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自201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包装食品巨头享氏,一直在通过提供国际口味的调味品来扩大市场。与此同时,品客薯片在俄罗斯提供蟹肉味薯片,在日本则提供酱油拉面味薯片,追求国际品牌与当地实际相结合。据此可知,这些国际品牌( )
    A、积极顺应世界文化多样化的需求 B、力图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要求 C、建立有组织的商品信息网络体系 D、旨在满足不同地区民众需要
  • 2、波兰在1956-1960年实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增长59.6%,农业增产20%。匈牙利在1968-1973年间国民收入年递增率为6%,人民消费水平也以5%-6%的速度提高,人民群众比较满意。这表明,当时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
    A、突破了苏联模式束缚 B、创造了社会主义建设新路径 C、经济改革的成效显著 D、国民经济初步实现协调发展
  • 3、1970年6月,美国总统尼克松指出,家庭援助计划是以四个基本原则为基础的:鼓励工作和训练的强烈动机;公平地对有工作的贫困家庭提供援助;尊重个人的选择与家庭的责任;提高行政效率,以博得纳税人的信任。由此可见,美国政府( )
    A、竭力压制社会运动 B、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加大社会服务开支 D、致力改革社会保障制度
  • 4、20世纪五六十年代,法国总统戴高乐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l968年以后,日本国家经济实力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并逐渐开始追求政治大国地位。可见,当时( )
    A、美国世界霸权地位发生动播 B、西方资本主义阵营逐渐分化 C、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趋势显现 D、两极格局不对称性发生改变
  • 5、1877年,美籍英国人斯坦利完成了从东向四横贯赤道非洲的探险,斯坦利所著的《穿过黑暗大陆》一书成为轰动欧美的畅销书。他有关修建铁路,开发富饶的刚果黄金资源的宣传,引起欧洲王公大臣、富商巨贾的极大关注。这表明,斯坦利的探险活动( )
    A、引发了欧洲殖民者的黑奴贸易 B、刺激了殖民者全面侵略非洲的野心 C、体现了英美勾结准备瓜分非洲 D、践行了殖民者的“有效占领”原则
  • 6、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工人的工资在整个工业生产产生的利润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工人只要在每个工作日劳动很少一部分时间,就足以抵偿这点工资;在余下的大部分时间里,工人都是在无偿地为资本家工作。这一观点( )
    A、推动了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C、揭示了人民对历史发展的作用 D、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剥削的秘密
  • 7、1861年下半年,一份传单在俄国民众中流传,其中有专门针对农民的内容:“你们不会从沙皇那里得到你们所想要的那种自由。你们是地主的农奴,而地主是沙皇的奴才,沙皇是站在地主之上的地主……”。这表明,俄国1861年改革( )
    A、为农奴彻底解放扫除了障碍 B、导致社会危机更加严重 C、没有直接触及沙皇专制制度 D、巩固和强化了中央集权
  • 8、英国及英联邦王国使用的国歌名为《天佑国王》《天佑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时期,曾有记者采访街头的民众:“如果你碰到首相大人,你会怎么办?”他回答:“我会选择离开。”“如果你碰到女王陛下呢?”“那我会走上前去请求合照留念。”这反映了英国( )
    A、内阁制遭到民众反感 B、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C、君主制传统影响深远 D、政治革命具有保守性
  • 9、下图人物思想的共同点是( )

    A、抨击君主制度 B、宣扬近代科学 C、提倡主权在民 D、反对教会禁锢
  • 10、据统计,1500-1650年,西班牙从美洲掠夺的黄金多达180吨,白银多达16000吨。这些金银大量用于购买英国的呢绒制品、法国的红酒、中国的陶瓷与丝绸等物品。据此推知,此举( )
    A、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 B、加快了西欧迈向海洋的步伐 C、推动了西班牙资本原始积累 D、造成了美洲的长期贫困落后
  • 11、生活在尤卡坦半岛上的古代居民利用龙舌兰的特性,取走其内芯,让植株在中间的空洞内分泌汁液,每天都可以收得12升美味汁液。尤长坦半岛上的古代居民还( )
    A、发明了莎草纸 B、建造了金字塔庙宇 C、培育了甜高粱 D、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 12、下图为8世纪中期世界某一帝国疆界示意图。该帝国( )

    A、是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 B、一度成为东西方贸易的桥梁 C、统治者苏丹掌握军政和宗教大权 D、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所吞并
  • 13、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在灭亡波斯的过程中,日益模仿波斯君主的穿戴服式,命令臣民对他行叩拜礼,地方也沿用行省制。亚历山大意在( )
    A、维护帝国统治 B、宣扬君权神授 C、推广波斯文化 D、标榜军事成就
  • 14、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类在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之外有了剩余产品。贫富差距的出现,使人类社会出现了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迹象。人类社会迈向文明的前提是( )
    A、文字的普遍使用 B、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C、定居生活的出现 D、国家强制机关的形成
  •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敦煌户籍残卷所见唐代均田户受田情况表

    户籍年代

    均田户数

    受足户数

    平均每户应受田亩数

    平均每户未受田亩数

    高宗时期

    1

    0

    101.0

    69.0

    武则天时期

    4

    0

    143.5

    102.0

    玄宗时期

    32

    2

    148.7

    106.6

    代宗时期

    11

    2

    149.3

    89.8

    注:唐代上柱国按规定受勋田3000亩,表中是排除了上柱国户后的数据。

    ——改编自王仲荦《隋唐五代史》

    材料二  白居易的《赠友》描述了两税征钱导致钱重物轻而伤农的现象,“胡(何)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弹”;表达了对租庸调法的认同,“庸必算丁口,租必计桑田。不求土所无,不强人所难。量入以为出,上足下亦安”,主张“复彼租庸法,令如贞观年”。柳宗元的《答元饶州论政理书》指出,两税法实行按户等征税,富人贿赂官吏求居下等以逃税,导致“贫者愈困饿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愈恣横侈泰而无所忌”。他认为要避免上述现象的出现,只有“舍其产而唯丁田之间”,即恢复以身丁为本的租庸调法。

    ——改编自付志宇《唐人诗文所见两税法变革补证》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白居易、柳宗元对唐代税制改革的看法

  •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元封五年(前106年),汉武帝设十三部刺史,以六条问事,第一条就是“强宗豪右,田宅喻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与此同时,汉武帝通过“算缗”“告缗”剥夺豪强地主土地。“算缗”即财产税,又称为“算”,由个人申报,财产一万以上者每万钱征收120钱,不足万钱免征。这本来是针对工商业者的专门税收,但当土地成为私有财产以后,其也被纳入征税范围。因为财产计算由个人申报,地主、手工业主隐瞒不报现象多有。元狩四年(前119年),武帝诏令检举偷税行为,检举内容一经查实,财产没收,并将其家产之半奖励检举人,是为“告缗”。全国将近一半的大地主、大手工业主、大商人因告缗而被没收家产。元狩三年(前120年),御史大夫张汤建议盐铁官营,这一建议于元狩六年(前117年)全面实施,由国家在出产盐铁的郡国设立盐铁官,统一负责盐铁的生产和销售,从而使盐铁收入归于国库,收到了“民不益赋而国用饶”的效果。元狩五年(前118年),武帝统一发行五铢钱,严格形制和重量,规定五铢钱周边和中间方孔的四周隆起,规定钱径、孔径、厚度,使其文重一致。但因为各郡国分散铸币,铸币质量难以统一,为盗铸留下了空隙,盗铸屡禁不止。元鼎四年(前113年),武帝下诏停止郡国铸钱,以前所铸钱币一律熔毁,由上林三官统一铸造,非上林三官钱不得流通,违者严惩。元鼎二年(前115年),桑弘羊“置均输以通货物”,之所以称为均输,桑弘羊解释说“郡置输官以相给运,而便远方之贡,故曰均输”。其具体内容就是在中央大司农之下设立均输令,各郡国设立对应机构和官员,把规定的各地贡赋折合成本地出产最多最便宜的物品,再由均输官把该物品运往需要的地方售出,收益归国家所有。

    ——摘编自臧知非《汉武帝财政改革与中央集权的强化》

    (1)、根据材料,概括汉武帝财政改革的措施及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财政改革的历史作用。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政治体制、政治机构适时的调整,是政府活力的表现,也是保持社会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这种调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哪一个时期调整得快一点,整个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也就会快一点。这在汉武帝时期、唐前期表现得尤为突出。

    ——据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等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认为先王因为有善心,所以才实行仁政,仁政之所以是正确的、合理的,是因为它植根于人的本性中,是合乎人性的。他总结历史经验,发现桀纣之失民,实际上是失去了民心。反之,汤、武无敌于天下,就在于“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顺从了天下民心。因此认为君主之行事,必须以民意为依归,认为民意即天意,若君主不能以人民意志为意志,人民可以把君主当作仇敌,起来推翻他。孟子希望国君能“贵德而尊士”,让“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做到了这一点,就能广泛地招揽人才,达到“王天下”的目地。孟子还主张发展经济、轻徭薄赋,使人民安居乐业,同时对人民施行教化,以达到王道。

    ——摘编自李秋华《孟子仁政思想初探》

    材料二

    稷下学宫整体上是齐国官学,但前往讲学的学者大都办有私学,带其弟子同入稷下学宫。众人推举学界名流来担任学宫的祭酒,国君不直接干预教学与学术研究。学宫中容纳“百家之学”,成为百家争鸣的文化沙龙。荀子在学宫三为祭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他扬弃以往儒家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吸收春秋以来具有自然主义倾向的天道观,构建其天人关系学说。

    ——张秉楠《稷下学宫与百家争鸣》

    (1)、根据材料一、概述孟子“王道”政治思想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齐国稷下学宫的办学特点,并结合所学简述荀子改造而成的“天人关系说”?
  • 19、佛教传入中国后,僧侣们把印度语中的“达摩”翻译成“道”,把印度语中的“涅槃”翻译成“无为”。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佛寺从布局到建筑本身的阁楼、密檐、雕墙粉壁等都发展成了中国的民族形式。悬空寺的最高处为“三教殿”,殿内正中供奉的是如来佛祖,佛祖右手边(南侧)为老子,左手边(北侧)为孔子。这反映出(   )
    A、佛教呈现本土化趋势 B、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C、儒佛道互相吸收融合 D、社会动荡急需儒学复兴
  • 20、下表中诗句反应出两税法(   )

    白居易

    “胡为秋夏税, 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 农力日已殚。”

    柳宗元

    “蚕丝尽输税, 机杼空倚壁”

    杜荀鹤

    “任是深山更深处, 也应无计避征徭。”

    A、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B、抑制了土地兼并之风 C、简化了政府的税收名目 D、给百姓带来沉重负担
上一页 288 289 290 291 29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