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帝国初年,地中海已成了帝国的内湖,地中海各地之间的交通畅通无阻,海上航路、内陆河道、陆上通道和古老商道都成了内外贸易的动脉,商旅往来,络绎不绝。”材料中的“帝国”(     )
    A、横跨三洲   交通便利 B、东方大国   经济发达 C、文化昌盛   封闭自守 D、民主共和   法律完备
  • 2、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

    阅读以上图片,围绕主题“人民群众的巨大作用”,确定一个观点。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云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发行的一本图书, 目录如下(节选)

    引子1958年北戴河之夏

    第一章冒进,反冒进,反反冒进

    第二章发动“大跃进”, 出台“总路线”

    第三章高产“卫星上天”,钢铁“元帅升帐”

    第四章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

    ……

    材料二 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

    ——毛泽东在1954年某次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三 1966年,中共中央作出开展“①”的决定……那时候,全国出现了学校停课、工厂停工“闹革命”的动乱局面。一些党政机关受到冲击,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遭到严重迫害……彭德怀等被开除出党,遭非法监势,迫害致死。那十年在经济上仅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超过了建国30年全国固定资产的总和。

    ——摘编自《以史为鉴是为了更好前进》

    (1)、根据材料一中节选图书目录判断,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2)、材料二中会议的名称是什么? 这次会议被称为“里程碑”主要是因为该会议制定了什么法律文献? 这部文献的性质是什么?   
    (3)、请填写完整材料三中①指的事件。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在今后的建设和发展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或教训?   
  • 4、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感慨地说: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

    材料二 到1956年底,全国加入农业合作社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 96.3%,加入手工业合作社的人数占手工业者总数的 91.7%。

    材料三 为了按照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实行系统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公私合营中实行“四马分肥” “赎买”政策。……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客观形式的推动下………(1956年)1月底,全国大城市以及50个中等城市,先后全部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改变材料一中的落后现象,我国制定了什么计划?这一计划最主要的任务是什么?   
    (2)、材料二、三反映了我国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何历史影响?
    (3)、材料三中“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何时开始的?   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拥有的生产资料实行什么政策?   
  • 5、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发展而努力奋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式上,毛泽东说:“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虽然从实际情况来讲,中国为了这场战争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建设,但是,中国获取的战略利益是最大的。它成功地遏制了美国势力在中国周边的扩张,给国家争取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发展环境。当时的西方世界看到中国如此落后的一个国家,竟然敢出兵和世界头号军事强国相抗衡,并且成功地迫使强敌作出了前所未有的妥协,对此,西方媒体惊呼:中国几乎在一夜之间变成了世界军事强国!西方国家在此后的国际事务中不得不考虑中国的态度。

    材料三   我们祖祖辈辈做梦都在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亩、五亩的地……现在这个梦想实现了。

    ——辽宁农民给毛主席的一封信

    (1)、材料一中“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新中国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中的“这场战争”对我国有何重要影响?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哪一法律文件使材料三中农民的“梦想实现了”?该法律文件的颁布促使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6、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人口流动高峰出现在1952—1957年,城市职工的人数从1603万增加到3101万,当时东三省成为主要的人口迁移目的地。上述人口流动(     )
    A、支援了工业化建设 B、适应了对外开放的需要 C、加快了农业集体化 D、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 7、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撤销“文化大革命”中强加给他的种种罪名,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他”是(     )
    A、彭德怀 B、朱德 C、刘少奇 D、邓小平
  • 8、20世纪60年代初,为了克服困难局面,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这“八字方针”是(     )
    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B、调整、巩固、发展、提高 C、协调、共享、绿色、发展 D、团结、友爱、至善、至美
  • 9、《荒山欠我万担粮》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某一时期经济建设的状况。你认为这一时期指的是(     )
    A、三大改造时期 B、“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C、改革开放后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
  • 10、歌曲是时代的记忆。大庆油田建成后,一首旋律豪迈的《我为祖国献石油》也随之诞生。这首歌曲“记忆”的时代主题是(     )

    A、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艰辛前进 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全面建立 C、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初见成效 D、新中国国防基础建设大发展
  • 11、1954年6月底,陈云就编制五年计划提出“按比例发展”和“综合平衡”原则。计划中的平衡是一种紧张的平衡,他提到“样样宽裕的平衡是不会有的,齐头并进是进不快的。但紧张决不能搞到平衡破裂的程度”。这体现了“一五”计划(     )
    A、片面发展重工业 B、实事求是统筹兼顾 C、以改善民生为主 D、作风急躁急于求成
  • 12、由此可知,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     )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部分)

    历史时期

    土地政策

    土地革命时期

    打土豪,分田地

    全面抗战时期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

    A、随着社会矛盾变化不断调整 B、维护了地主阶级利益需求 C、消除了国共双方的矛盾分歧 D、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 13、这次会议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成为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这次会议是(     )
    A、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B、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C、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D、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 14、下面是某同学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时设计的年代尺,其中①处中国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可概括为(     )

    A、政权巩固、社会过渡 B、探索建设,曲折发展 C、改革开放,继往开来 D、崭新篇章,民族复兴
  • 1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主要是因为它(     )
    A、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确定了国旗、代国歌和首都 C、规定了新中国的政权性质 D、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北京
  • 16、科技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飞跃,深刻改变着世界的面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世界近代史大事记(部分)

    时间

    史实

    1765年

    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

    1785年

    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19世纪初

    现代工厂制度确立

    1825年

    斯蒂芬森发明蒸汽机车

    1851年

    英国建成总长约1万千米的铁路网

    19世纪七十年代

    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1879年

    爱迪生发明白炽灯泡

    1883年

    戴姆勒研制出汽油内燃机

    19世纪80年代

    德国人本茨制造出内燃机驱动的汽车

    ——据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编制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写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动力,它使生产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从材料中选择相互关联的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拟订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有总结提升。)
  • 17、

    下面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按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对历史上重大改革进行的探究,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来参与完成。

    【知识梳理】

    材料一   日本大化改新:

    1.过程:日本以中国唐朝为模式,下诏规定:官吏由国家任免,废除贵族世袭制,实行“八省百官”制和国郡里制。在经济方面,废除贵族私有土地制度和部民制,实行公地公民制。国家还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最终确立了一套在当时较为先进的管理体制。

    2.影响:使日本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进而完成了社会转型。

    (1)材料一是某同学整理的日本大化改新知识结构,该同学整理的知识有遗漏,请仿照材料一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两个方面进行补充。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化改新“完成了社会转型”的含义。

    【信息获取】

    材料二   1853—1861年俄国历史大事记(部分)

    时间

    历史事件

    1853—1856年

    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国家预算赤字达7.96亿银卢布,超过每年国家赋税收入的2倍;俄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先驱赫尔岑创办《北极星》,旨在“唤醒人们沉睡的意识”。

    1856年

    沙俄在欧洲的34省播种面积比1852年减少35%,谷物出口只及战前的1/3。

    1856—1861年

    农奴“争自由”运动风起云涌,成为“国家脚下的火药库”。

    1861年2月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二月十九日法令》,农奴制被废除。

    ——摘编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2)根据材料二,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根据材料中所示信息,结合所学判断这场改革的性质。

    【客观评价】

    材料三   在明治改革年代,他们……积极认真地学习欧美的长处,实行一系列重大有效决策——坚决摧毁了幕藩封建体制,大力殖产兴业和扶植私人资本,重视开发民智和发展近代教育……但明治年代的富强之中有隐忧、有阴影。

    ——摘自齐世荣主编《日本:速兴骤亡的帝国》

    (3)根据材料三,结合史实从国家发展的角度辩证评价明治维新。(史论结合)
    (4)综合上述材料,从这些改革中你获得了什么智慧?并谈谈如何正确认识历史。
  • 18、

    经济发展、思想变化和制度创新三者相互交织,共同推动欧洲社会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在①和②处分别填入合适的内容。

    材料二   文艺复兴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但丁(1265—1321)

    “人生来不是像野兽一般活着,而是为了追求知识和美德。”

    彼特拉克(1304—1374)

    “我自己是凡人,我只求凡人的幸福。”

    达·芬奇(1452—1519)

    “和其它科学一样,绘画是一门科学。”

    莎士比亚(1564—1616)

    “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据王斯德《世界通史》整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文艺复兴代表人物的主张,并分析这些主张体现的核心思想。

    材料三   下面是近代以来部分绘画代表作品

    (3)从以上图1、图2中任选一幅绘画作品,写一份作品简介。(包括时间、事件、地位或影响)
    (4)以上材料分别从经济、思想、政治三个角度反映出欧洲社会变化,请你任意选择两个角度说明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归纳这一时期欧洲社会发展趋势。
  • 19、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平民和战斗人员之间的区别消失,农民、裁缝成为攻击的对象,空袭与炸弹给人们带来不眠之夜。这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
    A、促进了军事科技发展 B、改变了战争的模式 C、给人们带来沉重灾难 D、削弱了欧洲的力量
  • 20、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使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探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出版,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在生物科学领域掀起了一场伟大革命。对牛顿和达尔文成就的评价,符合材料观点的是(     )
    A、促进了科学进步 B、推动了音乐发展 C、推广了大众教育 D、揭示了文学本质
上一页 40 41 42 43 4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