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根据提示,默写句子。

    (1)何当共剪西窗烛,。(李商隐《夜雨寄北》)

    (2) , 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3)阅读经典诗词,如同在字里行间旅行。让我们跟从王维穿越大漠,领略塞外“”(《使至塞上》)的雄奇壮美的风光;追随杜甫漫游齐鲁,欣赏泰山“”(《望岳》)的神秀高峻的美景。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华文化是什么?是吃到舌尖上的满足,是藏进针线里的惊艳,是刻进基因的抑扬顿挫,也是融入血脉的悠扬婉转。它是自信自强的立足点,更是“读懂中国”的关键词。一同发布的中华文化主题宣传片中,不乏名山大川、文物遗址、航天科考、国际盛会等令人(     )的“名场面”,也有市井人家的“烟火气”,朴素生活的“微镜头”:(     )的饮食文化,口耳相传的诗词韵律,家中摆设的玩具土偶,服饰表面的花纹图样……文明古国一脉传承,______,形成文化印记,凝聚民族认同。近年来,传统文化融入新的载体,赢得了年轻消费群体。“着华服、习汉礼”。从外显元素到内涵式发展,文化产品的质量不断提高,(     )实现了价值增值,形成了品牌效应,(     )吸引更多爱好者深入探寻,由“消费者”变成体验者、创造者、传播者。

    (摘自默达《让中华文化刻进基因融入生活》,有删改)

    (1)、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心潮澎湃       川流不息       不管       都 B、心血来潮       川流不息       不管       都 C、心血来潮       源远流长       不仅       还 D、心潮澎湃       源远流长       不仅       还
    (2)、下列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其精髓融入普通人的生活点滴 B、其精髓融入普通人的生活点滴,传统文化与时俱进 C、其精髓与时俱进,传统文化融入普通人的生活点滴 D、传统文化融入普通人的生活点滴,其精髓与时俱进
    (3)、文中“消费者”的引号,与下列句中引号的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
    A、“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B、山水画,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C、我便一点不迟疑答道:“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 D、我从放大镜中见蝉挥动“锄头”,将泥土掘出抛在地面。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 , 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琐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摘自毛泽东《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文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qíng)       (dàng)面       (guì)退 B、(dòu)志       计(huà)       (fā)电 C、(qiáng)       (jī)战       (jiān)灭 D、(qiè)       领(zhàn)       前(fēng)
    (2)、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字形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B、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 C、并控制江阴要塞,封琐长江 D、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 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论语·卫灵公》)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知道经常问问自己“该怎么办啊,该怎么办啊”,他也不知道该拿这样的人“怎么办”了。因为,一个人能够问出“如之何,如之何”,即说明他对自身是有反思的,他在谋求突破和改变,而这正是一个人成长进步的动力。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如有需要,请用“×××”代替。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契   阔

    王若冰

    ①“我要去住养老院,一定要去!”父亲站在客厅中间,双手拤腰,双眼喷出的怒火像是要把整个房子点燃了一般。

    ②母亲表现得比平日里更加夸张,她拍着手,跳着脚,头一仰,身子一扭,走进卧室,又探出头,倚着门框问:“如果你需要我帮忙收拾东西,我倒是愿意的,腾出了地方我还能多买几件新旗袍。”

    ③母亲的话惹怒了父亲。他瞪了一眼母亲,转身走向门口,一边走一边自言自语:“哼,你这个老太婆,一辈子都在跟我斗气,这回,我看你还能咋呼多久。”父亲气哼哼地出了门。

    ④我从小就看到父亲跟母亲把吵架斗嘴当乐趣一般,如今已经变得习以为常了。我想,他们一定是前世的仇人,这辈子相遇就是要彼此相搏相杀,平素生活里你一拳我一脚,你一言我一语,噼里啪啦、刀光剑影地过了一年又一年。

    ⑤父母相继退休之后,两个人的矛盾日益升级。父亲原本就不善言谈,喜欢捧着一本书,一看就是大半天。母亲却喜欢京剧、跳舞,音乐一响,就会跟着舞之蹈之。

    ⑥这一天,母亲又开始在客厅里唱起了《贵妃醉酒》。父亲几次说:“你小点儿声,小点儿声!”母亲正唱到兴浓处,怎么会听父亲的。那声调倒是一声高似一声了,咿咿呀呀传遍家中的每一个角落。父亲忍受不了,就旧话重提要去住养老院。母亲对父亲的决定嗤之以鼻:“去吧,只要你不后悔就成。”

    ⑦原本以为这不过是父母的一次小战役,风过了,雨过了,天就晴了。不承想,父亲这次是当了真。父亲说,自己要搬到养老院里安静地读读书,写写回忆录。

    ⑧这一次,父亲真的去了市区一家干部养老院。临走前,父亲对母亲说:“老太婆,这回,我就把这个大房子都留给你了;你想跳就跳,想舞就舞,刀枪剑戟斧钺钩叉,你随便用;哪怕你把屋顶捅出个大窟隆,也没人管你了。走喽,老太婆!”

    ⑨父亲说完,提着大皮箱,威风凛凛地出了门。我跑出去,叫住父亲说:“爸,您还真要搬出去啊?”父亲停下脚步,回头看看我说:“你都三十多岁了吧?你也该成家了,我和你妈的事你不用操心,我自有分寸。”说完,父亲头也不回地走了。

    ⑩我以为母亲会很高兴的,没想到母亲完全傻了一般。她扑通一声坐在了地板上,眼泪鼻涕一起往外流。她哭喊着说:“这个死老头子,他居然真的搬出去了?他真够狠心的啊……”

    ⑪母亲哭完了,哭累了,冲进洗漱间,洗了脸,化了妆,盘了头,戴上了她最喜欢的珍珠耳钉和项链,穿上了白色的长旗袍。她一边照镜子一边说:“谁说我老了,我这身材穿衣还和三十年前一样的尺寸呢,我这头发还找不出一根白发呢,我还能穿着高跟鞋上街呢。”母亲说着说着,脸上就绽开了花,漾出了喜色,好像刚才那个哭过骂过的人根本就不是她。她提着白色坤包就出了门。出门的那一刻心还在嘀咕着:为这个狠心的老头子生气,不值得。

    ⑫父亲和母亲就像是两条平行线,明明无法相交,却被生拉硬拽地扯到了一起。从小到大,总是看到母亲指着父亲说:“你以为你多了不起呢,要不是组织上让我们结婚,我会看上你?比我大十岁也就罢了,还那么一副臭脾气。”

    ⑬母亲的嘴总是不饶人,父亲被母亲数落得哑口无言时,就会拿着一本书,躲到角落里看。

    ⑭我还以为父亲也是为跟母亲置气,待三两天就会回来的。不承想,过了一周父亲也没动静。母亲不唱不跳了,整天一句话也不说,坐在院子里发愣。

    ⑮我去养老院看父亲,发现父亲正一个人在房间里低头写字。他见我进来,乐呵呵地站起来说:“丫头,你看,你爸我在这里还真是如仙境呢,我可以安静地写回忆录了。”

    ⑯父亲问:“你妈咋样?”我说:“您一走,妈就哭了,哭完就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地出门了;我妈穿上旗袍那叫一个有气质。”“什么?穿旗袍?”父亲一下站起来,“她穿着旗袍出门了?你妈穿旗袍能迷死个人哩!当初,我就是被她穿旗袍的样子给迷住了,才央求组织允许我们结婚的。”“爸,反正,您看她也不顺眼,她爱穿啥就穿啥,管她呢。”“你懂什么!”父亲大喝一声不允许我再说下去。

    ⑰父亲说:“我要回家!”父亲说着,开始收拾东西,不到两分钟,父亲已经拎着皮箱走向门口了。

    ⑱“开快点儿,开个车就跟绣花似的。”一路上,一向沉稳的父亲竟然不断地催促我。车还没停好,父亲就拉开车门跳下了车。脚还没迈进院门,父亲就大声地喊:“老太婆,老太婆,我回来了!”

    ⑲屋内,母亲没有回声。父亲推开门,见桌上有自己喜欢的竹叶青,还有自己喜欢的下酒菜,还泡好了自己离不开的铁观音。看到这些,父亲的双眼湿润了。

    ⑳客厅里,母亲唱着梅派名剧《凤还巢》:思前想后柔肠百转,前生造定今世缘……

    (节选自《尘世疆界》,有删改)

    【注】①契阔:出自于《诗经》中的《国风·邶风·击鼓》,原句为: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1)、请根据文本内容,概括父亲的情感(心情)变化过程,填写下表。

    情节发展

    开头吵架时

    离开家去养老院时

    从养老院回家时

    回到家中

    情感(心情)

    愤怒

    (1)

    (2)

    感动

    (2)、从人物描写和句式运用两个方面赏析小说第⑪段。
    (3)、巧妙的设置往往能使简单的情节尺水兴波。本文在情节设置上运用了哪些手法?请找出两种并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暗示在小说中就是指不把意思完全说破,而是适可而止,留给读者发挥想象的空间,让文章意蕴悠长。本文也有多处暗示,请找出其中三处并加以分析。
  •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裴侠,河东解人也,除河北郡守。侠躬履俭素,爱民如子,所食唯菽麦盐菜而已。吏民不怀之。此郡旧制,有渔猎夫三十人以供郡守。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乃悉罢之。又有丁三十人,供郡守役使,侠亦不以人私,并收庸直 , 为官马。岁月既积,马遂成群。职之日,一无所取。民歌之曰:“肥鲜不食,丁庸不取,裴公贞惠 , 为世规矩。”侠尝与诸牧守④俱谒太祖。太祖命侠别立,诸牧守曰:“裴侠清慎奉公为天下之最今众中如有侠者可与之俱立。”众皆默然,无敢应者。太祖乃厚赐侠。朝野叹服,号为“独立君”。

    (节选自令狐德棻《周书》,有删改)

    【注】①河东解:即河东解县,今山西境内。②庸直:指劳务收入。③贞惠:指廉洁。④牧守:州与郡的长官。⑤太祖:指北周开国皇帝宇文觉之父宇文泰。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3处。

    裴 侠 清 慎 奉 公 为 天 下 之 最 今 众 中 如 有 侠 者 可 与 之 俱 立。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吏民不怀之       莫:

    (2)为官马             市:

    (3)职之日             去:

    (4)诸牧守曰             谓: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侠躬履俭素,爱民如子,所食唯菽麦盐菜而已。

    (2)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乃悉罢之。

    (4)、太祖令裴侠“别立”,意在为百官树立为官楷模,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中的原因。
  • 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木心论左拉,提出“艺术品都是艺术家的头脑、心肠、才能三者合一”,“单凭头脑、才能,不能够创造艺术,艺术家多多少少要有一份心肠的”。

    他屡屡提到“心肠”,我觉得,大致就是“你站在谁的立场上说话”,或者“以什么姿态说话”的问题。

    西方雕塑《拉奥孔》,描述了拉奥孔与儿子被大蛇咬死的故事,期间的缠绕、搏斗、呼喊、挣扎,是作品的主要内容。力的作用使人的躯体扭曲、变形。静心观赏,我们发现这组雕像的背后似乎有一双眼睛,充满悲凉的意味——拉奥孔说出了特洛伊木马的秘密,以此受到希腊保护神的惩罚,人与命运的抗争,良知与阴谋的周旋,至此达到高潮。

    这双眼睛,             。它在观察世界,注视苦难,探究人性。如果没有这些,雕塑作品将只是一块石头。一块没有温度的石头,就没有了人的力量和感觉。精神的内核,赋予“物”以知觉,所以“核”最重要。

    这个“核”,              , 也是作品的心肠。

    请在文中画线处分别补写恰当的语句,使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 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小麦是一种能让人类为之疯狂的农作物。小麦虽小,粒粒皆是人间烟火。它似乎拥有强大的“魔法”,统治了世界的餐桌,从奶油意大利面到兰州牛肉拉面,从法式面包到北方馒头,从墨西哥卷饼到山东煎饼,更不必说饼干、泡芙、包子、烧饼……世间几乎所有你能想到的面食,都有小麦的化身。它主导着人们的饮食结构,跻身全球三大粮食作物榜单。

    由最初一棵无人识的野草变成今天不可替代的农作物,小麦的传奇身世背后,是人类书写的一部长达5000年的小麦驯化和育种历史。我们今天见到的普通小麦,已然不是最初的样子。研究发现,小麦进化经历了三个过程,如下图所示。

    请根据图示,用文字表述小麦进化的三种形态。

  •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①富贵不能淫, , 威武不能屈。(《孟子·富贵不能淫》)

    , 讲信修睦。(《礼记·大道之行也》)

    ③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④沉舟侧畔千帆过,。(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⑦落红不是无情物,。(龚自珍《己亥杂诗》)

  • 10、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对这首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小令,是著名的怀古咏志之作。“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 B、“不尽长江滚滚流”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此句化用了杜甫的名句“不尽长江滚滚来”和苏轼的名句“长江滚滚空自流”。 C、词的上阙借景抒情,作者登楼远眺,想到中原沦陷,思接千载,慨叹历史兴亡之事远逝难追,情感沉郁悲怆。 D、词的下阙意在说明只有像曹操、刘备那样的英雄,才能与孙权一决高低,表达对英雄的仰慕和对南宋朝廷屈辱求和的失望和愤慨。
    (2)、下列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词围绕主题“登北固楼”,将写景、抒情和议论紧密结合,从大处落笔,视野开阔,气势壮阔。 B、“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中“悠悠”一词,一语双关,既指时间漫长久远,又指词人思绪之无穷。 C、“生子当如孙仲谋”,化古人之语入词,通过用典,暗示词人自己有发愤图强、收复失地的伟大理想。 D、全词三问三答,自相呼应,由眼前之景到报国无门的追忆,再到对英雄人物的呼唤,层次分明,意境深远。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天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予作文以记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B、登斯楼也,则有去怀乡       固不以山溪之险 C、迁客骚人,多会此       公与之乘,战长勺 D、喜洋洋者矣             不得志,独行
    (2)、下列句子全都是对偶句的一项是(     )

    ①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②衔远山,吞长江       ③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④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⑤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A、②③⑤⑦ B、①②③⑤ C、①④⑤⑦ D、③④⑥⑦
    (3)、对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A、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这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B、我尝试探求古代迁客骚人的内心世界,或许不同于(以上)这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C、我曾经求证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有人或许不同于这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D、我尝试求证古代迁客骚人的内心世界,或许有人会不认同这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是范仲淹应好友滕子京之约,为重修岳阳楼所作的记。内容上,略写楼,详写湖;写法上,概括写景,重在言志抒情。这也开启了宋代写景散文偏于议论的风气。 B、范仲淹借写楼记之机,规劝滕子京在现实世界中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作者看来,感物而动,是常人之情;不为物动,是“仁人”情怀。 C、选文语言极具文采。记叙多用散句,写景多用偶句。散句长短错落,质朴平实;偶句两两相对,珠联璧合。富集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语言具有音韵之美。 D、“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假托“古仁人”的政治理念,直白地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以治国安邦为己任,忧在天下人之前,乐在天下人之后。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恐龙无处不有

    阿西莫夫

    ①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②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骨骼化石。该岛是离南极海岸不远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③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④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重要得多。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动物的化石。

    ⑤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⑥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⑦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⑧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⑨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⑩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出四部分。北部就是现在的北美、欧洲和亚洲,南部是由现在的南美和非洲构成,最南部是现在的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

    ⑪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南极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

    ⑫当大陆相互分离时,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现在的每一个大陆都有自己的恐龙化石。

    ⑬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然而,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大约经历了一亿年,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气候变得越来越寒冷,夏天短而且冷,最后成为冰天雪地。

    ⑭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那里的冰有数英里厚,覆盖着丰富的化石。如果南极的冰雪层再薄一些的话,我们就可以找到它们。

    ⑮因此,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1)、下列对选文具体内容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说明了上亿年前恐龙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 B、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证明了“板块学说”。 C、推测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大陆的漂移。 D、证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2)、根据选文的逻辑说理顺序,给下列句子排序,最能显示其严密推理的一项是(     )

    ①这说明,恐龙曾经生活在每一块大陆上。

    ②所以,现在的各块大陆在远古曾经是联结在一起的一整块大陆或者说“泛大陆”。

    ③恐龙的化石在现存各个分离的大陆上都有发现。

    ④但是,恐龙不可能是在每块大陆上独立生存的。

    ⑤这块“泛大陆”在恐龙出现之后逐渐分裂成为现在的各块大陆。

    A、①⑤②③④ B、⑤①④③② C、③①④②⑤ D、③④①②⑤
    (3)、下列对选文第⑬~⑭段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打比方     列数字     作比较 B、举例子     作诠释     列数字 C、打比方     作比较     下定义 D、列数字     作诠释     分类别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若删掉,对语意表达效果影响最小的一项是(     )
    A、“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B、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 C、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D、大约经历了一亿年,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
  • 13、下列对有关文化和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出自《周易》,意思是天道运行,刚健有力,永无止息;君子处世,刚毅坚韧,努力奋进。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之一,古有祖逖闻鸡起舞,今有邓稼先呕心沥血研制核弹,都体现了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 B、《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写给中学生看的书,是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阅读此书;如果对古代文学感兴趣,可以先读《诗第十二》《文第十三》两篇;如果对历史感兴趣,则可以从《〈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读起。 C、《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一则消息,消息最大的特点是时效性强和真实客观。消息正文的结构通常是按照重要性递增的原则安排的,即所谓“倒金字塔结构”。 D、雨果,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他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中,描摹赞叹了圆明园之美,辛辣嘲讽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
  • 1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 B、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C、澄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 D、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对此,屠格涅夫和高尔基等上百个人都做过无可置疑的描述。 B、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目瞪口呆 C、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回春 , 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 D、从他语焉不详的话里,他们终于明白,这个苦命的人由于摔了一跤或者由于巨大的痛苦已经疯了。
  • 16、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决别。 B、自信与它的姊妹平和总是携手并进,相辅相乘。这样,我们又回到了适才我提到的奥林匹克主义的实质上来。 C、有些人有一种错觉,似乎优雅风度就是矫揉造作,是出于无聊,是俯庸风雅,是毫无意义的忸怩作态。 D、他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膛儿,高高的个儿,站在那儿,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
  • 17、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bài),掀起万丈狂(lán)。 B、每逢骤雨(zú)至,这两位物理学家就匆忙把设备搬进棚屋,大开着门窗让空气流通,以便继续工作,而不至于因烟(zhì)息。 C、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guān)巾,身披鹤(chǎng),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D、那索似有千(jūn)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仿佛再有(zhī)铢之力加在上面,不是山倾,就是索崩。
  •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

    生活忙碌,琐事纷繁,我们时常忽略其中的点滴美好,然而如果我们用心去观察、欣赏,那么我们将能够从平凡中找到不平凡,从琐碎中体味出深远的意义……

    请根据上述文字,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角度自定,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少于500字;④不得出现含考生个人真实信息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

  • 19、材料一

    ①近年来,各地兴起古镇热。通过继承、挖掘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其融入当代生活,体现当代价值。不过,部分地区古镇建设存在一定同质化现象。许多古镇的商铺、建筑和体验项目高度雷同,统一的小桥流水、青砖白墙、红灯笼,拍照如同复制粘贴;商铺里清一色的竹筒奶茶、夜市小吃,手工制品被工业化商品取代,独特性消失。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24中国古镇旅游发展报告》显示,有51.3%的受访者认为目前古镇之间有一些相似,有38.5%的受访者认为古镇都很相似,缺乏独特之处。

    ②“公众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水平不断提升,对旅游产品的要求自然也更高。当下,很多古城古镇项目缺乏历史底蕴支撑,加之定位不清晰,运营方经验不足,跟风效仿不断,导致同质化现象严重,游客自然不买账。”北京联合大学在线旅游研究中心的杨主任向记者表示。

    (摘编自网络)

    材料二

    材料三   

    __________________

    ①杭嘉湖平原河网密布、水脉交织,乌镇、西塘、南浔、濮院等古镇闻名遐迩。为数众多的古镇,如何各美其美,走出差异化道路?

    ②“西塘忆,最忆是长廊。”浙江嘉兴西塘古镇素有“吴根越角”之称,于唐宋时期形成市镇,核心保护区有25万平方米的明清古建筑群,以桥多、弄多、廊棚多著称。

    ③2024年“五一”假期正值西塘籍戏剧名家顾锡东诞辰百年,该地以戏剧为主题,设置了全国越剧专业优秀青年演员展演、长三角越剧票友大赛等活动,《五女拜寿》《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越剧、绍剧经典剧目轮番上演,“好戏连连”吸引诸多游客前来欣赏。沿着杭嘉湖平原的水网一路前行,可以感受到江南古镇“原汁原味”的烟火气,也可以看到传统文化和当代价值相结合的重焕新生。通过引入Museum&More全球博物馆文化体验店、外滩5号、星零界等以新奇、稀缺、自带流量为特点的“首店”,南浔古镇打造了文旅新场景,激发了消费新动能。

    ④连日来,乌镇西栅景区游客如潮,“上镇赶集”重现江南水乡“烟火气”。

    ⑤一大早,水上集市拉开了乌镇“赶集”序幕,游客可以品尝应季小食、逛文艺小摊,乘摇橹船顺流而上,感受运河水乡的魅力。临近中午,羊肉面、定胜糕等地方特色小吃热气蒸腾,一方民俗在舌尖上流淌;下午的集市上,木雕、折扇、线香等传统制品云集,古乐演绎声声入耳;待到华灯初上,“花昭春夜集”力求再现宋韵夜生活。

    ⑥“来,看镜头!”在嘉兴濮院时尚古镇的蜡烛街上,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争相与“针织衫大树”合影。4月末,2024濮院时装周使这个毛衫名镇频频“出圈”,依托优势产业和当下湖流,濮院时尚古镇开辟出一条“古镇十时尚十文旅”的新路。

    ⑦行走在濮院,古镇的亭台楼阁、街巷小弄,处处是时尚。“五一”假期,濮院时尚古镇推出了“吾拉赶时髦”特辑,3场沉浸式夜游演出、15场时尚演绎、银杏LIVE音乐会、美食市集……为游客奉上“时髦”的古镇体验。

    ⑧从“千镇一面”到“千镇千面”,当旅游业与地方发展脉络深度嵌合,古镇亦可在现代化商业与人文历史间求得平衡。

    (选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1)、结合材料一解释什么是“同质化现象”。
    (2)、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为古镇旅游业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建议一:活动要好,演出要丰富

    建议二:

    建议三:

    (3)、材料三是一则新闻,下面两个标题,你认为哪个标题更好?请选出你认为合适的标题并结合材料三说明理由。

    A.浙江古镇凭何走出同质化困境?

    B.从“千镇一面”到“千镇千面”,浙江古镇何以各美其美?

    我选择(填字母),理由:

    (4)、“五一”假期将至,请根据材料二中的游客偏好,借鉴材料三中的古镇做法,为链接材料中的盐官古镇设计一句宣传标语和两项特色体验。

    链接材料

    2025年3月至6月,盐官古镇推出以“钱潮滚滚揽江南”为主题的系列春游活动。盐官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江南古镇,清代乾隆六下江南、四游盐官,留下了众多传说与故事。著名景点有海宁皮影戏馆、宰相府第风情街等,此外,还有“宴球”街宴、皇家文创市集、春日花船等活动,游客们可以欣赏独特的江南水乡风光。

  • 20、【甲】

    门缝里看戏

    卞毓方

    ①五岁半那年,祖父带我到剧场看了一出京戏《失空斩》。几年后我才知道,这出戏是《失街亭》《空城计》和《斩马谡》的合称,取材于《三国演义》。当时我却懵懵懂懂:三国时期的人物为啥长成、穿成那个模样?讲话为啥拿腔拿调?平常为啥在街上看不见他们?难道他们是单独住在一个叫“三国”的地方?一切都云里雾里,稀里糊涂。

    ②我心头痒痒,觉得太玄妙、太神秘,很想再看一次。那是另一个世界,灯光灿亮,景色辉煌,人物衣冠齐楚、气宇轩昂,一动一静、一言一语都像是在仙境,绝不是我们所在的人间。温州百优教育

    ③不多时,里头的声响又起来了。这回是淮剧《秦香莲》,我试探着再从门缝往里瞧——呀,终于能瞧见了!不料,中途有一位观众,又蹭到了门前,正好遮住我的视线。我比前番来得机灵,清了清嗓子,奶声奶气地求人家:“大叔,让开一点好吗?”门里的人听到我的话,回头瞟了一下,立马移开了。

    ④《秦香莲》的戏我没看过,但剧情听过若干遍。秦香莲的丈夫陈世美进京赶考,中了状元,被招为驸马。秦香莲扶老携幼,到京城寻夫。陈世美忘恩负义,不认贤妻并派人谋杀。开封府包拯包大人主持正义,判陈世美死罪。公主与太后出面求情,包拯铁面无私。最终将陈世美送上龙头铡,真是大快人心!

    ⑤是日,我看完全场,尽兴而归。

    ⑥是日,我一步三跳,心花怒放。

    ⑦半个世纪后,我历尽沧桑,风尘仆仆还乡。像武陵人重访桃花源,我去探望那座老剧场。是它,就是它。它还屹立在那里。外形虽苍老——这是不可避免的,但功能完好,不时还有演出。我大喜过望,向陪同的朋友提出想看一场淮戏的请求。朋友积极安排,钱嘛,自然不用我掏。我掏的是热泪——没有人知道,此刻,我又变回了那个从门缝里看戏的小男孩。

    (有删改)

    【乙】

    旧戏台

    胡容尔

    ①那一年,我十岁,随外婆搭车来城里。外婆进城,不为别的,只为看戏。我们来时,台上演着的是《玉堂春》,密匝匝的锣鼓点儿,正一阵阵响得紧。扮演苏三的美娇娘,穿着一身青色的罗裙,挥舞着长长的水袖,步步生莲,咿咿呀呀、幽幽咽咽地唱着、诉着,只觉耳畔有流莺啼转、泉水叮咚,无比的曼妙动听。再看那张粉白里透着嫣红的俏脸上,一双细长的丹凤俊眼,左顾右盼,波光流转,好似于人山人海中呼啦啦浮出了一座春天的花园,桃花红、杏花粉、梨花白,令人眼花缭乱,真有说不出的风流缱绻。

    其实,台下,又何尝不是戏台呢?只不过,观众成了演员。你且看去,台上的艺人演得热闹,台下的众人也看得热闹。有时,台下的剧本,比台上还出彩。

    ③我也曾偷偷地溜到后台,看旦角们弄妆,听琴师们调弦。没人顾得上理会一个小女孩的好奇心。不消说,戏外的她们,正在为演绎别人的故事做铺垫。管弦吱呀,丝竹悠扬,嘈嘈切切,一场场好戏即将开场。

    ④只是不知,台下的她们,又有着怎样的人生,是否能游刃有余地穿梭于戏里戏外。从繁华到落寞,旧戏台昭示着人世间的沧桑和变迁。这座方寸之间的露天戏台,已远远滞后于人们挑剔的审美理念。今人的眼睛,早被现代化流光溢彩的剧场所诱惑。说到底,终究是我们辜负了眼前的戏台。

    (有删改)

    (1)、请根据文意,梳理并补全下表内容。

    剧名

    《失空斩》

    《秦香莲》

    《(1)

    剧种

    (2)

    淮剧

    京剧

    看戏地点

    剧场

    剧场

    村里庙会

    心情

    稀里糊涂、玄妙、神秘

    (3)

    喜悦、感慨

    (2)、[甲]文第⑤⑥段写得极为精妙。请你品析。
    (3)、你如何理解【乙】文中“其实,台下,又何尝不是戏台呢”这句话。
    (4)、结合【甲】【乙】两文和【链接材料】,探究三位作者为何会如此难忘看戏的经历。

    【链接材料】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鲁迅《社戏》

上一页 330 331 332 333 33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