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第一节——课内阅读——现代文阅读】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匆匆》节选

    (1)、时间的流逝本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作者将无形的时间比作“”和“”,这样写的好处是
    (2)、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请联系文章内容和生活经验说一说。
    (3)、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思考:正值青春年少的我们应该如何做才算是没有白白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呢?
  • 2、古诗词鉴赏。

    人们望月而歌,留下无数有关月亮的诗词,请阅读古诗并完成题目。

    【甲】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乙】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两首诗都描绘了月之景,请你任选一首,摘录写景的诗句。
    (2)、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最后一句用委婉的语气将诗人望月怀远的情思含蓄地表达出来。 B、乙诗中“客”是诗人自指,表达了孤身一人夜宿建德江的孤寂心情。 C、甲诗描写了中秋节的习俗,林杰的《乞巧》、王安石的《元日》也都写到了中国传节日和习俗。 D、两首诗都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全诗意境悠远,令人回味无穷。
    (3)、下列诗句表达的情感与甲、乙两首完全不同的是(可多选)(    )
    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B、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C、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D、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 3、综合实践。

    老师要求做一份关于《鲁滨逊漂流记》的手抄报,请你在下面三幅图中任选两幅作为手抄报的配图,并给它们分别拟个标题(每个标题不超过五个字)。

    插图       标题        插图       标题

  • 4、按要求写句子。
    (1)、法国作家雨果说:“好奇是饥饿时的粮食,每遇到它就想吃。”(仿写句子)
    我也想说:“好奇是。”
    (2)、因为时间的原因,我不得不提前结束行程。(改写句子,意思不变)
    (3)、他问爸爸:“爸爸,我们将来移民到中美洲,我还有机会学习中文吗?”(改成转述句)
  • 5、古诗词情境默写。
    (1)、《马诗》中表现诗人热切地期望自己的抱负得以施展,可以为国建功立业的志向的两句为“”。
    (2)、《竹石》中诗人借竹子坚韧的傲气,表达自己的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的诗句是“”。
    (3)、于谦的《石灰吟》里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相近的诗句是:“”。
  • 6、读下面的句子,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空。
    只要……就……    不但……而且……
    因为……所以……    即使……也……
    (1)、它的秒针会自己走动,它坚硬的表盖里还会发出清脆的声音。
    (2)、蚯蚓是插上翅膀难以飞渡重洋。
    (3)、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有可能发现真理。
    (4)、托米正在全神贯注地看书,说话的时候他并没有抬起头。
  • 7、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①不以为    ②见微著    ③革鼎新    ④轻歌

    ⑤别出心    ⑥翻箱柜    ⑦汹澎湃    ⑧居高

  • 8、根据拼音和语境,在横线上写出恰当的词语。

    毕业在即,我们难免yōu shāng。总以为六年是màn cháng的时光,但时间就像装了jiā sù器,催促我们赶快分别。曾经的日子里,我们看有趣的huà bào , 玩yòu zhì的游戏,一起笑,一起闹……不过,我们的友谊并不会就此jiàn duàn , 期待未来见证彼此的精彩!

  • 9、下列俗语中,告诉我们“及时孝敬父母”这个道理的一项是(    )
    A、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B、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C、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D、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 10、下列带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的一项是(    )
    A、是其智弗若与?(因为) B、汝多知乎?(同“谓”,说) C、弈秋,通国之弈者也。(喜好) D、及其日中如探。(热水)
  • 11、先来读下面的这段话,读过之后,下面说法不恰当的是(    )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选自《为人民服务》

    A、段话的主要观点是“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B、第二句话运用了引用的手法,强调了为人民的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C、第三句话分号前后的句式区别不大,但感情有别,前面极力颂扬,后面极为憎恶。 D、第四句话逗号前后是因果关系,前面是因,后面是果。
  • 12、关于怎样写文章的梗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通读全文,把握主要线索和情节。 B、用概括性的语言把主要情节连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C、可以有创造性的想象,能改变文章的原意。 D、概括的时候不能平均用力,要有详有略。
  •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街头的流动采血车前,等待献血的群众排起了长队,这场面让人感动得头晕目眩 B、辩论会上,他往往能够抓住要点,随机应变 , 击败对手。 C、在这次科学盛会上,科学家都滔滔不绝、油嘴滑舌地表明自己的见解。 D、这两本成语词典各得其所 , 一本重视溯源,一本例句丰富,特色却很鲜明。
  • 14、下面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京的春节》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传统节日氛围的温馨与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B、《十六年前的回忆》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 C、《为人民服务》是一篇议论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每个人都要为他人着想。 D、《金色的鱼钩》歌颂了老班长忠诚于党,忠诚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
  • 1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B、小镜伤心极了,他多么希望伙伴们和他分享这无限的苦恼啊! C、我们只要相信自己的能力,才能在各种考验面前充满信心。 D、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我区中小学纷纷开展“书香满校园”活动。
  • 16、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拨弄    流落    剥削    翻箱倒柜 B、染缸    凉拌    书藉    张灯结彩 C、通宵    僻静   幻稚    万不得己 D、严峻    清脆    沉郁    不可思义
  • 17、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月(zhèng)    火(zhì)      机(zhù)       书(jí) B、(lòu)      潺(chàn)     黄鸡(mèn)     徘(huí) C、(jiǔ)     褛(lán)      温(xīn)       苦(xín) D、(chàng)    急(jǔ)       泪潸(shān)    清(cuì)
  • 18、请阅读下面的要求,完成习作。
    (1)、主题一:毕业之际有太多回忆和思绪在心头涌动,回首间皆是成长的美好:也许是竞赛夺冠时的欣喜若狂,也许是获得他人帮助后的温暖满怀,也许是冲动犯错后的追悔莫及,也许是误解他人后的愧疚不已……请选择印象最深的某个人、某件事或某个瞬间写下来,让大家见证你的成长。
    (2)、主题二:星河璀璨,岁月悠悠,每个人心中都生长着不同的心愿。它或许是对生活的热爱,或许是对科技的憧憬,或许是对梦想的追逐,或许是对责任的担当……现在就让我们探寻内心,写下自己的心愿故事。

    要求:①选择其中一个主题内容进行习作;②题目自拟,内容具体,情感真挚;③注意书写正确规范,450字左右。

  • 19、课外阅读。

    【材料一】

    近日,一枚由中学生自主研制的“前海·宝安·飞燕一号”火箭,在青海冷湖发射基地成功飞至10555.7米海拔高度,圆满完成大气数据采集任务。这枚探空火箭的总设计师是一名深圳中学生。

    这次火箭并非简单模型或代劳之作,它始于2024年6月,由一群爱好航天的中学生自发组建团队研制而成。凭借对航天科技的热爱,他们在有限的条件下,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独立完成了设计、加工、集成、装配、测试等任务。火箭成功升空并传回气象数据,让学生们深刻体验到创新实践的成就。

    这背后,是青少年探索未知的强烈渴望和宝贵的创新精神在支撑。爱因斯坦说“我没有特别的才能,只有强烈的好奇心”,这正是驱动科技发展的原始动力。青少年思维活跃,富有想象力与行动力,如航模科技王兴兴所说:“我一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出一个比较好的产品或者科技发明,然后改变世界。”可以说,正是这种源自内心的强烈探索精神,让他带领团队在航模领域闯出了一片天地。

    从自制火箭到未来航天工程,从“小小发明家”到未来的科技领军人才,青少年的探索精神是科技创新的珍贵火种。要建成科技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家庭、学校、社会需携手同心,尊重、鼓励、支持青少年的创新梦想,搭建创新实践平台,普及科技综合教育,提供更多展示舞台,让每个青少年的科学梦想都能绽放光芒。

    (《光明日报》2025年06月12日02版,有删改)

    【材料二】

    深圳将持续打造最优质的创新生态、最优人才发展环境、最优营商环境。2025年2月23日,深圳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打造最好的科技创新生态和人才发展环境”主题新闻发布会。

    发布会透露,深圳全方位打造良好科技创新生态,主要措施:持续推动全社会加大创新投入;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坚持引才育才并举;实施战略科技人才计划;建立完善“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的住房保障体系;建立完善“一张办公桌、一间办公室、一层办公楼”的梯度办公体系;强化科技金融支持;发挥科技创新支撑作用;大力推动场景应用和市场开拓;深入推进面向国内外的开放创新合作;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和高质量生活环境。

    (《深圳特区报》2025年2月24日,有删改)

    【材料三】

    深圳发明专利有效量连续保持两位数高增长,2024年达35.87万件,是2020年的2.24倍。深圳高价值发明专利有效量连续保持两位数高增长,2024年约20万件,4年翻了一番。

    (1)、【材料一】中提到爱因斯坦的话“我没有特别的才能,只有强烈的好奇心”,作者引用这句话最想说明什么?(    )
    A、中学生们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他们比爱因斯坦更有才能。 B、强烈的好奇心是驱动科技探索与创新的重要原始动力。 C、中学生们的火箭项目主要目的是验证爱因斯坦的理论。
    (2)、【材料二】中,不是深圳有效发明专利和高价值专利不断增长原因的一项是(    )
    A、大力引才育才政策的持续实施。 B、政府科技创新主体作用的发展。 C、国内外开放创新合作深入推进。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提炼出一个核心观点,下面哪项表述最准确?(    )
    A、深圳通过加大经济投入,成为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的核心基地。 B、青少年是创新的主力军,其探索精神影响国家科技水平的发展。 C、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并构建良好生态,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关键。
    (4)、阅读三则材料,概括主要观点,并给材料二、三各拟一个小标题。

    (5)、中小学生进行创新发明是否会干扰自己的学习?请说说你的观点,并结合三则材料或生活中的事例说明理由。

    我的观点是:

    我的理由是:

    (6)、【圳少年·有话说】

    看完材料一的新闻片段,小圳和小鹏聊了起来:

    小圳:那群中学生自己研制的火箭竟然飞到了一万多米的高度,真厉害!

    小鹏:对,他们 , 真让人佩服!

    小圳:说得好,我最佩服的是他们把好奇心真的变成了行动,了不起!

    小鹏:他们的成功说明有想法很重要,行动更重要。我记得

    小圳:你的这番经历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宝贵的经验。

    小鹏:谢谢你对我的鼓励。除了敢想敢做,你认为成功的因素还有哪些?

    小圳:我认为

    小鹏:对,不仅如此,还要

    小圳:你说得真好,我们青少年的探索精神就是科技强国的珍贵火种!

  • 20、课内阅读。

    《十六年前的回忆》节选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

    “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不要多嘴!”法官怒气冲冲的,又拿起他面前那块木板狠狠地拍了几下。

    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法官命令把我们押下去。我们就这样跟父亲见了一面,匆匆分别了。想不到这竟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

    资料袋

    李大钊被捕后,关押在京师看守所。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他始终坚守信仰,拒绝任何“悔过”要求。他在《狱中自述》中,坦然承认自己的革命立场,将责任全部揽在自己身上,竭力保护同志和家人,字里行间充满对民族解放的赤诚。

    (1)、对选文及资料袋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描写的是我们和父亲在法庭上依依话别的场景。 B、选文表达了我们对父亲的无限缅怀和对反动派的憎恨。 C、“乱蓬蓬的长头发”和“没戴眼镜”说明父亲遭受了酷刑。
    (2)、“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结合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和资料袋的内容,对“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特殊处境里,以凝望传递与家人诀别的眷恋深情。 B、动荡岁月中,用眼神表达对革命胜利的美好憧憬。 C、严峻形势下,借目光表达与家人之间的心意相通。
    (3)、文中多次写了法官的神态、言行,对这样写的目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父亲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法官的残暴和外强中干。 B、烘托出法庭的紧张氛围,说明维护现场秩序的必要性。 C、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倾向,传递出对敌人的蔑视和憎恶。
    (4)、请你找出文中两次描写李大钊神态镇定自若的语句,并说说这样的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上一页 199 200 201 202 20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