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请回答“制作和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相关问题。

    (1)、请给图一中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正确排序
    (2)、步骤③中滴在载玻片中央的液体是。若某同学在步骤③中滴加的液体为清水,你认为这位同学能否在视野中看到完整的口腔上皮细胞(填“能”或者“不能”)。
    (3)、图二中,甲细胞的位置从视野1变为视野2,其操作应该是将玻片标本往移动。
    (4)、图三是A、B两位同学用显微镜观察口腔上皮细胞时的效果图:你认为同学的观察效果较好。另一位同学在图一的步骤(填序号)出现了失误,导致观察效果不好。
  • 2、以下是制作和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图示。请分析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请给图一中的操作步骤正确排序
    (2)、制作该临时装片时,用于染色的试剂是。染色后再观察时,可以清楚看到细胞中被着色最深的结构是
    (3)、步骤③盖盖玻片时,之所以要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放下,目的是避免盖玻片下出现
    (4)、若将图二的甲转化成乙后,视野变得模糊,需要调节准焦螺旋使物像变清晰。
    (5)、如果观察时,视野中出现污点,移动目镜和玻片标本后,污点都没有移动,那么可以判断污点在上,应该使用将其擦拭干净后再进行观察。
  • 3、学校兴趣小组用显微镜观察写有字母的载玻片,请结合图回答以下问题:

    (1)、对光时,首先转动图1中的结构(填序号),选图3中的物镜(填字母),使物镜正对通光孔,接着转动遮光器选择较大光圈,最后调节图1中的结构⑦(填名称),直到看到明亮的圆形视野。
    (2)、调焦观察时,首先要转动图1中的结构(填序号)下降镜筒,此时眼睛应从侧面看着(填名称)以免压碎标本。
    (3)、图2中观察到物像为字母d,那么实际上在玻片标本上的应该字母 , 图2从甲到乙,是从低倍镜切换高倍镜,此时(填“需要”或者“不需要”)转动粗准焦螺旋,并且换到高倍物镜后视野会变(亮/暗)。
  • 4、我们吃红心火龙果时,手常常被染成红色,这是因为细胞的哪个结构被破坏了,才导致火龙果细胞内的汁液流了出来(  )
    A、液泡 B、细胞壁 C、细胞膜 D、细胞质
  • 5、清水中的洋葱内表皮细胞不会吸水涨破,原因是植物细胞具有(  )
    A、液泡 B、细胞壁 C、细胞膜 D、细胞质
  • 6、如图为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制作过程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若出现如图所示的视野,可能因为是步骤①操作不当 B、若视野中细胞重叠,则可能是步骤②操作出现问题 C、步骤③要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的目的是保持细胞形态便于观察 D、图中正确的操作顺序为③②④①
  • 7、在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时,染色的目的是(       )
    A、将活细胞杀死 B、固定细胞结构 C、便于观察细胞结构 D、以上都不对
  • 8、下列关于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用显微镜观察英文字母“pq”时,视野里看到的字母仍是“pq” B、显微镜的目镜10×,物镜40×的镜头组合放大倍数是400× C、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物像在视野右下方,要想将物像置于视野正中央,应将装片移向左上方 D、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目可能越多
  • 9、如图所示①②③④为显微镜的不同镜头,下列哪种组合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最多(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10、用双目显微镜观察时,如果想要调节视野亮度,应该调节显微镜的哪个结构?(  )
    A、底光源 B、反光镜 C、光源调节旋钮 D、细准焦螺旋
  • 11、中国传统的诗句、成语和谚语中蕴涵了不少生物学知识。下列成语中体现生物基本特征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螳螂捕蝉——体现了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B、种瓜得瓜——体现了生物能遗传 C、蜻蜓点水——体现了生物能进行呼吸 D、打草惊蛇——体现了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 12、如图是昆嵛山常见的绿步甲和冰清绢蝶两种不同的昆虫,要弄清楚这两者在形态结构以及生活习性上有哪些差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需进行较长时间的观察,同时积极思考 B、只需用肉眼观察即可,不用借助其它任何观察工具 C、要实事求是,全面、仔细观察,无需与他人交流 D、观察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记录
  • 13、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是一种常见的昆虫,其生活习性是昼出夜伏,喜欢在白天叮咬人。研究人员发现白纹伊蚊对某些杀虫剂具有抗药性。研究发现白纹伊蚊对杀虫剂1、2抗药性结果如图所示。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白纹伊蚊具有很强的能力,能产生大量后代。
    (2)、未使用杀虫剂1之前,这些后代中就有抗药性强的个体,也有抗药性弱的个体。白纹伊蚊个体的抗药性出现差异,由此可知生物的变异是(“定向的”或“不定向的”)。
    (3)、当喷施杀虫剂1时,抗药性弱的白纹伊蚊逐渐被淘汰,抗药性强的个体生存下来并遗传给后代,药物在决定白纹伊蚊个体的生存或淘汰过程中起到了作用,从而使白纹伊蚊群体中抗药性个体的比例越来越多。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生物的进化又是(“定向的”或“不定向的”)。
    (4)、分析曲线可知,使用杀虫剂Ⅰ后的第六年,害虫适应了具有杀虫剂的环境,这种适应的形成是的结果。当第七年使用杀虫剂Ⅱ时,害虫由于不适应改变了的环境而大量死亡,经过再次积累,新的(填“有利”或“不利”)变异重新适应环境。
    (5)、图中可以看出,开始使用杀虫剂1的1~3年效果较好,后来随着年限延长,杀虫剂1的效果越来越(填“强”或“弱”)。
    (6)、在灭蚊剂普遍使用的地区,人们发现杀虫剂灭蚊效果变差。如图①~④表示一段时间内蚊的数量变化,[?]→喷洒灭蚊剂→[?]一段时间后→[?]→喷洒灭蚊剂→[?],下列排序最合理的是       (单选)。

    A、②①③④ B、②④③① C、②③④① D、②④①③
    (7)、对付白纹伊蚊,除使用杀虫剂外,还可以“以鸟治虫”、“以菌治虫”、“以虫治虫”等,你认为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列出一条即可)。
  • 14、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我国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发展新技术。

    资料一:“天宫课堂”第三课在中国空间站正式开讲。拟南芥和水稻这两种植物是此次太空授课的主角。它们经历了120天的空间培育生长,完成了从种子到种子的发育全过程。

    资料二:针对沙漠蝗虫席卷非洲之角和西南亚各国灾情,中国科学院科研团队利用卫星遥感及相关数据,对沙漠蝗虫灾情开展动态监测预警,为中国防控蝗灾入侵提供依据。

    资料三:2023年1月,据央视新闻报道,我国首次采用体细胞克隆技术对现存群体中的百吨优良个体进行种质复原保存,并用于良种奶牛高效繁育。该技术在新领域的应用,避免了引进活牛的生物安全风险,极大地挽救了濒临淘汰的优质种质资源。

    (1)、根据资料一,拟南芥和水稻在太空中的培育属于(填“有性”或“无性”)生殖。
    (2)、太空诱变获得的水稻种子经过选择,培育出高产、口感好及营养丰富的新品种,这种育种方式为育种。这种变异属于(填“可遗传”或“不可遗传”)变异。
    (3)、资料二中,沙漠蝗虫对粮食作物危害严重,专业技术人员采取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法开展统防统治。在蝗灾中,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是其发育过程的 时期。专家利用无人机设备喷洒生物药剂,以及引入天敌如鸡鸭、鸟类、蛙类等结合来消灭沙漠蝗虫的方法都属于
    (4)、下图为沙漠蝗虫种群密度变化示意图。其中A 点到C点选择喷洒药剂,CL点到E点则利用天敌防治。根据曲线对比两种治虫方法,哪种方法更优呢?。(填“喷洒药剂”或“天敌防治”)

    (5)、根据资料三,图是克隆小奶牛的技术路线图,请根据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重组细胞在生殖过程中类似于(填细胞名称)。将重组细胞植入牛3的子宫里进行发育,几个月后,牛3分娩产下小奶牛,若牛1雄性,牛2为雌性,则小奶牛的性别为。该过程说明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的(填细胞结构)中。

    若自然状态下,有性生殖产下的小奶牛为雌性的概率是 %。

  • 15、传染病是人类健康的大敌,人类与传染病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东晋时期《肘后备急方》提到:可将麻风病患者送入深山进行隔离,防止更多人感染麻风,这相当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
    (2)、北宋时期,我国人民最早采用接种人痘的方法预防天花。1796年,詹钠发明了牛痘接种法来代替人痘接种法,这两种方法都属于(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从免疫的角度分析,接种的牛痘病毒属于(填“抗原”或“抗体”)。
    (3)、19世纪,巴斯德和科赫等科学家陆续发现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是引起传染病的“罪魁祸首”,它们统称为
    (4)、2020年春节期间,一场由新冠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突然爆发,国家即刻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进行疫情防控,如:①出行坚持佩戴口罩;②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③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作息规律,以增强自身体质和免疫力;④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⑤建议健康人群注射新冠疫苗等。上述预防措施中,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是(填数字);属于保护易感人群的做法有(填数字)。
    (5)、我国成功研制出新冠病毒疫苗。疫苗接种后24小时内不能洗澡,这是因为注射针孔的部位(皮肤)有损伤,病菌容易突破人体免疫的第道防线,造成感染。疫情期间,居家人员使用图甲试剂盒自行抗原检测该病毒,抗原试剂盒利用的原理主要是抗原与能发生特异性结合。若某人抗原检测的结果如图中乙所示,请判定他的检测结果是。(填“阴性”或“阳性”或“无效”)

    (6)、广东省从2022年起为初一年级14周岁以下女生免费接种HPV疫苗(可预防宫颈癌),该疫苗(填“能”或“不能”)预防由 HIV 病毒引起的艾滋病。
  • 16、下列有关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构成 B、每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DNA分子 C、一个DNA分子上有一个基因 D、基因是DNA上的任意片段
  • 17、“义乌小鲵”目前仅见于浙江省少数地区,属中国稀有两栖动物之一,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特种红色名录。关于“义乌小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义乌小鲵的皮肤干燥 B、受精方式为体内受精 C、其发育方式是变态发育 D、幼体成体都用肺呼吸
  • 18、下图是蚊子发育过程示意图,这样的发育类型属于(  )

    A、完全变态 B、不完全变态 C、变异 D、无性繁殖
  • 19、要想让同一棵树上结出黄桃、蟠桃、油桃几个品种的桃子,最好采用的方法是(       )
    A、嫁接 B、压条 C、扦插 D、组织培养
  • 20、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肯定了云南咖啡在中国咖啡产业中的重要地位:“云南咖啡还是代表着中国的,现在国外也是受欢迎的。”目前,云南小粒咖啡的种植正面临根粉蚧(一种害虫)的威胁。为开展精准防控,省农业科学院探究了环境因素对根粉蚧分布的影响,实验步骤如下:

    第一步:选取多株生长状况相近且已感染根粉蚧的小粒咖啡植株,准备不同湿度的土壤(模拟旱季和雨季的土壤湿度)。

    第二步:将咖啡植株平均分成两组,分别种植在模拟雨季和旱季的土壤中,标记为A组和B组,其他生长条件相同且适宜。

    第三步:栽培一段时间后,分别统计A组和B组咖啡植株根部不同深度(0~10、11~20、21~30厘米)根粉蚧的虫口数量。

    结果如下图: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设置A组和B组不同湿度条件的目的是
    (2)、为避免其他因素影响实验结果,该团队采取的措施是(答出1点即可)。
    (3)、在雨季,根粉蚧陆续爬行至地表,主要原因是
    (4)、化学药剂灌根是见效最快的防控措施。5月是旱季,由图可知,药剂灌注在厘米范围内,对根粉蚧的防控最精准,依据是
上一页 31 32 33 34 3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