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随着《哪吒2》的热播,“豹皮囊内安天下,红锦绫中福世民”的哪吒,再次走进了无数读者的心中。他的个性化经典名言更是响彻寰宇,震颤人心,如:
①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
②以前我一直在躲,在藏,直到无路可走,我才明白该如何面对这个世界。
这样的话语,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以“路”为关键词,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
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主立意,自定文体;
②要有真情实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③不得泄露真实的人名、校名等个人信息。
-
2、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烟火气里有花香(有改动)
余同友
①夜读汪曾祺先生的散文,读到他写的一段画马铃薯花的文章,忍俊不禁。汪老当年在张家口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时,所里曾给他一个任务,去一个下属的马铃薯研究站画一套马铃薯图谱。他二话没说,买了点纸笔颜料就去了。“这里集中了全国的马铃薯品种,分畦种植。正是开花的季节,真是洋洋大观。”汪老每天一早起来,就到马铃薯地里掐一把花、几枝叶子,回到屋里,插在玻璃杯里,对着它画。平常的马铃薯花,可能还从来没有哪一位画家专门画过,可在汪老眼里,它们色彩丰富,不同种类的花与叶都有细微差别,他画得非常用心,也很享受作画时的状态。为此,他曾写过一首长诗,记述彼时的生活,寄给一个老同学,其中有两句:“坐对一丛花,眸子炯如虎”。那份投入和痴迷,那份淡定和从容,真是可爱得很!
②人们爱花,一般视赏花为雅事,但汪老的这马铃薯花,却因马铃薯的蔬菜身份,多了一种烟火气里的可爱。由此及彼,放下马铃薯花,脑海里突然盛开了许许多多关于花的见闻、轶事。猛地发现,国人是太爱花了,而且这份爱已深深融入了柴米油盐的生活百味。
③我早年住在一幢破旧的筒子楼里,简陋的楼道却让邻居章姐硬是养出一道赏心悦目的花的长廊。她每天用沤过的淘米水浇花,有细碎的太阳花、泼辣的月季花、喷香的栀子花。更让人叫绝的,是冬天里,她竟然养了几棵“仿水仙”——将大白萝卜上方挖个孔,把发芽的大蒜塞进孔里,水分充足的萝卜为大蒜提供养分,那大蒜抽条长叶,宛如水仙亭亭玉立,美极了。我想起《浮生六记》里的芸娘用小纱囊装茶,放入初开的荷花花心熏制,这和章姐萝卜里种“仿水仙”有异曲同工之妙。原来人们与花草在市井生活中的相处之道,早就在岁月里酿成了诗。
④在我们的心目中,花不必求贵,不必求珍稀,它们是我们的亲密邻居。诗人陶渊明曾在长江边的小县彭泽任县令,附近有一个东流镇,那里的地形气候宜于野生黄白菊花的生长。每逢金秋时节,黄白菊应时开放,空气中也氤氲着浓郁的菊香。陶渊明一到东流,见了这野景野花,喜不自胜,在城南选了一处赏菊之地,时常前来把酒赋诗、借菊咏怀。因了陶公,东流小镇被称为“菊乡”。其实,他所爱之菊,也并非什么珍贵稀有的品种,只是农家篱畔最常见的黄白野菊。如今的菊乡人依然爱着那朴素的菊花,现在镇上的人几乎家家种菊,房前屋后墙头檐下全是菊花。居民们还在每年的重阳节自发地举办菊花文化节,搬出自家的菊花到广场上相互秀一秀、比一比。我家小区附近,有一位老人骑着三轮车收购废品。他的三轮车车沿上,也摆放着一盆菊花。他告诉我说,这是他从垃圾站捡回来的,养得可好呢。他说这话时,完全没有半点嫌弃这花“出身”的意思,反而满面自豪,我猜他是自豪于自己能从垃圾堆里寻得这“蒙尘明珠”的美。老人应该不会写诗,但他看待这盆菊花的态度里,有着质朴的诗意。滋养性灵的从来不是名花异草,而是那份永存于心的温柔心意。
⑤“人是解语花,花是解语人”。花开花落,总是牵动着我们的神经。刮风下雨,午夜梦回,“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我们像关心家人一样关心着花。而我们欣赏花,很多时候是欣赏一种精神。“高名压尽离骚卷,不入离骚更自高” , 这是对幽谷中清雅兰花的赞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这是对池塘里高洁荷花的赞叹;“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 这是对顽强、自信苔花的赞赏; A 。国人举凡家中养花者,无论学识高低,都能多多少少讲出这些花各自的文化掌故。花还是那株花,但有了精神和情感的投射,月已非月,花亦非花,这应该是属于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趣味吧。
⑥那飘荡在烟火气里的花香,连着墨香、连着文脉,连接着日常与诗意。夜渐深,穿行在这些书本上与记忆里的花丛中,心里突然有了冲动,便在微信群里招呼一声:“听说徽州卖花渔村的梅花开得正盛,周末相约去踏春寻梅可好?”不到一分钟,平素较为冷清的群里,竟然霎时热闹起来,一个个竖起大拇指积极响应,有几位还纷纷给我献花,多得我一时都“抱”不过来了。
(1)、第②段写到“国人太爱花了,而且这份爱已深深融入了柴米油盐的生活百味。”文章写了“国人”哪些爱花雅事?请根据下面提示,加以梳理概括。第①段:以①开篇,因马铃薯的蔬菜身份,突出其“烟火气里有花香”。
第②段:承上启下,引出下文② , 突出其“融入柴米油盐的生活百味”。
第③段:写章姐和芸娘的“诗意花草”,回忆自然,联想自如,拓宽了文域。
第④段:写“国人与菊”:③、“菊乡”菊文化传承、收废品老人的“菊花诗意”。
第⑤段:有感而发,议论抒情:中国人能够赋予花④。
第⑥段:以⑤结尾,情感陡升,戛然而止,而余味无穷。
(2)、下面对选文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选文以“烟火气里的花香”为标题,立意新颖,耐人寻味,便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选文由汪曾祺起笔,又写到“国人”,浮想联翩,材料杂多,致使文章形散而神不聚。 C、文章借花写人,写“烟火气”,写其中蕴含着的国人的生活、精神、性情和诗意。 D、文章记述“爱花雅事”,随笔引出一些花的诗句,典雅凝练,增强了文章感染力。(3)、选文在记述国人爱花雅事的过程中,适时插入精当的抒情或议论,这些闪光的句子,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请从第③段、第④段画线句子中,任选其一,简析其表达之妙。(4)、文末作者邀请好友“踏春寻梅”,虽应者云集,可“梅花”高洁脱俗,远离凡人“烟火气”,周末去者估计了了。请仿照第⑤段画线句子,在A处帮作者续写一句话,凸显“梅花”品格,发至微信群,以激发好友周末赏梅的兴致。 -
3、阅读下面两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
①《哪吒2》的火爆不仅是一个文艺事件,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成功范例。
②手持乾坤圈、身披混天绫、脚踩风火轮……哪吒可谓中国神话体系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中国文化是动画电影创作的巨大宝藏。传统文化故事能传承这么久,一定有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哪吒”系列电影导演饺子说,“我们把它的价值提炼出来,再结合当下的时代精神,重新创作出一个大家真正相信的故事。”
③在1979年动画片《哪吒闹海》中,哪吒是正义勇敢的化身。《哪吒2》在延续哪吒斗争精神的基础上大胆改编,引入了年轻一代成长的主题,从前作的“我命由我不由天”,到本作的“因为我们都太年轻,不知天高地厚”,不仅道出了当下年轻人希冀张扬个性、反对刻板规训的心声,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流淌在中国人血液里的那股勇敢无畏的精神力量。
④“可怜天下父母心”。《哪吒2》中对于三组家庭的刻画,同样为影片注入了丰沛的情感。殷夫人最后的拥抱、敖光的自责、申正道对于家人的保护……影片延续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的传统,与时代的情感、价值汇合,引发多个年龄段观众的强烈情感共鸣。
⑤处处可见的传统文化元素,也成为“哪吒”系列电影的点睛之笔。在《哪吒2》开篇的配乐中,埙、笛、箫、古筝等民族乐器悉数登场。随着高亢的唢呐声被一起释放,一下子将观众拉入情境,也将情绪推向高点。两个令人忍俊不禁的“结界兽”,则脱胎于三星堆青铜人像和金面具,与同样操着四川口音的太乙真人形成了有趣的呼应。
⑥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现代意识的活力,让“哪吒”系列电影有了冲破票房上限的千钧之力。曾经,《封神演义》中“豹皮囊内安天下,红锦绫中福世民”的哪吒走进了无数读者的心中。如今,这个“扭转乾坤”的哪吒正在不断突破想象力的边界,开天辟地、直上青云。
(人民网《<哪吒之魔童闹海>:百亿是怎样炼成的》)
(二)
①哪吒是哪里人?一些地方为了促进当地文旅产业的发展,坐实哪吒“老家”的位置,考据地名、引用古籍甚至续写传说,想方设法为哪吒“落户”。
②哪吒本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何来“户籍”一说?《封神演义》等古典小说,虽对哪吒的出生地和事迹有所描述,但也属于文学作品的艺术加工,并非真实历史。严格意义上说,哪吒并没有确切的“故里”。
③争抢“哪吒故里”,难免会因为缺乏确凿证据而陷入“口水战”。应当看到,“哪吒故里”再次成为热议话题,归功于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上映。这部电影的成功,不是靠蹭热度、抢IP,而是源自制作团队扎扎实实、倾尽心力的打造。他们精心打磨剧本、匠心制作动画,耗时5年。他们用1900多个特效镜头、1万多个特效元素让哪吒这个神话人物活灵活现地跳到人们眼前。影片还将传统文化元素巧妙融合到剧情画面和角色中,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这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创新方式,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观影体验,也为文化产业发展开辟了新路径、带来了新启示。
④一味跟风只能蹭一时热度,潜心打磨才有长远未来。与其抢着给哪吒“上户口”,不如借助电影东风,结合本地特色,好好打磨独有文化元素。电影中空灵的侗族大歌、深沉的蒙古族呼麦、三星堆的青铜人像等,无不是相关地域的特色名片,是值得挖掘的宝贵资源。近段时间,有的地方推介东海龙宫主题灯会,有的地方力推藕粉等农产品,掀起了一股股消费热潮。这也说明,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拥有多少资源,而在于能否创造出独一无二、富有生命力的产品。
(《人民日报》 《 》 )
(1)、给材料(二)补写一个小标题。(2)、材料(一)第⑥段写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现代意识的活力,让‘哪吒’系列电影有了冲破票房上限的千钧之力。”你认为成就“哪吒”系列的“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意识与科技”分别有哪些?综合两个材料,整理你的初读收获。传统文化元素
现代意识与科技
(3)、下列分析和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材料(一)突出《哪吒2》的火爆成功,主要在于它的创意改编:从传统文化故事中提炼它的价值,再注入当下的时代精神。 B、材料(一)强调《哪吒2》受当下年轻人的喜欢,是“因为我们都太年轻,不知天高地厚”,道出了他们希冀张扬个性的心声。 C、材料(二)中“耗时5年”“1900多个特效镜头”“1万多个特效元素”,通过列举数字表现了创作团队的用心、精心和匠心。 D、材料(二)的核心观点是:哪吒作为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本身谈不上有确切的故里,争抢“哪吒故里”而陷入“口水战”让人可笑。(4)、现在,各地都重视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文旅产业发展。仿照材料(二)第④段“文化产业”示例,结合本地特色和文化元素,为家乡文旅产业,提出两条建议。 -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举进士,调西京推官。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① , 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② , 司谏高若讷③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④贬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仲淹使陕西⑤ , 辟掌书记⑥ , 修笑而辞曰:“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久之,复校勘,进集贤校理。庆历三年,知谏院。时仁宗更用大臣,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皆在位,增谏官员,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每进见,劝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
(节选自《欧阳修传》)
【注】①迭相师友:互为师友。迭相,轮番、相继。②在廷多论救:在朝中任官的许多人都替范仲淹说话。③司谏:官名,掌讽谕规谏;高若讷:字敏之,当时任左司谏。④坐:因此。⑤使陕西:做陕西都转运使。⑥辟:征召。掌书记:这里指转运使等属官
(1)、根据方法提示,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原句
解释方法参考
释义
高若讷独以为当黜
联系成语:罢黜百家
①
劝帝延问执政
联系课文: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
②
咨所宜行
联系课文: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出师表》)
③
数为帝分别言之
语境推断
④
(2)、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至以荻画地学书 以头抢地尔(《唐雎不辱使命》) B、母郑,亲诲之学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C、修笑而辞曰 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D、若讷上其书 醉能同其乐(《醉翁亭记》)(3)、翻译下面的句子。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
(4)、请用“/”符号,把画线句子,作二次断句标注。(5)、阅读选文,根据提示,概括欧阳修的事迹或品格。事件
①
②
笑而辞掌书记官职
数为帝分别言之
品格
少年意气,
才学兼备
公道正义,
刚直勇毅
③
④
-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送魏二
【唐】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点明送别的宴席设在江边的楼上,橘柚飘香,环境幽雅,气氛温馨。 B、第二句写风雨入舟,“凉”字感觉真切,流露出对友人的不舍和离别的伤怀。 C、“忆”字推开眼前之景,回忆诗人自己曾经漂泊潇湘之上,登高望月的场景。 D、尾句写梦里“猿声”,更增添了“猿声清冷,余韵不绝”的惆怅意味。(2)、诗中“醉”“凉”“愁”等词,鲜明灵动,字字传神,其中哪一个最凝聚诗人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析你的理解。 -
6、围绕“整本书阅读”,活动组设计了“趣读名著”读书交流会。要求在以下作品中任选其一 , 从人物的角度再拟一个书名,并参照示例,结合作品内容,阐释命名理由。
A.《西游记》·孙悟空 B.《骆驼祥子》·祥子 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
示例:从简·爱的角度,我给《简·爱》拟名为“独立人生”。她在盖茨海德,不盲目顺从,坚持自己的想法;在洛伍德,克服一切困难学习,努力获得独立生活的能力;在桑菲尔德,追求平等的爱情,拒绝依赖婚姻去生活。这个书名,能强调出简·爱在生活、工作和爱情中始终保持个性独立的形象特征。
-
7、“五·四”青年节期间,活动组自发组织了“青春·放歌”师友会,请你积极参与,整理相关古诗文名句。
诗 句 意 义
作 者 及 出 处
青春要锤炼丹心
① , 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青春要相信未来
乘风破浪会有时,②。(李白《行路难》)
青春要珍惜亲情
③ , 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青春要勇攀高峰
会当凌绝顶④。(杜甫《望岳》)
青春要立丈夫志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⑤ , 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青春要担当天下
大道之行也,⑥。(《礼记》)
先天下之忧而忧,⑦。 (范仲淹《岳阳楼记》)
-
8、参观抗日战史陈列馆,小小主持人撰写开场白时,在语言运用方面遇到了以下困难,请你协同他一起解决。
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7年卢沟桥事变□东北危急□平津危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尽管当时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力量还很弱小,却毅然扛起抗日民族先锋的历史重任,高举团结抗战的伟大旗帜,向全中国发出呐喊:“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中国共产党以无私的爱国情怀、前zhān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从白山黑水到热带丛林,从长城脚下到太行山上……在历经苦难的中国大地上,不断汇聚起誓死抗战的滚滚洪流,迸发出不可遏制的磅礴力量。
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孕育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 ① 的爱国情怀, ② 的民族气节, ③ 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 rèn不拔的必胜信念。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前zhān 坚rèn不拔 不可遏制 磅礴
(2)、选段□内,标点符号运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 , B、、 、 ; 。 C、、 …… ! ! D、, …… , ,(3)、选段画横线的①②③处,依次选用短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②视死如归、宁死不屈 ③不畏强暴、血战到底 B、①视死如归、宁死不屈 ②不畏强暴、血战到底 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②不畏强暴、血战到底 ③视死如归、宁死不屈 D、①不畏强暴、血战到底 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③视死如归、宁死不屈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史铁生面对开得泼泼洒洒的菊花,想起了母亲慈善的容颜和鼓励的话语;鲁迅描写高大的皂荚树与紫红的桑葚,忆起了童年在百草园的欢乐时光;宗璞凝视着如瀑布般倾泻的紫藤萝,听见了生命在绝境中拔节生长的轰鸣;茅盾注视着傲然挺立的白杨树,读懂了黄土高原上坚强不屈的信念……这些生长在大地上的生命,也在书香文字的沃土中扎根,化作滋养我们精神的力量。
请你选择一种植物,把题目“生长在心里的_____________”补充完整,叙写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感受。
要求:①将拟好的题目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④不少于600字。
-
10、班级正在开展“一草一木总关情”名著主题阅读活动,请你一同参与并完成以下题目。(1)、小语发现初中的名著中有许多涉及到草木情节,请你根据提示完善表格内容。
作者
名著
相关情节
批注
吴承恩
《西游记》
他的真身出一个神,纵云头跳将起去,径到人参园里,掣金箍棒往树上乒乓一下,又使个推山移岭的神力,把树一推推倒。可怜叶落,开根出土,道人断绝草还丹!那大圣推倒树,却在枝儿上寻果子,那里得有半个?
唐僧一行人途经①(填地名),悟空与八戒、沙僧偷吃人参果,被孙悟空发现后争执之下,暗中将人参果推倒。
②
《水浒传》
智深相了一相,走到树前,把直裰脱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缴着,却把左手拔住上截,把腰只一趁,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众泼皮见了,一齐拜倒在地,只叫:“师父非是凡人,正是真罗汉!身体无千万斤气力,如何拔得起!”
鲁智深与众泼皮饮酒,因嫌弃柳树上聒噪,直将柳树倒拔而起,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生动至极。
吴敬梓
③《》
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苞子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④(填人名)看了一回,心里想道:“天下那有个学不会的事?我何不自画他几枝?”……初时画得不好,画到三个月之后,那荷花精神颜色无一不像,只多着一张纸,就像是湖里长的;又像才从湖里摘下来贴在纸上的。
观荷悟画,勤学苦练终得神韵,可见其天资聪颖、执着求艺。
(2)、草木是许多文学作品的常用元素,对名著中的情节设计、人物塑造、主题表达往往有重要作用。请结合以上选段所涉及的《西游记》《儒林外史》两部名著内容,选择一个角度,揣摩分析它们的作用。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①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②。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节选自《孟子》)
【注释】①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②餍(yàn):饱,满足。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屋舍俨然(《桃花源记》)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斯是陋室(《陋室铭》) C、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D、千乘之国 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2)、下面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开篇运用比喻论证,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 B、【甲】文孟子认为,圣贤因能做到“舍生取义”而具备本心,普通人是没有本心的。 C、【乙】文中梁惠王在会见孟子的时候提出何以有利于国的疑问,可见其心忧国家。 D、【乙】文中孟子的举例由士庶人至大夫,再至大王,层层推进,注重推理,逻辑严密。(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2)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4)、《孟子》读来气势充沛,说理雄辩有理。请结合【甲】文第二段中的语段内容,从句式运用的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5)、两篇文章都谈到了“利”与“义”的关系,两文有何相似之处?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作具体分析。 -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蒹葭
《诗经·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采用重章叠句,每章前两句写景,三、四句点明主题,五至八句写主人公追寻伊人的情状。 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运用起兴手法,先写蒹葭茂盛,露水凝结成霜,营造凄清惆怅的氛围。 C、此诗极具含蓄美,未直接诉说主人公的思念,但其思念却绵远悠长,“伊人”身影却无处不在。 D、此诗叙事线索明晰,画面清晰可见,表达主人公对伊人的无限情意,全诗充满了惆怅和伤感。(2)、王国维先生盛赞:“《蒹葭》最得风人深致。”《蒹葭》文字简约,但却展现了深远的诗意。结合具体诗句说说诗人如何渲染主人公追寻伊人过程的艰难,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精神品质。 -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又到椿芽飘香时
毕传高
①我的老家在鄂东一个名叫“乌沙畈”的小山村。记忆中,老家的云雾总是带着三分药香。四月的风掠过青砖黛瓦,将山坳里新发的椿芽香揉碎了撒向人间。
②老家的春天是从石缝里钻出来的。新修的水泥路刚被夜雨洗得发亮,山上的野樱还未谢尽,榨林塝的竹林里早已冒出星星点点的笋尖。这时候,若往小镇的早集上走一走,定能遇见头戴蓝布巾的阿婆,竹篮里码着扎成小把的香椿芽。叶片上沾着露水,茎秆掐断处凝着琥珀色的汁,空气里浮动的香气,裹挟着泥土与晨雾的湿润,直往人肺腑里钻。
③“椿树打头不作梁,四月芽尖赛参汤。”祖父在世时常念叨这句老话。故乡人家多在檐前屋后栽种香椿,倒不图它成材,单为这年年岁岁守时的馈赠。我总记得屋前那株,树干虬曲如卧龙,树皮皴裂似百岁老人的手。惊蛰过后,枝丫间便缀满玛瑙般的芽苞,待到清明雨落,嫩叶舒展如孔雀翎羽,在炊烟里轻轻摇曳。
④采椿芽是门讲究活儿。父亲会选在露水将散未散的清晨,扛着带钩的竹竿往山上去。香椿多长在老宅旁、竹篱边、山林里、梯田坎上,越是贫瘠处越生得精神。父亲教我们姐弟看叶尖颜色:紫红者味醇,碧绿者气清。采时不可贪心,每枝只取顶芽两三片,留得母树续生机。我们拎着篾篮跟在后面,看父亲用竹竿轻巧一钩,嫩芽便簌簌落进篾篮里。
⑤最妙的还是母亲灶台上的戏法。青石垒的土灶烧着松针,铁锅热得泛青时,菜籽油“滋啦”一声跳起舞来。焯过山泉水的香椿切得细碎,拌上自家老母鸡下的蛋,金玉相融倒入锅中。霎时间香气撞开雕花木窗,漫过晾着草药的竹匾,惊醒了梁上打盹儿的花猫。这味道不同于城里的香精调料,倒像把整个春天的山野之气都收在碗里——初尝微苦,细品回甘,末了舌尖还留着草木的清气。
⑥椿芽炒蛋刚出锅,总要先给隔壁老人送一碗。他常说我家的香椿是沾了医圣的灵气——李时珍当年在泗流山采药,曾在我家歇脚饮茶,临走时将药篓里几粒椿实遗落院中。这话我原是不信的,直到某日在《本草纲目》翻见“椿樗”篇:“香者名椿,臭者名樗……椿木实而叶香可啖”,心中不觉一怔,对香椿的爱便又多了几分。
⑦山里的春天总伴着交换与分享。四一奶端来腌得透亮的香椿酱,敦六叔送来新挖的野竹笋,母亲则用晒干的香椿芽包了艾草青团回赠。最难忘那年春旱,香椿发得稀落,母亲把攒了半月的芽尖全给了坐月子的菊芬嫂。母亲说草木知仁义,人更要懂情分。夜里我们姐弟仨就着腌萝卜喝粥,却觉得比往日更有滋味。
⑧那年椿芽季,我告别了生我养我的大山,调到了县城。临行前,母亲往车里塞了一包连夜焙制的香椿茶,叶片蜷曲如碧螺,热水一冲便舒展成振翅的绿蝶。这些年东奔西走,尝过湖南的腌腊肉,吃过重庆的辣子鸡,却总在春雨绵绵的夜,想起老屋瓦檐滴落的椿芽香。小城也能买到香椿,但城里的香椿用保鲜膜裹着,躺在冷气充足的货架上,终究少了山野的魂魄。
⑨前日收到老家带来的包裹。粗布包着的玻璃瓶里,紫红的香椿芽浸在琥珀色的茶油中,底下沉着几粒青花椒。按母亲所嘱,取一勺拌在刚出锅的挂面里,倏然又见老屋炊烟袅袅。窗外的霓虹映着玻璃上的雨痕,竟幻化成老家山涧的飞瀑流泉。
⑩又一次梦回乌沙畈,怀念家乡的椿芽。门前那株香椿愈发苍劲,枝干上系满红布条——都是求医问药的外乡人挂的。原来老树竟成了乡亲们口中的“药王椿”,说是用它的芽尖煎水可治咳喘。醒来翻看手机,家人群里正热闹:姐姐在晒新采的椿芽,母亲站在老树下手搭树干,笑容比枝头的春阳还暖。
⑪又到椿芽飘香时。我披衣起身,听见远山的香椿正在抽芽,那声音轻得像母亲年轻时哼的采茶调。
(选自《光明日报》2025年04月05日05版,有删改)
(1)、文章以香椿为线索,请根据文章内容,将思维导图补充完整。①
烹制椿芽
②
收到椿芽
③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③段画波浪线句子。惊蛰过后,枝丫间便缀满玛瑙般的芽苞,待到清明雨落,嫩叶舒展如孔雀翎羽,在炊烟里轻轻摇曳。
(3)、本文意蕴丰富,围绕着椿芽,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多种感悟,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4)、文章以“又到椿芽飘香时”为题,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 -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荷花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是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根据用途,荷花分为花莲、藕莲和子莲三大类型,其中花莲以观赏为主,子莲和藕莲以食用和药用为主。子莲和藕莲是上好的食材。莲藕可用来凉拌,可煲汤;莲子可入粥,可做蜜饯果品。荷花、荷叶、莲蓬、莲子等含有丰富的药用成分,具有止血生肌、清热解毒、安心提神等功效。400多年前,中药医典《本草纲目》就指出,荷花的叶子、莲子、莲须、莲梗、藕节等均可入药。
②荷花在旅游景区中发挥多重价值。作为夏季核心观赏花卉,打造“接天莲叶无穷碧”的震撼景观。目前,我国已形成“荷花+旅游”的成熟产业模式,各地通过举办荷花节、建设荷花主题公园等方式,将荷花观赏与文化体验、农业观光深度融合。这种“以荷促旅,以旅兴农”的发展路径,既满足了游客亲近自然的需求,又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彰显了荷花在新时代的旅游价值。
③作为跨越亿万年的“活化石”,荷花从《诗经》“彼泽之陂,有蒲与荷”的先民歌谣里就已种下文化基因。当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写下“出淤泥而不染”时,笔尖流淌的不仅是对植物的赞美,更是为士大夫阶层树立的人格标杆。文人墨客笔下佳作频现,留下诸多关于荷花的优美诗文。
(选自《科普中国》,有删改)
【材料二】
①建筑中,荷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具有和睦、和谐、和美等含义,因“荷”与“和”谐音,又体现出和能生财、和能致祥、和能聚力的愿望,所以荷花的图案在传统建筑中频频出现。
②在园林建筑中,如能开一处荷塘,那就增添了一处美景,给人们送来一片清凉雅韵。在北京颐和园和什刹海湖边的白玉栏杆上,柱头的装饰就是荷的图案,其建筑与环境相得益彰,清静高雅。荷承载着很多美好和向往,在传统建筑中,一些院落的山墙和照壁上常镶有荷花砖雕,高挺的明柱下方有石头刻制的荷花柱础,有的人家在门墩、门脑上刻有荷花,还有的将荷花雕于空中的垂花柱上,显得美轮美奂。
③在现代建筑中,将荷的形象运用得更是淋漓尽致,堪称大手笔。浙江杭州奥体中心有两座酷似荷花的建筑,一座是主体育场“荷花碗”,外形似莲,造型动感飘逸,由28片大花瓣和27片小花瓣组成。“荷花碗”整个外边缘南北向长333米,东西向长285米,建筑总面积22.9万平方米。另一座是游泳馆“小荷花”,由24个单元花瓣组成,形成一定的韵律和节奏。顶端的8片“花瓣”可以根据天气情况进行开合,这在全世界都属于首创。
(选自《文化艺术报》,有删改)
【材料三】
①荷花是贵港的市花。贵港素以“荷城”之称而闻名遐迩。罗泊湾汉墓出土的炭化莲子、莲花瓣纹铜镜,以及荷花造型的历代瓦当、红砖,是贵港两千多年积淀深厚的荷文化史的见证者。
②在贵港的新老八景中,有莲塘夜雨、东湖荷燕。贵港东湖的荷塘、“荷美覃塘·湖美四季”的千亩藕田,都尽显大自然的生态之美。无论是考古还是地理,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贵港这座城市,都与荷花、荷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贵港荷花满城,盛产莲藕,吃莲藕粉由此成为一种饮食习俗。清光绪《贵县志》写道:“附城池塘皆植白莲,或植建莲。藕四时不绝,冬季者佳。藕粉惟附城各塘产性最清润。”现在,随着先进的现代化流水生产线的引入,贵港的藕粉产业已是今非昔比,获得了长足发展。总而言之,就是技术更精细,营养更丰富,口感更宜人,包装更时尚。尤其是以贵港特有的红莲藕制作的藕粉,粉质细腻,色泽晶莹,口感绵糯,余味悠长,已成为深受大众喜爱的健康食品和馈赠佳选。
(摘自贵港新闻网,有删改)
(1)、对以上三则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荷花的药用价值最早被收录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荷叶、莲子、莲须、莲梗、藕节等均可入药。 B、荷花具有和睦、和谐以及和能生财、和能致祥等美好寓意,所以荷花的图案在传统建筑中频频出现。 C、材料二第③段运用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介绍了杭州奥体中心“荷花碗”的构造和设计特色。 D、材料三指出贵港的藕粉产业通过现代化生产线提升品质,其红莲藕制作的藕粉因粉质细腻而广受欢迎。(2)、结合材料三,简要说明荷花被广西贵港市定位为市花的原因。(3)、结合三则材料,谈谈如何更好地宣传和推广荷文化。 -
15、活动期间,小语和小文就“新时代书房的重要性”展开讨论,请你补全对话。
小西:书房在现在的数字时代已经没有那么重要,显得过时了。现在一部手机或者平板就能获取海量知识,固定的书房阅读空间占地面积大,读书也不用到书房里去了。因此,我们的学习应当跟上数字时代,与时俱进。
小西:有效的阅读学习方式可不止一种。我认为在新的时代中,书房(1)。因为(2);(3)。所以,传统书房与数字阅读各有所长。由此,在学习中我们应(4)。
-
16、请根据语境填写古诗文原句和文化常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悟言一室,因诗文所托,君子品格始终是文人墨客追求的精神境界。先秦经典《论语》教导我们“① , 不亦君子乎”,彰显了君子面对误解时的豁达胸襟;东汉的刘桢在《赠从弟(其二)》中以“②?松柏有本性”道出了君子坚贞不屈的品格,为后世树立了典范;盛唐时期,诗人③在《行路难》中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抒发了君子不改其志的豪迈情怀;中唐诗人李贺则在《雁门太守行》中以“④ , ⑤”展现了君子舍身报国的忠勇;宋代,苏轼在《定风波》中吟诵:“莫听穿林打叶声,⑥”,道出了君子的从容气度与旷达胸襟。这些千古名句共同勾勒出中国文人的君子风范,为后世树立了永恒的精神标杆。
-
17、小语假期参观了鲁迅故居的三味书屋,被这间充满文化气息的书屋深深吸引。请你根据资料卡的信息,帮他向同学们介绍三味书屋。要求:说明顺序合理,信息完整,条理清晰。
资料卡:1.这是鲁迅少年时代读书的私塾。
2.正厅中央悬挂“三味书屋”匾额,下方为塾师寿镜吾先生的座位。
3.书屋两侧摆放着学生的课桌,鲁迅的座位在东北角,桌角刻有“早”字。
4.书屋后有小园,栽有腊梅、桂花等植物,环境清幽,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5.书屋为砖木结构,坐东朝西,分为正厅与侧室两部分。
-
18、小语将搜集到的书斋名进行表格归类梳理,请你根据积累,将表格中的信息补充完整。
书斋命名
以藏书特色命名
范钦:“天一阁”——取“天一生水”防火之意
陆心源:皕宋楼——藏两百部宋版书之意
以志向抱负命名
①(填人名):“六一斋”——向往读书、鉴赏、碑铭、弹琴、弈棋、饮酒生活
梁启超:“饮冰室”——出自《庄子》“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喻忧国忧民
以优秀诗文命名
黄遵宪:“人境庐”——出自陶渊明《②》“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之意
王禹偁:“无愠斋”——出自《论语》“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之意
-
19、学校举办“赏悟书房雅趣,砥砺君子品行”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①提及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家园,那方寸之间的书房是最为典型的代表。古往今来,在很多读书人的心目中,书房是不可或缺的治学、休闲之所。中国文人的骨子里,有着根深蒂固的书斋情结。书房陈设不是千篇一律,而是随主人性情各异,一切以自我喜好为主,追求的是一份___________的恬淡心境。有的书房,少有装饰,从底到顶全是藏书,望之令人肃然起敬。有的书房,主人会别出心裁地点缀些自己喜好的物品,如瓷器摆件、植物花草等,为环境增添点别样的情趣。可以说,书斋之妙,在于通天接地,令人心驰神往;书斋之贵,在于rú( )养性情,给予心灵慰藉,于潜移默化中提升主人的格调品味和情趣雅兴。千百年来,无数读书人在这一方天地中,或埋首典籍,或挥毫泼墨,构筑起中国人特有的精神家园。
②如今,中国传统书房展现出的文化品格已养成了一种生活美学,当代书房设计依然延续着这份文化基因。从拉萨3650米海拔的“云端书屋”正式开放,从零下30摄氏度的大兴安岭地区,到江南水乡的街巷深处……城市书房虽地处一隅,却可容万千气象。这些散落在全国各地的文化空间,既延续着传统书斋的精神内核,又为现代人提供了深入思考、提升自我的场所,成为观察当代中国精神气象的精妙窗口。
(1)、请给文段中的加点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1)潜移默化 (2)rú养
(2)、第①段横线处需要填入一个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以为意 B、信手拈来 C、漫不经心 D、怡然自得(3)、第②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指出病句错因并修改正确。 -
20、按要求作文。
一条你每天都匆匆走过的路,当你慢下脚步,驻足观察,你会重新认识它;一位你每天见面的人,当你用心了解,你会重新认识他(她);一件你习以为常的事情,当你用心思考,你会重新认识它……
请以“重新认识你”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2)不少于600字; (3)文中不得出现考生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或真实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