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广东省遂溪一中2018届高三上册历史第五次月考试卷(必修三册 选修一)
-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
- 江苏省如皋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 浙江省诸暨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
- 浙江省杭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四川省遂宁市高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水平监测历史试题
- 2017届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三4月统一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2017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2017届四川省成都市九校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1、新石器时代晚期,同一墓地中往往有大墓和小墓的差别。大墓往往有棺椁,随葬品多达百件,而小墓不但没有任何葬具,且绝大部分也没有任何随葬品。这说明当时( )A、早期国家的形成 B、贫富分化的出现 C、母系社会的瓦解 D、民主政治的实行
-
2、在中华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浩浩荡荡。在这五千年里,中国文化出现了三座伟大的高峰,分别是春秋战国、大唐盛世、赵宋之世。可以说,这三个时代是中国文化最灿烂辉煌的时代。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以春秋战国思想文化发展为主题写一则短文,标题自拟。(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
3、唐宋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开始的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以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材料二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生产的规模化要求生产资料迅速向经营者手中集中,均田制很快就被破坏而趋于弛废,……尤其是安史之乱以后,由于民户大迁徙,导致国家编户大幅度减少,……使旧有以身丁为本的租庸调制已不适用,赋税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对隋唐政治产生的积极影响。(2)、根据材料二、说明“租庸调制已不适用”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改革后新税制的名称及其内容。 -
4、苏轼曾阐述其对历史上某经济制度的看法:“……因地之广狭瘠腴而制赋,因赋之多少而制役。户无常赋,视地以为赋,人无常役,视赋以为役,是故贫者鬻田则赋轻,富者加地则役重。”该经济制度指( )A、均田制 B、租调制 C、租庸调制 D、两税法
-
5、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南,经过考古工作者四十多年的发掘,一座大型遗址呈现在我们面前,下图所示为陶寺遗址分布图,据此可知( )A、陶寺遗址是新石器早期黄河中下游仰韶文化的代表 B、陶寺遗址时期贫富差距尚未出现,阶层分化不明显 C、宫殿和城墙说明陶寺遗址已经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 D、陶寺遗址体现了古代城市规划布局皇权至上的特点
-
6、隋唐文化不仅达到了中国古代封建文化史上的高峰,而且处在世界发展的前列。隋唐文化灿烂的主要原因有( )
①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繁荣 ②政府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
③继承发扬了历代优秀的文化传统 ④“学在官府”的传统被打破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
7、《新磨书·百官志》载:“(吏部)尚书一人,正三品——掌文选、勋封、考课之政。”据此,下列选项中,属于吏部职能范围的是( )A、起草政令 B、审核政令 C、接待宾客 D、选拔官吏
-
8、在“天下如一”的“天下主义”观念下,唐代处理与周边部族关系的基本政策,既继承了前代的册封体制,又新创了管理体制。下列少数民族中,唐代实施了册封体制的是( )A、东突厥 B、西突厥 C、吐蕃 D、靺鞨族
-
9、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天空,光芒四射。”下列有关隋朝的“光芒四射”的理解符合史实的是( )
①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②大运河开通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③科举制扩大了国家选拔人才的范围④曲辕犁促进了古代农业工具的改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10、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下诏根据官爵高卑确定鲜卑族的门阀序列,选官上严格根据门阀的标准,“专崇门品,不有拔才之诏”。该诏令A、加快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B、推动了社会的阶层流动 C、保障了鲜卑贵族的特权 D、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割据
-
11、韩非曾严厉批评秦国的军功爵制是“以勇力之所加,而治智能之官”。在战国后期,一些思想家也提出了应当重视个人修养、正确区分义利关系的思想。因此,秦汉大一统国家建立后,确立了一种新的人才选拔方式来适应形势的发展。这种方式是(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
12、下表是关于汉朝初年主要思想派别及作品数量统计。据此可反映出当时
派别
儒家(六艺)
道家
阴阳家
法家
名家
墨家
纵横家
杂家
支派
103
37
21
10
7
6
12
20
篇数
3123
993
369
217
36
86
107
403
A、思想多元 B、儒道治国 C、儒学一统 D、外儒内法 -
13、战国时期,铁农具的推广,耕作、施肥、灌溉等技术的提高,使得农业劳动生产率有较大提升,进而推动了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发达。然而,分裂割据的形势又严重阻碍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表明( )A、秦国具备了武力统一六国的条件 B、农业是商业发展的前提 C、“定于一”是历史发展必然要求 D、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崛起
-
14、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下列选项中无法体现民本思想的有( )A、“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B、“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C、“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D、“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
-
15、西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是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战国之际,士阶层发生分化,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士阶层的分化( )A、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 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 C、推动了百家争鸣的出现 D、是宗法制瓦解的产物
-
16、司马迁在《史记·秦本纪》中写道:“及孝公卒,太子立,宗室多怨鞅,鞅亡,因以为反,而卒车裂以徇秦国。”其中“宗室多怨鞅”主要是因为商鞅在变法中( )A、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B、奖励军功,限制贵族特权 C、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D、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
17、2019年7月,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古城遗址代表了五千多年前中国史前稻作文化的伟大成就,也是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典范,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下列关于良渚古城遗址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属于夏文化的遗存②已有私有制产生的实证
③出土了精美的玉器④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1、图2分别是中世纪后期和19世纪中期印度重要城镇分布示意图。
图1 图2
——根据张芝联、刘学荣《世界历史地图集》绘制
材料二
1900年,印度只有略高于总人口10%的人生活在城镇中,城市化水平不仅落后于西方国家,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进入20世纪以后,印度城市化呈现出较快发展势头。尤其是独立以后,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到1997年,印度城市人口已占全国总人口的27.3%。不过,制造业的就业增长率普遍不及城市人口增长率,城市人口不断膨胀,很多居民生活在低矮脏乱的棚户区。此外,印度各邦之间城市化水平相差很大,西部和南部的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针对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印度政府采取了多方面措施。例如,从1951年开始,印度对大城市新建工业或扩大工业规模实行许可证制度,鼓励发展小型工业,支持在小城市或农村地区建设国有工业企业,并大力建设新城。这些措施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因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制约,印度城市化进程中的许多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改编自俞金尧等《城市发展和经济变革》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印度近代城市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独立以后印度城市化遇到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发展中国家对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9-1950年,中央发文,确定每年的10月1日为国庆节,在首都及各大行政区中心城市举行阅兵式和群众游行,其他重要城市举行群众游行,并对国庆纪念活动的内容、庆祝方式进行了具体安排。
1950年,第一次国庆典礼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各界群众一道观看了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各大城市也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此后,阅兵、群众游行成为国庆活动的主要内容。
1951年,来自苏联、东欧国家及部分西方国家的三百余名外宾出席了国庆庆典。文化部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唱祖国》等为国庆节主要演唱歌曲。
1953年,中央决定,国庆期间地方不再举行阅兵式,只进行群众游行。
1959年,中央发文,明确了当年的国庆口号和宣传重点。相关部门出版了一大批介绍新中国成立10年来主要成就的中外文图书、纪念画册。
1960年,中央对国庆纪念活动进一步规范,取消阅兵式,群众游行与之前保持相近规模。此后,基本形成“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逢大庆举行阅兵”的惯例。
1965年,来自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两千余名外宾出席了国庆庆典,苏联政府没有派代表团参加。
——编自张泽宇、岳思琪《1944-1965年国庆纪念活动述论》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49-1965年国庆纪念活动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49-1965年国庆纪念活动的意义。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顺治十六年(1659),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南怀仁来华,任职于清朝天文历法机构钦天监。南怀仁经常出入宫廷,为康熙帝讲授西学,还奉旨制造火炮。他在以往天主教士著作的基础上,编纂了《穷理学》一书。该书共六十卷,将17世纪欧洲流行的逻辑学教材《亚里士多德辩证法大全疏解》纳入其中,阐释了知识的等级和分类,展现了以逻辑学贯穿诸学科的西学知识体系。从无穷、分数、公约数等数学概念,到赤道、五洲、经纬度等地理问题,该书涉及自然科学的各方面知识。南怀仁还借鉴宋明理学“格物穷理”之说,创造性地使用了许多名词术语。例如,今天通用的“科学”“理论”和“实用”,被他译为“致知”“致明”和“致用”。因清朝有天主教禁令,该书删除了与传教相关的概念和提法。
康熙二十二年(1683),南怀仁将《穷理学》进呈皇帝。康熙帝认为该书内容荒谬不堪,不予刊印。此后书稿散佚民间,几乎被世人遗忘。康熙帝曾说:“赞美天王(主)之西教,与中国教化原不相容。唯西教士能通晓科学,故国家起用彼等,臣民当深体联意。”南怀仁最终官至工部右侍郎,这是明清时期来华传教士所获的最高职衔。康熙二十七年(1688),南怀仁病逝于北京。康熙帝下旨表彰,谥号“勤敏”。
——改编自郑天挺《清史》、肖朗《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史上的<穷理学>》等
(1)、根据材料,概括《穷理学》内容的特点。(2)、根据材料,围绕南怀仁和《穷理学》,以“人·书·命运”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