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如果存在肥胖的现象,    ①      ,相对于体重正常的人,青少年肥胖患者的心脏工作能力相对不足。从生理学的角度讲,游泳运动需要克服水的阻力,承受水的压力,而且随着潜水深度的增加,    ②     ,再加上游泳速度的加快,也会增加运动负荷,使得心肺功能逐渐增强,心脏的跳动频率逐渐下降,以更好地满足身体机能的需要。游泳运动对心肌收缩能力、心室装血功能也有着非常好的改善作用,能够有效增强心脏功能。另外,由于水的温度一般低于空气的温度,当皮肤受到低温刺激时,血管就会快速收缩,身体内大量血液开始涌入心脏,能够显著增强血管弹性,促进血液循环。

    总体来讲,经常性地参加游泳运动,能够通过增加肺活量来达到提升青少年肥胖患者呼吸系统机能水平以及氧利用率的效果。相关研究表明,在游泳运动中,一般人的胸部会承受12~15kg的压力,再加上水的低温刺激,人体的肌肉会迅速收缩,    ③     ,迫使人更用力地呼吸,增加呼吸深度与频率,从而增加氧气的摄入量,以充分满足身体机能的需求。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学校游泳馆即将建成,学校请你为游泳馆写一个条幅,挂在游泳馆门口、鼓励更多的学生参加游泳,不超过20个字。
  • 2、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述阿房宫的建筑时,不直说长桥如龙,复道如虹,而说“”和“”,用惊讶疑惑的语气表达了对建筑物的观感,给客观描写涂上了浓烈的抒情色彩。
    (2)、谢灵运及其山水诗歌的创作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两次提及这位山水诗人以表达追慕之意,这两句诗分别是“”和“”。
    (3)、古典诗词中常以问答起笔,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请再举出一例:“。”
  • 3、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小题。

    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

    [北宋]张先

    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净。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汀洲日落人归,修巾薄袂,撷香拾翠相竞。如解凌波,泊烟渚春暝。

    彩绦朱索新整。宿绣屏、画船风定。金凤响双槽,弹出今古幽思谁省,玉盘大小乱珠迸。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重听。尽汉妃一曲【注】,江空月静。

    【注】汉妃一曲:汉妃指汉代王昭君,传说她出塞时弹着琵琶;“一曲”指以昭君出塞故事谱写的琴曲《昭君怨》。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起首三句是环境描写,词人多方面多层次地描绘了—幅晴空与绿野相连、天光与澄江相接的美景,景象寥阔而寂静。 B、词人从船上望去,看到远处人归之影,人影与晚霞相映。人渐走渐近,原来是一位美人独自在芳洲之上采香草,拾翠羽。 C、“玉盘”一句由白居易《琵琶行》“大珠小珠落玉盘”句化用而来,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并举,凸显了音乐旋律的跌宕起伏。 D、优美的乐声饱含着今古幽思,人物的精神境界高雅深沉。词人又用“谁省”一词,突出此时知音难觅的惆怅。
    (2)、这首词在写法上受白居易《琵琶行》的影响甚大,但词人并未一味模仿,而是另出新意。请简要赏析“尽汉妃一曲,江空月静”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在表达技巧上的异同。
  • 4、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大智不形,大器晚成,大音希声。禹之决江水也,民聚瓦砾。事已成,功已立,为万世利。禹之所见者远也,而民莫之知。故民不可与虑化举始,而可以乐成功。孔子始用于鲁,鲁人诵之曰:“麋裘而韠,投之无戾。幄而廨裘,投之无邮。”①用三年,男子行乎涂右,女子行乎涂左,财物之遗者,民莫之举。大智之用,固难逾也。子产始治郑,使田有封洫,都鄙有服。民相与诵曰:“我有田畴,而子产赋之。我有衣冠,而子产贮②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后三年,民又诵之曰:“我有田畴,而子产殖之。我有子弟,而子产诲之。子产若死,其使谁嗣之?”使郑简、鲁哀当民之诽訾也,而因弗遂用,则国必无功矣,子产、孔子必无能矣。非徒不能也,虽罪施,于民可也。今世皆称简公、哀公为贤,称子产、孔子为能。此二君者,达乎任人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乐成》)

    材料二:

    郑子产晨出过东匠之闾闻妇人之哭抚其御之手而听之。有间,遗吏执而问之,则手绞其夫者也。异日,其御问曰:“夫子何以知之?”子产曰:“其声惧。凡人于其亲爱也,始病而忧,临死而惧,已死而哀。今哭已死,不哀而惧,是以知其有奸也。”

    或曰:子产之治,不亦多事乎?奸必待耳目之所及而后知之,则郑国之得奸者寡矣。不任典成③之吏,不察参伍④之政,不明度量,恃尽聪明劳智感而以知奸,不亦无术乎?且夫物众而智寡,寡不胜众,智不足以遍知物,故因物以治物。下众而上寡,寡不胜众者,言君不足以遍知臣也,故因人以知人。是以形体不劳而事治,智虑不用而奸得,不修其理,而以己之胸察为之弓矢,则子产诬矣。老子曰:“以智治国,国之贼也。”其子产之谓矣。

    (节选自《韩非子·难三》)

    【注】①鲁人歌词的意思是:穿着鹿皮衣又穿蔽膝,抛弃他没关系。穿着蔽膝又穿鹿皮裘,抛弃他没罪尤。韠,蔽膝,古代一种遮蔽在身前的皮制服饰。②贮:古代一种财务税。③典成:主管诉讼案件。④参伍:错综比较,以为验证。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郑子产A晨出B过东匠之C闾D闻妇人之E哭F抚G其御之手H而听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莫之知,与贾谊《过秦论》中“秦人不暇自哀”的句式相同,都是宾语前置句。 B、涂,《与齐桓晋文之事》中“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的“涂”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 C、手,文中指亲手,与《项脊轩志》中“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的“手”意思相同。 D、文中“始病而忧”与“下众而上寡”中的“而”,都表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禹在疏导江水的时候,当地百姓用堆积瓦砾的办法加以协助,效果显著,使百姓长久得益。 B、孔子在鲁国刚被任用时,并未得到人民的爱戴,但他坚持用礼的方法将鲁国治理得相当好。 C、郑国子产能发现妇女就是凶手,其原因在于他通过妇女的哭声,察觉到了隐藏的真实心理。 D、尽管子产在治国时体现出非凡的才能,但《韩非子》却引用老子的话来批判子产治国的具体做法。
    (4)、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后三年,民又诵之曰:“我有田畴,而子产殖之。”

    ②恃尽聪明劳智虑而以知奸,不亦无术乎?

    (5)、两则材料都体现了一定的治国理念,请结合材料分别简要概括。
  • 5、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异乡

    [美]海明威

    秋天,战争不断进行着,但我们再也不去打仗了。意大利米兰的深秋冷飕飕的,天黑得很早。转眼间华灯初上,沿街看看橱窗很惬意。店门外挂着许多野味;雪花洒在狐狸的卷毛上,寒风吹起蓬松的尾巴;掏空内脏的僵硬的疣沉甸甸地吊着;一串串小鸟在风中飘摇,羽毛翻舞着。这是一个很冷的秋天,风从山岗上吹来。

    每天下午,我们都上医院去。薄暮时分穿过市区,有三条通往医院的路。两条沿着运河,可是太长,所以人们总是走过横跨运河的桥,到医院去。河上有三座桥,都可以走,随你挑选。其中一座上面有个卖炒栗子的女人。站在她的炭火前周身暖和,炒栗子放在口袋里,好一会都是热乎乎的。医院很古老,也很幽美。一进大门就是个庭院,穿过去,对面又有一扇门,出去就到医院了。葬礼的仪式时常从院子里开始。老医院对面有几幢新造的砖砌房屋。每天下午,我们在那里相聚,坐在将为我们治好病的手术椅里,大家彬彬有礼,互相关心地问是什么病。

    医生走到我的手术椅旁说:“战前,你最喜欢什么?玩球吗?”

    “不错,踢足球。”我说。

    “好,”他说,“你会重新踢足球的,肯定比以前踢得更好。”

    我的膝关节有病,从膝盖到踝节之间的小腿僵直,没有腿肚子似的。医疗器能使膝关节弯曲得像骑三轮自行车那样灵活。可是眼下还不能弯,医疗器转到膝关节时便倾斜,不灵了。医生说:“一切都会顺利的。小伙子,你是个幸运儿。你会重新踢足球的,像个锦标选手。”

    旁边的手术椅中坐着一位少校。他的一只手小得像个娃娃的手。上下翻动的牵引带夹着那只小手,拍打着僵硬的手指。轮到检查他时,少校对我眨眨眼,一面问医生:“我也能重新踢足球吗,主任大夫?”他的剑术非常高超,战前是意大利最优秀的剑术家。

    医生回到后面的诊所里,拿来一张照片,上面拍着一只萎缩的手,几乎同少校的一样小,那是整形之前照的,经过治疗后就显得大一点了。少校用一只好手拿着照片,十分仔细地瞧着,问道:“是枪伤吗?”

    “工伤。”医生回答。

    “很有意思,很有意思。”少校说着便把照片递还给医生。

    “你该有信心了吧?”

    “不。”少校答道。

    每当我们坐在手术椅中,他总要不厌其烦地纠正我的意大利语法。不过,他却夸奖我口语流畅。我们轻松自如地用意大利语闲聊。

    我可以肯定,少校不相信机械治疗,可他总是按时上医院,从不错过一天。在一段时间内,我们谁都不信这玩艺儿。有一天,少校甚至说,这些东西全是胡闹。那时,那种医疗器刚问世,我们正好去做试验品。这真是白痴想出的花样,他说:“纸上谈兵,跟任何理论一样。”少校长得矮小,却笔挺地坐在手术椅中,将右手伸入机器,让牵引带夹着手指翻动,眼睛直盯着墙壁。

    “结婚了吗?”少校问我。

    “没有,但很想。”

    “你太蠢了。”他看上去很恼火,“一个男人决不能结婚。”

    “为什么,少校先生?”

    “别叫我少校先生。”

    “为什么男人不应该结婚?”

    “不该,就是不该,”他怒气冲冲地说,“即便一个人注定要失去一切,至少不该使自己落到要失掉那一切的地步。他不该使自己陷入那种境地。他应当去找不会丧失的东西。”

    他说着,眼睛直瞪着前面,显得非常恼怒、痛苦。

    “可为什么一定会失掉呢?”

    “肯定会失掉。”他望着墙壁说,然后,低下头看着整形器,吱吱咯咯地把小手从牵引带里抽出来,在大腿上狠狠拍几下。“肯定会失掉,”他几乎大吼了,“别跟我争辩!”接着他对看管机器的护理员叫道:“来,把这该死的东西关掉!”

    他回到另一间诊室去接受光疗和按摩了。一会儿,我听见他向医生请求借用电话,后来,门关上了。他重新回到这间房间时,我正坐在另一只手术椅中。他披着斗篷,戴着帽子,径直朝我坐的地方走来,把一条胳膊搁在我的肩上。“真对不起,”他说,一面用那只好手拍拍我的肩膀,“刚才我太失礼了。我妻子刚去世。请原谅。”

    “噢……”我惋惜地说,“非常遗憾。”

    他站在那儿,咬着下嘴唇。“忘掉痛苦,”他说,“难哪!”

    他的目光越过我,望着窗外。接着他哭了。“我简直忘不掉悲痛。”他边说边哽咽着。然后他失声痛哭,又抬起头,茫然呆视着,咬紧嘴唇,泪流满面,接着,挺起腰,带着军人的姿态,迈过一排排手术椅,昂然而去。

    医生告诉我,少校的妻子很年轻,死于肺炎;少校直到残废不能再打仗后,才同她结婚。她只病了几天。谁也没料到她会死的。她过世后三天内,少校没上医院。之后,当他照常来就诊时,军服的袖子上多了一块黑纱。那时,医院的墙上已经挂起镶着大镜框的照片,拍着各种病例在治疗前后的不同形状。在少校坐的手术椅的对面墙上,挂着三张照片,都是类似他的病例,但已整形,完全是正常的手了。我不知道医生打哪儿弄来这些照片的。我一向以为,我们这些人是第一批来试验医疗器的。不过,少校对那些照片却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

    【注】本文的写作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医生对“我”说,“我”可以重新踢球,他的意思是“我”的腿经过治疗会痊愈,这让“我”对腿的康复充满信心。 B、少校经常纠正“我”的意大利语,暗示“我”不是意大利人,此时“我”身处在异乡意大利,这就是小说标题“在异乡”的全部内涵。 C、“我”一直追问为什么“不应该结婚”,少校的反应却有些反常,这种不近情理的言行表现出少校内心的极度悲愤。 D、“别叫我少校先生”表明少校厌恶少校的身份,这是因为他的妻子因战争耽误治疗而死,他极度厌恶战争。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战争不断进行着,但我们再也不去打仗了”暗示了“我们”负伤不能再上战场,为后文写在医院发生的故事做铺垫。 B、小说对店门外挂着的动物的描写,渲染了阴郁的氛围,象征着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揭示了小说反对战争的主题。 C、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通过“我”的视角聚焦医院的生活场景和故事,情节更简洁集中,且故事更真实。 D、“少校对那些照片却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小说对这一细节的描写意在表明少校虽知自己的手无法康复但依然对未来充满憧憬。
    (3)、“少校不相信机械治疗,可他总是按时上医院”,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4)、小说用较多篇幅描写少校的语言,这样写有何好处?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 6、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劳模工匠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劳模工匠工作发表系列重要讲话,对进一步加强劳模工匠工作、弘扬劳模工匠精神提出了新定位、新任务和新要求。充分发挥劳模工匠的示范带头作用,创新弘扬劳模工匠精神的思想路径,提升广大劳动者素质素养,树立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推动更多劳模工匠和高技能人才竞相涌现,具有重大意义。

    劳模工匠是我国优秀劳动者的杰出代表,是中国产业工人的先进典型,他们以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持续推动着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营造了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劳模工匠是党和国家事业的认同者、维护者和建设者,能够自觉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建构起个人与集体、个人梦与中国梦、个人家庭与国家民族融合统一的发展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新时代要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特别是对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者来说,就是要向劳模工匠学习“有理想守信念”。充分发挥劳模工匠的思想引领作用,进一步强化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者的理想信念教育,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引导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者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强大思想动能。

    劳模工匠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典型代表,也是广大劳动者学习劳动技能、培养劳动习惯的实践导师。劳模工匠工作室是由具有较强技术能力、业务能力、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劳模工匠领衔,以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和制度创新为主要内容,以解决工作现场难题、推动所在单位创新发展为目标的群众性创新活动平台。要充分利用全国各层级劳模创新工作室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将工作室建设成为发挥技能引领作用的重要实践基地。要加强新时代劳模工匠之间的交流沟通,有序扩大跨区域、跨行业、跨企业的创新工作室联盟。新时代要强化技术技能教育,特别是对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者来说,就是要向劳模工匠学习“懂技术会创新”。发挥劳模工匠的技能引领作用,做好劳模工匠“传帮带”工作,以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为依托,为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者技能提升提供多样化劳动场所,培养培育创新意识、创业意识、创造意识,提升劳动效率、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技能支撑。

    劳模工匠以积极的劳动姿态、卓越的劳动创新、丰富的劳动创造、果敢的劳动担当和无私的劳动奉献,成为推动时代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激励了千万普通劳动者坚守信念、立足岗位、开拓创新、建功立业。在革命战争年代,赵占魁、吴运铎、甄荣典等劳模先进,为动员和鼓舞边区人民战胜困难、坚持抗战提供了坚韧强劲的精神动力,为边区革命和建设发挥了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王进喜、时传祥、邓稼先、蒋筑英等劳模先进,成为激励各族人民意气风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袁隆平、樊锦诗、包起帆、郭明义、高凤林等劳模工匠,为党和国家建立了杰出功勋。新时代要强化精神教育,特别是对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者来说,就是要向劳模工匠学习“敢担当讲奉献”。充分发挥劳模工匠的精神引领作用,进一步强化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者开展劳动情感教育,体认“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改变劳动精神面貌、端正劳动态度、涵养劳动情怀,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汇聚强大精神力量。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发挥基础支撑作用,进一步完善劳模工匠政策,不断丰富补充劳模工匠的各种机制;进一步提升劳模工匠地位,增加劳模工匠在各级代表、委员中的比例;进一步落实劳模工匠待遇,充分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制定与劳模工匠的贡献相对应的经济待遇标准。全社会要发挥舆论导向作用,进一步加大对劳模工匠精神的宣传力度和广度,在全社会营造崇尚劳动、尊重劳模工匠、学习劳模工匠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强化劳模工匠精神宣传的深度和温度,讲好劳模工匠故事,推动劳模工匠精神进入寻常百姓家。大中小学要发挥教育引导作用,积极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解决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愿劳动、不爱劳动的现象;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让学生愿劳动、想劳动、爱劳动、懂劳动、会劳动;强化实践体验,培养科学劳动的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培养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进而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成就自我、报效国家、奉献社会。

    (摘编自彭维锋《劳模工匠精神的科学内涵与弘扬路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劳模工匠既是我国产业工人的先进典型,也是劳动者学习劳动技能的实践导师。 B、劳模工匠工作室注重创新,有助于解决工作现场难题、推动所在单位创新发展。 C、掏粪工人时传祥被评为全国劳模,可见劳动无高低贵贱之分,不同职业无差别。 D、学校要重视对学生的劳动教育,不仅要转变劳动观念,还要重视劳动实践体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劳模工匠是个人与集体、个人梦与中国梦、个人家庭与国家民族融合统一的发展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其影响巨大。 B、“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心中一团火”的张秉贵、“探界者”钟杨,他们都是改革开放后做出杰出贡献的劳模工匠。 C、完善劳模工匠政策,提升劳模工匠地位,落实劳模工匠待遇,提升劳模工匠的获得感,是重视劳模工匠的重要举措。 D、积极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就能够解决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愿劳动、不爱劳动的现象。
    (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以习总书记有关劳模工匠的系列讲话,强调党和国家对劳模工匠的重视。 B、第一段指出弘扬劳模工匠精神的路径,并强调弘扬劳模工匠精神的重大意义。 C、第三段以劳模工匠工作室为切入点,阐述要发挥好劳模工匠的技能引领作用。 D、第四段分三个历史时期举例,阐明劳模工匠是推动时代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4)、当下劳动者应从哪些方面向劳模工匠学习?请简要分析。
    (5)、如何保障劳模工匠发挥好作用?请简要分析。
  •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社会学家项飙认为,面对一个迅疾变化而又很不稳定的世界,人要坚定、勇敢地建立自己的附近,不要牺牲日常。“重建附近”就是要和现在的周遭环境发生积极互动,让它成为一种动力和资源。“附近”既是我们生存的切身空间,也是我们和周遭环境发生的那些具体实在的联系。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的附近,是不可能对世界产生信任的,他对世界的信任是来自他对周边的信任。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8、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宝玉又笑道:“姐姐知道体谅我就好了。”又道:“姐姐怎么不看戏去?”宝钗道:“我怕热,看了两出,热的很。要走,客又不散。我少不得推身上不好,就来了。”宝玉听说,自己由不得脸上没意思,只得又搭讪笑道:“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

    宝钗听说,不由的大怒,待要怎样,又不好怎样。回思了一回,脸红起来,便冷笑了两声,说道:“我倒像杨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二人正说着,可巧小丫头靛儿因不见了扇子,和宝钗笑道:“必是宝姑娘藏了我的。好姑娘,赏我罢。”宝钗指他道:“你要仔细!我和你顽过,你再疑我。和你素日嬉皮笑脸的那些姑娘们跟前,你该问他们去。”说的个靛儿跑了。宝玉自知又把话说造次了,当着许多人,更比才在林黛玉跟前更不好意思,便急回身又同别人搭讪去了。

    (1)、有人认为加点字赘余,你认为呢?请简要分析。
    (2)、语义双关指利用词语或句子的两种有联系的意义构成双关,达到一箭双雕、婉转含蓄的效果。请分析画横线句的双关语义。
  • 9、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深度伪造是指技术利用机器的深度学习,实现图像、声音、视频的篡改、伪造和自动生成,产生高度逼真且难以甄别的效果。最(A)的方式就是AI换脸,其他较为常见的还包括语音模拟、人脸合成、视频生成等。

    现实应用中,深度伪造技术虽然能促进部分领域技术更迭,但____。近几年,国内外均出现了利用深度伪造“公众人物”实施诈骗的案例。今年1月中下旬,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就成为深度伪造的目标。网上出现了用人工智能伪造的电视节目片段,很多市民警惕性较低,信以为真。特区政府立即严正澄清,称有关影片全属伪造,呼吁____,并强烈谴责不法之徒的违法行为。奇安信安全专家裴志勇就此表示,由于公众人物的图像、声音、视频等资料的公开性质,为AI训练提供了大量素材,被伪造内容更是可以(B),从而更容易导致深度伪造技术被非法使用。

    深度伪造技术应用不当还会____。深度伪造技术产生的虚假影像、声音等内容,不仅会让个人名誉、财产和人身受到损害,还会冲击社会信任、媒体信任,甚至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国家安全。

    (1)、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2)、下列句子中的 “还”与文中加点的“还”,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我们厂不但增产了,还降低了百分之二十的成本。 B、这几个人哪儿够哇,还得再来几个。 C、小车还通不过,更别提大车了。 D、这根绳子还比较结实。
    (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 10、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的“”两句,用比较的方式指出了秦在统一六国后,贪图享受,秦宫里面到处是音乐声。
    (2)、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的“”两句,细写诗人夜里无法入睡,次日清晨又遥闻卖花之声。
    (3)、刘克庄在《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借“”两句感叹自身已然衰老,行事时机屡遭耽误。
  • 11、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赋雪

    吴融

    一夜阴风度,平明颢气交。

    未知融结判,唯见混茫包。

    路莫藏行迹,林难出树梢。

    气应封兽穴,险必堕禽巢。

    影密灯回照,声繁竹送敲。

    玩宜苏让点,餐称蜜匀抄。

    结冻防鱼跃,黏沙费马跑。

    炉寒资爇荻,屋暖赖编茅。

    远不分山叠,低宜失地坳。

    阑干高百尺,新霁若为抛。

    【注】①爇:烧。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夜”“平明”两句以时间的推进描述一夜寒风之后、清晨洁白明亮的景象。 B、“未知”“唯见”两句指出诗人在白茫茫的天地中无法得知雪的“融结”程度。 C、“气应”“险必”两句表现诗人目睹积雪封住兽穴并使鸟巢坠毁时的忧虑之情。 D、本诗对仗工整,作者通过远望、仰望、近观等多视角呈现的方式来铺陈雪景。
    (2)、《赋雪》一诗为雪而赋,诗歌正文无一“雪”字,却句句在写“雪”,请以“结冻防鱼跃”到“低宜失地坳”六句为例分析。
  • 12、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卫端木叔者,子贡之世也。藉其先赀,家累万金。不治世故,放意所好。其生民之所欲为,人意之所欲玩者,无不为也,无不玩也。墙屋台榭,园囿池沼,饮食车服,声乐嫔御,拟齐楚之君焉。至其情所欲好,耳所欲听,目所欲视,口所欲尝,虽殊方偏国非齐土之所产育者无不必致之犹藩墙之物也。及其游也,虽山川险阻,涂径修远,无不必之,犹人之行咫步也。宾客在庭者日百住,庖厨之下不绝烟火,堂庑之上不绝声乐。奉养之余,先散之宗族;宗族之余,次散之邑里;邑里之余,乃散之一国。行年六十,气干将表,弃其家事,都散其库藏、珍宝、车服、妾媵。一年之中尽焉,不为子孙留财。及其病也,无药石之储;及其死也,无瘗埋之资。一国之人受其施者,相与赋而葬之,反其子孙之财焉。

    段干木闻之,曰:“端木叔,达人也,德过其祖矣。其所行也,其所为也,众意所惊,而诚理所取。卫之君子多以礼教自持,固未足以得此人之心也。”

    杨子曰:“既生,则废①而任之,究其所欲,以俟于死。将死,则废而任之,究其所之,以放于尽。无不废,无不任,何遽迟速于其间乎?”

    (节选自《列子·杨朱》,有删改)

    材料二:

    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涉险畏之途,干祸难之事,贪欲以伤生,谗慝②而致死,此君子之所惜哉;行诚孝而见贼,履仁义而得罪,丧身以全家,泯躯而济国,君子不咎也。自乱离已来,吾见名臣贤士,临难求生,终为不救,徒取窘辱,令人愤懑。侯景之乱,王公将相,多被戮辱,妃主姬妾,略无全者。唯吴郡太守张嵊,建义不捷,为贼所害,辞色不挠;及鄱阳王世子谢夫人,登屋诟怒,见射而毙。夫人,谢遵女也。何贤智操行若此之难?婢妾引决若此之易?悲夫!

    (节选自《颜氏家训·养生》)

    【注】①废:搁置,此处可理解为“听任”。②谗慝:为奸作恶。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虽殊A方B偏国C非齐D土之所产E育者F无不必G致之H犹藩墙之物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藉,意为凭借,与《谏逐客书》“藉寇兵而赍盗粮”的“藉”意思不同。 B、世故,意为生计,与“老于世故”“人情世故”中的“世故”意思不同。 C、诚,意为确实,与《六国论》“战败而亡,诚不得已”的“诚”意思相同。 D、临,意为临近,与《石钟山记》“郦元以为下临深潭”的“临”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端木叔家财万贯,锦衣玉食,奉养宾客数以百计,每日声乐不绝;后逐步遣散宾客以及家中婢妾,并在一年之内散尽家财,最终无安葬之资。 B、段干木高度评价端木叔的德行,认为其行为虽然惊世骇俗,但是符合情理,而卫国君子多以礼教自持,自然难以理解其放诞行为背后的深意。 C、颜之推认为应当爱惜生命,但要选择正当的手段,不能因满足欲望、为奸作恶而遭致死亡,但可以为忠孝仁义、全家济国而献出自己的生命。 D、乱世中,许多名臣贤士苟且求生却遭受侮辱,而吴郡太守张嵊和世子夫人皆为义而死,保持了气节,颜之推借两者鲜明的对比阐明了生死观。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一国之人受其施者,相与赋而葬之,反其子孙之财焉。

    ②何贤智操行若此之难?婢妾引决若此之易?

    (5)、以上两则材料以及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都表达了对待生死的态度,但各有侧重,请简要概括。

    人物

    对待生死的态度

    杨朱

    ①_⁠_⁠_⁠_⁠_⁠_⁠_⁠_⁠_⁠_⁠_⁠_⁠_⁠_⁠

    颜之推

    强调生与义之间的关系,认为应当舍生取义。

    王羲之

    ② _⁠_⁠_⁠_⁠_⁠_⁠_⁠_⁠_⁠_⁠_⁠_⁠_⁠_⁠

  • 13、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树  在那里

    李云风

    有一天,我发现家的正前方一百米的地方出现了一棵树。以前我从没有看到它,它是一下子出现在那里的。这棵树至少五年的树龄了,五年时间我不可能对它视而不见,它确实是凭空出现的。它是那种我们这里不常见的松树,支支蓬蓬,泛着绿色,浓密的针叶挤在一起,很像回事儿地占有了一小片空间。我到跟前仔细观察过,围绕它的土质浑然一体,没有丝毫人工栽植的痕迹,一些零星的蕨莱和细草很自然地分布在四周,怎么看它都在这里生长很久了。它大约有三米高的样子,树干粗粗糙糙,表面的皮质排列成鱼鳞的模样,手触上去有一种坚硬的质感。我用力摇了摇它,它几乎没有动,再摇,还是没有动。我确信了它与下面的大地早已经接通了血脉,交融在一起。

    这是一小块废弃的空地,除了一些零星的贴地植物,就没有其它的什么了。如果不是这里突然冒出一棵树,我根本都不会注意这个地方。

    我生活在一个小村里,左邻是一个单身男人,他每天除了沉默,就是喝酒,喝酒时会说一些醉话,从屋里传出来,但也不会说得太多。右邻是一个老人和一个十四五岁的男孩。男孩有着一头柔软的卷发和一双忧郁的眼睛,漂亮,身子很弱,总是围在老人身边。他是老人的孙子,从城里回乡下养病。他带回一条雪白色的狗,也很温顺。男孩围在老人身边,狗围在他身边。村里人家几乎从不来往,都过着自己的日子。有时在道上碰见,也会打上一声招呼,说上一两句话,然后各自走开,也不多言。日子过得很慢,像水流一样,一天到来,一天过去,没有一丝缝隙。

    一天,老人门前停了一辆轿车,车上下来一对穿着时尚的男女,那是老人的儿子儿媳。他们领着一个同样一头卷发,洋娃娃一样的男孩,下了车,进到院子,进到屋里。偶尔会出来,有时是上厕所,有时站在院中往村子的四下望。他们会在院里放一些鞭炮和烟花,但在过年的晚上会放更多,发出的笑声也更大。我和单身男人也从屋里出来,站在自家院中,把目光投向他们。一些过年的气氛从那里飘过来,一些兴奋也会感染过来。但有时等不到他们热闹完,我们就会转回屋中。这时我会打出一个程式化的电话,有时也会接到一个电话。

    过了一段时日,邻院老人的儿子儿媳就走了,再次领着那个洋娃娃一样的男孩走出院子,老人和他生病的孙子跟在后面。他们打开车门,一个接一个地隐进车子,车子启动,离开。老人和他生病的孙子站在门前望一会儿,再回到院里。他们的年过完了,我和左邻单身男人的年也过完了。

    日子重新开始,重新开始的日子一如既往地展开,铺开它时疏时密的针脚。开门关门,走出院子,走进院子,直到有一天,我发现了那棵树。我想把这件事告诉别人,但又不知道告诉谁。

    直到一天早晨,我在门前碰到邻院的男人。他抬起鼓鼓的金鱼眼,尖尖的喉头骨碌着,在我脸上搜寻。我指给他看。男人顺着我手指的方向,望了一会儿,没说什么,转身走开了。

    又一年,老人门前停了一辆轿车,这回是白色的。一对穿着时尚的男女从车上下来,还是老人的儿子儿媳,他们又回来过年了。还是一年前的样子,只是那个洋娃娃一样的男孩长高了许多,从院里迎出来的卷发男孩也强壮了许多,只是老人更老了。

    又一年,年过完之后,卷发男孩也跟着父母离开了。他完全好了,身体已经有了成年男人的雏形。邻院老人站在道上望了很久。我陪他说了一阵话,很自然地说起那棵树。我又指给他看,说这次你看到了吗?他顺着我手指的方向望过去,伫立着。我知道这次他看到了。这年夏天过完了,秋天也过完了,冬天没有过完,老人就去世了。

    又一个年来临了,老人门前再也没有一辆黑色或者白色的轿车出现。我和邻院单身男人年三十的晚上,也就再没有看到很多的烟花。

    日子还在过着,犹如浅水静流。我和邻院男人偶尔会说说话,我们再也没有提起那棵树,都回避着。

    (本文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男孩围在老人身边,狗围在他身边,朴实的生活画面,给冷清的山村增添了生机。 B、单身男人除了沉默就是喝酒,有时会说醉话,可见生活对他来说是单调而沉闷。 C、老人门前停的轿车先是黑色再是白色,后来再没轿车,意在表达生活发生了变化。 D、他们的年过完了,“我们”的年也过完了,强调“过个好年”是人们的美好愿望。
    (2)、“照应”是小说创作常用的手法,它能增强小说的内在联系,让小说更有魅力。下列对本文中“照应”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天”“一天”“一天”……“一年”“一年”“一年”……时间上的反复照应,使小说形成循环复沓之美。 B、“右邻是一个老人”“只是老人更老了”“老人就去世了”,人物照应使老人的坚毅性格变得突出,让人印象深刻。 C、“发现那棵树”“说起那棵树”“再也没有提起那棵树”,细节上的照应,使小说的主旨内涵得以丰富和深化。 D、“日子过得很慢,像水流一样”“日子还在过着,犹如浅水静流”,意象照应和勾连使小说结构紧密,含义隽永。
    (3)、请在标题的方框处填上一个单字动词,将标题补充完整,并以文本为依据阐释你填写这个动词的理由。

    标题:树_⁠_⁠_⁠_⁠_⁠_⁠_⁠_⁠在那里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微型小说本就短小,作者却将其分成“上”“下”两部分,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
  • 14、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和朋友这类后天选择的关系不同,以血缘为基础形成的亲缘关系是与生俱来的。过去,人们讲求“血浓于水”,而到了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亲缘关系无法选择,但并不意味着无法舍弃。尤其当亲缘关系只剩下困扰和伤害,却带不来一丝温暖和慰藉时,“断亲”就成了许多人的共同选择。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胡小武将“断亲”定义为“懒于、疏于、不屑于同二代以内的亲戚互动和交往的一种现象”。即年轻人很少和亲戚互动或基本不走亲戚,而非绝对的断绝往来。

    早在十年前,胡小武就开始关注“断亲”话题,真正从个体经验走向学术研究,则要到2021年10月,他注意到网上有越来越多的人讲述自己和亲戚之间不愉快的经历,“断亲”已然成为一个社会性话题。胡小武发现在“90后”特别是“00后”青年群体中,“断亲”已经成为越来越普遍的一个现象。“我们同亲戚之间的冷漠、疏离状态,事实上正在成为个体乃至更广泛意义上群体的一种日常生活。”胡小武分析。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断亲”?《看天下》与胡小武展开了一场有关“断亲”话题的探讨。

    《看天下》:距离你开展青年“断亲”研究已经过去两年,这两年中,“断亲”现象有发生新的变化吗?

    胡小武:现象本身没有太大变化,但“断亲”的话题引发了更多的关注和思考。对年长一辈来说,站在传统价值观的立场,他们对这种现象表露出一种乡愁式的担忧,为当前的亲情淡漠感到失落,怀恋过去的其乐融融。但对年轻人来说,他们往往从更加正面的角度来看待和接受“断亲”现象,访谈中,大多数选择“断亲”的年轻人也表示这是一种解脱和自在。

    《看天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断亲”的趋势还会持续加剧吗?

    胡小武:根据我这两年来的持续观察和思考,“断亲”的趋势依然会加剧,或者说,“断亲”的人群规模还会逐渐扩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城市化比例还在持续增长。2023年末,我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66.16%,跟上一年末相比增长了0.94%。也就是说,整个国家已经成为事实意义上的“城市中国”,不再是过去的“乡土中国”。

    (摘编自林杨攀《南大学者谈“断亲”:我们正在经历一场亲情危机》)

    材料二:

    “断亲”现象错综复杂,之前媒体有关“断亲”的描述,更多仅从青年群体对老一辈群体关系的疏远出发,忽视了现实生活中“断亲”现象的多种可能性。

    传统农业社会受土地束缚,是一个安土重迁的熟人社会。进入工业与后工业社会,城市是各种资源的集聚地,城市就业机会多、发展前景好、收入高,在比较利益驱使下,向城市迁徙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理性选择。伴随着城市化带来的人口迁移流动,亲属间聚少离多,不生活在一起,又何谈亲密的感情?

    社会流动不仅包含地理位置的迁移流动,还包括政治、经济或社会地位的变化。社会流动会破坏流动者的个人关系,他们会疏远传统的亲属关系或者原阶层的成员。流动者为了摆脱孤立的状态,会扩大趣缘关系,建立起更为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不同价值观的人很难谈得拢,也很难成为知心朋友,社会关系网络更多建立在社会阶层地位相近的人之间,社会地位相差很大的人之间难以建立起密切的关系。这更多是由于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的理想目标、追求、关注点与所遭遇的问题各不相同。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使得一家一户难以抵御天灾人祸,抱团取暖的家族主义存在延续的价值。而市场经济的运行让小家庭与个人有了对抗风险的能力。同时,进入现代社会后,由于社会保险与社会救助制度的广泛建立与不断完善,人们对血缘、亲缘与地缘等传统关系的依赖程度下降,遇到问题主要靠制度去解决,这也加速了传统社会关系的弱化。

    都市生活中,传统意义上的亲属关系功能正在弱化,而基于趣缘和业缘等建立的社会关系的重要性正不断上升。个人在城市社会中的生存与发展主要依赖于生活秩序和个人创造的社群网,互联网则为社群网的建立提供了天然的平台,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与爱好选择交往对象。在互联网普及之前,人际交往是走亲戚、串门、和朋友出去玩,互联网普及之后,人际交往是在家中打开电脑,游戏、娱乐、社交。网络的开放性彻底改变了人际交往模式,提高了人与人交往的主动性。自身的完善不仅仅局限于亲属关系的丰满,还体现在与兴趣爱好相似的人结伴同行,这也是趣缘社交关系网络存在的合理性。

    (摘编自陈友华、宗昊《“断亲”:概念、问题及思考》)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以血缘为基础形成的亲缘关系无法后天选择,但人们逐渐意识到,可以选择“断亲”来断绝亲戚往来。 B、和亲戚保持冷漠、疏离关系越来越普遍,年长一辈表示担忧,大多数“断亲”的年轻人则表示获得了自在。 C、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在比较利益驱使下集聚城市,疏远亲属关系的同时会建立起相近阶层成员间的密切关系。 D、过去,人们依赖亲属关系的丰满来使自身完善,这一局限性在个人建立趣缘社交关系网络后,得到了突破。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今社会,亲缘观念日益淡薄,“断亲”的趋势不断加剧,这让原本就脆弱的传统关系更加弱化甚至崩塌。 B、城市化比例低时,“断亲”的人群规模小;当国家成为“城市中国”时,“断亲”会变成群体的日常生活。 C、传统社会,小家庭和个人对抗风险的能力较弱,面对灾祸的制度保障又不完善,使家族成员互助成为必然。 D、人们借互联网建立的与“走亲访友”式社交不同的趣缘关系网络,对个人在城市中的生存发展有重要作用。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
    A、“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要拉倒。” B、“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C、“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D、“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表1  访谈对象基本情况一览表

    访谈对象

    年龄

    性别

    职业

    是否成家

    仍亲密联系的亲属

    “断亲”态度

    Q1

    25岁

    学生

    (外)祖父母、父母、叔、伯、舅、堂(表)兄弟姐妹

    主动“断亲”

    Q2

    26岁

    媒体工作者

    外祖父母、母亲

    被动“断亲”

    Q3

    25岁

    辅导员

    (外)祖父母、父母、伯、亲兄弟姐妹    叔、

    主动“断亲”

    Q4

    20岁

    学生

    (外)祖父母、父母

    主动“断亲”

    Z1

    31岁

    学生

    (外)祖父母、父母、叔、伯、姑、舅、姨

    被动“断亲”

    Z2

    42岁

    经理

    (外)祖父母、舅、女儿

    主动“断亲”

    Z3

    53岁

    媒体工作者

    父母、堂(表) 兄弟姐妹、侄子(女)、外甥(女)

    主动“断亲”

    L1

    73岁

    退休

    未发生矛盾的亲戚

    主动“断亲”

    L2

    79岁

    退休

    子女、亲兄弟姐妹、儿媳、女婿、孙子(女)

    主动“断亲”

    L3

    80岁

    退休

    子女、儿媳、女婿、孙子(女)

    被动“断亲”

    A、“断亲”现象具有主体多样性的特点。 B、“断亲”现象使青年人成家欲望降低。 C、三代内的直系亲属更易维持亲密联系。 D、很多人开始主动重塑自己的社会关系。
    (5)、新春佳节,在外打拼的晚辈回到家乡。亲人团聚,本应其乐融融,无话不谈。而真实的场景却是,老人关心青年人的收入、婚姻等,而年轻人最敏感的“禁忌”恰恰是这些。于是,在年轻人眼中,长辈的热情是无话可说的“瞎打听”;在长辈眼中,年轻人的沉默是一种“城市冷漠”。请结合材料对这一现象及产生原因加以分析。
  • 1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今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中,主持人尼格买提在配合刘谦的魔术时,产生失误,没有成功对上扑克牌。当时,他绝望的神情马上被网友捕捉并调侃“像极了坐在老师身边的差生”“感觉他在台上都快碎了”。本该被批评的失误,反而被观众们津津乐道,也意外成为龙年春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对于这次失误,撒贝宁在春晚上直言不讳地揭穿,春晚导演于蕾在访谈中坦然承认,尼格买提更是在社交平台上与网友“心碎地”互动。正月十五的元宵晚会上,尼格买提续变了魔术,圆上了春晚扑克牌的失误,也成就了一个有趣的节目。

    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6、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宝宝”都“上山”了(指蚕爬上稻草杆子,准备吐丝结茧),老通宝他们还是捏着一把汗。他们钱都花光了,精力也绞尽了,能不能有收获呢?到此时还没有把握。虽则如此,他们还是硬着头皮去干。“山棚”下燕了火,老通宝和儿子阿四伛着腰慢慢地从这边蹲到那边,又从那边蹲到这边。他们听见山棚上有些屑屑索索的细声音,就忍不住想笑,过一会儿听不见了,他们的心又开始沉甸甸地往下沉了。心是这样地焦灼着,却不敢向山棚上望。偶或他们仰着的脸上淋到了一滴蚕尿了,虽然觉得有点难过,但心里却快活:巴不得多淋一些。

    “上山”后三天,息火了。老通宝的儿媳四大娘再也忍不住了,偷偷地挑开芦帘角看了一眼,她的心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那是一片雪白,几乎连“缀头”都瞧不见,那是四大娘有生以来从没见过的“好大蚕花呀”!老通宝全家立刻充满了欢笑。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上山”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遇到难事就推,遇到好事就抢,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些为好。 B、AI可以学习任何“投喂”给它的内容,以便训练出一个完整、可用的模型。 C、“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地说。 D、“包身工”的身体,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包给了带工的老板。
    (2)、下列选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你望着香雪那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你就不忍心跟这样的小姑娘耍滑头。(《哦,香雪》) B、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故都的秋》) C、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荷塘月色》) D、祥子愿意早早的拉车跑一趟,凉风飕进他的袖口,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骆驼祥子》)
    (3)、请结合文本,分别说说文中加点词语“屑屑索索”“巴不得”的含义及作用。
  • 17、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摄影术自传入中国后,②在照相馆的实践活动中,③背景布就成为照相馆师傅发挥与创造的重要阵地。④方寸尺幅间,中西方文化鱼龙混杂,⑤轿车、洋楼、罗马柱常常与中式亭台楼榭混搭出现。⑥这尺幅不大的背景布,反映着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⑦以及社会意识形态、大众审美观念的流变与萌生,⑧也折射出社会大众对物质、精神文化元素的想象与向往。

    物质匮乏的时代,人们受生活空间所限不能信步天下,却可以通过照相馆里的一方背景布实现精神朝圣。20 世纪二三十年代,    A     ,成了衡量照相馆实力的标准,花样翻新的布景更能吸引顾客。20世纪60年代,布景大多反映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成就,展现祖国大好河山。进入80年代,背景布领先大众旅游步伐,逐渐出现国际化的都市和景点。伴随时代发展,描绘了大众美好期待的照相馆背景布,在小县城以及更广泛的乡村照相馆里,有着更长久的活力与影响,直到2000年之后数字技术兴起,     B     

    在这个AI生成图像建构世界的时代,回头看向那些承载着个体精神寄托、集体生活记忆的一幕幕画布,感受到的,是一种带着古典意味的浪漫。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序号:

    序号:

    序号:

  • 18、名篇名句默写;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过秦论》和《六国论》都是总结前朝灭亡的教训,给后来者以警告的文章。 《过秦论》强调秦朝灭亡的原因是“”。《六国论》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是“”。
    (2)、《列子·汤问》中“匏巴鼓琴而鸟舞鱼跃”借动物的动作来写音乐之美妙,与之类似的还有李贺《李凭箜引》中的“”和苏轼《赤壁赋》中的“”。
    (3)、二十八星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们的名称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如“ ”。
  • 19、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①

    杜甫

    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

    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

    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

    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回首叫虞舜 , 苍梧云正愁。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

    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注】①杜甫在天宝十一载(752)秋天登慈恩寺塔,写下此诗。慈恩寺塔是玄奘为保存经卷佛像所修,即“大雁塔”。②唐高祖号神尧皇帝,太宗受内禅,所以称虞舜。③瑶池饮、昆仑丘:《列子·周穆王》称周穆王“升昆仑之丘”“遂宾于西王母,觞于瑶池之上”“观日之所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气概不凡,“高标”与李白“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句中的“高标”意近,极言塔之高,第二句杜甫又用“烈风”来衬托其高。 B、杜甫认为自己不像“旷士”那样有着清逸风雅的心怀,因此登塔俯视神州时并无洒脱之意,而是心中翻起“百忧”,其中不无愤世之慨。 C、“七星”指北斗七星,“河汉声西流”指银河水向西流淌的声音,两句既交代登塔时夜色已深,也照应前文塔的“高标”,为后文写俯视所见做足铺垫。 D、“回首叫虞舜”写出杜甫对太宗时代清明政治的深切怀念,而此时昭陵上空的云仿佛也在发愁,这里“云正愁”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折射。
    (2)、清代钱谦益说:“高标烈风,登兹百忧,岌岌乎有漂摇崩析之恐,正起兴也。”同为杜甫的登高诗,这首诗和《登高》在思想情感上各有侧重,请作简要分析。
  • 20、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曾子耘瓜,误斩其根。曾皙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顷乃苏,欣然而起,进于曾皙曰:“向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皙而闻之,知其体康也。

    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曰:“参来勿。”曾参自以为无罪,使人请于孔子。子曰:“汝不闻乎?昔瞽叟有子曰舜。舜之事瞽叟,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故瞽叟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之孝。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曾子闻之曰:“参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谢过。

    (节选自《孔子家语》)

    材料二:十八年,初,宣公爱夫人夷姜,夷姜生子伋,以为太子,而令右公子傅之。右公子为太子取齐女,未入室而宣公见所欲为太子妇者好说而自取之更为太子取他女。宣公得齐女,生子寿、子朔,令左公子傅之。太子伋母死,宣公正夫人与朔共谗恶太子伋。宣公自以其夺太子妻也,心恶太子,欲废之。及闻其恶,大怒,乃使太子伋于齐而令盗遮界上杀之。与太子白旄,而告界盗见持白旄者杀之。且行,子朔之兄寿,太子异母弟也,知朔之恶太子而君欲杀之,乃谓太子曰:“界盗见太子白旄,即杀太子,太子可毋行!”太子曰:“父命求生,不可。”遂行。寿见太子不止,乃盗其白而先驰至界。界盗见其验,即杀之。寿已死,而太子伋又至,谓盗曰:“所当杀,乃我也。”盗并杀太子伋,以报宣公。宣公乃以子朔为太子。十九年,宣公卒,太子朔立,是为惠公。

    (节选自《史记·卫康叔世家》)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未入室A而宣公见B所欲C为太子D妇者E好F说而自取之G更为太子H取他女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内,通“纳”,与《鸿门宴》中“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中的“内”词义相同。 B、瞽叟,这里指虞舜的父亲,“叟”意为老年男子,“瞽”说明他是盲人。 C、旄,竿头以牦牛尾为饰,通常用作军旗或信物,苏武牧羊时手持的就是这种旄节。 D、逆,指违背、不顺从,与《孔雀东南飞》中“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中的“逆”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子面对父亲的棍棒责罚不躲不藏,任其打至昏厥,醒来后为了使父亲保持身心安康,在房中弹琴唱歌给父亲听。 B、孔子认为瞽叟差点犯下不父之罪,但是父子二人最终维持了相对稳定的局面,这主要是因为舜的孝心与智慧。 C、子朔和子寿同是太子伋的异母兄弟,但两人对待太子的态度差异明显:子朔与其生母一起诋毁太子,子寿却愿意为太子赴死。 D、宣公得知两个儿子被强盗杀死后痛苦不已,只好另立子朔为太子,他也就是后来的惠公。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向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

    ②及闻其恶,大怒,乃使太子伋于齐而令盗遮界上杀之。

    (5)、从材料一中孔子的观点来看,太子伋的做法是否值得肯定?为什么?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