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后,西方通过条约影响中国,驱使中国社会脱离常轨,改道变形。这里的“改道变形”是指中国(     )
    A、自然经济解体 B、逐步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 C、结束清朝统治 D、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2、“君者舟也,庶民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下列措施体现了这一观念的是(     )
    A、建立郡县制度 B、推行轻徭薄赋 C、统一度量衡 D、实行盐铁专卖
  • 3、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承袭封国的部分土地外,其余土地赐给庶子做侯国。汉武帝这一措施的直接目的是(     )
    A、削弱封国 B、巩固疆土 C、改善民生 D、壮大诸侯
  • 4、“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该段文字史料描述的局面有可能出现在(     )
    A、原始社会后期 B、商周时期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 5、考古工作者在挖掘距今约4000年前的陶寺遗址时发现规模空前的城址、与之相匹配的王墓、世界最早的观象台、气势恢宏的宫殿、独立的仓储区等。这些材料可用于研究(     )
    A、原始农耕生活 B、氏族部落兴起 C、早期国家出现 D、奴隶社会解体
  • 6、材料解析题

    谁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罪魁?

    百年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责任问题始终是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一种观点认为饱国对战争负有单独责任;一种认为一战的罪责应由德国、奥匈帝国、英国、俄国四国承担;一种认为罪责应由参战各国共同承担。

    关于“谁是一战的罪魁”这一问题,请阐明你的观点。(要求:立论正确、论据充分、逻辑严谨)

  • 7、某班进行辩论会,以下是双方辩手的主要观点。据此判断辩论会的主题是(     )

    正方:它使该国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

    反方:它使该国的经济发展农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

    A、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利弊 B、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利弊 C、日本明治维新的利弊 D、斯大林模式的利弊
  • 8、某历史学家说“尽管战争的导火线是奥匈帝国的王储弗朗索瓦·斐迪南大公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刺杀,但如果没有深层次的战争原因,刺杀者的子弹所产生的影响也会是有限的”。下列属于“深层次的战争原因”的是(     )
    A、萨拉热窝事件 B、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C、同盟国失败 D、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 9、社会转型是指一个国家的社会模式全方位、革命性的质变,也就是这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较变。下列选项属于“社会转型”的是(     )
    A、彼得一世改革 B、英国内战 C、1861年农奴制改革 D、罗斯福新政
  • 10、下侧两图,可以同时收入《俄国历史》的(     )

    A、“奴隶制时代”卷 B、“近代化历程”卷 C、“社会主义革命”卷 D、“社会主义建设”卷
  • 11、英国资产阶级确立的政治制度是
    A、中央集权制 B、君主立宪制 C、民主共和制 D、联邦制
  • 12、它为现代英国政治制度的形成打下基础,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对近代世界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是英国“宪政”的奠基性文件之一。材料中的“它”指(     )
    A、《大宪章》 B、《权利法案》 C、《独立宣言》 D、《人权宣言》
  • 13、《美国种族简史》记载:“几个世纪以来,共有1000万非洲奴隶被运送到西半球,其中1720-1820年占一半以上”。该事件
    A、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B、有助于欧洲殖民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 C、成为北美独立战争的导火线 D、反映了帝国主义对非洲的瓜分
  • 14、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把欧亚大陆的马、鸡等家畜家禽,小麦、燕麦等农作物,橄榄和葡萄等水果引入美洲。这种交流也以相反的方向进行:美洲向欧亚大陆输出本地农作物,如玉米、马铃薯等.这段话告诉我们,新航路开辟(     )
    A、使世界的观念逐步确立起来 B、加速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 C、促进了世界各区的物种交流 D、给亚非拉地区带去深重灾难
  • 15、以下是某同学在学习历史时制作的知识卡片,卡片上的史实可以印证的观点是(     )

    阿拉伯医学、哲学等领域的许多著作传向欧洲

    印度的0-9数字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中国的四大发明通过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A、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 B、阿拉伯人不断对外扩张 C、阿拉伯人热衷于维护世界和平 D、阿拉伯帝国的疆域辽阔
  • 16、拜占庭文化独具特色,是人类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西方文化发展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     )
    A、市民文化生活丰富 B、奥斯曼帝国的入侵 C、吸收并保存了东西方古代文明的成果 D、保存了古罗马文化
  • 17、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的关系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志同道合】

    材料一   “诸君知道中国的革命,有了十三年,现在得到的结果,只有民国之年号,没有民国之事实……所以,今天在这地开这个军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孙中山

    【外敌入侵】

    材料二   1927-1937年间,国民党各派军事集团的混战,特别是蒋介石发动的对红军的几次“围剿”,既给中国人民带来无穷灾难,又给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以可乘之机。1931年,日本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不到半年东北沦陷。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了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抗日战争拉开序幕。

    ——摘编自光明网《首次展出,罪行披露!这一天,绝不能忘》

    【同仇敌忾】

    材料三   1936年12月12日,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经过各方面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抗击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国民党爱国将士也在正面战场英勇抗击日军。

    ——摘编自人民日报社论《和平与正义是不可战胜的》

    【风云再起】

    材料四   解放战争进行一年后,战争形势发生了有利于革命力量的变化。1947年6月30日晚,刘邓大军12万余人突破黄河天险,由此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刘邓、陈谢、陈粟三路大军在中原地区展开,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使这一地区成为人民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1)、材料一中的“军校”指的是哪一学校?指出孙中山创办这一学校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分析,日本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的背景。并指出九一八事变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该事变的发动者是谁?分析国共两党关系发生的变化。并列举一例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取得胜利的战役。
    (4)、根据材料四,指出刘邓大军“突破黄河天险”的影响。概括解放军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对人民解放战争有何作用。
    (5)、综上所述材料,围绕近代中国“国共两党的关系”自拟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清晰且价值观正确,至少列举2个史实,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有总结提升)
  • 18、近代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引发了中国原有经济结构的瓦解,促使了新的经济浪潮出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之间的半个世纪里,中国因条约而陆续开放的商埠积久渐多,其趋向由沿海入长江,并逐步进入内陆腹地。这些埠口,在中国封闭的社会体系上戳开了大大小小的窟窿……通过这些窟窿,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部分)

    收入结构

    农业税收入

    工商业杂税收入

    盐税收入

    时间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59年

    2632万两

    73.11%

    472万两

    13.13%

    495万两

    13.76%

    1885年

    2235万两

    41.97%

    3733万两

    48.44%

    739万两

    9.59%

    ——数据摘编自周育民《19世纪60-90年代清朝财政结构的变动》

    材料三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辛亥革命后,民族资产阶级便趁机跻身北洋政府内阁和地方政权,利用掌握的部分权力,制定颁布一些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条例、法规达80多项。……同时帝国主义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压迫,使民族工业发展进入“黄金时代”……一战后,外资卷土重来,凭借不平等条约攫取政治特权,抢占大批市场,加上军阀混战和滥发公债对市场的破坏,民族工业立即转入萧条与停滞状态。

    ——摘编自王磊《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探究》

    (1)、根据材料一,运用史实说明中国“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之间”开放商埠的趋势。(注意史论结合)并分析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写出晚清财政收入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并分析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过程的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影响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 19、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剧,近代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   百日维新自1898年6月11日起实施,其变法内容主要包括:改革政府机构、兴办商业体系、开办新式学堂、开放言论、废除科举制度、取消政府内部无用官职等。百日维新对传统教育的否定,促进了西式教育在中国的发展。

    ——摘编自舒新城《近代中国教育史料》

    材料三   五四运动(与以往的爱国运动)就大不相同。它所牵动的社会面非常之广,不仅有学生、工人、商人、市民、士兵,还有乡镇的农民群众等。斗争于北京发生,蔓延到全国各地……表现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意志,使反动势力张皇失措……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鸿章的救国主张。为此,他付诸了哪些实践活动?
    (2)、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百日维新”是由什么派别领导的一场改革?材料二中哪一句话属于历史结论?根据材料二写出这一历史结论的依据。
    (3)、根据材料三,概括五四运动的特点。结合所学,用一句话评述五四运动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历史地位。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归纳近代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不懈努力和探索的方式。
  • 20、老照片是一部浓缩的“社会史”,蕴含着重要的历史价值。下图这组照片最适合用来研究(       )

       

    A、自由平等观念渐入人心 B、服饰文化日趋西洋化 C、女性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上一页 45 46 47 48 4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