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中国大地从南到北,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巨大的成就”是指(     )
    A、创办黄埔军校 B、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C、消灭列强势力 D、成立南京国民政府
  • 2、毛泽东曾说“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了中国,谁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1947年,共产党在农村解放区实行的土地政策是(     )
    A、打土豪,分田地 B、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C、平均地权,核定地价 D、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
  • 3、身处晚清的他,从维护王朝统治出发,主张塞防和海防并重,力主收复新疆,建议设立新疆行省。“他”是(     )
    A、 B、 C、 D、
  • 4、会议指明前行方向。根据下图所示的两个会议场景。对其描述都正确的是(     )

    A、图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图二,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B、图一:正式决定同国民党合作   图二:制定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最低纲领 C、图一;是中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俞命的转折点   图二,把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 D、图一: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图二: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
  • 5、下图呈现的是1930年部分地区党员的成分占比情况,这一现象可以反映出当时(     )

    A、土地革命运动的蓬勃开展 B、《天朝田亩制度》的效果显著 C、全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 D、北伐战争取得最终胜利
  • 6、下图为1846年伦敦出版商印制的《<南京条约>版画示意图》,图画下角绘有“永远和好”中文字样的钢印图案。伦敦出版商印制此图旨在(     )

    A、美化侵略行径 B、还原真实现场 C、开始学习西方 D、改善中英关系
  • 7、下表为洋务运动时期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数量(单位:所)。据此可知,洋务运动(     )

    类型

    1861 年

    1871年

    1881年

    1891年

    军事工业

    1

    11

    16

    30

    民用工业

    0

    1

    14

    53

    A、防止了外国资本的入侵 B、始终贯彻“求富”理念 C、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D、坚持“实业救国”理念
  • 8、《辛丑条约》规定,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北京至山海关沿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这一规定反映了西方列强意图对中国进行(     )
    A、武力震慑 B、精神侵略 C、心理征服 D、制度征服
  • 9、袁世凯一再破坏责任内阁制,1913年派亲信在上海火车站刺杀改组国民党的宋教仁,这些行为(     )
    A、说明袁世凯已经复辟了帝制 B、加快了北洋军阀的割据 C、标志着护国战争的彻底失败 D、反映了袁世凯独裁野心
  • 10、抗战期间,漫画家“以笔为刀,以画抗战”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以下作品共同传达出(     )

    A、抗战胜利的喜悦 B、对国民党消极抗日不满 C、抗战必胜的信念 D、民众希望国共联合抗日
  • 11、在封建社会中,农民是主要的生产者,农民要求获得土地,以平均地产为核心的平均主义思想,是他们阶级意识形态的主要反映。咸丰初,有一部文件将农民平均主义思想制度化,从而发展到了最高峰。这部历史文件是(     )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民报》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12、下图所示是1926年12月广东国民党党员的职业构成情况。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     )

    A、土地革命的成果 B、中华民国的成立 C、抗日战争的爆发 D、国共合作的推动
  • 13、日军占领北平后,70多岁的齐白石闭门谢客、停止卖画,并在《群鼠图》上题句:“群鼠群鼠,何多如许!何闹如许!既啮我果,又剥我黍”,材料主要反映齐白石(     )
    A、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 B、灵感来源于日常生活 C、动荡时代仍勤于创作 D、创作上推崇现实主义
  • 14、中华民国建立后,明令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而以先生、君或官职相称。此外,各政党团体内部一般称“同志”。对妇女则根据年龄、身份的不同分别称夫人、士、小姐等。这种社会习俗的变化主要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出现的什么新观念(     )
    A、平等观念 B、民主观念 C、自由观念 D、等级观念
  • 15、

    回望中国近代百年史,风云变幻,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深刻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初次携手】兄弟齐心,其利断金!

    材料一:余致力于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吾所著《建国大纲》继续努力,以求贯彻。

    ——孙中山《国事遗嘱》

    (1)“革命尚未成功”指的是哪一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为了完成尚未成功的革命,1926年国共两党合作采取了什么军事行动?

    【兄弟阋墙】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材料二:1936年10月27日,蒋介石对张、杨(指张学良和杨虎城)进行训话,要分清敌人的远近、事情的缓急。不“安内”而轻言抗日,便是是非不明。

    ——摘编自《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

    (2)1936年,哪一历史事件的发生使蒋介石由“安内”转向“攘外”?该事件对当时时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同仇敌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材料三:2014年2月27日,中国以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铭文(节选)

    (3)材料三中“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指的是什么?分别举出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一个战役,以彰显中国人民在抗战中“捐躯洒血,浩气干云”的气概。

    【内战烽火】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材料四

    (4)根据材料四,指出解放战争期间国共两党兵力对比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指出这种变化与图片宣传的《中国土地法大纲》之间的联系。   

    (5)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哪一战役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 16、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只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让一个民族屹立不倒。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四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强调,五四运动爆发于民族危难之际,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五四精神以磅礴之力鼓舞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弘扬五四精神永葆爱国情怀》

    材料二     红船精神。中共十九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赴上海瞻仰中共一大会址、赴浙江嘉兴瞻仰南湖红船时指出:“上海党的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是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我们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这里是我们党的根脉。”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嘉兴南湖红船上完成了缔造中国共产党的使命。红船是中国共产党起航的地方,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开端,是开启党的初心和使命的起点。

    ——《光明日报:“红船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材料三     长征精神。1934年10月,中央工农红军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巨大的勇气,克服无数困难、付出巨大牺牲,取得了长征的胜利。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不朽的丰碑,是人类历史上震撼人心的壮举,也孕育而生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人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现在,我们正在进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必须传承和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必须发扬革命战争年代那种敢于战斗、不怕困难的奋斗精神,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刘佳,大力传承弘扬长征精神

    (1)、五四运动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五四精神”的理解。
    (2)、材料二中红船精神所表达的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回答:铸就伟大长征精神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你认为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 17、某同学在学习某一主题时,绘制了一条时间轴,由此可见,他学习的主题是(     )

    A、正面战场的抗战 B、北伐胜利进军 C、敌后战场的抗战 D、人民解放战争
  • 18、下图是北洋军阀混战时期的漫画,此漫画主要反映的是(     )

    A、各派军阀都依附于帝国主义 B、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C、军阀混战意图抢夺北京政权 D、各派军阀不惜出卖国家利益
  • 19、下列材料与所关联的人物对应正确的是(     )

    ①变法图强开民智,饮冰室里著华章。②虎门怒焰彰忠骨,林公清风拂九州。

    ③举义秋收擎火炬,引航长征挽巨澜。④革命先行倡共和,先生遗志耀中华。

    A、①—林则徐 B、②—梁启超 C、③—朱德 D、④—孙中山
  • 20、下图是1949年4月25日《南京日报》的头条摘录,其报道最适合用于研究(     )

    A、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B、全民族抗战取得彻底胜利 C、战略决战的胜利结束 D、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结束
上一页 43 44 45 46 4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