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处处留心皆学问。”生活中,当我们用明亮的眼睛去看,用敏锐的耳朵去听,用丰盈的心灵去感悟,就一定会有所发现。请以“ 的发现”为题,按一定顺序将你所留心观察的这件事写清楚,和大家分享。先把题目补充完整,不少于35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和校名。
-
2、群文阅读,完成练习。
(一)昆虫(节选)
蟋蝉体形微扁,头部圆形,触角长,呈线状。有翅时,翅平叠于躯体上。多数体色呈褐色或黑色,深浅不一。雄虫利用位于前翅基部的脊产生求偶鸣声。多数雌性的产卵器很显著,呈简状或针状。
(二)蟋蟀的住宅(节选)
在朝着阳光的斜坡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绝不去碰这一丛草。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三)唱歌不用嘴(节选)
蟋蟀有嘴,嘴是咀嚼式的,但却没有声带,这就注定它不能用嘴“唱歌”了。它们之所以会发出声音,是由于它们那对神奇的翅膀。
蟋蟀的左翅上长着较硬的翅膜,看起来好像一把小刷子,那是它们的“弦器”;右翅上则长着许多小锯齿,好像一把小锉刀,那是它们的“弹器”。当蟋蟀用左翅摩擦右翅的时候,就会发出清亮的声音。
不过,只有雄蟋蟀会发出声音,雌蟋蟀的翅膀由于非常平滑,所以无论怎样相互摩擦都发不出声音。它们和我们一样,只有当听众的份儿了。
你们猜猜:这位黑夜里的“歌唱家”歌唱了多少年?十年?一千年?五千年?告诉你们吧,它在地球上已经生存了至少1.4亿年,那它自然也歌唱了至少1.4亿年。
(1)、这三个语段都是写蟋蟀的,都写到了蟋蟀的 , 但侧重点不同:语段(一)主要写蟋蟀的 , 语段(二)主要写蟋蟀的 , 语段(三)主要写蟋蟀的。(2)、读语段(二),完成练习。①蟋蟀住宅的外部特点有哪些?把思维导图补充完整并填空。
通过蟋蟀住宅的外部特点可以看出,作者观察 , 蟋蟀修建住宅的技能。
②画横线句子中的“最多”一词是不能去掉的,因为。
③语段(一)和语段(二)虽然都在写蟋蟀,但二者有不同的表达效果,主要表现在(多选)
A.语段(一)语言简洁干净,表达准确清楚,不带感情色彩。
B.语段(二)内容翔实,字数较多,显得有些重复啰唆。
C.语段(二)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D.语段(二)更能激发读者丰富的想象,让读者感受到蟋蟀情趣盎然的形象和作者对蟋蟀的喜爱。
(3)、读语段(三),完成练习。①下列问题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提出来的?选一选。(填序号)
A.联系生活经验 B.针对写法 C.针对内容
Ⅰ本文以“唱歌不用嘴”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Ⅱ蟋蟀为什么不能用嘴“唱歌”呢?
Ⅲ活中除了蟋蟀,还有哪些动物“唱歌”不用嘴?
②上面提到的三个问题中,我能回答问题(填序号),我的答案是
③第2自然段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作用是。
(4)、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A、蟋蟀用左翅摩擦右翅发出的清亮的声音,就是蟋蟀的“歌声”。 B、不是所有的蟋蟀都会“唱歌”。 C、蟋蟀在地球上生存了1.4亿年,那它自然也歌唱了1.4亿年。 D、蟋蜂的嘴可以用来咀嚼,不能用来唱歌。 -
3、文星小学正在开展“远离‘小眼镜’”护眼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1)、【视力检查】医学上认为视力低于5.0为近视,亮亮只能看清下表中圈起来的以上部分的“E”,这说明他的眼睛可能已经了。(2)、【原因查找】同学们围绕导致亮亮视力出现问题的原因展开了讨论,其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点点:我经常看到亮亮趴在桌上看书、写作业。 B、洋洋:亮亮晚上在家经常近距离地看电视。 C、图图:课间十分钟,亮亮经常站在窗边向外远眺。 D、晨晨:亮亮经常一边走路一边看书。(3)、【护眼宣传】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眼睛呢?请你总结两条护眼建议,并设计一条护眼宣传语。
-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看到红日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我们不禁会吟诵:“ , 。”来到庐山,看到奇峰罗列,我们会赞叹:“ , 。”梅雪争春,不分高下,各有千秋,这真是“ , 。”(2)、读了先生的《爬山虎的脚》,我知道了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和;而在《蟋蟀的住宅》一文中,我认识了的蟋蟀。
-
5、读日记,按要求完成练习。
10月23日 星期四 晴
今天是农历九月初三,天上的月儿细细的,像一条弯弯的眉毛。我坐在院子里抚摸着湿漉漉的小草,不禁吟诵道:“____,____。”
10月29日 星期三 晴转多云
天渐渐暗了,月亮升起来了。今晚的月亮是半圆形的,散发出皎洁的光芒。前几日下了几场秋雨,现在我真切地感受到气温降低了,真是“____”。
11月1日 星期六 晴
今晚的月亮不再是半圆形,而是凸起了一点儿,像____
(1)、读第一则日记,在横线处填入《暮江吟》中应景的诗句。(2)、把下列谚语补充完整,再选择合适的谚语填入第二则日记横线处。(填序号)①二八月 ② , 十场秋雨要穿棉
③八月暖,九月温,
选择合适的谚语填入第二则日记横线处(3)、第二则日记中加点的“渐渐”一词说明天色。(4)、发挥想象,将第三则日记补充完整。 -
6、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A、“蟋蟀的住宅”这一题目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B、小组讨论时,要避免重复别人说过的话。如果想法接近,可以先表示认同,再继续补充。 C、《昆虫记》一书中真实记录了昆虫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 D、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告诉我们事物各有优点。
-
7、“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从这句话中可以知道,爬山虎的脚的样子是( )A、
B、
C、
D、
-
8、对下列句子所用的观察方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调动感官观察) B、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细致观察) C、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连续观察) D、洞已经挖了有两寸深,够宽敞的了。余下的是长时间的整修,今天做一点儿,明天做一点儿。(细致、连续观察)
-
9、下列词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题西林壁 文不对题 B、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解之缘 C、随遇而安 安于现状 D、嫩红的细丝 口感嫩滑
-
10、联系生活实际,下列句子中动物的“家”搭配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倦鸟归____,游子归乡。 ②不入虎____,焉得虎子。
③龙困鱼____,伸展不开。 ④狡兔三____,高枕无忧。
A、洞 穴 巢 窝 B、穴 洞 塘 窝 C、巢 穴 塘 窟 D、巢 洞 窝 窟 -
1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平均(jūn) 叶柄(bǐn) B、挖掘(jué) 倾心(qīng) C、放置(zhì) 骤雨(zòu) D、蜗牛(wā) 隐藏(yǐn)
-
12、读语段,根据拼音写字词,再填空。(1)、rì mù时分,我们经过cāo chǎng , 看见一片绿绿的爬山虎zhàn据着一整面墙,叶片shùn着一个方向生长,一排排地分布着,没留一点儿kòng xi , 看着非常shū fu。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它们那弯曲的细丝状的脚紧紧地贴在墙上,显得那么láo gù , 那么充满生命力。
我知道加点字“曲”在这里读。这个字的另一个读音是 , 可以组词:。
(2)、江南地区河流众多,因此人们多xuǎn zé临水处建造房屋。房屋白墙黛瓦,居室开间宽阔,地面píng zhěng , dà tīng、wò shì等布局合理。有一些老房子显露出岁月的hén jì , 充满历史韵味。我猜加点字“临”在这里是的意思。
-
13、习作。
巴甫洛夫曾说:“观察,观察,再观察。”生活中,你有没有连续观察过某种动物或植物?观察的过程是怎样的?你当时的想法和心情如何?请你以观察日记的形式写下来,题目自拟,不少于350字。
-
14、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春天从地里细细长出来
①早晨,去花坛看二月兰,稀疏几枝,顶着紫红小花苞,未如去年一样繁茂,却见地里长了细细密密的碎米荠,开极细小的白花,纤柔,成片,铺满了狭长的花坛地面。
②起初,我并不知道这些野草叫碎米荠。大概就是荠菜吧!我想。看它开的花,极似荠菜花。后来见到真正的荠菜,才发现两者的花虽然很像,但是叶子不一样,碎米荠叶片有2~5对扁圆形的小叶,荠菜的叶片则为大头羽状。更明显的是果不同,碎米荠是线形的长角果,荠菜结的果,是心状三角形。
③碎米荠和荠菜,都是春天的信使,它们密密齐齐从地里冒出来,让我知觉,果然是春天到了。仿佛一夜之间,世界被唤醒了,又像被画家的笔泼了一层浅浅嫩嫩的绿颜料,万物从懵懂中苏醒。
④早在半个月前浇水的时候,我发现木槿的枯枝上有许多极小的芽尖冒出。从入冬开始,木槿就掉光了叶子,之后整个冬天就剩几根苍白的光杆儿,我以为它死了,如今看到光杆儿上这些小绿芽,突然有种失而复得的惊喜。
⑤那棵顶天的紫薇树,曾在一月的大雪中银装素裹,不知什么时候,也披了许多细细密密的小叶子,好像忽然间从一个清瘦苍黄的老人转身变成一个活泼跳动的少年,生命的活力,滋滋从这茂密的嫩叶里生发出。
⑥这几天在露台上,每天都能看到这些细小的变化,仿佛看到初生的婴儿一天天生长,心也每天跟着鲜活起来。
⑦早晨沿着山脚跑步时,也有新的发现。山石峭壁上,不知什么时候铺开了一层绿毯似的草,纤嫩的草茎簇拥着,从石壁底下比赛似的齐齐往上长,就连水泥扶栏上的铁锈丝上也泛出了星星点点的绿色,仔细看,原来是缠着的枯藤醒了。
⑧春天,万物悄悄发出微微光泽,然而你若不停下急匆匆的脚步,蹲下来细细观察和感受,很快便会错过这些惊喜。因为它们和时间一样,稍纵即逝。
(1)、请你从文中找出一处体现作者连续观察的句子,找出一个体现作者观察细致的词语。(2)、阅读短文,体会作者准确生动的表达。⑴短文第②自然段准确地写出了碎米荠和荠菜的异同点,请你结合相关内容,完成思维导图。
⑴
⑵短文第⑤自然段运用了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 , 表达了作者之情。(3)、“铁锈丝”为什么会泛出星星点点的绿色?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纤嫩的草茎长到了铁锈丝上,因此铁锈丝泛出了绿色。 B、铁锈丝在生机勃勃的绿草的映衬下,好像有了绿意。 C、“铁锈丝”其实是枯藤,“绿色”是枯藤长出的绿叶。 D、春天给万物带来了光泽,连铁锈丝也不例外。(4)、阅读短文,说说作者是如何展现“春天从地里细细长出来”的。(5)、短文最后说“因为它们和时间一样,稍纵即逝”。结合全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道理。 -
15、阅读实验记录,完成练习。
蚯蚓和垃圾
①暑假里,妈妈带我去乡下,我发现堆垃圾的泥土里大大小小的蚯蚓特别多。另外,原来堆放菜叶、果皮、纸屑等垃圾的泥土也变成了松软而肥沃的土壤。我不禁想:蚯蚓是否有消化这些垃圾的作用呢?为了搞明白这个问题 , 我做了两组实验。
②做第一组实验时,我精心挑选了一个不透光的盒子,在盒子里堆了三堆土:黑土、黄土和含较多腐殖质的垃圾土。这三种土不仅温度、湿度都相同,而且体积也差不多。然后我将10条大小不同的蚯蚓放进盒子,盖好盒盖,过了15分钟,我发现6条蚯蚓钻进了垃圾土里。通过第一组实验,我知道了蚯蚓能适应阴暗、潮湿的环境,而且在同等条件下,它们更喜欢含较多腐殖质的垃圾土。
③进行第二组实验时,我挖了两个大小相等的长方形土坑,把四壁和底部都用砖头砌实,将菜叶、果皮、废纸等垃圾切细,与少量的垃圾土和水混合后平均分成两份。分别放入这两个坑中,在其中一个坑里放了20条大小不同的蚯蚓,而另一个坑里不放蚯蚓,盖上盖子,每隔两天观察一次。第五次观察时,我发现有蚯蚓的垃圾变成了松软而肥沃的土壤,而无蚯蚓的垃圾已经腐烂。第二组实验,让我知道了蚯蚓喜欢从垃圾中吸取营养,能消化人们废弃的部分生活垃圾。
④面对实验结果,我不由萌生了一个念头:现在城市垃圾处理问题日益严峻,许多地方出现了“垃圾围城”的现象,我们可以用蚯蚓来消化一些生活垃圾,这样既可消除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又可变废为宝。
(1)、短文中加点的“这个问题”指的是( )A、垃圾土里蚯蚓是否多? B、蚯蚓是否有消化垃圾的作用? C、蚯蚓喜欢怎样的土壤? D、蚯蚓是以什么为食的?(2)、阅读短文第②③自然段,完成实验记录。实验
观察到的现象
结论
实验一
有6条蚯蚓钻进了垃圾土里。
实验二
蚯蚓喜欢从垃圾中吸取营养,能消化人们废 弃的部分生活垃圾。
(3)、“我”萌生了“用蚯蚓来消化一些生活垃圾”这个念头的原因是什么?(4)、读短文第②③自然段,具体说说你对作者的哪些观察方法特别有感触。请写出自己的感想或获得的启迪。 -
16、阅读观察记录单,完成练习。
四年级(1)班同学在劳动课上开展观察动植物活动。下面的表格是亮亮制作的菊花观察记录单。
观察对象
序号
时间
菊花
①
10月×日
花瓣开始展开。
花蕾淡红色
淡香
②
10月×日
花蕊第一次露出来了。
花瓣淡紫色
清香
③
10月×日
还没有开,花蕾呈圆盘形。
花蕾绿色
无味
④
11月×日
花朵完全开放,直径约13厘米。
花瓣淡紫色
浓郁
(1)、亮亮的观察记录单没有调整好顺序,请你根据生活经验,帮小亮排序:。(填序号)(2)、从表格中记录的情况可以看出,亮亮按照顺序,从菊花的、和三个方面进行了(连续性 选择性)观察。(3)、请你为第④阶段的观察写一段观察记录。(要求: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写出事物的特点)(4)、为了作好记录,亮亮这几天每天都趴在桌上连续写几个小时字。作为他的好友,请你劝告他注意科学用眼。 -
17、关于如何写好观察日记,下列同学的做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A、小亮觉得他很熟悉自己用的笔袋,写起来应该不费劲。 B、小丽在妈妈的帮助下发豆芽,她连续几天去观察并记录下来。 C、小雪的爷爷喜欢养鸟,她请爷爷帮她观察鸟的活动,听鸟的叫声。 D、小乐利用课间十分钟跑去观察校园里的海棠树,晚上回到家很快就写好了观察日记。
-
18、“早晨雾气迷蒙,但在这白茫茫的雾中,许多生机已经开始迸发了。”将这句话放入下面的观察日记中,位置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你瞧,一簇簇的花儿在争奇斗艳。②伴着泥土的清香,小草开始发芽,柳树开始生长。③一只只鸟儿在枝头唱歌,松鼠跳上枝头。④清晨的森林一片生机盎然。
A、①之前 B、①②之间 C、②③之间 D、③④之间 -
19、下列观察日记中引用的谚语不属于气象谚语的一项是( )A、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 B、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C、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D、蚂蚁搬家蛇过道,大雨不久要来到。
-
20、下列观察日记中加点词语去掉后意思变化最小的一项是( )A、秋天到了,梧桐的叶子逐渐变黄。 B、今天,小雏菊的花苞变大了,直径最多3.5厘米。 C、那是一只甲虫,像核桃那么大,身上带着一些蓝色。 D、石蚕并不是十分擅长游泳的水手,它转身的动作很笨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