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 , 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选自刘禹锡《陋室铭》)

    【乙】

    唐求,蜀州青城县味江山人。王建帅蜀,召为参谋,不就。至性纯,笃好雅道,放旷疏逸,几乎方外之士也。每入市骑一青牛至暮醺酣而归。非其类,不与之交。或吟或咏,有所得,则将捻稿为丸,内于大瓢中。二十余年,莫知其数,亦不复吟咏。暮年,因卧病,索瓢致于江中,曰:“斯文苟不沉没于水,后之人得者方知我苦心耳。”漂至新渠江口,有识者云:“唐山人诗瓢也。”探得之,已遭漂润损坏,十得其二三。求初未尝示人,至是方竞传。

    (选自《唐人轶事汇编》,有删改)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有仙则       (2)惟吾德       (3)谈笑有鸿儒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请用三条“/”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每入市骑一青牛至暮醺酣而归

    (4)、学校文学社开展以“刘禹锡‘诗豪’称号由来”为主题的讨论会,请结合【甲】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分析他被称为“诗豪”的原因。

    【链接材料】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选自刘禹锡《秋词》(其一)]

    (5)、学校举办“唐代文人精神境界”主题辩论会,正方观点为“刘禹锡与唐求堪称同类”,反方观点为“刘禹锡与唐求精神追求迥异”。请你任选一方,结合【甲】【乙】两文撰写辩论词。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央视科教频道(CCTV-10)《味道》栏目组到汕尾层糕粿作坊拍摄特色美食——“层糕粿”,用镜头聚焦凤山祖庙周边的特色美食和本土特色文化。

    汕尾人杰地灵,自然资源丰富,美食独具风味,富有特色,是宣传汕尾、留住游客、拉动消费的亮丽名片。摄制组从层糕粿的食材选取、烹饪特点、滋补养生、味蕾体验等各道环节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录制,充分挖掘汕尾深厚的饮食文化,力求全方位、多角度地把汕尾最具特色的美食文化展现在电视观众面前。

    (1)、以上材料是某报刊发的一则新闻,请为其拟写标题,不超过20字。
    (2)、一位顾客非常喜欢汕尾的层糕粿,于是想要认识制作层糕粿的师傅。师傅说:“这层糕粿的手艺就像红海湾的潮汐,一代推着一代向前。我可以把祖传的九层制作技法教给你,让更多人尝到汕尾的味道。”请你简要评析师傅采用的应对技巧。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地处粤东沿海的汕尾,经过千百年来的积淀和________,已深深xiāng qiàn在人们的记忆中,形成了xuàn lì多姿的汕尾特色民俗文化。春节作为百节之首,若城市有记忆,那些世代相传的春节习俗必定________其中。值此辞旧迎新之际,我们特别推出《2025汕尾新春民俗文化系列活动短视频特辑》,展示汕尾地区的社会民间信仰与社会风俗,让市民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汕尾地区的春节文化,向全市人民________新春祝福。通过线上短视频愉悦而轻松地走进省级非遗凤山妈祖庙会,使观众可以了解汕尾的英歌舞、渔歌、舞虎狮、钱鼓舞、鱼灯舞…shēn lín qí jìng体验充满汕尾文化特色的春节风情。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xiāng qiàn       (2)xuàn lì       (3)shēn lín qí jìng

    (2)、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传承   镌刻   传达 B、继承   镌刻   传递 C、传承   铭刻   送上 D、继承   铭刻   送上
    (3)、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线上短视频带观众愉悦而轻松地“走进”省级非遗凤山妈祖庙会,使他们了解汕尾的英歌舞、渔歌、舞虎狮、钱鼓舞、鱼灯舞…… B、通过线上短视频,观众可以愉悦而轻松地“走进”省级非遗凤山妈祖庙会,了解汕尾的英歌舞、渔歌、舞虎狮、钱鼓舞、鱼灯舞…… C、线上短视频让观众愉悦而轻松地“走进”省级非遗凤山妈祖庙会,使他们了解汕尾的英歌舞、渔歌、舞虎狮、钱鼓舞、鱼灯舞…… D、借助线上短视频带观众愉悦而轻松地“走进”省级非遗凤山妈祖庙会,让他们了解汕尾的英歌舞、渔歌、舞虎狮、钱鼓舞、鱼灯舞……
  • 4、默写古诗文。

    (1)关关雎鸠,。(《诗经·周南·关雎》)

    (2)春蚕到死丝方尽,。(李商隐《无题》)

    (3) , 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

    (5) , 禅房花木深。 , 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6)读诗人既是读人生际遇,也是读志趣追求。诸葛亮曾隐居隆中,坚守“ , 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的初心,表明他淡泊名利的志趣追求;陆游赋闲在家,写下“”(《游山西村》),传递他豁然开朗的心境;龚自珍辞官南归途中,依然满怀赤诚,吟诵“ , 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其五)],表达自己甘于奉献的精神。

  • 5、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2025年春节期间,中国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横空出世,引发全球关注。该模型通过优化训练算法,将AI模型的训练成本降低了90%以上,仅用2000块英伟达H800芯片完成训练,而同类模型通常需要16000块H100芯片。其核心技术免费开源,打破了美国在AI领域的技术垄断,全球开发者可基于DeepSeek进行二次开发,推动AI技术普惠化。

    在应用层面,DeepSeek展现出强大的行业赋能能力:教育领域可生成个性化教案与习题解析,医疗领域能辅助诊断并推荐治疗方案,文旅行业可实现智能导游与文化创意生成。例如,北京市某中学使用DeepSeek后,教师备课效率提升60%,学生成绩平均提高15%;某三甲医院引入该技术后,基层误诊率下降22%。此外,DeepSeek在数学、编程等专业领域性能超越GPT-4,推理速度达15毫秒/Token,显著提升了交互效率。

    日本AI研究专家松尾丰评价其性能“与OpenAI接近”,并认为DeepSeek的开源战略“恢复了开源势力在AI领域的竞争力”。然而,其技术也面临挑战:自推理能力在专业领域应用存在局限,数据隐私问题引发争议。

    写作要求:请根据材料,以“科技突破与人类发展”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 6、山水间的家

    陈原

    ①踏上故乡的土地,扑面而来的是湿润的泥土气息。远处的山峦云雾缭绕,近处的溪流潺潺而过,仿佛一幅水墨画卷在眼前展开。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只有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②清晨,阳光透过竹林的缝隙洒在青石板路上,露珠在叶片上闪烁着晶莹的光芒。我沿着溪边的小径漫步,听着鸟儿的歌唱,感受着微风的轻抚。溪水清澈见底,游鱼细石历历可数,偶尔有几片落叶随波逐流,仿佛在诉说着季节的变迁。

    ③午后,坐在老槐树下的石凳上,泡一壶家乡的绿茶,看远处的梯田层层叠叠,像天梯一样通向云端。农民们在田间劳作,身影在金色的稻浪中时隐时现。他们的笑声和吆喝声回荡在山谷间,与风声、虫鸣交织成一曲美妙的乡村乐章。

    ④傍晚,夕阳的余晖给山峦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炊烟从农舍的烟囱中袅袅升起,饭菜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孩子们在晒谷场上追逐嬉戏,老人坐在门口的竹椅上,悠闲地抽着旱烟,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⑤夜晚,繁星满天,月光如水。躺在竹床上,听着窗外的虫鸣蛙叫,感受着乡村的静谧与安详。这一刻,所有的烦恼和疲惫都烟消云散,心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宁静与满足。

    ⑥山水间的家,是我心灵的归宿。在这里,我找到了生命的本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无论走到哪里,故乡的山水永远是我心中最美丽的画卷。

    (1)、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描写故乡的山水、人物和生活场景,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眷恋。 B、第②段 “露珠在叶片上闪烁着晶莹的光芒” 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第③段 “像天梯一样通向云端”,形象地写出了梯田的陡峭和壮观。 D、文章按照时间顺序,描绘了故乡从清晨到夜晚的美丽景色。
    (2)、文中 “________” 一句,直接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山水的赞美之情。
    (3)、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1)“溪水清澈见底,游鱼细石历历可数,偶尔有几片落叶随波逐流,仿佛在诉说着季节的变迁。”

    (2)“孩子们在晒谷场上追逐嬉戏,老人坐在门口的竹椅上,悠闲地抽着旱烟,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4)、文章以 “山水间的家”为题,有什么含义?
  • 7、中国石拱桥

    茅以昇

    ①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把水上拱桥形容为“长虹卧波”。

    ②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在交通方面发挥作用。

    ③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④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到解放的时候,桥身有些残损了,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彻底整修,这座古桥又恢复了青春。

    ⑤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刻着他的名字。

    ⑥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拦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⑦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拦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在国内,这座桥也是历来为人们所称赞的。它地处入都要道,而且建筑优美,“卢沟晓月”很早就成为北京的胜景之一。

    ⑧卢沟桥在我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历史上,也是值得纪念的。1937年7月7日中国军队在此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揭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

    ⑨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首先,在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他们制作石料的工艺极其精巧,能把石料切成整块大石碑,又能把石块雕刻成各种形象。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修建于八百年前,有的石梁一块就有二百来吨重,究竟是怎样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完全知道。其次,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有优良传统,建成的桥,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再其次,我国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便于就地取材,这也为修造石桥提供了有利条件。

    ⑩两千年来,我国修建了无数的石拱桥。解放后,全国大规模兴建起各种形式的公路桥和铁路桥。其中就有不少石拱桥。1961年,云南省建成了一座世界最长的独拱石桥,名叫“长虹大桥”,石拱长达112.5米。在传统的石拱桥的基础上,我们还造了大量的钢筋混凝土拱桥,其中“双曲拱桥”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新创造,是世界上所仅有的。近几年来,全国造了总长二十余万米的这种拱桥,其中最大的一孔,长达150米。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

    (1)、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用虹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石拱桥的外形特点。 B、赵州桥的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重量。 C、卢沟桥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石拱桥,也是使用时间最长的石桥。 D、文章通过举例子、列数字、引用等说明方法,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2)、文中引用唐朝张嘉贞的话“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是为了说明________。
    (3)、赵州桥的“创造性设计”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4)、“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刻着他的名字。”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8、教子语

    宋・家颐

    人生至乐,无如读书;至要,无如教子。父子之间不可溺于小慈。自小律之以威,绳之以礼,则长无不肖之悔。养子弟如养芝兰既积学以培养之又积善以滋养之。富者之教子,须是重道;贫者之教子,须是守节。士之所行,不溷流俗 , 一以抗节于时 , 一以诒训于后。教子有五:导其性,广其志,养其才,鼓其气,攻其病,废一不可。

    注释:①芝兰:香草,比喻优秀子弟。②重道:重视道德。③守节:坚守气节。④溷流俗:混同于世俗。⑤抗节:坚持高尚的气节。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不可于小慈: (2)之以礼: (3)其性:

    (2)、用三条 “/” 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养子弟如养芝兰既积学以培养之又积善以滋养之

    (3)、从家颐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 9、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 ,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百废兴: (2)连月不 (3)宠辱忘: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描写洞庭湖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 B、第三、四段运用对比手法,分别描绘了阴雨天和晴朗天气下的洞庭湖景象,以及迁客骚人的不同心情。 C、作者在文中既表达了对滕子京的赞赏,也委婉地批评了他“谪守巴陵郡”后的消极态度。 D、结尾“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表达了作者对古仁人的向往和对友人的劝勉之情。
  • 10、阅读下面名著《水浒传》片段,按要求作答。

    ……林冲自来天王堂,取了包裹,带了尖刀,拿了条花枪,与差拨一同辞了管营,两个取路投草料场来。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林冲和差拨两个在路上,又没买酒吃处,早来到草料场外。看时,一周遭有些黄土墙,两扇大门。推开看里面时,七八间草屋做着仓廒,四下里都是马草堆,中间两座草厅。

    到那厅里,只见那老军在里面向火。差拨说道:“管营差这个林冲来,替你回天王堂看守,你可即便交割。”老军拿了钥匙,引着林冲,分付道:“仓廒内自有官司封记。这几堆草,一堆堆都有数目。”老军都点见了堆数,又引林冲到草厅上。老军收拾行李,临了说道:“火盆、锅子、碗、碟,都借与你。”林冲道:“天王堂内,我也有在那里,你要便拿了去。”老军指壁上挂一个大葫芦,说道:“你若买酒吃时,只出草场投东大路去,三二里便有市井。”老军自和差拨回营里来。

    (1)、下列对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段通过环境描写 “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为后文草料场被雪压塌埋下伏笔。 B、老军临走时留下葫芦和酒具,暗示林冲将在此地借酒消愁,为情节发展做铺垫。 C、林冲接受差拨安排去草料场,表现出他此时对朝廷仍抱有幻想,逆来顺受。 D、选段中林冲的语言简洁,体现了他谨慎、细心的性格特点。
    (2)、选段中林冲随身携带的 “”和 “”,暗示了他后来被迫反抗的命运。
    (3)、《水浒传》中,林冲的绰号是 “”,他的遭遇反映了封建社会的主题。
  • 11、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使我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B、为了避免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错误,我们必须严格遵守纪律。 C、能否取得好成绩,关键在于是否努力学习。 D、他那亲切的话语和慈祥的面容,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 1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我们需要有gé wù zhì zhī的精神,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

    (2)瀑布发出zhèn ěr yù lóng的声响,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磅礴力量。

    (3)诗人用sī yǎ的喉咙歌唱对土地的热爱。

    (4)父母在生活中总是jié jū地节省开支,为的是早日还清债务。

  • 13、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刘禹锡《秋词(其一)》中最能体现诗人豪迈乐观之情的句子是:

    (2)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表达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3)赵师秀《约客》中体现诗人孤寂等待心理的句子是:

    (4)文天祥《过零丁洋》中,表明诗人崇高民族气节的句子是:

    (5)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表达渴望出仕心愿的句子是:

  • 14、为庆祝“春节”申遗的成功,某校在寒假开展了“走进春节”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下面是某同学搜集的有关春节的资料。这段文字从哪四个方面介绍了春节?请概括作答。

    冬去春来,万物复苏。中国人基于传统历法,确定正月初一是春节。在这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期间,家家户户祭灶神、吃年夜饭、守岁、逛庙会、拜大年……这些活动大多围绕着“送冬迎春,辞旧迎新,祈福纳祥,团圆和谐”的主题,带给人们美好的体验。春节不断维系和强化着个人、家庭和国家的情感纽带,寄托着中国人的人伦情感、家国情怀、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睦相处的价值理念。

    答:①       ②

           ④

    (2)、开学后,在实践活动汇报大会上,某同学做了如下发言。请根据上下文,补全横线上的内容,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人们以各种方式欢度春节,联络情感。每到年底,“回家团年”是每个中国人内心最热切的期盼。以前,一般是晚辈回到长辈所居住的地方团聚;现在,由于工作和时间关系等原因,也出现了①。但无论在哪里团年,在团聚中都有效地维系了亲情。②。在古代,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指晚辈向长辈叩岁,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恩;贺年指平辈之间相互的祝福。现在统称拜年。中国人拜年,大多遵循“③”的原则: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开始拜亲戚。团年与拜年,④ , 又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

    (3)、同学们还开展了宣传“春节”年俗的活动。请你仿照示例,从备选年俗中任选一种,写一则宣传语。要求:突出该年俗特征,有一定的文采,语言简明。

    示例:

    逛庙会的宣传语:携全家老小逛庙会,观各种杂耍过春节。

    备选年俗:剪窗花、贴春联、吃年夜饭、赏花灯

  • 15、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微信里的村庄

    张世勤

    ①我回村省亲时,正是初秋时节。90岁的老母亲正在采择花椒,氤得满院清香,我沉浸在了这熟悉的香味里。院子里的那棵枣树,青枣已打成嘟噜,再过十天半月,也便熟了。正在我仰头打量间,“扑隆”一声,一只小花猫从枣树上跳下来,嘴里噙着一只麻雀,窜进了墙角。

    ②我说:“你歇歇吧。”母亲扑打扑打手,这才停下了手中的活。母亲知道我对村里星点的变化都格外关心,一上来就说:“你知道不,东边水库的堤坝新近翻修了,可宽敞了。你小时候最喜欢去那里玩了,去看看吧!”

    ③我和妻走上了水库坝。水库堤坝很高,原先两侧绿树矮丛,兜着中间一脚小路,勉强能容一辆小拖拉机通过。如今坝堤的确加宽了不少,足以容得下两辆越野车交汇。路面也垫上了厚厚的石子和沙土,只是两侧的绿树矮丛全被刨光了,显得光秃秃的,给人一种突兀之感,一点儿也看不到曾经的样子了。

    ④雨季已经过去,水库里竟没有储下多少水,看去只有一小汪,几瓢就能舀干的样子。水库缩水之后,库底裸露出来的空地上便长满了青草,茂旺旺的,足以没膝。此时正值傍晚,夕阳的光辉照耀着村庄,绿草、浅水、长堤、远山都渲染着一层暗红色。妻说:“拍张照吧!”我们摆好姿势,与远山近水一起走入影像。

    ⑤当年修建这座水库时,是组织一干劳力采用会战方式完成的。我那时还小,曾经见过几百人喊着号子卖力劳作的壮观场景。水库修成后,由于雨量大,曾两次决堤,淹没了大片庄稼。30多年过去,偌大的水库竟然再也蓄不下水了。

    ⑥回家后,我问母亲:“水库里怎么就这么点水?”母亲说:“一直从村西往水库里调水呢!”村西有一眼大口井,原本紧邻着一条宽阔的河流。河还在的时候,就已经掘开了这眼大口井,大口井的底部与河道相通,水流源源不断地供给,取之不尽。后来,河断流了,河沙被取走,河床水位下沉。村里人不得不把几近干涸的大口井重新往下深掘,从更深处把水淘出来。周边村庄全指望这一眼大口井来浇灌庄稼,所以他们时常要来偷水,闹出些不快。本村人在浇灌时,也时常因为用水问题,发生些纠纷。

    ⑦村人都喜欢把吃水井打在院子里,图个方便,但现在已经很难打出水来,即便打出来,水质不知为什么,也大不如从前,到底缺了什么成分也不知道。只知道用这水已做不成豆腐,逼迫得村里的豆腐铺已经关门。过去香甜的绿豆饭现在也别想喝上了,因为村里的水已经无法把绿豆煮熟。

    ⑧晚饭前,我把几张库底青草的照片发上了微信。饭后一打开,点赞者竟有一二百人之多,纷纷艳羡这温馨静谧的田园风光。其实,我心里明白,这只是村庄最美的一角。我的村庄早已经没有了先前的诗韵,河断流了,树杀光了,沙挖走了,雨不下了,水库几近干涸,干燥的土地裂着口子,庄稼病歪歪的。

    ⑨是谁在为我的家乡点赞,是否他们也如我一样向往和流连田园?如今,哪怕只是一汪浅水,一片青草,也足以引起大家的欢呼雀跃。

    ⑩我一直在努力寻找记忆中美丽的村庄,但曾经的村庄早已离我远去。斜阳夕照,大地一片苍茫。我心里沉沉的,冒出一层细汗。

    (《微信里的村庄》有删改)

    (1)、文章写了“我”回乡后的经历、见闻和感受。请通读全文,将表中的内容补充完整。

    经历、见闻

    感受

    回村里省亲,见满院祥和。

    失望

    无奈

    ④晒景获点赞,引深思感慨。

    (2)、从全文来看,删去第⑤段,似乎并不影响行文流畅。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段?请联系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3)、请按括号内的要求赏析句子。

    (1)此时正值傍晚,夕阳的光辉照耀着村庄,绿草、浅水、长堤、远山都渲染着一层暗红色。(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④段画线句子)

    (2)我一直在努力寻找记忆中美丽的村庄,但曾经的村庄早已离我远去。(从加点词语的角度赏析赏析第⑩段画线句子)

    (4)、请联系文章内容,说说你对题目“微信里的村庄”的理解。
  • 16、“子、采、水、鸠、白、从、葭、中”这八个字均取自《〈诗经〉二首》,参照《〈说文解字〉第一》中“六书”的阐述,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子”和“水”都是象物形的大概,即大家通常说的象形字。 B、“采”和“从”是会合两个字为一个字,字义是由两个字的意义合成的。 C、“日”和“中”从造字法来看是“指事”,用简单的线条、符号表示抽象的概念。 D、“鸠”和“葭”都是形声字,它们的形旁表意,声旁跟读音有关。
  • 17、在撰写《经典常谈》时,朱自清从古代社会生活和思想状况去认识这些典籍的形成,提出了许多精彩的见解,例如讨论儒家经书时,他就破除了“经书都是圣人所作”的传说。请结合《〈诗经〉二首》和《经典常谈》之《〈诗经〉第四》中的相关内容,谈谈你对朱自清这一见解的理解。
  • 1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夜游孤山记

    【清】邵长蘅

    余至湖上,寓辋川四可楼已半月。辋川者,家学士兄戒庵别业也。楼面孤山,暑甚,未能往。七夕后五日,雨过微凉,环湖峰峦,皆空翠如新沐。望明月上东南最高峰,与波溶漾,湖碧天青,万象澄澈。余游兴跃然,偕学士,呼小艇,渡孤山麓。从一奚童,登放鹤亭,徘徊林处士墓下。已舍艇,取沮洳间,至望湖亭。凭槛四眺,则湖圆如镜,两高、南屏诸峰,回合如大环。盖亭适踞湖山之中,于月夜尤胜。西行过陆宣公祠,左右有居人数十家,灯火隐见林薄。

    并湖行二里 , 足小疲,坐西泠桥石阑。学士指点余曰:“宋贾似道后乐园废址,在今葛岭;又记称水竹院在西泠桥南,左挟孤山,右带苏堤,当即此地。”嗟乎!岚影湖光,今不异昔,而当时势焰之赫奕,妖冶歌舞亭榭之侈丽,今皆有,既已荡为寒烟矣!而举其姓名,三尺童子犹欲唾之。而林逋一布衣,垂六百余年,遗迹顾至今尚存,何耶?相与慨叹久之。孤山来,经僧舍六七,梵呗寂然,惟风林寺闻钟声寥寥也。作记以游之明日。

    【注】①林处士:指林逋。归隐西湖孤山,不娶,种梅养鹤以自娱,有“梅妻鹤子”之称。

    ②贾似道:南宋奸相。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沮洳间       径:径直 B、并湖行二里       许:表约数 C、学士指点余曰       语:告诉 D、今皆有       亡:通“无”,没有。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盖亭适踞湖山之中,于月夜尤胜。

    (2)而林逋一布衣,垂六百余年,遗迹顾至今尚存,何耶?

    (3)、邵长蘅《夜游孤山记》与柳宗元《小石潭记》均以山水游记寄寓情志,但抒情手法迥异。请结合两文内容,简要分析两篇文章在“景与情”关系处理上的不同。
  • 1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别滁

    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注:宋仁宗时,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两年后改任扬州知州时,作了这首《别滁》。

    (1)、诗歌的首句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作答。
    (2)、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为送别诗,请简析两首诗所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
  • 20、在春野散步,莫怀戚品出亲情能托举“整个世界”;看院中花朵盛开,宗璞感悟到生命永恒;忆灯笼往事,吴伯箫叹“数燎原的一把烈火”;仰望大雁归来,利奥波德聆听着“野性的诗歌”……作家们对自己的某段生活的咀嚼、品味,从而获得了某种人生感悟。其实啊,在我们每个青少年的人生经历中,也一定有类似的美好东西陪伴了(看)我们的成长。

    请以《细品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请将题目补充完整后作文;(2)不少于600字;(3)不得抄袭、套作;(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

上一页 477 478 479 480 48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