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理解
“我有一个梦想”
① 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在华坪县城边的一个小山包上,学校的大门并不阔气,教学楼 的墙面也已有些斑驳。
② 这所其貌不扬的学校,曾是张桂梅遥不可及的梦想。
③ 1996年,张桂梅主动申请从热闹的大理调到偏远的华坪县教书。到这里后,她发现一 个现象。“很多女孩读着读着就不见了。”张桂梅说。她一打听才知道,有的学生去打工了 ,有的小小年纪就嫁人了。
④ 2001年,华坪县儿童福利院(华坪儿童之家)成立,捐款的慈善机构指定要张桂梅当 院长。担任院长后,她逐一了解福利院孩子们的身世,发现不少女孩并非孤儿,而是被父母 遗弃的。
⑤一次家访途中的偶遇,更是让她痛心不已。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呆坐在路边,满眼 惆怅地望着远方。张桂梅上前询问,女孩哇的一声就哭了。“我要读书,我不想嫁人。”女 孩一直哭喊着。原来,女孩父母为了3万元彩礼,要她辍学嫁人。张桂梅气冲冲地来到女孩 家,对她的母亲说:“孩子我带走,上学的费用我来出。”可女孩的母亲以死相逼,张桂梅 实在拗不过,只能放弃。
⑥ “后来我再也没找到她,这是我一辈子的遗憾。”张桂梅说。自此之后,一个梦想渐 渐在她心中萌生:办一所免费高中,让大山里的女孩们都能读书。
⑦ 但这个梦想很快遭到身边人的反对。“我是给她泼冷水最多的人。”华坪县教育局原 局长杨文华说,“虽然她让我很感动,但我知道办一所学校有多难。”
⑧ 2004年,张桂梅和杨文华一起出差。一路上,她反复讲述自己的梦想,想说服这位局 长帮忙。“你知道建一间实验室要多少钱吗?”杨文华问。“要两三万元吧。”张桂梅回答 得有些露怯。
⑨ “她太天真了。”杨文华说,张桂梅当时因为带病坚持教书,教学成绩突出,还在华 坪县儿童福利院收养了多名孤儿,先后获得了诸多荣誉,但她只是一名一线老师,没有管理 经验,对建一所学校毫无概念。
⑩ 杨文华不知道,张桂梅当时已连续几年假期到昆明街头募捐。她把自己获得的荣誉证 书复印了一大兜,在街头逢人便拿出来请求捐款。可让她没想到的是,自己放下尊严募捐, 换回的却是白眼,还有人说她是骗子。几年下来,张桂梅几乎要放弃了。直到2007年,她 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她的梦想才出现转机。
⑪张桂梅很少买衣服,每件衣服她都穿到磨得发白、破洞才舍得丢。临去北京前,县里 特意资助她7000 元,让她买一身像样的正装,可她转身就用这笔钱给学生买了电脑,自己 穿着一身旧衣服参会。
⑫那天早晨,她正急匆匆往会场走。忽然,一位女记者把她拉住,悄悄对她说:“摸摸 你的裤子。”张桂梅一摸,穿了多年的牛仔裤上有两个破洞。“当时我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 去。”张桂梅说。大会后,她和这位记者聊了一整晚,把所有办校的苦楚都倒给了她。
⑬不久后,一篇名为《“我有一个梦想”——访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民族中学教师张桂 梅代表》的报道发表出来,张桂梅办校的梦想马上受到关注。
⑭2008年9月,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全国第一所公办免费女子高中———丽江。 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正式开学,首届共招收 100 名女生。
⑮开学那天,张桂梅站在唯一的教学楼前,泪流满面。
(1)、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①遥不可及:
②痛心不已:
(2)、 第7—9自然段不仅写了张桂梅,还写了杨文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多选) ( )A、通过对杨文华的语言描写,侧面衬托出张桂梅兴办学校的艰难。 B、杨文华感动于张桂梅的梦想却给她泼冷水,更突出了张桂梅的可敬。 C、反映了张桂梅办校想法的幼稚。 D、把杨文华的“清醒”和张桂梅的天真对比,体现了张桂梅做法的不成熟。(3)、哪些事情催发了张桂梅兴办免费女子高中的梦想?①
②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张桂梅兴办免费女子高中的初衷是:
(4)、选取典型事例,感受人物品质。从张桂梅用县里资助她买正装的7000元为学生买了电脑, 自己却穿旧衣服参会这一典型事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张桂梅的品质。从 这一典型事例,我们可以 感受她的品质。 -
2、文学阅读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1)、“直把杭州作汴州”这句诗中,“汴州”是指现在的( )。A、浙江杭州 B、河南开封 C、山西霍州 D、河北沧州(2)、你是怎样理解“暖风熏得游人醉”这句话的? -
3、实用性阅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间的声音
关于“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帖:
楼主:昨天跟5岁的侄子一起吃饭,发现这个土生土长的孩子居然不会讲本地方言。再 看看16岁的儿子,也是在本地土生土长的,比他堂弟好点,至少还会说几句方言,但某些俚 语是一点儿都不懂了。儿子还说,学校里不说方言的同学多的是。现在的孩子都是一口流利 的普通话,甚至还能说流利的英语,但会说地道的方言的孩子却很少见。方言还能在我们的 生活中存活多久呢?
1楼:我女儿在学校讲普通话,在家里也讲普通话,现在很多本地话她连听都听不懂了。
2楼:不知道,也许有一天,方言就无声无息地消失了。但也没什么可惜的,语言失去 交流沟通功能,离消亡也就不远了,这是事物的发展规律。
3楼:城市越来越开放,外来人口越来越多,本地话太土,他们听不懂,还是普通话好。
4楼:方言里有文化,我们老师说我们本地话里保留着好多古音呢,我想有文化的东西 是不会消亡的。
5楼:文物也有文化价值,但是现在不是只能欣赏吗?甲骨文更有文化价值,难道现在 还用甲骨文写字吗?
【材料二】学者的言论
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状描绘等 方面都更具体。这是方言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比普通话更生动幽默、更有趣传神、更 受欢迎的原因。
——钱乃荣(语言专家)
我们的态度是大力推广普通话,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积极保护方言。
——程乃珊(作家)。
(1)、 网友们认为很多孩子不会讲本地话的原因有哪些?( )① 孩子们大多贪玩,对本地话关注度不够,了解太少。
② 孩子们上课学习普通话、英语,没有学习方言的机会。
③ 城市越来越开放,外来人口越来越多,大家习惯用普通话交流。
④ 孩子在学校讲普通话,在家里也讲普通话,没有多少时间学习方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2)、 对材料二中学者言论理解不正确的是( )A、方言容易拉近人们与这座城市的距离。 B、方言一定比普通话更生动幽默、更受欢迎。 C、大力推广普通话,采取必要措施保护方言。 D、方言里的生活、情感用语比普通话要丰富。(3)、 城市发展日新月异,普通话更能适应人们的需要,那么方言存在的价值是什么?结合 两则材料,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 -
4、 根据《中国民间故事》和《秘密花园》,完成下面的题目。(1)、 阅读《中国民间故事》后,请你完成民间故事推荐卡,与同学分享你最喜爱的民间故 事。
《》推荐卡
主要人物是:
我推荐它的理由是:
(2)、 《秘密花园》中书中的花园为什么叫“秘密花园”? -
5、 根据情景补写句子。(1)、 你的同桌小明最近迷上了“网游”,你想劝他趁年少抓紧时间学习,免得将来后悔。 你可以用岳飞的名句劝他:“ , , 空悲切。”(2)、 中国的诗词博大精深,诗能叙事,林杰说:“家家乞巧望秋月,。”
-
6、 下列各句跟原句不相符的一项是( )。A、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B、梦里都忘困晚途,纵横草疏论迁都。 C、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汴州作杭州。 D、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
7、 按要求,写句子。(1)、 每个同学都应该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使用恰当的修改符号在原句上修改)(2)、 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改成反问句)
-
8、 判断加点词使用是否正确。(1)、 这个笔记本没有标注价格,是个无价之率。(2)、 近年来,这个南方小镇迅速发展,真是令人难以罩信。(3)、 这篇字帖飘逸俊秀,字迹工整,美中不足的是有几个错别字。
-
9、 判断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和书写是否正确。(1)、白鹭(lù) 半亩(mǔ) 眸子(móu) 思惠(2)、嗜好(shì) 榨油(zà) 雏鸟(chú) 爱慕(3)、杭州(háng) 待会(dāi) 期待(dài) 镶嵌
-
10、 读拼音写汉字。(1)、 我们要qián心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敢于尝shì , 在实践中磨炼 自己,提升自己。(2)、 háng州有美丽的西湖,新jiāng有迷人的天山,北京有huǐ huáng的huáng家宫diàn……祖国河山多壮丽!
-
11、 关于“延”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延的第二笔是竖。 B、延的第三笔是横。 C、延的第五笔是竖折。 D、延的第六笔是捺。
-
12、 抄写下面的字。
慕 隔 冠 嫂 熏 酬 焦 懒 履 -
13、习作。
“祖国在我心中”朗诵会、春游活动、观看“天宫课堂”……这些校内外的多彩活动,你参加过哪些呢?请你选择一次印象最深刻的活动写下来,和同学们分享你的经历,题目自拟。要求:写清楚活动过程,将重点部分写具体;写作时注意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
-
14、语文实践。
2024年10月,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和红军长征胜利88周年,学校组织了以“祖国在我心中”为主题的演讲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练习。
(1)、下面哪些内容可以作为本次演讲的素材?( )(多选)A、关于《义勇军进行曲》诞生的故事。 B、红军过草地的故事。 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D、抗击疫情的医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2)、为了丰富演讲内容,你打算选用一个抗日战争时期发生的故事作为素材。你会选择什么故事呢?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
15、现代文阅读理解。
最后的时刻
那是一个非常晴朗的日子。守望在牢门边的人们清楚地看见,一辆卡车和一辆吉普车急速地向渣滓洞开来。特务说是要把江姐和另一批同志转移到别的地方去。
这时,江姐正伏在桌上草拟一个学习讨论提纲。一听见喊她的名字,她不慌不忙地把未写完的讨论提纲塞在另一个同志的床铺下面,随即跳下床来,拿起梳子对着墙上那面破镜子,像平常一样地梳着她的黑发。
同牢房的人听说江姐要转移,心里很难过,都跑过来围着江姐,忙着帮她收拾行李。但一看到她那样平静的表情,大家顿时不安起来。
江姐梳好了头发,在枕头下面取出了她那件洗得干干净净的、被捕时穿过的一身阴丹士林布旗袍,脱下了打着“×”号的囚服。
蓝色的旗袍外面套着一件玫瑰色的短毛线衣。江姐习惯性地用手拍拍身上的灰尘,再理理旗袍上的折痕,然后弯下身子擦去皮鞋上的泥污。她又在镜子前照了照,在室内试着走了几步,像要去参加什么隆重的典礼似的。
特务在门外不停地催促。江姐准备告别女室的同志,“江姐,你的换洗衣服……”一个女同志把江姐的衣服、毛巾、牙刷收拾在一个小布包里。江姐轻轻地接过布包来,看了一眼,又递给那位女同志。
“留给大家用吧。看见这些东西,就等于看见我一样。”这时,从走廊里传来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成群的同志,戴着手铐,从牢房里从容地走出来,一路上和每一间牢房里伸出来的手紧握着告别。
江姐抬起头来,像对自己,也像对大家说:①“要勇敢一些! 每一个革命者,当他面临着最后考验的时候,都应该——脸不变色,心不跳!”
江姐说完以后,就大步向牢门走去。她走到门口又停了下来,回头向室内看了一眼。熟悉的八张双层铺,一张小条桌,墙上的破镜子……“同志们,永别了!”
“江姐! 江——姐——”人们红肿着双眼,像猛地醒过来似的,忽的一下扑向签子门。
②江姐和许多男同志一起,挺立在囚车上面,像去迎接庄严的战斗,像去迎接即将到来的黎明。看,他们的脸上充满着胜利的欢笑,洋溢着圣洁的光辉。
(1)、梳理选文内容,补全导图。(2)、作者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了被转移的同志们与牢房的同志们告别的场面,其中,“点”是对的描写;“面”是对的描写,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3)、读文章画横线的句子,完成练习。①画横线的句①是对人物的描写,表达了两层意思,请你进行分析。
②画横线的句②中的“挺立”一词能换成“站立”吗?为什么?
(4)、下列对题目“最后的时刻”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 B、江姐生命中最后的时光 C、即将获救的江姐在狱中的最后时刻 D、反动派最后的疯狂时刻(5)、在最后的时刻,江姐心里可能在想什么?请你写下来。 -
16、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狼牙山五壮士(节选)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
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又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抢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1)、用小标题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2)、选文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请在文中找出描写“面”的句子和描写“点”的句子。(3)、下列关于点面结合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对“点”的描写,突出了每一位战士的英勇顽强;对“面”的描写,表现出五位战士整体的团结勇敢。 B、点面结合的写法,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五位战士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C、习作时可以把最能表现文章主题、刻画中心人物的关键材料作为“点”进行描写。 D、习作时最重要的就是把“点”写好,对“面”的描写可以略过。(4)、选文最后两句话对表现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5)、为了纪念狼牙山五壮士,易县人民政府在狼牙山的顶峰修建了纪念塔。面对着纪念塔,你想对五壮士说些什么?请写下来。 -
17、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长征印记
材料一:
为纪念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军事节目中心推出10集微纪录片《航程二万五千里》。通过全新的形式——航拍,将长征途中红军官兵一路生死跋涉、英勇冲杀的史与实、血与火,构写成一部跨越时空的英雄史诗。
这部纪录片浓缩了历史岁月的永恒记忆,更以让人耳目一新的故事、细节、镜头展示了新时代长征路上的新风貌、新气象。我们俯瞰于都河上架起的五座大桥,人们用两岸的繁华来铭记历史;我们赞叹中国水电建设大军在大渡河上创造着新的传奇,万家灯火映照着“____”;我们感慨当年红军经过的贫瘠之地,成为我国杂交水稻的发源地,袁隆平在这里培育出“改变世界的种子”,在最艰难的时候,他一次次地用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给自己鼓劲:“____,____,____……”
材料二:
节目列表第1集:《赣南今朝》 第6集:《彝海凉山》
第2集:《五岭逶迤》 第7集:《大渡桥横》
第3集:《湘桂道中》 第8集:《雪山草地》
第4集:《遵义之光》 第9集:《陕甘新颜》
第5集:《赤水金沙》 第10集:《征途如虹》材料三:
亮亮 看过 ★ 2024-10-23 14:21:14 北京90年前,一场伟大的征程开始。90年后,从空中俯瞰二万五千里长征路,见证新时代的变迁与繁华。重走长征路,这是一趟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寻访之旅。节目不仅以其震撼人心的视觉效果征服了观众,更以深刻的哲学思考给观众带来独特的视听感受和情感共鸣。(1)、结合语境内容,在材料一的横线上,填写《七律·长征》中的诗句。(2)、阅读三则材料可知,下列对《航程二万五千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部纪录片以航拍的全新形式,生动地展现了长征中红军官兵的英勇事迹,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B、纪录片通过故事、细节和镜头,既浓缩了历史岁月的永恒记忆,又展示了新时代长征路上的新风貌、新气象。 C、纪录片一共十集,每一集都以富有诗意标题命名,准确地概括出主要内容。 D、这部纪录片只注重对长征历史的回顾,缺少对新时代长征精神的传承与发展。(3)、阳阳想了解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的传奇壮举,他应该收看第集;乐乐边看边联想到杜牧“不霁何虹”的名句,由此可知他在收看第集。(4)、根据材料三,把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观看日期
观看地点
星级评价
表达观点
这是一部的纪录片
-
18、根据所学知识填空。(1)、对于家国情怀,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红军不怕远征难,”,这是红军战士的家国情怀——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位卑”,这是陆游的家国情怀——保家卫国,匹夫有责;“ , 视死忽如归”,这是曹植的家国情怀——为了国家,视死如归;“祖宗疆土,当以死守,”,这是李纲的家国情怀——祖国山河,誓死捍卫。(2)、《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是按照“接受任务→→引上绝路→→英勇跳崖”的顺序来记叙的,表现了五壮士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革命主义精神。除了五位壮士,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还认识了的郝副营长和的邱少云。他们都是可歌可泣的英雄。
-
19、按要求改写句子。(1)、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缩句)(2)、郝副营长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改为转述句)(3)、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①这句话重复使用了“是那么”一词,可以起到( )(A.突出、强调 B.衬托、烘托)的作用,能够更加鲜明地表达感情,使语言更富有感染力。
②我也能用加点的词语写句子。
-
20、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国大典》在描写阅兵式的场面时,既从整体上写了受阅部队整齐威武的情景,又写了各个方阵的风采。 B、《狼牙山五壮士》在刻画某一具体形象时,多从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来描写。 C、《灯光》是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描述的。 D、《我的战友邱少云》主要采用心理描写和侧面描写,表现了邱少云忍受痛苦煎熬的顽强的毅力和勇于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