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
-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必修)
-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
-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江西省赣州市十四县(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联考试卷
- 江西省赣州厚德外国语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吉林省乾安县七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湖南省醴陵二中、醴陵四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联考试卷
- 河南郑州47中学暨八校联考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1、[国耻纪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
材料: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运用国耻纪念进行舆论宣传,国耻纪念逐渐演化为我党进行政治动员、阐释主张、塑造政治权威的一个重要平台。
五卅惨案后,中共中央将之确定为国耻纪念日,强调它“是被压迫的中国人民站起来对压迫者帝国主义作大规模反抗之第一次”;纪念五卅“不是垂头叹气的纪念,应该是挺身奋起的悲愤纪念”,社会民众要努力“打倒反赤的直奉军阀,实现国民会议”。
1932 年开始,中国共产党国耻纪念的重点转向“五卅”,既宣传反日,又抨击国民党的投降政策。强调:“‘五卅’运动是中国大革命的开端”,要发扬五卅精神反对帝国主义及国民党。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国耻纪念的重点转向“九一八”。1939年9月18日,毛泽东出席延安纪念“九一八”大会时指出:“现在中国还是在两条道路上徘徊着:一条是妥协、投降、分裂、倒退的道路,这就是亡国的道路;一条是坚持抗战、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道路,这就是复兴的道路。我们的口号只有一个,就是‘打到鸭绿江边,收复一切失地’。”
1947 年,渐已淡出国人视野的“九一八”被重新纪念。9月18日的新华社社论指出:“中国一切爱国人民,如果不愿再当亡国奴,如果要自救救国,就只有团结起来,消灭蒋介石,把日本战犯与内战战犯一起交给人民审判。除此之外,再无别的出路。”
——摘编自熊斌《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国耻纪念述论》
(1)、根据材料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国耻纪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国耻纪念的意义。 -
2、[古代驿站与社会治理]
材料一:“凡三十里一驿,天下凡一千六百三十有九所,每驿皆置驿长一人,量驿之闲要以定其马数。……凡乘驿者,在京於门下给券,在外於留守及诸军、州给券。”
——[唐]《唐六典》
材料二:公元819年,柳公绰奏曰:“自幽、镇用兵,使命繁并,馆(住宿)递匮乏,鞍马多阙。又敕使行李人数,都无限约。其衣绯紫(高品级)乘马者,二十、三十匹,衣黄绿(低品级)者,不下十匹、五匹。驿吏不得视券牒,随口即供。驿马既尽,遂夺路人鞍马。衣冠士庶,惊扰怨嗟,远近喧腾,行李将绝。伏望圣慈,聊为定限。”
——[五代]《旧唐书·柳公绰传》
材料三:明代是我国驿站发展史上的成熟期,各项制度、方法基本完善,路线也趋于合理化和网络化。

——选自贝明远《明代信差路线与驿站》
(1)、指出材料一、二的史料类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它们的研究价值。(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朝驿站设置的影响。 -
3、发表于1959年的小说《铁皮鼓》讲述了德国民众因自身的狭隘与冷漠,导致纳粹上台执政,从而造成深重的灾难。1999年小说作者格拉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其嬉戏之中蕴含悲剧色彩的寓言描摹出了人类淡忘的历史面目。”该小说的价值在于( )A、增强德国民众的主人翁意识 B、呼吁国民勇敢承担战争罪责 C、警示世人不要重蹈历史悲剧 D、唤醒人们对久远历史的记忆
-
4、1920年,黑人演说家加维在纽约的演讲中说:“你能做到吗?在革命战争时期你这么做了;在内战时期你也这么做了;在马恩河和凡尔登战役时你这么做了”“让全世界知道4亿非洲人随时准备为自由而牺牲生命,而活着就要做自由人。”作者旨在( )A、推动美国的黑人民权运动 B、唤醒非洲人民的独立意识 C、呼吁黑人奴隶制度的废除 D、提升牙买加的国际影响力
-
5、1726年,伏尔泰来到伦敦后,广泛接触了牛顿理论并大受启发。回国后,伏尔泰专注于光学研究,并于1738年出版了著作《牛顿哲学原理》。有媒体报道,《牛顿哲学原理》在当时的巴黎“几乎人手一册”。他们的共通之处是( )A、唤醒民众的反封建意识 B、崇尚理性的自主精神 C、一切变化皆是力的作用 D、摆脱教会的思想束缚
-
6、14世纪初,法国国王腓力四世经常“向他的大臣借贷,这些大臣都是城市富裕商人出身、替国王掌管财政税收的官僚,国王也因此会把包税或征收关税权交给他们、或任命他们为王室财政经纪人等。”腓力四世的做法( )
①巩固了法国封君封臣制度 ②为王权加强创造条件
③促进了法兰西民族的觉醒 ④有利于城市经济发展
A、②④ B、①② C、①③ D、③④ -
7、罗马人视外族是“残酷野蛮的民族”,但在征服的过程中,罗马人有时也对外族的品行由衷赞美,甚至反思借鉴外族经验。这一现象折射出( )
A、帝国的扩张与鼎盛 B、法律制度建设的困境 C、文明的多元与交流 D、帝国境内贸易的繁荣 -
8、下表是改革开放后,广交会在参展企业方面的一些变化。这些变化( )
1983年
第53届
中外合资企业首次直接参展
1993年
第73届
由“外贸总公司组团”调整为“省市组团、按团设馆”
1994 年
第76届
调整为“省市组团、商会组馆、馆团结合、行业布展”
1999 年
第85届
放宽准入门槛,私营生产企业(4家)首次直接参展
A、体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B、破除了商品要素流动的障碍 C、改善了内地省份的营商环境 D、反映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效 -
9、1951年,郭沫若在“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上控诉美国在朝鲜和中国东北地区投掷细菌弹的罪行。好友徐悲鸿听闻后,创作了这幅《九州无事乐耕耘》。作品题跋“和固所愿,但农夫农妇皆英雄战士也。”下面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A、广大农民群众拥护土地改革 B、全国人民同心协力保家卫国 C、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显现 D、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到来 -
10、1938年,毛泽东指出“历史研究不是经院式的去攻故纸堆,其唯一目的在于有利于解决中国革命的现实问题。”1939年,毛泽东给计划撰写《中国民族战争史》的何干之回信:“如能在你的书中证明民族抵抗与民族投降两条路线的谁对谁错,对于当前抗日战争是有帮助的。”这些主张意在( )A、揭露汪伪政权的卖国行径 B、借鉴历史经验指导抗战 C、彰显民族抗战的正义立场 D、控诉日本帝国主义罪行
-
11、据统计,1920年北洋政府查禁与“鼓吹过激主义”“改革社会,反对政府”“煽惑工人”等相关的书籍、报刊和传单140多种,涉及全国许多城市;而当年全国新出版的有类似内容的报刊达200多种。这一现象表明( )A、中国革命道路逐渐明确 B、知识分子引领中国革命潮流 C、工人阶级力量日益壮大 D、思想解放运动方向发生变化
-
12、学者在整理馆藏晚清军机处档案时,发现一则1891年录副的上谕档《着湖广总督张之洞查明湖南茶商输捐一事是否属实事上谕》(内容如下)。从中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
光绪朝十七年三月初二日
军机大臣字寄湖广总督张,光绪十七年三月初二日奉上谕:有人奏,风闻张之洞于上年四月间令湖南茶商分别输捐,作为创修两湖书院经费。该商叠请邀免,批斥不准,近来茶商赔累,请饬一律撤销等语。中国茶叶销路不畅,由于成本太重,所奏茶商输捐一节,如果属实,自应裁撤,以恤商困。
着张之洞查明复奏。原片着抄给阅看。将此谕令知之。钦此。遵旨寄信前来。
①中央式微造成地方势力的膨胀 ②全球茶叶市场呈现供过于求
③张之洞重视两湖地区教育发展 ④民族工商业在夹缝中求生存
A、②③ B、③④ C、①② D、①④ -
13、薛凤祚是明末清初著名天文学家,他主张参考西法修正官方历法之不足,以求“自立于无过之地”。为此,他积极引入西算方法,简化国内历法计算模式,还积极推行西算改革,保留中国惯用的百分制计算方法。薛凤祚的事迹体现了( )A、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 B、传统科技的艰难转型 C、经世致用的实践精神 D、中西文化的双向互补
-
14、宋代商业牙人(中介)除销售传统农产品、手工业品外,还可以参与乡村土地买卖、典当借贷等一系列商业活动,甚至官方时常将商业经营事宜“派之牙侩,任其买卖”,以保障贸易通畅。这反映出宋代( )A、工商食官局面的打破 B、区域贸易网络的形成 C、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 D、政府经济政策的宽松
-
15、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人刘渊建国时,“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祭之”;氐族人苻坚执着于“混六合以一家,同有形于赤子”;占据河湟的吐谷浑曾以“永为中国之西藩”自居。反映了这一时期( )A、民族交融中孕育统一 B、政治制度的纷繁复杂 C、地方政权更迭的频繁 D、南北经济的交流广泛
-
16、《史记》载,王温舒任广平郡都尉期间“择郡中豪敢任吏十余人为爪牙,皆把其阴重罪,而纵使督盗贼”,他们只要干得好,就可免其罪。因此“盗不敢近广平,广平声为道不拾遗。”汉武帝听闻,迁王温舒为河内太守。这( )A、埋下了秩序崩坏的祸根 B、顺应了巩固大一统的需要 C、改变了人才选拔的规则 D、造成了对监察体系的破坏
-
17、周初实行“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制;西周晚期的柞伯鼎铭载:“今汝(指柞伯)其率蔡侯左至于昏邑。”表明柞伯的地位高于蔡侯;《春秋》所载诸侯会盟排位,曹伯始终排在许男之后,子国如邾子、小邾子又始终排在诸侯之末。这反映了( )A、地主阶级的掌权 B、贵族特权的丧失 C、政治秩序的重构 D、等级观念的淡化
-
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爱国主义是一面最具号召力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有学者认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旗、国歌、国徽等国家象征和标志;祖国的壮美山河和历史文化遗产;英雄烈士和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及体现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其他富有爱国主义精神的内容。
——摘编自毛玥漩《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发展历程研究》等
根据材料,增加一项你认为应该列入或专项强调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相关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明确列出增加内容,阐述时须史论结合)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方面,由于日本入华朝贡的使节不断生事,另一方面,日本国内政局出现极大动荡,导致贸易秩序混乱。1548年明朝政府拒绝了日本使者进行贸易的请求。日本商人只有退而求其次,绕道东南亚,与此时把持东南亚贸易的葡萄牙商人进行贸易以获得来自中国的生丝。同时,葡萄牙占据了中国的澳门,由于澳门背靠中国大陆,所以获得中国的生丝和丝制品十分容易。而葡萄牙人正是靠着向马六甲、印度果阿和日本出售生丝,赚取白银,成为日本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葡萄牙人在中国和日本之间来回奔波就是想获得日本的白银,几乎每年都能获得60万两左右的白银。这批数目巨大的白银使葡萄牙商人们在中国市场上如鱼得水。他们用白银和中国人交易瓷器、茶叶、生丝、黄金等货物。
——摘编自赵文红《17世纪上半叶欧洲殖民者与东南亚的海上贸易》
材料二 18世纪时英国积极从事以贩卖奴隶为主要手段的“三角贸易”。英国从利物浦、伦敦等城市用船载运棉麻织品、玻璃、陶瓷器皿、各种装饰品等,驶往非洲交换黑奴;并用船把黑奴运往西印度和南美殖民地的种植场,卖给农奴主,然后买进殖民地的糖、烟草、棉花返回英国,并将其作为原料卖给工厂主。公元1713年,《乌特勒支和约》使英国获得贩卖奴隶的垄断权,不仅为英国的贩奴商人带来了神话般的利润,而且加强了英国在那些需要供应黑奴来经营种植场的殖民地里的地位。
——摘编自鲁中石《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葡萄牙、中国澳门与日本三方进行三角贸易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英国开展三角贸易的影响。 -
20、审视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需要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视角进行观察和分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静态看对义和团的态度
动态看对义和团的评价
八国联军侵华前,清廷内部在讨论义和团问题时出现了以下意见:
(太常寺卿袁昶)衅不可开,纵容乱民,祸至不可收拾,他日内让外患相随而至,国何以堪?
(军机大臣刚毅)义民可恃,其术甚神,可以报仇雪耻。
(侍读学士刘永亨)乱民当早除,不然,祸不测。
(端王载漪)义民起田间,出万死不顾一生,以赴国家之难,今以为乱欲诛之,人心一解,国谁与图存?
评价一 1899年,御史黄桂鋆上奏:“臣闻山东义和等团,非欲谋叛乱也。平日受侮教堂,久已痛深骨髓。自德人占据胶澳(今山东省青岛市),教焰益张,宵小恃为护符,籍端扰害乡里,民间不堪其苦,以致衅端屡起,地方官不论曲直,一味庇教而抑民。遂令控诉无门,保全无术,不得已自为团练,籍以捍卫身家。”
——《义和团档案史料》
评价二 义和团的行为虽然愚昧,动机则不可一概抹杀。有识的外人亦承认“中国群众含有无限蓬勃生气”,……中国大梦将醒,已有“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也”的觉悟。赫德(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谓今后各国对待中国,应尊重而不可卑视。……中国终将成强国。处理中国问题必须慎重,使中国将来感激不致报复。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1)、作为史料,清廷对义和团的态度对研究19世纪的晚清政局有何史料价值?(2)、指出评价一和评价二观察问题的视角有何明显异同,并结合材料说明导致不同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