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炎帝之少女诸儿竞走取之 B、大漠沙如雪日初出大如车盖 C、故为精卫西出阳关无故人 D、群儿戏于庭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
2、 下面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A、相对相互相貌好言相劝 B、稍微稍后稍息稍纵即逝 C、结束总结团结张灯结彩 D、哄闹哄骗哄抢哄堂大笑
-
3、 下面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挪移 证剧 凑和 五湖四海 B、书藉 严峻 唯恐 心平气和 C、齿轮 通霄 坚硬 焉之非福 D、残暴 领域 拨弄 万象更新
-
4、 下面四组词语中带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溺水(nì)敞开(chǎng)家雀儿(què)菜畦(qí) B、麦秆(gǎn)灰烬(jìn)依偎(wèi)搅和(huó) C、给予(jǐ)侵袭(qīn)哺育(bǔ)立即(jí) D、徘徊(huái)刹那(shà)窥伺(sì)僻静(bì)
-
5、作文。
破晓的微光划破黑夜,让我们看到白昼的希望;萤火虫的微光汇成星河,让我们看到聚集的力量。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是一缕微光,给他人带去希望,带去力量,带去······你曾是谁的微光呢?请以“我是一缕微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 -
6、按要求回答问题。
【甲】“小弟弟,我告诉你一条正确的道路,因为我知道你会有出息,我讨厌那些苟且偷生的家伙。现在全世界都燃起了熊熊烈火,奴隶们起来造反,他们要推翻旧世界。但是,干这种事需要的是勇敢的阶级弟兄,而不是jiāo生惯养的公子哥;需要的是能够坚决斗争的钢铁战士,而不是那种遇到打仗就像蟑螂见到阳光马上往墙缝里钻的软骨头。”
【乙】无线电广播把失明所夺走的东西又还给了他,他又可以学习了。于是他凭着一股永无止境的强烈欲望如饥似渴地学习,忘却了不断侵袭全身的发热和剧痛,忘却了双目火烧火燎的肿痛,忘却了生活对他的残酷无情。
(1)、【甲】文中的“我”指的是(填人名)。(2)、结合上面两个语段,简要概括促使保尔成长的因素。(3)、下列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内容或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由前苏联作家尼古拉·阿里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是一部以作家自己为原型的长篇自传体小说。 B、作品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写人物以叙事和描写为主,环境描写也很出色,语言简洁优美,富有表现力。 C、小说中的日记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如冬妮娅的日记,记录了保尔与伤病做斗争的过程,丰富了主人公的形象。 D、手风琴在小说中多次的出现,它不仅是抒发情感的乐器,也是启迪思想的利器,还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写家
刘建超
①老街称手艺活做得精湛的人为“家”。在老街,你字写得好,写家:你戏唱得好,唱家;你武艺练得好,练家······能被冠之为“家”就是最高的赞誉,说明你手艺活做得好,为人处世德行还高。
②高德位就是老街的写家。
③高德位自幼酷好书法,三岁跟着爷爷练习书写,八岁便“正草隶篆”四体皆能,年方二十就已在老街成名。
④时年,老街人众筹资金,重修千年古寺清凉寺。耗时两年,清凉寺修葺一新。寺庙征集“清凉寺”题字,便在寺门口处,立下巨型空白石碑,备足笔墨。但凡写家皆可来题字,只要题写的寺名,满月无人擦去重写,即可入选。
⑤每日,文人墨客、乡绅贤达都会聚于寺庙碑前,对碑上的题字道长论短。碑上写家所题之字,大都过不了两天就被替换。
⑥有人请出“李半街”。“李半街”在老街可是大名鼎鼎,老街有半条街的商铺牌區,都出自他的手。“李半街”提笔写下“清凉寺”后,便无人再来抹碑题字,转眼半月过去。
⑦五月十五,高德位陪母亲来寺庙烧香拜佛,高德位看到石碑前围了许多人,问清缘由,也凑近看字。他边看边自语,字是磅礴,少些隽永。
⑧毛头小子竟然敢对“李半街”的字妄加评论,有人揶揄:“别光说不练啊,有本事你也来两笔。”
⑨高德位年轻气盛,挽起袖子说:“也不是不可啊。”
⑩他拿起抹布,在众人的惊呼声中,擦净石碑,提起毛笔,饱蘸墨汁,略微思索,笔走龙蛇,写下“清凉寺”三个字,便转身扶着母亲离去。
⑪有人把高德位“胡闹”的事传给“李半街”。他也很是诧异,来到寺庙石碑前,端详着石碑上的字,足足有半个时辰,最后留下四个字:后生可畏。
⑫高德位题写的“清凉寺”被寺庙制成金匾,悬挂在山门殿上。
⑬老街人把写家戏分成三个阶段:初级阶段的写家,书法是没有人要也给写:中级阶段的写家,书法是有人要了才给;高级阶段的写家,书法是要了也不给写。
⑭高德位的书法在老街是哪个阶段还真不好定性。
⑮他家境并不富裕,幼年练习书法,笔墨纸砚是供给不及的,只能蘸着水在石板上写字。即便如今他在老街已经成名,却依然拮据节俭。
⑯老街人厚道,不会当面送他文房之物,他早上打开大门,门墩上经常有街坊四邻送来的笔墨砚台,从不留姓名。
⑰高德位出名后,每年过春节,他都要在大门外,支起个书桌,义务为老街人写对联,历来分文不取,从不间断。老街不少的写家就是靠过节写对联赚钱贴补家用的。
⑱高德位的行为,自然遭到不少写家议论:“你高德位也是老街名家,支摊儿写对联与你身份不符,还不收费,这不是惹同行吗?”高德位笑笑说:“老街人待我厚道,逢年过节给街坊写个对联,添点福气,增加点喜气,我也就写写字这点能耐,计较啥啊?”
⑲你说高德位不计较?他还真是计较。
⑳毕伍是洛城一位要员的儿子,他有几位富家子弟的朋友,听说高德位是老街出名的写家,便携礼上门求字。毕伍见到高家破落,高德位衣衫褴褛,他的言行便骄横轻慢。
㉑高德位也不言语,将毕伍所送礼品掷之门外,转身进里屋,不再搭理。
㉒高德位六十七岁病逝。那年,他的身体状况已经很差。到年三十这天,还是摆出桌子,拿出笔墨,为街坊四邻写对联,他从白天写到黄昏。
㉓风冷天寒,排在后面等待写春联的乡邻,看他身体虚弱,不忍打扰,便散了回家,他们把空白对联贴在大门上。
㉔老街把空白对联叫贴“甜对子”,这个“甜”不是蜜糖的意思,而是清淡无味之意。写了宇的对联叫“咸对子”,意思是有了滋味。
㉕暮色四合,天空飘下片片雪花。高德位喝了点热汤,就让儿子搀扶着,打着油布伞挨家挨户去寻找贴了“甜对子”的人家。他一手掌灯,一手挥毫,认真地把一家一家的“甜对子”写成“咸对子”。
㉖大年初一,看到自家大门对子由“甜”变“咸”的乡邻,心有感激,相约来到高家府上,给高德位拜年。
㉗高德位已在睡梦中仙逝 , 老街大雪皑皑。
(1)、请从“高德位”的视角梳理他与书法紧密联系的一生。人生阶段
人生故事
成名前
自幼酷爱书法,虽生活拮据,但勤奋练习。
成名
“清凉寺”题字,一战成名。
成名后
①:
②;
③。
(2)、文章设计“李半街”和“毕伍”两个人物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相关内容分别分析。(3)、请联系全文,分析尾段加点词语的使用有何妙处。(4)、有人说,对普通人人性亮点的开掘与呈现是作家提升作品思想内涵的重要手段。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学校拟开展“护革命文物,传红色精神”主题活动,提供了以下材料。请你根据材料完成任务。
材料一
在湖南汝城“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讲解员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艰苦卓绝的长征路上,三名女红军借宿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村民徐解秀家中,晚上她们拿出仅有的一条被子与徐解秀母子合盖,临走时剪下一半留给他们母子过冬。后来,徐解秀常讲,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半条被子”的故事,让我们领悟到这段历史所蕴含的精神,得到心灵的洗礼和启迪。
(摘编自胡革平《讲好“半条被子”故事,凝聚追梦前行力量》)
材料二
近些年,红色博物馆对公众的吸引力显著增强,一些展馆不断丰富陈列手段,努力提高展陈设计水平,使陈列展示更加丰富,留住许多年轻观众。在讲解方式上,一些红色博物馆注重把握“物”与“史”的关系,物配合史,在讲“物”的同时,更注重“史”,把史作为展示的中心,以突出文物蕴含的革命精神。以“物”说史,渐渐让红色博物馆成为传承红色精神的历史课堂,成为民众日常出游的热门选项。
(摘编自余玮《讲述博物馆里的红色故事》)
材料三
革命文物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让革命文物焕发恒久光彩,需要加快革命文物资源数字化进程。广州市上线“花城红图:广州市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数字化展示应用系统”小程序,打开地图,革命文物分布一目了然,点击图标,还能查看文物现状照片、文物简介与讲解视频。在科技助力下,日益丰富多元的体验与互动方式,拉近了革命文物与人们的距离,增强了革命文物的吸引力、感染力。
(摘编自尹双红《让革命文物焕发恒久光彩》
材料四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多数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的不可移动文物受到了重视,并得到妥善保护,但仍有部分不可移动文物亟待保护。1936年,红十五军团在攻下下马关城后,军团长徐海东将指挥部设在下马关的南门城墙箭楼上。如今箭楼已经不复存在,下马关古城墙因村民修便道被凿开一条豁口。未得到妥善保护的革命“家址”也是革命文物的一部分,需对其进行抢救性保护。
从合理利用的方式上看,目前有些地区革命文物保护仅有建设基地、红色旅游、阅读红色经典等几种有限的利用方式。各地应根据革命文物的实际情况,创新革命文物的合理利用方式,如红色皮影戏、红色实景演出、红色节日庆祝等方式,鼓励民众对革命文物保护的有效参与,进而增强革命文物的教育效果。
从革命文物的资源整合角度讲,革命文物与其他类型文物,以及相关的非物质资源的协同保护机制尚未建立。这不利于对革命文物价值的深入发掘和阐释,也不利于对革命精神的弘扬。
(摘编自田艳、李帅《革命文物保护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研究》)
(1)、下列是对材料的理解与分析,请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A、红色博物馆丰富陈列手段,优化展陈设计,有利于吸引更多年轻人。 B、“花城红图”小程序为市民了解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提供了便捷的渠道。 C、下马关古城墙、箭楼没有得到妥善的保护,主要与其不可移动有关。 D、红色旅游、红色皮影戏及红色实景演出都是对革命文物合理利用的方式。(2)、请用材料二“以'物”说史”的方法,向同学们阐述材料一中“半条被子”故事所蕴含的精神。(3)、为更好地传承红色精神,请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提出保护利用革命文物的建议。 -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杂说四·马说》)
【乙】
韩愈传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 , 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故虽有名马/故不为苟得也 B、不以千里称也/先帝称之曰能 C、才美不外见/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D、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2)、请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
(4)、【甲】文和龚自珍《己亥杂诗》都围绕人才问题发表了看法,请说说两文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试加以说明。《己亥杂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灭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5)、“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请你谈谈韩愈是下面的哪一种。结合【甲】【乙】文与链接材料简要分析。【链接材料】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A.难遇伯乐的千里马
B.善识千里马的伯乐
C.两者皆是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高是人之常情,但是造成孩子身体和心理压力太大,从而影响到身体和心理健康就得不偿失了。父母总是认为,对孩子要求高,都是为了孩子好。但父母并不知道,对孩子要求完美,不容许他们犯错,有悖孩子的成长规律,必定会给孩子的身心带来伤害,也会给父母造成无法挽回的悔恨。家长需要充分和孩子交流,尊重孩子,听取孩子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既要让孩子努力学习、充实提高,也要让孩子得到放松、心情愉悦。
材料二
(1)、开完“家长期待对孩子的影响”主题家长会后,班主任刘老师准备编写一条短信发给各位家长。请根据材料一帮刘老师拟一条一句话温馨提示类短信,不超过18字。(2)、请根据材料二“全国八年级学生父母期望和积极心理状况的关系”图示,写出你的研读结论。要求:至少两条。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型民族舞剧《醒·狮》以广东醒狮和南粤非遗项目为元素,充分展示了岭南文化及湾区精神。每一次展演,都能让观众chén zuì其中,并深深为之zhèn hàn。南拳、狮鼓、木鱼歌,让人仿佛回到了散发着古香的岭南,nài rén xún wèi。
如今,醒狮不仅是____,____而且是深入岭南人骨髓的____。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使醒狮文化正焕发着青春活力。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chén zuì
zhèn hàn
nài rén xún wèi
(2)、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种表演 一种艺术 一种文化 B、一种艺术 一种表演 一种文化 C、一种表演 一种文化 一种艺术 D、一种艺术 一种文化 一种表演(3)、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通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使醒狮文化正焕发着青春活力 B、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使醒狮文化正散发着青春活力 C、随着年轻人越来越多的加入,醒狮文化正焕发着青春活力 D、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醒狮文化正焕发着青春活力 -
12、默写古诗文。(1)、长风破浪会有时,(李白《行路难》)(2)、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 。(陶渊明《桃花源记》)(3)、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 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4)、 ,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刘禹锡《酬 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5)、离别思念是古诗中常见的题材,如“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既是离别时对朋友的安慰,又表达一种豁达情怀;“ , ”(李白的《送友人》)用白云飘然而下、红日徐徐下落,衬托离别的依依不舍;“ , ”(杜甫《石壕吏》)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
13、探寻平凡中的美,请完成下面小题。
芋叶亭亭
罗芹仙
①刚刚过去的夏季,餐桌被几片芋头叶子生动着。
②芋头是母亲自己种的,今年过年前给我带了些,吃过几回,还剩了十来个,一直放在塑料袋里。暮春时节拿出来一看,全都长出了粉嫩嫩的芽尖,芽根周围伸出一些白色的根须。其中有两个连体的芋头,顶着朝天辫似的嫩芽,造型尤其可爱,遂装在一个玻璃杯里,加了些水,置于窗台。
③嫩芽见了光,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生长着。先是从芽尖冒出嫩绿的小尖角,细看能看出那是卷状的叶苞。叶柄快速长高,有时一天能长几厘米,蓬勃的生命力简直叫人吃惊。叶苞随之慢慢展开,先展开一半,再展开另一半,颜色是新鲜娇嫩的绿。没几天,叶柄便有几十厘米高了,叶片也全展开来。纤长的叶柄婀娜着托起椭圆形的叶片,便有了亭亭的姿态。这时候,在两个叶柄的根部,又探头探脑地钻出了一个绿色的小尖角,是两个新生的叶苞。
④窗外的阳光像磁场般吸引着芋叶一点点向外倾弯,成了鞠躬的姿势。转天早晨,我把杯子换了个方向,想着这样能让它们挺直一些。到下班回家时,见叶片像向日葵一样,竟然掉了个头,仍然弯腰低头朝着窗外的阳光行礼。虽然知道植物有向光性,但还是觉得惊奇,生命的执着总是令人感动。
⑤叶柄越长越高,玻璃杯已经无法容身,找了一个玻璃花瓶给它们搬了家,并移放到餐桌上。这样一来,我每天吃饭时,目光平视所及,就是这几片绿意盎然的芋叶,总想说一声:芋,你好!《说文解字》关于“芋”字是这样记载的:“大叶实根,骇人,故谓之芋也。”大意是人们见到芋的叶子竟然这么大,忍不住惊呼。你也“吁”,我也“吁”,于是就有了“芋”的称呼。得知这样的解释后,再看“芋”字,觉得多了几分幽默的意味,忍不住想笑。
⑥不过我养的这几个叶片并不大,与我的手掌差不多大小。但作为水培绿植,这不大不小的叶片加上错落有致的造型,却是别有一番风韵。
⑦人们总爱把芋叶和荷叶放在一起比较,它们的确有不少相似之处,一样碧绿的颜色,一样硕大的叶盘,一样亭立的姿势。仔细看,其实也有许多不同之处。荷叶是圆盘形的,叶脉从圆心向四周辐射;中间大都凹成碗状,很容易蓄住水珠,珍珠般的水滴在绿绸似的叶面上滚来滚去,是一道意趣盎然的风景。而芋叶是稍显狭长的心形,叶脉从中间往两边辐射;芋叶大多是前倾的姿势,不能像荷叶那样滚“珍珠”,但它会挂“钻石”。前段时间,正是梅雨时节,空气特别潮湿,一到晚上,芋叶的叶尖就挂上一颗水珠,灯光之下就像亮闪闪的钻石。
⑧尽管芋叶与荷叶有诸多相似之处,但极少进入人类的审美领域。古往今来赞美荷的诗文何其多,甚至连枯萎的荷叶都要“留得枯荷听雨声”。可写芋叶的却少之又少,我只知道一句“芋叶瓜藤绿满田,数家烟火接平原”。看到这句诗,脑子里跳出写荷叶的“接天莲叶无穷碧”。同样是广阔的绿,一个接的是地,一个接的是天,一个连的是烟火人间,一个连的是理想天堂。
⑨生活平凡如芋,或许不能如荷般开出娇艳的花朵。但若我们用心观察柴米油盐的日常,尘世烟火何尝不可以是一道别致的风景呢?就像这花瓶里的亭亭芋叶。
(《人民日报》(2024年08月14日第20版))
(1)、阅读全文,补全下图。芋叶——芋叶生长——芋叶——芋叶——赞美芋叶
(2)、标题“芋叶亭亭”,“亭亭”是个叠词。诗歌中也常用叠词增强诗词的音韵美、意境美和感染力,这让我们联想到了运用叠词两句诗:“ , 。”(3)、语言之美不仅体现在词语上,还体现在句子的修辞运用上,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这时候,在两个叶柄的根部,又探头探脑地钻出了一个绿色的小尖角,是两个新生的叶苞。
(4)、请你为“到下班回家时,见叶片像向日葵一样,竟然掉了个头,仍然弯腰低头朝着窗外的阳光行礼。”这一句设计两处重音。(5)、《朝花夕拾》中的“芋叶”链接资料: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葵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朝花夕拾·小引》
请从下列篇目中任选一篇,结合具体内容谈谈它为何能成为鲁迅心中“别致的风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无常》
-
14、班级开展“美的内涵”主题探究活动,请完成以下小题。
【材料一】
①美(拼音:měi)是汉语常用字,初文见于商代甲骨文。

②美是个会意字。《说文解字》认为“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给膳也。”段玉裁作注:“羊大则肥美。”羊肉味道鲜美,因而人们常常将“美”字拆成“羊”、“大”,说“羊大为美”。从上图的甲骨文来看,“大”上部的构件并不是羊头,而是像羽毛之类的装饰物。一人(大)的头上装饰着高耸弯曲的羽毛或类似的头饰状,自然是美丽的,所以才拿来创造美丽、美好等意义。
(摘自《“美”的字源学探究》,有删改)
【材料二】
①美,是一个充满魅力和神秘的词汇,它如同夜空中闪烁的繁星,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正因为对于美的定义不同,才造就了这世间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画面。在艺术家的眼中,美可以是梵高笔下绚烂炽热的向日葵,那明艳的色彩和扭曲的形态,表达着对生命的热爱与激情;对于摄影师来说,美或许是捕捉到的那一个震撼人心的瞬间;在文学家的笔下,美可以是细腻动人的情感描写,让读者的心随之起伏;对于普通人而言,美可能存在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也许是一朵盛开在路边的小花,虽然不起眼,却能给人带来一天的好心情。
②不同的文化背景也赋予了美不同的内涵。东方文化中的含蓄、内敛之美,与西方文化中的奔放、热烈之美形成鲜明对比。在东方,我们能看到古典园林的曲径通幽、诗词歌赋的意境深远;而在西方,则有宏伟的建筑、激昂的音乐等。这些文化差异造就了各具特色的艺术作品和审美观念。
③然而,无论美的定义如何多样,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能够触动人们的心灵。美可以是震撼的、惊艳的,也可以是温柔的、细腻的,但它总是能让我们在某个瞬间感受到内心的共鸣,让我们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感悟和体验。
(摘自《美在不同情景下的多元定义》,有删改)
【材料三】
①最近,一些另类整容项目在网络流传,“精灵耳”“颅顶增高”“小腿神经切除”,这些为了变美不惜付出健康代价的行为引发大众关注。在一项调查中,近六成年轻人有容貌焦虑。当下,一些扁平化、单一化的审美观念正让不少人尤其是年轻人陷入对容貌的焦虑之中。
②今年,中青校媒调查面向全国2063名青年学生发起的关于容貌焦虑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如下图:

③面对当下来势汹汹的“容貌焦虑”,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念。什么才是真正的美?美的标准是什么?每个人有着不同的美,正如——莱布尼茨说的,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指望用一种固定模式来定义人的美是荒唐的,也是绝对不可行的。人类审美多样性是人类魅力的来源,是社会审美体系丰富多元的保障,千篇一律的“网红脸”,既是审美的病态,也是把人类审美引向单调的误导。其次,人的美有内在与外在,由心灵、品行、外表等多种元素构成,过于关注颜值,是对外貌的商品化,是低俗而肤浅的认知。
(节选自《数字会说话:困在“容貌焦虑”里的人们》,有删改)
【材料四】
①美容整形虽然可以显著改善外貌,但也存在不少风险。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美容整形风险:
②(一)感染:手术过程中破坏皮肤屏障,术后护理不当容易导致细菌侵入伤口,引发感染,严重时可能引发败血症或器官衰竭。
③(二)血肿与淤血:手术过程中血管受损,血液渗出到周围组织,导致手术区域肿胀和瘀伤。
④(三)疤痕:手术切口处容易留下疤痕,疤痕的明显程度因个体差异而异。
⑤(四)麻醉风险:美容手术通常需要麻醉支持,麻醉过程中存在药物过敏、呼吸抑制、心跳骤停等风险。
⑥(五)手术失败与并发问题:任何手术都存在失败的风险,美容整形也不例外。手术失败可能表现为效果不理想、手术部位变形或功能障碍等。
⑦(六)脑血管栓塞:面部注射填充技术可能导致脑血管栓塞。这种情况可能导致失明、偏瘫、昏迷甚至死亡。
(来源:《整形美容存在的六大危害,不要为了追求美丽而忽视风险》,有删减)
(1)、下列表述与上述材料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关于“美”解释为“从羊从大”的说法来自于《说文解字》。 B、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中的“美”具有相同的文化内涵。 C、人类审美多样性是人类魅力的来源,是社会审美体系丰富多元的保障。 D、手术过程中破坏皮肤屏障,术后护理不当可能导致细菌侵入伤口,引发感染。(2)、请你根据材料三中的柱状图中信息,说说当下年轻人产生容貌焦虑的两点主要原因。(3)、请根据材料一、二、三,梳理“美”的不同内涵及形成的原因。(4)、小美的姑姑认为自己的鼻梁不够高挺,想去整形医院“矫正”,小美想劝说姑姑要慎重。请结合上述材料,帮小美拟写劝说语。 -
15、小深与小文交流送友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请将他们的交流补充、完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 】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小深:诗中的“杨花”就是柳絮,柳絮飘忽不定,“子规”就是杜鹃鸟,杜鹃的叫声近似于“不如归去”的发音。
小文:你这么一说,我马上就感受到了伤感的气氛。可诗中的“明月”给我的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它不仅仅是月亮。你觉得还可以把明月看成什么呢?说说你的理由。
小深:
-
16、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世说新语·咏雪》)
【乙】一夕腊尽隆寒,先君①与客分赋花、月、风、雪四诗,沉吟未就。予②与仲弟嬉戏堂下,扰乱诗思。先君叱之使去 , 予鼓掌笑曰:“吟诗乐事,苦吟徒自苦耳。”客曰:“小子亦能诗乎?”即应声云:“瓶中一枝花,窗外一轮月。花落月归天,风吹满地雪。”座客皆惊 , 谓能四题合作,词约景该③ , 长大当为作者。
(释成鹫《纪梦编年》)
【注释】①先君:已故的父亲。②予:我。③该:同“赅(gāi)”,完备,具备。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词。①撒盐空中差可拟
②未若柳絮因风起
③先君叱之使去
④座客皆惊
(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⑴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⑵词约景该,长大当为作者。(请结合下列提示翻译)
词语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查询结果
约
①拘束,限制;②事先说定;③节俭;④简要,简单。
作者
①文章的写作者;②创始之人;③称在艺业上有卓越成就的人。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写的文言志人小说,记录了汉末到东晋一些名士的言行与逸事。 B、甲文中“公大笑乐”一方面是对谢道韫的回答表示赞赏,一方面是对和睦家风感到满意。 C、甲、乙两文的第一句话都交代了时间、主要人物和事件。 D、甲文中的“公”是对上了年纪的男子的尊称。令尊、令堂、贤弟是汉语中常用的敬辞称谓,而家君、犬子、鄙人是汉语中常用的谦辞称谓。(4)、谢道韫和释成鹫都以小小年纪却文采斐然著称,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他们的语言各自妙在哪里。 -
17、【活动二】朋友交往探究;请阅读“有朋自远方来”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同学们整理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愿意交往的人
不愿交往的人
相貌
性格
品质
两面三刀的人
不讲义气的人
有不良嗜好的人
小学生
24℅
56℅
20℅
49℅
33℅
18℅
初中生
13℅
62℅
25℅
41℅
46℅
13℅
高中生
8℅
51℅
41℅
56℅
38℅
6℅
材料二: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冯梦龙)
除了一个知心挚友以外,没有任何一种药物可以治疗心病。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培根)
古人说:“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交,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久闻之后,香可变得寻常,臭可以变得寻常,习面安之,就不觉其为香为臭。(朱光潜)
材料三:

字源解说:甲骨
像两串玉
(比喻品行好的人)系在同一根绳
上,形成更大的一挂玉串。古代货币单位,以五贝为一系,两系为一朋。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
是玉羽串在一起,以并列的羽毛
强调同类并列平等,是志趣相投的结交者。隶
在篆文字形基础上有所变形。(1)、根据上面的材料,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志趣相投,地位平等是成为朋友的条件之一。 B、朋友之间会相互影响 ,交友需谨慎。 C、品性高尚的人,更容易交到朋友。 D、两面三刀的人更容易跟别人成为朋友。(2)、根据材料一,你能得出哪些有意义的结论?(3)、晚餐时间,好友小语向闺蜜小文“吐槽”:“真是不公平!每次默写之后同桌互批,我都会改松一点,放她一马,可她却改得好严,影响我的成绩!”如果你是小文,你会如何劝说小语? -
18、【活动一】慧眼寻美齐参与;“自然风趣”学习小组,开展“慧眼寻美”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阅读以下文段完成问题。
我们在课文中领略了朱自清笔下春天的生机盎然;刘湛秋笔下夏雨的热烈粗犷;老舍笔下济南冬天的秀气温晴。其实我们身边也有别样的秋意:穿过(A.人声鼎沸;B.眼花缭乱)的街市,来到丛林里、海岸边,青林碧海摇曳生姿,粉黛妖娆;听潮涨潮落美不胜收的大自然风光里,我们即使能发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也能让追逐奔忙的心重归宁静。
(1)、请按要求完成任务。①给加点字注音。
粗犷
②看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cháng yáng
(2)、请根据语境,将正确成语的选项填写在下面。(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春》的作者是朱自清,散文家、诗人、学者。代表作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B、“青林碧海摇曳生姿”中“青林”和“摇曳”都是名词。 C、“我们即使能发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也能让追逐奔忙的心重归宁静。”此句关联词使用错误。 D、文段中画波浪线的“美不胜收”中的“胜”是尽、完的意思,这个词指美好的事物太多,一时间看不完。 -
19、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痕迹
英约翰·罗斯金
把每一个黎明看做生命的开始
把每一个黄昏看做生命的小结
让每一个这样短短的生命
都能为自己留下一点儿可爱的事业的脚印
和你心灵得到充实的痕迹
在人的生命历程中,我们每个人都会留下自己的痕迹。只是这痕迹有的清晰,历经岁月而不蚀;有的模糊,不待日久而消失。回想起来,有的令人愉悦,有的令人怅惘……那么,关于“痕迹”,你有怎样的经历?又有什么感悟呢?
请以《▲的痕迹》为题目,写一篇作文,可以讲述自己的经历,也可以阐述观点、畅谈感悟。
要求:⑴将题目“▲的痕迹”补充完整。⑵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少于600字。⑶行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
20、名著阅读。阅读名著要关注书名。
请在探究朱自清《经典常谈》和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两部著作的书名基础上,回答下面的问题:
(1)、《经典常谈》的书名较为直接,但其中的“常”字值得关注。你认为朱自清为什么要在书名中用这个“常”字?(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书名采用了比喻的修辞。请以保尔·柯察金的人生经历为例,谈谈该书名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