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攀登是一种向上的姿态,也是一种追求的过程;攀登意味着体力的付出,更意味着意志的坚定;攀登意味着位置的变化,更意味着境界的开拓……攀登是克服外部的困难,攀登是战胜内在的自我。环顾身边的社会,攀登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大至国家、民族,小至单位、个人,无不在攀登中表现“真我”,决出胜负。

    请以“攀登”为话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悟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请自拟题目后再作文;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 2、细品香茗,享受一苦、二甜、三回甘的茶趣;细品六月,欣赏夏日的浓墨重彩;细品唐诗宋词,感叹古韵的典雅;细品身边小事,感悟生活的真谛……

    请以“细品____________”为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悟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请在横线上填写一个词语或短语,把作文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 3、探险队准备从《骆驼祥子》的人物中招聘一名新船员,请你请结合原著内容,从以下三个人物中推荐一位成员一同航行,并说明推荐理由。

    A.祥子                B.虎妞                       C.曹先生

    我准备推荐                 (填人名),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海底两万里》的探险故事一经发布,就深受人们的追捧。某探险队期望重走鹦鹉螺号的探险之旅,找寻尼摩船长的踪迹。

    【熟悉线路图】

    请根据原著尼摩船长一行人的冒险踪迹,选出正确的航行线路图(     )

    甲:肉搏章鱼       乙:电击土著人       丙:遇浮水围困       丁:与鲨鱼搏斗

    A、①甲—②丁—③丙—④乙 B、①乙—②丙—③丁—④甲 C、①甲—②乙—③丁—④丙 D、①乙—②丁—③丙—④甲
  • 5、阅读记叙性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总与一缕炊烟有关

    ①我仿佛看到母亲从一缕炊烟中走出来,用树皮般粗糙的双手拍打掉衣服上的灰尘,拂理净发丛里的草渣。然后静默在老屋的矮檐下,像一只窝旁守候的老鸟,若有所待地张望着村前的小路……

    ②时间往往是黄昏,彩霞满天,或傍晚,薄暮冥冥。父亲还在田地里劳作,我和妹妹走在由学校回家的路上。而那时,最迫切的意愿,便是能望见自家屋顶上的炊烟。那混着浓浓的柴草香、饭菜香的炊烟啊,就像抒情的花朵,在天空开放,并且歌唱。那甜暖的香,再远,也能灿亮我们的眼睛和脸庞。

    ③母亲等饭熟了,就在夕光薄岚里,在几缕炊烟的余烬中,默默地守望着。有时,也柔柔地喊一声:“吃饭了噢。”其实,母亲所能煮的,往往也只是“饭”而已。每年青黄不接的日子,一天三顿:翻来覆去的,都只是红苕稀粥。有时,我就忍不住要冲母亲撒气:“又是红苕稀粥,又是红苕稀粥!”

    ④每到这时,母亲总是默然无语。黯淡瘦削的脸上,隐现着一丝愁苦和讪然;仿佛她真是不该煮出这样的饭食。偶尔,能听到母亲和父亲焦苦的叹息:“这日子,哎,真是亏了娃们。”声音很低,很低,却沉重如石地砸在我心坎儿上。那时,我才知道,母亲除了如我们一样饥饿外,还承忍了更难以言说的痛苦。

    ⑤现在想来,也真是难为了母亲。那还是大集体时候,父亲体弱多病,不能干重活,父亲常常是挣不够工分的。母亲就只好更累了。除缝连浆补,灶火炊饭,洗锅涮碗外,还得风来雨往地忙活队里。母亲很能干,手脚利索,能挣工分换回一些粮食。虽是如此,粮食却仍不够吃。

    ⑥吃饭时,母亲总是先给我们盛上满满一大碗,再舀自己的。饭桌上,母亲也总是坐在靠近灶屋那“挂角”(方桌的四角)的位置上。捧了碗,慢腾腾地举箸援筷,似乎在品尝美味,又似乎难以下咽。

    ⑦那神情里,满是瑟缩,迟疑。每看到父亲或我们的碗空了,便抢着去给我们添饭。倘若锅里也没了,脸上就又是一丝愁苦和讪然 , 沉重得令人至今难忘。后来我才明白,母亲那殷勤得有些夸张的举动里,更多的,却是谦卑和愧疚;为她作为母亲却不能煮出更多更好的饭食,喂饱她的孩子。

    ⑧那时,母亲只有过年时最快乐。记得每次煮“年夜饭”,母亲总是风风火火地进进出出,嘴里却悠闲地哼着歌儿。饭菜终于上桌了,母亲便会兴奋地宣布:“开饭罗,开饭罗!”在我们敞开肚子,尽情吞嚼母亲做的丰盛饭菜时,母亲总是很少动筷,凝望着我们喃喃地说:“真想天天都能这样!”

    ⑨终于能够天天都那样了。我和妹妹,却不能天天都吃到母亲做的饭菜了。我到外地求学了,然后工作了,成家了。妹妹也到异乡打工,然后出嫁了。

    ⑩母亲仍在老家,里里外外地忙碌着,一日三餐地灶火炊饭。我们偶尔回家,母亲总要亲自下厨忙乎。饭菜丰富多了,母亲脸上,却依旧常有黯淡和讪然。父亲来信讲,你妈每顿饭都要念叨,不知娃们吃饭了不;家里杀了猪,心舌肚都留着,你妈问你们啥时能回来吃。

    ⑪读信,我的鼻子就酸酸的,喉咙里也又涩又堵。那时,我才明白了“儿行千里母担忧”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其实知道,自古以来的母亲,都是这样的良善,慈蔼,无私。只是,我不无遗憾地发现,这种传统的母亲,在我们的生活里,已是越来越少。意识到这一点,我不禁为我们的后人,感到深深的悲伤和彻骨的绝望。“又见炊烟升起……”每听到这歌声,都恍惚觉得,有一缕缕绵缠的炊烟,在眼前袅袅地飘升起来,与夕阳、晚霞、风和过去的岁月融在一起。那淡蓝淡蓝的烟里,满是最平常的人间气息,朴素、温暖而芳香,叫人莫名地感动,惆怅。眼睛里,也禁不住一阵灼痛、潮润,仿佛正被那烟火熏燎着。

    ⑫依稀看见,我苍老而慈蔼的母亲,正站在老屋的矮檐下,站在一缕缕炊烟的背景中,远远地望我,暖暖地喊我。

    ⑬那炊烟,我想,该就是母亲生命的光束了,而它,我知道,也正是我生命之流的初源。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总与一缕炊烟有关”为题,揭示文章内容和主题,引起读者的思考与兴趣。 B、文章以母亲从炊烟中走出开头,以母亲站在炊烟中喊“我”结尾,两个实景首尾呼应。 C、本文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刻画母亲的形象,抒发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D、文章卒章显志,起到总结全文,深化主题,升华情感的作用。
    (2)、“讪然”指“不好意思,难为情”。文中第④⑦⑩段三次提到“讪然”,母亲“讪然”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3)、请结合语境,从修辞方法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

    那混着浓浓的柴草香、饭菜香的炊烟啊,就像抒情的花朵,在天空开放,并且歌唱。

    (4)、老师组织开展“编单元学写作”活动,你认为将这篇文章编入以下哪个单元更合适?并根据文章内容,为此单元写一则单元导读语。(不少于150字)

    A.《黄河颂》/光未然                  《老山界》/陆定一   《谁是最可爱的人》/魏巍

    B.《阿长与<山海经>》/鲁迅     《老王》/杨绛          《台阶》/李森祥

    我认为可以编入             单元。(选填A或B)

    单元导读语:

  • 6、阅读下面非连续性文本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在中学时期苦恼于背诵唐诗的我们,怎么也没有想到,有一天会因为唐诗走进影院,更会被年少时囫囵吞下的诗句所击中。以唐代历史为背景的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火了。隔着千年历史长河,那些回荡在历史深处的吟诵,“唤醒”了观众骨子里的文化基因。

    ②尊重观众,自会赢得真诚掌声。“这个李白和课本中的不太一样。”看过《长安三万里》的观众,大多都有这样的感受。事实上,这部以唐代诗人李白与高适为主角的动画电影,主题有二:一是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二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区别于书本中自由浪漫的大才子,《长安三万里》中的李白,在入世与出世之间纠结辗转,历经挫折却仍保有最赤诚的心灵;高适年轻时不得志,直到晚年才成大器……在片中,每个人似乎都没那么得志,但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追求理想。

    ③不只是《将进酒》,影片中蕴涵的48首唐诗名句,带领观众以视觉化的方式重温盛唐文化和唐诗名篇。“学习型观影”成为人们观看《长安三万里》的首选“姿势”。壮美的大唐盛景、诗人的豪情壮志、精雕细琢的美丽……以虔诚的姿态感受这份浪漫,可谓是创作者和观众的一次双向奔赴。

    ④“中国式浪漫”风行背后,传达了这样一个道理——只要找到时代化的表达,传统文化同样可以飞入寻常百姓家。

    —— 节选自《南方+》

    【材料二】

    ①以真情感、大跨度,刻画人物群像。高李二人若干次相遇和分别,展示了一对好友的两种人生。不仅是这二人,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唐代诗人都在电影里“出现”。正是有了他们和他们的故事,才能共同组成一幅丰富多彩、充满史诗感的大唐群像画卷。毕竟,大唐之所以迷人,不仅在于疆域辽阔、雕梁画栋,更在于人才辈出、气度恢弘。

    ②本片还带给我们书本之外的思考。看电影前,观众难免对杜甫、高适、李白等人有诗圣、边塞诗人、谪仙人等刻板印象。而《长安三万里》恰恰展示了教科书之外的多面性:杜甫幼年时期活泼可爱、青年时期朝气蓬勃;高适除了提笔能写诗,也凭着高家剑法驰骋沙场;而李白,除了鲜衣怒马、仗剑天涯,也有入世的曲折、出世的无奈和暮年的颓唐。我们喜欢唐代,也喜欢李白,但我们了解、喜爱的不能仅仅是片面、扁形的朝代和人物,更要了解一个有血有肉、立体生动的全貌。

    ③“只要黄鹤楼的诗还在,黄鹤楼就在”“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电影的最后,高适回答书僮的话,隽永动人。“中国式浪漫”里蕴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要我们用心关注、承袭、流传,这份文化魅力和文化自信就会绵延永续。

    ——节选自《人民网评》公众号

    【材料三】

    ①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首唐诗。“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是长安三万里,也是五千年的沧桑和骄傲”。在唐诗里,我们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找到来处,看到去处,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②有网友说,《将进酒》一节,满足了其对盛唐“浪漫主义”的全部幻想。“谪仙人”带着观众一起在梦幻的旅程中徜徉,我们的所有感官都被充分打开,心和情都融入了这诗篇当中,为之震撼不已。中国人独有的“浪漫”挥洒得淋漓尽致。此次引发全民热议的大IP李白,其人物原型取自中国历史文化这座宝库,并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时代化的创新,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更自信、更生动、更符合当代传播规律的形式,走入人心。

    ③在《长安三万里》人气飙升的背后,还有众多中国传统美学的加持。服饰细节控可以在玉真公主的华服上看到宝相花纹,裴十二衣裳上的团窠纹,李白身上的葡萄纹、狩猎纹、动物纹样等等,既反映了唐代工艺美术富丽华美的风格,又显现了经过“丝绸之路”浸淫的唐朝,对各方文化兼容并蓄而形成的独特风格魅力。

    ④还有网友发现了《长安三万里》绝美曼妙的中国传统色。李白和高适在“海天霞”中策马扬鞭,李白在“碧山”里“轻舟已过万重山”,王维在“库金”内弹琴……这些“听上去就很美”的中国传统色,包含着千百年来的东方审美和古老智慧。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各个细节中不断呈现,不断进行创新的表达。我们爱这样的传统文化,爱这样的中国,透过文字、诗词、舞蹈、综艺、展览、研学旅行……我们越发惊叹于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文化自信让“国潮”“国风”盛行,让“长安”永在。

    ——节选自《央视新闻》公众号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塑造的李白形象与课本中的不大一样,看过电影的观众都会有这样的感受。 B、大唐之所以迷人,不在于疆域辽阔、雕梁画栋,而在于人才辈出、气度恢弘。 C、“只要黄鹤楼的诗还在,黄鹤楼就在”,此话隽永动人,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自信。 D、文中“我们爱这样的传统文化”,是指能够代表传统特色的原汁原味的文化。
    (2)、电影《长安三万里》为什么能爆火?请你根据材料探寻原因。
  • 7、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不枝,香远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 【宋】周敦颐

    【乙】

    予夏季倚芙蕖为命者,非故效颦于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也,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人皆过而不问。芙蕖则不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者,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芙蕖》节选 【清】李渔

    【注释】①芙蕖(qú):即荷花,又称芙蓉、菡萏、莲花等。②效颦(pín):胡乱模仿。③袭:相因、因袭。④迨:及,等到。⑤徂(cú):到。⑥擎(qínɡ):高举,这里指耸立。

    (1)、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

    文言字词

    方法

    解释

    (1)不不枝

    利用语法知识推断:此字在句中充当谓语成分

    (2)香远

    参考成语法:精益求精

    (3)芙蕖则不

    查字典法:然:①“燃”的本字。燃烧。②正确,对。③指示代词。这样,那样。④词尾,用在形容词、副词之后,表示状态。

    (4)荷钱出水之日

    课内迁移法: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卖油翁》)

    (2)、请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示,限两处)

    日 上 日 妍 有 风 既 作 飘 摇 之 态 无 风 亦 呈 袅 娜 之 姿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

    (4)、结合甲乙两文,概括莲花深受古人喜爱的原因。
  • 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早春南征寄洛中诸友

    欧阳修

    楚色穷千里,行人何苦赊

    芳林逢旅雁 , 候馆噪山鸦。

    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

    东风一樽酒,新岁独思家。

    【注释】①赊:遥远。②芳林:春日的树木。③旅雁:北归的雁群。④候馆:接待过往官员的驿馆。⑤槎(chá):木筏。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紧扣诗题,写古楚大地春色无边,所以远行之人不会有路途遥远之感。其中,“楚色”照应“南征”,“行人”照应“寄友”。 B、首联的一个“苦”字奠定了整首诗的基调,以下的景物描写,无不透露出诗人的情感。 C、雁群北归,诗人却要往南行,这一对比,更增加了诗人有家不能归的感慨。 D、尾联写诗人迎着春风,饮上一杯闷酒,在新年到来之际,独自思念远方的亲朋。
    (2)、请结合全诗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
  • 9、古诗文默写。

    音乐丰富着古代文人的生活,也勾起各种情思。王维“①。”(《竹里馆》)内心的淡定与自然的幽静完美融合;刘禹锡“② , 阅金经”(《陋室铭》)身居陋室仍有高雅情趣;杜牧感慨“③”(《泊秦淮》)将历史的兴衰与现实的思考紧密结合透出沉重的忧虑与悲愤之情。

  • 10、学校正在举行“天下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周”活动,请你参与。
    (1)、七年级(1)班同学决定出一期以爱国为主题的黑板报,请你排列出正确的组织工作的操作步骤(填序号)

    ①分派搜集和写作任务   ②誊写并美术加工插图   ③设计黑板报具体栏目   ④成立黑板报编辑小组   ⑤请语文老师帮忙审稿

    (2)、有编辑组搜集到了以下两则材料。请你结合两则材料,写出两条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动漫《那年那兔那些事儿》,是一部爱国主义题材的动漫作品,放在视频分享网站B站后引发很多年轻人的追捧,其中的经典台词“每一个兔子都有大国梦”不胫而走,他们用“幸福并感激着”“此生无悔入华夏”“厉害了我的国”等字眼刷屏……凭借弹幕这种看似“众声喧哗”的方式,青年人在网络上大声表达正能量。

    材料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小粉红”(网络爱国青年)“小青马”(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群体蓬勃兴起,他们“肤白貌美三观正,爱国也要‘萌萌哒’”。

  • 11、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文言文中的称谓语非常丰富,如“卿今当涂掌事”的“卿”是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孤”“余”“予”“吾”“尔”则代表自己。 B、《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 C、叶圣陶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作家、编辑家、教育家,先生之于学术十分严谨,堪称学术界的泰斗级人物,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稻草人》、童话集《倪焕之》等。 D、古人用辞谦敬有别,如垂询、高见、劳驾是敬辞,家慈、拙见、鄙人是谦辞。
  • 12、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仰望星空】A.历史的星空,因有众多杰出人物而光辉灿烂。向古代典籍钻探,沥尽心血的闻一多、对国民党御用文人深痛绝,以笔为剑的鲁迅、为祖国核武器事业至死不懈的邓稼先、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zuò则的叶圣陶、进入太空,在飞船上也不忘俯瞰祖国大地的杨利伟……他们都带给我们别样的感动,唤起我们对理想的追求。

    【家国情怀】B.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遭受了诸多苦难。①这正是我们这个国家抵御一切风险挑战的最大底气。②但即便如此,中华民族依然能够不断发展壮大。③大风大浪来了,有人扛得起,顶得上。④关键时刻,有人鞠躬尽瘁,有人悲天悯人。⑤因为这是一个遍地见英雄的国度。现在我们伫立在新的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必将不断走向辉煌。

    【修身正己】梁启超告诫我们:C.人生在世,要对国家、家庭、社会以及自己尽到应尽的责任。即凡属我们应该做的事,而且有力量能够做得的,我们都要全力以赴,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D。有困难,我们迎上去;有坎坷,我们跨过去。我们要勇敢地扛起这面责任大旗,只有这样,我们才是当之无愧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1)、给语段中的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深痛绝                  ②以身zuò则

    (2)、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被不小心打乱了,请你选出排序正确的一项(     )
    A、②⑤③④① B、②①⑤④③ C、①④③②⑤ D、①⑤②③④
    (3)、文段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历史的星空,因有众多杰出人物而光辉灿烂。 B、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遭受了诸多苦难。 C、人生在世,要对国家、家庭、社会以及自己尽到应尽的责任。 D、有困难,我们迎上去;有坎坷,我们跨过去。
  • 13、根据名著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经典常谈》目录

    《说文解字》第一

    《周易》第二

    《尚书》第三

    《诗经》第四

    三礼第五

    《春秋》三传第六(国语附)

    四书第七

    《战国策》第八

    《史记》《汉书》第九

    诸子第十

    辞赋第十一

    诗第十二

    文第十三

    (1)选择性阅读是阅读《经典常谈》的好方法,请你根据目录和自己的阅读体验向以下同学提出自己的推荐意见。

    ①小明对太极八卦有疑问,不妨去读一读

    ②小兰对先秦帝王将相非常感兴趣,不妨去读一读

    (2)《经典常谈》内容涉及面较广,可根据兴趣进行组合阅读。《〈诗经〉第四》可以与目录中的哪篇联读呢?请从中选择一篇,说说理由。

    我选择 , 理由:

  • 14、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伐竹取道,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垒石为磴 , 十余级乃得度。山胜,盖自此始。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 , 其声溅溅然。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人。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

    (节选自朱熹《百丈山记》)

    【注释】①控:连接。②磴(dèng):山道的石阶。③循:顺着、沿着。④淙:形容水流动的声音。⑤山门:寺院大门。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见小潭(下面)                           自高淙(流下) B、潭中鱼可百头(大约)             不能容十人(允许) C、心乐(代词,指水声)             山胜(取消句子独立性) D、不动(……的样子)             前瞰涧水(然而)
    (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 B、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 C、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 D、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
    (3)、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2)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

    (4)、【甲】【乙】两文写出了潭水、山涧水的什么共同特征?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异同?
  •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夜归鹿门歌

    【唐】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注释】①这首诗作于作者隐居鹿门时,鹿门:山名,在襄阳。②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③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久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简析“鹿门月照开烟树”一句中“开”字的妙处。

  •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爆花

    梁刚

    ①儿子成了众人眼中的差生,这是王莉没料到的。都说儿子遗传妈,但王莉是个学霸,名牌大学的硕士。即便基因遗传出现错误,也不该走得太远。

    ②但儿子偏偏就偷工减料了,就少了好学、勤奋的染色体。从小学到中学,儿子一直与王莉对峙着,学习成绩始终保持全班第一,只是王莉在这头,儿子在另一头。这种极端,仿佛太极的阴阳,让王莉喟然长叹。

    ③真是奇迹!——这是王莉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又是不及格。这道题目已教你N遍了,怎么还是错?或者说;复习时,看你都懂了,怎么一到考试又都忘了。你这个脑子是不是设置了删除程序?

    ④王莉常对同事说:说他笨吧,他三岁就能背几十首唐诗,学前就识五百来个汉字。但读书后,他突然就一泻千里,啥都不会了。小时候沉迷在自己设想的“恐龙战队”里,大了就偷偷玩游戏。

    ⑤眼看就要中考了,王莉非常认真地对儿子说:“你读书不是为了我,是为你自己,读书好了,你的人生就能多一次选择,这是给自己机会。”

    ⑥儿子抬头看一眼王莉,说:看你认真的分上,我也认真地对你说,我不需要这种选择。我已经有了自己的选择。

    ⑦王莉顿时紧张起来,问:你想怎么选?

    儿子从妈手里拿过手机,非常熟练地在屏幕上划拉了几下,选出一段抖音视频,说:看看这段。

    ⑨王莉接过看了一下。抖音录制了一名地铁流浪汉,他自称自己也是一名大学生,还是媒体记者,但他厌倦了职场,便选择四处流浪。按他的话,只要不偷不抢,任何一种生活方式都是平等的,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而虚度,恰是生命的最高表现形式。

    ⑩王莉看了尚在发呆,儿子却理直气壮地说:“你不用担心我,我也可以像他一样,做个自由的乞丐,浪漫而刺激。”

    ⑪王莉顿时警觉起来,说:“这完全是哗众取宠的制作。对,虚度也许是人性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如果每个人都在虚度中生活,那这个民族离灭种就不远了。强大,才是任何一个民族的生存法则。”

    ⑫儿子扭过头,鼻子哼了一声说:“我不管什么民族,我是个小人物,我只为自己活着。”

    ⑬那一次谈话的结果,自然是不欢而散。

    ⑭之后的一天,王莉买来四盆三角梅。儿子见了就说:“我来帮你搬。”

    ⑮“好。”王莉应道,她抬眼看一眼儿子蹿高的背影,心想:儿子干活很勤快,以后做点体力活也能养活自己。但她还是希望儿子有更好的成长空间,就问:“养花喜欢吗,儿子?”

    ⑯儿子放下花盆说:“喜欢。”

    ⑰王莉说:“那这四盆花,我们各养两盆。明年春季,看谁的花开得好。”

    ⑱“好。”儿子爽快地答应了。他喜欢做除学习之外的任何事情。

    ⑲然后,他们就各自打理自己的花了。

    ⑳儿子查了电脑,知道三角梅喜欢水和阳光,不耐寒,其他并没什么特别。

    ㉑但第二年春季,王莉打理的两盆三角梅,爆花了。而儿子养的三角梅,却郁郁葱葱,长满了叶子,花却少得可怜。

    ㉒儿子奇怪了,就问王莉,同在一个院里养花,为什么我长叶子,你爆花?

    ㉓王莉笑说:“为什么?想知道答案吗?”

    ㉔“当然想”,儿子说,“肥料我没少加,光照也充足,又没干到它,但它就是懒花。”

    ㉕王莉说:“三角梅喜欢水和阳光。但水分充足了,它就会‘懒’在成长期,形成懒花,在这个舒适区里,它拼命长叶子,把自己茂盛得一塌糊涂。逍遥够了,才稀稀拉拉开几朵花。在舒适区虚度时光,不仅是人的本性,也是三角梅的。但我给它控水,让它干到叶子凋零,生存面临危机,它便迅速进入生殖期,以大量开花的方式来谋求再生。这时如果施肥得当,加水适中,再加上阳光充足,便会爆花。另外,还要给它修枝,除了木本部分,其他统统剪掉。”

    ㉖儿子听得很仔细,问得也仔细:“什么是木本部分?”

    ㉗“就是主干部分,已经老了的那部分,就像你在校学习,其他的电脑游戏等统统必须修剪掉。”

    ㉘“妈!”儿子打断道,“讲养花就围绕主题,别旁敲侧击行吗?”

    ㉙王莉说:“这两者之间的道理是一样的。爆花,美丽的是自己。儿子,给自己一次美丽的机会吧,人这一辈子不长,美丽更不多。”

    ㉚“好吧,我想想。”儿子道。

    ㉛那一年的夏季,儿子给王莉发来一条微信:“妈,我爆花了,我没想到自己也能考上好高中。”

    ㉜王莉看了嗓子突然一堵,眼泪顿时“暴”了。

    (选自《羊城晚报》,有改动)

    (1)、根据选文内容,下面对文章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写了一位母亲借与儿子不同的养花过程和结果,成功引导儿子转变观念的故事。 B、文章中王莉想尽一切办法希望儿子努力读书,是因为她认为唯有好好读书才有出路。 C、文章第⑧段划线处运用了动作描写,“非常熟练”“划拉”“选出”,生动形象地写出儿子找视频的动作熟练,侧面写出了儿子平时玩手机的水平高。 D、文中多处以王莉与儿子对话来写,塑造了一个对学习持消极态度,却对游戏和流浪生活充满向往的儿子。可见王莉缺乏教育方法。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
    (3)、文章详细写了“栽种三角梅”情节,有什么作用?
    (4)、结合文章和生活实际,谈谈“爆花”带给你的启示。你有过类似“爆花”的经历吗?请写写你的故事。
  • 17、年初,一首《上春山》火遍全网,上春山,上的是春日诗词堆成的诗意之山。优美的诗情,动人的诗韵,也感染了八年级的同学们,大家掀起了一波学习古诗词的热潮。年级组特此开展了“古诗苑漫步”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辑古诗】班级准备编辑一本诗集,主题为“古诗中的传统节日”。请你选出符合诗集主题的诗句,并按照节日的先后顺序补全填空。

    A.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D.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B→   →

    (2)、【悟古诗】活动中,很多同学都选择了富有诗意的古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请你参考下面的示例,阐释一下你的诗句座右铭。

    示例:

    我的座右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它出自李白的诗《行路难(其一)》。它勉励我不要被生活中的困难吓到,要不断克服困难,永远积极向上。

  • 18、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湖南的山川大地,处处让人想起先贤的佳句名篇,请帮助来湖南旅游的小书同学完成填空。

    来到常德,走进桃花林,你能欣赏到陶渊明笔下“(1)”的草木繁茂、落花纷纷的美丽景色;静立湘江边,看着远方的蒹葭,不觉吟诵运用比兴手法的千古名句(2)“蒹葭苍苍,。所谓伊人, , ”感叹古人绵远悠长的思念;来到岳阳,游览湖水激荡、气势宏大的洞庭湖,不禁想起孟浩然笔下的经典诗句“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3) , ”赞叹古人雄浑壮阔的胸襟气魄。

  • 19、下面是小田同学做的字音字形梳理笔记,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
    A、注意区分平翘舌音,如“撺掇”的“撺”读“cuān”,“追溯”的“溯”读“shù”。 B、大部分形近字可根据声旁定读音,如脑畔(pàn),两栖(xī)。 C、注意形近字在书写时的细微区别,如“震憾”要写成“震撼”,“迁徒”要写成“迁徙”。 D、注意成语中音同义不同的字,例如:“眼花缭乱”应改为“眼花嘹乱”,“草长鹰飞”应改成“草长莺飞”。
  • 20、作文

    杨绛遇见老王,懂得了人际的尊重;“小先生”遇见拐脚男孩,懂得了教育的呵护……生活中我们总会遇见一些默默无闻的小人物,而他们也总会让我们懂得许多道理。

    请翻开你的回忆,为大家简述这样一个有温度的人物。

    以“记忆中的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②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③字迹工整;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⑤不得抄袭、套作。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上一页 252 253 254 255 25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