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传统法律思想的基础上,融合了启蒙思想家们提出的思想主张,制定各自的法律制度。这些法律制度的共性不包括(     )
    A、坚持权力制衡 B、强调保证个人权利 C、强化教会控制 D、确认财产私有制度
  • 2、如表所示为部分典籍中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治国见解。据此可知,当时(     )

    文献

    见解

    《国语·晋语八》

    “威与怀各当其所,则国安矣。君治而国安,欲作乱者谁与”

    《管子·任法》

    “故上令而下应,主行而臣从,此治之道也”

    《韩非子·有度》

    “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

    A、推崇君主实行仁政 B、君权出现强化趋势 C、德治思想备受推崇 D、已实现律令儒家化
  • 3、2014年6月,“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遗产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悬泉置遗址作为其中唯一的驿站遗址入选其中。敦煌悬泉置遗址(驿站)出土的汉简记载,该驿站有官卒徒御37人、传马40匹和传车10多辆。在当时敦煌郡东西300千米的地面上有9座类似的机构。简文中有“郡当西域空道,案厩置九所……”的记录。这些措施(     )
    A、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B、有利于文书行政的标准化 C、有利于保障政令畅通 D、有利于邮传制度全国推广
  • 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奋力开拓”、“争创一流”、“建功立业”、“改革创新”、“创造价值”、“与时俱进”等新词成为了新时期“劳模精神”的象征,代表人物有徐虎、许振超、宋鱼水、姚明等。由此可见,新时期劳模的评选(     )
    A、顺应了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 B、转变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是建国以来劳模精神的延续 D、凸显了人工智能的创新价值
  • 5、如表所示为唐代的部分文教管理机构的情况,▲处对应的机构是(     )

    主管上级

    机构名

    机构职能

    机构来源

    尚书省(属六部)

    礼部

    发布文化教育的政令和制度

    北周始设

    内侍省(属九寺)

    太常寺

    负责具体的祭祀和乐舞

    秦九卿演变而来

    接待宾客和有关丧葬仪制等等

    (五监)

    国子监

    管理各级学校,为最高学府

    汉太学演变而来

    A、护乌桓校尉 B、鸿胪寺 C、四夷馆 D、都司
  • 6、1999年和2004年,“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被写入宪法。2002年,第四次民法典起草工作开始,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民事法律规范体系。由此判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     )
    A、依法治国成就显著 B、公务员制度已正式形成 C、精神文明获新成就 D、公民道德建设逐步推进
  • 7、英美国家的法官拥有较大范围的自主决定权,但是依靠法官内心的公平正义来审判并不可靠,为了避免法官滥用职权和徇私舞弊,并提高工作效率,避免重复劳动。英美法系在制度设计上(     )
    A、继承发展了罗马法 B、注重保护个人权利 C、以遵循先例为原则 D、强调司法独立特点
  • 8、宋代的乡约制度,主要功能是扬善惩恶以及进行道德教化;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康熙九年颁布的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乡约制度的发展(     )
    A、有利于基层统治秩序 B、促使儒家权威得以确立 C、成为幼童的行为规范 D、实现边疆治理逐步规范
  • 9、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中记载(“殴詈(骂)父母者,弃市(在人们集聚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这一规定(     )
    A、缓和尖锐社会矛盾 B、有效保证个人权利 C、注重维护家庭伦理 D、标志中华法系完备
  • 10、近代有位学者曾评价过当时读书人的求学概况:“现在时势,科举既停,上进之阶,唯有出洋留学一途。”据此推测“当时时势”可能(     )
    A、学堂选官制还未正式出台 B、正值维新变法时期 C、留学是进取仕禄途径之一 D、全民普及初等教育
  • 11、19世纪中期以后,英、美等国已完成了工业革命,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迫使政府必须增加管理社会事务的职能,需要增设一些新的社会管理机构和一大批有较高知识水平和技能的管理人员参与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以下不符合“增设一些新的社会管理机构”的史实(     )
    A、职业文官制度的出现为文官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B、英国在1870年最终建立文官制度 C、文官包括选举产生的议员、首相、大臣等政务官 D、二战后,法国、德国、日本等国的文官制度也最终建立起来
  • 12、毛泽东说:“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地主及资产阶级都只占少数,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国事是国家的公事,不是一党一派的私事。因此,共产党员只有对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义务,而无排斥别人、垄断一切的权利。”据此,中共在抗日根据地(     )
    A、开展工农武装割据 B、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C、实行国防三线建设 D、确立政治协商制度
  • 13、1832年,英国进行第一次议会改革,重新分配议员名额并修改选民资格,中等阶级大体获得选举权。但改革后的议会下院中,土地贵族仍旧居于垄断地位。马克思谓之以“恐怕还从没有一个这样强大的、看来似乎成功的人民运动得到这样微不足道的表面的结果”。由此可见,英国(     )
    A、仍保留等级君主制 B、议会改革成效显著 C、民主化进程之艰难 D、议会权力有所加强
  • 14、15-16世纪西欧普遍进入封建主义解体、资本主义产生时期,在复杂的社会矛盾中,以分裂割据为特征的中世纪等级君主制开始被近代早期以民族国家形式为基础的君主专制所代替。它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代表着秩序和统一的新的进步因素。这种历史进步性就在于它(     )

    ①促进封君封臣制度走向瓦解   ②影响后世西欧社会政治走向

    ③促进了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   ④推动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 15、汉代地方行政制度沿袭秦朝的郡、县二级制,但也有创新。如表是西汉时期州刺史权力核心内容的嬗变过程。据此可知当时州刺史(     )

    皇帝

    州刺史权力核心内容

    汉武帝

    “限制地方大族兼并土地”

    汉昭帝、宣帝

    增加“镇诸侯的谋反、民众反抗”

    汉平帝

    增加“安置流民、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参与某些中央决策”

    A、成为全国军政中枢机构 B、彻底解决了诸侯国问题 C、加强了地方的行政权力 D、作为监察区职权的变化
  • 16、《尚书·洪范》中箕子对周武王言,如对政事有疑问,在询问卿士和卜筮的同时,还要“谋及庶人”。这表明当时(     )
    A、权贵阶层毫无实权 B、国家决策体现民主 C、天下共主局面形成 D、国人可以影响朝政
  • 17、法律是国家的统治工具,对社会治理有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决狱又称“经义折狱”或“引经决狱”,是遇疑难案件依据从《春秋》等儒家经典中抽象出的法律原则进行决断的审判方式和制度。在汉武帝“尊崇儒术”的背景下,由中央司法机关廷尉处理疑难案件时率先采用并逐步盛行并制度化。春秋决狱作为一种审判方式和制度得以产生和长期存在,是因为它能妥善处理司法中的疑难案件,能对中国古代法律的漏洞和偏颇起到补阙和纠偏的作用,它既是中国古代的司法衡平机制,又是法律缺陷的修补机制。

    ——摘编自吕志兴《春秋决狱与中国古代法制的真实关系》

    材料二   英美法系最早可追溯到由原始习惯或判例组成的日耳曼法,它认为,法则只能靠经验去摸索,人们不可能达到一种完善的理性。受洛克和孟德斯鸠思想的影响,它认为政府只是不同社会利益群体的协调人,故政府应该接受法治。面对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它着重于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却忽视了对社会公道、永久和平、世界主义的博爱等这些宏伟理想的追求。

    ——摘编自胡娟《西方大学两大治理模式及其法治理念和思想传统》

    材料三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鲜明特点。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实行“春秋决狱”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美法系的主要特征并说明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鲜明特点。概括中共十八大以来(2012年至2017年),我国在“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方面取得的成就。
  • 18、民族国家是世界体系的基本单元,也是国际关系的基本主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长期的大一统历史中,元朝是由北方游牧民族在中原建立的第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大一统中央集权王朝,而且把大一统国家治理模式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峰。元朝基本上实现了对西藏、西域、云南和岭北等边疆地区的直接管辖,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统一多民族国家政策。这是以往中原王朝难以企及的政治成就,也是元朝历史不同于前代的特殊性。

    ——乌云高娃《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治理及启示》

    材料二   鉴于新疆、西藏两地“道路僻远,人士多畏之”,康有为提出:“吾欲以四川合于西藏,谓之川藏部;甘肃合于新疆,谓之陇回部。然后本部大臣乃得以陇、蜀之人才佐回、藏之政事,其亦不可已乎?”他又说“昔《禹贡》分别五服,极有旨意,后世不知此义矣。今分国为二服,凡东、西、南、北、中五部曰甸服,辽、蒙、回、藏四部曰卫服。甸服专用中央集权之法,卫服专用分设政府之法,云南僻远而界英、法,属多土司,可略采卫服之制。”在中央民部也可作相应调整,“九部大臣皆当列于政府,若虑人数太多,则或以二相,一管内五部,一管外四部,如古二伯之制,亦理之宜也。”

    ——改编自康有为《官制议》(1903年)

    材料三   建立绝对君主制和民族国家的努力是一场伟大而复杂的斗争,它面临着很多敌人:开始的时候,敌人主要是罗马教廷和贵族割据势力;但随着一些民族国家的出现,不免就会发生某些民族国家本身成为其他民族争取自由的斗争对象的情况。17—18世纪是各绝对王权国家之间战争最频繁的年代。在所有这些战争中,最为重要的是三十年战争(1618—1648),因为这场战争以其特殊的惨烈性,激发了有关自然法问题的一些创造性思考,这种思考产生了一套旨在限制国家战争破坏性的现代国际法体系。

    ——改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列举元朝对“西藏、西域、云南”的管辖措施,并说明元朝在疆域管理上所体现的“特殊性”。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的边疆治理思想,并分析上述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结合16—19世纪相关史实,阐述西欧民族国家在形成过程中如何战胜“很多敌人”。从限制战争的角度,指出三十年战争所激发的“创造性思考”。
  • 19、有学者认为,在地方史研究中,“国家”的存在历来是研究者无法回避的核心问题之一、地方社会的历史脉络,蕴含于对国家制度和国家“语言”的深刻理解之中。理解特定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有贡献的做法不是去归纳“特点”,而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揭示社会、经济和人的活动的“机制”上面。多明白一些在历史上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之下,人们从事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最基本的行事方式,特别是要办成事时应该遵循的最基本的规矩,我们对这个社会的内在的运行机制,就会多一分“理解之同情”。这段话旨在(     )
    A、指出历史解释的主观性决定历史发展不具有客观性 B、强调观察、研究地方史,绝对不能离开对国家权力运行机制的整体把握 C、要求治史者最大限度地掌握所能掌握的一切文献资料和非文献资料 D、说明对地区性、特殊性问题的探讨是历史研究的主要方向
  • 20、1946年5月1日《联合画报》上刊载漫画作品《张果老向着民主唱,背着民主跑》。该漫画折射出当时(     )

    A、袁世凯倒行逆施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B、孙中山屡战屡败民主共和求而不得 C、蒋介石独裁专制宪政统治实为闹剧 D、国民党一党专政和平民主希望渺茫
上一页 87 88 89 90 9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