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在这场战争中,俄国采取表面“调停”,实际支持英法的态度。在战争中不花费一文钱,不出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这里“俄国”得到的好处是(     )
    A、得到2100万银元的赔款 B、割占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C、可以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 2、《海国图志》,作者魏源,是一部介绍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和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全书详细叙述了世界各地和各国历史政治、风土人情,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中心思想,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海国图志》的刊出(     )
    A、标志西方科学技术正式传入中国 B、实现了启蒙国人思想的社会价值 C、打破了部分时人闭塞落后的状况 D、摆脱了中国中心传统观念的影响
  • 3、思想解放推动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达·芬奇

    《蒙娜丽莎》

    莎士比亚

    材料二   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

    ——李大钊《民彝与政治》(《新青年》,1916年)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1919年

    材料三   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以知识更新、思想解放为先导和动力。思想解放让人们从旧有观念、陈旧思想的束缚中摆脱出来,在更广的空间、更高的层次上进行创新创造,推动文明发展、社会进步。

    ——摘自《人民日报》(2023年8月16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口号以及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围绕“思想解放和社会发展的关系”这一角度,自拟一个观点,围绕这一观点进行简要论述。
  •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

    图 2 古代希腊示意图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材料二   在古代世界相对孤立闭塞的状况下,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在欧洲、亚洲和非洲的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逐渐出现较多的交往。既有战争的暴力形式,也有商旅往来、文化交流的和平形式,而后者对推动人类进步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摘自《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2022年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文明的不同特征。并分析导致文明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古代世界文明交流的两种方式。结合中国古代史选择其中一种方式加以说明。
    (3)、综上所述,指出世界古代文明发展的特点。
  • 5、有学者指出,15、16世纪之后欧洲制作的世界地图,对海岸线与大陆轮廓的测量日益精准,并在地图上用边界线和色块区分不同国家或政治体,且以物产和民族志图像作为装饰。欧洲近代地图学的发展(     )
    A、激化了列强之间的矛盾 B、解决了欧洲领土的争端 C、折射出殖民主义的色彩 D、体现了科技革命的作用
  • 6、下表是学者统计的17—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口的部分亚洲货物价值占比。据表可知,该时期(     )

    进口货物

    占总货物的价值比(%)

    1664—1670年

    1731—1740年

    胡椒

    20.1

    4.3

    茶叶

    0.02

    9.26

    咖啡

    0.63

    5.35

    棉纺织品

    62.59

    65.35

    A、生产方式决定进口货物价值占比 B、英国确立了海上贸易的霸主地位 C、殖民扩张推动了消费结构的变化 D、工业革命促进东西方贸易的增长
  • 7、漫画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以其夸张的手法、简洁的笔锋,展现着社会主题,让人们在幽默中深思。下图漫画揭示的主题是(     )

    A、新航路开辟 B、文艺复兴 C、殖民扩张和掠夺 D、殖民抗争
  • 8、明清时期,传入我国的美洲作物有近30中;美洲人民也开始接触到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及一些农作物;欧洲人逐渐发展出了茶、咖啡、可可的饮料文化。随着热饮的盛行,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了欧洲家庭的时尚。这表明(     )
    A、物种实现了世界性的自由流动 B、欧洲加强了对亚洲、美洲的掠夺 C、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得到丰富 D、西方的世界殖民体系得以确立
  • 9、有学者在评价某历史事件时说:“无非是其通过探险活动在世界各大海洋形成了一个单一的航海体系,那就是欧洲人如何控制海洋,并以此为基础将他们的影响力扩展到所有大陆的整个过程。”下列选项中符合该学者评价角度的是(     )
    A、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与扩散 B、社会从传统到现代 C、文明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 D、世界从分散到整体
  • 10、如下图是马铃薯主要传播路径示意图,图中虚线代表1492年哥伦布探险以前马铃薯的传播路径,实线代表16世纪以后马铃薯的传播路径。图中马铃薯传播路径和范围的变化主要源于(     )

    马铃薯主要传播路径示意图——据【日】21世纪研究会编《食物的世界地图》

    A、租地农场出现 B、市民阶层兴起 C、文艺复兴 D、新航路开辟
  • 11、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期间,英国许多剧院不断上演富有意大利特色的戏剧。据统计,到1650年共有563部意大利戏剧在英国演出。莎士比亚的戏剧《无事生非》就是在意大利故事文本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由此可以看出(     )
    A、意大利的戏剧艺术水平高超 B、英国戏剧善于借鉴和创新 C、人文主义逐步传播到英国 D、英国政治变革影响戏剧创作
  • 12、14世纪中叶,“黑死病”席卷欧洲,人口死亡率达到30%—50%。死亡使人们心灵受到了强烈震撼,追求现实享乐和歌颂人生成了新的社会观念。伴随着这个过程的是人格的觉醒,人开始成为“精神的个体”,并且从这个角度开始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由此可知这次瘟疫(     )
    A、促使理性主义思想萌芽的产生 B、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 C、促进了社会思想观念的革新 D、导致了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
  • 13、有西方学者指出,文艺复兴首先得花钱,这些财富来自危险的东方航程,来自计算、投资、贷款、利息和分红——直到盈余足够买下议院、政府而有余,他们便聘请一位米开朗琪罗把“金钱幻化成‘美’,使财产带着艺术的芳香。”上述材料可用于说明文艺复兴(     )
    A、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 B、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 C、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 D、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发展
  • 14、在中世纪西欧抄本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在页边处绘制装饰图画的传统。13世纪末,一些抄本页边绘有“骑士在蜗牛面前落荒而逃”的场景,有学者指出这些“蜗牛”代表新兴银行家群体。这反映出当时(     )
    A、骑士阶层逐步弃武从商 B、绘画艺术风格迎来变革 C、商人群体控制抄本创作 D、封建等级秩序面临挑战
  • 15、12世纪的西欧城市学校由市政府决定学费金额、选聘教师、支付工资、确定儿童入学资格等。从教学内容上看,城市学校注重读、写、算的基础知识和与商业、手工业活动有关知识的学习。这反映出(     )
    A、城市教育的世俗化趋势明显 B、王权的加强促进教育的变革 C、近代科学知识得到社会重视 D、教育朝着精英化的方向发展
  • 16、中古时期英国的庄园法庭受理的案件中,有60%~70%的诉讼涉及领主的经济利益和司法权利;庄园法庭罚款的收入约有一半归领主所有,因此有“司法中有大钱”的俗语。这都说明了庄园法庭(     )
    A、成为国家立法的基础 B、作为统治工具的本质 C、稳定了封建等级秩序 D、促进了君主制的发展
  • 17、公元前4世纪末,罗马修建了由罗马南下通往重镇卡普亚(今意大利境内)的第一条大道——“阿庇亚大道”,到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境内的大道已有372条之多,这些大道以罗马为起点,辐射向罗马帝国的各个方向。据此可知,古代罗马(     )
    A、对外扩张促进了交通的发展 B、道路系统是其建筑最主要的特征 C、交通发展维系了帝国的稳定 D、经济联系的加强推动交通的发展
  • 18、《世界史纲》写道:“亚历山大去世以前,尤其是在他去世以后,人们有时间对他进行考虑时,关于一个世界性的法律和组织的想法在人们心目中已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概念了。”作者意在说明,亚历山大远征(     )
    A、扩大了希腊文化影响 B、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汇 C、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 D、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 19、在中亚地区的尼萨古城曾出土了60余只公元前2世纪的象牙角杯,檐口通常雕满了各种希腊神话与生活主题的图案,杯口边缘饰有希腊式的波浪形葡萄纹和波斯式的直线连珠纹。这些角杯印证了(     )
    A、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西移 B、波斯帝国推行文化包容的政策 C、罗马帝国内文化交流加强 D、希腊化时代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 20、古代埃及历法是目前所知的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太阳历,该历法以尼罗河水开始泛滥作为一年的开始,根据尼罗河水的涨落分一年为泛滥季、播种季和收割季3季,每季4个月,每月30天,年终加5天节日,一共365天。据此可知古代埃及(     )
    A、对天文历法有了科学认知 B、生产力水平取得了较大提高 C、农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D、对水利工程的作用认识不足
上一页 41 42 43 44 4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