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31年,最早的一家商品交易所在安特卫普开业。此后,阿姆斯特丹出现了粮食交易所,伦敦办起了综合交易所。16世纪,威尼斯和热那亚的商人创立了银行,为从事国际贸易的商人提供资金和信用。1694年,经英国国王特许,英格兰银行创立。17世纪后,伦敦的证券交易所成为国际证券交易的中心。1852年,世界第一家百货公司在法国巴黎开业。1892年,德国出现有限责任公司。后来,这种企业组织形式相继为英国、法国、意大利、瑞士、卢森堡和比利时等国所采用。为了有效垄断对外贸易,英、法、荷等国建立起一种新型股份制贸易公司。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材料二   在东印度公司成立前,荷兰在遥远的亚洲陆续建立了14家贸易公司。这些公司彼此竞争,导致货物在当地的收购价格高涨,在欧洲的贩卖价格却下滑。而且,还面临英国、葡萄牙、西班牙的武力干涉和激烈竞争。1602年3月,在议会议长的斡旋下,这些公司整合成了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公司获得了荷兰议会东起好望角、西至南美洲南端的所有区域的垄断贸易执照。公司不但可以执法、签署协定、对外谈判,还可以在海外发动战争。公司……任命印度群岛等殖民地的总督,也任命这些殖民地的雇员、公务员、军官和法官,但这些任命需要经过三级会议总会的批准。

    ——摘编自彭兴庭《资本500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对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起关键作用的新型经营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近代商业经营方式变革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荷兰建立东印度公司的背景并分析其在近代历史上所扮演的角色。
  • 2、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律将“供养有缺”“丧期作乐”等违礼行为列入“不孝”罪的范围,实际上是将礼的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唐律被后世奉为立法的楷模。宋朝法制“因唐律、令、格、式而随时损益”。清朝时编纂的《四库全书》称唐律“一准乎礼”——以儒家礼教纲常为法律的指导思想。儒家强调宽仁慎刑。比较前后朝代,“用刑持平”“务在宽简”,使唐律有“得古今之平”的美誉。日本颁行的《大宝律令》的篇目、顺序与唐律一样;朝鲜的《高丽律》也是摹仿唐律;越南的《刑法》《国朝刑律》大体“遵用唐宋之制”。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制史》

    材料二   13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法律,构成了“英美法系”。1804年,拿破仑签署法令,颁布了《法国民法典》。《法国民法典》继承了罗马法传统,很快推广到欧洲各地,形成了“大陆法系”。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卷》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法律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唐律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近代西方法律建设历程的主要因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法律的认识。
  • 3、庄园是中世纪欧洲最基本的社会经济单位。在当时的英国,庄园管理包括耕种敞田、向领主缴纳租税、解决法律纠纷等,当庄园内部出现纠纷时,由庄园法庭进行裁决。这说明庄园(     )
    A、享有不同程度的自治 B、具有基层治理功能 C、加重了对农奴的剥削 D、体现封闭性自给性
  • 4、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材料

    结论

    A

    距今约1万年左右,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变为食物生产者,逐渐开始定居生活

    定居生活是农业、畜牧业出现的基础

    B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当时民众的赋税负担非常沉重

    C

    中国新疆和中亚地区考古发现一批6—8世纪粟特(西域古政权)铸造的圆形方孔钱币,上有“开元通宝”等汉字。

    海上丝绸之路推动中原文化传播

    D

    明朝初年,汉口只是一片荒滩,人迹罕至。明末,发展成为“甲于全楚”的商业巨镇。到清朝中期,汉口镇的市场规模更加扩大。

    统治者逐渐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A、A B、B C、C D、D
  • 5、下列呈现了中国古代商业贸易发展的基本脉络,其中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
    A、春秋战国时期——货币、车轨、度量衡实现统一 B、秦汉时期——出口商品主要有丝绸、瓷器、纸张、茶叶等 C、宋元时期——朝廷将通商口岸限定在广州一处 D、明清时期——白银逐渐成为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
  • 6、宋代改变户籍制度,分主户与客户,佃农摆脱了过去只能是地主私属的卑贱身份,成为编户齐民。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对此评述正确的是(  )
    A、户口主要按其职业进行分类 B、政府对佃农的人身束缚减轻 C、户籍制度的变革适应了租佃关系的发展 D、主客户之分违背了征税标准的变化趋势
  • 7、下图文书记载了733年的一次马匹买卖:在3位保人的见证下,石染典在西州(今新疆吐鲁番市)“交用大练拾捌匹”买下康思礼一匹马,“恐人无信,故立私契”,并“画指为记”。这表明(     )

    A、该时期契约运用领域广泛 B、各民族之间的经济联系增强 C、铸钱在边疆地区没有流通 D、契约效力得到买卖双方认同
  • 8、封泥是古代信函文书封缄的实物遗存,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如图为秦“右丞相印”封泥,在下列研究主题中,它最适合用来研究秦代(     )

    A、中央政府机构的设置 B、手工业经营发展水平 C、官僚政制的运作方式 D、地方职官体系的变迁
  •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塞内加尔东南海面,有一个面积仅0.28平方公里的戈雷岛,历史上这里曾先后被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和法国人占领过。它是西非最大的避风港,因其距离北美大陆近而成为连接非洲、欧洲和美洲的交通枢丑。从1536—1848年,戈雷岛一直是非洲海岸最大的奴隶贸易中心,估计有100万至1200万非洲人从这里输出。岛上有多处炮台和一尊尊大炮以及100多座奴隶堡,奴隶堡上层为宽敞明亮的奴隶贩子住所,下层为阴暗潮湿的奴隶住所,这些奴隶被戴上手铐、脚镣,以防他们逃跑。在西印度岛屿,每年有数以百计的种植园主利用黑奴生产出棉花、糖等工业原料,而非洲遭受了结构性的破坏。北美弗吉尼亚州还率先确立了黑人“终生为奴”的法令,后来的生物界又得出种族差别的结论,这种余毒至今犹存。

    ——摘编自潘华琼《塞内加尔的戈雷岛和圣路易岛》

    材料二:大西洋奴隶贸易结束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反对输出奴隶的斗争,同非洲酋长签订禁止奴隶贸易的条约,这些是殖民主义者用以开始瓜分非洲的手段。因此,奴隶贸易的终结,也就是瓜分非洲殖民地时代的开始。……在十九世纪过渡到二十世纪的年代中,除了冰冻的极地以外,全世界都被瓜分完毕。从此以后,土地只能作为被重新瓜分的对象了。……德国将其全部殖民地让给主要协约国家和它们的伙伴。凡尔赛体系所加深了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特别是战胜国和战败国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要导向重新瓜分世界、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新战争。历史证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的。

    ——摘编自(法)雅克·阿尔诺《对殖民主义的审判》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戈雷岛成为奴隶贸易中心的背景,并指出戈雷岛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殖民主义者在十九世纪后期掠夺手段的新变化及由此引发的国际关系问题。
  •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蒙古帝国时期,成吉思汗让商人自由经商,“为地方行旅谋安,于诸大道中置卫士”,配给驿站一定数量的人和兽,以及食物、饮料等必需品。窝阔台通过征服战争,打通了东北亚到中亚的丝绸之路。“原来金山一带‘深谷长坂,车不可行’……窝阔台率军西行时‘始碎其路’”。1251年蒙哥设置别失八里行省,执掌西域的军政事务。

    ——摘编自孙秀君《论蒙古帝国时期蒙古人对陆上丝绸之路的贡献》

    材料二: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自公元前2世纪被汉武帝开辟以来,历经各个朝代的发展与变迁,这中间有唐朝在联系西亚各国的陆上丝绸之路被切断后,中国对外贸易重心从陆路转向海路,遂使海上丝绸之路开始越过印度洋,延伸到波斯湾和阿拉伯沿岸,为宋元时期的大量阿拉伯商人来广州、泉州经商奠定了基础。到了明朝中叶,海上丝绸之路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在福建漳州海澄月港部分开放海禁,准许私人海外贸易船出海贸易,以及西班牙殖民者为维持在菲律宾的殖民统治,开辟了从马尼拉到墨西哥阿卡普尔科的“大帆船贸易航线”。这条海上丝绸之路从原先向西到印度洋、波斯湾、阿拉伯等地转向东至日本,或经马尼拉越过太平洋到美洲大陆,然后再经阿卡普尔科和塞维利亚把中国的生丝和丝织品运往欧洲市场。与此同时,葡萄牙殖民者和荷兰东印度公司除了将中国的生丝和丝织品贩运到日本赢利外,也利用其返程船只将中国的生丝、丝织品和瓷器运往欧洲各地销售,遂使海上丝绸之路逐渐从区域贸易航线发展为全球贸易航线。

    ——摘编自李金明《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与变迁》

    材料三:当前(2018年),中国已同8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超过100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合作文件。“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不是另起炉灶、推倒重来,而是优势互补,我国仍将致力于对接促进各国、各地区的产业合作,促进各国、各地区产业规划的相互融通,进一步激发“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经济发展活力,“一带一路”建设重点面向亚欧非大陆,同时向所有国家开放。不论来自亚洲、欧洲,还是非洲、美洲,都是“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的伙伴“一带一路”建设将由大家共同商量,“一带一路”建设成果将由大家共同分享。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年来,中国与沿线国家投资累计超过600亿美元,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欠发达地区奠定了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使各国人民公平享有经济增长利益。“一带一路”力求打造“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主张“各国应该尊重彼此主权、尊严、领土完整,尊重彼此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

    ——摘编自蔡春林、陈雨《“一带一路”倡议的世界意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蒙古帝国时期为维护丝绸之路的畅通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朝中叶海上丝绸之路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带一路”倡议的世界意义。
  • 11、1860年-1900年间,大量欧亚移民迁入,使美国人口增长了近三倍,而工业产量的增长甚至比人口增长还要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在1.4%至1.6%之间,尽管这种增长并不稳定,但是每次经济衰退之后又会恢复快速增长。这表明(     )
    A、控制好人口增长利于经济平稳发展 B、减少移民迁入有利于降低经济波动性 C、欧亚大量移民迁入助推了美国经济 D、人口增长是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 12、阿拉伯帝国统治下的西班牙科尔多瓦大学在10、11世纪时,声望仅次于开罗及巴格达的大学,它吸引了许多基督教学生和穆斯林学生,他们不只来自西班牙各地,还来自欧亚非三大洲,许多教授也受聘到此任教。此外阿拉伯帝国统治下的格拉纳达等大学也很有名气,吸引了许多外国学生来留学。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阿拉伯帝国(     )
    A、垄断了东西方世界的高等教育 B、打破各大洲之间孤立的状态 C、引发了欧亚民族人口的大迁移 D、成为跨区域文明交流的桥梁
  • 13、下表是近代中国不同群体提出的关于女性的主张。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群体

    具体主张

    太平天国领导者

    男呼兄弟,女呼姊妹,不列尊卑,不分贵贱;男将女将尽持刀,同心放胆尽杀妖

    维新派人士

    女子与男子同为人体,同为天民,亦同为国民,并明确提出“推女学之源,国家兴衰存亡之系焉”

    辛亥革命时期民主人士

    “天下兴亡,匹妇亦有责焉”“人权天赋原无别,男女还须一列担”

    A、近代女性解放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B、封建伦理纲常思想根深蒂固 C、社会转型时期新旧文化冲突加剧 D、专制与共和思潮的激烈较量
  • 14、1883年12月《申报》刊登《中西公司异同说》一文,对中国近代企业中的股东大会做出如下评价:“原拟以为可者,无人焉否之;原拟以为否者,无人焉可之,此一会也,殊显可有可无,于公司之事绝无裨益。”材料体现了(     )
    A、中国照搬了西方企业模式 B、中国近代企业实行股份制 C、中国经济近代化艰难发展 D、洋务企业官督商办的弊端
  • 15、唐代两税法规定“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无定所的商人也要交税;还规定交纳两税后“其租庸杂徭悉省”,纳税项目减少,省去原来“旬输月送”的麻烦和税吏催缴的痛苦。这些规定(     )
    A、兼顾了公平与效率 B、得到土地所有者的认同 C、增加赋税征收成本 D、加重了基层治理的负担
  • 16、先秦法家关于贫富有诸多言论,管子说“甚富不可使,甚贫不知耻”“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商鞅提出“民富而不用”的观点,并指出“治国之举,贵令贫者富,富者贫”。法家学者的论述(     )
    A、蕴含着社会和谐的理念 B、强调了君权至上的思想 C、体现出隆礼重法的倾向 D、不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
  • 17、2024年春,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了“龙肇新元——甲辰龙年新春文化展”开展。下图是其中的部分展出文物。由此可见(     )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龙

       
    战国龙虎纹双耳盘

       
    唐代双龙耳瓶

       
    清宫廷金漆雕龙纹宝座

    ①龙文化的传统源远流长             ②龙的形象始终代表中国古代皇权

    ③龙文化的载体多样广泛             ④龙的形象逐步成为中华文明象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8、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抗战时期国民党认为纪念辛亥革命就应“完成辛亥革命之目标,发扬辛亥革命之精神”,因此“吾人必驱逐日寇收复失地,……始可谓完成先烈(指辛亥先烈)之志事”。国民党认为要完成中国革命应从辛亥革命中吸取教训,“革命决不能中途妥协”。

    中共把抗日战争视为辛亥革命事业的继续,认为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把各方革命力量组织联合在一起并能互相尊重、互相策勉,“这种伟大的革命精神,正是目前中国所极端需要的”。辛亥革命的惨痛教训,却可以为中国的民族抗战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必须发动广大民众起来参加战争”,不能因为日军暂时优势而发生动摇的妥协倾向。

    ——摘编自夏卫东《政治符号:辛亥革命与近代国共关系》

    材料二   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对辛亥革命纪念意义的挖掘。1991年10月10日,为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辛亥革命是我们共同纪念的日子,孙中山先生是我们共同敬仰的伟人,统一祖国是我们共同盼望的目标,中华强盛是我们共同奋斗的理想,有什么理由不合作,不统一呢?”

    ——摘自《继往开来,振兴中华——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在“纪念辛亥革命”认识上的异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他们形成一定共识的意义。
    (2)、为实现材料二中“我们共同盼望的目标”,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什么方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纪念辛亥革命具有什么样的时代内涵?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对传说时代尧、舜、禹等“帝王”的祭祀,先秦时代就已形成,多在其传说的中心活动地区或陵墓所在地举行。后世不仅唐、宋、明等政权延续了这种传统,北魏、元、清等少数民族政权也祭祀黄帝、帝尧、帝舜等华夏先祖和历代开国帝王。明代正式将帝王庙建在都城,庙中不仅祭祀帝王,还增加37位各民族的名臣从祠于帝王庙。清朝乾隆四十九年,依据国家观念、正统理念,乾隆提出中国历史上的历代王朝的历代帝王均应具有“庙享”地位,最后历代帝王庙享祀帝王达到188位,包括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几乎所有王朝与绝大多数帝王,其祭祀内容发展为国家祭祀,历代帝王庙真正成为国家的庙。

    ——摘编自刘庆柱《不断裂的文明史:对中国国家认同的五千年考古学解读》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围绕“国家认同”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 20、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体育萌芽于原始氏族社会。商周时期盛行的射礼,竞争者先相互揖让,后登堂比赛,赛毕同饮,“其争也君子”。御术、龙舟竞渡等项目,同样受到“君子之争”的框定。汉代舞龙活动十分流行,不同节令的求雨祭礼都离不开舞龙。宋元以后,多数体育活动形式开始冲破“礼仪”束缚,如蹴鞠、相扑等成为瓦舍中民众喜爱的体育表演。清代民间冰上活动在技巧形式与普及程度上都较前代有很大的飞跃,这与满族人尚武善滑的传统有很大关系。

    ——摘编自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编《中国古代体育史》等

    材料二   洋务运动开启了西方体育传入中国的先声。从1862年起,湘淮系等清廷军队开始废除传统的骑射、刀、弓等武艺,以西式兵操训练士兵。维新思潮的兴起进一步推动了西方体育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维新人士“呼吁锻炼强民之体魄”。20世纪初,晚清政府明确规定各学堂一律练习兵式体操。1933年,党领导人民群众成立了“赤色体育会”,将体育与军事技术训练、政治任务相结合,使红色体育为革命和抗战服务。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学校体育课加入了军事体育元素或直接改为军事体育课,学习并掌握侦察、埋地雷、投掷炸弹等军事技能,推动了“以体卫国”爱国精神思潮的蓬勃兴起。

    ——摘编自王德辉《中国近代以来的国运与体育:“国运兴则体育兴”的历史阐释》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体育活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相比,近代体育活动发生变化的原因,并分析近代体育活动开展的意义。
上一页 26 27 28 29 3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