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
-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必修)
-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
-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江西省赣州市十四县(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联考试卷
- 江西省赣州厚德外国语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吉林省乾安县七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湖南省醴陵二中、醴陵四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联考试卷
- 河南郑州47中学暨八校联考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1、自2024年7月始,全球最大规模的古埃及文物出境展——“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在上海博物馆持续展出。作为中埃政府首次正式合作的文化交流项目,其展品囊括了788件来自埃及的珍贵文物。观众可在展览中看到(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
2、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下列举措按出台先后排序正确是( )
①国营企业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 ②设立4个经济特区
③制定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 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A、①②④③ 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D、②④①③ -
3、下表为新文化运动期间出版的部分期刊。据此可知( )
期刊名称
创刊时间
出版地点
办刊宗旨
《青年杂志》
1915年
上海
勉励青年崇尚自由、进步、科学,要有世界眼光,要讲求实行和进取
《每周评论》
1918年
北京
主张公理,反对强权
《湘江评论》
1919年
长沙
宣传最新思潮
《新妇女》
1920年
上海
反映各阶层妇女生活,讨论各种妇女问题
A、知识分子成为革命领导者 B、期刊关注国民的思想改造 C、国人办刊遍及全国各地区 D、妇女的地位得到极大提高 -
4、时任美国国务卿葛礼山在一场战争后示意中国驻美公使杨儒,如果清政府特意拖延和平条约之批准,将面对“更大规模之战争……其结果,清国终将不止于失掉辽东,犹恐失去较此更为广大之领土”。这场战争导致( )A、鸦片贸易实现合法化 B、东交民巷划为使馆区 C、杭州增开为通商口岸 D、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
-
5、明朝后期起在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现象。《西台漫记》中“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小户)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飧计”描述的新现象是( )A、各地域性商帮的兴起 B、工商业市镇高度繁荣 C、重农抑商政策被废弃 D、雇佣劳动关系已出现
-
6、《大唐六典》有载,“凡制敕施行,京师诸司有符、移、关、牒下诸州者,必由于都省以遣之”。据此可知,该“省”( )A、主要负责诏书拟定工作 B、下设政事堂共同商议国事 C、差遣各部有司执行政令 D、由门下侍中主导诏令审核
-
7、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者们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前秦苻坚重用汉族士人,仿汉制设中央官制,推广儒学;北魏拓跋宏迁都洛阳,改鲜卑姓为汉姓,推行汉族服饰礼仪;北周宇文泰仿效《周礼》,推行“六官制”,提倡胡汉通婚。上述举措( )A、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B、有利于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 C、体现了华夏认同观念的产生 D、消除了民族之间的交往隔阂
-
8、面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某学派提出:“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该学派主张( )A、“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 B、“无为而治”,倡导顺应自然 C、“以法治国”,加强君主权威 D、“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秩序
-
9、一战期间的一幅战争漫画中,戴着德国士兵头盔的野猪被标有“VERDUN(凡尔登)”的捕兽夹夹住了鼻子。对于该漫画描述的战役,说法正确的是( )
A、由同盟国发动于1915年 B、直接导致美国加入协约国 C、“捕兽夹”安装在法国境内 D、标志德国“速决战”的破产 -
10、19世纪中叶,两位年轻的德国思想家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了同盟纲领,该纲领( )A、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剥削秘密 B、促进工人阶级的国际联合 C、总结了十月革命的斗争经验 D、肯定了巴黎公社的进步性
-
11、狄更斯在19世纪发表的《艰难时世》中如此描述某工业城镇:“镇上有一条黑色的水渠,还有一条河……蒸汽机上的活塞单调地移上移下,就像一个患了忧郁症的大象的头。”这一文学描写从侧面反映出( )A、蒸汽技术推动生产力飞跃 B、工业化引发社会矛盾与生态危机 C、重工业主导英国产业结构 D、垄断资本控制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
12、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新时代”的起点是( )A、中共十六大 B、中共十七大 C、中共十八大 D、中共十九大
-
1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生动反映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并赋予这些宗旨和原则以可见、可行、可依循的内涵。关于这一原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代表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 B、旨在联合亚非对抗西方殖民主义 C、1953年为解决朝鲜问题被首次提出 D、体现了“求同存异”的核心理念
-
14、下图是全聚德烤鸭店1953年的一张发票,上面加盖了“北京前门外肉市二四号,公私合营,全聚德”的名章。作为史料,反映了(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建 B、手工业合作化运动进入高潮 C、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D、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 -
15、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这一观点说明洋务运动( )A、不属于统治阶级的自救 B、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 C、蕴含了早期现代化因子 D、推动了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
16、某同学在学习宋代政治制度时整理了下表,这些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
措施
内容摘要
文官任知州
文官任各州长官,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设置通判
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
设诸路转运司
统管地方财政,保证赋税上缴
地方精锐编入禁军
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A、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B、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抑制武将势力膨胀 D、完善地方监察体系 -
17、在汉武帝稳固、开拓边疆的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人物,他们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其中包括( )
①“凿空西域”的张骞 ②“投笔从戎”的班超
③“封狼居胥”的霍去病 ④“究天人之际”的司马迁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
18、陕西临潼姜寨聚落遗址(距今约7000至6000年前)有氏族公共墓地,各墓葬随葬品以陶器、骨器为主,数量较少且差异微小,出土彩陶纹饰多为几何图案。据此可知,该聚落( )A、代表龙山文化 B、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C、种植水稻为主 D、属于母系氏族公社
-
19、[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
人物
个人经历
①赵固
战国时赵国人。赵武灵王执政时期,委任赵固主持与胡人相关事务,他大量招引游牧民族的人员补充赵国的骑兵队伍,鼓励赵国士兵和胡人相互学习语言,还在边境地区打击盗匪和掠夺行为,维持边境贸易,促进了双方经济的发展。
②苻坚
前秦第三位君王。苻坚出生于氐族贵族家庭,自幼便对汉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掌权后,他大力重用汉族士人,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将汉文化中的治国理念融入到前秦的统治中,使前秦在政治上逐渐向汉族王朝的治理模式靠拢。
③ 崔致远
朝鲜半岛新罗人。十二岁时来到中国,曾入国子监学习,并在唐朝担官职,后以“国信使”身份回到新罗。崔致远归国后向当政者敬献《时务策》,积极传播中国的传统思想、诗文辞赋与书法棋艺等,展现了唐代社会风貌,对新罗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④汪大渊
元代地理学家。汪大渊曾两次从泉州搭乘商船出海远航,航行至南洋群岛、波斯湾等地区,他将沿途所察看到的各国奇风异俗记录成章,著成《岛夷志略》,为西方了解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提供了珍贵资料,西方学者称他为“东方的马可·波罗”。
历史人物的生平生动展示了社会历史的风貌,请从材料中提取两项或两项以上历史信息,围绕“文化交流”这一主题,拟定论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
20、[贸易政策与经济安全]
材料一:1800年英国小麦的进口高达300多万夸脱,拿破仑实行大陆封锁政策后,英国粮食进口几乎中断。粮价的持续上升导致土地的过度投机,拿破仑战争后英国粮价暴跌,地主纷纷破产。1815年,英国政府支付国债利息就要花去本年财政收入的一半。马尔萨斯主张用一种适度的关税来调节谷物的进出口,让关税起一种安全阀的作用。李嘉图以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要求允许谷物自由贸易,进口低价谷物,以降低工资,提高利润,促进资本主义发展。1815年英国议会颁布《谷物法》,规定小麦价格低于每夸脱80先令时不得进口。
——摘编自黄少安、郭艳茹《对英国谷物法变革的重新解释及对现实的启示》
材料二:19世纪八九十年代,英国公平贸易同盟指出自由贸易政策使外国廉价谷物大量进口,英国粮食总自给率只有三分之二。因此,征收适当的谷物关税可以把粮价维持在合理范围之内,从而稳定农业发展,“推动英国人民更充分地就业”,缓解巨额农产品进口带来的潜在风险。对外国谷物开征关税之后,英帝国殖民地将成为英国的粮食主要来源地,通过帝国内部特惠关税促进英国和殖民地经济的一体化。自由贸易派认为,国内谷物产量的降低是全球国际分工的正常结果,英国国内不必从事利润较低的农业即可满足国内的粮食需求。
——摘编自郑绍健、刘金源《19世纪晚期谷物关税之争与英国贸易政策的转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15年英国《谷物法》颁布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晚期英国关于粮食贸易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