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和艺术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请欣赏明代书法家祝枝山的书法作品(局部),依据图片中方框内的句子回答问题。

    (1)、关于图片中书法字体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篆书 B、隶书 C、楷书 D、行书
    (2)、将“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正确、工整、规范地抄写下来。
    (3)、若将此句含义用成语表达,正确的一项是(    )
    A、寝食不安 B、夜长梦多 C、食不果腹 D、废寝忘食
    (4)、在我们学过的《出师表》中,与此句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
    A、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B、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C、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D、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 2、书法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请你赏读下面的书法作品,按要求答题。

     

    (1)、关于这两幅书法作品的字体,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
    A、甲骨文 B、篆书 C、隶书 D、草书
    (2)、请用简体楷书将这两幅书法作品正确、规范地书写在下面横线上。

  • 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文人常用字、号(谥号)、籍贯、官职等命名著作,如《稼轩长短句》《柳河东集》《杜工部集》分别用了字、籍贯、官职来命名。 B、蒲松龄是清代文学家,代表作有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是郭沫若对蒲松龄及其作品的高度评价。 C、《阿长与〈山海经〉》是《朝花夕拾》中的名篇。《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一部小说集。 D、《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是法国作家莫泊桑,其代表作有《羊脂球》《悲惨世界》等,他与俄国的契诃夫和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 4、下面有关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社戏》都出自鲁迅的自传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B、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用“桑梓”“桃李”“婵娟”“丝竹”“鸿儒”分别来代指家乡、学生、月亮、音乐和老师。 C、《水浒传》中塑造了许多传奇英雄,像鼓上蚤时迁、小李广杨志、神行太保戴宗等,各个身怀绝技,个性鲜明。 D、“温故知新”“不耻下问”“左右逢源”“舍生取义”“专心致志”等成语都出自孔孟的言论。
  • 5、下列文学文化知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是春秋时期史官左丘明所著。它与《史记》《资治通鉴》一样都采用了编年体的史书体例。 B、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示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序,也是古代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例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就是书序。 C、古代作品命名很有讲究。有以“地名”命名的,如柳宗元的《柳河东集》;有以“书斋名”命名的,如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有以“字”命名的,如李白的《李太白全集》。 D、初中阶段,我们认识了许多法国优秀作家。比如雨果,其代表作品有《巴黎圣母院》等;又如茨威格,其代表作品有《托尔斯泰》等;还有莫泊桑,其代表作品有《羊脂球》等。
  • 6、如果你想到图书馆借阅寓言性质的书,在下列书籍中应优先选择(    )
    A、《史记》 B、《论语》 C、《庄子》
  • 7、古诗文名句填空。
    (1)、年轻时的杜甫望见巍峨的泰山,发出了勇登高峰、俯视一切的豪言壮语:“。”时值壮年的王安石,抱负不凡,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写下“”。
    (2)、纵有疾风来,青春不言败。正如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写道“”,我们要以自信的姿态,怀揣着希望不断前行。
    (3)、泱泱中华,自古仁人志士们行“天下大道”,寻“大同”理想。这些人中,有临危受命、鞠躬尽瘁的,如“受任于败军之际,”的诸葛亮;有以民为本、与民同乐的,如“人知从太守游而乐,”的欧阳修;有视死如归、坚贞不屈的,如“ ,  ”的文天祥;有冲破封建藩篱投身革命的,如“?英雄末路当磨折”的秋瑾。
  • 8、古诗文名句填空。
    (1)、战地生活是艰苦的。《木兰诗》中有“朔气传金柝,”的描写;《渔家傲·秋思》中有“ ,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感伤。
    (2)、与人交往,要善于吸取别人的优点,将别人视为自己的“镜子”,随时“正衣冠”。正如《论语·述而》中所说:“ ,  。”
    (3)、2020年盛夏,神州大地经济复苏,生意盎然,这正如王湾在《次北固山下》所言:“。”我们正化危为机,勇往直前。
    (4)、古人常借莲的高洁品质来比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洁身自好的君子,我们不由得想起周敦颐《爱莲说》中的句子:“ ,  。”
    (5)、晏殊的《浣溪沙》中,抒发对花儿凋落、春光消逝的无奈,但又相信生活中美好事物会再现的两句词是“”。
  • 9、古诗文名句填空。
    (1)、同是写送别,王维用“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与忧伤,而王勃则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传递出友情不因天各一方而疏远的洒脱。
    (2)、唐代的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用“”的诗句,借月亮表达对友人的关切。
    (3)、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达渴望为君主建立不朽功勋的意愿,且洋溢着爱国激情的句子是“”。
    (4)、面对南海周边少数国家的挑衅,永兴岛守岛官兵用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 , 射天狼”的诗句表达了自己手握武器时刻准备保卫国家、为国效力的决心。
    (5)、唐代诗人孟浩然借《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表达了自己从政的心愿,全诗意在求仕,却不直接告白,其中以钓鱼为喻,含蓄地表露出希望得到举荐的诗句是“”。
  • 10、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1)、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填补了我国滨海湿地类型世界自然遗产的空白。近日,盐城黄海湿地迎来大批珍稀候鸟,它们或在空中翱翔飞舞,或在湿地追逐嬉戏,或在滩涂(mì)食栖息,呈现出万鸟云集的生态和谐美丽画卷。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是全球迁徙候鸟的重要(yì)站,每年,数百万候鸟在此停歇、越冬或繁殖。
    (2)、1920年早春拂晓,江南一个(cù)拥着杏花的小农舍里,木板搭就的简易桌上,小油灯旁,一方(yàn)台里是新磨的墨汁,边上的小碗碟里,是红糖。29岁的陈望道手拿着蘸着墨汁的白米粽,一边(duó)步一边念念有词地翻译着《共产党宣言》:“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推门进来的母亲看到满嘴乌黑的儿子,(rěn jùn bù jīn):“粽子蘸红糖甜吗?”陈望道连声说:“甜!甜!甜!”
    (3)、中华民族有着优良的读书传统。闲来读书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勤学善学之风更是一脉相(chéng)。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轼的“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于谦的“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无不体现了中国人对阅读的推崇。书籍,能描(huì)浩瀚天地间千姿百态的风俗和人情,能传递(màn)长岁月里灿烂美好的理想和智慧。人生几十年光阴,居然能驰骋古今,经天(wěi)地,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阅读。
    (4)、朗州十年,是刘禹锡23年贬谪生涯中时间最长、处境最差、变故最多的时期,也是他(cǎi)风最深入、积累最丰富、思考最深刻、信念最坚定的时期。在朗州,他登德山、(pān)孤峰、临枉渚;寻古城遗迹,观沅江竞渡,听洞庭唱晚;怀善卷、思屈子、吊马援;赏月桃花(yuán) , 祭祀太阳山,采菱白马湖。刘禹锡将一生中最美好、最富创造力的时光留给了朗州。奠定他文学地位、历史贡献和体现唯物主义思想的主要作品,都深深(lào)上了朗州的印迹。
  • 11、阅读理解

    在桃花峪看黄河

    乔        叶

    自从有了桃花峪黄河大桥后,回豫北老家,我就只走这座桥了。

    桃花峪是黄河中下游分界线,把桥建在这里自有讲究。我个人的选择原因,就实用层面来讲,自是离老家更近,却也有非实用层面:是它的外形更时尚更壮观,名字我也格外钟爱:桃花峪——黄河——大桥,既明艳又铿锵,既坚固又绵长,不是吗?

    第一次走这座桥时,正是雾霾天气,远远望去,日光下的黄河竟是一条白河,似乎是非常沉静地安卧在大地上,苍苍茫茫,无边无际。

    ——当然,当然是有边际的。堤岸就是边际。土地就是边际。

    因在黄河边生长,便从不觉得看见黄河是多么特别的事。到全国各地开会,也看过很多次黄河:四川若尔盖的黄河,兰州市中心的黄河,济南城畔的黄河……

    曾在花园口南裹头的渔家乐船上,以最近的距离看了一次黄河。

    河边宽得超出了想象,对岸的树像一圈矮矮的蕾丝花边儿。黄河水在船下无声地流着,却让我止不住地心惊:非常快,且有无数漩涡。浩浩汤汤,向东而去。不时夹杂着树枝之类的杂物。虽是极快,但河水却也是非常从容地、悠然地向东而去,只向那水天连接处。

    忽然想起了俗语:“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这说的是黄河的浊。但黄河,是用来洗澡的吗?

    黄河,是母亲河。虽然早已经对动辄就把什么和母亲联系起来比喻的句式审美疲劳到了无动于衷的地步,但此时此刻,看着黄河的时候,还是觉得这个比喻真是传神。

    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呢?一言难尽。我只能说,她不是凤冠霞帔的诰命夫人,而是一个粗布跣足的自然之妇。她是如此家常,宛如天地里最一般的母亲——她当然不是一个最一般的母亲。

    曾在陕西吴堡看过黄河。平平的,缓缓的。远远看去,黄河不黄,还有些绿莹莹的意思,这使得它更像是一条普通的河。

    怎么可能普通呢?有人说:什么时候都不能小看黄河。

    我没有小看它,从不敢小看它。

    去二碛看看吧。吴堡的朋友提议。

    碛是什么意思?他们说是河滩。

    既然有二碛,那一碛呢?

    就是壶口嘛。

    二碛连个标志都没有,但是到了那里,我们就都知道了:这个二碛,就是黄河的二碛。这必须是黄河的二碛,也只能是黄河的二碛。

    你以为河很窄吗?那是你离得远。你以为河很静吗?那是你离得远。A.前仆后继的大浪,声嘶力竭的大浪,不屈不挠的大浪——它们不仅是浪,它们就是河流本身。滔滔巨浪如狮虎怒吼着,进入到河道深处。而在河道深处,更是暗流汹涌。

    B.这就是黄河。当你走近,再走近,你会晕眩,你会恐惧,你会知道,这才是黄河的根本性力量。

    在敬畏中,我突然涌起一种要把自己扔进去的冲动。如果我把自己扔进去,那我会顺流而下,经潼关,再过三门峡到桃花峪吗?

    能把我带回河南故乡的,唯有这条河。

    有一次,在巩义康店镇的黄河边开会,有人谈到杜甫。在杜甫的名字和诗句里,我望着窗外。宽幅的玻璃窗里,黄河如一幅巨大的画,貌似安详地静止在画框里。可我们谁都知道,画框外都是它的世界。这条大河,这条长河,这条深河,将流淌到视线远不能及的远方,直至大海。

    这就是黄河啊。

    又想起了那句俗语:“跳进黄河也洗不清”。忽然明白:跳不跳黄河,都是洗不清的。因为一生下来,我就像两岸的黄土一样,身在黄河边,也身在黄河里。我的血液和心脏,全都是黄河的基因。

    会议间隙,我走到酒店旁的山崖边,摸了摸黄土。如我想象的那样,它很硬,像杜甫的诗歌一样硬,怎么说呢,简直是有着石头的质地。当然,我也知道它也很柔软,柔软得像母亲的子宫。

    自认为对桃花峪大桥已很熟悉了,可是在这个晴朗的秋日,站在桥南的邙岭上,远远地看着这座桥时,还是深深地被震撼了;东西向的,是母亲河巨大的逶迤曲线,南北向的这座桥,竟然也是巨大的逶迤曲线,一横一竖,宏伟交织,一黄一白——还是喻为一金一银吧——彼此辉映。

    河是天意,桥是人力。天意与人力就这样融合为一体,呈现出惊心动魄的美。这场景里,聚集了多少人多少日夜的智慧和血汗?在贫乏的想象里,潮涌起的,只是无尽的感喟和敬服。

    极目远眺,在那桥北更远处,正是我的老家。那里,也有着既柔软又坚硬的黄土,承接着黄河,承接着所有的城市和村庄,承接着我们所有人。

    黄土,黄河,这就是中国的灵魂吧。

    也是我们所有人的灵魂。

    (有删改)

    预学笔记

    【梳理摘抄】

    地点

    关键词

    一、桃花峪黄河大桥

    老家、安卧

    二、花园口南裹头

    ____

    三、陕西吴堡

    根本性力量、敬畏

    四、巩义康店镇

    基因、杜甫的诗歌、母亲的子宫

    五、桥南的邙岭

    美、灵魂

    【阅读困惑】

    文章以《在桃花峪看黄河》为题,却用大量文字写在其他地方看黄河的经历,有何用意?

    (1)、【思考探究】理解“黄河是母亲河”的形象,可从第二部分摘抄哪两个关键词?说明理由。
    (2)、从A、B画线句中任选一处,进行朗读设计,感受黄河的“根本性力量”。
    (3)、作者在巩义看黄河时,为何认为自己“像两岸的黄土一样”?联系上下文,阐述你的理解。
    (4)、预学笔记中的关键词“美”“灵魂”,可否帮你深入认识黄河?结合具体内容,加以阐述。
    (5)、【解答困惑】综合以上思考探究,解答“预学笔记”中的阅读困惑。
    (6)、【积累拓展】根据积累,补全下面有关黄河的古诗名句。

    , 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其一)]

    ②峰峦如聚, , 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 12、阅读理解

    远去了,母亲放飞的手

    刘心武

    ①从1950年到1959年,我8岁到17岁。家里平时就我和母亲两人。回忆那10年的生活,母亲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我的哺育,都是非同寻常的。

    ②物质上,母亲自己极不重视穿着,对我亦然,有得穿就行了;用的,如家具,也十分粗陋。但在吃上,那可就非同小可了,母亲做得一手极地道的四川菜,且不说她能独自做出一桌宴席,令父亲的那些见过大世面的朋友交口称誉,就是她平日不停歇地轮番制作的四川腊肠、腊肉等,也足以叫邻居们啧啧称奇。有人就对我发出警告:“你将来离开了家,看你怎么吃得惯啊!”但是母亲几乎不给我买糖果之类的零食,偶尔看见我吃果丹皮、关东糖之类的零食,她总是要数落我一顿。母亲坚信,一个人只要吃好三顿正经饭,便可健康长寿,并且那话里话外,似乎还传递着这样的信念:人只有吃“正经饭”才行得正,吃零嘴意味着道德开始滑落——当然很多年后,我才能将所意会到的,整理为这样的文句。

    ③母亲在饮食上如此令邻居们吃惊,被一致地指认为对我的“娇惯”和“溺爱”。但跟着还有令邻居们吃惊的事,那就是我家是大院中有名的邮件大户。如果那几十种报刊都是我父亲订的,当然也不稀奇,但我父亲其实只订了一份《人民日报》,其余的竟都是为我订的。就有邻居大妈不解地问我母亲:“你怎么那么舍得为儿子花钱啊!你看你,自己穿得这么破旧,家里连套沙发椅也不置!”母亲回答得很坦然:“他喜欢啊!这个爱好,尽着他吧!”

    ④1959年,我被北京师范专科学校录取,勉勉强强地去报了到。我感到“不幸中的”,这所学校就在市内,因此我觉得还可以大体上保持和上高中差不多的生活方式——晚上回家吃饭和睡觉。我满以为,母亲会纵容我“依然故我”地那样生活。但是她却给我准备了铺盖卷和箱子,显示出她丝毫没有犹豫过。母亲不仅把我“推”到了学校,而且也不再为我负担那些报刊的订费,我只能充分地利用学校的阅览室和图书馆。

    ⑤1960年春天,有一个星期六我回到家中,一进门就发现情况异常,仿佛在准备搬家似的⋯⋯果不其然,父亲奉命调到张家口一所军事院校去任教,母亲也随他去。我呢?父亲和母亲都丝毫没有犹豫地认为,我应当留在北京。问题在于:北京的这个家,要不要给我留下?如果说几间屋都留下太多,那么,为什么不至少为我留下一间呢?但父亲却把房全退了,母亲呢,思想感情和父亲完全一致,就是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我应当开始完全独立的生活。父母迁离北京后的那周的星期六下午,我忽然意识到我在北京除了集体宿舍里的那张上铺铺位,再没有可以称为家的地方了!我爬上去,躺到那铺位上,呆呆地望着天花板上的一块污渍,没有流泪,却有一种透彻肺腑的痛苦,难以言说,也无人可诉。

    ⑥1966年春天,我在北京一所中学任教。就在那个春天,我棉被的被套糟朽不堪了,那是母亲将我放飞时,亲手给我缝制的被子。它在为我忠实地服务了几年后,终于到了必须更换的极限。于是我给在张家口的母亲,写信要一床被套。这对于我来说是自然到极点的事。母亲很快寄来了一床新被套,但同时我也就接到了母亲的信,她那信上有几句话我觉得极为刺心:“被套也还是问我要,好吧,这一回学雷锋,做好事,给你寄上一床……”睡在换上母亲所寄来的新被套里,我有一种悲凉感:母亲给儿子寄被套,怎么成了“学雷锋,做好事”,仿佛是“义务劳动”呢?现在我才醒悟,母亲那是很认真很严肃的话,就是告诉我,既已将我放飞,像换被套这类的事,就应自己设法解决。她是在提醒我,“自己的事要尽量自己独立解决”。

    ⑦母亲将我放飞以后,我离她那双给过我无数次爱抚的手,是越来越远了,但她所给予我的种种人生启示,竟然直到今天,仍然能从细小处,挖掘出珍贵的宝藏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结合上下文,写出第④段中加点词“不幸”和“万幸”分别指代的内容。
    (2)、第①段中画横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文中一共写了母亲对“我”的三次“放飞”,“我”的情感也随之发生变化。请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表格。

    母亲的三次“放飞”

    “我”的情感变化

    第一次:儿子考上北京师专,母亲把儿子“推”到学校住读。

    意外

    第二次:①

    痛苦

    第三次:母亲把给儿子寄被套当作“学雷锋,做好事”。

    (4)、标题中“放飞”一词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
    (5)、文中母亲的育子方法,你是否赞成?请结合文本和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 13、阅读理解

    形象

    李文亮

    ①我把小蓝车靠在岗楼的栏杆上,从兜中掏出一物,伸向配钥匙的师傅:“配把这样的钥匙,多少钱?“师傅只扫了一眼:“15块。”亏得我是有备而来的,不然还会像上次那样惊呼。前些天,在上个路口我也曾这样问过一位配钥匙的师傅,答案是“20块“,当时我便惊呼起来:“配一把钥匙怎么能要20块呢?”

    ②看着配钥匙的师傅,我随口问道:“能不能便宜点?”这句话已是我的口头禅了,在市场买菜时要说,在网上购物时要说,就连有次坐同事的车被警察拦下要被罚款,我也这样对警察说。然而这口头禅往往收不到什么效果,对此,商户总要诉苦说“我们这也赚不了多少钱”;而警察则是微微一笑,和蔼地告诉我“这罚款不是交给我个人的,咱不搞价”。

    ③这位配钥匙的师傅抬头看了看我,笑着说:“啥有啥的行情。”那语气,似乎显出我的还价有多么无知与鲁莽。我便有些尴尬了,故作旷达状:“配吧配吧,15块就15块,无所谓。”其实我在心里盘算了,即便再往前骑10个岗楼,也不可能遇到10块钱配钥匙的摊主——当然,这10块钱对于我也不算小数目了,这已经是我吃一顿午餐的价钱,那种大碗的刀削面,特解馋!

    ④师傅接过要配的钥匙,便向墙根的机器走去。我有了闲暇,就注意起这摊子来:“配钥匙”“修自行车”“修鞋”“修拉链”,几块牌子竖在那里,这师傅看来厉害着呢,就像我在学校一样,既能教体育又会修电脑。配钥匙摊位的旁边半蹲着个女中学生,地上还躺着一辆自行车。我便又有些不安了,似乎当老师的却插了学生的队,不过还好,那女孩像在嘟囔外语,没顾上看我。

    ⑤师傅在操作那机器时,兜中的电话响了,师傅掏出电话问:“谁啊?”师傅这手机开的是免提,我在旁边也听到了,电话那头要找刚才打电话的女孩子。那女孩正要过来接听,师傅却回答:“人民医院岗楼,建设银行底下。”随即便挂断了电话。我有些恼这师傅了,为啥不让孩子跟妈妈说句话?这么冷的天。看这孩子的红色校服,我又想起了自己的女儿和自己教的学生。这时,手机上的时间催促我:已经下午两点多了,各学校早已闭了门、上开课了。我也只向校长请了半小时的假,不然的话,我也不会厚着脸皮和那孩子抢时间——孔融四岁能让梨,40岁的我常常声情并茂地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讲这故事。

    ⑥钥匙快配好了,衣着朴实甚至接近寒碜的孩子的母亲也赶了过来。地上躺的自行车我在车行看过,也就二三百块钱的样子,现在街上的学生很少骑这种自行车了,尤其是中学生,那红的绿的白的黑的山地车、公路车,总一闪一闪地从面前疾驶而过,好几次晃得我差点儿从车上跳了下来。

    ⑦师傅吹拂着钥匙上沾着的铜屑,金灿灿的。看着辛苦的师傅,想到自己的职业,我忽又埋怨起自己来,这么冷的天,师傅在户外冰凉的机器上手套也不戴就给我配钥匙,我还要因为几块钱跟人家搞价,枉自还算是个读书人,这形象光辉吗?我在心里又埋怨起自己来。

    ⑧师傅给那母女介绍车胎的情况:换普通的车胎需要多少钱,换好点的车胎需要多少钱。那孩子始终没说一句话,只是一边听着母亲和师傅的对话,一边仍然在嘟囔着外语。母亲说,换条最便宜的吧。师傅说:“最便宜的那种车胎跟牛皮纸一样薄,不经磨,三天两头要补胎。”母亲想了想,说:“那也换最便宜的吧。”旁边的孩子还是没说一句话,她的脸红红的,不知是不是冻的缘故。

    ⑨我问师傅:“你这里最好的车胎价钱是多少?”师傅说:“30块。”我掏出手机直接扫了45块钱,告诉师傅:“给孩子换条最好的车胎吧,安全。”随即我看了看手机上的时间,跨上共享单车,回头对孩子大声说:“到学校,不能迟到。”

    ⑩这声音,不知是说给我自己的,还是说给那孩子的。

    (选自2023年3月31日《山西日报》)

    (1)、下列事件让“我”觉得自己形象不够“光辉”。请根据提示,补全相关内容。

    ①明明配钥匙的价格够便宜了,“我”却还要随口跟人家还价。

    ②明明知道15块已是最低价,“我”却

    ③明明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过孔融让梨的故事,“我”却

    ④明明师傅配钥匙这么辛苦,“我”却

    (2)、第②段中的插叙有怎样的作用?
    (3)、第⑥段为什么要列举自行车的颜色和种类?
    (4)、“这声音,不知是说给我自己的,还是说给那孩子的。”你认为是说给谁的?为什么?
    (5)、“我”直接为女孩买最好车胎之举,虽有点出人意料,但在情理之中。请简述理由。
  • 14、阅读理解

    【甲】春

    [瑞士]罗·瓦尔泽

    去年春天,午饭前,我站在半山腰,准备下山进城。站在半坡上,大地美丽的景色可以一览无余。潮湿的泥土散发着春的气息。

    我刚刚由一片冷杉林钻出,静静地停在一丛灌木旁。一只鸟儿落在灌木带刺的枝丫上,它大大地张开小嘴,似一柄剪裁衣物的剪刀。看来,这娇嫩的小东西在枝头上竭力展露歌喉,正努力练习歌唱。四周是这样美丽,令人陶醉,令人心旷神怡,处处可以感受到一种轻柔欢畅的憧憬,一种无拘无束的欢欣。在鸟儿张开的小嘴里我看见了春。

    山下传来报午的钟声。我前行几步,在完全不同的另一身影中望到了甜蜜、可爱、如神般的春。一位饱受岁月熬煎的贫寒的老妇,坐在一段矮墙上面,默默出神,似乎沉浸在久远的回忆之中。空气这般柔和,阳光这般温煦。老妈妈坐在那里,沐浴着阳光。

    “春天又来了……”这歌声回响在四面八方,各个角落。

    【乙】春

    唐        弢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①。

    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新,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辛弃疾《汉宫春》

    天气暖和起来了,走在马路上,穿着过冬的衣服便觉得热辣辣的,店铺橱窗里另换了一种陈设,电线木上贴着劝种牛痘的布告,画着一个有辫子的小孩。

    因此想到自己也有一个孩子,他虽然没有辫子,然而却的确该种牛痘了,这布告实在很有效力。

    在种完牛痘的归途上,我抱着孩子,穿着过冬的衣服,在太阳底下走着,浑身热辣辣地发黏,我在淌汗。

    是春天了,第一次意识到。

    紧接着这个念头,我又想起了故园的风物。

    葡萄藤发芽了吧,那枝枇杷树不知又高了多少?田野里长满荠菜、马兰头、紫云英、油菜花。我们四五个人一群,蹲着,跑着,剪着。阿四和阿瑞跑得最快,剪得顶多,他们懂得什么地方有荠菜、马兰头。他们会在牛背上打虎跳,竖蜻蜓,唱:“听谯楼,打罢了……噢噢噢……”

    我不甚明白那是什么话,然而我也唱:“听谯楼,打罢了……噢噢噢……”孩子在我脸上抓了一把,他指着电车在告诉我,但我还是想下去。

    阿杏跑得最慢,我们奔着的时候她老是赶不上。她剪的马兰头也顶少。一看见大花蛇就急得哭出来,她是我们中间最胆小的一个。然而却很乖巧,她会把紫云英花编成球,我们拿来当皮球踢。她还会唱山歌,比我们的“听谯楼……”要好听得多。

    “爸!爸!”孩子喊着。

    我常常喜欢坐在种满紫云英的田里放风筝,小伙伴还是那几个。我不懂得什么是春夏秋冬,只记得紫云英开花是最可爱的时候。但我常常引以为恨的是:也就在那个时候,我们都得种牛痘。

    种痘的地方离我们那儿大概有三四里路,医生是一个教书先生。我们去的时候照例是坐船的。母亲替我换了新衣服,说是让人带着我去看城隍会。船上满是孩子,有阿四、阿瑞,也有阿杏。我们笑着,跳着,问几时可以到达目的地,

    到了那个布种牛痘的地方,我们虽然很奇怪为什么不见行会,然而却仍旧很快活,因为陌生的地方在我们看来终觉得有趣。等到那个医生拿出了那把雪亮的刀,我们才“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然而毕竟是孩子呵!一会儿我们又记起荠菜、马兰头来了。紫云英开花是最可爱的时候呢!

    “爸爸!胡⋯⋯髭。”孩子指着我的下颏说。

    (选自《中外名家同题散文妙笔》)

    【注释】  ①黄柑荐酒、青韭堆盘:指迎春果酒和迎春菜盘。

    (1)、阅读散文要善于联想。请从两文中分别摘录一处内容,写出你由此联想到的诗句或文章。
    (2)、阅读散文要善于想象。请从两文中分别摘录一处内容,描绘你由此想象到的情景。
    (3)、阅读散文要从字里行间体察作者的情感。结合加点字,品味下列语句。

    ① “春天又来了……”这歌声回响在四面八方,各个角落

    ②在种完牛痘的归途上,我抱孩子,穿过冬的衣服,在太阳底下走 , 浑身热辣辣地发黏,我在淌汗。

    (4)、阅读散文要理解作者的构思。唐弢引用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汉宫春》全文,丰富了文章的情感意蕴,请结合文章内容及链接材料具体分析。

    【链接】解连环,典出《战国策·齐策》:“秦昭王尝遣使者遗君王后玉连环,曰:‘齐多智,而解此环否?”君王后以示群臣,群臣不知解,君王后引锥椎破之,谢秦使曰:‘谨以解矣。’”

  • 15、小林家的宠物狗4月30日晚不小心走丢了,小林和他的家人都十分着急。请你帮助小林写一则寻狗启事,张贴在小区布告栏上,希望能帮助小林找回小狗。

    要求:⑴内容符合要求;⑵语言得体;⑶字数在150~200字之间;⑷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 16、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日照市印发《日照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并向社会公开征集日照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图标,活动得到广大市民的积极响应。下面是两件入围作品,请任选其中一件,用简洁的语言对其构图要素和寓意加以说明,不超过80字。

    图标一

    图标二

    选择图标:

    说明:

  • 17、学校团委拟于本月15日、16日9:00~16:00为社区福利院举行义卖活动。作为筹备组成员,请你代表校团委写一则通知,提醒所有与会的社团负责人带好义卖方案于第二日中午参会。

    要求:基本信息齐全,内容明确,字数在150~200字之间。

  • 18、6月6日是全国爱眼日。某中学准备在爱眼日举行“眼睛——心灵之窗”主题宣传活动。为了让本次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能真正引起学生的重视,学校学生会面向全体学生招聘本次活动的策划人。假如你是该校一名学生,请向学生会写一封自荐信。

    要求:⑴内容具体,语言顺畅;⑵字数在150~200字之间;⑶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 19、为鼓励全校学生参与体育运动,请你根据以下信息,以校团委的名义写一份倡议书。

    信息一:

    长沙市教育局发布《关于调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与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有关事项通知》,明确体育中考测试分为40分,体育是中考的重要考查部分。

    信息二:

    2020年10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明确了中小学生每天在校内中等及以上强度身体活动时间达一小时以上,保证每周至少3小时高强度身体活动,进行肌肉力量练习和强健骨骼练习。

    信息三:

    有网友感叹“每逢佳节胖三斤,每逢过年胖十斤”,每天在家吃吃喝喝,生活不规律,作息时间紊乱,不知不觉就长胖了。

    信息四:

    新冠肺炎患者死亡病例多是老年人,尤其是患有慢性病的中老年人群,可见强健身体素质、增强抵抗力对于抗击疫情,健康生活的重要性。

    要求:①语言表达清晰。②符合文体要求。③150~200字。

  • 20、在社区开展的“公勺公筷·有你有爱”活动中,你作为志愿者,承担了张贴宣传海报的任务。请从右边两张海报中选出你打算张贴的一张,并说明选择它的理由。

    【注释】公勺公筷: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病毒传染的概率,吃饭时准备的专门用来夹菜的工具。

    写作提示:⑴说明海报的内容和设计特点;⑵80字左右。

上一页 375 376 377 378 37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