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将四字词语补充完整,并按要求完成练习。

    含    跃跃    赴汤 

    柜    知非    见

  • 2、划去加点字错误的读音。

    (qiáng qiǎng)    提(gōng gòng)    样(mú mó)

    雾(bó báo)            管(jǐn jìn)              附(hé hè)

  • 3、看拼音,写词语。

    kāng kǎi

    kū wěi

    wǔ mèi

    jīng yíng

    pái huái

    jì mò

    kū long

    kòng zhì

    dì yù

    bō xuē

  • 4、作文:成长路上的那束光

    提示与要求:①回顾你的小学生活,是什么像“光”一样指引、温暖、激励着你的成长?是一个人(老师、同学、家人)、一件事、一本书、一句话、一个道理、一种品质(如坚持、勇气、善良)……②请你围绕中心,选择具体、真实的事例来写,通过细节描写展现这束“光”的力量,表达真情实感。③尝试运用本学期学到的写作方法,如:开篇点题、首尾呼应;围绕中心意思写;自然地融入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恰当地运用环境描写衬托心情等。④题目自拟或者也可以用“成长路上的那束光”。⑤书写整洁且不少于450字,文中不出现真实的人名、班级和校名。

  • 5、探秘马铃薯之旅。

    马铃薯的秘密档案

    材料一:马铃薯小百科

    马铃薯,茄科茄属植物,我们亲切地称它为“土豆”、“洋芋”。到看它其貌不扬、浑身是泥,它可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粮食作物(仅次于小麦、稻谷和玉米),被誉为“地下苹果”、“第二面包”。

    营养价值:马铃薯富含淀粉、蛋白质、维生素C、钾等。一个中等大小的带皮马铃薯(约150克)提供的维生素C,几乎相当于人体每日所需要的一半!同时,它的钾含量比香蕉还高,有助于维持血压稳定。

    适应性:马铃薯对环境的适应性极强。它喜欢冷凉的气候,但也能在多种土壤中生长。其块茎(我们吃的部分)既是繁殖器官,也是营养储存库。当环境不利时,地上的茎叶可能枯萎,但只要地下的块茎完好,条件合适时,新的生命就能再次萌发。

    传播与家乡: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大约在明朝末年传入中国。它适应性强、产量高,很快就在中国各地,特别是北方和西南山区广泛种植,成为许多地方(尤其是我们的家乡)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材料二:家乡近三年马铃薯种植面积与平均亩产变化趋势

    年份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家乡马铃薯种植面积(万亩)

    3.0

    3.2

    3.5

    家乡马铃薯平均亩产(公斤)

    1950

    2030

    2200

    材料三:生活小观察

    小明的妈妈买回来一袋红皮马铃薯。小明帮忙削皮时发现,削好的马铃薯表面很快变成了淡淡的粉红色。小明很好奇:这是怎么回事?是马铃薯坏了吗?

    (1)、信息提炼。

    ①根据材料一,马铃薯在全球粮食作物中排名第几?它有哪些美称?(至少写出两个)

    ②马铃薯块茎最重要的两个作用是什么?(用材料一中的一句原话作答)

    (2)、图表解读(选择正确答案)。

    ①观察材料二的表格,近三年家乡马铃薯的种植面积整体呈现什么趋势?(   )
    A.上升
    B.下降
    C.平稳

    ②近三年家乡马铃薯的平均亩产变化趋势是怎样的?(   )

    A.上升
    B.下降
    C.平稳

    ③哪一年的亩产增长很明显?(   )

    A.2022年
    B.2023年
    C.2024年

    (3)、科学探究。

    ①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以及你学过的知识,推测一下小明削皮后马铃薯变色的原因可能是什么?(提示:联系马铃薯含有的某种成分与空气接触后的常见反应)

    ②联系生活实际与科学知识,想想这种变色会影响马铃薯的食用吗?为什么?

    (4)、理解感悟。

    结合材料一中马铃薯的适应性“特点及其”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作用,分析马铃薯能成为你家乡(及许多地方)重要作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并简述它体现的价值?

    (5)、创意设计。

    家乡要举办首届“马铃薯文化旅游节”,假如你是马铃薯推广小达人,请你设计一条突出家乡马铃薯特色且朗朗上口、富有吸引力的广告语。

  • 6、探索航天科技。

    中国航天再创辉煌

    2025年4月29日,中国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安全着陆!三位航天员聂海胜、刘洋、蔡旭哲在太空站工作6个月后,终于顺利回家。

    飞船返回地球的过程充满科技力量:

    脱离空间站:飞船首先与天宫空间站分离,调整方向对准地球;

    穿越大气层:返回舱以每秒7.9公里的高速进入大气层,摩擦产生上千度高温,舱外形成“火焰护罩”;

    黑障区惊险穿越:高温导致无线电信号中断约4分钟,地面人员屏息等待;

    降落伞护航:距地面10公里时,降落伞层层打开,将速度降至汽车行驶般缓慢;

    着陆反推火箭:离地1米时,底部火箭瞬间点火,实现“软着陆”。

    此次返回运用了智能自适应控制系统,自动调整降落角度;舱内缓冲座椅保护航天员安全;着陆场北斗导航网格精准定位,仅11分钟就发现返回舱!

    神舟十九号任务标志着中国航天在生命保障、精准回收等领域实现新突破,为未来登月计划奠定基石。星辰大海,永不止步!

    (1)、短文标题《中国航天再创辉煌》中的“再”字传递了哪些信息?
    (2)、请你认真阅读短文,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下列括号内。

    ①神舟十九号返回舱着陆的日期和地点是?(    )
    A.2025年4月29日,文昌发射场
    B.2025年4月29日,东风着陆场
    C.2025年4月30日,东风着陆场
    D.2025年4月30日,酒泉卫星中心

    ②返回舱穿越大气层时,舱外温度可达?(    )

    A.数百摄氏度
    B.上千摄氏度
    C.接近零下200摄氏度
    D.与地面温度相同

    ③以下哪项技术没有在返回过程中使用?(    )

    A.北斗导航定位
    B.缓冲座椅保护
    C.深海潜水救援
    D.反推火箭减速

    (3)、为什么“黑障区”最危险?请简要作答。
    (4)、将返回舱着陆的关键步骤用阿拉伯数字排序:

    (    )穿越高温大气层

    (    )降落伞打开减速

    (    )反推火箭点火软着陆

    (    )与空间站分离调整方向

    (    )黑障区信号中断

  • 7、思辨古人智慧。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阅读古文,请为下列题目选出正确答案。(填序号)

    ①两小儿争论太阳何时离人更近时,分别用到了生活中的什么现象?(    )
    A.大小变化  温度变化
    B.颜色变化  声音变化
    C.形状变化  风向变化

    ②两小儿的观点看似都有道理,但现代科学证明他们的结论都是错误的。这告诉我们(    )。(多选,有两个正确答案)

    A.观察现象不一定能得出正确结论
    B.要敢于质疑权威人物(如孔子)
    C.解决问题需要科学知识和工具

    (2)、如果你是第一个小孩,你会用现代语言这样向朋友解释你的观点:“早晨太阳看着像 , 中午却像 , 当然是早晨更近啦!”(填两个日常物品,短文中的除外)
  • 8、人物颁奖礼。

    请你为《鲁滨逊漂流记》里的鲁滨逊设计一个最能体现他核心品质或经历的奖项名称,并用简洁有力的语言(不超过20字)说明颁奖理由。

    奖项名称:

    颁奖理由:

  • 9、阅读方法小侦探。

    小华想弄清楚《爱丽丝漫游奇境》里爱丽丝都经历了哪些奇怪的地方和事件,但她觉得故事太跳跃,有点记不清顺序了。你会推荐小华用下面哪种方法来解决她的问题?(    )

    A、给每个出场人物画一幅肖像画。 B、按照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画一张简单的“爱丽丝冒险地图”,标出她到过的主要地方。 C、找出书中所有描写爱丽丝心理活动的句子抄下来。
  • 10、创意邀请函。

    班上要举办“经典名著”主题读书会,请你设计一句简短有力、能激发阅读兴趣的宣传语,这句话能巧妙关联至少一部经典名著的主题或经典元素。

  • 11、在“经典剧场”,你聆听到前辈们的谆谆教诲和智慧名言。
    (1)、人固有一死,或
    (2)、 , 快走踏清秋。
    (3)、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 , 如薄雾,被
    (4)、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 , 惟弈秋之为听;一人 ,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5)、苟利于民,;苟周于事,
  • 12、来到“句子花园”,请运用所学知识让句子表达更准确、生动。
    (1)、用修改符号在原句上修改病句:我忍不住不禁笑出了声。
    (2)、仿写句子:时间像一条永不停息的小河,悄无声息地向前流淌。

    仿写:知识

    (3)、引用古诗句表达情感:毕业在即,与朝夕相处的同学分别,真是。(填写表达离情别绪的诗句)
  • 13、请选择一个最能体现同学们“全神贯注”听讲的词语(    )。
    A、七嘴八舌 B、目不转睛 C、手忙脚乱 D、哄堂大笑
  • 14、为“毕业纪念册”写序言,请根据拼音和语境填写正确的词语。

    六年的小学生活,悄然xiāo shì。犹记初入校园时,春日里míng mèi的阳光洒满操场,我们在树下pái huái追逐嬉闹;转眼间,毕业的钟声即将敲响,真让人感慨guāng yīn sì jiàn。整理旧物时,fǎn xiāng dǎo guì那些泛黄的作业本,都是岁月留下的hén jì。面对未知的中学时代,心头或许会掠过一丝jīng huáng , 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憧憬。老师常说,人生就是一个wàn xiàng gēng xīn的过程,告别过去才能拥抱崭新的篇章!

  • 15、请将下面这句名言正确、端正、整洁地抄写在横线上。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16、一次亲近自然的远足旅行,一场大汗淋漓的体育运动,一盘精心烹制的美食,一回令人难忘的社会实践……六年来,除了学习之外,这些多姿多彩的生活体验都能开拓眼界,净化心灵……只要我们积极投入生活,用心品味,常常会有收获。请以“这也是收获”为题目,写一篇习作,把印象深刻的地方写具体,写出真情实感。语句通顺,书写工整,450字左右。
  • 17、怀念姥姥

    ①小时候我是在姥姥家长大的。那时候,麦子收完了,没用的闲人就开始去捡倒在田里的麦穗了,我自然是这个行列中的一员。可那时候麦子收得那么干净,收麦子的人连地皮都翻了一遍了,哪还有剩麦穗啊?我常常是拎着个空袋子去,提溜着空袋子回来。姥姥依然鼓励我:“明天还去捡,捡一个姥姥也不嫌少,捡多了,姥姥就用你捡的麦子给你做个大馒头吃。

    ②第二天,我真的捡着了一大袋子,是从生产队场院的麦子堆上“捡”回来的。我邻家的一个男生奶奶说着,我拎个空袋子从那儿路过,人家说:“小外甥,从那麦堆上抽一把吧,上哪儿捡去?地里捡个麦子毛儿都没有了。”我懵懵懂懂地知道公家的东西不能拿,可是懵懵懂懂地觉得拿了也没人知道,这一袋子麦穗能蒸好几个大馒头呀。回到家,姥姥把我捡的麦子晒上了,过了好几天,我问姥姥我捡的那麦子怎么还没蒸上馒头。姥姥从碗柜里拿出一小团生面:“这麦子也不知道咋了,怎么也发不起来,怎么也蒸不熟。你这是哪儿捡的?”“我……”我到底也没说。

    ③又过了几天,我依然没有吃上馒头,打开碗柜,那团白面发黑了,上面布满了一层灰蒙蒙的绒毛。“姥姥,这是我从生产队的麦垛上拿的……”我还挺委屈地哭着。姥姥说:“怪不得蒸不熟啊,外孙女,公家的东西拿回来那就叫偷,以后可不敢了,偷的东西蒸不熟。”当天晚上姥姥就给我蒸了一锅大馒头,每个馒头上还用胭脂点了红点。我永生记住了那馒头上的红点,记住了公家的东西不能偷。

    ④长大后,有了人生阅历的我常在家跟表妹们说:“‘平平淡淡才是真’挺对的,别期望太富太贵,平平安安的日子就是好日子。”姥姥最反对这句话了,“别让你舅的当,谁不普通?你见谁一天吃八顿饭?山顶上看的东西和山底下看的就是不一样。”

    ⑤“姥姥的心这么高?”

    ⑥“不是高,平淡是真,普通是好,这都是懒人说的话。你去问问山顶上的人,他要和你说实话,他保证说他这一辈子不后悔,下辈子他还上山顶。”

    ⑦姥姥觉得,人的一生一定要使出自己所有的劲儿去登上你自己的山顶。

    ⑧我跟着姥姥五十年,从来没有给她洗过一次澡,没给她剪过一次指甲。太好强的姥姥,九十七岁还坚持自己洗澡。浴室的门一定要关上,家里人只能从门缝里“照料”着她,“搀扶”着她。

    “有学历的人,不一定有文化;没学历的人,不一定没文化。”想念姥姥的日子也挺幸福的,就像姥姥说的,幸福很小,别嫌小,一个一个小幸福加起来就成了大幸福。

    (1)、请依次概括文中写姥姥的三件事,以及通过这些事所体现出的姥姥的精神品质。

    事情

    鼓励“我”捡麦穗并以“穷”的方式教育偷公家麦穗的“我”

    姥姥晚年坚持自己洗澡

    精神

    有追求

    (2)、第①自然段画线的句子是对姥姥的描写,从中我们能体会到
    (3)、读第②自然段画线的句子,简要回答:“我”捡来的麦子真的“发不起来”“蒸不熟”吗?姥姥为什么要这样说?
    (4)、第⑦自然段中“你自己的山顶”指的是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5)、读第⑨自然段画线的句子,结合生活实际或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18、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节选>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

    更有趣的是一位名叫阿瑟林斯基的俄裔美国睡眠研究专家。一次,他发现儿子在睡觉的时候,眼珠忽然转动起来。他感到很奇怪:为什么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会是什么关系呢?阿瑟林斯基带着一连串的疑问,对自己八岁的儿子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接着,他又对二十名成年人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结论:睡眠中眼珠快速转动的时候,人的脑电波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是人最容易做梦的阶段。阿瑟林斯基的研究成果,成为心理学家研究做梦的重要依据。

    (1)、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句中的“一百”是____(实指  虚指)。下列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
    A、没有大胆的猜测就没有伟大的发现。 B、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得来。 C、错误经不起失败,但是真理却不怕失败。 D、问号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
    (2)、读二三自然段,完成下表,看看阿瑟林斯基是怎样找到真理的,并回答问题。

    ①发现现象

    ②不断发问

    ③反复实验

    ④找到真理

    为什么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会是什么关系呢?

    第二自然段“最后把‘?’拉直变成‘!’”中,“?”对应的是上面表格中的这部分内容。“!”对应的是上面表格中的这部分内容。(填序号)

    (3)、选文中列举阿瑟林斯基的事例是为了说明“”这个观点,请再列举一个课本之外的事例来说明这个观点:
  • 19、炒菜、熨衣服、写书法……现在的人形机器人掌握了五花八门的技能。未来,无论出去吃饭还是购物,人形机器人都将扮演更多深入人类生活的角色,为人类提供帮助和服务。你怎样看待人形机器人?你认为它对我们的生活是更有利还是更有弊?请说出理由。
  • 20、根据所学内容填空。
    (1)、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诗中有景:吟诵着“ , 一枝红杏出墙来”“春风又绿江南岸,”,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春意。诗中有情:“盈盈一水间,”表达了诗人的忧思之情;“ , 不知秋思落谁家”表达了诗人望月怀远的情思。诗中有志:“何当金络脑,”表达了诗人想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粉骨碎身浑不怕,”表现了诗人不惧生死、持身清白的心性。
    (2)、文字蕴含哲理。“ , 更有早行人”劝诫我们要及时行动,追求理想;“常将有日思无日,”劝诫我们在生活富裕之时,要时常想到困难时该怎么办,不要等到贫穷了,才后悔当初没有节省;“穷则变,变则通,”则告诉我们只有不断更新变化,事物才能长久不断地发展。
上一页 296 297 298 299 30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