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西游记(节选)

    ①那大圣闻言暗笑道:“这如来十分好呆!我老孙一筋斗去十万八千里,他那手掌,方圆不满一尺,如何跳不出去?”那大圣收了如意棒,抖擞神威,将身一纵,站在佛祖手心里,却道声:“我出去也!”你看他一路云光,只管前进,忽见有五根肉红柱子,撑着一股青气。他道:“此间乃尽头路了。这番回去,如来作证,灵霄宫定是我坐也。”又思量说:“且住! 等我留下些记号,方好与如来说话。”拔下一根毫毛,吹口仙气,叫:“变!”变做一管浓墨双毫笔,在那中间柱子上写一行大字云:“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写毕收了毫毛,又不庄尊,却在第一根柱子根下撒了一泡猴尿。翻转筋斗云,径回本处,站在如来掌内道:“我已去,今来了。你教玉帝让天宫与我。”

    ②如来骂道:“我把你这个尿精猴子!你正好不曾离了我掌哩!”大圣道:“你是不知,我去到天尽头,见五根肉红柱,撑着一股青气,我留个记在那里,你敢和我同去看么?”如来道:“不消去,你只自低头看看。”那大圣睁圆火眼金睛,低头看时,原来佛祖右手中指写着“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大指丫里,还有些猴尿臊气。大圣吃了一惊道:“有这等事!有这等事!我将此字写在撑天柱子上,如何却在他手指上?……我决不信!不信!等我再去来!”

    ③好大圣,急纵身又要跳出,被佛祖翻掌一扑,把这猴王推出西天门外,将五指化作金、木、水、火、土五座联山,唤名“五行山”,轻轻的把他压住。

    (1)、这段文字选自《西游记》的哪一回?(    )
    A、我佛造经传极乐  观音奉旨上长安 B、四海千山皆拱伏  九幽十类尽除名 C、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 D、一粒金丹天上得  三年故主世间生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猜一猜第②自然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中“不消去”一词的意思是(    )
    A、去不了 B、不想去 C、不能去 D、不用去
    (3)、“写毕收了毫毛,又不庄尊,却在第一根柱子根下撒了一泡猴尿。”从这一描述中,你觉得孙悟空有的特点。
    (4)、“拔下一根毫毛,吹口仙气,叫:‘变!’变做一管浓墨双毫笔,在那中间柱子上写一行大字云:‘齐天大圣,到此一游。’”中的“柱子”在孙悟空看来是 , 实际上却是
    (5)、对孙悟空,人们往往有不同的评价。有人认为他是个积极进取、豪爽、讲义气的英雄人物,也有人认为他是个胆大妄为、不知天高地厚的顽劣泼皮。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物?说说你的理由。
    (6)、除了孙悟空外,《西游记》中还有哪个角色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尝试写一写他的性格特点,并举事例作简要说明。
  • 2、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练习。

    红楼梦(节选)

    ①且说宝钗、迎春、探春、惜春、李纨、凤姐等并巧姐、大姐、香菱与众丫鬟们在园内玩耍,独不见林黛玉。迎春因说道:“林妹妹怎么不见?好个懒丫头!这会子还睡觉不成?”宝钗道:“你们等着,我去闹了他来。”说着便丢下了众人,一直往潇湘馆来。正走着,只见文官等十二个女孩子也来了,上来问了好,说了一回闲话。宝钗回身指道:“他们都在那里呢,你们找他们去罢。我叫林姑娘去就来。”说着便(    )往潇湘馆来。忽然抬头见宝玉进去了,宝钗便站住低头想了想:宝玉和林黛玉是从小儿一处长大,他兄妹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嘲笑喜怒无常,况且林黛玉素习猜忌,好弄小性儿的。此刻自己也跟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罢了,倒是回来的妙。想毕抽身回来。

    ②刚要寻别的姊妹去,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    ),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倒引的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宝钗也无心扑了,刚欲回来,只听滴翠亭里边喊喊喳喳有人说话。原来这亭子四面俱是游廊曲桥,盖造在池中水上,四面雕镂槅子糊着纸。

    (1)、上面的选文最有可能出自《红楼梦》的哪个回目?(    )
    A、第八回  贾宝玉奇缘识金锁  薛宝钗巧合认通灵 B、第二十七回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C、第九十七回  林黛玉焚稿断痴情  薛宝钗出闺成大礼
    (2)、联系语境,根据下面给出的词语,把正确序号填在文中的括号中。
    A.翩跹(piān xiān,形容舞姿轻快飘逸的样子)
    B.逶迤(wēi yí,形容曲折行进的样子)
    (3)、请按照文章的写作顺序,给下列内容排序,把序号填在括号中。

    A.在潇湘馆遇宝玉      B.抽身返回园中

    C.与众人园中玩耍      D.扑蝶

    E.遇文官等女孩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文中可以看出黛玉性格敏感多疑,好弄小性儿。 B、从文中可以看出黛玉和宝玉两人感情很好,亲密无间。 C、从文中可以看出宝钗没有进潇湘馆是因为看见了蝴蝶。
    (5)、请找文中描写宝钗扑蝴蝶的动作的语句。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想表现宝钗性格中怎样的一面?(    )

    A.平和稳重    B.天真活泼      C.机智应变    D.老谋深算

  • 3、

    “传华夏文化·塑时代新人”课本剧表演

    节目单

    第一场:景阳冈

    第二场:红楼春趣

    第三场:田忌赛马

    第四场:猴王出世

    温馨提醒:

    1.上午8:20开始入场,9:00正式开始演出,正式演出前五分钟禁止入场。

    2.请家长、同学自觉保持剧场整洁,禁止携带零食。

    3.手机调成震动或静音。

    (1)、阅读节目单,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演出上午9点开始,所以瑞瑞和爸爸可以9 点入场。

    ②安安和妈妈进入剧场时带了两袋零食,准备边看表演边吃。

    ③君君是个“水浒迷”,他最期待的应该是第三场节目。

    (2)、针对课本剧表演的要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景阳冈》这出课本剧按顺序应该分为上冈、喝酒、下冈这三幕。 B、饰演《红楼春趣》中贾宝玉的同学应该演出贾宝玉率真、可爱的特点。 C、表演《田忌赛马》时,为了让观众看得更明白,可以用旁白说出孙膑制定策略前的思维过程。 D、饰演《猴王出世》中孙悟空的同学在表演过程中应该用动作、表情、语言等表现孙悟空自由自在、勇敢、有主见的特点。
    (3)、演课本剧前,同学们进行了整本书阅读,并制作了阅读卡,请将下列信息补充完整。
    (4)、课本剧《田忌赛马》是以谋略取胜的经典故事,像这样的智慧故事你还知道哪些?(至少写出一个)
    (5)、同学们欣赏了本次课本剧表演后,还想阅读更多经典名著中的人物故事。他们交流了自己的阅读方法,下列方法不恰当的是(    )
    A、小红:可以联系上下文猜测词句的意思。 B、小明:遇到一些难理解的词句,要反复琢磨。 C、小亮:读文章时,借助资料对人物会有更多了解。 D、小刚:结合看过的电影、电视剧,能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 4、根据内容选出对应的回目名。(填序号)
    A.万寿山大仙留故友  五庄观行者窃人参
    B.牛魔王罢战赴华筵  孙行者二调芭蕉扇
    C.大圣殷勤拜南海  观音慈善缚红孩
    (1)、

    孙悟空连忙悄悄来到清风、明月的房间,拿了金击子,来到人参园内。但是园子实在太大了,孙悟空找了半天才找到人参果树。孙悟空爬上人参果树,用金击子敲了几个人参果,眼睁睁地看着果子掉下来,却在掉到地上之后消失不见了。

    (2)、

    观音菩萨念声咒语,那天罡刀变得像狼牙一般。那妖精这才慌了,扳着刀尖,痛苦讨饶:“菩萨,弟子有眼无珠,不识你广大法力。求菩萨饶我性命,我再不敢作恶了!”

    (3)、

    孙悟空出了铁扇公主的洞府,走了一会儿,把宝扇从口中吐出,把口诀念了一遍,那宝扇果然应声长大,有一丈二尺长短,祥光夺目。悟空欣赏了一遍,可他却不会让扇子变小的口诀,只好扛着大扇子往回走。

  • 5、根据下面的描写填空。
    (1)、“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这段话是对人物的描写,描写的是名著《》中的
    (2)、“一双圆眼光如电,两耳扇风唿唿声……手中使件蹊跷物,九齿钉钯个个惊。”这是《》中的人物
  • 6、填一填。
    (1)、《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周瑜联手指挥的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一事。
    (2)、《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将个个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人人都有一个特征鲜明的外号。请写出《水浒传》中你最喜欢的一位好汉和他的外号:
    (3)、《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个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英雄,这个英雄是。这部书中有关这个英雄的传奇故事还有很多,请用最简洁的语言写出一个故事的名称:
    (4)、《红楼梦》的作者是清代文学家。这本书主要写了贾、四大家族的兴衰。书中贾府的“四春”分别是孤独的、懦弱的、精明的、孤僻的。(填序号)(①迎春 ②元春 ③探春 ④惜春)
  • 7、世界遗产

    【材料一】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2024年6月8日是我国第十九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国家文物局确定其活动主题为“保护文物,传承文明”。

    【材料二】

    中国的世界遗产

    你知道吗?世界遗产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含文化景观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三类。截至2024年9月,中国已有59项世界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文化遗产(40项)

    世界自然遗产(15项)

    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

    长城、莫高窟、苏州古典园林、明清皇宫(北京故宫、沈阳故宫)……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新疆天山、青海可可西里、湖北神农架……

    泰山、黄山、武夷山、峨眉山—乐山大佛

    【材料三】

    当世界遗产遇上数字技术

    ①近年来,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大家在科学保护中传承文化,也让文化遗产以更加鲜活的姿态走进大众视野。

    ②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敦煌研究院就提出了“数字敦煌”的构想,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图像技术,实现敦煌石窟文物的永久保存、永续利用。目前,在莫高窟4.5万平方米壁画中,已有2.6万平方米完成数字化,数字化进程已过半。如今,一部手机就可以云游敦煌,动动鼠标,30个高清洞窟就会跃然眼前。敦煌石窟数字化技术已推广至全国7省17处文化遗产地。

    (1)、根据材料判断下列信息是否正确,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我国第十九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为“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自信自强”。

    ②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和苏州古典园林都是我国的世界自然遗产。

    ③如今,我们可以足不出户就欣赏到敦煌壁画的美。

    (2)、阅读材料二,你获得的信息有:(至少两条)
    (3)、阅读材料三,并概括主要内容:
    (4)、材料三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5)、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我们可以通过哪些行为保护、传承或利用好这些文化遗产?把你的想法写下来。(至少写两种方法)
  • 8、网络的使用

    【材料一】

    中小学生网络使用情况调查表

     

    上网时间(年龄)

    上网目的

    调查项目

    每天都上网

    平均每天上网2小时

    10岁以前“触网”

    线上聊天

    看动漫、电影、短视频

    玩网络游戏

    学习、查阅资料

    所占比例

    82.9%

    70.4%

    89%

    29.1%

    79.8%

    40%

    39.6%

    【材料二】

    端午节,学生乐乐和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其间她一直低头玩着手机,兴奋时还笑出声来,旁若无人。母亲责怪她没和家人聊聊自己在学校的近况,埋怨道:“现在的孩子,一个个都是手机不离手,到哪里一坐下来就开始玩手机,也不知道在玩什么。”父亲也感叹道:“唉,怪不得网上流行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

    (1)、概括出材料一所包含的重要信息。

    ①上网时间(年龄)方面:

    ②上网目的方面:

    (2)、材料二中父亲的话是什么意思?请说出自己的理解。
    (3)、材料二中的现象启示我们(    )

    ①现代科技的发展必然导致了人间亲情的淡漠。

    ②应珍惜与家人、朋友在一起的时间,增进情感与交流。

    ③应通过自律、自省等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④要告别传统生活方式,敢于走进社会交往新天地。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4)、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你认为作为小学生应该如何正确使用手机?(至少三条)
  • 9、中国水资源

    【材料一】

    2023年,我国水资源总量约为2.6万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约为2.5万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约为0.8万亿立方米。由于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换、互为补给,故扣除两者重复计算量后,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1149亿立方米。

    【材料二】

    国际公认标准认定,人均水资源低于 3000 立方米为轻度缺水,低于2000立方米为中度缺水,低于1000 立方米为重度缺水,低于 500立方米为极度缺水。

    【材料三】

    我国多数城市的当地水资源已接近或达到开发利用的极限,部分城市的地下水已处于超采状态。当地下水开采量超过补给量时,水资源质与量的状态便失去平衡,同时还会引起一系列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大量开采利用水资源的同时,会增加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使地表水和地下水体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单井出水量减少,供水成本增加,水资源逐渐枯竭,从而产生地面沉降、塌陷、地裂缝等问题。

    【材料四】

    2023年,全国降水量与多年平均值基本持平,水资源量比多年平均值偏少。大中型水库蓄水总体有所增加,湖泊蓄水相对稳定。全国用水总量比2022年有所减少,用水效率稳步提升,用水结构不断优化。

    (1)、上述材料说明(    )
    A、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刻不容缓。 B、我国不存在水资源缺乏问题。 C、我们应大量开采使用地下水。
    (2)、根据前三则材料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
    A、我国多数城市的当地水资源已经接近或达到开发利用的极限,形势严峻。 B、我国部分城市的水资源处于质与量不平衡状态。 C、我国水资源过度开采,引发了一系列环境工程地质问题。 D、过度开发、利用水资源将导致严重后果。
    (3)、读材料四,2023年同2022年相比,我国在水资源利用方面有哪些变化?
    (4)、为解决当前我国水资源存在的严重问题,你觉得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至少写两条。
  • 10、原谷

    原谷有祖 , 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之。谷年十有五,谏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yú) , 捐祖于野。谷随其后,收舆归。父曰:“汝何以收此凶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gèng)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注释】①原谷:人名。②谏:规劝别人,使改正错误。③祖:祖父,祖辈。④捐:抛弃。⑤舆:手推的小车。⑥凶具:不吉利的用具,指手推车。

    (1)、给文言文中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是负义也”中的“负”的意思是(    )
    A.背着、承担。     
    B.违背、背弃。
    ②“无需更作此具”中的“更”的意思是(    )
    A.越发、愈加。     
    B.再。
    (2)、原谷父亲后悔的原因是(    )
    A、不该把抛弃老人的事让原谷知道。 B、生怕自己老了以后也被儿子抛弃到野外。 C、制作了用不上的手推车。
    (3)、结合短文,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方面说一说你有怎样的感悟。
  • 11、苏秦刺股

    苏秦乃洛阳人,学纵横之术 , 游说秦王,书十上而不为用,资用匮乏,潦倒而归。至家,妻不下纴 , 嫂不为炊,父母不以为子。苏秦乃叹曰:“此皆秦之罪也!”乃发愤读书,曰:“安有说人主而不得者乎?”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注释】①苏秦:战国时洛阳人,著名策士。②纵横之术:战国时外交所使用的谋术。③说(shuì):劝说。④纴(rèn):织布机。⑤得:得到,此指成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①资用

    ②引锥自刺其

    发愤读书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安有说人主而不得者乎?
    (3)、苏秦没有受到秦王的重用,回家后家里人是怎么对待他的?(用原文语句回答)
    (4)、这个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 12、钟氏之子(节选)

    钟毓(yù)、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yáo)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chì)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注释】①令誉:美好的声誉。②语:对……说。③敕见:奉皇帝的命令进见。

    (1)、联系上下文,选择句中加点字的正确意思。
    ①魏文帝之(    )
    A.用鼻子嗅气味。   
    B.听说。    
    C.出名,有名望。
    问会(    )
    A.回答,回报。  
    B.副词,又,再。    
    C.重复,重叠。
    何以不汗(    )
    A.指皇上。     
    B.指钟毓。      
    C.指钟会。
    (2)、面对魏文帝的提问,两兄弟是如何回答的?(用原文回答)
    (3)、面对魏文帝的提问,两兄弟中谁的回答更妙?为什么?(    )
    A、钟会的回答更妙,因为他的回答表现出了他本人的镇静。 B、钟毓的回答更妙,因为他把害怕的感觉说出来了。 C、钟毓的回答更妙,因为他实事求是。
  • 13、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宋〕陆游

    其一

    迢迢天汉西南落,喔喔邻鸡一再鸣。

    壮志病来消欲尽,出门搔首怆平生。

    其二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仔细阅读两首古诗,填写下面的表格。

    季 节

    时 间

    地 点

    主 题

    (2)、体会两首古诗的语言特点。

    ①第一首诗中“迢迢”描写了 , “喔喔”描写了。这两个词语相对仗,渲染了的环境。

    ②第二首诗中,“三万里”指的是 , “五千仞”指的是。这两个词语运用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的特点。

    (3)、阅读这两首古诗,我们可以想象到诗中描绘的生动的景象,体会到诗人丰富的内心情感。下列描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疾病缠身,久治不愈,几乎无法下床了。 B、诗人出门四望,一边用手搔着满头白发,一边慨叹。 C、诗人由北方景物联想到那些在金统治地区的百姓,不禁发出感慨。
    (4)、仔细品读两首古诗,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以体会到:“怆平生”,诗人“怆”的是;“南望王师”,诗人“望”的是
  • 14、春日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

    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

    【注释】①土膏:肥沃的土地。②一饷:片刻。饷,同“晌”。③鞭笋:细长的竹笋。

    (1)、这首诗的第一句中,“”二字形象地表现出春天乍到大地复苏的情形。
    (2)、梳理古诗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3)、下列对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饷开”形象地描绘出花草在春天生长迅速,片刻间使人眼花缭乱的景象。 B、诗人精心选择农村特有的景色与农民的劳动生活来表现春天,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C、最后一句巧借“鞭笋”来透露春天的气息,与“一枝红杏出墙来”有异曲同工之妙。 D、诗歌先概括描写春天,然后具体描绘景物。“催”“开”“过”等词充满动态之美。
  • 15、“阅读改变未来,书香赋能日照。”在阅读中品味经典、传承文化的同时你一定有许多感受。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写一篇读后感。

    要求:题目自拟;感想要真实、具体,可以联系自己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来写;400字左右。

  • 16、阅读片段,完成练习。

    ①那大圣使一个隐身法,闪进道房,取了金击子,径到后边人参园去。

    ②推开园门一看,呀,只见那正中间有株大树,真个是青枝馥郁(fù yù),绿叶阴森。那行者在树下往上一看,只见人参果真个像孩儿一般,在枝头手脚乱动,点头晃脑,风过处似乎有声。

    ③行者欢喜不尽,倚着树,嗖的一声,蹿将上去。用金击子敲了一下,那果子落将下来。他也随跳下来,四下里找寻,却无踪影,就捻(niǎn)着诀,拘得那花园土地神前来。

    ④行者道:“我当年偷蟠桃、盗御酒、窃灵丹,也不曾有人敢与我分用,怎么今日偷一个果子,你就捞了去?”

    ⑤土地神道:“大圣错怪了小神也。这宝贝遇金而落,遇木而枯,遇水而化,遇火而焦,遇土而入。大圣方才打落地上,它即钻下土去了。”行者道:“我错怪你了,你回去吧。”

    ⑥大圣自有主意。他爬上树,一只手使金击子,另一只手将衣襟扯起来做个兜子接住,他敲了三个果,兜在襟中。

    ⑦回到厨房里,把沙僧也叫过来,兄弟仨一家一个。那八戒将果子拿过来,张开口,一下子囫囵着吞下肚,又道:“哥哥,我吃得忙了些,也不知道有核无核,就吞下去了。哥啊,好人做到底,再去弄个儿来,老猪细细的吃吃。”

    ⑧行者道:“兄弟,你好不知足!这个东西,比不得那米食面食,尽着饱吃。像这一万年,只结得三十个,我们吃他这一个,也是非同小可了。”行者欠起身来,把一个金击子,从窗眼儿里丢进道房里,不再睬八戒。

    ⑨那呆子只管絮(xù)絮叨叨地嘟嚷,没想到那两个道童回房来取茶去献,只听得八戒还嚷什么人参果吃得不快活,再得一个儿吃吃才好。

    ⑩清风听见,心疑道:莫敢是他偷了我们宝贝?他两个急急忙忙入人参园里,倚在树下,望上查数,数来数去,只有二十二个。明月道:“果子原是三十个。师父开园,分吃了两个,适才打下两个与唐僧吃,如今只剩得二十二个,却不少了四个?定是那伙恶人偷了。”

    ⑪两个出了园门,径上殿来,指着唐僧,秃前秃后,秽(huì)语污言,不绝口地乱骂。

    (1)、下表是原著中的部分目录,请根据目录猜一猜,选文中的故事出自《》的第回。
    (2)、文中对孙悟空的别称是
    (3)、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孙悟空一共打了三个人参果,他们兄弟三人一人一个,并不是清风、明月所说的打了四个。

    ②清风、明月得知人参果被偷,便指着唐僧破口大骂。

    (4)、第⑦自然段是对猪八戒的描写,从中可看出他的特点是
    (5)、如果采用表演课本剧的形式来展示书中的精彩情节,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适合演课本剧。 B、参演者选择适合自己身份、性格的角色更能把角色演好。 C、要想演好故事中的每个角色,可以从角色的台词、表情、动作等方面进行讨论。 D、准备合适的道具和服装可以增加表演的效果。
  • 17、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下面是对日照某小学五年级某班同学“名著阅读情况”进行调查之后得出的数据统计表。

    阅读情况

    名  著

    《西游记》

    《水浒传》

    《红楼梦》

    《三国演义》

    读过原著的

    30人

    25人

    20人

    28人

    看过影视的

    51人

    36人

    25人

    39人

    【材料二】

    2022年上半年,日照市图书馆除周一及特殊情况下闭馆外,已累计开放151天,共计2038.5小时,其中夜间开放时间达755小时。半年来,共有8.3万余人次从市图书馆借阅纸质图书23.4万余册(件),平均每天有550余人次从图书馆借出图书1552册次。借阅图书超过200册的有3人,超过150册的有5人,超过100册的有85人,超过50册的有515人。

    (1)、从材料一可知,五年级同学更喜欢(A.读原著 B.看影视)(填序号),学生观看率最高的影视作品是《》。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借阅图书超过(A.200册 B.150册 C.100册 D.50册)(填序号)的市民较多。从阅读材料中可以发现:日照市民
  • 18、我们在阅读中品味经典、传承经典。请根据提示回答四大名著相关问题。
    (1)、下列名著、作者以及文中人物搭配不当的一项是(    )
    A、猪八戒——《西游记》——吴承恩 B、周瑜——《水浒传》——施耐庵 C、刘备——《三国演义》——罗贯中 D、贾宝玉——《红楼梦》——曹雪芹
    (2)、句中加点字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店家满满(筛子)一碗酒来,放在武松面前。 B、休要胡说。没地(莫非,难道)不还你钱,再筛三碗来我吃。 C、行到庙前,见这庙门上贴着一张印信(信封)榜文。 D、武松入到里面坐下,把棒(一头尖的棒子)倚了。
    (3)、下图中的人物出自古典名著《》。你最喜欢的书中人物是 , 原因是
    (4)、关于阅读四大名著的方法,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可以联系上下文猜测语句的意思。 B、遇到一些难理解的词语可以跳过去。 C、可以借助资料来理解故事情节。 D、电影、电视剧不能加深对名著的理解。
  • 19、悟名人故事。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xié)老家在山东莒县。他小时候失去了父亲,家境贫苦。有个叫僧祐(yòu)的和尚见刘勰人虽穷,可手脚勤快,又喜欢读书,就让刘勰到自己的寺庙定林寺来住。寺庙就是一个藏书馆,有《论语》《孟子》等书,还有各朝各代名家的诗集和文集。刘勰见到书,就埋头读起来,决心把这些书都读完。每读一本书,他就认真思考,把自己的心得写下来,遇到不懂的就向僧祐请教。慢慢地,他的学问大有长进。后来,他呕心沥血完成了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
    (1)、在艰苦的环境下,刘勰依然坚持读书,最终完成了专著《》。
    (2)、找出语段中描写刘勰读书的句子。从这段描写中我学习到了的读书方法。
  • 20、探莒国古城。古城商业街的剪纸博物馆门口有这样一幅作品(如下图)。你觉得可以表达作品含义的是(    )

    A、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B、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C、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D、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上一页 897 898 899 900 90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