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人类最深沉的感情,是对土地的感情。 , 而是很具体的。每个人,对土地的感情都会有不同的体验和表达方式。很多年前,当日寇的铁蹄践踏我们的大好河山时,诗人艾青写过这样两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当时读这样的诗句,很多心怀忧戚的中国人泪珠盈眶,热血沸腾。大半个世纪过去,时过境迁,今天我们读这两句诗,。为什么?因为,人们对土地的感情依旧。尽管土地的色彩已经有了很多变化,但是中国人对故乡、对历史、对民族、对祖国的感情并没有变。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一个包含成语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 2、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亦有心中偶像,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一句,以其装束流露对谢灵运的追崇;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这一比喻句表达对刘裕的仰慕。
    (2)、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两句借对故国宫殿的追忆,写出了物是人非之感。
    (3)、《赤壁赋》中写苏子与客泛舟于辽阔的江面的句子是“”。
  • 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观田家

    唐 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插秧歌

    宋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①劬:qú,辛劳。②膏泽:滋润作物的雨水。

    (1)、下列对韦应物《观田家》一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韦诗首句运用白描手法,一个“新”字既写出万木逢春雨的欣欣向荣,又流露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B、“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总写农家耕作。“几日闲”更是用反问句式道出了农民劳作的艰辛。 C、“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写农夫的无存粮与徭役之苦,笔墨虽朴实,但同情之意流注其间。 D、韦诗层层铺陈的前十四句与深化主旨的尾句,用笔繁简对比鲜明,突出了作者被贬闾里的艰辛。
    (2)、有人认为,韦应物的《观田家》相较杨万里的《插秧歌》,思想情感更深沉。请简要分析。
  •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桐城之西北,连山殆数百里,及县治而迤平。其将平也,两崖忽合,屏矗墉回,崭横若不可径。龙溪曲流,出乎其间。

    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积雨始霁,溪上大声漎然,十余里,旁多奇石、蕙草、松、枞、槐、枫、栗、橡,时有鸣巂。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复西循崖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或曰宋李公麟之“垂云沜”也,或曰后人求公麟地不可识,被而名之。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南有泉,明何文端公摩崖书其上,曰“媚笔之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

    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 , 邀客九人饮于是。日暮半阴,山风起,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游者悚焉,遂还。是日,姜坞先生与往,鼐从,使鼐为记。

    (姚鼐《游媚笔泉记》)

    材料二: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 , 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 B、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 C、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 D、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复西循崖可二里”与“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短歌行》)中的“可”字含义不同。 B、“未就,邀客九人饮于是”与“金就砺则利”(《劝学》)中的“就”字含义不同。 C、“日暮半阴,山风卒起”与“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中的“卒”字含义相同。 D、晦,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类似的词有朔、望,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望通常指农历每月十五。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游媚笔泉记》开头写桐城西北连绵的山峦,山崖忽合,地势险峭,难以行走,接着点出“曲流”,表现了山水的态势,悄然引出后文要写的媚笔泉。 B、《游媚笔泉记》第二段“积雨始霁”等五句写的是龙溪十余里间的景色,正值阳春三月,花草树木映着阳光,溪水潺潺在山间流淌,声色俱佳,令人神往。 C、《登泰山记》选文第一段详细地叙写了登山的经过,突出登山的艰难。登上山顶,见到雄浑、瑰丽的泰山雪景,作者的兴奋和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D、《登泰山记》写日出,太阳纯红如丹砂,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托其冉冉上升,富有动感,如在目前。寥寥数语,就把日出景象写得气势磅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

    ②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5)、《登泰山记》善于将小细节与大印象结合,在对细节特征的刻画中侧面烘托对泰山的大印象。请结合选文举两例进行分析。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合花(节选)

    茹志鹃

    (一)

    刚才在团部我没注意看他,现在从背后看去,只看到他是高挑挑的个子,块头不大,他穿了一身洗淡了的黄军装,绑腿直打到膝盖上。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

    我向他提出休息一会,他便在远远的一块石头上坐下,把枪横搁在腿上,背向着我,好像没我这个人似的。我着恼的带着一种反抗情绪走过去,面对他坐下来。他见我挨他坐下,立即张皇起来,好像他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局促不安,掉过脸去不好,不掉过去又不行,想站起来又不好意思。我拼命忍住笑,随便地问他是哪里人。他没回答,脸涨得像个关公,讷讷半晌,才说清自己是天目山人。原来他还是我的同乡呢!

    “在家时你干什么?”

    “帮人拖毛竹。”

    “你多大了?”

    “十九。”

    “参加革命几年了?”

    “一年。”

    “你怎么参加革命的?”我问到这里自己觉得这不像是谈话,倒有些像审讯。不过我还是禁不住地要问。

    “大军北撤时我自己跟来的。”

    “家里还有什么人呢?”

    “娘,爹,弟弟妹妹,还有一个姑姑也住在我家里。”

    “你还没娶媳妇吧?”

    “……”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腰皮带上的扣眼。半晌他才低下了头,憨憨地笑了一下,摇了摇头。

    (二)

    不一会,我已写了三张借条出去,借到两条棉絮,一条被子,手里抱得满满的,心里十分高兴,正准备送回去再来借时,看见通讯员从对面走来,两手还是空空的。

    “怎么,没借到?”我觉得这里老百姓觉悟高,又很开通,怎么会没有借到呢?我有点惊奇地问。

    “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

    “哪一家?你带我去。”我估计一定是他说话不对,说崩了。借不到被子事小,得罪了老百姓影响可不好。我叫他带我去看看。但他执拗地低着头,像钉在地上似的,不肯挪步,我走近他,低声地把群众影响的话对他说了。他听了,果然就松松爽爽地带我走了。

    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我们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的喊,喊了几声。一会,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的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地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我看通讯员站在一边,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我,好像在看连长做示范动作似的。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地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通讯员乘这机会,颇不服气地对我说道:“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

    我赶忙白了他一眼,不叫他再说。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不肯借的道理了。这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

    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我手里已捧满了被子,就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没想到他竟扬起脸,装作没看见。我只好开口叫他,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①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

    ……

    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他回团部去。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挂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说完就脚不点地地走了。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再走。现在,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

    (三)

    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做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③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狗日的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路上休息时,我问及通讯员的过去、年龄、家庭状况等情况,主要是为了缓和两者之间的矛盾关系。 B、从我和通讯员借被子的不同结果以及对百姓的不同看法中,可以看出我在做群众思想工作方面更为成熟老练。 C、通讯员拒绝让新媳妇给他缝补衣服,一方面有赌气的成分,但重要的是体现了革命战士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高尚品质。 D、面对通讯员的牺牲,新媳妇发出了两次短促的“啊”,所表达的内涵和情感是一致的,流露出新媳妇的悲痛之情。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将战火纷飞的战斗场面设为背景,将通讯员第一次向新媳妇借被碰壁的冲突作正面描写,可以看出作者取材是非常讲究的。 B、新媳妇“咬着嘴唇笑”的细节,既体现了新媳妇努力克制自己行为的可爱,也侧面反映了通讯员借被子时的慌乱局促的可笑。 C、文中新媳妇宁静的小院、通讯员枪筒里的树枝和野菊花、战地的月亮等,营造出宁静、和谐的氛围,淡化了战争的残酷和紧张。 D、文章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将通讯员的形象丰富化、立体化,实现了人物形象由扁平向圆形的转变。
    (3)、“通讯员”鲜明地展现了特定年代特定年龄的“青春模样”,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4)、文中三处画线句都提及通讯员肩上撕下来的“布片”,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 6、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人物通讯是以报道新闻人物事迹或活动,展示人物精神面貌为主要内容的通讯类型。它对人物形象美和作品的语言美有着较高的审美要求。

    ②人物通讯要选择适当的新闻事实塑造新闻人物的形象美。

    ③人物通讯的形象美与作者能否正确把握人物与事件的关系密切相关。季水河先生在《新闻美学》中曾明确指出,新闻事实本身也含有形象之意,因为事与人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社会生活中,既没有离开事实的人物,也没有离开人物的事实。新闻作品报道事实也好,描写人物也好,都是不能将人和事截然分开。写人必叙事,叙事必写人。新闻事实是新闻形象的基础,成功的新闻作品,它所描写的人物形象都不是抽象的,都是以大量事实为基础去塑造形象的。

    ④要选择最典型的事件来塑造新闻人物形象。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高层人物,都会在不同方面体现出特殊的社会影响,他们身上也有着不同的新闻价值,因此根据人物所具有的新闻价值来选取的新闻事件,必须是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的事件,必须是最具代表性的事件。例如描写医学界名人的一篇人物通讯《多重角色王宁生》,这是《人民日报》上的一篇人物专访,全文主要介绍了王宁生作为医学界重要人物对于其工作领域的贡献,文章的开头部分这样写道:“王宁生在中医药学界可以说是大名鼎鼎,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的‘三次归国记’:第一次回国他放弃了即将到手的博士学位;第二次他放弃了优厚的生活和工作条件;第三次,他拒绝了德国国家药检所对他发出的正式邀请……其实,在三次归国记后还有一个尾声。王宁生的妻子宓穗卿教授也曾留学澳大利亚,也能在澳大利亚获得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王教授回国后打电话给妻子,两人在电话里承诺,选择回国,永不后悔。于是宓教授也回到了祖国,现从事生化药物研究。”作者记叙王宁生教授的三次归国记并强调妻子跟随归国这一事例,体现了王宁生的报国情怀以及对自己从事的医学事业的热爱,他和妻子在电话里的承诺更是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医学工作者回国创业的决心。这为下文展开王宁生的事业成就奠定了人物形象基础。

    ⑤要找准表现角度,把握人物与事件的内在联系,尽可能地把人物性格与细节融合在事件里,使文章可读,人物可亲。尤其是对高层人物的专访,选取合适的角度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尤为重要。《母亲节话母亲——访香港特别行政区临时立法会主席范徐丽泰》,这篇人物通讯的主角是在香港政界备受关注的一位女性,如何将这样的政治人物表现得可亲可敬呢?作者选取了“母亲节话母亲”的角度,在母亲节到来之际,讲述这样一位非凡的女性的事迹,同时作为一位母亲的故事,特别是她捐肾救女的举动,让人感受到了一位意志坚定、有慈爱胸怀的女性的情感。这样,政治人物也展现出了可亲的一面,文章的可读性也大大增加了。

    ⑥要引用最具表现力的人物语言。引用最具表现力的人物语言,是展现新闻人物形象美最直接的方法。人物通讯中的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情感、气质、性格的具体体现,必须符合人物的特点。在《红星照我去长征——访95岁老红军寇延庆》一文中,主人公寇延庆老人曾在枪口下被朱德总司令救回一命,在后来的岁月中,老人依然不改革命初衷和坚定信念。作者特别记叙了这样一笔:“‘要是没有朱老总在关键时刻救我一命,我活不到今天,也就不可能接受你们现在的采访了。’寇老对我们哈哈一笑,话语明快而又不失幽默。”作为一位95岁的高龄老红军,说这话时的豪情与达观也就可见一斑了。

    ⑦除了塑造新闻人物的形象美,还要重视在新闻写作上展现人物通讯的语言美。

    ⑧新闻作品的语言美,是指新闻作品的语言审美属性和所呈现出来的审美价值,人物通讯中人物形象以及相关事件都是通过新闻语言呈现出来的,因而掌握运用语言技巧来更好的描述人物,有着重要作用。

    ⑨运用白描和零度修辞描写人物,审慎使用形容词。一方面,对形容词的选择应该尽量审慎,甚至少用。因为形容词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色彩,反映了作者的主观意识。另一方面,如果不使用形容词,怎么将人物描写得具体准确呢?在《深度写作》一书中,作者曾提出“零度修辞”与纯文本写作的概念。作者指出,在新闻写作中,实际上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文字基本上只表现其记录意义,而隐没其评价意义,用对事实的本真记录方式,获得一种意义上相对中立的文本……零度修辞是尽可能地不添加任何主观意见和意向性词汇,在使用这种修辞方式时,新闻主题往往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倾向性,所以使用客观性的文字进行处理,反而使文章意义得到很好的体现。这种零度修辞和纯文本写作的方式,尤其适用于人物通讯。试看《人民日报》的人物通讯《有将挽狂澜》中的一句:“飞溅的浪涛打湿了将军的衣襟,随行人员拉住将军想往后移一步,将军岿然未动。”整句话未见一个修饰性的形容词,然而这位将军临危不乱,英勇冷静的形象已经跃然纸上。由此可见,具体准确的描述比空洞华丽的形容更能立体地展现人物,也更具有语言上的美感和冲击力。

    (摘编自《浅析人物通讯的形象美和语言美——以<人民日报>的人物通讯为例》,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立足于新闻事实进行创作,是人物通讯塑造出的新闻人物能够具有形象美的基础。 B、《多重角色王宁生》抓住了“三次归国记”这一典型事例,从而更好地塑造了王宁生的形象。 C、选取范徐丽泰作为普通母亲的故事,展现其可亲的一面,为政治人物的形象塑造提供了借鉴。 D、创作人物通讯,要展现出人物的形象美,必须选用符合人物性格、最具有表现力的人物语言。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普通百姓为主体所创作的通讯,若不依托于代表性的事件来塑造人物,可能会失去应有的新闻价值。 B、人物通讯在塑造人物形象美时,不但要找准表现角度,而且要把人物的性格和细节融合在人物通讯里。 C、人物通讯作品为了反映人物的本来面貌,使得人物描写具体准确,在运用语言时是不能使用形容词的。 D、文章主要从形象美和语言美两个维度展开,通过举例分析明确了人物通讯在这两方面的审美要求。
    (3)、下列选项的文字表述,最能体现第⑨段中“零度修辞”的一项是( )
    A、《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 B、《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遇到患气管炎的顾客,他就介绍买冰糖;对消化不良的顾客,他又请顾客买柠檬糖和橘子糖……在售货中,他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了顾客买与不买一个样,买多买少一个样,生人熟人一个样,大人孩子一个样。” C、《“探界者”钟扬》:“钟扬的‘暖’是有目共睹的,这更体现在他对学生的关爱上。他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更会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为他们量身定制一套个性化的发展规划,不让一个人掉队。” D、《两份账单记录的坚守与感动》:“穆娟自尊要强,一年到头,雪天、雨天,白天、夜晚,别人不干的脏活苦活她干,男人干的活她抢着干,除了家常日用、看病吃药、供娃上学,一有余钱就还。”
    (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
    (5)、请运用材料中的观点,对下面的人物通讯片段进行简要评析。

    1964年7月5日,“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4天了。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株雄花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 7、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   《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卧龙、凤雏。”意思是能认清形势、了解时代潮流者,才是杰出人物。

    材料二   面对中国的没落,胡适曾经引用易卜生的话说:有时候,我觉得这个就像大海上翻了船,最紧要的是救出我自己,看起来很自私,但有时恰是这种自救,长出了天下大公的龙种。

    材料三   著名作家严歌苓说:英雄总是“不识时务”。

    当今的时代,风起云涌;当今的潮流,洋洋大观。我们该怎么面对?请结合以上关于“识时务”的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理解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 8、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语言通俗易懂,著有《白氏长庆集》。 B、济阳县地处省会济南东北20公里,因其位于济水之南而得名,而蒙阴县因位于蒙山之南而得名。 C、“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也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艺。“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指前者。 D、古代男子20岁成人,举行“冠礼”,称为“弱冠”,女子则在15岁成人,举行“笄礼”,盘发插笄,表示成年,可以出嫁,称为“及笄”。
  • 9、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 B、道少半,越中岭 C、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D、是日观道中石刻
  • 10、下列文言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何为其然也?  ②崖限当道者  ③月出于东山之上  ④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⑤凌万顷之茫然  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⑦不拘于时  ⑧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⑨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⑩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A、①⑧⑩/②⑤/③⑥/④⑦/⑨ B、①⑧/②⑤⑥/③⑨/④/⑦⑩ C、①⑧/②⑥/③④⑦/⑤⑨/⑩ D、①⑩/②⑤⑥ /③⑦⑨/④⑧
  • 11、下列句中加点词有相同意义和用法的一项是( )
    A、①而耻学师  ②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③善假物也  ④俟我城隅 B、①古学者必有师  ②郯子徒  ③不知东方既白  ④凌万顷茫然 C、①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②自唐显庆来  ③輮为轮  ④作《师说》贻之 D、①目遇之成色  ②扣舷歌之  ③蟹六跪二螯  ④侣鱼虾友麋鹿
  • 12、下列各项归类中全部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①契阔谈讌  ②列缺霹雳  ③多平方,少圜  ④恍惊起而长嗟  ⑤须臾成五采  ⑥金就砺则利  ⑦冯虚御风 ⑧说怿女美

    A、①②③④ B、②③⑤⑥ C、④⑤⑥⑦ D、②③⑦⑧
  • 1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 )
    A、①举酒属客(劝请)  ②其远古刻尽漫失(模糊)  ③金石可镂(雕刻)  ④磴几不可登(石阶) B、①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应)  ②声非加疾也(劲疾)  ③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环绕)  ④去来江口守空船(来来回回) C、①又闻此语重唧唧(叹息)  ②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稍微)  ③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喜爱)  ④正襟危坐(高) D、①纵一苇之所如(往,到)  ②枉用相存(问候、探望)  ③采之欲遗谁(遗留)  ④使快弹数曲 (快速)
  • 14、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表现了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其中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观察天地万物的句子是“”。
    (2)、《登泰山记》中,“”两句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写出了日观峰以西诸山在晨曦的映照下红白错杂,都似弯腰俯首,显得矮小。
    (3)、韩愈在《师说》中,对老师的作用进行了清晰的概括,即“”。
  • 15、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①

    韩愈

    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台。

    曲江②水满花千树,有底忙时不肯来?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注]①水部张员外籍:唐代诗人张籍,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十八,曾任水部员外郎。白二十二舍人:白居易,排行二十二,曾任中书舍人。②曲江:位于唐代京城东南角,为游览胜地,遗址在今陕西西安东南部。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诗除了倾诉自己和友人对春天的喜爱之外,也有惋惜和埋怨白居易爽约的意思。 B、第一首诗结构有新意,打破绝句第三句便“转”的规律,三句写景,第四句陡然一问作结。 C、“草色遥看近却无”,描摹出似有却无的色彩,与“烟柳满皇都”意境相同,空处传神。 D、第二首诗“最是一年春好处”转折,交代一年之计在于春,而春天的最好处却又在早春。
    (2)、有学者认为,唐代诗人非常理解自然的价值,并善于从亲近自然中获得美感、幸福感。请结合韩愈这两首诗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 1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赋(节选)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鸣鸣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式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梁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①,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有,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②,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注]①雪堂:苏轼在黄州所建的新居,离他在临皋的住处不远,在黄冈东面。堂在大雪时建成,画雪景于四壁,故名“雪堂”。②披蒙茸:拨开茂密的乱草。蒙茸,杂乱的丛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B、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C、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D、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望”是“既”与“望”两个词的组合。“望”即“望日”,通常指农历十五,“既望”指过了望日后的第一天,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 B、“斗牛”是古代星宿的名称,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中,星空分为二十八星宿,在北方七宿中,有“斗宿”“牛宿”,文中“斗牛之间”谓天空。 C、“木叶”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多指落叶,最早出现在屈原《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 D、“道士”指道教徒。道教是我国五大宗教之一,发源于中国,东汉时形成,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道教奉老子为教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赤壁赋》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从客人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其中包含着一种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当时思想的一个方面。 B、《后赤壁赋》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动态美,与《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彼不兴”的静态美,展现了赤壁景物的多姿多态。 C、《后赤壁赋》中道士化鹤的故事与“羽化而登仙”的道教思想有关,作者借此寄寓对超凡脱俗、自由自在境界的向往。 D、《赤壁赋》写在初秋,《后赤壁赋》时间是孟冬;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写记游散文,也都用了主客问答的形式,一样的赤壁,境界却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诗情画意。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麇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②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5)、在《后赤壁赋》中,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达极高处,那么,我在极高处都看到了哪些风景?请简要说明。
  • 17、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锻   炼

    艾芜

    第一封信

    姐姐:

    我又静下来跟你写信了!姐姐,我从来还没有这么喜欢过!我觉得这几天来活着的每一分钟都值得赞美。你想,当一个人从危难和死亡中逃出来而又觉着自己真正安全了的时候,这是没法子忍着快乐的。姐姐,我怕告诉你,但又忍不住不告诉你,我们那个沦陷了几年的家乡,弟弟冒险回去过一趟。

    我们部队一探到日本兵夜里把粮食运到江边,又把子弹搬上来,便决定去公路拦截。知道夜袭的地方就在我家乡,我兴奋得不得了。可惜那一夜太黑了,想要在大地上看出什么来,是很不容易的。

    不过,我渐渐感觉出了。水浸着芦苇的小塘,就是我同爸爸垂钓过的那个小塘;高出在小河上的拱桥,就是我和姐姐看过捕鱼的那个拱桥;穿在田野中的村路,两旁镶着青青的小棉花地的,就是我读书倦了常常踏着夕阳去散步的那些村路……当我感觉出来时,真有说不出来的喜悦,但同时又多么难过呵!四年前,我们还可以对着田野大声唱歌,现在却连咳嗽也不敢;四年前,我们还可以随意在小河边上,抛着石头打野鸭,现在却连沾在草鞋底下的泥土,都怕落在水里。我和我的同伴,伏在林子里面,想着想着,心里禁不住疼痛起来——故乡呵,是多么亲切,却又多么生疏⋯⋯

    不久,队长叫我们格外注意,这才打断了我的沉思,一心一意倾听着远处驰来的汽车的声音。

    姐姐,写到这里,突然接到日本兵又来袭击村子的消息,我们又得立刻移动了,不能再从容不迫地给你写信了。

    弟弟青牧

    六月三十日

    第二封信

    姐姐:

    部队现在已移到山里了。今晚大伙都下山夜袭去了。他们要我静养几天,我便继续写前次尚未写完的信。

    那次夜袭,起初全把日本兵打散了,但因搬运粮食和军火,耽搁了时间,就遭了敌人反攻,竟至陷入包围。有些人突围跑了,有些人打死了。幸赖这些地方是我的故乡,先前走得熟得不能再熟,我便趁着地里棉花枝叶的遮掩,向我们那个院子爬去。天亮时,我便趁着四下没人,大胆走进门去。

    当年逃难让帮忙看家的佃户阿长,看出是我,连忙请我进屋,又到门外去瞧瞧,看有没有人尾来。

    我的书房仍和先前一样,书架和书桌,都摆得好好的。我向阿长表明谢意,他说这是他儿子阿宁保管的,并带着骄傲的神情,夸奖阿宁,说他已进了中学,书读得很好。不错,难怪书桌上摆有代数、地理、历史的教本,以及我先前并未留下的,如翻译的短篇小说集那类的书。接着就有一个十六七岁的青年,穿着一身学生制服,走进来向我打招呼,脸上却带着惊奇而又欢喜的样子。唉,谁还能认出这就是我们从小看大的,那个拖鼻涕的看牛孩子呢?

    这几年的田租,除了一部分花给阿宁的教育费上,当然还有许多剩下的。我想捐些钱给部队,便讲了出来。你知道,我们部队没有饷,全靠人民养活。阿长只推说日本人捐税很重。我说我这几年最关心的,是打退敌人。顺着这句话,我同他讲国家大事来。

    阿长神情很冷静,既不搭话,也没现出什么感动。

    我难受起来:“阿长老爹,这用不着你劳多大神,敌人有什么动静,你留心看在眼里。我们这边有人来,你就告诉他……”

    阿长老头子现出害怕的神情说:“要是日本人知道了呢?”

    阿宁一直带着兴奋的神情在旁听,忍不住插嘴道:“爸爸,我看这没什么要紧的。”

    阿长老头子却恶狠狠地骂道:“有你讲的了!出去!”

    阿宁脸上显得很痛苦,眼里含着泪。

    见他儿子出去,阿长老头子便立即走来拍拍我的肩膀,小声地说:“你的话说得很有道理,只是我儿子在旁,我不好说的,老实说一句,我比谁都要恨日本人些……以后,你们队伍要我做什么,只通知我一个人好了。”

    姐姐,我入世太浅,完全受了骗。晚间当我睡着的时候,他就去引日本兵抓我来了。

    写到这里,夜袭的弟兄已经回来了,他们这次得到很大的胜利,我没法写下去了。明天再继续吧!

    弟弟青牧

    七月三日

    第三封信

    姐姐:

    谁放我走的呢?姐姐,你真想不到吧,就是阿长老家伙的儿子阿宁。那一夜,他背叛了父亲,同我一道走了。

    这个年轻人,不仅因为救过我,我就格外喜欢他,而是他带来了无限的光明,展现出更年轻的另一代人,即使完全受了敌人的奴化教育,也还心向着祖国。那一夜,我们悄悄地穿过田野,越过小河,走了二十多里路的时候,才敢小声地谈起话来。

    我记起在他书桌上摆的那本翻译的短篇小说了。问他道:“你还读别的书没有?”

    他连忙回答道:“有的,有的!暗中我们还读了好些书。那些都是学校严厉禁止的。说来真觉得奇怪,他们越禁止,我们就越偷读得热心。我常常做梦都在想,我能到我们中国自由的地方去,那多好呀!……呃,总是找不着门路……现在总算碰着你了!”声音有些兴奋得颤抖起来,“现在请你告诉我,到我们中国人可以自由的地方,还有多远?”

    我告诉他不要性急:“这里还是作战区域,不过有我们中国军队的地方,就有自由!”

    姐姐,这年轻人到了部队,便受到极大的欢迎,人人都喊他“小英雄”。他高中还没毕业,我主张他再去读书,他不愿意,眼红我们这里武装起来的年轻弟兄。他指着他们说:“我也要像他们一样,要一支手枪,两颗手榴弹。”

    现在我写这封信时,他就正坐在我旁边。我写完这封信,递给他读,他快乐得脸红起来,要我附上一笔,说他阿宁问你的好!

    弟弟青牧

    七月五日

    (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林中伏击的情节中,插入了“我”对过往生活片段的联想,这既舒缓了小说的节奏,又赋予小说象征意味。 B、从“老爹”到“老头子”,再到“老家伙”,称谓变化反映“我”在不同情境与心境下对阿长情感态度的变化。 C、“翻译的短篇小说”在文中出现两次,前后呼应,使情节发展更加合理;同时也表现出阿宁对自由进步的追求。 D、小说以“锻炼”为题,既指“我”在战争生活中获得的人生历练,也指阿宁从放牛娃到革命战士的成长历程。
    (3)、阿宁这一人物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4)、小说由“我”写给姐姐的三封信组成,这样处理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请谈谈你的理解
  • 18、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与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类似,现今中国的地理格局则与一次大碰撞息息相关。约6500万年前,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撞击速度极快,能量极大,引发了超大幅度的地表隆起。地球上最高、最年轻的高原——青藏高原诞生了。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地壳厚度可达80千米。其环境之独特,可与地球南、北极并列,被称为“第三极”。

    在青藏高原上,许多巨大的山脉次第隆起,囊括了地球上14座8000米级山峰、绝大多数的7000米级山峰,以及数不胜数的5000~6000米级山峰。因此,这次大碰撞堪称5亿年来最重要的造山事件。然而,大碰撞的“洪荒之力”还没有释放完毕。青藏高原诞生的同时,大碰撞的力量也开始向外围扩散。此前已经有了一定海拔高度的另一些地方也受到挤压,进一步抬升,包括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至此,中国大地上出现了显著的三级阶梯。青藏高原海拔最高,为第一级阶梯;海拔为1000~2000米的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构成了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以东,大部分海拔在500米以下,为第三级阶梯。中国地理格局就此形成。三级阶梯的差异,使得地貌景观极富变化。万千山岭、大美江河,就在这三级阶梯上依次显现。

    大碰撞对中国的影响不止于地貌。科学家们发现,作为大碰撞的最大产物,青藏高原的上空生成了一台超级“风机”,它将颠覆原本控制中国的行星风系。如果不考虑地形等诸多因素,地球上接近地面的大气将以一种非常规律的方式流动,这便是行星风系。在北纬30°附近的亚热带地区,行星风系控制下的气流不断从高空下沉至地面。温度越来越高,水汽也越来越不易凝结,难以形成降雨。受此影响,北纬30°附近出现了大面积的干旱地带,从北非到西亚,几乎连成一片。如果没有意外,同样位于北纬30°附近的中国南方地区,也会比现在干燥得多。

    但是“意外”还是降临了。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青藏高原,比平原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更多。夏季,高原表面吸收的太阳能不断加热地表上方的空气。大气受热上升,地面气压降低,高原开始“抽吸”外围的气流进行补给,一个大型“抽风机”制造完成。南亚季风、东亚季风都被“抽吸”进入大陆。南亚季风裹挟着大量的水汽弥漫群山。气流或从山间峡谷鱼贯而入,形成汹涌的水汽通道;或在喜马拉雅山脉南缘聚集,形成大量降水。东亚季风从海洋深入中华腹地,充沛的水汽驱散了北纬30°的干旱,一个烟雨江南诞生了。但大自然是追求平衡的,烟雨江南诞生的同时,青藏高原也阻挡了印度洋水汽的北上。地处内陆而干旱少雨的中国西北地区变得更加干旱。不仅如此,冬季,强劲的西风也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挡,不得不改变路径。它吹起西北沙漠中的沙尘,沿着青藏高原北部边缘向东推进,沙尘颗粒在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降落,形成了黄土堆积厚度最高达400米的黄土高原。烟雨江南,大漠西北,再加上气候高寒的青藏高原,中国的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就此成形。

    高原“抽风机”重塑了中国的气候。一座“超级水塔”又在高原上竖立起来,中国的水系也将为之一变。随着海拔的上升,青藏高原大气层中的水汽凝结,形成了大量降雪。降雪日积月累,压实形成冰川,厚度可达数百米,犹如绝境长城。其长度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不等,如一条条巨龙,沿着山谷倾泻而下,又好像树枝一样延伸,漫流无际。青藏高原究竟有多少冰川?答案是4万多条。其覆盖面积约4.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冰川面积的80%以上。青藏高原还拥有地球上海拔最高、数量最多的高原湖泊群。如此众多的冰川、湖泊,再加上地下水、地表河流,青藏高原化身为一座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超级水塔”。当水塔的闸门打开时,水流便可以高屋建瓴之势向四周奔流,中国乃至亚洲的水系布局由此奠定。在中国西北部,石羊河、黑河、疏勒河,流向河西走廊,塔里木河则汇入塔里木盆地,它们各自滋润出一片绿洲。在中国东部,黄河、长江顺着三级阶梯奔流而下,孕育出中华文明;在中国西南部,澜沧江、怒江、独龙江、雅鲁藏布江、象泉河、狮泉河及孔雀河,流出国门,成为亚洲诸多文明的源泉。

    最后该轮到生命登场了。可是,像青藏高原这样的高寒之地,又将如何对生命产生影响呢?西藏阿里扎达盆地,沟壑纵横,看起来干旱荒芜,了无生机。2010年,科学家在这里发现了几块化石,它们属于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豹类——布氏豹。一些科学家认为,豹亚科动物起源于青藏高原,它们曾走下高原,进入东亚、南亚,演化出了古中华虎、云豹;后又进入美洲,演化出了美洲豹;还进入非洲,演化出非洲狮、花豹。不仅豹亚科,许多“北极动物”同样起源于青藏高原。原来,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高原上的动物们为适应寒冷的环境,不断演化,譬如长出厚厚的皮毛。距今260万年前,大冰期降临,原本温暖的北极地区变得寒冷。但在青藏高原上的动物们早已适应寒冷的环境,包括北极狐、披毛犀在内的动物,顺利从青藏高原扩散到北极,并开辟出了全新的家园。如今,在青藏高原广袤的土地上,在众多的垂直山地之间,依然生活着中国40%的维管植物、43%的陆栖脊椎动物,堪称中国生物多样性的基石。

    大碰撞碰出了一个“大中国”,并影响到中国的地貌、气候、水系、生命等诸多方面,且这一影响目前还在继续。

    (摘编自星球研究所/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这里是中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洪荒之力”在文中是指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后产生的巨大能量。 B、“意外”在文中是指青藏高原的地形给中国的气候带来的一系列影响。 C、“超级水塔”的“超级”体现在水资源的数量、覆盖面积和海拔方面。 D、“北极动物”在文中指的是起源于青藏高原的动物。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类似于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现今中国的地理格局则与一次大碰撞息息相关。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无一不受到大碰撞的巨大影响。 B、位于北纬30°附近的中国南方地区由于受到青藏高原的影响,气候变得适宜,而世界上同纬度地区的其他一些地方,却降雨骤减,出现了大面积的干旱地带。 C、青藏高原冰川有4万多条,长度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不等,厚度可达数百米,其覆盖面积约4.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冰川面积的80%以上。 D、青藏高原的隆升对生物圈的演化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为物种的起源、全球迁徙创造了条件,奠定了第三极和更广阔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基石。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在青藏高原产生之前就已经有了一定的海拔高度,受到挤压后土层堆积厚度进一步增加。 B、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大兴安岭分别属于第一阶梯、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这三级阶梯就是根据海拔的不同所进行的分类。 C、行星风系是指地球上接近地面的大气的一种流动方式,它的流动本来是非常规律的,但特殊的地形等因素会打破其规律。 D、较之高原,平原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更少,因此行星风系控制下的气流可以从高空下沉至地面,这让降雨难以形成,气候会变得较为干燥。
    (4)、东部季风区夏季气候的主要特点是什么?青藏高原在其气候的形成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5)、好的科普文应该具备哪些要素?请结合文本材料进行分析。
  • 1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老子·四章》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新时代下,这句话对我们的成长有启示意义。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 20、语言文字运用Ⅱ 

    在一种特殊优惠的保护之下,吸收着廉价劳动力的滋养,在中国的东洋厂飞跃地庞大了。单就这福临路的东洋厂讲,光绪二十八年三井系的资本收买大纯纱厂而创立第一厂的时候,锭子还不到两万,可是三十年之后,他们已经有了六个纱厂,五个布厂,二十五万锭子,三千张布机,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美国一位作家索洛曾在一本书上说过,美国铁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横卧着一个爱尔兰工人的尸首。那么,我也这样联想,东洋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

    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罗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的作践——血肉造成的“机器”终究和钢铁造成的不一样,包身契上写明的三年期限,能够做满的不到三分之二。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地瘦,身体像弓一样地弯,面色像死人一样地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逼着做工。譬如讲芦柴棒吧,她的身体实在瘦得太可怕了,放工的时候,厂门口的“抄身婆”(检查女工身体的女人) 也不愿意去接触她的身体:

    让她扎一两根油线绳吧!骷髅一样,摸着她的骨头会做噩梦!”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旧版教材上是“让她揩点油吧”,你认为哪种表述更好?请简要分析。
    (2)、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三个加点的“也”字使用效果有所不同,请赏析。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