会潮流不仅没有吓退他,反而如对手一样逼他进步,让他有了十八般武艺。一开始,他只会开锁配钥匙。后来,有了指纹锁和密码锁,活就少了,这迫使他开始学修自行车。再后来,自行车少了,他又去学习修摩托车和电动车。地铁时代到来,他终于开始学习修鞋了。从前,修鞋子的事情也单纯,无非是鞋子开胶了,涂上胶捏拢;或者鞋跟磨歪了,要钉个鞋跟。如今修鞋的活计可复杂了,光是鞋跟就有木质的、水晶的、金属的……鞋面也五花八门,丝线的、织锦的、牛仔的……修法都不一样。
⑥有一次,一个姑娘拿了一双绣满了水晶钉珠和丝缎花纹的鞋来修。修车师傅一看,是鞋面上刷坏了一小块儿。立刻坐上小马扎,一边手绘地图,一边热情地说:“这得织补,我知道谁的织补手艺最好。”他告诉她去某银行24小时自助点门口,找那个长年蹲守的技艺超群的织补大嫂。我笑着说:“你还给对手介绍生意啊!哪天您也学会织补手艺,您就能把这一带的活儿全包了。”师傅大笑着回应说:“那多没意思!这就好比令狐冲不见了东方不败① , 武侠的江湖中大家互为对手 , 又相互激励;手艺的江湖中也应该是各美其美、百花齐放才对,没了对手 , 这日子还有啥意思?”
⑦修车师傅有这个胸襟,我完全相信。我亲眼见他的工具柜里放着金庸的《笑傲江湖》,等生意的时候就看看,书都翻得起了毛边儿。我也经常听到他的修车铺在黄昏时分播放贝多芬的作品,有时是《英雄交响曲》,有时是《田园交响曲》。夕阳碎在修车师傅的太师椅上,给它镶上了一道金边,习习凉风吹过他平静惬意的脸,有一种别样的肃穆和坦然。
⑧在我眼里,他就是一位在繁华市井过起田园生活的凡人英雄。无论生活如何波澜起伏,他都不怵② , 有一股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英雄气概。他从未被这世界层出不穷的变化击倒过,反而越挫越勇,最终战胜了自己,十八般手艺傍身,使他在手艺人的江湖中活得乐观从容。
⑨每当我被生活中的变化抵到墙角而气馁时,他的故事总给我无尽的勉励。
【注释】①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两人互为对手。②不怵:不害怕。
(1)、通读选文,理清文章脉络,完成下列表格。对应段落
③
④
⑤
⑥
事件
修补自行车胎
(2)
练就多种手艺
(4)
特点或品质
(1)
直率,有人情味
(3)
热情,胸襟豁达
(1)(2)(3)(4)
(2)、联系选文内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中“对手”的含义。(1)这些年瞬息万变的社会潮流不仅没有吓退他,反而如对手一样逼他进步。
(2)武侠的江湖中大家互为对手。
(3)没了对手 , 这日子还有啥意思?
(3)、选文中第⑦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夕阳碎在修车师傅的太师椅上,给它镶上了一道金边,习习凉风吹过他平静惬意的脸,有一种别样的肃穆和坦然。
(4)、文章结尾说每当“我”“气馁之时”修车师傅就“给我无尽的勉励”,结合选文谈谈修车师傅会给“我”哪些勉励? -
19、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英歌,也作秧歌、莺歌,是潮汕地区的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英歌以舞蹈语言为载体形式。英歌舞得以在民间形成和流传,是潮汕人思想信仰、道德观念、风俗习惯、社会生活以及审美情趣的集中体现。
②据介绍,潮阳英歌舞的起源背景主要有两种,一是梁山泊英雄好汉化装卖艺,攻打大名府,营救卢俊义的故事;二是梁山泊英雄好汉化装劫法场救宋江的故事。因为表演的是梁山泊众英雄的形象,场面宏大,气氛热烈。因此,英歌舞的表演主要集中在春节和元宵节期间举行,而每当有盛大庆典或其他喜庆节日时也会举行,每次都能吸引许多群众前来观看。
③据资料记载 , 潮阳英歌舞是汉族民间广场舞蹈和傩文化形态的延续,在延续中有了一定变化,至明代吸收北方大鼓子秧歌元素,逐渐演化为英歌舞,并成为潮阳地区一种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民间舞蹈艺术。
④表演过程中,梁山好汉的扮演者不断做出种种迅捷而刚猛的动作,既有单人动作,也有双人对拆和多人协同动作,配合着舞者风格鲜明的脸谱,表现上阵前热血沸腾、跃跃欲试的战斗气氛,极尽威武凶悍的雄性之美。
——(摘自李永杰《英歌舞——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有删改)
材料二
潮阳英歌舞是一种综合性的民间广场舞蹈。英歌舞是潮汕人祈福和宣扬真善美、激发斗志的方式之一,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在潮汕地区,无论是早期的游神赛会,还是当今的节日庆典、开业落成、大桥通车、对外交流等重大活动,都可以看到英歌舞活跃的身影。它既带给人们吉祥欢庆的正能量,同时也起到了饮水思源、和睦团结、安定社会的积极作用。英歌舞作为一张亮丽的名片,带领潮汕民间艺术走出潮汕、走向全国、走出国门,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感受到其独有的艺术魅力。
——(摘自李永杰《英歌舞——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
材料三
①普宁英歌凭哈“火出圈”?
②67岁的陈来发是普宁英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在18岁就加入普宁南山村的少年英歌队练习,后来成为南山英歌队长兼教练,至今已近50年。这些年来,陈来发致力于南山英歌传承与创新,让南山英歌走向了更大更广的舞台。接任教练后,陈来发大胆创新改编英歌舞的表演形式,把原本在广场上表演的南山英歌“搬”上舞台。
③李俊浩是富美青年英歌队的教练,也是普宁英歌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他带领的普宁市里湖镇富美青年英歌队在当地小有名气,2020年之前,一年在省内开展商演的数量可达40场。“我们大部分队员是‘00后’‘小年轻’,从小热爱英歌舞、学习英歌舞,都希望把这项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在李俊浩看来,英歌要焕发持久的生命力,归根到底得靠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力量。如今,英歌获得这么多年轻人的关注,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到英歌队伍中,李俊浩对普宁英歌的传承和传播充满信心。
④陈来发也在努力让普宁英歌加入更多年轻的血液与蓬勃的活力。在2017年,陈来发将南山快板英歌舞作为一项特色教育项目,以南山小学作为教学阵地,组建南山少年英歌队。这支少年英歌队经常参加省里、市里的演出活动。2020年,少年英歌队参加了广东卫视湾区春晚的表演,向更多人展现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英歌魂”。
⑤从艺的这些年,除了在队形编排上进行一些调整,陈来发还促进了普宁英歌从过去的“一师一徒”模式,发展成现在的开放式教学。他还把一些较为复杂的动作进行艺术化转化。传统英歌从动作简单、表演单调,发展到现在的服饰华丽、花样翻新,陈来发在其中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⑥在英歌的推陈出新方面,李俊浩则显得更为大胆和开放。他打破普宁英歌“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规定。在相关视频里,女子乐队成员的身影清晰可见。李俊浩认为:“只要喜欢英歌,无论是村内居民还是村外居民,无论男女,都可以加入我们学习,只要能更好地传承英歌,让更多人参与进来是件好事。”
——(摘自周欣怡、朱绍杰《普宁英歌凭啥出圈?开年最火的国家级非遗正活力满满闯世界》)
(1)、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英歌也称秧歌、莺歌,以舞蹈语言为载体形式,演绎梁山泊众英雄的形象,场面宏大。 B、材料一的“据资料记载”,说明后文所阐述的潮阳英歌舞的发展与变化是有据可依的。 C、如今,在广东地区的节日庆典、开业落成等重大活动中,可以看到英歌舞活跃的身影。 D、英歌舞是一张亮丽的名片,它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感受到潮汕民间独有的艺术魅力。(2)、班级开展以“英歌舞是否有必要传承”为主题的辩论赛,下面是反方辩手的辩词,请你作为正方代表,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补充反驳反方的理由。反方:我方观点是英歌舞没有必要传承。其理由如下:一是英歌舞生活实用性不强;二是传承英歌舞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给城市发展带来经济上的压力。
正方:英歌舞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加以保护和传承。理由如下:
(3)、壮族山歌是广西壮族的独特民族文化内涵的展现。英歌舞的“火出圈”可以为壮族山歌的传承提供哪些可借鉴的经验? -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选自《桃花源记》)
【乙】
信州李员外虞,尝与秀才杨棱游华山。时李公未仕,及杨君俱有栖遁①之志,每遇幽赏,即吟咏移时。俄至一小洞,巉②高数尺,不三四步,甚高,路极平易。二人欲穷其迹,约行四五里,拟回又不可,且相勉而进。更二三里,稍明。少顷至洞口,川岩草树,不似人间,亦有耕者。耕者睹二人颇有惊异,曰:“郎君何得到此?”乃具言之。更二里余,有佛堂,数人方饮茶次。李公等因往求宿。内一人曰:“须报洞主。”逡巡③见有紫衣,乘小马,从者四五,呵路而至,拜起甚雅,问:“得到此何也?”一个备述,曰:“此处偏陋,请至某居处。”
遂同步而往到一府署多竹堂屋坐甚洁。因自言曰:“某姓杜,名子华。”因止宿,饮馔④皆甚精丰。留连累日,各遗银器数事,遣使者导之而返。曰:“此可隐逸,颇能住否。”二子色难。子华笑,执手而别,且请无漏于人。
后杨君复往寻其洞穴,不可见矣。真仙灵境,非所实好,不可依名而往之也。后君子诫之哉。
(节选《太平广记·逸史》有删改)
【注释】①栖遁:隐居避世。②巉(chán):险峻陡峭,这里指山势高峻。③逡巡:不一会儿。④饮馔:饮食,美酒佳肴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李公等因往求宿/罔不因势象形 B、且相勉而进/年且九十 C、处处志之/齐谐者,志怪者矣 D、具答之/乃具言之(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留连累日,各遗银器数事,遣使者导之而返。
(3)、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遂同步而往到一府署多竹堂屋坐甚洁
(4)、请根据【甲】【乙】两文,补全对话。小语:陶渊明的《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描写了恬淡、闲适的田园生活,我发现【甲】文中也有能表现桃花源中人这种生活的句子:(1) , 。
小文:没错,这两句也写出了桃花源中人们生活的安逸和快乐。
小语:我还发现【乙】文中李虞、杨棱二人前往的“世外之地”和【甲】文中的渔人前往的“世外桃源”都有“生活恬淡闲适”的特点。
小文:对,还有(2)“”“”等相似点。
(5)、【甲】【乙】两文都以“再寻而不得”作结,请你分析两文的作者这样结尾的用意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