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请以“我是冬天里的          ”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思想健康,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 2、校报“书山有路”专栏将开展《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交流活动,请结合你的阅读经验参与活动,分享你的阅读方法。要求:语言得体,内容具体,方法可行。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 3、近日,中国国家博物院以馆藏孝端皇后凤冠为蓝本设计的冰箱贴,苏州博物馆肥嘟嘟的吴越“胖宝剑”,三星堆博物馆呆萌的青铜鸟毛绒玩具等文创产品,受到广大年轻人的喜爱和追捧,甚至被列入年轻人的必买清单。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阐述自己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据。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 4、语言基础运用。

    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们称之曰“文盲”,意思是白生了眼睛,连字都不识。这自然是事实。我决不敢反对文字下乡的运动,______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愚”如果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智力是学习的能力。______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我们是不是说乡下人不但不识字,______识字的能力都不及人呢?

    (节选自《乡土中国》)

    (1)、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可是   如果   而且 B、而且   可是   如果 C、而且   如果   可是 D、可是   而且   如果
    (2)、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文中作者的主要观点。
  • 5、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2)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 , 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

    (3)“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静静地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泻:倾洒,表现出月光的动态 B、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酣眠:熟睡,指满月的朗照 C、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                    清闲:摆脱工作状态,不劳累 D、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荒芜:杂草丛生,人烟稀少
    (2)、下列对三则文段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荷塘月色》片段清新典雅,多处运用比喻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意蕴。 B、《故都的秋》片段雅俗相融,以质朴细腻的文字,传递出故都的独特秋味。 C、《我与地坛》片段生动凝练,借坚毅顽强的生命,传达出作者的生命体悟。 D、三个文段景物描写突出,以灵动鲜活的表达,展现写景抒情散文的魅力。
    (3)、请从选文画线句中任选一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1)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2)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4)、这三段文字均运用了“融情寓理”的手法,即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发情感、阐明道理。请选择其中任意一个文段加以分析。
  • 6、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归园田居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羁鸟恋旧林”和“放荡不羁”中的“羁”字,都是束缚的意思。 B、“守拙”是相对“适俗”而言的,反映了诗人回归田园的原因。 C、“狗吠”“鸡鸣”破坏了乡村的宁静恬淡,与作者的心情一致。 D、“复得返自然”之“自然”,指自然环境,也指顺适本性的生活。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榆柳荫后檐”到“暧暧远人村”,近景远景结合,体现出作者的艺术匠心。 B、本诗以“久在樊笼”扣“三十年”,以“复得”应“误落”,前后呼应,结构严谨。 C、本诗善用白描手法呈现日常画面,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幅乡村生活的图景。 D、本诗作为一首排律诗,语言清新晓畅、华丽脱俗,传达了真挚、丰富的感情。
    (3)、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人对官场生活和田园生活的情感,并简要概括诗人形象。
  • 7、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小题。

    薛谭学讴【1】于秦青,未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悲歌,声振林木,遏行云。薛谭乃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选自《列子·汤问》)

    注释:【1】讴:唱歌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之技                    穷:穷尽 B、节悲歌             抚:拍击 C、遏行云                           响:回声 D、薛谭乃求反       谢:感谢
    (2)、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饯行”是古人送别的一种方式。 B、薛谭“求反”与秦青“悲歌”相关。 C、秦青的歌唱水平高、教育方法妙。 D、薛谭“不敢言归”体现出他的怯懦。
    (3)、如果秦青用《劝学》中的一句话鼓励薛谭坚持学习,下列各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4)、结合文意,请各用一个四字词语评价秦青和薛谭的行为。

    秦青:                    薛谭:

  • 8、阅读《劝学》,完成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绳,?以为轮,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 ,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 ,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木直绳                    中:合乎 B、金就则利                    砺:打磨 C、江河                    绝:横渡 D、于物也                    假:借助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而青蓝     师不必贤弟子(韩愈《师说》) B、曲中规     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 C、顺风呼     侣鱼虾友麋鹿(苏轼《赤壁赋》) D、假舆马     崖限当道(姚鼐《登泰山记》)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吾尝跂而望矣

    A、①见识明达而且行为没有什么过错了             ②我曾经踮起脚向远处望 B、①知道、明白,因此就不会犯错误了             ②我经常登高远望 C、①知道、明白,因此就不会犯错误了             ②我曾经踮起脚向远处望 D、①见识明达而且行为没有什么过错了             ②我经常登高远望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A、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C、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本文的中心论点为“学不可以已”,即学习不可以停止。请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学不可以已”的理由。
  • 9、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要求:字迹清晰。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李白蔑视权贵的句子是:“?”

    (2)“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 , 孰能无惑”是一致的。

    (3)苏轼《赤壁赋》中,“桂棹兮兰桨,”两句借用歌词描绘了船桨划破清波,船儿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的景象。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准备,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的雄心,也只怕会是“”的结局。

    (5)诗人常以草木寄情。如白居易《琵琶行》中“”,以秋叶寄托送别友人的伤怀;李清照《声声慢》中“ , 憔悴损,”,以落花传递内心的重重感伤。

  • 10、下面是一位同学针对“家乡文化调查”这一主题,对邻家老人进行的访谈。其中表述不得体的一项是(     )
    A、奶奶,请问您小时候生活在城市还是农村? B、奶奶,您的生活水平这些年有什么变化吗? C、奶奶,我听您的口音较重,在日常生活中会影响到与人沟通吗? D、奶奶,现在时代发生巨变,科技迅猛发展,阁下有没有不适应啊?
  • 11、依据《念奴娇》词牌特点,下列选项中,填入横线处语句恰当的一项是(     )

    念奴娇·井冈山

    毛泽东

    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五井碑前,黄洋界上,______。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

    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犹记当时烽火里,______。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

    A、车子飞如跃             九死一生如昨 B、旧游飞燕能说       九死一生如昨 C、车子飞如跃             帘底纤纤月 D、旧游飞燕能说       帘底纤纤月
  • 12、下列诗句中,所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青青子衿 B、久在樊笼里 C、大弦嘈嘈如急雨 D、卷起千堆雪
  •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期末考试后,众多莘莘学子们将开启期盼已久、令人振奋的寒假生活。 B、顺义图书馆促进了顺义人民的文化生活,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新典范。 C、同学们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D、通过“绿色生活”主题实践活动,使同学们认识到了环保的重要意义。
  • 14、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往往借助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B、《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诗经》的表现手法,“赋、比、兴”是《诗经》的内容。 C、“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篇幅可短可长,句式、格律等方面没有严格要求,平仄不拘,声韵也比较自由。 D、婉约派为宋词流派之一。其主要特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柔婉之美。
  • 15、下列语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万类霜天竟自由 B、指点江山,击扬文字 C、怅寥廓,问沧茫大地,谁主沉浮 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白居易千呼万唤等待着琵琶女出场,姚鼐历经千辛万苦登上日观峰等待日出,台儿沟的姑娘们精心准备等待火车停靠的那一分钟……这些等待都承载着期盼和希望。

    但有人却认为,等待是一种消极的行为,是时间的浪费,更是无奈的选择。

    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因此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当我们用这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亲戚戚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我们在亲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因之,(甲),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现代的保甲制度是团体格局性的,但是这和传统的结构却     A     。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乙)。③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是一样的。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④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⑤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     B     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1)、指出画波浪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文中标序号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4)、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根据对差序格局的理解,请仿照“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这个句子,另写一句话。
  •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同学们相约周末爬山远足,登上山顶,放眼大地,山水环绕,一片苍翠,小明不禁吟起了《赤壁赋》中的文句:“。”

    (2)小明很佩服表哥有渊博的历史知识,表哥却引用《师说》中的话打趣道:“‘’,我们各有所长,我从你这个‘航天迷’身上也学了不少航天知识。”

    (3)古代诗人常常用猿的叫声来表达凄清、孤独、悲凉等情感,如唐朝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中就有此类诗句:“。”

  • 1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鹊桥仙·七夕

    宋·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开篇点明时间、人物,一“慵”一“懒”,明描情态,暗写心理——牛郎织女都盼望着尽快团聚,以慰相思之苦。 B、上阕后两句承上一句“妒”字,以月姊嫦娥的孤独忧愁、风姨嫉妒而兴风吹雨来突出牛郎织女“双星良夜”相聚的美好。 C、下阕词人对牛郎织女相会及离别归去的情景并不过多着墨,而把笔触直接深入到两人的内心世界——不见亦苦,相见亦苦。 D、新欢不抵旧愁,旧愁未去又添新愁,本词与秦观《鹊桥仙》立意相同,都突出了牛郎织女别离的悲剧无休无止,痛苦无穷无尽。
    (2)、本词和秦观的《鹊桥仙》都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各举一例加以分析。
  • 2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材料二:

    桐城之西北,连山殆数百里,及县治而迤平。其将平也,两崖忽合,矗墉回,崭横若不可径。龙溪曲流,出乎其间。

    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积雨始霁,溪上大声漎然 , 十余里,旁多奇石、蕙草、松、枞、槐、枫、栗、橡,时有鸣巂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复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或曰宋李公麟之垂云沜也;或曰后人求公麟地不可识,被而名之。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南有泉,明何文端公摩崖书其上,曰媚笔之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

    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邀客九人饮于是。日暮半阴,山风卒起,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游者悚焉,遂还。是日,姜坞先生与往,鼐从,使鼐为之记。

    (姚鼐《游媚笔泉记》)

    【注】①漎(cóng)然:形容流水声响。②巂(guī):巂周,即杜鹃、子规鸟,善鸣。③李公麟:安徽舒城人,北宋画家,晚年居桐城龙眠山垂云洗,号龙眠山人。沜(pàn),半月形水池。④姜坞:作者伯父姚范的号。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溪有深潭A大石B出潭中C若马D浴起E振鬣F宛首G而顾其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在,与材料二“以岁三月上旬”的“以”意思相同。 B、稍,逐渐,渐渐,与《送东阳马生序》“未尝稍降辞色”的“稍”意思不相同。 C、屏,像屏风一样,名词作状语,与《小石潭记》“斗折蛇行”的“斗”用法相同。 D、“左丈学冲”是对姓左名学冲的老先生的称呼,“丈”是古代对长辈男子的尊称。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登上泰山之巅,看见山上覆盖的白雪照亮了南面天空,停留在半山腰的云雾像一条飘带。笔下的泰山既安详肃穆又优美壮丽。 B、《游媚笔泉记》一文脉络分明,凝练紧凑,全文以“水”为线索,由龙溪发端,中间历经深潭、媚笔泉、圆池、群泉等,其他景物亦与水相关。 C、两篇游记都能巧妙地处理动静关系,使景物描写更加生动立体,如“苍山负雪”“翼乎临于溪右”中的“负”“翼”赋予静态的青山、岩石以生命。 D、两篇文章分别记叙了作者迎着风雪观日出、冒雨游媚笔泉的情景,内容丰富,情感真挚,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展现了其高雅洒脱的襟怀。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2)复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

    (5)、姚鼐为文注重“考据”,“考据”要求作家在创作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实证的方法,确保所写内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两文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姚鼐的“考据”精神?
上一页 102 103 104 105 10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