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重读部分与强调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强调谁在听) B、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强调什么都不懂) C、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强调在什么地方)
  • 2、下列有新鲜感的句子中,哪一项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两句不?(    )
    A、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 B、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 C、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
  • 3、下面成语全部是描写人的动作的一组是(    )
    A、口干舌燥    提心吊胆 B、摇头晃脑    手忙脚乱 C、面红耳赤    神采飞扬
  • 4、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聂响  湿闰 B、乱  香甜 C、狂欢  丰收
  • 5、下列加点多音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选    水    促织 B、假山    假如    虚假 C、坊    刀    豆腐
  • 6、读一读,写一写,注意把字写得正确、美观。

    金秋时节,校园里鲜艳的国旗迎风piāo yáng , jié  bái的云朵浮于蓝天。操场的跑道边,几棵cū zhuàng的梧桐树静静立着,秋风拂过,luò yè顺着风pái  liè出guī zé的tú  àn , 像是给dì miàn铺了层shǎn shǎn fā guāng的金毯。

  • 7、请认真听录音朗读短文两遍,然后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录音中的故事发生在(    )时期。
    A、北宋 B、南宋 C、东汉
    (2)、根据录音内容判断对错,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杨时和同学游酢(zuò)因为发生了矛盾(dùn),去找老师评理。

    ②杨时和游酢站在雪地里等候时,因寒冷而不停地搓(cuō)手跺(duò)脚。

    ③“程门立雪”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尊师重道、勤学好问。

  • 8、高超的画师总能捕捉到人物最独特的神韵,简单的线条就能勾勒出鲜活的形象。如果让你为班里的一位同学“画”张像,你会“画”谁?是那个在跑道上永远领先、身影如风的“追风少年”?是整天抱着书本,知识储备丰富得像个“移动图书馆”的学霸?还是那个能用橡皮泥捏出整个西游取经团队的“手工大神”?请你拿起笔,仔细观察,用心描绘吧!

    要求:题目自拟,书写工整,语句通顺,不少于400字。

  • 9、【活动三:观事省己,悟生命成长】

    捅马蜂窝

    冯骥才

    ①爷爷的后院是鸟儿、蝶儿、虫儿们生存和嬉戏的一片乐土,也是我儿时的乐园。这里,最壮观的要数爷爷窗檐下的马蜂窝了,好像倒垂的一只大莲蓬,无数金黄色的马蜂爬进爬出,飞来飞去,不知忙些什么。爷爷不敢开窗子,怕它们中间哪个冒失鬼一头闯进屋来。

    ②“真该死,屋子连透透气儿也不能,哪天请人来把这马蜂窝捅下来!”奶奶总为这个马蜂窝生气。

    ③“不行,要蜇人的!”爷爷说。

    ④“怎么不行?”奶奶反驳道。

    ⑤“捅不得,捅不得。”爷爷连连摇手。

    ⑥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欲望。那多有趣!当我给这个淘气的欲望鼓动得难以抑制时,就找来妹妹,悄悄溜到从走廊通往后院的小门口。我和妹妹约定好,她躲在门里,把住关口,待我捅下马蜂窝,赶紧开门放我进来,然后把门关住。

    ⑦当我的竿头触到蜂窝的一刹那,一些受惊的马蜂“轰”地飞起来。我赶紧用竿头顶住蜂窝使劲地摇撼两下,只听“通”,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跟着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我扔掉竿子往小门跑,谁料到妹妹害怕,把门在里边插上,她跑了,将我关在门外。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这“复仇者”不顾一死的气势使我惊呆了。瞬间只觉眉心像被针扎似的剧烈一疼,挨蜇了!我下意识地用手一拍,感觉我的掌心触到它可怕的身体。我吓得大叫,不知道谁开门把我拖到屋里。

    ⑧当夜,我发了高烧,眉头处肿起一个疙瘩。家里人轮番用醋、酒、黄酱、万金油,也没能使我那肿疮消下来。转天请来医生,打针吃药,七八天后才渐渐复愈。我生病也没有过这么长时间,以致消肿后的几天里不敢到那小走廊上去,生怕那些马蜂还守在小门口等着我。

    ⑨过了些天,惊恐稍定,我去爷爷的屋子。爷爷手指窗根处叫我看,原来是我捅掉的那个蜂窝,却一只马蜂也不见了,好像一只被丢弃的干枯的大莲蓬头。爷爷又指了指我的脚下,一只马蜂!我惊吓得差点叫起来,慌忙跳开。

    ⑩“怕什么,它早死了!”爷爷说,“马蜂就是这样,你不惹它,它不蜇你。它要是蜇了你,自己也就死了。”

    ⑪“那它干吗还要蛰我呢,这样它自己不也完了吗?”

    ⑫“你毁了它的家——那是多大一个家呀!它当然要跟你拼命的!”爷爷说。

    ⑬我听了心里暗暗吃惊,一只小虫竟有这样的激情和勇气。我不禁想起那天它朝我猛扑过来时那副生死不顾的架势,与毁坏它们生活的人拼出一死,真像一个英雄……我面对这壮烈牺牲的小飞虫的尸体,似乎有种罪孽感沉重地压在我的心上。

    ⑭那一窝马蜂呢,无家可归的一群呢,它们还会不会回来重建家园?我甚至想用胶水把那只空空的蜂窝粘上去。这一年,我经常站在爷爷的后院里,始终没有等来一只马蜂。

    ⑮转年开春,有两只马蜂飞到爷爷的窗檐下,落到被晒暖了的木窗框上,然后还在过去的旧巢的残迹上爬了一阵子,跟着飞去而不再来。空空又是一年。

    ⑯第三年,风和日丽之时,爷爷忽叫我抬头看,隔着窗玻璃看见窗檐下几只赤黄色的马蜂忙来忙去。在这中间,我忽然看到,一个小巧的、银灰色的第一间蜂窝已经筑成了。

    ⑰我和爷爷开颜而笑,笑得十分舒心。我暗暗告诉自己,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

    (1)、“捅马蜂窝”是汉语惯用语之一,根据文章的具体情景,这个词的比喻义是(    )。
    A、做事不计后果,非常鲁莽 B、参与一项充满刺激和风险的冒险游戏 C、勇敢地挑战困难,试图解决难题 D、主动去招惹麻烦,让自己遭受不良后果
    (2)、第⑦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把马蜂比作 , 这样写的好处是
    (3)、在这篇文章中,“我”的心理随着事情发展不断变化,请进行梳理。

    (4)、作者在文章最后说“我暗暗告诉自己,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多选)
    A、“我”的反思不仅针对人类,也包括马蜂这样有生命、有情感的自然生灵 B、体现了“我”对马蜂因自己而失去家园、甚至牺牲生命的愧疚与反思 C、这句话说明“我”从此变得胆小谨慎,不再做任何有风险的事情 D、从“捅马蜂窝”到“再不伤害”,展现了“我”从无知冒犯到尊重生命的成长与蜕变
    (5)、本文多处用到了对比,请至少找出其中两处,并说说每处对比的作用。
  • 10、【活动二:品读故事,探人物精神】

    韩信不计较小辱

    ①韩信是淮阴(今江苏淮阴)人。他少年时代,家境贫寒,生活没有着落。想到衙门里去找个差事吧,又没有特别的才能;做买卖吧,又不会经营谋生。无可奈何,他只好经常投靠人家食宿,时间长了,人们都看不起他。

    ②有一段时间,韩信在下乡南昌亭亭长家饮食。几个月以后,亭长的妻子开始嫌弃他了。于是,亭长妻子大清早起床就做好了饭,自己家里人早早地就把饭菜吃了。到了平常开饭的时间,韩信去了,不仅没有饭吃,亭长的妻子还对他不理不睬的。韩信也看出了他们的用意,一气之下,竟然跟亭长家断绝交往,离开了。

    ③韩信虽然穷得连饭都吃不饱,但是他喜欢读兵书,爱好兵法。他身上时常佩带着刀剑,衣襟内藏着兵书。一天,他在淮阴的街市上走着。有个屠户的儿子见韩信这般装束,就叫住韩信,傲慢地说:“你虽然个子高大,身上还总是佩带着刀剑,可是我看得出,实际上你内心却是空虚的、害怕的。”韩信盯了那人一眼,一言不发,准备继续走自己的路。屠户的儿子更得意了,当众侮辱韩信说:“你如果真不怕死,就用剑来刺杀我;要是怕死,就从我的裤裆下爬过去。”旁边'围观的人也跟着起哄。韩信打量了屠户的儿子好一会,仍然一声不吭,俯身从他裤裆下伏地爬了过去。街上的人都讥笑韩信,认为他实际上只是个懦弱无能的人。

    ④韩信不在乎世人的议论,从此以后更加发愤,他竭力学习经世致用的谋略,想要干出一番大事。有志者,事竞成。后来,韩信成了汉王刘邦的大将,为建立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与萧何、张良被人们尊为“汉初三杰”。

    ⑤韩信后来回到自己的封地准阴,特意召见了下乡南昌亭长,对他说:“你是个小人,做过好事,可惜有始无终。”说完,给了亭长一百文钱。最后,又召见了曾经侮辱过自己的屠户儿子,任命他担任巡城捕盗的武官。韩信指着那屠户的儿子,告诉部下说:“他也算是位壮士。当初他侮辱我的时候,我难道不敢杀死他吗?可是如果杀了他,只会纠缠在无聊的是非中,毫无意义。我由于忍受小的羞辱,而成就了今天大的功名。这事不也很有意思吗?”众人听了,都开怀大笑,争相说:“大将言之有理!言之有理!”

    (1)、下面是同学们快速阅读这篇文章的方法,其中恰当的是(    )。(多选)
    A、小宇遇到“经世致用”“汗马功劳”等不理解的词语,他没有停下来,也没有回读。 B、韩信发愤读书的情节很振奋人心,小航对此很感兴趣,反复朗读,感受其中的精神力量。 C、小桐带着“韩信是如何对待曾经侮辱他的人”这个问题,一边阅读一边思考。 D、在阅读第⑤自然段时,小萱看到开头“韩信后来回到自己的封地淮阴……”,就知道这段话要讲韩信回到封地后的做法了。
    (2)、下面是同学们针对这篇文章提出的问题,其中最能帮助我们深入理解韩信“不计小辱”这一品质的是(    )。
    A、韩信为什么穷得连饭都吃不饱? B、亭长的妻子为什么后来嫌弃韩信了? C、韩信忍受胯下之辱时,可能在想些什么? D、韩信为什么后来给了亭长一百文钱?
    (3)、韩信的人生因他的坚持与智慧而改变。请阅读全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时期

    相关人物

    遭受的屈辱

    韩信的做法

    体现的品质(填序号)

    落魄时

    亭长及其妻子

    起初提供饭食,后来嫌弃

    屠户之子

    当众侮辱,要韩信从裤裆下爬过

    一声不吭,伏地爬过

    成名后

    亭长及其妻子

    ——

     

    屠户之子

    ——

    任命其担任巡城捕盗的武官

    A.能屈能伸    B.恩怨分明    C.自尊自爱    D.以德报怨

    (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韩信“不计小辱”这一品质的理解,并联系你生活中遇到的“小辱”或挫折,说说这个故事给你的启发。
  • 11、【活动一:借物喻人,悟品质内涵】

    落花生(节选)

    ①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②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③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④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⑤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⑥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父亲把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相比,突出了花生(    )的特点。(多选)
    A、内外兼修 B、朴实无华 C、默默无闻 D、不计较名利
    (2)、生活中与落花生具有相同品质的事物是
    A.蜡烛    B.向日葵    C.荷花    D.竹子

    它和落花生会让我们联想到生活中的这些人:

  • 12、品读诗文,悟情学理。
    (1)、中华民族历来崇尚高洁坚贞的品格,唐代诗人虞世南的《蝉》中,“”揭示了德行高尚则声名自远的人生哲理。
    (2)、古往今来,先贤们留下了无数劝诫后人珍惜时间、奋发有为的至理名言。东晋葛洪告诫我们“不饱食”;淡泊如陶渊明,也说“盛年不重来,。及时当勉励,”;民族英雄岳飞在《满江红》中则以“ , 白了少年头,”的呐喊,激励人们要趁早建功立业;而一代伟人毛泽东则以“多少事,;天地转,。一万年太久,”的豪迈诗句,号召人们要抓紧时间,努力奋斗。
  • 13、请阅读以下故事片段,对故事的主要意思概括得最准确的是哪一项?(    )

    杨靖宇奉命在东北领导抗日斗争。他带领战士们在冰天雪地里与日军周旋,面对敌人重兵围剿和物资匮乏的困境,始终顽强抵抗。他以草根、树皮甚至棉絮为食,坚持战斗,多次成功打击日军,极大鼓舞了东北人民的抗日斗志,最终壮烈牺牲,成为不朽的抗日民族英雄。

    A、抗战时期,杨靖宇在东北。 B、杨靖宇带领战士们吃草根树皮。 C、杨靖宇在东北与日军周旋。 D、杨靖宇领导东北抗日,成为抗日民族英雄。
  • 14、关于“精神”,有几种解释:①人的心理活动。②支撑行动的活力与精力。③活跃,有生气。④信念、意志与品格。“我们要汲取先辈的精神力量”中“精神”的含义应该是
    以下句子中“精神”的含义分别是什么?(填序号)

    战士们精神抖擞,“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口号响彻云霄。

    一场充足的睡眠让他恢复了精神 , 继续应对接下来的挑战。

  • 15、忆抗战之艰,承精神之魂

    我们永远不能wàng què____那段艰难的抗战岁月,面对残暴的qīn lüè____,中华民族毫不shì ruò____,四万万同胞tóng xīn xié lì____,共同御敌。bú jì qí shù____的英雄前仆后继,奋起抵抗。他们用nán yǐ zhì xìn____的毅力坚持了十四年,任何艰难困苦都无法弱他们的意志,任何威逼利诱都不能迫他们下救亡图存的决心。正是他们的鲜血和牺牲,才换来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

    这段历史并不遥远,我们每一代人都要懂得:和平从不是lǐ suǒ dāng rán____,守护和平,要从铭记历史做起。我们要汲取先辈的精神力量,把它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把个人的理想融入国家的发展洪流之中。即使遇到岔路,也不迷茫,不dǎn qiè____,彼此扶持,共同进步。唯有如此,将来我们才能更好地建设先辈守护下来的锦绣河山。

    (1)、请根据以上文段中的拼音,将汉字正确、工整地写在横线上。
    (2)、请给文段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xiāo xuē)弱    (qiáng qiǎng)

    (gē gé)下     (chā chà)

  • 16、听强军之声,感国防之坚:请认真听录音两遍,完成下列选择题。
    (1)、徒步方队中,首次亮相天安门广场的是(    )。
    A、海军方队 B、信息支援部队方队 C、陆军方队 D、空军方队
    (2)、以下哪一项不是高超声速导弹的优势?(    )
    A、飞得远。 B、突防能力强。 C、可以针对目标进行精准而猛烈的火力打击。 D、打击范围覆盖全球。
    (3)、装备方队压轴出场的导弹是(    )。
    A、东风—31导弹 B、巨浪—3导弹 C、东风—5C液体洲际战略核导弹 D、惊雷—1 导弹
    (4)、此次阅兵展示的新型武器装备主要意义是什么?(多选)(    )
    A、展示我军体系作战能力。 B、传递我国维护国家主权的决心。 C、促进国际军事交流与合作。 D、展示我国以武止戈、砥定乾坤的能力。
  • 17、请写一篇作文,为大家推荐一个你觉得特别值得一去的好地方。这个地方可以是公园的小河边,那里藏着蚂蚁搬家、柳叶抽芽的小秘密;可以是某个地方的书店,那里有会“说话”的绘本和安静陪伴的书架;也可以是社区里藏着许多旧物件的民俗馆,那里有许多动人的故事……注意要把这个好地方的特别之处写清楚,说说推荐它的理由。题目自拟,350字左右。
  • 18、课外阅读。

    种子的“旅行”

    ①植物的繁衍主要靠种子。如果种子成熟后,完全落在植物的脚下,势必使很多种子失去生存的机会。所以植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神奇地解决了这一问题,那就是让种子“旅行”。

    ②有的植物能够依靠自身的力量“旅行”。像大豆、绿豆、油菜、芝麻等植物的种子,练就了一种“弹射”的本领,果实成熟后包藏种子的果荚会突然扭曲、炸裂,将种子弹射到几厘米甚至几十厘米之外的地方。

    ③许多植物的种子借风的力量来“旅行”,这一类植物,最典型的当属有“伞兵”之称的蒲公英。蒲公英的种子顶端有细毛构成的“小伞”,种子成熟后,风吹来,“小伞”便带着种子随风飘荡,最后在远方安家落户。种子会乘风“旅行”的还有柳树、杨树、悬铃木、合欢树等。

    ④不少水生植物的种子是借水“旅行”的。深秋,莲子成熟了,整个莲蓬就会落到水里。莲蓬生有许多气孔,身子轻,不会沉入水底。它会借助水的流动或风的吹动,在水面漂荡,然后在合适的地方安家落户。

    ⑤有一类植物的种子会借助动物来传播。它们大多有鲜艳的外表和诱人的味道,以此来吸引过路的鸟雀吞食。这类植物的种子都有一个保护层,鸟雀的肠胃不会把它们消化掉。这样,种子就会被鸟雀带到很远的地方。西瓜、甜瓜的种子,即使被人或大型动物吃进肚子里,只要种子不被咬破,它在肠胃里也只是做一趟“旅行”,会随着人或动物的大便被排泄出来并落地生根。种子生根后,粪便又成了它生长的良好肥料。

    (1)、阅读短文,根据文中信息,完成下列填空。

    ①种子的“旅行”方式有:、借风“旅行”、

    ②下面链接材料中的植物,其种子的“旅行”方式是:

    【链接材料】生长在海边的椰子,果实虽然很大,但中间充满了空气,落到海里随着水流漂动。它既不会腐烂,也不会破裂,有的竟“旅行”上千公里,才找到安身的地方。

    (2)、选出下列问题的提问角度,再提出一个你认为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写在横线上。

    提问角度:A.针对文章内容    B.联系生活经验    C.针对文章写法

    ①种子为什么要“旅行”?

    ②短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③生活中还有哪些常见的植物种子会“旅行”?

    问题:

    (3)、读文中画横线上的句子,蒲公英的种子还会在哪些地方“安家落户”?请你仿照例句,展开想象,简单写一写蒲公英种子的一次“旅行”经历。

    【例】蒲公英的种子来到一片广阔的草地,茂盛的小草铺成一望无际的绿地毯,它不禁感叹:“这儿真美!我要在这里安家落户。”

  • 19、对比阅读。

    【材料一】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高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材料二】咆哮而来的潮水猛烈撞击堤坝,然后以泰山压顶之势翻卷回头,落回西进的急流之中,形成一排“雪山”,再风驰电掣(chè)地向东回奔,声如狮吼,惊天动地,这便是回头潮。

    【材料三】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1)、材料一中,从“向我们移来”等短语可以看出作者是按照(填序号)(A.由远及近  B.由近及远)的顺序写钱塘江大潮的。
    (2)、材料一所描写的画面可以用材料三中的哪两句诗来形容?请找出来。
    (3)、三则材料主要从潮水的两方面写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4)、材料二中,从词语“雪山”我仿佛看到;从词语“声如狮吼”我仿佛听到
  • 20、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练习。

    科技改变生活,创新成就未来。为激发同学们探索科学的兴趣,学校开展了以“走进科学”为主题的宣传活动,请你参与。

    (1)、【科学小故事】

    工程师珀西·斯宾塞在调试一种能产生微波的设备时,发现口袋里的巧克力融化了,他没有忽视这个现象,而是带着疑问,不断(探索  搜索)巧克力融化的奥秘,最终(发现  发明)了微波炉。

    ①结合语境,在括号里选出恰当的词语。

    ②这个小故事让福福想起了《尚书》中的“ , 自用则小”,《礼记》中的“ , 慎思之, , 笃行之”以及韩愈的“ , 孰能无惑?”等名言警句。

    (2)、【科技与发展】

    ①下面是活动中展出的图片,请你仿照例句改写句子,展现中国如今的科技成就。

    例:那时没有收音机、电视、飞机和宇宙飞船。→那时没有收音机,没有电视,没有飞机,更没有宇宙飞船。

    如今的中国,有高铁、潜水艇、智能机器人和自己的空间站。

    (3)、李老师在此次活动结束后进行了总结:“科技的进步靠谁来推动?当然是我们。”下列句子与这句话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民族的伟大复兴靠什么实现呢?我常常想。 B、有个绿东西从玻璃窗旁边探出头来,它是什么呢? C、是谁把地扫干净了?是做好事不留名的壮壮。
    (4)、【发展与环境】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购已经普及,快递量激增带来了过度包装、环境污染等问题,对此,请你提出两条可行的建议。

上一页 155 156 157 158 15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