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升国旗仪式中,少先队员行队礼的动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完成该动作的动力来源于骨路肌的收缩 B、该动作由骨骼肌牵引骨绕关节活动完成 C、完成该动作时,肱二头肌处于舒张状态 D、在升国旗仪式上,少先队员行队礼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
-
2、正确用药能够治疗疾病,解除病痛。下列关于安全用药的叙述正确的是( )A、身体强壮的人不会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B、用药前,阅读药品说明书只需要关注用法与用量 C、药吃得越多,病好得越快 D、用药期间发生疑似药物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就医
-
3、刚学完植物的蒸腾作用,李老师让大家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谈一谈蒸腾作用有什么意义,以下四位同学积极发言,其中说法有误的是( )A、小明说:蒸腾作用就像一个水泵,有一个向上的拉力,使水向上运输 B、小月说:夏天,树荫底下比较凉快有蒸腾作用的功劳 C、小东说:土壤中有许多无机盐,蒸腾作用可以促进根对无机盐的吸收 D、小晶说:植物体内的水大多数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到空气中,可以降低叶面温度
-
4、生活中常见放置过久的萝卜空心、未晒干的稻谷堆发烫的现象,这说明( )A、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贮存能量 B、植物能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C、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D、植物能进行呼吸作用,合成有机物,贮存能量
-
5、下图为某同学绘制的长颈鹿颈的进化简图及相关阐述,正确的是( )A、现代长颈鹿是古代长颈鹿通过不断伸长脖子锻炼的结果 B、①表示长颈鹿祖先的颈在长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C、②表示在环境影响下,长颈鹿大多向有利方向发生变异 D、③表示有利变异的积累,古代长颈鹿变异的方向是固定的
-
6、人工肾是一种替代肾的装置,主要用于治疗肾衰竭和尿毒症,其核心部分是一种用膜材料制成的透析器,当患者的血液流经透析器时,可以去除其中的代谢废物。人工肾主要替代的是( )A、肾小球 B、肾小管 C、肾小囊 D、膀胱
-
7、食品保存的重要问题是防腐,下列做法不能延长食品保存时间的是( )A、将黄豆磨成豆浆 B、将鱼肉放入冷柜 C、将大米真空包装 D、将香菇晾晒成干
-
8、“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形象地描绘了生物圈中绿色植物的繁茂景象。下列有关绿色植物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银杏树上结的“白果”是果实 B、蕨类植物茎中的导管属于输导组织 C、“青苔满阶梯”描述的植物可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D、被子植物是植物界等级最高的类群
-
9、如图表示细胞在生命活动中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①表示细胞的生长,此过程需要吸收营养物质 B、②表示细胞分裂,此过程细胞核先一分为二 C、过程③中DNA先复制加倍改变后,再平均分配 D、过程①②③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的基础
-
10、下列能正确表现出动植物细胞各结构之间位置关系的是A、
B、
C、
D、
-
11、洞穴鱼是生活在喀斯特洞穴水体中一类特殊的地下生物群。在长期演化的过程中,洞穴鱼类形成了一系列适应性特征,如触须发达、眼退化消失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洞穴鱼触须发达等特征是有利变异 B、洞穴鱼为了适应环境产生触须发达等变异 C、环境的选择使后代中触须发达个体比例增多 D、洞穴鱼的特征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
12、下图是根据肾的工作原理制成的血液透析装置,又称“人工肾”,可以帮助病人将血液中的代谢废物排出,以维持正常的代谢活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透析管与肾小管的功能类似 B、血液流经透析管后尿素减少 C、用过的透析液成分最接近于原尿 D、该人工肾透析的工作温度应保持在37℃左右
-
13、下列实验中,实验材料与使用目的不相符的是( )
选项
实验名称
实验材料
使用目的
A
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显微镜
识别血细胞
B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湿棉絮
保持小鱼正常呼吸
C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碘液
检测麦芽糖的生成
D
探究人呼吸过程中气体成分的变化
澄清的石灰水
检验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
A、A B、B C、C D、D -
14、如图是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请指出图中鸟与昆虫的关系。(2)、某同学用“阳光→草→鸟→猫头鹰”表示图中的一条食物链,其错误是阳光是该生态系统的部分,不能写入食物链中。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看,图中未表示部分还有。(3)、该生态系统中有条食物链,写出一条最长的食物链。(4)、在该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 , 如果该生态系统中的蛇大量被捕,则较长时间内鼠的数量会。
-
15、图所示为眼的正面和侧面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对眼球的内部结构起作用。图中③的名称是 , 白天,当我们看完电影从影院走出来时,它的直径将由大变小,这一过程是通过图中结构[②]来调节的。
(2)人的眼睛能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是因为(填名称)的曲度可以调节。
(3)你能看到远处有一棵树,是因为它反射的光线形成的物像落在[ ⑦ ]上,这个信息通过视神经传到 , 从而形成视觉。
(4)如果眼球的前后径 , 或者晶状体凸度 , 远处反射来的光线,经过折射后会落到 ⑦ 的前方,因而看不清物体,称为眼,可以用佩戴透镜的方法来矫正。
-
16、图为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 , 它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2)、图中a代表的气体是 , a气体从毛细血管进入肺泡的过程中需经过层细胞;血液从毛细血管的[④]端流到[⑤]端后,(气体)含量增加。(3)、图中外界气体按照c方向进入肺泡时,肋间肌和膈肌。(4)、图中b气体进入血液后,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里。
-
17、分析如图所示实验和表中的数据。
气体成分
环境中的气体(%)
呼出的气体(%)
氮气
78
78
氧气
21
16
二氧化碳
0.03
4
水
0.07
1.1
其他气体
0.9
0.9
甲、乙两瓶中都装有澄清的石灰水。在吸入气体时,左手捏紧橡皮管,右手松开。在呼出气体时,右手捏紧橡皮管,左手松开。结果,乙瓶中的石灰水明显变浑浊。
(1)、甲瓶在这个实验中起作用。(2)、甲瓶中的浑浊程度(填“大”或“小”),说明空气中的含量较少。乙瓶中的浑浊程度(填“大”或“小”),说明呼出的气体中的含量较高。产生以上变化的原因是: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了 , 而毛细血管内的二氧化碳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了 , 然后随着气体一起排出。(3)、人体呼出的气体和环境中的气体有什么差别?。(4)、实验者向乙瓶呼气的过程中,膈肌处于状态。 -
18、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图为血液流经肺泡的情况,其中①②③代表血管,a、b代表物质。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③是 , 其管壁薄,仅由一层细胞构成。
(2)b进入③后,由血液中的运输,最终被组织细胞利用。
(3)②内流的是血,它最先到达心脏的。
-
19、如图是“测定反应速度”的探究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感受器在被试者的视网膜中 B、需测量多次并求平均值 C、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小脑 D、效应器是指被试者的传出神经末梢与手指肌肉
-
20、为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设计了下图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实验的变量是有无唾液淀粉酶 B、加碘液后,②号试管不变蓝色 C、将两支试管放入0℃水中保温10分钟 D、该实验探究的是唾液对麦芽糖的消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