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法兰克福交易会上用拉丁文写作的书籍占比在1650年和1700年分别发生了显著变化(如图)。这一变化直接得益于(     )

    A、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B、民族国家得到发展 C、近代自然科学兴起 D、天主教会腐败加剧
  • 2、有学者认为,汉代是充实华夏,完成“中国”本体的“成”;唐代则是取精用宏、开展性的“大成”。以下塑造唐朝“大成”的史实,与结论匹配恰当的是(     )


    史实

    结论

    A

    文成、金城公主先后入藏

    加强了唐朝对吐蕃的管理

    B

    设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管理边疆

    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

    C

    《大唐开元礼》

    中国古代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

    D

    唐朝与大食国接触

    使包括印刷术在内的中国技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A、A B、B C、C D、D
  • 3、秦律规定有人在路上受到伤害,在出事地百步以内的过路行人如不加援救要受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也有关于“见义勇为”的法律条文。这反映出(     )
    A、古今“见义勇为”只能通过法律的手段来推进 B、自秦开始儒家思想便逐渐融入法典,礼法结合 C、《民法典》对古代中华优秀法律文化有所继承 D、古代的法律和《民法典》具有相同的阶级属性
  • 4、737年,唐朝规定每年诸州贡士人数上州三人,中州二人,下州一人。北方除陇右、河东两道的下州比例较高外,其余各道下州占比均低于20%;而南方除江南东、西两道,其余各道的下州占比均大于50%,黔中、岭南的下州比例达90%以上。由此推知,当时(     )
    A、行政区域划分存在弊端 B、门阀士族退出历史舞台 C、南方经济普遍高于北方 D、科举取士存在地域差异
  • 5、1972年,周恩来在欢迎尼克松访华的宴会上说:“我们希望,通过双方坦率地交换意见,弄清楚彼此之间的分歧,努力寻找共同点,使我们两国的关系能够有一个新的开始。”该讲话说明中国倡导(     )
    A、“一边倒” B、“求同存异” C、“亲诚惠容” D、“真实亲诚”
  • 6、1954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将“迪化”(启迪教化之意)改回了原名“乌鲁木齐”(优美的牧场),同年,废除了“归绥”这个带有民族歧视和封建统治意味的名称,恢复了呼和浩特这一名称。这些改变旨在(     )
    A、助推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B、批判旧统治者的民族压迫政策 C、保护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多样性 D、提升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凝聚力
  • 7、茶马交易,最早出现于唐代,到宋朝成为定制。宋设置了“检举茶监司”这一专门管理茶马交易的机构,通过开放边境互相贸易的形式,实现对少数民族的“羁縻”。据此,宋朝茶马互市(     )
    A、有助于边疆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B、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版图 C、消除了游牧与农耕文明的差异 D、薄来厚往加剧了宋朝财政负担
  • 8、宗教裁判所是13~19世纪负责侦查、审判和裁决天主教会认为是异端的法庭。到1820年,西班牙宗教法庭审判的“异端”有30多万人,10多万人被判处火刑。由此可知,宗教裁判所(     )
    A、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 B、为基督教最终分裂埋下了伏笔 C、是基督教强化思想控制的工具 D、是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下的产物
  • 9、北宋吕大钧兄弟是乡约的创造者,《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使乡约逐渐具有强制力,不遵乡约的百姓要受到处罚。这一变化说明(     )
    A、律例合编新体例由此开创 B、百姓的道德水平大幅下滑 C、宋明理学失去了正统地位 D、君主专制权力加强的需要
  • 10、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把刑法铸在金属器皿上;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共和国颁布了《十二铜表法》,法律条文被刻于12块铜牌之上。这表明(     )
    A、中西方的书写材料具有一致性 B、中西方法制建设在交流中互鉴 C、成文法体现了文明发展的诉求 D、中国比西方更早进入法治社会
  • 11、如表反映的是1871-1939年英国文官人数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可用于说明(     )

    年份

    1871年

    1881年

    1891年

    1901年

    1914年

    1922年

    1939年

    人数

    53874

    50879

    79241

    116413

    280900

    317721

    387400

    A、政务官和事务官的的矛盾更加尖锐 B、文官集团已基本垄断国家政治权力 C、生产力发展助推国家管理职能扩张 D、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增加文官需求量
  • 12、考试选官是历史的进步,又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完善。下列关于考试选官制度说法正确的是(     )
    A、以考试方式选拔官员,是民国时期官员选拔制度的主体 B、北洋政府颁布的《文官考试法草案》允许女子参加文官考试 C、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务员的选任由最高考试机关——铨叙局负责 D、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通过,标志着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
  • 13、史学家赵翼评价古代某位帝王:“生本北俗,五岁即登帝位……其急于迁洛,欲变国俗,而习华风。”下列属于该帝王亲政后的措施的是(     )
    A、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 B、将鲜卑贵族的籍贯一律改为洛阳 C、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D、废除世卿世䘵制,实行什伍连坐
  • 14、以下是某同学进行专题研究时整理的纲要,据此可知,他研究的主题是(     )

    国民大革命时期……农民协会制度

    抗战时期……参议会制度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代表会议制度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

    A、中共领导反帝反封建任务完成 B、人民政治协商制度建立的过程 C、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发展脉络 D、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贯彻落实
  • 15、《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自由的权利的。”据此可知,《宪法大纲》(     )
    A、为国共两党合作抗日提供政治基础 B、一定程度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 C、制定了民主合作的“三三制”原则 D、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
  • 16、美国历史上曾多次出现因国会未通过拨款法案或总统拒绝签署法案而导致政府停摆,影响政府运作、造成经济损失。美国联邦政府“停摆”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三权分立制名存实亡 B、立法权高于行政权 C、南北双方矛盾的加剧 D、分权制衡的原则
  • 17、亚里士多德指出:“(某国)君王们希望城邦长存,因为他们在臣民中享有应有的荣誉,贵族们乐于在长老院中有一席之地,平民则安于监察制,所有人都有入选机会。”他描述的政体应是(     )
    A、西周的分封制 B、雅典的民主政治 C、罗马共和政体 D、斯巴达寡头政治
  • 18、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独特的政治制度和管理模式。如表所列信息,按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勿敢留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取士不问家世

    A、②③①④ B、④②③① C、②③④① D、④③②①
  • 19、《盘庚篇》记载,盘庚在迁都于殷时,人民不同意,盘庚便命令所有人聚集在庭院中,反复晓谕;另周太王迁居于岐时,“属其父老而告之”。此即所谓“询国迁”。这说明商周的政体(     )
    A、依靠内外服制维系 B、蕴含原始民主传统 C、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D、君主权力不断加强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社会运行有其自身规律,即任何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都会产生一系列变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推动中国社会及人民生活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与社会安宁及人类的和平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变革证明,中国共产党以其辉煌的执政业绩和成就,赢得了历史的选择,呼应了人民的期盼,成为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的主心骨。

    ——摘编自柳建辉《中国共产党执政与新中国75年的历史性变革》

    根据材料,结合史实,围绕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上一页 88 89 90 91 9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