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初步阅读完课文之后,你准备记录下自己对文中故事的复述,并和同学们进行分享。

    故事复述:丫鬟们发现(yān yīn)红姑娘放的大蝴蝶风筝掉了下来,众人讨论是否归还, 于是(dài dāi)玉提议大家也去放风筝,正好放放(huǐ huì)气。丫鬟们拿出了高(dūn dùn)、剪子股儿等各种工具,宝琴放了个大蝙蝠风筝,宝(chā chāi)放了个一连七个大雁的风筝,宝玉的风筝放不起来又气又恼 , 黛玉放风筝时众人都说能把病根儿带走,最后大家绞断了风筝线,那些风筝都飘飘飘飘随风而去了。

    (1)、为了方便复述,请你查阅字典,给加点字选出正确的读音。
    (2)、你对画波浪线词语的意思有些不理解,请你运用以下方法猜测其意思。(语文园地知识点)

    遇到一些较难理解的词语,不用反复琢磨。联系上下文“提议大家也去放风筝”“各种工具”可知,“剪子股儿”“籰子”都是与有关的物品。根据上面的方法,可推测“飘飘飖飖”指的是风筝的形态。

    (3)、为了让大家深入理解宝玉的形象,你找出了画横线的句子所对应的原文语句供大家分析。

    宝玉说丫头们不会放,自己放了半天,只起房高,就落下来,急的头上的汗都出来了。众人都笑他,他便恨的摔在地下,指着风筝说道:“要不是个美人儿,我一顿脚踩个稀烂!”本句通过对宝玉的描写,体现出宝玉是一个的人。

  • 2、阅读经典名著,能够获得前行的力量。请从左边的选择区任选一位人物,谈谈他/她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力量。

    选择区

    □孙悟空   □唐僧    □刘备

    □关羽   □王熙凤    □鲁智深

    □林黛玉   □诸葛亮    □武松

    请你选择能带给你精神力量的人物吧!

    你的收获

    请你结合名著内容与人物形象,联系生活实际,写下你收获的精神力量。

  • 3、请你根据《西游记》的选段回答下列名著知识。

    只见妖精一只手举着火尖枪,站在那中间一辆小车儿上,一只手捏着拳头,往自家鼻子上捶了两拳……那妖魔捶了两拳,念个咒语,口里喷出火来,鼻子里浓烟迸出,闸闸眼,火焰齐生。那五辆车子上,火光涌出。连喷了几口,只见那红焰焰大火烧空,把一座火云洞,被那烟火迷漫,真个是熯天炽地。八戒慌了 , 道:“哥哥,不停当!这一钻火里,莫想得活。把老猪弄做个烧熟的,加上香料,尽他受用哩!快走,快走!”说声走,他也不顾行者,跑过涧去了。

    (1)、选段选自明代文学家的《西游记》,其中的“妖精”指的是 , 他是的儿子。
    (2)、联系上下文猜测,片段中“闸闸眼”的意思是
    (3)、赏析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并分析从中可以看出猪八戒怎样的性格特点。
  • 4、古典长篇小说多是体,只要读某一回的标题,就可以猜出这一回主要讲了什么故事,比如从“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可以猜出是讲的故事;从“猪八戒助力破魔王,孙行者三调芭蕉扇”可以猜出是讲的故事。
  • 5、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有着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能让我们领略历史风云变幻的是《》;讲述了家族盛衰、世事变迁,以及命运沉浮、人情冷暖的是《》;描写了一百零八位好汉替天行道壮举的是《》;故事情节一波三折,主人公历尽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功德圆满的是《》。
  • 6、交流会上,你分享了下列有关抗美援朝志愿军的其他故事,邀请大家一起来阅读感悟。

    上甘岭上勇敢的“神炮手”

    秦  远

    ①1951年冬天,周继成所在的135团在朝鲜搞野战训练。团后勤处通知大家去领大米,每袋大米50斤,共40袋。于是指导员组织了包括周继成在内的40名战士,要在零下30摄氏度的天里步行10多公里。

    ②回去时,天已经黑了,又遇上大雪,战士龚德一不小心掉进雪坑,摔了脚。 包扎好伤口后,大家开始讨论:这袋米怎么办?

    ③有位战士说:“把大米放雪坑里,明天再来取。”

    ④周继成说:“不行,大米是祖国人民生产的,历经重重艰辛才送到前线来,很多战士都需要它,给我吧,我扛两袋。”

    ⑤100斤的重量,背一阵子还行,可是一连背10多公里,一般人是很难承受的。周继成顾不上太多,他很快把米包捆在自己背上,让连长把龚德领的那包也放在了自己的背上。一路上,周继成汗流浃背,战友龚德跟在背后,一瘸一拐地走着。就这样,周继成背着100斤的大米和战友们安全回到了连队。

    ⑥指导员赶紧接过米袋,让周继成喝了碗麻辣汤。第二天,连长表扬他:“在背大米的途中,战友龚德摔伤后,周继成主动帮战友包扎伤口,把大米加在自己的肩上,这种甘愿吃苦的精神和毅力,真像个小黄牛,特别嘉奖一次。”

    ⑦从此,周继成在部队中就有了一个别名———小黄牛。

    ⑧135团坚守在上甘岭,周继成请战:敌人胆子小,不敢出来。打不掉坦克我就不叫“小黄牛”,就是牺牲了我也是光荣的!于是他们连夜潜伏到敌军阵地前500米的山沟里,对准当头的敌军坦克就是一炮轰过去,这一炮正中坦克油箱,成功将它击毁。跟着又打掉最后一辆坦克,这次战斗炸死了十多个敌人!

    ⑨随后,周继成又领命去掩护黄继光等人炸地堡。他用炮一连摧毁了敌人的三个火力点,谁知最后一个地堡很难打,黄继光已负了重伤,但敌人的火舌还是不停地扫射。周继成说:“在最关键的时刻,黄继光扑上去用胸膛堵住了敌军地堡的机枪,看到此悲壮的情景,我的眼泪止不住流,黄继光就像是我的亲弟兄啊!他曾冒着枪林弹雨给我送压缩饼干到阵地上。我一定要守住阵地给他报仇!”

    ⑩反攻时,周继成左额中了弹片,左眼被血粘住,他流着血和敌人战斗,经过一整夜的激战,部队终于夺回了597.9高地表面阵地。

    ⑪上甘岭战役结束后,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授予周继成“神炮手”荣誉称号。

    (文章有删改)

    (1)、(内容概括)阅读文章,将下表与周继成有关的内容补充完整。

    事件

    起因

    经过

    结果

    事件一:领大米

    后勤处通知去 10多公里外的地方领大米

    天黑遇大雪,战友受伤,周继成主动承担背大米的任务

    事件二:攻打坦克

    135团坚守在上甘岭,周继成请战

    打掉数辆坦克,炸死了十多个敌人

    事件三:炸地堡

    炸毁敌人三个火力点,黄继光用胸膛堵住敌军机枪,周继成与敌人激战一整夜

    (2)、(内容理解)大家读了这篇文章后感触很深,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语文要素: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A、周继成帮助战友背大米体现了他的责任感和团队精神。 B、“赶紧接过”“表扬”说明领导们对周继成的行为非常认可。 C、上甘岭战役中,周继成冒着枪林弹雨给战友们送压缩饼干到阵地上。 D、周继成在反攻过程中左额受伤,但是他仍然坚持战斗。
    (3)、(句子赏析)请你从人物语言和神态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体会人物内心情感。 (语文要素: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周继成说:“在最关键的时刻,黄继光扑上去用胸膛堵住了敌军地堡的机枪,看到此悲壮的情景,我的眼泪止不住流,黄继光就像是我的亲弟兄啊!他曾冒着枪林弹雨给我送压缩饼干到阵地上。我一定要守住阵地给他报仇!”

    (4)、结合周继成的故事,谈谈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应如何向他学习。
  • 7、说英雄:致敬英雄;你摘抄了交流记录中三处令人印象深刻的语句,打算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赏析。(语文要素)

    语句一: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语句二: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

    语句三: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1)、语句一运用了描写和描写(描写手法),表现出毛主席当时的内心。
    (2)、语句二运用了描写(描写手法),当时的毛主席内心已经决定 , 表现了毛主席的胸怀。
    (3)、语句三是抗美援朝战争中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的真实写照,表达了对英雄儿女的(情感)。
    (4)、语句一运用人物描写方法表现出了人物的内心,请你从以下场景中选择一处,照样子写一写。(语文园地知识点)

    临行送别              朋友和好                计划落空

  • 8、下面是同学们之间的交流,请你按照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奇奇:英雄是抗美援朝的战士们。即使是每日事情多,没有空闲的毛泽东也选择视并严肃对待儿子毛岸英的想法:亲fù____战场,援助朝鲜。

    聪聪:我认为愿意在基层通过生产劳动、社会活动和工作实践,使觉悟、工作能力等提高 , 从不gǎo____特shū____,为人民móu____福祉的人就是英雄。

    甜甜:英雄也是普通人,他们可能也有神色____淡的时候,但他们不会长久地________不前,而是永远都心怀希望,阔步向前。

    (1)、请你根据拼音补全汉字,并为加点字注音。
    (2)、你想将下列词语和原文画线部分进行替换,请你按照画线部分的顺序将词语对应排序。

    ①锻炼 ②尊重    ③繁忙

    排序:

  • 9、下面是你找到的关于列兵站哨的经历,请你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哨位上的昼与夜

    高满航

    ①这日中午12点,轮到列兵站哨。

    ②没等到立夏,当头烈日就压在了哨亭正上方。列兵的额头发痒。他觉察到汗珠翻山越岭一样跋涉过脸颊,悬在了下巴上,终于,砸了下来。列兵扭头看了一眼挂在岗亭侧面的钟,12点15分。

    ③他试图把自己的注意力从汗珠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列兵回忆起上个月看过的那本小说。他心烦意乱,却从记忆里回想不起任何细节。回到现实,他又看了一眼钟表。

    ④12点27分。列兵怀疑,挂钟是不是被灼热的太阳晒坏了。他的衣服几乎全部湿透。迷彩帽箍在头上就像缠着蘸了热襁糊的绷带,勒得脑袋发胀。

    ⑤秒针在表盘上缓慢地转着圈。班长不苟言笑的面容,又一次浮现眼前。班长训练他们顶严格。他开始时埋怨班长,后来才理解了班长的良苦用心。班长也顶爱训话,但日子久了,他慢慢品出了话里的醇厚味道……

    ⑥两点钟的报时响起,列兵下哨。他第一次惊讶地觉出,哨位上的时间竟也过得如此匆匆。

    ⑦10个小时后的次日零点,又轮到列兵值夜哨。相比于白天,夜晚的哨位上热闹极了。蛐妯埋伏在哨亭周边的草丛里,但此起彼伏的叫声完全暴露了行踪。偶尔能看见萤火虫家族的迁徙 , 它们就像一团挂着彩灯的云朵,无声无息贴着山脚缓慢地移动。

    ⑧精灵们远走之后,哨亭又陷入寂静中。困意袭来,列兵在自己的身上狠狠地捏了几把。这时战友巡逻到这里,看见他疲倦的面容,坚持要替他站一会儿哨。

    ⑨走下哨台,列兵把手伸进迷彩服衣兜时,触到了冰凉的橘子。他掏出那个小橘子,摸着黑剥开,咬了一口。橘子沁人味蕾的酸甜之味,就像从山涧里吹来的一股冰凉之风,尤其是缓缓入喉的瞬间,他身体里的每个细胞都像是在冷水里过了一遍,整个人瞬间异常清醒。

    ⑩列兵第一次从衣兜里摸到橘子时,多少有些意外,那是班长悄悄装到他兜里的,班长习惯了夜哨休息的间隙吃橘子。那时,列兵不理解。现在,这也成了他刻在心底的习惯。

    ⑪列兵从嘴里取出含了许久的最后一粒橘籽。连之前的一起,他用手指捻着又数了一遍,一共5颗。班长在内务柜里留给列兵一个透明的玻璃瓶。列兵第一次见那瓶子的时候,里面已经装了差不多一半橘籽。之后,每一次夜岗,列兵都会把新的橘籽放进去。玻璃瓶里的橘籽越来越多,眼看着就要顶到瓶盖。他每次都要往下压一压,才能放进去更多新的橘籽。

    ⑫如果每粒橘籽埋进土里都能变成一棵橘树,那一瓶橘籽该育出一大片望不到头的果园。那是班长曾经的梦想。上个月,班长执行任务时牺牲了。列兵怀念班长,也牢记着班长的心愿。

    ⑬起风了,卷起的尘土迷了眼,列兵流出泪来。列兵擦干眼泪,紧攥着橘籽走上哨位。

    (文章有删改)

    (1)、(词语理解)下面对于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苟言笑:形容态度庄重严肃。 B、醇厚:为人淳厚谦逊。 C、迁徙:搬家,从一处到另一处。 D、无声无息:形容默默无闻。
    (2)、请你根据提示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语文要素: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提示: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刻画了……形象/表达了……情感+作用/意义

    ①他的衣服几乎全部湿透。迷彩帽箍在头上就像缠着蘸了热襁糊的绷带,勒得脑袋发胀。

    ②列兵擦干眼泪,紧攥着橘籽走上哨位。

    (3)、(内容理解)列兵开始时怀疑“挂钟是不是被灼热的太阳晒坏了”,后来却第一次惊讶地觉出“哨位上的时间竟也过得如此匆匆”,这是为什么呢?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人物形象)读完文章,你觉得“班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将下图补充完整。

    如第⑤段中“班长不苟言笑的面容……理解了班长的良苦用心”班长也顶爱训话……醇厚味道……”

    如第⑩段中“列兵第一次从衣兜里摸到橘子时……那是班长悄悄装到他兜里的”。

    如第①段中“玻璃瓶里的橘籽越来越多”以及第⑫段中“如果每粒橘籽……那是班长曾经的梦想”。

    (5)、请给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西北战地服务团的同志们背着沉重的行囊,跨越黄河在高山急水间bá涉。

    ②置身岩洞中,瀑布飞溅出的水珠打湿了我的脸颊 , 冰凉冰凉的,沁人心脾。

  • 10、根据提示赏析下列语句。

    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

    (1)、

    沃克医生的不同表现

    以前:(句中词语)

    现在:  (句中词语)

    通过沃克医生不同状态的对比,写出了他现在紧张的内心,侧面表现了刘伯承的 

    (2)、请你也用这样的句式,写一写某个人物与平时不同的表现。

    仿写: , 一向 , 这次却

  • 11、下面是根据“军神”的资料做成的治疗记录,请你完成下列题目。

    治疗记录

    地点

    重qìng临江门外的zhěn所。

    病情

    被土fěi打伤了眼睛。

    过程

    克医生拆下病人的bēng带后,立刻就用简短的语言直切要害地说出了病人的真实职业——军人。

    病人拒绝使用麻醉jì,在实shī手术时,将zhǎn新的床单都抓破了,但他仍忍着不发出一点声音 , 连医生都对他产生了敬佩之情 , 由地认为病人kān称“军神”。

    (1)、请依据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并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完善以上治疗记录。

    重qìng

    zhěn

    土fěi

    bēng

    麻醉 jì

    实shī

    zhǎn

    kān

    (wò wō)

     
    (zōng zhōng)

    (2)、你想把画横线部分的内容换成四字词语,下列选项中能依次替换的一项是 (   )
    A、一针见血 一声不吭 油然而生 B、一知半解 一字不漏 肃然起敬 C、一针见血 一声不吭 肃然起敬 D、一针见血 一字不漏 油然而生
  • 12、为了更好地学习直接描写的方法,你找来了下面的文章进行阅读。

    小嘎子和老钟叔

    徐光耀

    ①老钟叔是地区队的侦察排长,名叫钟亮。因为生病,老奶奶将他隐蔽在偏僻的祠堂里。

    ②小嘎子揣好给老钟叔的食物,直奔东墙根去。在那里,一排儿戳着十几个苇个子。他回身看看四下无人,便把第三个苇个子轻轻挪开,一侧身,就从缝儿里钻进去了。然后又回身把苇个子原封摆好,猫着腰又钻过一个窟窿,几经辗转才轻悄悄地来到南屋,推开那块独扇的小门儿。

    ③小门推开了,屋子里一片昏黑,老钟叔坐在烂草上,“凿壁偷光”似的就着一道亮儿在弄一件什么东西。小嘎子近前一看,惊喜地跳起来。原来老钟叔削成了一把木头手枪!

    ④小嘎子咂着小嘴儿,把木头手枪捧在手里:“哎呀呀,叫我可怎么谢你吧?”

    ⑤“你当这是给你的吗?”老钟叔故意慢吞吞地逗他说。

    ⑥“不给我给谁?”嘎子疑惑了。

    ⑦“给呀——给一个勇敢、聪明、坚决抗日的小英雄!”

    ⑧“他是谁?他在哪儿?”

    ⑨“你猜。”小嘎子两个眼珠子骨碌一转,叫一声:“猜着啦!——就是我!”

    “嘘——街上都听见了!”老钟叔连忙指指窗外,止住他,可一股柔和的笑纹却从心底涌上脸来。“好,送你就送你吧。可你要当得起勇敢、聪明、坚决抗日的小英雄啊!”

    ⑪“那是当然!”小嘎子满怀期待地问,“老钟叔,我想跟你当个侦察员去,要我不?”

    ⑫老钟叔笑了笑说:“当侦察员要经得住考验和锻炼。不光得勇敢,还得遇事沉着!得有革命到底的铁心一颗!”老钟叔挺直了腰板说,“我再讲个英雄的故事给你听。”

    ⑬小嘎子被老钟叔感染了,他激动得屈腿跪坐在老钟叔的对面,凝起神来细听。

    (文章有删改)

    (1)、(内容理解)第③段加点词语“凿壁偷光”用在这里可以看出老钟叔的性格特点,也暗示了革命形势的
    (2)、(句子赏析)请说说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分析这样写好在哪里。 (语文要素: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这句话运用了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

    (3)、(人物形象)本文与课文《摔跤》都写到了小嘎子,这两篇文章分别体现了小嘎子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 13、勾勒外貌,展现风采;下面是为祥子制作的外貌介绍卡,请据此完成相关练习。

    祥子外貌介绍卡

    面容

    脸上永远红扑扑的,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

    身材

    胸像铁扇面似的,背很直硬,肩十分宽,直直地站在那像一棵挺脱的树。

    衣着

    总是穿着一身肥大的衣服,肩上搭着一条毛巾。

    (1)、通过对祥子的外貌描写,可看出祥子的(从外形特点和精神状态作答)。
    (2)、请你从面容、身材、衣着这三个方面来介绍一位自己的朋友。
  • 14、参观英雄故居,学习英雄精神。请你按照下面的步骤,领略“红色”文化。
    (1)、第一步:了解英雄故事。
    (2)、第二步:确定参观地点。
    (3)、第三步:体会“红色”精神。
  • 15、交流活动结束后,你们阅读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作者与你们一样参观了方志敏的故居,请你完成下列题目。

    高贵的清贫

    徐贵祥

    ①油菜花开时节,我们来到方志敏的故乡——江西省漆工镇的湖塘村。此处四面环山,一幢古色古香的木楼坐落在山根处,旁边是两汪平静的水塘,这就是方志敏故居。

    ②并不是每个人都配得上“清贫”这个字眼的,仅仅身无分文,还不是清贫。清贫是一种境界,只有精神高贵的清贫才是真正的清贫。

    ③方志敏的故事很多,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在他被俘之后,国民党屡次派出高官劝降,甚至蒋介石亲自出面许以高官厚禄,均被方志敏在谈笑中拒绝。

    ④我看到过一张方志敏身穿军装挥手告别的照片,那是在他率部北上抗日的前夕,在葛源的枫林村,那个高高举过头顶、直直指向天空的手势,沉稳、自信、决绝,释放出一个革命者勇敢无畏的力量。那一瞬间,我对身边的朋友说,方志敏不仅是一位革命英雄,也是一个贵族。

    ⑤贵族是什么?不是世代因袭的爵位,也不是显赫的权势,真正的贵族,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有一腔实现理想信仰的热血,有一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铮铮铁骨。当年才30多岁的方志敏,掌管着闽浙皖赣(gàn)苏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可谓一言九鼎,从他手里经过的真金白银不在少数。可是,在“方志敏式”的苏维埃政府内,节俭却蔚然成风,连铅山县委买了12元黄烟,都受到严厉的批评,被挖苦为“好阔气的铅山县委”。

    ⑥回想小学时代读过的《清贫》,我突然发现那个时候我并没有真正读懂,不,几十年后仍然“没有读懂”。放眼望去,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心里再默默地诵读那些文字,似乎从字里行间领略到了另一种风景。“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⑦我仍然记得伏尼契的小说《牛虻》中,作为革命者的牛虻——亚瑟被执行枪决的那个情节,亚瑟从一开始就对即将到来的死亡谈笑风生并且评头论足,唇枪舌剑拒绝忏悔。在士兵向他射击时,他一次次地嘲笑和矫正士兵的枪法:“来吧,孩子们,不要害怕,朝这儿打!

    ⑧而在今天,行走在蒙蒙细雨的湖塘村,我清晰地看到了另一个更加伟大的“亚瑟”,因为他领导了更多的“亚瑟”,而他的清贫是为了更多的人不再清贫,今天的清贫是为了明天不再清贫,这样的清贫才是高贵的清贫。

    (文章有删改)

    (1)、(内容概括)请你根据文章内容补全下面的卡片。

    方志敏故居

    ①所处位置:

    ②周围环境:

    ③外型特点:

    (2)、(句子赏析)请你从描写手法的角度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做批注。

    (语文要素: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3)、(人物形象)阅读文章后,你认为方志敏是一个怎样的人?
    (4)、(主旨情感)请结合下面的句子,谈谈你对“高贵的清贫”的认识。

    ①并不是每个人都配得上“清贫”这个字眼的,仅仅身无分文,还不是清贫。清贫是一种境界,只有精神高贵的清贫才是真正的清贫。

    ②而他的清贫是为了更多的人不再清贫,今天的清贫是为了明天不再清贫,这样的清贫才是高贵的清贫。

  • 16、在参与前,你回顾了方志敏的作品《清贫》,请完成下列题目。

    《清贫》一文使我深受感动,方志敏经手的kuǎn xiàng____,总额在数百万元,但他始终保持着(jīn jīng)持不(gǒu jù)的美德,面对为革命(shòu chóu)集的金钱,一点一滴都不曾拿取,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

    在方志敏被fú ____的那天,敌人qǐ____图从他身上搜到金(zhuó zhuō)子一类值钱的财物,却不想衣(guī guà)、裤(dāng dǎng)一一摸过,仍[____]。面对敌人的威吓,方志敏淡淡地说:“我们革命不是为着发财!”这句话说得真好,正如文章结尾所写的那样:“清贫,洁白pǔ sù____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我要学习方志敏同志甘于清贫的精神和矜持不苟的美德。

    (1)、请你根据拼音写汉字,选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2)、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和语段中“威吓”的“吓”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
    A、恐吓 B、吓唬 C、惊吓 D、吓人
    (3)、请根据语境,在语段方括号内填写合适的四字词语。
  • 17、你找到一篇描写人物的典型作品与大家分享,请阅读并感知人物描写的魅力。

    苏七块

    冯骥才

    ①苏大夫本名苏金散,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

    ②苏大夫有个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搭理。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因故得个挨贬的绰号叫作:苏七块。

    ③苏大夫好打牌,一日玩得正来神儿,忽然三轮车夫张四闯进来,往门上一靠,右手托着左胳膊肘,脑袋瓜淌汗,脖子周围的小褂湿了一圈,显然摔坏胳膊,疼得够劲。三轮车夫哪拿得出七块银元?他说先欠着,过后准还。谁料苏大夫当没听见,照样摸牌算牌打牌。

    ④牙医华大夫出名的心善,他说去撒尿,绕到前街,远远把靠在门边的张四悄悄招呼过来,打怀里摸出七块银元偷偷给了他。然后进屋坐回牌桌,若无其事地接着打牌。

    ⑤过一会儿,张四歪歪扭扭走进屋,把七块银元“哗”地往台子上一码。这下比按铃还快,苏大夫已然站在张四面前,挽起袖子,把张四的胳膊放在台子上,捏几下骨头,跟手左拉右推,下顶上压,张四抽肩缩颈闭眼龇牙,预备重重挨几下,苏大夫却说:“接上了。”当下便涂上药膏,夹上夹板,还给张四几包活血止疼的药面子。张四说他再没钱付药款,苏大夫只说了句:“这药我送了。”便回到牌旁桌。

    批注:画线句用了什么描写人物的方法?突出了苏大夫什么特点?

    ⑥打牌直到点灯时分,大家才散。临出门时,苏大夫拦住华大夫。他取出七块,往华大夫手心一放,说道:“有句话,还得跟您说。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

    ⑦华大夫回去琢磨了三天三夜,到底也没琢透这话里的深意。但他打心眼儿里钦佩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

     (文章有删改) 

    圈点勾画读文章

    ——读小说

    请用不同符号或不同颜色的笔圈画下面内容。

    文章写了什么

    1.圈出文中出现的人物、时间、地点等信息。

    2.画出涉及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

    ◎文章怎么写的

    3.画出体现主要人物形象的词句。(语文要素: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⑴画出主要人物的动作描写;

    ⑵画出主要人物的语言描写。

    4.画出能体现主要人物形象特征的次要人物的相关举止和心理活动。(语文要素: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1)、(内容概括)请你根据文章内容,补全下面的导图。

    (2)、阅读(句子赏析)请你阅读文章,完成上面的批注任务。(语文要素: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句中“挽”“放”“捏”“拉”“推”“顶”“压”是对苏大夫的描写,“接上了”是对苏大夫的描写,两处从正面描写了苏大夫的接骨过程;描写张四的表现,则属于描写,两者结合,突出了苏大夫的特点。

    (3)、(内容理解)本文的主角是苏大夫,却用了较多笔墨描写华大夫,你认为能否删去对华大夫的描写?(语文要素: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4)、读文章学写作(此为拓展栏目,不赋分值)请你试着运用文中相关描写人物的方法,写一段文字来体现老师的特点吧!(150字左右)
  • 18、他人的心理变化及反应能够表现出刷子李的形象,请你根据下列语句,完成题目。

    语句1:曹小三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的威严,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这般厉害。   崇拜

    语句2:完了,师傅露馅儿了,他不是神仙,怎会不出错呢?

    语句3:曹小三瞪大眼愣住,才发现那原来是个洞,不禁松口气又呵呵笑起来。

    (1)、请在各语句后的横线上,填写出曹小三当时的心理状态。
    (2)、请你给下列分析内容是否正确。(语文要素)

    ①三则语句反映出曹小三的神态和心理活动,侧面说明了刷子李的高超技艺名不虚传。

    ②语句3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方法。

  • 19、你收集了众人对刷子李的评价,并将其制作成“词云图”,请进行完善。

    (1)、请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刷jiāng

    屏zhàng

    zhī

    侵fàn

    (zhān zhàn)

     (shèng shēng)

    (2)、请你根据“词云图”及图片右侧提示,从以下两方面概括刷子李的特点。

    能力:

    性格:

  • 20、你想要搜集更多能够凸显孙膑智谋的故事,增强说服力。在搜集时,你看到了下面这篇文章,请你阅读并回答问题。

    孙庞斗智

    佚  名

    桂陵之战

    ①公元前354年,魏国进攻赵国。第二年,赵国向齐威王求救,齐威王拜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发兵去救赵国。

    ②孙膑坐在一辆有帐篷的车子里,帮助田忌出主意。

    ③孙膑对田忌说:“现在魏国把精锐的兵力都拿去攻打赵国,国内大多是些老弱残兵,十分空虚。咱们不如去进攻魏国的大梁。庞涓听到了,一定会放弃邯郸(hán dān)往回跑。我们在半道上等着,迎头痛击他一顿,准能把他打败。”

    ④田忌按照这个计策去做。庞涓的军队已经攻下邯郸,忽然听说齐国要攻打大梁,立刻吩咐退兵。

    ⑤刚退到桂陵,正碰上齐国兵马。两下里一开战,庞涓大败。

    ⑥齐国大军得胜而归,邯郸之围也解除了。

    ____

    ⑦后来,魏国又派兵攻打韩国。韩国也向齐国求救。孙膑又使出他的老法子,不去救韩,却直接去攻打魏国。

    ⑧庞涓得到魏国的告急文书,只好退兵赶回去,这时,齐国的兵马已经进魏国了。

    ⑨魏国发动大量兵力,由太子申率领,抵抗齐军。这时候,齐军已经撤退了。庞涓察看了一下齐军扎过营的地方,叫人数了数做饭的炉灶,足够十万人吃饭用的,吓得说不出话来。

    ⑩第二天,庞涓带领大军赶到齐国军队第二回扎营的地方,数了数炉灶,发现只有能够供五万人用的了。

    ⑪第三天,他们追到齐国军队第三回扎营的地方,仔细数了数炉灶,发现只剩了两万人用的了。庞涓这才放了心,笑着说:“我早知道齐军都是胆小鬼。十万大军到了魏国,才三天工夫,士兵就逃散了一大半。”

    ⑫他吩咐魏军没日没夜地追赶齐军,一直追到马陵。正是天快黑的时候,马陵的道路十分狭窄,路两旁都是障碍物。庞涓恨不得一步赶上齐国的军队,就吩咐大军摸黑往前赶去。忽然,前面的士兵回来报告说:“前方的路被木头堵住了。”

    ⑬庞涓上前一看,只见除了一棵最大的树没被砍之外,其他的树全被砍倒了。细细瞧去那树上面刻着几个大字,因为天色昏暗,看不清楚。

    ⑭庞涓叫士兵拿火来照,有几个士兵点起火把来。映着火光一瞧,那树上刻的是:“庞涓死于此树下。”

    ⑮庞涓大吃一惊,连忙吩咐士兵撤退,但已经晚了。四周不知道有多少箭,像飞蝗似的向魏军射来。一时间,马陵道两旁杀声震天,到处是齐国的士兵。

    ⑯原来这是孙膑设下的计策,他故意天天减少炉灶的数目,引诱庞涓追上来。他算准魏兵在这个时辰会到达马陵,预先埋伏好一批弓箭手,吩咐他们只要等树下燃起火光,就一齐放箭。庞涓走投无路,只得拔剑自杀。

    (文章有删改)

    【注释】①孙庞:孙膑和庞涓。孙膑是齐国名将田忌的门客,庞涓是魏国名将。

    (1)、(内容理解)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语文要素: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A、庞涓攻打赵国时,孙膑经过深思熟虑,认为直接出兵救赵并非上策。 B、庞涓发现齐国营地的炉灶数量变少,以为齐国士兵都逃跑了,从而认为齐军战力变弱。 C、孙膑吩咐弓箭手等树下燃起火光就放箭,是因为他预料到庞涓会点火把照明。 D、孙膑最后能逼得庞涓走投无路的主要原因是他选取了有利的地形。
    (2)、(拟写标题)请你仿照“桂陵之战”的形式,在第⑦段前的横线上拟一个小标题。
    (3)、(内容概括)阅读文章,完成下列表格。

     

    故事一

    故事二

    起因

    魏攻打赵,赵向齐求救

    魏攻打韩,韩向齐求救

    经过

    齐国派田忌和孙膑救赵,孙膑⑴

    孙膑攻打魏国,庞涓退兵回魏后,孙膑便立刻撤退,并通过⑵的方式,引庞涓不断追击

    结果

    庞涓退回大梁,与齐国交战,大败

    在马陵伏击庞涓,庞涓自杀

    通过以上两个故事,我们了解到孙膑是一个⑶的人

    (4)、(内容分析)结合文章内容,请你说说孙膑在树上刻字的妙处。(语文要素: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上一页 186 187 188 189 19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